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政治领袖明星列表

玛丽王后

玛丽王后(英语:Queen Mary,1867年5月26日—1953年3月24日),全名维多利亚·玛丽·奥古斯塔·路易丝·奥尔加·保利娜·波林·艾格尼丝(英语:Victoria Mary Augusta Louise Olga Pauline Claudine Agnes),乔治五世之妻,英国王后。
1867年生于伦敦肯辛顿宫,父亲为泰克公爵弗朗西斯·保罗,母亲为剑桥公主玛丽·阿德莱德。曾与艾伯特·维克多王子订婚,后因艾伯特·维克多王子死于肺炎未能完婚,又于1893年与艾伯特·维克多王子的弟弟乔治王子(后乔治五世)订婚、结婚。1901年被封为威尔士王妃,1910年成为英国王后,此后,分别于1936年、1952年成为王太后、太王太后,至1953年逝世,享年85岁。
学者张晓校在《难圆旧梦的英国王室》一书中写道,玛丽王后通常被认为是一位传统思想比较浓厚的王后,在长子爱德华八世的婚姻、孙女婿菲利普亲王企图改王朝名号等事情上不作任何让步。但她也有不墨守成规的一面,曾破例出席了次子乔治六世的加冕仪式。她的一生目睹了大英帝国由盛转衰的过程,历经英国6位君主的王位交替,始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帝国和王室的忠诚,为维护英国王室声誉地位、巩固英国君主制作出了卓越贡献,在英国王室占有重要地位。

托尼·布莱尔

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全名:Anthony Charles Lynton Blair),1953年5月6日出生于英国苏格兰首府爱丁堡,曾任英国第51任首相、工党党魁等职务,是工党历史上最年轻的领袖,也是英国历史上首位连任的工党首相。
布莱尔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均为保守党人。他早年曾就读于爱丁堡的费得斯公学,后于1972年进入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攻读法律,大学期间的布莱尔对政治毫无兴趣,毕业后成为了一名精通工会法的律师。后因母亲患癌去世等原因而产生了从政的想法,遂于1975年加入英国工党后正式走上从政之路,并于1983年当选为工党在下议院中最年轻的议员。1984~1994年间,布莱尔先后担任工党影子内阁财政、工贸、能源、就业及内政事务发言人等职,期间学习了经济方面的知识,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行政和政治领导经验,如主管工党就业事务时,取消了“强迫入会制"等。通过革新举措,布莱尔使工党在有关法律和秩序的民意测验中获得的支持率首次超过执政的保守党,被誉为工党"革新派"的代表人物。1994年,布莱尔当选英国工党党魁,成为工党历史上最年轻的领袖,并被女王封为枢密院成员。1997年5月,布莱尔当选英国首相,首个任期内,他授予英格兰银行决定利率的自主权,同时制定了最低工资标准等。2001年,布莱尔连任英国首相后经历了伊拉克战争,他成为美国总统小布什最坚定的盟友之一。2005年5月,布莱尔再次当选英国首相,成为英国首位连续三次赢得大选的工党领袖。因支持伊拉克战争、英国首都发生恐怖袭击事件等事件,工党内部要求布莱尔早日下台。2007年6月,布莱尔正式卸任首相和工党领袖。随后其成立了托尼·布莱尔全球变化研究所,主要提供商业咨询、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咨询服务。2021年12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宣布授予布莱尔骑士勋章,并亲自任命他为嘉德勋章勋爵士。
布莱尔执政期间,提出了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新理念,致力于公共服务改革,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公正。在政治方面,布莱尔促进了工党内部改革、上议院改革等,推动权力下放,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在经济方面,布莱尔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经济调控,保证了英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使英国经济年平均增速达到2.3%,失业率为4%,成果显著。在外交方面,布莱尔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致力于巩固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改善与欧盟、俄罗斯、中国等的关系,并进行经贸合作。同时主张英国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爱德华六世

