明星

政治领袖明星列表

盖维斯·奥古斯都

盖乌斯·屋大维·奥古斯都(拉丁名:Imperator Caesar Divi filius Augustus;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原名盖维斯·屋大维·图里努斯(英文名:Gaius Octavian Thurinus),后世简称屋大维,是罗马帝国后三头同盟之一,创立元首制,罗马帝国第一位元首,带来“罗马和平”时期,是古罗马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屋大维生于生于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前44年被恺撒(Julius Caesar)指定为第一继承人并收为养子。公元前43年凯撒遇刺,屋大维联合马克·安东尼(Mark Antony)和马库斯·阿埃米利乌斯·雷必达(Marcus Aemilius Lepidus Dives)结成“后三头同盟”,逐渐崛起。公元前42年,奥古斯都与安东尼在腓立比之战中击败了布鲁图和喀西。公元前36年,他剥夺了雷必达的军权,并在阿克提姆海战中战胜了安东尼,从而消灭了托勒密王朝,成为内战的胜利者。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封为“奥古斯都”(Augustus),建立元首制。屋大维担任过执政官、保民官和大祭司长等职位,事实上成为了罗马的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他对军队进行了改革,引入了雇佣兵制度,并建立了禁卫军来守卫罗马和意大利。他继续对外扩张,在西班牙完成征服,并向北推进至多瑙河和莱茵河一线。屋大维的统治使罗马帝国进入了后来长达两个世纪的辉煌时期,史称“罗马和平”。屋大维在位统治长达40年,于公元14年8月19日去世,终年75岁。
屋大维死后,被罗马元老院追封为“神圣的奥古斯都”(Divus Augustus),将其神格化,视同神明,并成为罗马帝国的永久君主,同时将8月成为”奥古斯都月“,成为8月(August)的来源。他的统治被认为是罗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奠定了罗马帝国的基础,并为后来的皇帝们树立了榜样。西塞罗称屋大维是“一位卓越的人物”。罗纳德·塞姆指出“屋大维确立元首制”贺拉斯称屋大维是“最伟大的元首”

杰奎琳·李·鲍维尔·肯尼迪·奥纳西斯

杰奎琳·李·鲍维尔·肯尼迪·奥纳西斯(Jacqueline Lee Bouvier Kennedy Onassis,1929年7月28-1994年5月19日,享年64岁)是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夫人,自1961年至1963年担任美国的第一夫人。
1929年7月28日,杰奎琳出生于纽约,父亲约翰·沃努·布维尔是一名证券经纪人,从小家境优渥。13岁时,父母离异,跟随母亲再嫁。1944年至1947年杰奎琳在波特小姐学校就读,1947年至1948年在瓦萨尔学院就读,1949年曾去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51年毕业于乔治华盛顿大学。毕业后进入《华盛顿先驱时报》担任摄影记者,并在一次聚会上认识时任国会议员约翰·肯尼迪,两人于1953年9月结婚。1960年11月,约翰·肯尼迪当选美国第35届总统,1961年杰奎琳成为美国史上最年轻的第一夫人。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中枪身亡,杰奎琳强忍悲恸主持丈夫的葬礼。1968年,杰奎琳再婚嫁给希腊船王亚里士多德·奥纳西斯,1975年奥纳西斯去世后,杰奎琳回到纽约从事编辑工作,1994年,被诊断出淋巴腺癌,5月19日,在美国纽约第五大道公寓中去世。
历史学家道格拉斯•布林克利曾说:“她(杰奎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优雅缩影,从未有一个第一夫人像杰奎琳·肯尼迪,不仅因为她是如此的美丽,更是因为她能将整个时代命名。”

