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政治领袖明星列表

西奥多·罗斯福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年10月27日——1919年1月6日)是美国政治家、军事家、第26任美国总统、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博物学家、历史学家、作家等,又称老罗斯福、泰迪(Teddy)、TR。
西奥多·罗斯福曾任职美国公共服务局、纽约市警察局局长、海军部副部长。因在美西战争中表现出色,获得纽约州市长提名。1900年他当选美国副总统。次年,因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总统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他继任美国总统,时年42岁,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后放弃连任。西奥多·罗斯福的远房侄子富兰克林·罗斯福日后也当选为美国总统,又称小罗斯福。
西奥多·罗斯福当选总统时,实行资源保护政策,保护了森林及其周围各类自然资源;建立公平交易法案,推行反垄断政策,调节了劳工和资本家的矛盾;对外推行门罗主义,实行海军强制外交,干涉拉丁美洲事务;推动巴拿马运河修建;因成功调解日俄战争而获得了19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美国人。
西奥多·罗斯福被列为总统山上四个总统雕像之一,与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和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并列。他在20世纪初担任总统,被大众认为是现代美国的奠基者。历史学者们通常将他列为美国总统中最杰出的五位之一。但罗斯福时常被认为对平民毫无怜悯之心,他在自传中对印第安人的不友善态度也饱受争议。2006年6月26日,他再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查理曼

查理曼(拉丁语:Carolus Magnus,英语:Charles the Great,742年4月2日~814年1月28日),也称查理或查理大帝,是法兰克帝国加洛林王朝的国王,也是查理曼帝国的建立者。
742年,查理曼出生于法兰克王国,其父亲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的第一代统治者“矮子”丕平(拉丁文:PippinderJüngere)。768年,“矮子”丕平去世,查理曼与其兄弟卡洛曼(拉丁文:KarlmannI.)共同继承法兰克王国王位。771年,卡洛曼病逝,查理曼继承卡洛曼的领地成为法兰克王国的唯一国王。772年,查理曼开始了对萨克森的战争。774年,在教皇的支持下,查理曼吞并伦巴第王国。778年,查理曼第一次进兵西班牙,遭到失败,撤退途中,后卫部队在通过比利牛斯山朗塞瓦尔峡谷时,遭到袭击几乎全军覆没。在这次战役中战死的指挥官罗兰,成为后来著名史诗《罗兰之歌》的主人公。779~780年间,查理曼前往萨克森地区作战,随后在易北河畔修建了大量堡垒并开始在萨克森地区建立起法兰克式的政府机构。788年,查理曼还向东吞并巴伐利亚,后又征服了多瑙河中游的阿瓦尔汗国。799年,罗马教皇立奥三世被罗马贵族所驱逐,查理曼进军罗马恢复了教皇权位,使从矮子丕平时期即已建立起来的法兰克国王同教皇之间相互依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800年圣诞节,查理曼在罗马圣得大教堂加冕,成为“罗马人皇帝”。801年,查理曼再度出征,战领巴塞罗那城,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厄布罗河以北的土地,建立“西班牙边区”。在以上战争中,查理曼对萨克森人的战争最为艰难,萨克森人顽强地反抗查理曼的侵略,拒绝接受强加到他们身上的宗教信仰。战争拖延了33年,直到804年,查理曼才最终征服萨克森。806年,查理曼立下遗嘱,将帝国一分为三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继承。813年,查理曼为自己唯一在世的合法继承人虔诚者路易(法语:LouisIer)加冕。814年1月28日,查理曼在亚琛逝世,享年72岁。
查理曼的墓志铭上写道:“在这座坟墓之下,安息着伟大的信奉正统宗教的皇帝查理,他崇高地扩大了法兰克人的国家,隆盛地统治了四十七年。”此墓志铭精华了查理曼的一生。对于查理曼,耶鲁大学教授弗里德曼发表评价“查理大帝可以被视为欧洲的奠基人,是一种政治和文化表达。”此外,德国知名传记、历史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也曾发表评价“查理大帝是日耳曼三四个具有才干的统治者之一。是他,第一个向往世界帝国,这是无数日耳曼人千年来梦寐以求的”。

苏莱曼一世

苏莱曼(奥斯曼土耳其语:سليمان اول‎,土耳其语:I. Süleyman,1494年11月6日—1566年9月7日),又称苏莱曼一世,奥斯曼帝国第十位苏丹(1520年-1566年在位),是第二任伊斯兰教最高精神领袖哈里发。被西方人称为“苏莱曼大帝”、奥斯曼“立法者”。
苏莱曼出生于1494年11月6日,父亲是奥斯曼帝国塞利姆一世,母亲是克里木半岛鞑靼[dá]汗的公主艾谢·哈芙莎苏丹。从小接受了较为全面的教育,1509年开始参政,先后担任博卢、卡法、马尼萨的行政长官,1520年继位为苏丹。1522年,攻克了圣约翰骑士团控制下的罗德岛,加强对东地中海控制,在近东,影响了匈牙利王位争夺战并攻克贝尔格莱德,1516年,在莫哈奇战役取得第一次匈牙利战争胜利,第二、三次匈牙利战争虽然未能取得太大战果,但是最终将国境线向北推进,直逼维也纳。在东方,与萨法维王朝争霸,通过三次波斯战争,获得巴格达以及两河流域下游、波斯湾等部分地区,迫使萨法维王朝答应不再煽动叛乱。在地中海,海军上将海雷丁·巴巴罗萨领导海军,于1538年在普雷韦扎战役中击败西班牙舰队,占领了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地,获得了对地中海的控制权。在红海,海军指挥官皮里·雷斯建立红海舰队,长驱南下,占领红海南端的也门和亚丁,取得了对红海的控制权。截至1566年苏莱曼辞世时,奥斯曼帝国的版图覆盖了高加索山脉以南、东南欧的一部分、北非地中海沿岸以及两河流域等地区,总人口也从一千二百万增长到两千二百万,留下了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信仰多元共存的伊斯兰大帝国。
威尼斯驻奥斯曼帝国的公使巴尔托洛梅奥·孔塔里尼评价苏莱曼:“他25岁的年纪,身材高挑而硬朗,外表柔弱, 颈部稍长而面容瘦削,长着一副鹰钩鼻,留着一簇小胡子,尽管脸色略显苍白,但却神采奕奕。他被誉为英明之主,好学之士,所有人都想受益于他的统治。”

安妮公主

安妮公主(英语:Anne,Princess Royal and Princess of Orange,1709年11月2日-1759年1月12日)是英国国王乔治二世(George II)的长女,也是荷兰奥兰治亲王威廉四世(William IV)的妻子。
安妮公主出生于德国汉诺威市,因其祖父乔治·路德维格(George Ludwig),即乔治一世(George I)继承王位而随家人搬到英国。1734年与奥兰治-拿骚(Prince of Orange-Nassau)亲王,即威廉四世(William IV)结婚,婚后与威廉育有两女一子。1751年威廉四世去世后,她作为威廉五世的监护人,代表其子行使权力直至去世。1759年1月12日,安妮因“水肿”于荷兰海牙去世,享年50岁。

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克林顿

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克林顿(Hillary Diane Rodham Clinton,1947年10月26日-),律师、前纽约州参议员,美国前第一夫人,美国第67任国务卿。
1947年希拉里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年轻的希拉里学业优异,1969年从韦尔斯利学院毕业,成为该校历史上首位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的学生。随后她被耶鲁大学法学院录取,在耶鲁与日后的丈夫比尔·克林顿相识,1973年获得耶鲁大学法律博士学位。毕业后,希拉里先后在美国儿童保护基金会、国会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工作。1974年8月,希拉里搬去阿肯色州,并于1975年10月与克林顿举行婚礼,此后她在阿肯色大学法学院任教。1976年希拉里加入罗斯律师事务所,帮助丈夫比尔·克林顿于1978年竞选州长成功并于次年上任。在担任阿肯色州的第一夫人的12年间,希拉里在提高当地教育水平和医疗服务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1992年希拉里帮助克林顿竞选美国总统成功,并于1993年1月搬进白宫,正式成为美国第一夫人。此后希拉里介入白宫决策,担任政府的医疗保健改革小组负责人,但最终改革失败。 2000年,希拉里成功当选纽约州联邦参议员,成为美国首位在任内当选联邦参议员的第一夫人。2008年,希拉里首次竞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落败后,被奥巴马任命为国务卿;2013年2月1日希拉里卸任国务卿。2016年,希拉里作为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首位获得主要政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女性再次参加美国总统选举,虽然最终获得的普选票数高于特朗普,但是由于选举人票的得票数低于特朗普而与总统之位失之交臂。2020年1月,希拉里担任英国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名誉校长;2023年2月,希拉里加入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职队伍,并于9月份为学生授课。
在希拉里的8年白宫生涯中,她作为第一夫人积极参与政事,负责国家医疗保健改革,还推动国会通过国家儿童健康保险项目等。舆论普遍认为,她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实权的第一夫人。在担任国务卿期间,希拉里极力推崇“巧实力”外交政策,通过公开演讲和互联网传播加强了美国对海外民众的影响力,积极地执行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频繁出访亚太地区。在担任国务卿的4年时间,希拉里里出访了112个国家,成为美国历史上访问国家最多的国务卿,被外界称为“劳模”。而随着希拉里2016年二度竞选总统失败,也使她与“美国首位女总统”失之交臂。