爱德华六世(1537年10月12日-1553年7月6日),英文名Edward VI,是都铎王朝的第三任君主,英格兰与爱尔兰的国王,名叫爱德华·都铎。他是亨利八世与第三个妻子珍·西摩的儿子,也是英格兰首位信奉新教的统治者。1547年1月28日,爱德华六世即位,同年2月20日加冕。由于年仅九岁,英国内政在他统治期间由摄政议会管理。
爱德华六世在位期间,面临经济与社会问题,1549年爆发暴动和叛乱。在与苏格兰的战争中,英格兰起初取得优势,但最后从当地和滨海布洛涅撤军。爱德华六世还加强英国国教改革,将新教正式定为英格兰王国国教,废除天主教教义和仪式。
1553年,爱德华六世染上肺病,得知已药石无效。他与国会拟定“继承案”,试图阻止国家再度陷入旧教势力。然而,这一决定引发极大争议,导致珍·格蕾在爱德华逝后登基九天便被玛丽一世推翻。玛丽一世是旧教教徒,上任后立刻着手撤销爱德华时期的许多宗教改革,并对境内新教徒进行残酷镇压。直到1558年,伊莉莎白一世即位,新教才恢复地位。

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1527年5月21日—1598年9月13日),又译费利佩、菲利普、菲利波,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第一位国王(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哈布斯堡王朝的首位国王(称腓力一世,1580年—1598年在位)。他在位期间,西班牙帝国的国力达到了巅峰,被历史学家称为哈布斯堡王朝的欧洲霸主。
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他受过良好的教育,被同时代人称为“世界独裁者”;他乐观而虔诚,热衷于艺术和收藏;他将权力的触角伸展到新大陆,但一生很少离开马德里城外埃斯科里亚尔建筑群中的皇家宫殿;他继承了来自父亲查理五世的巨大权力,但却觉得自己不配使用它。但毫无疑问,他近42年的统治永远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在朕的土地上,太阳永不落下。”这是查理五世对其征服愿景的概述,也是“日不落帝国”的由来,其野心也在腓力二世时期得以实现。腓力二世在1565年成功击退了奥斯曼军队企图登陆马耳他的进攻,进而在1571年的勒班陀战役中击溃了奥斯曼舰队,使奥斯曼帝国失去了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权。这场战役被认为是海军历史上的重要战役之一。此外,腓力二世还背负着反宗教改革的任务,加上西班牙的胜利,使得西班牙的国威和海外势力达到了巅峰。
然而,腓力二世的统治时期也面临着财政困难。为了维持军事力量,他多次增税,并在1557年、1575年和1598年三次宣布国家破产。尽管腓力二世雄心勃勃,试图维持一个天主教大帝国,但最终未能成功。在他去世后,西班牙迅速衰落。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1542年,西班牙人以腓力二世的名字将一个位于西太平洋、中国东南沿海以外的群岛命名为「Las Filipinas」,这个群岛后来成为了现在的菲律宾。
腓力二世享年71岁,他的执政时期被视为西班牙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

政治统治
腓力二世继续执行其父在西班牙执行的一切强化中央集权的制度。在他统治时期,中央政府真正开始剥夺一些历史上的王国和民族地域的独立性。1554年,当时还是王储的腓力二世与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结婚,但婚后腓力二世几乎不曾在英格兰住过。腓力二世与玛丽均为天主教徒,他们共同对国内的新教徒实行恐怖政策。
腓力二世扑灭了1590年至1591年阿拉贡为保持其自治地位而发动的暴动。他并且取消一些城市的自治法规,可能是为了更有利于王室获得直接的税收。在腓力二世时代,西班牙的集权程度和官僚体系的臃肿可与东方国家媲美。
腓力二世对低地国家实行毫不妥协的铁腕统治;1567年他任命著名的将领和刽子手阿尔瓦公爵(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为尼德兰总督。后者严厉镇压尼德兰人民的一切反抗活动,处死了大约8000人。
腓力二世为坚定而狂热的天主教徒大力支持天主教宗教裁判所,使大批持异端邪说的人(无论是真有其事还是受到陷害)在火刑柱上化为灰烬。他的另一项政策则使1568年—1570年被强制迁徙到西班牙内地的摩尔人受到残酷迫害,引发了摩里斯科战争。
从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开始的对穆斯林和犹太人的迫害和驱逐最终使西班牙的种族构成趋于“纯化”。