尼古拉二世

尼古拉二世(Николай II )全名为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Романов)(1868年5月18日-1918年7月17日),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与皇后玛丽亚·费奥多萝芙娜(丹麦公主达格玛)的长子,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最后一位沙皇。
1868年5月18日,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出生于圣彼得堡附近的沙皇村(沙皇的夏宫),后于1894年11月1日登上沙皇之位。尼古拉二世深受父皇亚历山大三世、老师波别多诺斯采夫及皇后亚历山德拉的影响,坚持君主专制统治。1905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全俄十月政治罢工的压力下被迫签署诏书,发布《十月十七日宣言》,俄罗斯帝国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但实际上没有从根本上缓和社会矛盾,后1914年尼古拉二世派兵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的矛盾也逐渐激化升级,在俄国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尼古拉二世于1917年3月宣布逊位。1918年7月17日,尼古拉二世全家连同卫兵、医生、仆人在内共11人在叶卡捷琳堡被秘密枪决。
尼古拉二世是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最后一位沙皇,也是俄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俄国历史学家谢苗·柳博什评价:“尼古拉二世表面上礼貌谦恭、彬彬有礼、害羞腼腆,实际是俄国历史上最恐怖血腥的沙皇,自从尼古拉二世登基,平庸就坐上全俄罗斯的皇位。”

Malcolm X

Malcolm X,即马尔科姆·艾克斯,原名马尔克姆·利托(Malcolm Little),又名艾尔-哈吉·马立克·艾尔-夏巴兹(el-Hajj Malik el-Shabazz),1925年5月19日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1965年2月21日卒于纽约州纽约市。非裔美国人领袖和伊斯兰国家的杰出人物,牧师,民权活动家和著名的黑人民族主义领袖,曾在1950 年代和 1960 年代担任伊斯兰国家(一个将伊斯兰教元素与黑人民族主义相结合的非裔美国人运动)的发言人。
马尔科姆·艾克斯在 1960 年代初期阐明了种族自豪感和黑人民族主义的概念。他劝诫黑人“不惜一切代价”摆脱种族主义的束缚,包括使用暴力,他的魅力和演讲技巧帮助他在伊斯兰国家中获得极高声望。
1965年,马尔科姆·艾克斯被暗杀。死后,他的畅销书《马尔科姆·艾克斯自传》普及了他的思想,并激发了黑人权力运动,使他成为意识形态英雄,尤其是在黑人青年中。

人物生平
虽生为基督教牧师之子,早年的马尔克姆·利托对宗教失去信心,并加入黑帮,成为罪犯。入狱服刑期间,受到激进宗教组织伊斯兰国度教士的感化,成为坚定的穆斯林,并发奋学习,于狱中完成硕士学业。出狱后,马尔克姆追随伊斯兰国度领袖以利亚·穆罕默德,成为该组织重要的传教士。他与教友贝蒂·狄恩·桑德斯(英语:Betty Shabazz)结婚,育有六女。
1963年11月,由于对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身亡事件的发言违反组织政策,马尔克姆遭伊斯兰国度封口90日。随后,他与以利亚的矛盾浮上台面,终于翌年(1964年)四月脱离伊斯兰国度。不久,马尔克姆前往伊斯兰圣地麦加朝觐,并改奉逊尼派。此后,他抛弃激烈的黑白分离主张,成立宗教性的穆斯林清真寺社团(英语:Muslim Mosque,Inc.)以及政治性的非裔美国人团结组织(英语:Organization of Afro-American Unity),并寻求与不同宗教、种族的民权运动人士合作。1965年2月21日,此前已饱受人身安全威胁的马尔克姆于一场纽约曼哈顿某舞厅举行对非裔美国人团结组织约四百名成员的演说中,被三名杀手分持霰弹枪及手枪刺杀身亡;当场及事后被逮捕并定罪的三人,均为伊斯兰国度成员。
"我不是一个种族主义者。我反对各种形式的种族主义和种族隔离,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我相信人类,我相信所有人类都应该获得尊重,无论他们是何肤色。"——马尔科姆·X
"2200万美国黑人的共同目标是要被当作人来尊重,获得上帝给予的作为人的权利。我们的共同目标是要获得美国拒绝给予我们的人权。我们的人权一天没有得到偿还,我们就永远不能在美国得到我们的民权。我们一天没有被当作人来看待,那我们就永远不会被当作公民来承认。"——马尔科姆·X(引用自《种族主义:毁灭美国的癌症》,刊登于1964年8月25日《埃及公报》)
1.接受非裔史观后,马尔克姆决定抛弃奴隶主赋予其家族的姓氏,代之以表示“未知”的代数符号“X”,改称“马尔克姆·X”——他本人以此化名做为抗议黑人遭受当时美国体制不公义对待的标志。参见Marvin Worth与Arnold Perl制作,华纳兄弟发行,《Malcolm X》,1972年纪录片(见于1992年电影《马尔克姆·X》(Malcolm X)DVD版本“特别收录”)。
2.从事国际活动时,马尔克姆·X在其护照上使用此阿拉伯语姓名——“艾尔-哈吉”是给予达成前往伊斯兰圣地麦加朝觐者的称号。
3.参见Worth与Perl,前揭纪录片。马尔克姆·X公开披露以利亚与多名年轻女性秘书未婚生子,并称伊斯兰国度中有人威胁取他性命;后者则声称他精神失常。
4.马尔克姆·X脱宗后,伊斯兰国度通过诉讼收回其在纽约皇后区的住宅,马尔克姆·X则请求召开听证会延后迁出令的执行;1964年2月14日听证会前夜,于其家人睡梦中,该屋遭人纵火焚毁。
5.1992年,美国电影导演史派克·李以该自传为本,将马尔克姆·X生平拍摄成为电影《马尔克姆·X》(Malcolm X)。

