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政治领袖明星列表

马拉拉·尤素福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出生于1997年7月12日,在巴基斯坦的斯瓦特山谷长大,她是一位巴基斯坦的女权活动家和教育倡导者。马拉拉的书籍《我是马拉拉》(I Am Malala)详细记录了她的生平和斗争经历。她在全球范围内工作,推动教育改革,特别是关注那些因战争、贫困和性别歧视而无法接受教育的儿童。
2012年10月9日,马拉拉在乘坐校车回家途中遭到塔利班枪手袭击,头部和颈部受到严重伤害。这次袭击未能夺走她的生命,反而使她成为了全球争取教育权利的象征。在康复期间,马拉拉继续倡导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国际上发表演讲,呼吁全球关注女童教育问题。联合国将每年的7月12日(马拉拉生日)定为“马拉拉日”。
2013年,马拉拉与父亲共同创办了马拉拉基金会,目的是让公众认识到女童教育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并增强女童权能,以此要求变革。2014年,马拉拉与凯拉什·萨蒂亚尔提(Kailash Satyarthi)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该奖项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她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亲善大使,致力于推动全球教育平等。2017年,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任命马拉拉为联合国和平使者,帮助公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女童教育的重要性。

赫尔曼·戈林

赫尔曼·戈林的全名是赫尔曼·威廉·戈林(Hermann Wilhelm Göring1893年1月12日-1946年10月15日),他原来是希特勒亲自选定的接班人之一,曾经担任过里希特霍芬中队的最后一任指挥官、大日耳曼帝国元帅、科研委员会主席、盖世太保首长、“四年计划”负责人、国会议长、冲锋队总指挥、经济部长、普鲁士邦总理等。
1893年1月12日生于巴伐利亚。在赫尔曼·戈林三岁时,他的父亲辞去政务全家移居柏林。1910年赫尔曼·戈林来到柏林郊外的德军事学院进修。第二年3月,赫尔曼·戈林被征召入步兵部队任少尉。后来,戈林参与1923年的“啤酒馆政变”,政变失败被捕,后被他的朋友用假护照设法将其救出。1924年5月,戈林向墨索里尼(Mussolini)借200万里拉想要帮助纳粹东山再起。1932年国会选举中,纳粹党失去了200万选民,戈林被希特勒派去向墨索里尼求助,好为纳粹筹集竞选资金。次年,通过了戈林这个将授予他独裁大权的法律。1935年,希特勒宣布德国将重建空军,戈林被正式任命为德国空军总司令。第二年6月6日,首任空军参谋长韦佛(Wever)因飞行事故身亡,戈林随后任命凯塞林(Kesselring)继任此职。1937年11月至1938年2月期间,戈林担任德国经济部长,使经济部成为四年计划的执行机关。1938年2月12日,戈林与奥国总理库尔特·许士尼格(Kurt Schuschnigg)会面,表示若非和平统一,将会动武入侵奥国。次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同日,希特勒在国会发表对德波局势的演说,并正式宣布戈林为其接班人。1945年5月7日,邓尼茨命令整个德国无条件投降。5月21日,戈林到卢森堡边境等待审讯。次年10月15日,也就是戈林被处以绞刑行刑的前一天晚上,戈林服毒自杀身亡。
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战事军备部长施佩尔在战后的一次审讯中说:“戈林是个聪明人,常常提出许多蛮干的主意,理解力也极强,但他缺乏韧性……,他肩负的事情太多。他的主意有时甚至是危险的,因为他并不是很讲究实际的人……。1939年前,戈林的精神状态极佳,他实行同工业界愿望相反的四年计划,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直到这个时候,他总还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良好素质和充沛的精力。在1939年以后他的精力衰竭了,剩下的只是他的恶劣品质。”

巴沙尔·阿萨德

巴沙尔·阿萨德(阿拉伯语:بشار الأسد‎ ,英语:Bashar al-Assad),生于1965年9月11日,现任叙利亚总统兼叙利亚武装部队总司令,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总书记,元帅军衔。他是已故前总统哈菲兹·阿萨德(Hafiz Assad)次子。他自2000年起一直担任叙利亚总统,是“阿拉伯之春”冲击后当今阿拉伯国家中在任时间最长的领导人之一。
1988年,巴沙尔毕业于大马士革大学医学院。他原系眼科医生,曾在伦敦攻读医学硕士学位。1994年,其兄巴西勒去世后,巴沙尔被其父选定为接班人,弃医从政,进入叙利亚霍姆斯军事学院学习,1996年1月入参谋指挥学院深造,1999年1月晋升上校,并担任叙信息协会主席、共和国卫队副司令兼105装甲旅旅长。2000年7月17日,巴沙尔首次担任叙利亚总统,并在2007年、2014年、2021年三度连任。2021年7月17日,巴沙尔开启第四个总统任期。
巴沙尔上任后,政治上释放政治犯,适度放松言论管控,打击贪腐行为,并禁止神化领导人;经济上鼓励私有化经济改革,吸引外资,引入互联网,改善民生。这场变革仅维持两年,但调动了叙利亚各合法政党参与国家决策的积极性,促进了叙利亚政局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这场巴沙尔主导的变革被称为“大马士革之春”。
2011年叙局势动荡前,巴沙尔实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计划”,推动经济发展,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叙经济改革进程较为缓慢。面对危机,巴沙尔积极改革、重组政府,调解当局和人民的矛盾,坚持自身政权的合法性,打击反对派和恐怖组织,着手战后重建和法律的修订,欲还政于民,结束家族的垄断统治。

