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政治领袖明星列表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俄语: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英语: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前苏联党和国家的著名活动家,1953年—1964年,是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任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1958年至1964年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总理)。
1894年4月17日,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出生于俄罗斯西部库尔斯克省(今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世贫苦,他未接受过正规教育。青年时代,他曾当过牧童,并在顿巴斯的工厂和矿山做工,后成了一名钳工。赫鲁晓夫于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并于顿巴斯的矿井工作。在完成了顿涅茨克工学院工人专修班的学习后,在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拉扎尔·莫伊谢耶维奇·卡冈诺维奇的帮助下,赫鲁晓夫逐步进入到苏联党内高层,并于1939年8月的联共(布)十八大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赫鲁晓夫支持了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的大清洗,批准逮捕了数千人,并于1938年被斯大林派去管理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他继续在那里进行清洗工作。二战期间,赫鲁晓夫参加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是他一生引以为豪的事情。战争结束后,赫鲁晓夫回到乌克兰,并在1944年至1949年12月担任乌克兰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被召回莫斯科后,成为斯大林的亲密顾问之一。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的去世引发了一场权力斗争,赫鲁晓夫迫使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下台,成功巩固了他作为党中央第一书记的权威。1956年2月25日晚,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结束后,赫鲁晓夫向代表们发表了“秘密演讲”,大肆谴责斯大林的清洗运动并极力反对个人崇拜。之后,他又与他的主要盟友阿纳斯塔斯·伊凡诺维奇·米高扬开始了去斯大林化的政策。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提出“全民国家”、“全民党”等新观点。
赫鲁晓夫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改善普通公民生活的经济改革政策及农业改革政策,例如扩大企业供应自主权、大力开垦荒地、强制农民种植玉米。然而,这些政策并未促进苏联经济和农业的发展。他赞助了苏联早期的太空计划,并因苏伊士危机、人造卫星发射、1957年叙利亚危机和1960年U2等事件的胜利而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军事方面,赫鲁晓夫下令大幅削减常规力量并希望依靠导弹来进行国防。尽管削减了国防开支,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仍被看做是冷战最紧张的时期,并以古巴导弹危机达到高潮。古巴导弹危机后,赫鲁晓夫成功地与美国进行了谈判,缓解了冷战的紧张局势。1964年10月,克里姆林宫领导层剥夺了他的权力,他被安排在莫斯科的一处乡间别墅养老。他在此期间完成了他的的长篇回忆录,该回忆录被偷运到西方,部分内容于1970年出版。赫鲁晓夫于1971年死于心脏病发作,并被葬于新圣女公墓。
苏联原宣传部部长、历史学家雅科夫列夫(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Я́ковлев)评价赫鲁晓夫“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献身者,他清算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坚定不挠的用他的盲目、冒进的改革政策指挥苏联向共产主义大步前进,但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包括种玉米、开荒地、搞农业现代化,这些都将他推离目的地”。

哈里·S·杜鲁门

哈里·S·杜鲁门(Harry S. Truman,1884年5月8日-1972年12月26日),美国政治家,民主党人,美国第33任总统(1945年-1953年)。
杜鲁门生于密苏里州,祖上都是农民。杜鲁门在中学毕业后由于家庭变故而放弃了上大学,曾做过铁路计时员、银行职员,后按照父亲要求回家务农,长达8年。杜鲁门年满21岁时加入密苏里国民警卫队新支队服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美国远征军第35旅第129野战炮团D连上尉和指挥官。1921年秋季,在汤姆·潘德格斯特(Thomas Joseph Pendergast)的民主党核心小集团的推派及支持下,哈里·杜鲁门当选为杰克逊县东部法官,从此走上从政道路。1927年1月至1935年1月,杜鲁门连任两届杰克逊县首席法官,声望日渐提高。1935年1月3日,杜鲁门赢得联邦参议员竞选,宣誓就职。从此,杜鲁门的影响从杰克逊县扩大到华盛顿。1945年,杜鲁门获得副总统提名,并于1月20日举行就职典礼。两个月后继任总统,又于1948大选中成功竞选连任。1953年1月21日,杜鲁门卸任,离开白宫,返回故里独立城,开始著书立说、筹建杜鲁门图书馆及开设讲座的退休生活。杜鲁门于1972年12月26日逝世,享年88岁。
杜鲁门于美国历史的重大时刻继任总统,面对一系列棘手问题,做出了许多与美国、世界有关的重大决定。为了维护和平,1945年6月,杜鲁门见证了联合国宪章的签署;诺曼底登陆之后,为了迫使日本投降,杜鲁门当机立断,下令将原子弹投放到广岛、长崎这两个军事目标城市。战后杜鲁门在遵从前任总统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21点咨文,计划建造公共住宅、清除贫民窟,扩大社会保险范围,制定永久公平就业法案等等。1948年,国外危机四伏,杜鲁门在外交事务上成功地扮演了极具影响力的领袖角色。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没有将矛盾升级到与中国、苏联之间,而是将战争限制在局部范围。杜鲁门在任期内,对内扩大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提高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对外则全力谋求巩固美国战后获得的世界霸主地位,辅助欧洲和日本进行重建复兴,遏制苏联的扩展,并启动了延续40余年长期支配世界格局的“冷战”策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路易十六

路易十六(Louis XVI,1754年8月24日—1793年1月21日),法国波旁王朝第五位国王,路易十五之孙,法兰西波旁王朝复辟前最后一任国王。
1774年5月,路易十五逝世,路易十六继承了王位。即位后,为解决法国财政危机,路易十六先后任命了数位财政总监进行改革。1789年5月5日,由于尖锐的社会矛盾,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同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被迫屈服于法国民众。1791年6月20日午夜,路易十六带着全家一起乔装出逃,策划恢复王权,但在接近边境的瓦伦镇被人认出,被迫在25日返回巴黎。次年,法国实现共和。经过国民公会的量刑表决后,路易十六被判死刑。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断头台,是法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执行死刑的国王。
中国史学家荆文翰曾称路易十六为旧制度的埋葬者。  

