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土耳其明星列表

哈利勒·穆特鲁

哈利勒·穆特鲁(Halil Mutlu)是一位土耳其男子举重运动员,出生于1973年7月14日的保加利亚。他在举重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穆特鲁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以抓举130公斤、挺举160公斤的成绩,总计290公斤的成绩获得了男子举重56公斤级的金牌。他还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和2000年索非亚世界举重锦标赛上获得了金牌。穆特鲁是举重历史上少数几位连续三届奥运会获得金牌的运动员之一。他的举重生涯中还包括了五次世界锦标赛、九次欧洲锦标赛以及超过20次世界纪录的创造。穆特鲁的经历与他的偶像纳伊姆·苏莱曼奥卢非常相似,他们都是保加利亚的土耳其族后裔。穆特鲁于1989年叛逃至土耳其,并改名为“穆特鲁”。

阿勒泰·巴因德尔

阿尔泰·巴因德尔(Altay Bayındır),1998年4月14日出生于土耳其布尔萨,土耳其男子职业足球运动员,司职守门员,效力于英超球队曼联。
巴因德尔出身于土耳其球队安卡拉古库青训营,2015年2月升入一线队,他在2016年到2018年间帮助球队实现三级跳,从土乙联赛升入土超联赛。2019年夏天,巴因德尔加盟费内巴切,此后跟随球队获得2022-23赛季土耳其杯冠军。2023年9月,巴因德尔加盟曼联,转会费500万欧元。
巴因德尔曾入选土耳其U17队、U19队、U20队和U21队。2021年5月27日,在土耳其队主场2-1战胜阿塞拜疆队的热身赛中,巴因德尔完成国家队首秀。6月,巴因德尔作为替补守门员跟随土耳其队出战2020欧洲杯。2024年德国欧洲杯,阿尔泰·巴因德尔随土耳其队出征,1/4决赛不敌荷兰队,止步8强。

优素福·迪凯奇

优素福·迪凯奇(Yusuf DIKEC),1973年1月1日出生于土耳其安卡拉市,毕业于塞尔丘克大学,是土耳其射击运动员,土耳其宪兵总司令部的高级军士长。
优素福·迪凯奇在卡赫拉曼马拉什的格克孙区读完小学和中学后进入宪兵专业学校,并于1994年来到安卡拉。优素福·迪凯奇于1999年通过士官考试,并在学校学习一年后毕业。2000年,他被任命到伊斯坦布尔。在这里服役一年后,他被任命到安卡拉J.Spor部队。他于2001年开始从事体育射击。2003年5月,优素福·迪凯奇在捷克共和国皮尔赞举行的欧洲陆军枪械锦标赛上获得欧洲第二名。2005年6月在西班牙举行的地中海运动会上,他在气手枪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2006年在挪威举行的枪械世界锦标赛上,优素福·迪凯奇两次打破土耳其和世界纪录(591)。2008年,他随土耳其体育代表团参加北京奥运会,并在男子气手枪10米比赛上获得44名。2011年,他在弗罗茨瓦夫举行的世界杯赛上以582的总环数获得男子10米气手枪季军。2014年,优素福·迪凯奇在格拉纳达举行的世界锦标赛上,他以581的总环数获得男子25米标准手枪冠军,588的总环数获得男子25米中心发火手枪冠军。2018年,他参加在韩国昌原市举行的世界锦标赛,以580的总环数获得男子10米气手枪第11名。
2024年7月30日,优素福·迪凯奇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射击项目混合团体10米气手枪的金牌赛中,最终获得亚军。

穆罕默德二世

穆罕默德二世(1432年3月30日—1481年5月3日),于1432年3月30日生于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埃迪尔内,全名穆罕默德·本·穆拉德·本·穆罕默德·本·巴耶济德,绰号“法提赫”(Conqueror,意为征服者)是奥斯曼土耳其第七任苏丹。
穆罕默德二世在年幼时接受了严格的伊斯兰教、文化和军事教育。他的父亲穆拉德二世对他寄予厚望,着重培养他。穆罕默德二世曾被任命为马尼萨的总督,以积累治国经验。穆罕默德二世在1444年至1446年首次成为苏丹,后于1451年再次即位。在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灭亡了拜占庭帝国,并将首都迁至君士坦丁堡,改称为伊斯坦布尔。此后,他继续扩张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向西征服了巴尔干半岛的多个国家,向东则征服了小亚细亚地区的国家,并将东部边界扩展至幼发拉底河。
穆罕默德二世在位期间,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改革,加强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1481年,穆罕默德二世在准备出征罗得岛时被长子毒死,终年49岁。他的统治为后来的苏莱曼大帝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是奥斯曼帝国真正的创建者。