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

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阿拉伯语:سلمان بن عبد العزيز آل سعود‎,英语:Salman bin Abdulaziz Al Saud),沙特阿拉伯第七任国王及两圣地监护人。
他于1935年12月31日出生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自幼接受伊斯兰正统教育。他曾多年担任利雅得省长。2011年11月被任命为国防大臣。2012年6月18日任王储兼副首相和国防大臣。2015年1月23日继任沙特第七任国王。曾于1999年4月、2014年3月、2017年3月访华。2022年12月,习近平主席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同萨勒曼国王举行会见。
2015年萨勒曼执政以来,沙特进入了新的国家转型时期,表现为“2030愿景”框架下经济多元化、政治集权化、 社会世俗化、宗教温和化等全方位、多领域的转型。沙特外交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为在全球层面推行平衡外交,在地区层面推行激进外交。萨勒曼国王推动下的国家转型,目标和方向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促进了沙特社会从传统到现代、从落后到进步、从单一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2024年5月19日,萨勒曼因肺部感染接受治疗。

阿尔弗雷德大帝

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是英格兰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君主,出生于849年,于871年继位成为威塞克斯(Wessex)国王。他是维京人的强大对手,在多次战争中保卫了英格兰的领土,并最终将其统一。他致力于加强英格兰的国防力量,进行军事改革,建造城堡,从而保卫领土。他推广英语的阅读和写作,鼓励传播基督教信仰,并在文学和翻译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和军事战略,维护了英格兰的利益,对英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一位伟大的君主和领袖,被誉为“不列颠之光”。899年,阿尔弗雷德病逝, 在他及其子孙的努力下,撒克逊人的统治在英格兰得到全面复兴。他的形象在文学、电影、电视等艺术作品中广为塑造,成为英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人物之一。

詹姆斯·里德尔·霍法

詹姆斯·里德尔·霍法,另名吉米·霍法(Jimmy Hoffa),1913年2月14日出生于印第安纳州巴西,美国劳工领袖,卡车司机联合会国际部主席,1975年7月30日失踪,1982年7月30日被依法宣布死亡。 

詹姆斯·里德尔·霍法James Riddle Hoffa(1913~1975?) 美国劳工领袖。生于印第安纳州巴西。1957年任卡车司机联合会国际部主席。善于谈判。1967年因贿赂陪审团、诈骗、阴谋等罪被捕,被判13年徒刑。在狱中仍保留他在工会的职务,直至1971年理查德·尼克松总统为他减刑,但规定他在1980年之前不得参与工会活动。1975年他突然去向不明,一般认为他已被谋杀 。