伊丽莎白·鲍斯-莱昂

伊丽莎白·安吉拉·玛格丽特·鲍斯—莱昂(Elizabeth Angela Marguerite Bowes-Lyon,1900年8月4日~2002年3月30日),英王乔治六世的夫人,1936年至1952年间的英国王后,号伊丽莎白王后(Queen Elizabeth)。她也是乔治六世的继位者、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母亲,最后一位爱尔兰王后以及印度皇后。自1952年起,她的官方头衔是,“伊丽莎白王后,女王的母亲”(Queen Elizabeth,The Queen Mother),中文通译为“伊丽莎白王太后”。伊丽莎白最为人所周知的是她在二次大战所扮演的正义角色,希特勒甚至形容她是“欧洲最危险的女人”。
伊丽莎白王后出生于英国贵族家庭,在10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9;1923年,她嫁给了阿尔伯特王子;1926年,生下了长女伊丽莎白;1936年,丈夫阿尔伯特成为国王乔治六世后,她成为伊丽莎白女王;1952年,丈夫去世后,长女伊丽莎白继承了王位,因此被称为王太后。她一直活跃在公众生活中,是大约350个组织的赞助人或主。

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

穆阿迈尔·穆罕默德·阿布·明亚尔·(1942年6月7日—2011年10月20日),(State of Libya)前领导人。他担任利比亚领导人长达四十余年。
卡扎菲1942年出生在利比亚一个牧民家庭,1961年在班加西利比亚大学攻读历史,1963年加入班加西军事学院学习,1965年毕业后在利比亚陆军服役,为少尉军衔。 1966年在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受训。1969年9月1日,领导“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任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并晋升为上校。1970年至1972年任总理兼国防部长,1977年至1979年任总人民委员会总秘书处总秘书。1977年起成为革命领导人兼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自1969年成为利比亚国家领导人后,对利比亚进行了42年的统治,是中东地区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元首之一。 2008年,卡扎菲被200多个非洲国王、酋长们授予“万王之王”的头衔。2011年,利比亚国内爆发大规模抗议,10月20日,执政当局称完全占领卡扎菲残余最后一个据点苏尔特,卡扎菲被俘身亡。
卡扎菲治国期间,因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其国有石油企业,利比亚一度成为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但他治下的利比亚也贪腐横生,加上他与西方国家结怨过深,最终在阿拉伯之春中遭受内外打击,他在利比亚的漫长统治也最终结束。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罗斯语: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英语: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1931年3月2日-2022年8月30日),曾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也是唯一一任苏联总统。
1931年3月2日,戈尔巴乔夫出生于苏联南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普利里沃利诺耶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52年,戈尔巴乔夫加入苏联共产党,并于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56年8月,戈尔巴乔夫当选斯塔夫罗波尔市共青团第一书记,随后,他被任命为边疆区团委第二书记。1966年9月,戈尔巴乔夫被选为斯塔夫罗波尔市党委第一书记。1970年4月,戈尔巴乔夫被推举为边疆区党委第一书记。1978年,戈尔巴乔夫被任命为主管农业的苏共中央书记,他在党内的地位稳步提升,于1979年成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并于1980年成为正式委员。1985年3月10日,在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契尔年科去世后,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1990年3月14日,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总统,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苏联总统。同年,戈尔巴乔夫获诺贝尔和平奖。1991年12月23日,戈尔巴乔夫向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交接总统事务并同意苏联政府机关将在12月30日停止运作。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和苏联武装力量统帅职务,并把使用核武器的权力转交给叶利钦,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卸任后,戈尔巴乔夫通过出书、接拍广告片和参加演讲等的方式来赚取收入。1996年,戈尔巴乔夫参与竞选俄罗斯总统,但获得的选票不到1%。2006年,戈尔巴乔夫与俄罗斯亿万富翁亚历山大·列别杰夫合作,购买了独立报纸《新报》近一半的股份。2014年,在克里米亚公投并入俄罗斯后,戈尔巴乔夫给予积极评价,称“克里米亚公投纠正了历史错误”。在同年11月纪念柏林墙倒塌25周年的活动中,他又警告说,正在进行的顿巴斯战争使世界处于新冷战的边缘,并指责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采取了对俄罗斯过于强硬的态度。2022年8月31日,戈尔巴乔夫因长期重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91岁。
在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戈尔巴乔夫以“新思维”“民主化”和“公开性”等为口号,进行改革。对内,1985年至1988年,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他提出“加速”经济发展战略,并提出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然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未能使苏联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发生太大的改变,也未能阻止苏联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放慢的趋势,苏联经济改革的起步实际上陷于失败。1988年6月至1989年底,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领域从经济转向政治,从一般的“民主化”、“公开性”、“意见多元化”进一步发展到“权力中心从党向苏维埃转移”,把改革的矛头指向政治体制的核心,改革的目标也从原来的“完善社会主义”转变为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但是,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没有促进经济改革和经济的发展,反而使经济改革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经济形势更加恶化。对外,戈尔巴乔夫采取一系列行动缓和同西方国家的关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他从根本上否定了“勃列日涅夫主义”,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不干涉政策。此外,戈尔巴乔夫还主导了苏军从阿富汗撤离。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苏联进行全方位改革,向西方国家靠拢,加速了苏联的解体,他在西方受到拥护,在俄罗斯国内则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对于许多俄罗斯人来说,苏联的解体是一场悲剧,带来了十年大范围贫困,也让俄罗斯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被削弱。