抹大拉的玛丽亚

抹大拉的玛丽亚(Magdalene),一直以一个被耶稣拯救的形象出现在基督教的传说里,后有说法她可能是耶稣在世间最亲密的信仰伴侣,或者说她是未被正史记载的最受耶稣教诲最得其神髓的门徒。

人物来源
史载
死于:公元一世纪, Ephesus(以弗所), Asia Minor(小亚细亚)或Marseilles(马赛)
很久以来这个女人一直以一个被耶稣拯救的妓女形象出现在基督教的传说里:她用忏悔的眼泪为耶稣洗脚,用密软的黑发来把它们擦干;在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行刑的日日夜夜里哀哭祈祷喂他喝水;耶稣死后她进入停尸的墓穴预备亲自为其用油脂净身,却意外发现耶稣死而复活……这些故事确实非常动人,也很引人好奇。但是,研究圣经、基督教历史的学究们不满足于《圣经》上对抹大拉的玛丽亚只字片语的描述,孜孜不倦地搜索史记,欲临摹出这个神秘女子的真面目。1896年,一位德国学者在开罗发现了《玛丽亚福音书》,1943年《拿哈马地文献》在一个陶罐内被发现……
真相似乎重见天日。抹大拉的玛丽亚并不是什么妓女,相反的她可能是耶稣在世间最亲密的信仰伴侣,或者说她是未被正史记载的最受耶稣教诲最得其神髓的门徒。耶稣曾与她一对一地传授福音,这是著名的十二门徒所没有受到过的待遇;也有猜测说《拿哈马地文献》上被蚂蚁咬噬的那行片语,实际上是记载了耶稣在抹大拉的玛丽亚唇上的那深情一吻,理解、信任和亲密…… 尽管如此,抹大拉的玛丽亚被基督教的正史所忽略也是事实。也许她不该离开抹大拉追随自己的信仰离乡背井而去,也许她不该在众人面前对耶稣的旨意表现得那么贯通领悟狂热赤诚,也许她不应该毫不忌惮地与彼得为敌只为继承耶稣基督的遗志广播福音,也许她仅仅只是不该生为女人……
耶稣哭了
马大说了这话就回去暗暗叫她的妹妹玛利亚,说“拉比来了”。。。玛利亚来到耶稣面前,一看到他,便扑到在耶稣的面前,对他说“主,如果您早些来,我的弟弟就不会死了”耶稣看着她和那些同来的犹太人都痛苦着,就心里悲叹,又甚忧愁,耶稣问道“你们把他安放在哪里?”他们告诉他"主,请您过来看"。。耶稣哭了。(约翰福音11:19-37)
耶稣知道死亡并不算终结。生命也没有这般脆弱。但是抹大拉的悲痛让他留下了热泪。不是为了拉撒路得死亡而是因为抹大拉的真挚。这个脆弱而善良的女人抛弃一切的真诚让耶稣悲悯。她看起来脆弱但是西门彼得的信仰与她相比却懦弱。他看起来无法支撑悲痛但手中的红色彩蛋却因为悲痛而更加艳丽。她善良而美丽。
1969年,天主教会终于承认对抹大拉的玛丽亚的误解,解除了她的“忏悔”,千年的委屈似乎终被解脱。可是,我以为世人可能早已不在乎了呢。
顺便说一下,那些学者说的话确实很妙。其中一个研究犹太人历史的学者说:我们无法确定耶稣是真的复活站在她的面前,也有可能是玛丽亚自以为看见了耶稣,但是无论如何,在那一刻,玛丽亚的体验将基督教的运动,推向了一个重要而崭新的方向。
在《达·芬奇密码》中,主人公罗伯特兰登和索菲奈芙直至在寻求的那个圣杯--抹大拉的玛丽亚,抹大拉的玛丽亚有着王室血统(追溯至犹太人的便雅悯王),而且是有着大卫王王室血统的耶稣的妻子。她是妓女的说法是教会为隐匿他们之间的真实关系而编造的谎言。在基督受难时她怀着身孕。基督受难后她逃到高卢,在那里受到马赛的犹太人的保护。她生下一个女儿名叫萨拉。耶稣和抹大拉玛利亚的血统后来演变为法国的墨洛温王朝。
描述
在小说和电影《达·芬奇密码》中,抹大拉的玛丽亚是当时权倾朝野的便雅悯家族成员。她不仅是耶稣的追随 者,更是耶稣的妻子,她追随耶稣修道,并成为有名的圣女之一,崇尚女权的耶稣甚至想让她建立和接管基督教。耶稣受难后,为了逃避罗马帝国的追杀、保全皇室血脉,抹大拉的玛丽亚隐居法国南部,在那里生下了耶稣的女儿萨拉。这位被误解的圣洁女性是许多艺术家的珍爱,成为他们心中女神的化身。
新事迹
耶稣周游各城各乡传道时,与他同行的除了十二个门徒以外,还有他所医治的几个妇女,抹大拉的玛利亚就是其中的一位 (路加福音8章:1-2).
耶稣到处医治赶鬼,治好了抹大拉的玛利亚,赶出她身上的鬼。她信基督教后,奉献自己的财物,供给耶稣和门徒 (路加福音8章:2-3).
可见她有爱主之心. 所以在传福音的救灵工作,除神力,人力外,还须财力协助.
当耶稣被带往审判时,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 (马太福音26章:55-56).
主钉十字架时,环境极其恶劣,但她跟耶稣到十字架下,看主受苦,断气,埋葬 (马可福音15章:40-47).
足见她有纯正的信仰与跟主到底的心志,故勇敢地在敌人面前与主亲近. 主会说“凡在人面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认他; 凡在人面前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认他” (马太福音10章:32-33)。