本笃十六世

教宗本笃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 ,1927年4月16日-2022年12月31日),本名若瑟·拉青格(Joseph Alois Ratzinger,拉丁文:Iosephus Ratzinger),生于巴伐利亚,是第八位德国籍教宗。
原为教廷信理部部长、宗座圣经委员会主席、国际神学委员会主席及枢机团团长,精通十种语言。
本笃十六世在2005年4月19日的选举中被选为教宗,4月24日正式当选教宗。之前为德国籍枢机主教,也是有资格的枢机主教中并非由若望·保禄二世册封的枢机之一。
2013年2月11日,本笃十六世宣布因身体原因于2月28日辞去教宗一职,这令其成为600多年来首位主动退位的教宗。
2022年12月31日,天主教前教皇本笃十六世辞世,享年95岁。

西奥多·罗斯福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年10月27日——1919年1月6日)是美国政治家、军事家、第26任美国总统、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博物学家、历史学家、作家等,又称老罗斯福、泰迪(Teddy)、TR。
西奥多·罗斯福曾任职美国公共服务局、纽约市警察局局长、海军部副部长。因在美西战争中表现出色,获得纽约州市长提名。1900年他当选美国副总统。次年,因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总统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他继任美国总统,时年42岁,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后放弃连任。西奥多·罗斯福的远房侄子富兰克林·罗斯福日后也当选为美国总统,又称小罗斯福。
西奥多·罗斯福当选总统时,实行资源保护政策,保护了森林及其周围各类自然资源;建立公平交易法案,推行反垄断政策,调节了劳工和资本家的矛盾;对外推行门罗主义,实行海军强制外交,干涉拉丁美洲事务;推动巴拿马运河修建;因成功调解日俄战争而获得了19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美国人。
西奥多·罗斯福被列为总统山上四个总统雕像之一,与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和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并列。他在20世纪初担任总统,被大众认为是现代美国的奠基者。历史学者们通常将他列为美国总统中最杰出的五位之一。但罗斯福时常被认为对平民毫无怜悯之心,他在自传中对印第安人的不友善态度也饱受争议。2006年6月26日,他再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查理曼