继承王位
1754年8月24日,路易·奥古斯特出生在凡尔赛宫。路易·奥古斯特从小便敦厚善良,循规蹈矩,精通拉丁文,喜欢自然科学。在路易·奥古斯特11岁时,他的父亲——路易十五的太子路易·斐迪南逝世,路易·奥古斯特便成为了法国王位的唯一继承人。1774年5月,路易十五逝世,路易·奥古斯特登基,登基后被称为路易十六。1775年6月,路易十六前往兰斯主持参加自己的加冕礼。而他所乘坐的马车重达1.5吨,至少耗资5万里弗,这相当于大部分教区教士年俸的70倍,十分奢华。在加冕礼上,路易十六进行了宣誓,声称要保护教会,消灭异端。

财政改革
1774年继位后,面对当时严重的财政危机,路易十六任命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为财政总监。杜尔哥上任后,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法国的经济结构制订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张以产业规模为标准征收道路税,有力地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也损害了特权等级的利益。于是在特权等级的强大压力下,路易十六被迫在1776年5月将其免职,而初见成效的改革也就此破产。而后,路易十六又任命瑞士银行家内克为财政总监。1781年,内克因发布了披露法国王室财政实情的报告书而被革职。接着,在王后的推荐下,路易十六先后任命卡隆和布里埃纳继任财政总监一职。卡隆和布里埃纳或柔和或强硬,却均因向特权等级征税而落得和杜尔哥相同的下场。随着布里埃纳的下台,法国王室财政方面的改革也彻底宣告破产。

三级会议
1787年,布里埃纳将改革法案递交给法院,遭到特权等级的反对。即使路易十六前往法院施压,特权贵族也坚称绝不纳税。于是,以路易十六为代表的国王政府和特权等级的矛盾越发尖锐,最终导致了“贵族革命”,多地爆发武装冲突。次年,法国遭遇了罕见的自然灾害,经济危机加上接二连三的饥荒,社会更加动荡。此时,法院成为了人民的代言人。而路易十六授意削减法院权力的行为彻底激怒了法国民众,导致矛盾升级。1788年8月,国库空虚,政府无力维持国内秩序,法院重掌大权。在这种情况下,路易十六被迫同意在1789年5月召开三级会议来讨论税收问题,而布里埃纳也在宣告财政破产后被免职。

三级会议是法国传统的代议制会议,参加者分别是组成法国社会的三大阶级,即贵族、神职人员和平民。为筹备三级会议,路易十六请各选区的议会任命本区的代表,并收集公民的不满和诉求。1789年5月5日,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的梅尼大会堂内正式召开,主要是为了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会议上,路易十六发表讲话,希望和参加会议的代表们达成共识,共同挽救国家的财政危机。
法国大革命
在1789年的三级会议上,路易十六强调继续遵循传统的选举制度,这使要求变革的第三等级大失所望。于是在演讲之后,选举制度的问题爆发。第三等级的代表坚持使用一人一票制,并要求共同验票。5月27日,贵族阶级开始了自己的验票程序,而第三等级则自行宣布成立英国式的“公民议会”(后更名为国民议会)来对所有代表进行验票。6月19日,路易十六用自己的绝对君权对第三等级进行阻挠,他以筹备两天后的国王发言为由关闭了梅尼大会堂的会议厅。次日,第三等级的代表便发布《网球场宣言》,宣称在法国宪法制定之前绝不解散。当时,因痛失年仅8岁的儿子,路易十六一直隐居在马尔利城堡。6月23日,路易十六走出城堡向三个阶级发表讲话,命令三个阶级分开议事,并将他们驱散,但第三阶级的代表表示了拒绝。最终,在6月27日,路易十六被迫妥协,他承认了国民议会的地位,并要求贵族和神职人员加入议会。在顽固派贵族的怂恿[yǒng]下,路易十六表面上退让,实则暗地集结军队,打算武力解散国民议会。这一消息传出后,法国民众迅速集结,于7月14日攻陷了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正式爆发。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路易十六于7月17日接受建议,从凡赛尔宫前往巴黎,重新宣示主权。到达巴黎后,路易十六从已任巴黎市长的巴依手中接过象征起义者的三色徽,并将其戴在帽子上,表示要和人民团结一致。而后,随着《八月法令》和《人权宣言》的相继出台后,原先被迫屈服于法国民众的路易十六开始消极抵抗,拒绝承认这两个法案。于是在10月,以妇女为首的游行队伍向凡尔赛宫走去,要求国王批准法令。在强大压力下,路易十六再次屈服,承诺签署法令,并被迫和王室一起迁往巴黎。
出逃法国
1790年7月14日,为庆祝攻占巴士底狱一周年,巴黎人民举行了第一次“结盟节”庆祝活动。在盛大的仪式上,路易十六宣誓忠于国民和法律。但在暗地里,路易十六却已经与逃亡的和国内暗藏的王党分子紧密勾结,准备出逃。1790年底,路易十六与驻守麦茨的将军布伊耶侯爵初步商定王室出逃的接应事宜。而后,路易十六还派出一批密使频繁往来于马德里、维也纳和德意志各邦宫廷之间。1791年5月,路易十六的弟弟阿多瓦伯爵同奥国皇帝秘密会谈。路易十六的王后也在给他的哥哥奥国皇帝的一封信中,要求后者派一万五千兵力支援布伊耶侯爵。1791年6月20日午夜,路易十六带着全家一起乔装出逃,在接近边境的瓦伦镇被人认出,被迫在25日返回巴黎。路易十六曾在出逃前拟订了一份《告国人书》,宣称他将借助外国军队的力量恢复自己的专制权力。而这份文件在他出逃失败后也成为了他对抗革命的罪证。出逃失败后,路易十六被停职。当时,革命者出现了巨大分歧。故而,在7月15日,在雅各宾派要求废黜路易十六的第二天,另一部分革命人的领导者巴纳夫借口说路易十六是被劫持,要求议会恢复路易十六的王位。