崇拜
东方仍有一些国家崇拜着一种红色彩蛋。传说玛丽亚手握着一颗白色的蛋向罗马皇帝提比略游说,皇帝笑道:“如果耶稣能复活,就像你手持的这颗蛋能变成红色。”他刚一说完,那颗蛋便变得血一般鲜红,而玛利亚依然继续平静地宣讲着福音书。
关于这个故事的其他说法(多来源于希腊),说是玛利亚将这些蛋放在耶稣荆棘之路的脚印上,让它们沾满了耶稣的鲜血。
争论
一些现代作家认为抹大拉的玛丽亚是耶稣的妻子。这些作者引用诺斯底派的写作来支持他们的论点。例如《腓力福音》的确描述抹大拉的玛丽亚为最接近耶稣的使徒。然而,没有任何已知的文件能够证明她是耶稣的妻子,并且诺斯低派基本上没有任何性别上的证明。这种亲密的关系被描述为抹大拉的玛丽亚能够理解耶稣以及他的教导,而其他的师徒却不能。
虽然难有定论,但是玛丽亚在耶稣受难地以及在他的坟墓出现,至少和她作为妻子或寡妇的角色是一致的,尽管也有可能这是耶稣对她和他母亲玛丽亚的关心而所预备的。由于缺少当代文件,这些假设不能够被证实,并且尽管有人认为这些想法可以接受,但是大多数的学者并不严肃接受它。
一个支持耶稣结婚的论点是,独身在耶稣那个时代对于犹太男人是很罕见的。"Be fruitful and multiply",“结果子并且去传播”。由于这个原因,像拉比一样去游历教导,对于一个没有结婚的成年犹太人是难以想象的。
对此回击的论点是在耶稣那个时期的犹太人是非常不同的,并且拉比真正的角色并没有很好地被定义。直到在公元70年罗马摧毁了第二圣庙,拉比的角色在犹太人中才被统一。在耶稣之前,那些不结婚的老师在艾塞尼社会中是很著名的,以及施洗约翰也是没有结婚。后来,大数的扫罗是另一个在基督徒中巡回的不结婚的牧师。耶稣自己也由于宗教原因而自告不婚并且拒绝结婚的义务:“因为有人是阉人,因为天国的缘故自阉。这话谁能领受就可以领受。”(马太福音19章12节)
遗体
在1279年,普罗旺斯伯爵查理二世奉委托去发掘一个法国的小教堂。他在里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石棺。里头所深藏的东西,可能是最重要的历史和宗教遗物之一…抹大拉的玛丽亚的遗体。
查理二世一直调查着这个坟墓,因为据说抹大拉的玛丽亚在他梦中出现。而当这大理石的坟墓开启的时候,据说飘来一阵“美妙又香甜的味道”(据说查理二世认为这是耶稣为抹大拉的玛丽亚洗脚的香水味道)。
里头就是具骷髅,还有一个木桌写着“Hic requiescit corpus beatae Mariae Magdalenae.”(抹大拉的玛丽亚在此长眠)。但如果这个陈述是真的,那又是为什么,这个耶稣最忠诚之一的追随者最终会出现在法国呢?
理由可能为,据说在耶稣辞世后,玛丽亚上了艘小船逃到了法国,然后来到了这个幽静的小山洞度过余生,这里也被称之为是“La Baume of Mary Magdalene”,她们继续在这里传播福音。(这一点与“达芬奇密码”里的剧情对应)
这里最后被查理二世给搭造成一个坟墓Saint-Maximin-la-Sainte-Baume。而玛丽亚其余的遗体则在法国大革命当中被亵渎神灵的窃贼给偷走了。
与之陪伴的是一张草纸,上面有着字迹,读作“The year of the birth of the Lord 710, the sixth day of December, at night and very secretly, under the reign of the very pious Eudes, king of the Franks, during the time of the ravages of the treacherous nation of the Saracens, the body of the dear and venerable St. Mary Magdalene was, for fear of the said treacherous nation, moved from her alabaster tomb to the marble tomb, after having removed the body of Sidonius, because it was more hidden.”
“主(耶稣)诞生710年,12月的第6天,于非常虔诚的法兰克国王Eudes统治下,同时是撒拉逊人的背信弃义和破坏王国期间,出于对被王国再次欺骗的恐惧,为更加隐蔽,在移走Sidonius尸体后,将亲切、受人尊敬的抹大拉的玛丽亚尸体从雪花石墓移至大理石墓。”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