霍法年青时长得结实粗壮,在底特律街上以聪明的年青人著称,18岁时就开始领导工人罢工并获得了胜利。此后,工会成为他的生命,并能通过工会之路逐步晋升,1957年以压倒多数票当选为国际卡车司机工会主席。在随后的十年间,他被发现又是个同资方谈判的能手。他个人的工资随之不断提高,并染指工会会员的利益。他性情暴躁、凶狠、不讲情面。他以私人名义为他本人和朋友借用工会基金,把工会养老金投入房地产和赌博上,并从地下组织朋友那里为工会购买保险单。许多暴徒就此控制了无数的工会 。
这类活动不会不引起当局的注意。1957年,国会参议院关于不适当活动特别委员会开始对工会的腐败情形进行深入调查,卡车司机工会和霍法是其主要目标。虽然在委员会举行的18次听证会上他被反复质询,但他总是说,他不记得有关的事件了。不管他的记忆如何坏,许多事件对委员会的成员来说,很快就清楚:霍法及工会其他主要领导人为他们自己的目的和利益操纵着工会会员和基金。委员会的一个成员说:“在本国历史中,很难找到一个如此厚颜无耻而又不忠诚的工会领导人。”
除了滥用工会的钱财之外,调查人员还找到了霍法与底特律地下组织有密切联系的证据。他与纽约和芝加哥等地的暴徒都有联系。调查人员还发现霍法属下的某些工会有意雇佣罪犯和起用被判刑的人,而霍法却心照不宣地允许其下属进行犯罪活动和虐待对行恶者不满的工会会员。参议院的委员会在其最后的报告中说,如果霍法的活动不被遏制,他将毁灭美国正当的工人运动。而且,由于卡车司机工会拥有巨大的经济力量,它将把地下组织置于控制美国经济生活的地位。
然而,霍法很难被认定有罪。在1957年对他进行的一次审讯中,由于证据缺乏法律效力,陪审团未能作出裁决。指控霍法利用邮政欺诈工会会员的另外一起案件也被撤消。1964年,当霍法和几名同伙由于从工会养老金取得贷款和透支150万美元而被认定有罪时,此案重新被上诉,然而长期没有下文。不过,此年,霍法再度受到审讯,被指控的罪名是要求并接受雇佣卡车司机工会会员的某一公司的“不正常的支付”.不久,陪审团再度搁置此案,但后来有证据表明,霍法贿赂了一名陪审员,而且,这件事导致了他的衰落。
美国最高法院对霍法所有的上诉案件进行讨论后,于1967年开始拒绝他的上诉,他被判入感化院八年。他在感化院期间,仍然担任美国卡车司机工会主席直到1971年。他服刑58个月以后,让出了主席职位,接受了尼克松总统的减刑,条件是他以后10年不再参与卡车司机工会的事务。
但是,霍法一再违犯这一协定并重新卷入了工会的政治事务。虽然数以千计的工会会员把他视为英雄,但他也拥有许多敌人,尤其在工会官员之间;他们个个都有自己的“王牌”并与地下组织拥有自己的关系网。1975年7月30日,当霍法驾车去底特律市郊的红狐狸餐馆,与几个工会领导者和地下组织人士约会时,他企图重新夺取对卡车司机工会的控制权。会晤安排在下午2点。两点30分,霍法给他妻子打电话,告诉她,他约会的人没有露面。这是霍法最后一次与其太太谈话。事件可能发生在2点45分之后,有人报告说,他们看见霍法和另外几个人在饭馆的停车场爬上了一辆大轿车,随后就不见了。这是一起不可思议的事件。事后,数以百计的警察和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人员,对霍法失踪一事调查了几年,但没有获得任何结果。他们推测,他已经被杀死了,其尸体也可能被处理了。尤其令人毛骨悚然的看法是,霍法的尸体已被弄进黑手党人所控制的工厂的大型炸油机中,被碾成了粉末,因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联邦调查局把有关霍法销声匿迹的重要疑点逐渐缩小,逮捕与其有关的嫌疑人员,并根据他人的指控,如逃税、抢劫和放高利贷等,交由司法部门统统予以判刑。然而,不管警方如何施加压力,所有嫌疑犯都对霍法失踪之事,坚决表示一无所知。
就这样,霍法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没有人知道他到底去了哪里。这件失踪案也就成为了一桩悬案,至今无人能解。

伊丽莎白·巴托里

伊丽莎白·巴托里(1560年8月7日-1614年8月21日),原名Báthori Erzsébet,是太仆寺卿费伦茨二世·纳达斯迪(费伦茨·纳达斯迪)的妻子,皇家议员保尔·纳达斯迪(保尔·纳达斯迪)的母亲。根据研究,她与侄子特兰西瓦尼亚亲王加布雷尔保持着密切联系。当侄子参与反哈布斯堡王朝的计划时,她可能也参与其中。
1610年12月29日,伊丽莎白·巴托里因被牵连参与谋害、虐待仆人而遭到软禁,被软禁在她的城堡里直至去世。尽管软禁她的原因是怀疑她谋害、虐待仆人,但直到她去世都没有下达过有罪判决。
伊丽莎白·巴托里的许多善举使她的子孙后代成为外多瑙地区的名门望族,拥有极大的权势。