上断头台
1791年7月16日,议会通过决议,宣布恢复路易十六的王位。这一决议使民众十分愤怒,于是在科德利埃等俱乐部的组织下,大批群众于17日到巴黎的马尔斯校场游行示威,要求废黜路易十六,建立共和国。为维护统治,议会派国民自卫军前去镇压,制造了“马尔斯校场流血事件”。惨案以后,被完全控制的路易十六被迫通过了君主立宪派制定的1791年宪法。1792年9月21日,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正式开幕,宣布在法国废除王政,并在次日宣布成立共和国。实现共和以后,国民公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置已被废黜的路易十六。最终,在1793年1月16日,国民公会对路易十六进行了量刑表决,公会以387票赞成对334票反对的结果宣判路易十六死刑。同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断头台。

 

詹姆斯一世

詹姆斯一世(英文:James I,1566年6月19日—1625年3月27日),名詹姆斯·斯图亚特(James Stuart),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James VI)。

人物生平
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第九位国王(1567年—1625年在位),英格兰及爱尔兰斯图亚特王朝首位国王(1603年—1625年在位)。1567年母亲玛丽一世的苏格兰王位被废黜,幼小的詹姆斯·斯图亚特便登基为王。1583年亲政。1603年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驾崩,死前将王位传给詹姆斯,詹姆斯成为英格兰的詹姆斯一世。在位期间鼓吹君权神授,间接引发了此后1649年与1688年两次革命。
1625年,詹姆斯一世驾崩。
流亡岁月
詹姆斯是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与她的第二任丈夫达恩利勋爵亨利·斯图亚特(Henry Stuart)所生的唯一儿子。出生后5个月,其父被其母刺杀,其母因此遭苏格兰贵族驱逐,流亡英格兰。
立为国王
1567年,苏格兰贵族废黜玛丽·斯图亚特,詹姆斯被立为国王,称詹姆斯六世,由几个大贵族执政。
1583年,詹姆斯六世亲政。1587年,其母玛丽因卷入暗杀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阴谋而被处死。同年,詹姆斯迎娶丹麦国王腓特烈二世的女儿安妮公主。

统领英国
160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指定詹姆斯为其继承人后驾崩。詹姆斯即位为英格兰国王,自封为大不列颠王国,称詹姆斯一世。詹姆斯一世此前统治苏格兰(专制王权),不了解英国议会,看不起议会下院,经常鼓吹君权神授。


火药阴谋
1605年詹姆斯一世险遭刺杀。当时有人想团灭国会,正好詹姆斯一世当天巡视国会大厦,他本来决定11月5日召开国会,起了疑心便派人去查看,果然发现了40桶炸药,并抓住了准备点炸药的盖伊·福克斯。在严刑拷打之下盖伊·福克斯供出了参与阴谋计划的十个人。这十个人后来被詹姆斯一世残酷折磨致死。这就是著名的“火药阴谋”。现代英国每年11月5日的“篝火节”(又称“盖伊·福克斯之夜)因此而来。
大权旁落
1607年,詹姆斯一世成功在北美殖民,完成了伊丽莎白一世的愿望。此前伊丽莎白一世多次派大臣沃特尔·雷利前往殖民,但都宣告失败。1611年,第一次解散议会。在执政最后的14年里,王储查理·斯图亚特与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George Villiers)大权独揽。失去判断力的詹姆斯一世排斥在外。在众多的宠臣中,最受詹姆斯一世青睐的乔治·维利尔斯(George Villiers)曾获得白金汉公爵的封号。

1625年,詹姆斯一世驾崩。

列夫·托洛茨基

列夫·托洛茨基(León Davidovich Trotski,1879年11月7日—1940年8月20日),全名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原名列昂·达维多维奇·布隆斯坦,苏联红军的主要缔造者,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工农红军、第四国际的主要缔造者,俄国历史上重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898年初,托洛茨基由于组织南俄同盟被捕入狱,被判处流放东伯利亚,于1902年出逃到萨马拉,加入火星报。托洛茨基回国后,于1905年因参加彼得堡苏维埃的工作再次被捕入狱,狱中论证不断革命论,1917年,托洛茨基回到俄国,率领“区联派”与列宁派联合,随后被推选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指挥了攻打冬宫的起义行动。之后,托洛茨基历任外交委员,军事委员会主席兼陆海军人民委员,并负责创建红军的工作,为俄国内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随后,托洛茨基提出了《粮食和土地政策的基本问题》,恢复了莫斯科交通,1924年,列宁去世后,托洛茨基在党内斗争中落败,1926年,托洛茨基与季诺维也夫等人结成托季反党联盟,之后走上了公开反对苏维埃政权的道路。1929年1月20日,托洛茨基被苏联政府驱逐出境,于1938年正式成立了第四国际以代替斯大林主导的第三国际‚领导国际无产阶级运,1940年8月21日,托洛茨基在墨西哥遇害身亡。
张卉妍在《一战全史》中评价:托洛茨基不但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支共产党军队的创建者和统帅,被人称作“苏俄红军之父”,托洛茨基还是苏俄新经济政策以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首先提议者和实践者。列宁曾经评价托洛茨基,“能力最强,但过于自信。”