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统帅,土耳其共和国的缔造者、首任总统(1923~1938)。1881年3月12日生于希腊萨洛尼卡的一个木材商家庭。原名穆斯塔法。幼年丧父。1893年进入萨洛尼卡军事预备学校学 ,同名的数学老师给他起了第二个名字凯末尔(亦译基马尔)。两年后升入摩拿斯提军事学院。1899年进入伊斯坦布尔陆军大学,初学步兵,后修军事参谋课程。1905年毕业,获上尉军衔,被派往叙利亚第 5军团实 。在军校学 期间,曾发起成立秘密组织,散发手抄小报,抨击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黑暗统治,因而遭到拘捕。1906年凯末尔在大马士革发起组织“祖国自由协会”,不久潜回萨洛尼卡建立分会。1907年被调往马其顿第 3军团任职,后加入统一进步协会,为青年土耳其d人的联络和组织发展做了大量工作。1909年4月伊斯坦布尔爆发反革命事件,凯末尔积极推动组织“行动军”,并担任参谋长,平定叛乱。土耳其革命后,凯末尔因主张军政分离,而与协会领导人政见相左,一度退出政治活动,专心致力于军事。1910年凯末尔参加军事代表团去法国参观军事演 ,首次接触了西方社会。1911~1913年先后参加了意土战争和两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任驻保加利亚武官。1914年奥斯曼帝国站在德奥一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凯末尔被任命为第19师师长,率部参加达达尼尔海峡保卫战,出色地阻止并击退了协约 队的进攻。1916年因战功卓著而被提升为准将,获帕夏称号。此后,历任军长、集团军司令。

1918年10月底,奥斯曼帝国战败投降。11月底凯末尔从前线回到伊斯坦布尔。在成立救国 的努力失败以后,于1919年5月16日前往安纳托利亚担任第3军督察,5 月19日到达萨姆松。他没有按照苏丹的指令去解除民族主义组织的武装,却将它们统一起来,成立了全国性的民族主义组织“安纳托利亚和卢梅利亚保护权利协会”,并为开展民族独立战争作军事上的准备。1920年4月,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当选为主任兼国民军总司令,并组成以他为首的 。在民族独立战争期间,他领导土耳其人民同协约国支持的希腊入侵军奋战,终于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此后,凯末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推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废除苏丹制(1922),宣布建立共和国(1923),废除哈里发制度(1924),关闭教会学校,取缔托钵僧团,制定发展民族经济的基本原则,改革服装头饰,推行司法改革和文字、教育改革等。凯末尔的政策对巩固民族独立、促进国家进步起了一定作用。(见凯末尔革命)

1922年,“安纳托利亚和卢梅利亚保护权利协会”改为人民党,后改称共和人民党,凯末尔任主任。自共和国成立之日起,他连续 4次当选总统。1934年土耳其大国民议会为表彰他对土耳其人民的功绩,授予他以阿塔图尔克(Atatürk,意为“土耳其之父”)为姓。1938年11月10日病故于伊斯坦布尔。1953年10月遗体移葬于安卡拉的凯末尔陵园。