穆罕默德二世

穆罕默德二世(1432年3月30日—1481年5月3日),于1432年3月30日生于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埃迪尔内,全名穆罕默德·本·穆拉德·本·穆罕默德·本·巴耶济德,绰号“法提赫”(Conqueror,意为征服者)是奥斯曼土耳其第七任苏丹。
穆罕默德二世在年幼时接受了严格的伊斯兰教、文化和军事教育。他的父亲穆拉德二世对他寄予厚望,着重培养他。穆罕默德二世曾被任命为马尼萨的总督,以积累治国经验。穆罕默德二世在1444年至1446年首次成为苏丹,后于1451年再次即位。在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灭亡了拜占庭帝国,并将首都迁至君士坦丁堡,改称为伊斯坦布尔。此后,他继续扩张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向西征服了巴尔干半岛的多个国家,向东则征服了小亚细亚地区的国家,并将东部边界扩展至幼发拉底河。
穆罕默德二世在位期间,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改革,加强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1481年,穆罕默德二世在准备出征罗得岛时被长子毒死,终年49岁。他的统治为后来的苏莱曼大帝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是奥斯曼帝国真正的创建者。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全名奥古斯托·何塞·拉蒙·皮诺切特·乌加特(西班牙语:Augusto José Ramón Pinochet Ugarte,1915年11月25日—2006年12月10日),智利军人、政治家,曾担任智利总统和陆军总司令。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出生于智利瓦尔帕莱索,其父亲是法国布列坦尼人后裔,母亲是西班牙巴斯克人,奥古斯托·皮诺切特是家中长子,1933—1937年,其在贝尔纳多·奥希金斯军事学校完成学业并以少尉军衔前往智利陆军第六步兵团任职。1971年,奥古斯托·皮诺切特获得少将军衔,担任陆军第二师总司令,并进入智利陆军总参谋部。次年,其成为智利陆军总参谋长。1973年8月23日,奥古斯托·皮诺切特成为智利陆军总司令,并于同年9月11日发动军事政变,次年12月17日成为智利总统。1981年3月11日,奥古斯托·皮诺切特根据公投宪法成为智利总统,直至1990年3月11日卸任总统职务。1998年3月10日,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卸任智利陆军总司令,次日就任智利终身参议员,同年10月17日,其在访问英国期间被逮捕。2000年3月4日,因个人健康问题,奥古斯托·皮诺切特被释放回国。2002年7月4日,奥古斯托·皮诺切特辞去终身参议员职务。2006年12月10日,奥古斯托·皮诺切特于智利圣地亚哥病逝。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在政治上建立个人独裁,通过暴力手段镇压反对派,造成了大量死亡以及对人权的侵犯;在经济上采用芝加哥学派的新自由主义思想,通过私有化、市场化的方式进行经济改革,实现了智利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外奉行“实用主义的开放政策”,发展了智利与部分国家的外交关系。
对于奥古斯托·皮诺切特的评价较为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其带领智利走出经济衰退,是智利市场经济的奠基人。反对者则认为其实行法西斯统治、大规模侵犯人权,是一个残暴的独裁者,并且其经济改革造成了智利贫富差距扩大、人民生活水平降低。

莱因哈德·海德里希

莱因哈德·特里斯坦·欧根·海德里希(德语:Reinhard Tristan Eugen Heydrich,男,1904年3月7日—1942年6月4日),是德国纳粹党党卫队的重要成员之一,地位仅次于希姆莱,纳粹大屠杀的主要执行者之一。
海德里希于1922年成为了一名海军学员,开启了他的海军生涯。之后海德里希因为取消婚约而受到女方父亲的举报,于1931年退伍,他在同年6月加入了纳粹党,受到了希姆莱认可后加入党卫军。之后海德里希于1932年7月接管党卫军安全部门,成为海因里希·希姆莱的得力助手。受到重用之后,海德里希在1936年起领导“安全警察”组织。1936年海德里希担任新设立的国家安全总局(由安全部门、安全警察与秘密警察“盖世太保”组织整并而成)局长一职。1941年,海德里希成为了党卫队的全国总指挥,并组织了多起针对东欧犹太人的大屠杀。同年7月受赫尔曼·戈林委托,执行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海德里希的残忍手段引起了东欧方面的注意,于是海德里希于1942年5月27日,在前往布拉格机场的途中遭遇了刺杀而身负重伤。此次刺杀是由流亡的捷克政府所策划的“类人猿行动”,经过救治,海德里希还是在6月4日死去。
流亡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和伦敦BBC广播等官方表示了海德里希的死亡是罪有应得,认为他的一生沾满了无数人的血。之后希特勒亲自主持了海德里希的丧礼,还称呼他为“拥有钢铁之心的男人”,并追授“德意志勋章”,其遗体归葬于柏林后,希特勒为了替其报仇,下令将波西米亚的利迪策村庄彻底消灭,国际儿童节也由此而来。