查理曼(拉丁语:Carolus Magnus,英语:Charles the Great,742年4月2日~814年1月28日),也称查理或查理大帝,是法兰克帝国加洛林王朝的国王,也是查理曼帝国的建立者。
742年,查理曼出生于法兰克王国,其父亲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的第一代统治者“矮子”丕平(拉丁文:PippinderJüngere)。768年,“矮子”丕平去世,查理曼与其兄弟卡洛曼(拉丁文:KarlmannI.)共同继承法兰克王国王位。771年,卡洛曼病逝,查理曼继承卡洛曼的领地成为法兰克王国的唯一国王。772年,查理曼开始了对萨克森的战争。774年,在教皇的支持下,查理曼吞并伦巴第王国。778年,查理曼第一次进兵西班牙,遭到失败,撤退途中,后卫部队在通过比利牛斯山朗塞瓦尔峡谷时,遭到袭击几乎全军覆没。在这次战役中战死的指挥官罗兰,成为后来著名史诗《罗兰之歌》的主人公。779~780年间,查理曼前往萨克森地区作战,随后在易北河畔修建了大量堡垒并开始在萨克森地区建立起法兰克式的政府机构。788年,查理曼还向东吞并巴伐利亚,后又征服了多瑙河中游的阿瓦尔汗国。799年,罗马教皇立奥三世被罗马贵族所驱逐,查理曼进军罗马恢复了教皇权位,使从矮子丕平时期即已建立起来的法兰克国王同教皇之间相互依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800年圣诞节,查理曼在罗马圣得大教堂加冕,成为“罗马人皇帝”。801年,查理曼再度出征,战领巴塞罗那城,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厄布罗河以北的土地,建立“西班牙边区”。在以上战争中,查理曼对萨克森人的战争最为艰难,萨克森人顽强地反抗查理曼的侵略,拒绝接受强加到他们身上的宗教信仰。战争拖延了33年,直到804年,查理曼才最终征服萨克森。806年,查理曼立下遗嘱,将帝国一分为三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继承。813年,查理曼为自己唯一在世的合法继承人虔诚者路易(法语:LouisIer)加冕。814年1月28日,查理曼在亚琛逝世,享年72岁。
查理曼的墓志铭上写道:“在这座坟墓之下,安息着伟大的信奉正统宗教的皇帝查理,他崇高地扩大了法兰克人的国家,隆盛地统治了四十七年。”此墓志铭精华了查理曼的一生。对于查理曼,耶鲁大学教授弗里德曼发表评价“查理大帝可以被视为欧洲的奠基人,是一种政治和文化表达。”此外,德国知名传记、历史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也曾发表评价“查理大帝是日耳曼三四个具有才干的统治者之一。是他,第一个向往世界帝国,这是无数日耳曼人千年来梦寐以求的”。

苏莱曼一世

苏莱曼(奥斯曼土耳其语:سليمان اول‎,土耳其语:I. Süleyman,1494年11月6日—1566年9月7日),又称苏莱曼一世,奥斯曼帝国第十位苏丹(1520年-1566年在位),是第二任伊斯兰教最高精神领袖哈里发。被西方人称为“苏莱曼大帝”、奥斯曼“立法者”。
苏莱曼出生于1494年11月6日,父亲是奥斯曼帝国塞利姆一世,母亲是克里木半岛鞑靼[dá]汗的公主艾谢·哈芙莎苏丹。从小接受了较为全面的教育,1509年开始参政,先后担任博卢、卡法、马尼萨的行政长官,1520年继位为苏丹。1522年,攻克了圣约翰骑士团控制下的罗德岛,加强对东地中海控制,在近东,影响了匈牙利王位争夺战并攻克贝尔格莱德,1516年,在莫哈奇战役取得第一次匈牙利战争胜利,第二、三次匈牙利战争虽然未能取得太大战果,但是最终将国境线向北推进,直逼维也纳。在东方,与萨法维王朝争霸,通过三次波斯战争,获得巴格达以及两河流域下游、波斯湾等部分地区,迫使萨法维王朝答应不再煽动叛乱。在地中海,海军上将海雷丁·巴巴罗萨领导海军,于1538年在普雷韦扎战役中击败西班牙舰队,占领了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地,获得了对地中海的控制权。在红海,海军指挥官皮里·雷斯建立红海舰队,长驱南下,占领红海南端的也门和亚丁,取得了对红海的控制权。截至1566年苏莱曼辞世时,奥斯曼帝国的版图覆盖了高加索山脉以南、东南欧的一部分、北非地中海沿岸以及两河流域等地区,总人口也从一千二百万增长到两千二百万,留下了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信仰多元共存的伊斯兰大帝国。
威尼斯驻奥斯曼帝国的公使巴尔托洛梅奥·孔塔里尼评价苏莱曼:“他25岁的年纪,身材高挑而硬朗,外表柔弱, 颈部稍长而面容瘦削,长着一副鹰钩鼻,留着一簇小胡子,尽管脸色略显苍白,但却神采奕奕。他被誉为英明之主,好学之士,所有人都想受益于他的统治。”