西蒙·玻利瓦尔

西蒙·玻利瓦尔(1783年7月24日-1830年12月17日),全名为“西蒙·胡塞·德·拉·桑迪西玛·特里尼达·玻利瓦尔·帕拉修斯·伊·布兰科”(Simón José Antoni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Bolívar Palacios y Blanco),是拉丁美洲著名的革命家和军事家,是殖民地和被压迫国家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先驱者,也是拉丁美洲社会发展的探索者。
西蒙·玻利瓦尔出生于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父母是土生的西班牙血统贵族。1799年,他的父母双亡,他前往西班牙学习。玻利瓦尔自幼受到法国启蒙主义思想的熏陶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立志要为推翻殖民制度,彻底解放委内瑞拉和整个拉丁美洲而斗争。他建立了联合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及玻利维亚等国家,被选为第一任总统,在南美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他的政治思想和革命实践,推动了拉美资产阶级革命深入发展,对整个拉丁美洲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1830年12月17日,玻利瓦尔在圣玛尔塔因肺结核逝世。
西蒙·玻利瓦尔是十九世纪初西属美洲独立战争的著名领袖,他一生征战和指挥了472次战役,最终率领爱国起义军推翻了西班牙在拉美地区的殖民统治,先后解放了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拿马和秘鲁等地,他被拉美民众尊称为“解放者”。1976年联合国大会全体一致地通过了委内瑞拉提出的向玻利瓦尔致敬的决议。

卡莱斯·普伊格德蒙特

卡莱斯·普伊格德蒙特(Carles Puigdemont),1962年出生。曾任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主席。

2017年11月5日,卡莱斯·普伊格德蒙特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向当地警方自首。

人物经历

卡莱斯·普伊格德蒙特曾在赫罗纳大学攻读加泰罗尼亚语,后从事新闻工作。

2006年,卡莱斯·普伊格德蒙特离开了传媒行业,正式踏入政坛。

2011年,卡莱斯·普伊格德蒙特当选希罗纳市市长和地区议会成员,随后成为支持加泰罗尼亚脱离西班牙的分裂主义自治市联合会的主席。

2016年初,卡莱斯·普伊格德蒙特接替马斯成为加泰罗尼亚自治区主席。

2017年10月1日,西班牙中央政府解除普伊格德蒙特职务。

人物事件

解除职务

2017年10月1日,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举行“独立”公投,自治区议会同月27日单方面宣布该地区“独立”。西班牙中央政府认定“公投”违宪,并启动宪法第155条,于30日正式收回加泰罗尼亚自治权,全面接管这一地区,同时解散加区政府和议会,解除了普伊格德蒙特及一众参与煽动“独立”的前加区高官职务。

遭到起诉

2017年10月30日,西班牙国家总检察长曼努埃尔·马萨呼吁以叛乱和煽动叛乱罪起诉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前主席卡莱斯·普伊格德蒙特。

全球通缉

2017年11月3日,西班牙国家法院大法官拉梅拉签署命令,在国际范围内通缉逃往比利时布鲁塞尔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前主席普伊格德蒙特。

根据通缉令,普伊格德蒙特及同行的4名分离主义政客必须在10天之内返回马德里受审,否则西班牙将请求有关国家对其执行强制措施。据悉,比利时司法部门表示,一旦接到欧盟的命令,执法人员就会拘捕普伊格德蒙特。

普伊格德蒙特的律师表示,普伊格德蒙特眼下不会在比利时寻求政治避难。如果比利时批准西班牙引渡要求,普伊格德蒙特将提出上诉。

2017年11月3日,普伊格德蒙特接受比利时法语区广播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他不会逃避司法审查,但要面对“公正的司法”。他会全面配合比利时的司法部门。

向警方自首

2017年11月5日,遭西班牙以国际通缉令追捕的前加泰罗尼亚自治政府主席普伊格蒙特,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向当地警方自首。

引渡回国

2018年7月12日,德国一家法庭当天裁定,西班牙加泰地区前主席普伊格德蒙特可被引渡回西班牙。不过该法庭指出,引渡条件是普伊格德蒙特在西班牙只能接受滥用公共资金的指控,而不接受更严重的叛乱指控。据法律团队消息人士透露,普伊格德蒙特将对允许把其引渡回西班牙的决定提出上诉。在法庭宣布可引渡普伊格德蒙特回西班牙后,德国检方已表示,将尽快决定是否批准引渡。

去年10月,普伊格德蒙特代表加泰自治区议会单方面宣布“独立”后,被时任西班牙首相拉霍伊免职,后逃至比利时。同年11月,普伊格德蒙特被西当局指控“举行非法独立公投”并发出通缉令。今年3月,他在德国被捕。

剥夺豁免权

当地时间2021年3月9日,经投票表决,欧洲议会决定剥夺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前主席普伊格德蒙特以及另外两名前自治区政府内阁成员的豁免权。

2021年7月30日(当地时间),据西班牙媒体的消息,欧盟法院当天撤销了前加泰罗尼亚大区主席卡尔斯·普伊格德蒙特和其他两名前加泰议员托尼·科宁和克拉拉·庞萨蒂的豁免权。