伊迪·阿明·达达

伊迪·阿明·达达(Idi Amin Dada,1925年1月1日-2003年8月16日),乌干达第三任总统。
1925年1月1日,阿明出生于乌干达科博科区(Koboko)。1946年,阿明加入英国殖民军的非洲步枪队(King's African Rifles)。1959年,他成为非洲步枪队仅有的两位非洲军官之一。1964年,阿明从英国威尔特郡步兵学校毕业,于1970年成为乌干达陆军司令。1971年1月,阿明发动政变,并于同年3月就任总统。在统治期间,阿明重新划定了乌干达的行政区域,取消了地方民族特权,他对军队中的反对势力进行了血腥清洗,激化了民族矛盾。阿明政府还出台了新的土地法,鼓励国内富人兼并土地,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使乌干达的商品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阿明为转移国内矛盾,于1972年驱逐了国内的印度人,影响了乌干达的经济发展。1972年也成为阿明政府外交政策的转折点,阿明政府与英国和以色列关系破裂,开始转向利比亚、巴勒斯坦以及其他阿拉伯世界国家。
1979年,阿明执政期间积累的国内和国际矛盾爆发。4月11日,在坦桑尼亚军队的协助下,乌干达民族解放阵线(Uganda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简称UNLF)推翻了阿明政权。阿明八年的统治给乌干达留下了血腥屠杀、暴力折磨和经济破产。1979年,阿明辗转流亡到沙特阿拉伯的吉达(Jeddah),在那里度过余生。2003年8月16日,阿明因病在沙特阿拉伯去世。

戴维·卡梅伦

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1966年10月9日生于英国伦敦,英国保守党籍政治家,1985年9月进入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就读经济学,政治学,以优等生资格从牛津大学毕业,英国第53任首相,现任英国外交大臣。
1988年,大学毕业的戴维·卡梅伦进入英国保守党政策研究部工作。卡梅伦于2001年成为英国议会下议院议员。2005年在年仅39岁时成为英国保守党领袖。2010年5月11日起成为英国第53任首相,并于2015年5月8日成功连任首相。2016年6月24日,卡梅伦于英国公投脱离欧洲联盟后宣布辞职,并于同年7月13日,正式卸任英国首相。2016年9月12日,卡梅伦宣布辞去英国议会下议院议员职务,彻底退出英国政坛。2023年11月,卡梅伦在离开政坛7年后重返内阁并出任英国外交大臣。
对内政策上,卡梅伦担任首相的六年间,其领导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英国经济从衰退中复苏。其离任时,英国的就业率处于高位。同时在2014年苏格兰独立公投中成功挽留苏格兰。对外政策上,其推动中英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5年双方达成一系列合作协议,发表中英“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标志着中英关系进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军事层面,2011年卡梅伦曾下令英国军事干涉利比亚内战,这被英国议会下院外交委员会认为该决策加速了利比亚的政治、经济崩溃。在与欧盟关系方面,他领导的政府推动了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罗马尼亚语:Nicolae Ceauşescu,英文名:Nicolae Ceausescu,1918年1月26日—1989年12月25日),出生于罗马尼亚王国奥尔特县的斯科尔尼切什蒂村,罗马尼亚“斯特凡·乔治乌”社会政治学院(罗共中央高级党校)毕业。20世纪40年代起,曾任罗马尼亚共青团中央书记、多布罗加和奥尔特尼亚州委书记、农业部国务秘书、武装部队部副部长和武装部队总政治部主任等职,获中将军衔,是罗共总书记和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第一任总统。
齐奥塞斯库于1933年加入了罗马尼亚共产党(1948年—1965年称罗马尼亚工人党),为民主活动积极奔走,经历了数次逮捕。1944年8月罗马尼亚武装起义成功后,他进入罗马尼亚军事学院专修班、布加勒斯特经济研究学院和“斯特凡·乔治乌”社会政治学院(罗共中央高级党校)学习。1945年10月,齐奥塞斯库当选罗共中央候补委员,次年11月,又当选为罗马尼亚大国民议会代表,成为了当时罗马尼亚政坛一颗新星。此后他历任多部门,积极推进农业集体化政策,着力恢复国防军队军力。1965年乔治乌·德治逝世后,47岁的齐奥塞斯库接任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自同年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起一直任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74年开始,罗马尼亚实行总统制,齐奥塞斯库当选总统并兼任国务委员会主席,直到89年末东欧剧变后被处决身亡。
在执政期间,齐奥塞斯库对罗马尼亚的贡献颇多,但也因其集权领导和个人作风问题而备受诟病。在政治上,他注重政党管理,强调集体领导和集体工作的原则,反对兼职。但在执政后期却违反自己提出的“不允许兼职”的规定,加上1974年罗马尼亚开始实行总统制后,齐奥塞斯库将党政大权集于一身。他吸取了南斯拉夫和其他国家政治制度中的某些方面,结合本国具体条件,精简了政治机构,并且重新划分行政区,形成中央—县—乡村三级行政体系。在经济发展方面,他优先发展重工业,执行均衡发展各地经济的政策,对罗马尼亚的经济发展有了极大促进作用。但由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错误的经济决策和拒绝改革,百姓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人民颇有微词。在军事和外交方面,齐奥塞斯库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华沙条约中的“一体化”,与多国交好且致力于做国家关系和好的中间人。此外,他还提出了禁止堕胎的生育政策、打字机法案、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等主张。
由于齐奥塞斯库执政期间功过参半,被枪决后,美国卡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Doug Bandow(道格·班多)在自己的著述《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的兴衰,“罗马尼亚元首”》”中说:“齐奥塞斯库身死,是罗马尼亚几十年来,第一次可以正常庆祝圣诞节。”在野的大罗马尼亚党主席瓦丁·图多尔于2010年7月26日在一家电视台说:“齐奥塞斯库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尽管他犯下巨大的错误,但他的功绩同样巨大,这一点任何人不能否认。”