安妮公主

安妮公主(英语:Anne,Princess Royal and Princess of Orange,1709年11月2日-1759年1月12日)是英国国王乔治二世(George II)的长女,也是荷兰奥兰治亲王威廉四世(William IV)的妻子。
安妮公主出生于德国汉诺威市,因其祖父乔治·路德维格(George Ludwig),即乔治一世(George I)继承王位而随家人搬到英国。1734年与奥兰治-拿骚(Prince of Orange-Nassau)亲王,即威廉四世(William IV)结婚,婚后与威廉育有两女一子。1751年威廉四世去世后,她作为威廉五世的监护人,代表其子行使权力直至去世。1759年1月12日,安妮因“水肿”于荷兰海牙去世,享年50岁。

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克林顿

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克林顿(Hillary Diane Rodham Clinton,1947年10月26日-),律师、前纽约州参议员,美国前第一夫人,美国第67任国务卿。
1947年希拉里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年轻的希拉里学业优异,1969年从韦尔斯利学院毕业,成为该校历史上首位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的学生。随后她被耶鲁大学法学院录取,在耶鲁与日后的丈夫比尔·克林顿相识,1973年获得耶鲁大学法律博士学位。毕业后,希拉里先后在美国儿童保护基金会、国会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工作。1974年8月,希拉里搬去阿肯色州,并于1975年10月与克林顿举行婚礼,此后她在阿肯色大学法学院任教。1976年希拉里加入罗斯律师事务所,帮助丈夫比尔·克林顿于1978年竞选州长成功并于次年上任。在担任阿肯色州的第一夫人的12年间,希拉里在提高当地教育水平和医疗服务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1992年希拉里帮助克林顿竞选美国总统成功,并于1993年1月搬进白宫,正式成为美国第一夫人。此后希拉里介入白宫决策,担任政府的医疗保健改革小组负责人,但最终改革失败。 2000年,希拉里成功当选纽约州联邦参议员,成为美国首位在任内当选联邦参议员的第一夫人。2008年,希拉里首次竞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落败后,被奥巴马任命为国务卿;2013年2月1日希拉里卸任国务卿。2016年,希拉里作为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首位获得主要政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女性再次参加美国总统选举,虽然最终获得的普选票数高于特朗普,但是由于选举人票的得票数低于特朗普而与总统之位失之交臂。2020年1月,希拉里担任英国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名誉校长;2023年2月,希拉里加入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职队伍,并于9月份为学生授课。
在希拉里的8年白宫生涯中,她作为第一夫人积极参与政事,负责国家医疗保健改革,还推动国会通过国家儿童健康保险项目等。舆论普遍认为,她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实权的第一夫人。在担任国务卿期间,希拉里极力推崇“巧实力”外交政策,通过公开演讲和互联网传播加强了美国对海外民众的影响力,积极地执行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频繁出访亚太地区。在担任国务卿的4年时间,希拉里里出访了112个国家,成为美国历史上访问国家最多的国务卿,被外界称为“劳模”。而随着希拉里2016年二度竞选总统失败,也使她与“美国首位女总统”失之交臂。