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

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英语:Catherine II Alekseyevna,俄语: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1729年5月2日-1796年11月17日),原名索菲亚·弗里德丽克·奥古斯塔·冯·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多恩堡(Sophie Friederike Auguste von Anhalt-Zerbst-Dornburg),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II),后世尊称其为叶卡捷琳娜大帝(英语:Catherine the Great,俄语:Екатери́на Великая),是俄罗斯帝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1762年至1796年),也是俄罗斯历史上独一一位被冠以“大帝”之名的女沙皇。
叶卡捷琳娜于1745年与俄罗斯帝国彼得三世(Peter III)联姻成为皇后,在1762年6月28日推翻丈夫后掌权。于同年9月22日举行了加冕典礼,正式成为了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叶卡捷琳娜通过世俗化教士的财产补充了空虚的国家财库,同时与普鲁士、法国和奥地利等国家保持了良好的国际关系。叶卡捷琳娜在俄罗斯推广天花疫苗接种,在1763年和1764年在俄罗斯建立了多家医院和孤儿院,并创立了俄罗斯首家贵族女子学院斯莫尔尼宫(Smolny Institute),于1775年镇压了普加乔夫起义(Pugachev's Rebellion),在位期间通过俄土战争、俄波战争、瓜分波兰等战役将俄罗斯帝国的疆域扩大了约52万平方千米。1796年11月17日因中风去世。
叶卡捷琳娜在执政期间对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公共卫生、教育和宗教方面进行了大力改革。此外,叶卡捷琳娜还是艺术、文学和教育的大力资助者,在位期间收藏了大量书籍和艺术品,为俄罗斯引进优秀人才并完成了律法改革。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对叶卡捷琳娜大帝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赞扬,称她为“北方之星”(The Star of the North)和“俄罗斯的塞弥拉弥斯”(Semiramis of Russia)。纽约公共图书馆(New York Public Library, NYPL)评价叶卡捷琳娜: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最终赢得了“伟大”(The Great)的称号,成为欧洲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君主之一。后世建立了叶卡捷琳娜大帝纪念碑(Monument to Catherine the Great)以纪念她的功绩。
人物名号
1763年颁布的《宣言》(Manifesto of 1763)是由叶卡捷琳娜二世签署的一份邀请外国人来到俄罗斯定居的文件,该文件在圣彼得堡由参议院发布,以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头衔开头:
我们,叶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the Second),蒙上帝之恩,俄罗斯众地的女皇与独裁者(Empress and Autocrat of all the Russians),莫斯科(Moscow)、基辅(Kiev)、弗拉基米尔(Vladimir)、诺夫哥罗德(Novgorod)的女皇,喀山女皇(Tsarina of Kasan),阿斯特拉罕女皇(Tsarina of Astrachan),西伯利亚女皇(Tsarina of Siberia),普列斯科夫的女主人(Lady of Pleskow)和斯摩棱斯科的大公爵(Grand Duchess of Smolensko),爱沙尼亚和利沃尼亚的公爵(Duchess of Estonia and Livland),卡累利阿(Carelial)、特维尔(Tver)、尤戈里亚(Yugoria)、彼尔姆(Permia)、维亚特卡(Viatka)和保加利亚(Bulgaria)及其他地区的公爵,切尔尼戈夫(Chernigov)、雷赞(Resan)、罗斯托夫(Rostov)、雅罗斯拉夫(Yaroslav)、别洛奥泽罗(Beloosrial)、乌多里亚(Udoria)、奥布多里亚(Obdoria)、孔迪尼亚(Condinia)下诺夫哥罗德(Novgorod)的女主人和大公爵,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者(Ruler of the entire North region)以及尤里斯(Yurish)、卡尔塔利尼亚(Cartalinian)和格鲁吉亚(Grusinian)沙皇的女主人,卡巴尔达(Cabardinian)地区、切尔克斯(Cherkessian)和高尔斯(Gorsian)王公的女主人,以及许多其他地区的领主和女主权者。
叶卡捷琳娜的另一个头衔是“祖国之母”("Mother of the Fatherland"),因此她经常被简称为“母亲”,甚至宫廷贵族们用“妈妈”("Mommy")来称呼她,而不是“陛下”("Your Majesty")。

萨达姆·侯赛因

萨达姆·侯赛因(阿拉伯语:صدام حسين عبد المجيد التكريتي;库尔德语:Seddam Huseyîn;英语:Saddam Hussein,1937年4月28日—2006年12月30日),全名萨达姆·本·侯赛因·本·马吉德·阿尔·提克里特,出生于伊拉克萨拉丁省提克里特,伊拉克第五任总统。
萨达姆于1957年加入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后由于对伊拉克强权人物卡塞姆的暗杀失败而流亡埃及。1963年,伊拉克发生政变,复兴党处决了卡塞姆,萨达姆返回伊拉克参加复兴党工作。同年11月,时任总统阿里夫趁复兴党内讧之际发动政变,复兴党被迫转入地下,萨达姆流亡叙利亚。不久,萨达姆返回伊拉克重组复兴党,谋划新的革命,期间因企图败露而被捕入狱,后于1966年成功越狱。1968年,由贝克尔领导的复兴党军事政变推翻了阿里夫政权,贝克尔就任总统,并组建了五人组成的革命指挥委员会,萨达姆任副主席,负责政府日常事务。1973年,萨达姆升任中将,3年后,又晋升为上将。1979年,萨达姆接替贝克尔,成为伊拉克总统。
在任总统期间,萨达姆积极发展民族经济,一方面全面国有化外国石油公司,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实行以石油工作为中心的“高速全面发展”的经济方针,促进了伊拉克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外关系方面,萨达姆奉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政策,支持亚非拉的反帝、反殖民斗争。同时,萨达姆有着强烈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追求阿拉伯世界的统一,通过不断扩充军备以确立自身在中东的领导地位,并发动了两伊战争和科威特战争。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萨达姆在巴格达沦陷后逃亡。同年12月13日,萨达姆在达瓦尔镇被美军抓获。2006年11月5日,伊拉克高等法庭宣布,判处萨达姆绞刑,萨达姆于12月30日被执行绞刑。

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本字咏芝,后改润芝、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曾在起义新军中当过半年兵,后就读于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与蔡和森、萧子升等创办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毛泽东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主要负责农民运动。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并在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后带领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毛泽东与朱德带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毛泽东被选为主席,后被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排挤。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同年10月,毛泽东及中共中央到达陕北,长征结束。抗日战争爆发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1942年,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1945年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前往重庆与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1946年内战爆发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经过了一年的战斗,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1948年底到1949年中,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政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抗美援朝运动,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民主改革,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毛泽东晚年也犯了错误,1966年,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运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
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创建人民军队,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土地改革、经济建设,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整风运动,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的领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1981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中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及毛泽东思想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1893-1919)
少时经历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其父是韶山冲农民毛贻昌,其母为文七妹。毛泽东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前两个婴儿都早夭,母亲怕他也不能长大成人,便让他叩拜石观音小庙一块巨石,认做干娘,还取了个小名石三伢子。毛泽东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农民,因而毛泽东从六岁起就做一些家务和农活,识字后也帮父亲记账,十四五岁时还成天跟家中雇的长工一同在地里干活。毛泽东童年时代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1902年,毛泽东八岁时,父母把他接回韶山入私塾开始读书。十六岁前,除了中间曾停学两年在家务农,其余时间内他先后在韶山一带的六处私塾读书。
青年求学
毛泽东十六岁时,其父准备将其送到一家米店当学徒,但毛泽东更愿意继续求学,在表哥文永昌的介绍下,毛泽东于1910年秋天离开韶山冲,前往湘乡县城的东山小学堂求学。在那里,毛泽东接触到了各种新式思想,思想也发生改变,其中毛泽东比较赞同的是康有为、梁启超的立宪派思想。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前往长沙求学。毛泽东在长沙开阔了眼界,同时也接触到了革命派的主张。一天,毛泽东在学校的墙壁上贴了一篇文章,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公开表达他的政见,他表示支持革命党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纲领,提出把孙中山请回来当大总统,康有为做内阁总理,梁启超做外交部长。毛泽东还倡议并带头剪掉了辫子,以示与腐朽的清政府决裂。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毛泽东投笔从戎,在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了一名列兵。在军队期间,毛泽东将大部分军饷用来购买书籍、订阅报刊,以了解时事政治。半年后,毛泽东认为革命成功,自己参军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退出军队,继续求学。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毛泽东只在这所学校里读了半年便不满足于刻板的校规和有限的课程,于是选择退学后自学。毛泽东居住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前往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在此期间,毛泽东广泛地阅读中外书籍,特别是西方十八、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近代科学的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及严复翻译的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等。半年后,由于父亲不再支持他这种学习方式,同时湘乡会馆因住进了一批士兵而难以居住,毛泽东决定重新回到学校读书。
第一师范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次年第四师范合并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毛泽东也转入第一师范学习。在湖南一师,毛泽东遇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如蔡和森、萧子升等,以及对他影响甚大的老师杨昌济。在学习上,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阅读了大量书籍,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从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到本省的县志,毛泽东都认真的阅读。读书的同时,毛泽东还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写下来,其中包括对书中同意或不同意的地方。