2021年9月24日下午,普伊格德蒙特将在意大利当地法院出庭。

人物评价

有人认为他在为自由而战,而另一方则把他看成妄图分裂西班牙的极端叛国分子。

普伊格德蒙特成为政客完全出于巧合,他对权力没有什么渴望。他的性格很有意思。他心里有一个宏伟的加泰罗尼亚建国愿景,但是却缺乏个人政治野心。(卡莱斯·普伊格德蒙特好友Puigverd评)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英文名:Alexander Hamilton,1755/57年1月11日—1804年7月12日),美国政治家、军人、财经专家,美国开国元勋(美国国父)之一,美国制宪会议代表及《美国宪法》起草人和签署人之一,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美国政党制度创建者,共济会新泽西州莫里斯敦美国联合分会会员。
汉密尔顿生于英属西印度群岛,为私生子。自幼成为孤儿,11岁时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做伐木工。1773年进入国王学院(今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波士顿倾茶事件爆发时,汉密尔顿参加反英活动。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18岁的汉密尔顿在波士顿战役中,加入了北美民兵,随后在战争中屡立战功并成为乔治·华盛顿最信任的左膀右臂。1793年英法战争期间,汉密尔顿促使华盛顿宣布有利于英国的中立政策,越权安排杰伊使英签订《杰伊条约》。1795年退出内阁。后因政党相争而在与副总统阿伦·伯尔的决斗中丧生,享年49岁。
汉密尔顿在美国金融、财政和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789年担任首任美国财政部长,任内迅速采取措施偿付债款,稳定国家的金融基础他在政治上开创了“汉密尔顿主义”。其政治遗产影响了此后的美国历史,甚至一些影响了美国历史进程的总统,如亚伯拉罕·林肯和西奥多·罗斯福  。2006年,汉密尔顿被美国《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5名。

林登·贝恩斯·约翰逊

林登·贝恩斯·约翰逊(1908年8月27日—1973年1月22日),美国第36任总统。
约翰逊1930年毕业于德克萨斯州西南师范学院;1935年至1937年任全国青年总署得克萨斯州公署署长;1937年国会补缺选举中当选为众议员,并任众议院海军委员会委员;1941年至1942年在海军服役;1953年起任参议院民主党多数派领袖;1963年11月继任美国总统。
约翰逊继任后,他提出有关人权、减税、反穷困和资源保护的立法;提出了建立“伟大的社会”的计划。

早年经历
1908年8月27日,约翰逊在得克萨斯州西南部一个贫瘠的小山村出生。5岁的时候,约翰逊才同父母一起迁居到约翰逊城;约翰逊小时候的生活艰苦,为了挣点零花钱,约翰逊曾经在地方报纸印刷厂当过学徒,在理发店当过擦鞋童子,还贩卖过皮毛。
1924年,从高中毕业之后,约翰逊不愿意去读大学了;他和五个朋友一起,开着一辆二手的福特汽车,打算到加利福尼亚去闯荡。在两年多的时间内,他做过洗碗工、苹果采摘员和电梯修理员等工作。直到1926年,一事无成的约翰逊失败地回到了家中。
1927年,在家庭和亲友的劝导下约翰逊开始在得克萨斯州西南师范学院学习。为了完成学业,约翰逊先后做过垃圾清理员、助理管理员,最后成为了院长的助理秘书。
1930年,大学毕业后,约翰逊在休斯敦一所中学任教,主要讲授公共演说。他所领导的学校辩论小组在全州评比中获得比较好的成绩。

从政经历
1931年,得克萨斯州的克莱伯格在竞选国会议员时,约翰逊曾为他助选,进行游说活动。克莱伯格当上国会议员后,约翰逊成了他的秘书。这个职位为约翰逊提供了许多学习机会。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许多有势力的人物。当时国会议员的秘书们成立了一个小组织,俗称“小国会”。它的负责人称为“议长”,习惯上由资格老一点的人担任,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约翰逊被推选为“小国会”的“议长”。

1935年,约翰逊积极支持罗斯福的“新政”,因而受到罗斯福总统的重视。加上他父亲的好友民主党国会议员雷伯恩的推荐,被罗斯福总统任命为全国青年署得克萨斯州分署署长。约翰逊任职期间大约安置了30000名青年就业和学习,这批青年后来成了他政治上的支持者。
1937年,得克萨斯州第十选区的国会众议员詹姆斯·布坎南去世,留下了空席。约翰逊高举拥护罗斯福“新政”的旗帜,成功地当选为国会众议员;5月,约翰逊正式就任国会众议员。罗斯福在得克萨斯州旅行期间专门邀请这位年轻人到他的专车上叙谈,并对他鼓励和表扬一番。国会众议员萨姆·雷伯恩对约翰逊也有不少照顾,雷伯恩后来升任众议院议长,成为约翰逊的后援,约翰逊进众议院后不久就进入了握有重要权力的海军事务委员会。
约翰逊在众议院任职期间,在内外政策等问题上通常总是坚决支持罗斯福总统的。然而,在涉及公共福利和地方利益事务时,他又采取不同于政府的立场,站到地方一边,以取悦本地区选民,正因为他采取这种两面讨好的态度,故能在众议院连选连任。
1941年,民主党国会参议员莫里斯·谢帕德去世,留下了空缺。约翰逊在罗斯福的支持下,宣布参加参议院该席位的补缺选举。选举结果,约翰逊败给了立场保守、反对罗斯福“新政”的民主党人奥丹尼尔。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约翰逊自愿报名服役,成为第一个自愿从军的现职国会众议员。他情愿放弃每年10000美元的议员薪水,去领取每年3000美元的海军少校薪金,随海军转战太平洋和大西洋,多次涉险。一次他乘飞机去澳大利亚执行任务,飞机在牧场着陆时撞毁,他死里逃生。还有一次,他为搜集敌情资料,乘坐一架巡逻轰炸机飞临敌方阵地,遭日军攻击,一个引擎失灵,勉强返回基地。
1942年,罗斯福总统下令,凡在军中服役的议员一律返回华盛顿复职。于是,在军中服役7个月的约翰逊又回到众议院。在此期间,他出任众议院海军委员会特别调查小组主席,为发展武装力量出了不少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是扩军备战的鼓吹者。他继续主张保持武装部队的实力,大力发展军工生产,改进部队装备。他认为政府对劳工运动应严加管制。为此,他支持反劳工的《塔夫脱一哈特莱法案》,反对工人为争取自身权利和提高工资举行罢工。在对外政策上,他支持杜鲁门的反共“遏制”政策。