胡安·卡洛斯一世

胡安·卡洛斯一世(英文名:Juan Carlos I,西班牙名:Juan Carlos I de España,1938年1月5日—至今),全名胡安·卡洛斯·阿方索·维克多·玛丽亚·德·波旁·多斯·西西里阿斯(Juan Carlos Alfonso Víctor María de Borbón y Borbón-Dos Sicilias),西班牙前任国王,被称为“荣誉国王”(rey emérito)。
胡安·卡洛斯是西班牙王子、巴塞罗那伯爵胡安(Infante Juan,Count of Barcelona)和波旁-两西西里的玛丽亚·德·拉斯·梅赛德斯(María de las Mercedes)公主的第三子。胡安·卡洛斯在四岁半之前随父母在意大利的罗马度过。1942年胡安·卡洛斯随家人搬往瑞士洛桑市居住。1948年11月9日,胡安·卡洛斯回到西班牙的国土。1969年7月22日,佛朗哥向国会提交了一项法律,胡安·卡洛斯被正式指定为继承人,并被授予西班牙亲王(Prince of Spain)的新头衔。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去世;两天后,西班牙议会宣布胡安·卡洛斯为西班牙国王。同年11月27日,胡安·卡洛斯在马德里圣赫罗尼莫皇家教堂举行了圣灵弥撒,自此开启了他的统治。胡安·卡洛斯上任后,采取一系列措,修改宪法、开放党禁、举行议会普选,逐步建立西方议会民主制度,实现了从独裁制度向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过渡。胡安·卡洛斯于2014年6月19日正式退位,并传位于其子费利佩六世,卡洛斯在位期间,曾深受民众爱戴,但近年来由于腐败和失态言行,公众支持率很低。卡洛斯的女儿及其丈夫因涉及腐败案件,在接受调查。2020年8月17日,胡安·卡洛斯移居阿联酋。2020年11月3日,西班牙国家总检察长德尔加多下令立即对前任国王胡安·卡洛斯在退位后涉嫌洗钱的犯罪行为提起诉讼并展开调查。
西班牙总理马里亚诺·拉霍伊评价胡安·卡洛斯是西班牙和平共处的最佳象征,他的形象与民主密切相关,两者无法分割。西班牙作家安娜·罗梅罗(Ana Romero)指出:“胡安·卡洛斯在政治上表现出色,然而在他的统治末期犯下了一系列严重的个人和职业错误。在西班牙,胡安·卡洛斯没有因为他所做的事情而付出法律代价,但有一些事情他在道义上必须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