1914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毛泽东
1916年后,毛泽东在一师的学习进入了新的阶段,他的重心从传统典籍转向哲学、伦理学,社会实践也更为丰富。1917年暑假,毛泽东邀请了已经毕业的萧子升,二人不带一文外出“游学”,历时一个多月,先后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很多地方。第二年春天,毛泽东又和蔡和森沿洞庭湖游历了半个多月。毛泽东的身边也逐渐聚集起一批志同道合、追求进步的青年,1917年底,毛泽东和蔡和森、萧子升等人准备成立一个团体,此举得到了大家的响应。1918年4月14日,“新民学会”成立,两个月后,毛泽东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此时他二十五岁。
投身革命(1919-1927)
五四运动
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后,在已经是北京大学教授的杨昌济的建议下,准备前往北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与萧子升等24人坐火车前往北京。毛泽东等人到达北京后,发现他们的计划困难重重,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众人都前往各地的留法预备班学习,毛泽东则留在了北京。后经过杨昌济的介绍,毛泽东认识了当时的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并在李大钊的安排下在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毛泽东在北大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认识了很多新文化运动人士,并在李大钊的影响下了解到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北京期间,毛泽东还与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恋爱。1919年春,由于母亲病重,毛泽东离开北京,回到了湖南。回到湖南的毛泽东在修业小学任历史教员。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学生联合会派邓中夏到湖南联络毛泽东和何叔衡,商议改组湖南学生联合会。毛泽东通过新民学会的成员,召集了长沙各学校代表举行会议。经过会议讨论,决定成立新的湖南学生联合会,发动总罢课。6月3日,长沙20所学校统一罢课,向北京政府提出了拒绝巴黎和约、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等六项要求。7月14日,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湖南学联创办了《湘江评论》,由毛泽东担任主编及主要撰稿人。《湘江评论》创办一个月后,遭到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查封禁止,学联也被迫解散。同年底,为了驱逐张敬尧,毛泽东率领“驱张代表团”前往北京。在各方声讨下,张敬尧最终于次年被驱逐出湖南。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后与李大钊接触地更加频繁,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进一步了解。1920年4月,毛泽东离开北京,前往上海,讨论湖南建设问题。毛泽东在上海见到了陈独秀,并就马克思主义等问题与陈独秀进行了交谈。七月,在张敬尧被驱逐后,毛泽东回到了湖南,在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担任校长,后又到第一师范任教。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文化学社与湖南俄罗斯研究会,致力于宣传新文化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还准备在湖南发动自治运动,号召成立“湖南共和国”,但最终失败,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以及与在法国留学的蔡和森等人的交流下,逐渐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921年初,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信中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建党前后
1920年11月,毛泽东和何叔衡等人成立了长沙共产主义小组,并筹备建设湖南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6月,毛泽东接到了前往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通知,6月29日,毛泽东与何叔衡作为湖南代表前往上海。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最后一天(31日)改在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进行。毛泽东在会上负责记录,同时作了一次发言,介绍长沙共产主义小组。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回到长沙,准备宣传和发展党员,同时接近工人,组织工人运动。到1922年5月,湖南(包括江西萍乡安源)已有中国共产党党员三十人。毛泽东和何叔衡在中共湖南支部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在此期间,毛泽东领导了长沙、安源等地的工人运动。1923年1月,正在筹备中共三大的陈独秀将毛泽东调往上海,准备让他在中共中央工作。4月,毛泽东与妻子杨开慧和刚刚半岁的儿子毛岸英秘密前往上海。
国共合作
毛泽东到达上海后不久,又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一同前往广州,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筹备中共三大。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共三大在广州东山恤孤院后街三十一号召开。毛泽东以湘区党的代表身份出席。会上讨论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毛泽东在发言中提出,大批工农加入国民党,正可以改造它的阶级成分,和资产阶级建立联合阵线,共同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会上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但仍保持共产党组织的独立性。会上毛泽东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9月,毛泽东返回湖南,筹备建设湖南国民党组织。1924年1月,毛泽东以湖南地方组织代表的身份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多次发言,对组织国民政府、出版及宣传、设立研究会以及国民党内的右派观点发表意见。毛泽东在会上的表现受到了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士的注意和欣赏,被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会后毛泽东前往上海工作。

毛泽东1924年在上海
在上海,毛泽东受到了国民党右派分子的排挤,加上积劳成疾,毛泽东于1924年底请假回湖南老家养病。1925年9月,毛泽东回到广州,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1925年12月,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同时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名义创办了《政治周报》,以反击国民党右派。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在广州召开,毛泽东再次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并继续代理宣传部长。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事件发生后,毛泽东提议通电讨蒋,但遭到苏联军事顾问的反对。1926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通过了排斥共产党的《整理党务案》,毛泽东因而离开代理中央宣传部长的职位。
农民运动
毛泽东辞去国民党代理中央宣传部长的职务后,全心投入了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毛泽东在农民运动讲习所中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三门课。八月,毛泽东组织师生前往彭湃领导的以广东海丰为中心的东江农民运动处实习。9月,毛泽东为其组织编印的《农民问题丛刊》写了一篇序言,题为《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1926年11月,毛泽东受中共中央任命为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随即前往上海。毛泽东到任后制定了《目前农运计划》,随后在长江沿线视察,联络各省国民党党部,商议在武昌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12月,毛泽东在汉口参加中共中央特别会议,会上毛泽东对陈独秀的右倾政策提出了反对。会后不久,毛泽东即前往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下乡考察农民运动。1927年3月,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要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此后,毛泽东又担任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4月2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五次扩大会议决定,由邓演达、徐谦、顾孟余、谭平山、毛泽东五人组成土地委员会。4月4日,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举行正式的开学典礼,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为农讲所常务委员,毛泽东负实际主持之责。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逮捕和屠杀了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4月27日,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会议上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在现实问题上仍寄希望于汪精卫、谭延闿控制的武汉国民政府上。毛泽东也参加了会议,被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广泛地重新分配土地的方案,但并未受到重视。不久后,武汉国民政府也开始“反共”,制造了“马日事变”,中国共产党湖南省委受到了严重的破坏。6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新的湖南省委。毛泽东刚到长沙10天便又被召回武汉,参加7月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保存农民武装的策略——“上山”。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
秋收起义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控制下的武汉国民政府公开宣布“分共”,中国共产党由合法变为非法,不得不转入地下活动。新改组的临时政治局常委作出决定:发动南昌起义、组织湘鄂粤赣四省农民暴动、召集中央会议决定新时期新政策。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在南昌率领国民革命军贺龙、叶挺部两万多人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7日,毛泽东参加了在汉口秘密举行的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上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批判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他在会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重要论断。会后毛泽东回到湖南,准备领导秋收起义。
1927年9月10日,秋收起义爆发,起义部队分三路向平江、浏阳、萍乡进发,但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下,起义受阻,9月19日,毛泽东主持召开前委会议,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向湘南地区转移。路上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起义军损失惨重,士气也十分低落。9月29日,部队来到永新县三湾村宿营。在这里,毛泽东召开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对部队实行整顿和改编,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井冈山时期
三湾改编后,起义军于10月3日到达宁冈县古城。在这里毛泽东说服了井冈山区的袁文才、王佐两支农民武装,随后起义军开始创建以宁冈为核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1928年2月,湘赣边界各县党组织初步恢复发展起来,还在经征得袁、王同意后,在他们部队里也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和士兵委员会,工农革命军和袁、王部队正式合为一体,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
1928年4月24日,毛泽东率部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会合,将两部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5月4日,在宁冈举行了朱毛两军会师的庆祝大会,毛泽东讲话祝贺两军会师胜利,并代表第四军军委宣布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要求全军每个指战员认真执行。毛泽东、朱德在战斗中总结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诀,并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击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进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随之扩大了。5月20日,毛泽东在宁冈茅坪主持召开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在井冈山地区实施土地革命。经过土改,广大贫苦农民都分到了田地,因而全力支持红军和根据地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逐渐发展全盛。然而1928年8月,在湖南省委的错误领导下,红军主力向湘南地区冒进,部队损失较大,根据地的外围地区很多被国民党重新占领,史称“八月失败”。9、10月中,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红军击败了国民党的多次进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逐渐恢复元气。11月初,毛泽东收到中共中央的6月4日的指示信,同中央联系上了。6日,在茨坪召开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扩大会议。会上根据中央来信指示,成立中共中央红四军前敌委员会,由毛泽东、朱德、谭震林、宋乔生、毛科文五人组成,毛泽东为书记。