1948年,约翰逊出来竞选参议员;7月党内投票提名时,约翰逊未获得法定半数。第二轮投票时,约翰逊仅以87票的微弱多数赢得民主党的候选人提名;11月大选时,他战胜共和党对手而当选。
1949年1月,约翰逊就职参议员,时年40岁。
约翰逊任国会参议员的12年中,国际国内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朝鲜战争,美国加强了在中国领土台湾的军事力量,共和党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取代了民主党的杜鲁门政府等等。约翰逊在重大问 题上通常总是紧跟执政者,为他们摇旗呐喊。他出任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委员时,主张增加军事预算。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主张成立军备调查小组委员会,并任该委员会主席。他支持杜鲁门在朝鲜战争的侵略行径。他1951年出任参议院民主党副领袖,1953年又升任领袖。


此外,他还担任过参议院航空和空间科学委员会主席,拨款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要职。他作为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时,支持共和党总统艾森豪威尔政府,号召民主党同人与政府合作,避免对政府进行攻击,使包括国防和民权法案在内的许多重要法案得以通过,因而得到艾森豪威尔总统的信任和重视。
1960年7月13日,民主党在洛杉矶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约翰逊以409票对806票败于东部权势集团代言人的参议员约翰·肯尼迪。约翰逊虽被击败,但他在南部地区的影响不容忽视。肯尼迪为了争取南方的选票,就拉他作竞选伙伴——副总统候选人。
1961年1月,肯尼迪宣誓就任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逊就任副总统。在这次总统选举中,肯尼迪和约翰逊囊括了南部除三个州以外的绝大部分选票,这证实了约翰逊在南部的实力。

约翰逊在任副总统35个月内,深得肯尼迪总统的依赖和重用。他除经常参加国家安全和内阁重要会议外,还兼任国家航空和空间委员会的主席等职,并以总统特使身份出访30多个国家,发表过150多次演说。他对总统的影响,据称仅次于总统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他私下也表示在某些问题上和总统有不同的意见,和白宫某些官员关系紧张。
1963年11月22日,约翰逊副总统陪同肯尼迪总统抵达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访问。23日,肯尼迪总统乘车经过达拉斯闹市时遭枪击;约翰逊在肯尼迪身亡后不久即在停在达拉斯机场的空军一号总统座机上,由地方法院女法官休斯女士主持,宣誓就任第36任总统。
1964年,美国总统选举,他凭借着人们对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引起的普遍同情和现职总统的有利条件;8月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顺利地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同年11月,他以绝对优势战胜他的对手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保守派参议员戈德华特。
1965年1月,约翰逊宣誓就任总统,明尼苏达州参议员休伯特·汉弗莱就任副总统。
1969年,他在总统选举之前宣布不会参选,并支持他的副总统连任。

纳伦德拉·莫迪

纳伦德拉·莫迪,全名纳伦德拉·达莫达尔达斯·莫迪(印地语名:श्री नरेंद्र मोदी ने,英文名:Shri Narendra Modi,1950年9月17日—),毕业于古吉拉特大学,印度政治家,印度第15任总理,印度人民党领导人。
莫迪出生于印度古吉拉特邦瓦德纳加尔,8岁时,莫迪加入印度教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RSS)。1971年,莫迪成为国家志愿服务团“干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开始担任国民志愿服务团古拉吉特邦区域的负责人(sambhaag pracharak)。1985年,国民志愿服务团指派莫迪加入印度人民党。1988年,他当选印度人民党古吉拉特邦分部的组织秘书,正式进入印度主流政坛。1995年,在莫迪的推动下,人民党获得古吉拉特邦议会选举,同年他出任人民党全国秘书长。1998年,莫迪担任人民党全国总书记。2001年,莫迪上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在任上打造了古加拉特邦“经济奇迹”,2014年至2024年,莫迪成功连任三届印度总理。
莫迪上台后,对内进行行政机构改革,经济上推行“莫迪经济学”使印度在2022年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外交上,莫迪秉承“不结盟”和“战略自主”原则,加强与中美俄等大国关系同时也提出“东向”、“西联”等多方外交措施。2011年,莫迪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期间,被美国国会研究处称为“最佳领袖”。2012年,他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并被称赞为:“一位坚定的实干家领袖,他的发展道路将令印度繁荣”。英国《金融时报》称莫迪与其他印度领导人相比,是一位“与众不同”的领导人。