伊丽莎白·鲍斯-莱昂

伊丽莎白·安吉拉·玛格丽特·鲍斯—莱昂(Elizabeth Angela Marguerite Bowes-Lyon,1900年8月4日~2002年3月30日),英王乔治六世的夫人,1936年至1952年间的英国王后,号伊丽莎白王后(Queen Elizabeth)。她也是乔治六世的继位者、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母亲,最后一位爱尔兰王后以及印度皇后。自1952年起,她的官方头衔是,“伊丽莎白王后,女王的母亲”(Queen Elizabeth,The Queen Mother),中文通译为“伊丽莎白王太后”。伊丽莎白最为人所周知的是她在二次大战所扮演的正义角色,希特勒甚至形容她是“欧洲最危险的女人”。
伊丽莎白王后出生于英国贵族家庭,在10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9;1923年,她嫁给了阿尔伯特王子;1926年,生下了长女伊丽莎白;1936年,丈夫阿尔伯特成为国王乔治六世后,她成为伊丽莎白女王;1952年,丈夫去世后,长女伊丽莎白继承了王位,因此被称为王太后。她一直活跃在公众生活中,是大约350个组织的赞助人或主。

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

穆阿迈尔·穆罕默德·阿布·明亚尔·(1942年6月7日—2011年10月20日),(State of Libya)前领导人。他担任利比亚领导人长达四十余年。
卡扎菲1942年出生在利比亚一个牧民家庭,1961年在班加西利比亚大学攻读历史,1963年加入班加西军事学院学习,1965年毕业后在利比亚陆军服役,为少尉军衔。 1966年在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受训。1969年9月1日,领导“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任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并晋升为上校。1970年至1972年任总理兼国防部长,1977年至1979年任总人民委员会总秘书处总秘书。1977年起成为革命领导人兼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自1969年成为利比亚国家领导人后,对利比亚进行了42年的统治,是中东地区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元首之一。 2008年,卡扎菲被200多个非洲国王、酋长们授予“万王之王”的头衔。2011年,利比亚国内爆发大规模抗议,10月20日,执政当局称完全占领卡扎菲残余最后一个据点苏尔特,卡扎菲被俘身亡。
卡扎菲治国期间,因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其国有石油企业,利比亚一度成为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但他治下的利比亚也贪腐横生,加上他与西方国家结怨过深,最终在阿拉伯之春中遭受内外打击,他在利比亚的漫长统治也最终结束。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罗斯语: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英语: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1931年3月2日-2022年8月30日),曾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也是唯一一任苏联总统。
1931年3月2日,戈尔巴乔夫出生于苏联南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普利里沃利诺耶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52年,戈尔巴乔夫加入苏联共产党,并于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56年8月,戈尔巴乔夫当选斯塔夫罗波尔市共青团第一书记,随后,他被任命为边疆区团委第二书记。1966年9月,戈尔巴乔夫被选为斯塔夫罗波尔市党委第一书记。1970年4月,戈尔巴乔夫被推举为边疆区党委第一书记。1978年,戈尔巴乔夫被任命为主管农业的苏共中央书记,他在党内的地位稳步提升,于1979年成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并于1980年成为正式委员。1985年3月10日,在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契尔年科去世后,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1990年3月14日,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总统,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苏联总统。同年,戈尔巴乔夫获诺贝尔和平奖。1991年12月23日,戈尔巴乔夫向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交接总统事务并同意苏联政府机关将在12月30日停止运作。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和苏联武装力量统帅职务,并把使用核武器的权力转交给叶利钦,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卸任后,戈尔巴乔夫通过出书、接拍广告片和参加演讲等的方式来赚取收入。1996年,戈尔巴乔夫参与竞选俄罗斯总统,但获得的选票不到1%。2006年,戈尔巴乔夫与俄罗斯亿万富翁亚历山大·列别杰夫合作,购买了独立报纸《新报》近一半的股份。2014年,在克里米亚公投并入俄罗斯后,戈尔巴乔夫给予积极评价,称“克里米亚公投纠正了历史错误”。在同年11月纪念柏林墙倒塌25周年的活动中,他又警告说,正在进行的顿巴斯战争使世界处于新冷战的边缘,并指责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采取了对俄罗斯过于强硬的态度。2022年8月31日,戈尔巴乔夫因长期重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91岁。
在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戈尔巴乔夫以“新思维”“民主化”和“公开性”等为口号,进行改革。对内,1985年至1988年,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他提出“加速”经济发展战略,并提出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然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未能使苏联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发生太大的改变,也未能阻止苏联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放慢的趋势,苏联经济改革的起步实际上陷于失败。1988年6月至1989年底,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领域从经济转向政治,从一般的“民主化”、“公开性”、“意见多元化”进一步发展到“权力中心从党向苏维埃转移”,把改革的矛头指向政治体制的核心,改革的目标也从原来的“完善社会主义”转变为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但是,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没有促进经济改革和经济的发展,反而使经济改革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经济形势更加恶化。对外,戈尔巴乔夫采取一系列行动缓和同西方国家的关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他从根本上否定了“勃列日涅夫主义”,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不干涉政策。此外,戈尔巴乔夫还主导了苏军从阿富汗撤离。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苏联进行全方位改革,向西方国家靠拢,加速了苏联的解体,他在西方受到拥护,在俄罗斯国内则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对于许多俄罗斯人来说,苏联的解体是一场悲剧,带来了十年大范围贫困,也让俄罗斯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被削弱。