林岗油画《井冈山会师》
1928年底,朱毛红军与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平江起义部队红五军会师。但与此同时,国民党集结大量军队“围剿”井冈山,加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本身的不利条件,经过讨论,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部队离开井冈山,前往赣南。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年多时间里,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发展,体现在他所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中。
古田会议
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后,先后在赣南、闽西等地作战,于1929年3月占领福建长汀县城,开始建立闽西根据地。4月,红四军返回赣南,在江西瑞金与从井冈山突围出来的红五军会师。会师后的红军趁国民党军阀内战,在赣南地区不断发展,毛泽东也在江西兴国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的“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5月,赣南的国民党军队增多,红军再次转战闽西,但此时红四军内部关于党、军的争论愈演愈烈。1929年12月28-29日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于在上杭古田举行,这次会议确定了红军的宗旨性质,确定了党对红军绝对领导的原则,规定了红军中政治机关与政治工作的地位,强调在红军内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规定了处理红军内外关系的原则。这就是人民军队历史上重要的“古田会议”。
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
古田会议后,红四军回师赣南,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逐渐建立起一块比较稳固的根据地。在深入群众的同时,毛泽东亲自到群众中调查,写成了《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此后,红四军在赣南、闽西间转战,并在1930年6-7月间没有机械听从中共中央进攻南昌、九江的“左倾”冒险,红四军也在6月中旬改编为红军第一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8月,在红军攻下湘赣边界的文家市后,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随后,红一方面军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进攻长沙,但没能成功。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条件下强行进攻中心城市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10月,毛泽东与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攻克吉安,随后又攻克附近地区,将赣江两岸几十个县的红色政权连成一片,红军得到了扩大。
但很快国民党集结重兵于南昌,准备对红军进行“围剿”。11月,国民党军队对赣西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第一次“围剿”,毛泽东与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执行“诱敌深入”的方针,于1930年12月30日-1931年1月3日歼灭了国民党军一个半师,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蒋介石大为震惊,于2月调集20万大军,准备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在重兵压境的情况下,毛泽东坚决反对退出根据地及分兵退敌两种对策,提出依托根据地的有利地形,诱敌深入,依靠群众击败国民党军,经过讨论,最终毛泽东的意见占据了上风。1931年5月16日到5月31日,毛泽东、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五个胜利,歼敌三万余人,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但很快,国民党就开始了第三次围剿,7月1日,蒋介石在南昌行营下达总攻击令,而此时红军主力正分散在闽北、闽西一带。毛泽东与朱德在分析了敌我实力的悬殊后,决定集中主力绕道千里,回师赣南,在群众基础良好的根据地内部避敌主力,击其虚弱,从而击破这次围剿。经过三个月的战斗,红一方面军歼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经过三次反围剿胜利,赣西南、闽西两苏区连在一起,形成了以瑞金为核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毛泽东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主席。但此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已在中共中央取得统治地位,毛泽东受到排挤,被取消了在中央红军的领导权。1933年,蒋介石集中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毛泽东此时正在福建长汀养病,于2月被召回瑞金,主持临时中央政府事务。在毛泽东主持后防事务同时,周恩来与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在前线粉碎了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苏区又陷入了“反右倾”中,从上海来的博古等人将矛头直指毛泽东,毛泽东在艰难的条件下坚持工作,组织进行了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政权建设与土地革命,后期又在会昌、于都工作过。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集中10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冒进主义,红军与国民党军进行阵地战,在巨大的实力差距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进行长征,毛泽东也跟随中央红军一起行动。
长征
长征开始后,毛泽东跟随中央红军一同行动,但由于李德、博古的错误指挥,红军在转移途中伤亡惨重。1935年1月,中央红军攻克贵州重镇遵义,1月15日至17日,红军总司令部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时恢复了他在军事上的领导权,遵义会议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中央的组织问题,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期间,蒋介石继续调集重兵对红军围追堵截,会后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中央红军四渡赤水,跳出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中央红军先后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于1935年6月18日到达川西懋功县城,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两军会师后,讨论之后的去向,毛泽东同意周恩来的主张,向北前往川陕甘地区建立根据地,但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张国焘想要南下成都。经过讨论,会议最终决定北进,但由于张国焘的故意拖延,红军失去了北进的最佳时机,被迫经过大草地北上。张国焘此时却执意南下,企图“另立中央”,分裂红军。毛泽东当机立断,与中央机关率领红一、三军团北上,先后翻越岷山、六盘山后,于11月19日到达吴起镇,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西安事变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国民党军即向陕甘根据地发动进攻,11月21日,红军将国民党军先头部队诱入直罗镇然后歼灭,取得了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的战果,打退了国民党军对陕甘根据地的进攻。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活动进一步加剧,先后制造了“何梅协定”“华北自治运动”,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也掀起了新高潮,在这种情况下,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上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变化,制定了党的新的策略方针,即发动全民族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力量和猛烈扩大红军。1936年上半年,在瓦窑堡会议的指导下,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军开始东征,沉重地打击了阎锡山的晋军。为了扩大统一战线,团结一切抗日爱国力量,4月13日,中共中央赵家沟召开军事会议,作出了“逼蒋抗日、回师西渡”的战略决策,5月,毛泽东回到陕北。此时,红军还和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建立初步合作,张、杨不愿再听从蒋介石的命令与红军作战。

毛泽东1936年在陕北保安
1936年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一直致力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双方携手抗日,但蒋介石执意“剿共”。由于张学良、杨虎城二人不愿内战,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亲自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服从“剿共”命令。在张学良对蒋介石再三“劝谏”未果的情况下,12月12日清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变扣押蒋介石,是为“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当天,张学良即致电毛泽东等人,并邀请中共中央派人到西安商议大计。中共中央随后派周恩来到西安与张学良等商讨,经过讨论后,毛泽东等人商定,主张有条件地恢复蒋介石的自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最终在多方努力下,蒋介石妥协,同意改组国民党、国民政府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协议。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抗战爆发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第二天,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全民族实行抗战,筑成民族统一战线。7月17日,蒋介石发表抗日的“庐山讲话”后,毛泽东即表示欢迎,于7月23日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表示了共产党人抗日的决心。8月23-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红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应采取游击战为主的策略,同时要保持党对红军的领导,以及在国共合作中保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洛川会议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陆续从山西开赴华北前线。八路军出发后,毛泽东多次致电前方,强调部队一定要按照洛川会议中确定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
《论持久战》
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局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敌后游击战争开始处于主导地位。毛泽东当即指示前线的八路军,要放弃依赖国民党军队的思想,独立自主地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1938年5月,在全面抗战进行了10个月后,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批判了当时存在的“亡国论”“速胜论”,强调抗日战争中国一定会胜利,但是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同时提出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并指出当时所处的第二个阶段应以游击战争为主,且游击战争一定会胜利。另外,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要依靠群众。《论持久战》发表后,得到了海内外的高度评价,蒋介石也非常赞同,令白崇禧将《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作为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