鲍里斯·约翰逊

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全名亚历山大·鲍里斯·德普费菲尔·约翰逊(Alexander Boris de Pfeffel Johnson),1964年6月19日出生于美国纽约,英国国会保守党籍议员,于2019年7月23日成为英国第55任首相。
约翰逊家世显赫,他的父亲斯坦利是英国保守党资深议员,母亲夏洛特是艺术家。童年的约翰逊随着父亲工作变动四处漂泊,11岁进入寄宿制学校读书,两年后凭借优异成绩获得国王奖学金进入伊顿公学读书。1987年,约翰逊毕业于牛津大学,曾任牛津布灵顿俱乐部主席和牛津联盟主席。约翰逊毕业后不久,开始在《泰晤士报》实习,但因为在一篇文章中杜撰了一句来自他教父的引文被开除。1989年,约翰逊担任《每日电讯报》的记者。1994年,约翰逊回到英国,并被提拔至助理主编兼首席政治专栏作家。1999年,约翰逊成为《旁观者》的主编。通过在这两份报社积累的知名度和人脉,约翰逊在2001年当选保守党议员后迅速成为政治名人。2004年,时任保守党领导人迈克尔·霍华德任命约翰逊为保守党副主席,负责监督党的竞选活动并成为保守党前座议员。同年5月,霍华德又任命约翰逊兼任“影子内阁”艺术副大臣一职。2005年,卡梅伦成为保守党领袖后,约翰逊出任保守党“影子内阁”教育大臣,2008年5月,44岁的约翰逊当选英国伦敦市长。2016年6月23日,脱欧公投宣传期间,约翰逊加入脱欧阵营,成为坚定的“脱欧派”和“脱欧”运动的主要发言人,公开挑战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的留欧宣传。同年7月,约翰逊被时任首相特蕾莎·梅任命为英国外交大臣。2019年7月23日,约翰逊成为英国首相。2022年7月7日,约翰逊宣布辞去首相职务。
作为首相,约翰逊在职期间完成了英国脱欧,监督了英国的新冠疫苗接种计划,并在俄乌冲突中展现出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和褒贬不一评价的决策言论和行动。但受到“脱欧”的影响,约翰逊任期内英国通货膨胀问题严重,“脱欧”带来的后续问题持续影响着英国对外贸易问题,也使得约翰逊的民意支持度不断下降。约翰逊的政治立场被描述为保守派,政治风格描述为机会主义、民粹主义和务实主义。在气候变化等问题上,约翰逊则采取更自由的立场。

乔治三世

乔治三世(George 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原名乔治·威廉·弗雷德里克(George William Frederick),是英国汉诺威王朝的第三位君主、汉诺威王朝第二位君主乔治二世的长孙,也是第一位出生于英国的汉诺威国王,于1760年10月至1820年1月期间在位,是在维多利亚女王以前,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乔治三世在英国长大,父亲是威尔士亲王弗雷德里克(Frederick),母亲是奥古斯塔公主(Princess Augusta)。由于威尔士亲王的早逝,根据英国王位继承法,乔治三世被祖父乔治二世确立为王储。1760年10月,乔治三世在其祖父乔治二世逝世后继承了王位,成为汉诺威王朝中的第一个真正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从小受其母亲的影响,长大后一心想要恢复国王的个人权力。政治上,他企图对抗责任内阁制,重新强化国王权力,而18世纪上半叶的王政复兴思潮也为乔治三世复兴王权提供了一定基础。在统治初期,他一心想摧毁辉格党的统治。1761年起,他开始瓦解辉格党势力,逐步操控内阁。1763年英国结束了七年战争战胜了法国,后在反法同盟时期战胜了拿破仑,但1783年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被迫承认“美国独立”。1780年,国王的个人统治在“戈登暴乱”后最终宣告失败。失去实权的国王反而拥有了较为轻松的晚年生活,他开始研究植物学。
从1788年开始,乔治三世因病,精神开始出现异常,民众逐渐产生出对国王的同情,依然尊重、爱戴他。在英国人眼中,不再专权摄政的乔治三世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也是一位好国王。1820年1月,乔治三世带着“真正的国王之梦”去世,享年82岁。

茜茜公主

茜茜公主,全名为伊丽莎白·阿玛莉·欧根妮(Elisabeth Amalie Eugenie,1837年12月24日~1898年9月10日),昵称茜茜,巴伐利亚的伊丽莎白女公爵,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的妻子 ,奥地利皇后和匈牙利王后。
伊丽莎白出生于巴伐利亚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约瑟夫(Maximilian Joseph),母亲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的妹妹卢多薇卡(Maria Ludovika Wilhelmine)公主。她从小在没有约束的环境中自由成长。1853年,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对伊丽莎白一见钟情。次年,两人举行了婚礼,伊丽莎白成为奥地利皇后。婚后,伊丽莎白不适应严格的宫廷礼节,并与婆婆女大公索菲(Sophie Friederike Dorothea Maria Josepha)产生了冲突,导致她与宫廷生活格格不入。相继生下两个女儿后,伊丽莎白又生下了皇位继承人鲁道夫(Rudolf Franz Karl Joseph)。此后因身体和精神问题日益严重,伊丽莎白离开维也纳,外出疗养,为此饱受争议。1867年,在伊丽莎白的推动下,弗兰茨同意恢复匈牙利宪法,奥地利帝国成为了二元制的“奥匈帝国”。弗兰茨和伊丽莎白加冕成为匈牙利国王和王后。不久后,伊丽莎白生下小女儿。此后她周游于匈牙利、英国、爱尔兰等地,进行骑猎活动。1889年,皇太子鲁道夫在迈尔林自杀。伊丽莎白受到巨大打击,精神濒临崩溃,再次开始周游各国。1898年9月10日,伊丽莎白在瑞士日内瓦遇刺身亡。
伊丽莎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弗兰茨与匈牙利政要进行对话,促进了奥地利帝国向二元制“奥匈帝国”的转变,深得匈牙利人民爱戴。在奥地利发生战争时,她多次建立伤病员医院,救助伤兵,并常常帮助老弱贫困者。伊丽莎白热爱诗歌,出版过诗集《冬之歌》《北海之歌》。匈牙利首相久拉·安德拉西认为,伊丽莎白理智而又有丰富的情感,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第二个这样的女子。