苏莱曼一世

苏莱曼(奥斯曼土耳其语:سليمان اول‎,土耳其语:I. Süleyman,1494年11月6日—1566年9月7日),又称苏莱曼一世,奥斯曼帝国第十位苏丹(1520年-1566年在位),是第二任伊斯兰教最高精神领袖哈里发。被西方人称为“苏莱曼大帝”、奥斯曼“立法者”。
苏莱曼出生于1494年11月6日,父亲是奥斯曼帝国塞利姆一世,母亲是克里木半岛鞑靼[dá]汗的公主艾谢·哈芙莎苏丹。从小接受了较为全面的教育,1509年开始参政,先后担任博卢、卡法、马尼萨的行政长官,1520年继位为苏丹。1522年,攻克了圣约翰骑士团控制下的罗德岛,加强对东地中海控制,在近东,影响了匈牙利王位争夺战并攻克贝尔格莱德,1516年,在莫哈奇战役取得第一次匈牙利战争胜利,第二、三次匈牙利战争虽然未能取得太大战果,但是最终将国境线向北推进,直逼维也纳。在东方,与萨法维王朝争霸,通过三次波斯战争,获得巴格达以及两河流域下游、波斯湾等部分地区,迫使萨法维王朝答应不再煽动叛乱。在地中海,海军上将海雷丁·巴巴罗萨领导海军,于1538年在普雷韦扎战役中击败西班牙舰队,占领了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地,获得了对地中海的控制权。在红海,海军指挥官皮里·雷斯建立红海舰队,长驱南下,占领红海南端的也门和亚丁,取得了对红海的控制权。截至1566年苏莱曼辞世时,奥斯曼帝国的版图覆盖了高加索山脉以南、东南欧的一部分、北非地中海沿岸以及两河流域等地区,总人口也从一千二百万增长到两千二百万,留下了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信仰多元共存的伊斯兰大帝国。
威尼斯驻奥斯曼帝国的公使巴尔托洛梅奥·孔塔里尼评价苏莱曼:“他25岁的年纪,身材高挑而硬朗,外表柔弱, 颈部稍长而面容瘦削,长着一副鹰钩鼻,留着一簇小胡子,尽管脸色略显苍白,但却神采奕奕。他被誉为英明之主,好学之士,所有人都想受益于他的统治。”

雷杰普·埃尔多安

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土耳其语名:Recep Tayyip Erdoğan,1954年2月26日—),现任土耳其总统。
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出生于伊斯坦布尔(Istanbul)。1965年,埃尔多安小学毕业。1973年在伊斯坦布尔内的伊玛目哈蒂普学校(Imam Hatip School)毕业,还在埃于普高中(Eyüp High School)接受了额外课程教育并拿到文凭。1981年,他从伊斯坦布尔经济与商业学院(Hamidiye Ticaret Mekteb-i Âlis,1982年更名为马尔马拉大学,Marmara University)经济与管理科学学院毕业。1983年,埃尔多安加入伊斯兰福利党(Welfare Party)。1983年当选为福利党贝伊奥卢区领导人。1985年当选为伊斯坦布尔省福利党主席,和福利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成员。1994年,埃尔多安参加伊斯坦布尔市市长选举并成功当选。1997年12月12日,埃尔多安在锡尔特(Siirt)发表公共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其中几句涉及宗教问题,因而被指控煽动暴力或种族仇恨并被判处监禁。因为此次监禁,埃尔多安不得不卸任市长职务并遭受政治禁令,禁止参加议会选举。2001年8月14日,埃尔多安创立正义与发展党(Justice and Development Party,AKP)并成功当选为党魁。2002年,在土耳其大选中,埃尔多安领导下的正义与发展党成为土耳其第一大政党。2003年3月9日,埃尔多安在补选中成功当选锡尔特议会成员,并进入土耳其国民议会,3月15日被任命为土耳其国家总理。2007年7月22日大国民议会选举中,埃尔多安领导的正义与发展党以46.6%的得票率获得压倒性的胜利,他带领正义与发展党创立了土耳其第60届政府,继续担任总理。2014年8月10日,埃尔多安参与土耳其首次总统直选并当选。2016年,土耳其发生军事政变未遂。2018年,他以52.59%的得票率再次当选总统。2023年,埃尔多安以52.18%的选票第三次当选总统。
政治上,埃尔多安政府具有一定的“新奥斯曼主义”色彩,通过修改宪法平衡土耳其国内世俗主义和宗教势力。针对库尔德人问题进行了和平谈判,但最终谈判破裂,局势恢复至暴力冲突阶段。经济上,“埃尔多安经济学”是埃尔多安政府的特色经济思想,追求低利润率和高经济发展速度,从宏观经济政策、部门经济政策、私有化政策、货币政策等角度实施各种措施,推进土耳其经济发展。此外还在社会领域解决土耳其劳工、教育、妇女问题。外交上,埃尔多安一直试图提高土耳其的国际影响力。俄乌冲突中,土耳其一直扮演调停者的角色。其对华政策总体奉行友好态度。同时一直在争取加入欧盟,在中东地区同样推行“新奥斯曼主义”,试图恢复土耳其在该地区的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