1938年,毛泽东在写作《论持久战》
中期抗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军在正面的攻势暂缓,蒋介石愈发对共产党敌后游击战争及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感到不安。1939年底到1940年春,蒋介石发动了一系列“反共”行动:对八路军陕甘宁边区、山西、冀南豫北三地区进行了军事进攻。面对蒋介石的“反共”行动,起初毛泽东指示尽量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以维护团结抗日的局面。但在国民党军的变本加厉下,毛泽东指示八路军坚决反击,最终打退了国民党军的进攻。1940年3月11日,毛泽东作《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原则,强调争取中间势力的重要性和对顽固派斗争的“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军队制造了“皖南事变”,公然对新四军军部发动攻击,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毛泽东随后发表谈话,指出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酝酿已久的全国性反共突然事变的开端,揭露蒋日勾结,蓄谋灭共和打击人民军队的罪行,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斗争,并提出了12条解决皖南事变的根本办法。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重抗议,利用一切公开场合和机会,向社会各界和其他国家揭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各民主党派、海外华侨及国际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持。经过共产党的坚决斗争,终于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
皖南事变发生后,毛泽东认为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联系起来,党的内部存在不了解中国具体实际或不能揭示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1942年,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43年,毛泽东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生产运动,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同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
抗战胜利
进入1945年后,抗日战争的形势越来越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陆续展开局部反攻,华北和华中各大城市都处在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略包围之中。随着二战欧洲战场的胜利,盟军不断逼近日本本土,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日子即将来临。
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前,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致《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并在大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毛泽东号召全党要发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领导机构,毛泽东被选为为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主席。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次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声明说:由于苏联对日宣布对日作战,最后地战胜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时间已经到来了,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全国人民必须注意制止内战危险,努力促成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全国人民应加强团结,为夺取最后胜利而斗争。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游击队和抗日根据地民众迅速投入对日本侵略军的全面反攻,光复了大片国土。8月15日,日本天皇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重庆谈判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针对蒋介石企图在抗战胜利后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毛泽东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年8月,蒋介石多次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但蒋介石并非真心想通过谈判实现国内和平,而是通过此举掌握主动,将压力给到中共,同时还可以借助谈判的时间调兵遣将、准备内战。毛泽东接到邀请后,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是否要去重庆。会上毛泽东发言,决定前去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1945年8月28日,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松的陪同下,毛泽东与周恩来、王若飞从延安飞抵重庆,次日毛泽东即与蒋介石进行了商谈。谈判持续了一个多月,国共双方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在军队缩编、解放区、国民大会等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10月10日,双方签署《双十协定》,谈判初步完成。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合影
尽管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但蒋介石只是把和谈看作争取时间以调集兵力的暂时手段,因而《双十协定》签订后,内战不但没有停息,反而愈演愈烈。早在重庆谈判期间,阎锡山便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出兵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但在上党战役中被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解放军击败。1945年10、11、12月,国民党军队对各解放区的进攻到达高潮,毛泽东则指挥晋冀鲁豫解放军发动了平汉路战役,取得大捷,挫败了国民党军的进攻势头。迫于军事失利和国内外各方压力,1946年1月,蒋介石不得不接受中国共产党代表提出的无条件停战。
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6月,蒋介石的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面对蒋介石的进攻,毛泽东提出了与之斗争的方针:在军事上,以运动战为主,暂时放弃一些城市和地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政治上,与人民群众合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经济上,要作持久打算,节约资源、发展生产。在这些方针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观点。经过四个月的战斗,国民党军虽然占领了105个城市,但人民解放军消灭了30万国民党军,同时国民党军需要分兵防守新占领的地区,可用于一线机动作战的部队越来越少了。在对全面内战开始后四个月的总结中,毛泽东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又提出了在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变化后,人民解放军将转入战略进攻,而实现这种战略转折的关键在于不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战略转折
各战场的解放军,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部署,继续依托解放区的有利条件,机动灵活地实行内线作战,不断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取得重要胜利。1946年7月国民党军队向苏皖解放区进攻。华中野战军发起苏中战役,七战七捷,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与此同时,山东解放军也与国民党军展开多次战役。1947年2月,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由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而成的华东野战军发起莱芜战役,全歼李仙洲集团,随后又向南前进,于5月13日至16日发起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精锐整编74师,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947年3月初,国民党胡宗南部进攻陕甘宁解放区,目标直指延安。毛泽东判断胡宗南的这次进攻是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条件极度困难下的一次“孤注一掷”。中共中央在分析了敌我对比后,主动放弃延安,同时成立西北野战兵团,由彭德怀指挥,在陕北开展运动战。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则留在陕北,3月至8月间,在毛泽东、彭德怀的指挥下,西北野战军经过延安、青化砭、羊马河等七次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示意图
这一时期,在毛泽东的筹划下,全国其他解放区也先后开始对国民党军发动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发起鲁西南战役,打乱了国民党在山东的战略部署,使国民党军对山东的进攻宣告破产。8月7日,刘邓大军分三路向南行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于8月底进入大别山区,建立起大别山根据地。同一时间,陈赓、谢富治兵团也渡过黄河,于11月到达豫陕鄂边区。9月,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会合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突入鲁西南,于11月到达豫皖苏地区。刘邓、陈谢、陈粟三支大军挺进中原,将三个新解放区连成新的中原解放区,对扭转战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一时期,其他地区的解放军也纷纷转入战略反攻,到1947年12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75万余人。国民党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守,退到交通线上的城市拒守。1948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共中央领导离开陕北,东渡黄河前往西柏坡。
三大战役
国民党军队在内战的各个战场不断失败,两年间被歼灭兵力达264万。1948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实行重点防御。1948年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仅用8天便攻克济南,宣布蒋介石重点防御的计划破灭。毛泽东等人对济南战役作出高度评价,还从济南战役中总结出了歼灭国民党重兵集团的方法,战略决战即将开始。
毛泽东将战略决战的目标首先放在东北,而当时东北的国民党军主要守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的据点,东北野战军对先打哪个存在疑虑。毛泽东帮助东北野战军确立了先打锦州的信心,同时告诉东野,要“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大歼灭战的决心”。1948年9月12日,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历时52天,取得了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人的胜利,东北全境解放。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历时65天,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完成了歼灭国民党主力于华中、中原战场的任务,为渡江作战创造了极有力的条件。1948年11月29日,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发起平津战役,历时64天,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万人,基本解放华北全境,使东北、华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渡江战役
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新年文告》,正式提出求和。21日,蒋介石被迫下野,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务。李宗仁多次向中共提出和平谈判,还派出代表团前往北平谈判。4月1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抵达北平,13日,举行正式会谈。中共首席代表周恩来提出了《国内和平协定》,20日,李宗仁、何应钦拒绝中共的《国内和平协定》,谈判破裂,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22年的政权灭亡。1949年3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月1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致开幕词
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1966)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年12月,毛泽东前往苏联访问,并与斯大林进行会谈,次年2月14日,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6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随即进行军事干涉,美军攻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而威胁到了中国东北部。10月,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2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新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1953年,按照毛泽东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

董希文油画《开国大典》
十年探索
1956年4月,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接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同年9月,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1957年2月,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1958年,毛泽东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毛泽东在江西庐山主持召开八届八中全会,即庐山会议。庐山会议前期的目的是总结经验,纠正大跃进中存在的错误,但在会议后期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会后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从1960年冬到1965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初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这期间,为了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错误,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但在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他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将他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进一步发展。1963~1965年,毛泽东发动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晚年与去世(1966-1976)
1966年,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认为: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它有一条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都有代理人。过去的各种斗争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上述的黑暗面,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因而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并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1969年的中共“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康生等人在中共中央的地位。1971年发生了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的事件,被毛泽东、周恩来机智地粉碎。林彪死后,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当时的任务仍然是反对“极右”,在中共“十大”上使王洪文当上了中共中央副主席。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势力又得到加强。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受到了毛泽东的会见,同年毛泽东还接见了访华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菲德尔·卡斯特罗