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

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英语:Catherine II Alekseyevna,俄语: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1729年5月2日-1796年11月17日),原名索菲亚·弗里德丽克·奥古斯塔·冯·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多恩堡(Sophie Friederike Auguste von Anhalt-Zerbst-Dornburg),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II),后世尊称其为叶卡捷琳娜大帝(英语:Catherine the Great,俄语:Екатери́на Великая),是俄罗斯帝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1762年至1796年),也是俄罗斯历史上独一一位被冠以“大帝”之名的女沙皇。
叶卡捷琳娜于1745年与俄罗斯帝国彼得三世(Peter III)联姻成为皇后,在1762年6月28日推翻丈夫后掌权。于同年9月22日举行了加冕典礼,正式成为了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叶卡捷琳娜通过世俗化教士的财产补充了空虚的国家财库,同时与普鲁士、法国和奥地利等国家保持了良好的国际关系。叶卡捷琳娜在俄罗斯推广天花疫苗接种,在1763年和1764年在俄罗斯建立了多家医院和孤儿院,并创立了俄罗斯首家贵族女子学院斯莫尔尼宫(Smolny Institute),于1775年镇压了普加乔夫起义(Pugachev's Rebellion),在位期间通过俄土战争、俄波战争、瓜分波兰等战役将俄罗斯帝国的疆域扩大了约52万平方千米。1796年11月17日因中风去世。
叶卡捷琳娜在执政期间对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公共卫生、教育和宗教方面进行了大力改革。此外,叶卡捷琳娜还是艺术、文学和教育的大力资助者,在位期间收藏了大量书籍和艺术品,为俄罗斯引进优秀人才并完成了律法改革。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对叶卡捷琳娜大帝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赞扬,称她为“北方之星”(The Star of the North)和“俄罗斯的塞弥拉弥斯”(Semiramis of Russia)。纽约公共图书馆(New York Public Library, NYPL)评价叶卡捷琳娜: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最终赢得了“伟大”(The Great)的称号,成为欧洲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君主之一。后世建立了叶卡捷琳娜大帝纪念碑(Monument to Catherine the Great)以纪念她的功绩。
人物名号
1763年颁布的《宣言》(Manifesto of 1763)是由叶卡捷琳娜二世签署的一份邀请外国人来到俄罗斯定居的文件,该文件在圣彼得堡由参议院发布,以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头衔开头:
我们,叶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the Second),蒙上帝之恩,俄罗斯众地的女皇与独裁者(Empress and Autocrat of all the Russians),莫斯科(Moscow)、基辅(Kiev)、弗拉基米尔(Vladimir)、诺夫哥罗德(Novgorod)的女皇,喀山女皇(Tsarina of Kasan),阿斯特拉罕女皇(Tsarina of Astrachan),西伯利亚女皇(Tsarina of Siberia),普列斯科夫的女主人(Lady of Pleskow)和斯摩棱斯科的大公爵(Grand Duchess of Smolensko),爱沙尼亚和利沃尼亚的公爵(Duchess of Estonia and Livland),卡累利阿(Carelial)、特维尔(Tver)、尤戈里亚(Yugoria)、彼尔姆(Permia)、维亚特卡(Viatka)和保加利亚(Bulgaria)及其他地区的公爵,切尔尼戈夫(Chernigov)、雷赞(Resan)、罗斯托夫(Rostov)、雅罗斯拉夫(Yaroslav)、别洛奥泽罗(Beloosrial)、乌多里亚(Udoria)、奥布多里亚(Obdoria)、孔迪尼亚(Condinia)下诺夫哥罗德(Novgorod)的女主人和大公爵,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者(Ruler of the entire North region)以及尤里斯(Yurish)、卡尔塔利尼亚(Cartalinian)和格鲁吉亚(Grusinian)沙皇的女主人,卡巴尔达(Cabardinian)地区、切尔克斯(Cherkessian)和高尔斯(Gorsian)王公的女主人,以及许多其他地区的领主和女主权者。
叶卡捷琳娜的另一个头衔是“祖国之母”("Mother of the Fatherland"),因此她经常被简称为“母亲”,甚至宫廷贵族们用“妈妈”("Mommy")来称呼她,而不是“陛下”("Your Majesty")。