图坦卡蒙

图坦卡蒙(Tutankhamun,约公元前1336年-公元前1318年),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法老。他本名为“图坦卡吞”(Tutankhaten),意为“阿吞的形象”,后改名为“图坦卡蒙”,意为“阿蒙的形象”。
公元前1327年,年仅9岁的图坦卡蒙由卡尔纳克神庙的阿蒙拉(Amen-Ra)祭司加冕成为法老,后迎娶了他的姐姐埃赫森娜蒙(Ankhesenamun)。在继承王位后的两年内,图坦卡蒙摒除了其父亲埃赫那吞的信仰,重新信仰阿蒙神。他与妻子离开阿马纳(今埃及明亚省)回到底比斯(今埃及卢克索),重新开放庙宇。图坦卡吞改名为“图坦卡蒙”,意为“阿蒙的形象”。由于图坦卡蒙年幼登基,埃及主要由两位宰相把控。宰相乌瑟蒙图(Usermontu)负责上埃及的事务,另一位姓名未知的宰相则负责下埃及。图坦卡蒙统治期间,卡尔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进行了大规模的建筑工程。此外,埃及还在努比亚和叙利亚进行了军事战斗,但图坦卡蒙可能并没有亲自参与其中。图坦卡蒙在位不过十年就死去,且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其统治时期大约为公元前1327至公元前1318年。
学者约书亚·J·马克评价:图坦卡蒙是一位重要的法老,他使那片因他父亲的政治宗教改革而陷入混乱的土地恢复了秩序,如果不是他早逝,他无疑将为埃及的历史作出进一步的贡献。
2014年,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利用“虚拟解剖”技术证实了图坦卡蒙是因为家族遗传病致死。
图坦卡蒙,本名为“图坦卡吞”(Tutankhaten),意为“阿吞的形象”。公元前1327年,年仅9岁的图坦卡蒙由卡尔纳克神庙的阿蒙拉(Amen-Ra)祭司加冕成为法老,后迎娶了他的姐姐埃赫森娜蒙(Ankhesenamun)。在继承王位后的两年内,图坦卡蒙摒除了其父亲埃赫那吞的信仰,重新信仰阿蒙神。他与妻子离开阿马纳(今埃及明亚省)回到底比斯(今埃及卢克索),重新开放庙宇。图坦卡吞改名为“图坦卡蒙”,意为“阿蒙的形象”。由于图坦卡蒙年幼登基,埃及主要由两位宰相把控。宰相乌瑟蒙图(Usermontu)负责上埃及的事务,另一位姓名未知的宰相则负责下埃及。图坦卡蒙统治期间,卡尔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进行了大规模的建筑工程。此外,埃及还在努比亚和叙利亚进行了军事战斗,但图坦卡蒙可能并没有亲自参与其中。图坦卡蒙在位不过十年就死去,且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

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统帅,土耳其共和国的缔造者、首任总统(1923~1938)。1881年3月12日生于希腊萨洛尼卡的一个木材商家庭。原名穆斯塔法。幼年丧父。1893年进入萨洛尼卡军事预备学校学 ,同名的数学老师给他起了第二个名字凯末尔(亦译基马尔)。两年后升入摩拿斯提军事学院。1899年进入伊斯坦布尔陆军大学,初学步兵,后修军事参谋课程。1905年毕业,获上尉军衔,被派往叙利亚第 5军团实 。在军校学 期间,曾发起成立秘密组织,散发手抄小报,抨击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黑暗统治,因而遭到拘捕。1906年凯末尔在大马士革发起组织“祖国自由协会”,不久潜回萨洛尼卡建立分会。1907年被调往马其顿第 3军团任职,后加入统一进步协会,为青年土耳其d人的联络和组织发展做了大量工作。1909年4月伊斯坦布尔爆发反革命事件,凯末尔积极推动组织“行动军”,并担任参谋长,平定叛乱。土耳其革命后,凯末尔因主张军政分离,而与协会领导人政见相左,一度退出政治活动,专心致力于军事。1910年凯末尔参加军事代表团去法国参观军事演 ,首次接触了西方社会。1911~1913年先后参加了意土战争和两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任驻保加利亚武官。1914年奥斯曼帝国站在德奥一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凯末尔被任命为第19师师长,率部参加达达尼尔海峡保卫战,出色地阻止并击退了协约 队的进攻。1916年因战功卓著而被提升为准将,获帕夏称号。此后,历任军长、集团军司令。

1918年10月底,奥斯曼帝国战败投降。11月底凯末尔从前线回到伊斯坦布尔。在成立救国 的努力失败以后,于1919年5月16日前往安纳托利亚担任第3军督察,5 月19日到达萨姆松。他没有按照苏丹的指令去解除民族主义组织的武装,却将它们统一起来,成立了全国性的民族主义组织“安纳托利亚和卢梅利亚保护权利协会”,并为开展民族独立战争作军事上的准备。1920年4月,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当选为主任兼国民军总司令,并组成以他为首的 。在民族独立战争期间,他领导土耳其人民同协约国支持的希腊入侵军奋战,终于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此后,凯末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推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废除苏丹制(1922),宣布建立共和国(1923),废除哈里发制度(1924),关闭教会学校,取缔托钵僧团,制定发展民族经济的基本原则,改革服装头饰,推行司法改革和文字、教育改革等。凯末尔的政策对巩固民族独立、促进国家进步起了一定作用。(见凯末尔革命)

1922年,“安纳托利亚和卢梅利亚保护权利协会”改为人民党,后改称共和人民党,凯末尔任主任。自共和国成立之日起,他连续 4次当选总统。1934年土耳其大国民议会为表彰他对土耳其人民的功绩,授予他以阿塔图尔克(Atatürk,意为“土耳其之父”)为姓。1938年11月10日病故于伊斯坦布尔。1953年10月遗体移葬于安卡拉的凯末尔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