菲德尔·卡斯特罗(全名:菲德尔·亚历杭德罗·卡斯特罗·鲁斯,西班牙语:Fidle Alejandro Castro Ruz,1926.8.13-2016.11.25),古巴革命领袖、第一任政府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卡斯特罗出生于古巴奥尔金省比兰镇(西班牙语:Birán,Oriente Povince),年少时期在拉萨尔寄宿学校(西班牙语:Santiago de Cuba)与贝伦学院(西班牙语:Sekolah Preparatori Belen Jesuit)学习。1945年进入哈瓦那大学(Universitas Havana)学习。在大学期间,他开始反对古巴政府,并进行一些示威反抗活动。1950年毕业后成为一名律师,同时进行政治活动反抗独裁政府,但收效甚微。1952年6月,卡斯特罗成为哈瓦那选区代表,竞选全国议会议员,但巴蒂斯塔独裁政府取消了这次选举,他向法院起诉政府违宪但遭到驳回。此后,卡斯特罗便开始进行武装革命斗争,1953年领导了“七·二六起义”攻打蒙卡达兵营,失败后前往墨西哥建立“七二六运动”来武装反抗独裁政府,并于1956年11月返回古巴开始新一轮武装斗争。经历了三年游击战争后,1959年革命获得胜利,卡斯特罗开始担任古巴总理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在任上,他经历了猪湾入侵、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但始终支持全球革命运动。1962年,开始担任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第一书记。1965年该党改名为古巴共产党,由卡斯特罗担任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74年,卡斯特罗按照苏联模式重组古巴政府,废除了总统与总理职位。1976年起任国务委员会主席兼部长会议主席,并连任6届。2008年,卡斯特罗宣布不再担任主席职务。2011年4月,卡斯特罗在政府网站上撰文说,他不再担任古巴共产党的领导职务。2016年11月25日晚,卡斯特罗逝世。
卡斯特罗自1953年攻打蒙卡达兵营后,开始领导古巴武装革命,建立七二六运动”组织,经历三年游击战争后推翻了独裁政府,成为古巴总理。在领导古巴时期,经济上关注社会与民生方面,在教育、医疗卫生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在70、80年代,曾带领古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和诸多经济措施以应对国际国内环境导致的经济困难,并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古巴经济进行改革。政治与军事上,广泛支持世界上的共产主义革命运动与一些马克思主义团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评价菲德尔·卡斯特罗同志是古巴共产党和古巴社会主义事业的缔造者,是古巴人民的伟大领袖。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其去世后表示历史会记录并判断卡斯特罗对全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1924年6月12日—2018年11月30日),出生于美国东北部的马萨诸塞州,美国政治家,1989年至1993年间担任美国第41任总统。
布什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米尔顿市(Milton)一个美国上流社会的家庭,他的家族在美国东北部几个州的政界和实业界中一直享有极大的声誉,他的父亲是布朗兄弟哈里曼银行的最大股东之一,并做了10年康涅狄格州的国会议员,布什的母亲也出身于纽约一个著名银行家的家庭。二战期间,布什中断学业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海军飞行员。期间由于表现出色,多次被授予荣誉勋章。1945年,布什以海军中尉退役,后进入耶鲁大学学习经济学。毕业后,布什进入商界,并创办了自己的石油公司。1963年,布什步入政界,虽然屡次在选举中落败,但他的能力受到了广泛认可。他同尼克松、福特、里根等几任美国总统关系密切,先后担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等职务。1980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作为竞选搭档的布什成为了副总统。1988年,布什在总统选举中胜出,于1989年1月就任美国第41任总统。1992年总统选举中,不少选民认为布什热衷于国际事务,而对美国内政缺乏关注,以致美国经济表现不佳。在这种情绪影响下,布什以较大劣势败给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比尔·克林顿,黯然下台。卸任后,布什回到了休斯敦生活,他继续关心中美关系发展,并多次来华访问。2018年11月30日,布什去世,享年94岁。
布什执政期间,世界形势剧烈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此背景下,布什推动了德国的统一,并妥善处理了苏联解体后的核武器问题。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布什政府于次年1月联合其他国家发动海湾战争,迅速打败伊拉克军队。这些重大事件为布什在美国赢得了巨大声望。内政上,布什通过了多项反歧视法,保障了残疾人和艾滋病人的权益。贸易上,布什推动了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但是里根执政时期遗留下来的巨额国债,使布什面临要么削减开支要么加税的艰难选择。在民主党掌控的国会施压下,布什最终违背竞选承诺选择了加税,结果其支持率受到重创。布什在任期间,国际形势和美国国内政治均发生巨大变化,他也因而被普遍视为一位“过渡型”总统。不过,他对美国政治的影响深远而持久。民调显示,随着时间推移,美国民众对老布什的不满逐渐消退,有更多人感谢他带领美国安稳度过一段动荡时期。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男,1913年1月9日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附近的约巴林达镇,美国著名政治家,美国第34任副总统(1953-1961)及第37任总统(1969-1974)。
尼克松从惠蒂尔学院(Whittier College)和杜克大学法学院(Duke Law School)毕业后,于1937年回到惠蒂尔开始律师生涯。之后尼克松在海军军官学校学习并在海军中服役三年半。1945年-1950年,尼克松先后当选众议员、参议员。1952年,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作为竞选搭档的尼克松成为了副总统。四年后,尼克松成功连任副总统。1960年,尼克松在总统竞选中败给肯尼迪。1968年,尼克松在总统大选中胜出,成功当选美国总统。1972年美国总统大选时,“水门事件”爆发。尼克松坚决表示此事与他无关,并且让低级人员出来认罪。这些措施使得局势缓和下来,接着尼克松成功访华、访苏并从越南顺利撤军还稳定了美国国内的社会经济。在这一系列举措下,尼克松于11月7日在总统大选中取胜,成功连任。1973年1月,水门事件再次被提出,尼克松被迫交出关键性证据——录音带,最终证明尼克松参与掩饰水门事件真相。此后,尼克松于1974年8月正式辞职,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主动辞职的总统。
1974年9月,总统福特对尼克松发出特赦令,赦免他在水门事件期间所犯的和可能犯的一切罪行。在此后20年的时间里,尼克松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美国的在任总统出谋划策,在国内外讲演数百次,写出包括《尼克松回忆录》和《领导人》在内的8部畅销书。1989年,尼克松再次访问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美关系。1993年3月8日,克林顿邀请尼克松访问白宫。1994年4月22日,尼克松因中风并发症去世,享年81岁。
尼克松任职总统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美国社会的各种问题。他创立了环境保护机构,改革了养老金制度和健康保险计划。面对1971年的经济危机,尼克松对欧洲和日本的商品增收附加税,让美元和黄金脱钩,并实行工资物价管制。尼克松还提出了尼克松主义,对美国与苏联、中国和越南的政策进行调整,使得美国与苏联签订一系列的协议,让两国关系走向平缓,并结束了越南战争。尼克松在1972年实现访华,打开两国友好关系的大门。同年5月,尼克松访问苏联成功,缓解了美苏紧张的局势。

圣·若望·保禄二世

圣若望·保禄二世(拉丁语:Sanctus Ioannes Paulus PP. II、英语:Saint John Paul II)1920年5月18日-2005年4月2日。是罗马天主教第264任教宗,梵蒂冈城国国家元首。
1978年10月16日被选为教宗。他生于波兰,是第一个成为教宗的斯拉夫人,也是自1522年哈德良六世后第一位非意大利人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自接任起共到其他国家进行教宗访问102次,是历史上出行最多的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于2014年4月27日和若望二十三世封为圣人。

早年经历
1920年5月18日,卡罗尔·约泽夫·沃伊蒂瓦出生于波兰南部的瓦多维采(Wadowice)的一个天主教家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亲卡洛(Karol)是波兰军中行政官,母亲艾蜜莉亚(Emilia)婚前当过教师;为立陶宛裔。

12岁时的照片
1929年4月13日,卡罗尔八岁,母亲不幸难产而死。有一个在婴儿时期夭折的姊姊奥德加。大他十五岁的兄长艾德蒙为医生。
1931年11月,卡罗尔十一岁,艾德蒙因为照顾病人而感染猩红热丧命。二位至亲在成长途中的死亡对他影响极大,他与其父相依为命下感情更加亲近。
1938年沃伊蒂瓦父子迁居克拉科夫,因此与在克拉科夫的犹太社群有紧密接触。卡罗尔进入杰哲隆尼安大学就读主修语言学,同时研究戏剧,他也加入了校中的戏剧团体。他也是个运动员。
但在1939年纳粹德国军队占领了波兰,德军关闭了各间大学,沃伊蒂瓦被迫结束学业。
纳粹占领时期规定所有男丁都必须做劳力工作,并禁止所有高等教育。卡罗尔因而经历过采石场和化工厂的工作。年轻时是运动员、演员、剧作家和语言学家,能流利说11种语言。
立为司铎
1941年2月他的父亲身故,这使他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而使他产生从事神职的圣召。此外他的一位忘年之交,裁缝提朗诺斯基先生(Jan Tyraowski)也是他对神学产生兴趣的启发者。
1942年10月,他一边在化工厂工作,一边瞒过纳粹政权偷偷的在母校教授私底下开设的神学系读神学。
1946年11月1日他被立为司铎(晋铎)。他在克拉科夫的亚捷隆大学教授伦理学,然后在波兰卢布林天主教大学任教。
辅理主教
1958年他受任命为辅理主教(晋牧),4年后以代牧区署理(Vicar Capitular)身分成为教区的领导。
1963年12月30日,教宗保罗六世任命他为克拉科夫的总主教。他作为总主教,参加了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会议最具历史性影响力的结果是公布了信仰自由宣言(Dignitatis Humanae)和现代世界教会的牧职宪章(Gaudium et Spes),他为文件的草议作出了贡献。
当选教宗
状况
1967年教宗保禄六世擢[zhuó]升他为枢机。