萨达姆·侯赛因

萨达姆·侯赛因(阿拉伯语:صدام حسين عبد المجيد التكريتي;库尔德语:Seddam Huseyîn;英语:Saddam Hussein,1937年4月28日—2006年12月30日),全名萨达姆·本·侯赛因·本·马吉德·阿尔·提克里特,出生于伊拉克萨拉丁省提克里特,伊拉克第五任总统。
萨达姆于1957年加入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后由于对伊拉克强权人物卡塞姆的暗杀失败而流亡埃及。1963年,伊拉克发生政变,复兴党处决了卡塞姆,萨达姆返回伊拉克参加复兴党工作。同年11月,时任总统阿里夫趁复兴党内讧之际发动政变,复兴党被迫转入地下,萨达姆流亡叙利亚。不久,萨达姆返回伊拉克重组复兴党,谋划新的革命,期间因企图败露而被捕入狱,后于1966年成功越狱。1968年,由贝克尔领导的复兴党军事政变推翻了阿里夫政权,贝克尔就任总统,并组建了五人组成的革命指挥委员会,萨达姆任副主席,负责政府日常事务。1973年,萨达姆升任中将,3年后,又晋升为上将。1979年,萨达姆接替贝克尔,成为伊拉克总统。
在任总统期间,萨达姆积极发展民族经济,一方面全面国有化外国石油公司,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实行以石油工作为中心的“高速全面发展”的经济方针,促进了伊拉克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外关系方面,萨达姆奉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政策,支持亚非拉的反帝、反殖民斗争。同时,萨达姆有着强烈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追求阿拉伯世界的统一,通过不断扩充军备以确立自身在中东的领导地位,并发动了两伊战争和科威特战争。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萨达姆在巴格达沦陷后逃亡。同年12月13日,萨达姆在达瓦尔镇被美军抓获。2006年11月5日,伊拉克高等法庭宣布,判处萨达姆绞刑,萨达姆于12月30日被执行绞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