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纹章
1978年8月,保禄六世逝世后,他参加了教宗选举,在那次教宗选举中,世界枢机主教团选举了来自威尼斯教区的枢机主教艾尔比诺·卢西亚尼为教宗若望·保禄一世。以教宗的年龄标准来说,65岁的卢西亚尼是年轻的。虽然58岁的沃伊蒂瓦可望在80岁的年龄限制前,再参加另一次教宗选举会议,但他没料到会来得这样快。9月28日,接任教宗仅33日的若望·保禄一世逝世。10月沃伊蒂瓦在两个月内,又回到梵蒂冈城参加第二次教宗选举会议。
当选教宗
1978年教宗选举,当选后的若望保禄二世在阳台公开接见众人。
第一位波兰籍教宗
1978年10月16日,沃伊蒂瓦继任天主教第264任教宗。时年58岁,他的年龄、国籍、他之前运动员和剧作家的身份,无一不打破天主教二千年来的传统。
暗杀未遂
1981年5月13日,若望·保禄二世在进入圣伯多禄广场准备演讲时,被一名土耳其狂热穆斯林枪手莫梅特·阿里·阿加枪击。若望·保禄中了两枪,但子弹差了分毫,并未击中要害,经六小时手术后脱离险境。1983年圣诞前两天,若望·保禄痊愈后,到监狱探望行弑他的刺客。二人私下谈话片刻,但对话内容至今没有公开。不过,有人在阿加的住处找到一张“我要杀死十字军首领”的字条。
谋杀的动机仍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苏联派人来谋杀他,目的是为了保持《华沙公约》国家(特别是波兰)的稳定。其他人则认为,可能是梵蒂冈内部不满若望·保禄二世担任教宗的人士策划。最后,由于没有任何证据,最后唯有以阿加只是想恐吓教宗定案。
2006年3月2日,意大利国会下属负责调查冷战机密的委员会认定,前苏联操纵谋刺若望·保禄二世,并向媒体公布了其最终调查报告。该委员会指出,前苏联当局之所以要铲除若望·保禄二世,是因为他当时所宣传的思想对苏联集体主义意识形态构成威胁。
游历期间
在位期间,若望·保禄二世出访过比所有前任教皇加起来还多的地方。他成为第一位访问英国的教宗,并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即英国国教的最高管理者会面。

1993年8月12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
1984年,若望·保禄二世成为第一位访问波多黎各的教宗。
1994年当选《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1999年,他访问了罗马尼亚,并与当地的东正教主教会面,使他成为自从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之后,第一位拜访东正教国家的教宗。
2001年,若望·保禄二世重游圣保禄当年去过的地方,在地中海进行朝圣之旅。他从希腊前往叙利亚,然后再前往马耳他。他是超过一千年来,首位到访希腊的教宗。他在叙利亚大马士革探访相传是洗者约翰埋葬所在的倭马亚清真寺;是历年来首位探访清真寺的教宗。
与犹太人民的关系
若望·保禄二世曾经发表过一些有关教会与犹太人关系的演讲,并经常对在犹太人大屠杀牺牲的犹太人表示敬意。1979年,他成为了第一个访问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教宗。他是少数在犹太文化下长大的教宗。2000年3月,他访问耶路撒冷,他说:“犹太人是我们的兄长。”一些人认为这是承认天主教由犹太教所分出来,而耶稣最早的跟随者是犹太人。
修补与东正教的关系
1999年5月,若望·保禄二世受罗马尼亚东正教宗主教泰奥克蒂斯(Teoctist)之邀,访问罗马尼亚。5月9日,他与泰奥克蒂斯分别参加对方举行的弥撒。数以十万计的信徒参加了该次崇拜活动。之后泰奥克蒂斯亦应若望·保禄二世之邀,于三年后回访罗马。
2001年,若望·保禄二世成为1291年以来,首位到访希腊的教宗。当地人对他的访问并不热情,部分东正教徒更示威抗议他的到访。后来他在雅典与希腊东正教会的赫里斯托祖卢(Christodoulos)宗主教会面。经过30分钟会议后,二人公开讲话。赫里斯托祖卢列举了东西教会分裂后,天主教对东正教所犯的十三项罪行;包括十字军东征时劫掠君士坦丁堡,并从未对此表示忏悔。若望·保禄二世即回应,表示“过去和现在,天主教会的子女在行动和过失上,对东正教弟兄姊妹所犯下的罪行,向天主请求宽恕”,获得赫里斯托祖卢的即时掌声。
健康问题
若望·保禄二世虽然是自1846年庇护九世以来最年轻的教宗,另外,与之前的教宗不同,他喜欢健行、游泳、滑雪等运动。但在经过四分之一个世纪、两次预谋暗杀和癌症的威胁之后,他的健康情况越来越差。1992年,他从大肠移除了一个肿瘤、1994年肩膀脱臼、1996年切除了阑尾。
2001年的一个手术证实若望·保禄二世患有帕金森氏症,梵蒂冈方面在2003年证实此事。他有说话的困难,另外听力也有障碍。与他会面的人说,虽然教皇身体不太好,但他在心理上是健康的。
因病逝世
2005年3月31日,教宗出现“尿道感染引起的高热”,但没有立即送院,显然是出于他本人希望在梵蒂冈辞世的愿望。当日晚些时候,梵蒂冈有消息宣称若望·保禄二世被罗马公教会施以病人傅油圣事(旧称终傅圣事),这是自1981年的暗杀未遂以来教宗首次接受该圣事。无法证实他是否也接受了宗座祝福。
4月1日,病况急剧恶化,心、肾迅速衰竭。为治疗高热,教宗通过鼻孔接上了第二条进食管以帮助增加营养摄入。当日早晨,报道指出教皇出现了心肌梗塞,但仍清醒。梵蒂冈发言人若亚敬纳瓦罗-瓦尔斯(Joaquin Navarro-Valls)否认了心肌梗塞的消息,但说教宗出现了“心脏和循环系统崩溃”,并说教皇的情况“很严重”。
数家意大利新闻机构在中欧夏令时20:20(UTC+8次日凌晨02:20)报道了教宗逝世的消息,但不久梵蒂冈否认。意大利天空电视台(SKY Italia)报道说教宗的心脏和大脑仍在工作。
4月2日中欧夏令时00:30左右,(北京时间06:30),梵蒂冈一位发言人在简报中进一步透露了教宗的健康状况并证实教宗已经领受了病人敷油圣事/终傅圣事。若望·保禄二世拒绝上医院,他会见了贴身的随从人员,包括约瑟夫·拉青格(Joseph Ratzinger)枢机。枢机说“他知道自己将要离世,并跟我做了最后的道别”。若望·保禄二世还要求听别人诵读前几日有关十字架苦路的心祷。
在教宗弥留的最后几小时,大批较年轻的会众在他梵蒂冈的寓所外守夜。在他最后的遗言中,尤其是给全世界青年的遗言中,他说道:“我曾到你们那里去,现在是你们到我这里来。我谢谢你们。”
傍晚时分,梵蒂冈宣称若望·保禄二世的情况“仍很严重,上午又发高热。”然而“在应答家人问候的时候,他的回答都很正确。”
大约UTC时间17:00,意大利新闻机构宣称若望·保禄二世已经失去知觉。有医院人士宣称若望·保禄二世几乎不可能再醒来。梵蒂冈发布了一份公报反驳了这一说法,但承认若望·保禄二世的肾功能已经失去。ANSA新闻社在半小时后再次报道若望·保禄二世失去知觉.
据神父Jarek Cieleski说, 若望·保禄二世死前最后说的一个词是“亚孟”(阿门”),随后就在他自己的房间里闭上了眼睛。时间为4月2日21:37CEST(19:37 UTC),享年84岁。若望·保禄二世的死亡证明写的主要死因是败血性休克和心脏衰竭。
他死时在场的人有他的两位私人秘书斯坦尼斯瓦夫·基维齐大主教和Mieczysław Mokrzycki,Marian Jaworski枢机,Stanisław Ryłko大主教和Tadeusz Styczeń神父。三位作为耶稣圣心侍女的修女在教皇弥留之际在其寓所陪侍左右。若望·保禄二世的私人医生Renato Buzzonetti大夫以及另外两位医生Alessandro Barelli大夫和Ciro D'Allo大夫带着各自的护士也都一直待命。
在国务卿安杰洛·索达诺枢机、罗马教廷财务总管爱德华多·马丁内斯·索马洛枢机、教廷国务院副院长莱奥纳多·桑德里大主教和罗马教廷财务副总管Paolo Sardi大主教也先后赶到。此后枢机团长约瑟夫·拉辛格枢机和若瑟夫·董高枢机也得以进入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