夏尔·戴高乐

夏尔·戴高乐,全名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法语: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法兰西人,是一位法国军事家和政治家,外交家、作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又被称为“戴高乐将军”。
戴高乐出生在里尔,于1912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立下军功,但在凡尔登战役中被德国人俘虏,战争结束后才返回家乡。一战后戴高乐继续在军中任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军事理论。二战爆发后,戴高乐作为法军上校率领第四装甲师抵抗德军入侵,并在1940年被任命为准将和副国务卿。法国投降后,他拒绝接受停战协议,逃到了英国,并在6月18日的讲话中呼吁法国人民抵抗侵略,继续战斗。在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支持下,戴高乐成为自由法国运动的领袖。1944年,戴高乐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的临时政府总理。但由于法国国内各个党派间陷入了政治斗争,他在1946年初辞职,随后创立法国人民联盟继续参与政治活动。20世纪50年代早期,戴高乐退出政坛,隐居在乡下别墅撰写战争回忆录。
在阿尔及利亚战争导致第四共和国风雨飘摇之时,国民议会重新请他返回政坛。戴高乐改革宪法,建立了第五共和国,并被选举为首任总统。之后又解决了阿尔及利亚问题,并逐步采取措施解决其他法国殖民地问题。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戴高乐主张法国不应该依赖其他国家维护其国家安全。为此,他推行了“国家独立”政策,并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发展了独立的核打击力量,使法国成为世界第四大核大国。同时,戴高乐恢复了法德关系,通过1963年1月22日签署的《爱丽舍条约》,在英美和苏联势力范围之间创造了欧洲大陆的法德轴心。1964年,戴高乐将军与毛泽东主席以超凡的战略眼光,毅然作出中法全面建交的历史性决策。在中法之间同时也在中国同西方世界之间打开了相互认知和交往的大门。
戴高乐反对欧洲超国家发展,但支持将欧洲经济一体化。他公开批评了美国干预越南和美元的“过度特权”。在他晚年,他支持“自由魁北克万岁”的口号,并两次否决了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提议,在北美和欧洲引起了广泛争议。尽管在1965年戴高乐成功连任总统,但他在1968年5月时面临着五月风暴的冲击。1969年,戴高乐在公投中提出将更多权力下放给民众,失败后他再次选择了辞职,在一年后去世,享年79岁。
许多法国政党和领袖声称他们拥有与夏尔·戴高乐类似的政治意识形态,即“戴高乐主义遗产”。在他去世后,法国的许多街道和纪念物都以戴高乐的名字命名以纪念他。
2005年,法国国家电视二台举办了“法国十大伟人榜”的评选活动,电视观众选出戴高乐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

奥托·冯·俾斯麦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德语: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 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
1815年,俾斯麦诞生在普鲁士的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区申豪森庄园。1822年,8岁的俾斯麦进入柏林威廉街139号普拉曼学校注册上学,四年后,俾斯麦转入腓特烈·威廉文科中学。在俾斯麦未满17岁时,便入读了格廷根大学。但俾斯麦并不满意大学的生活,很快便进入政坛。他首先是当上了河堤监督官,而后作为萨克森议员,去参加在柏林举行的联合邦议会会议。1847年4月14日普鲁士联合邦议会会议开幕,俾斯麦在此次会议上成功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
1851年,俾斯麦出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的普鲁士王国代表,并于不久后升为大使。1862年9月23日,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麦,并任命其为首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麦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期间,在1866年发动了普奥战争并取得胜利。1870年又进行普法战争,打败了法军。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联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任德意志帝国宰相兼普鲁士首相。
俾斯麦靠“铁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还帮助法国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他对内颁布《反社会党人非常法》, 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对外力图运用联盟政策,确立德国在欧洲的霸权。1890年3月被德皇威廉二世解职。俾斯麦下台时被封为劳恩堡公爵。此后他长住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1898年7月30日,俾斯麦病逝,享年83岁。
俾斯麦是保守派,维护专制主义,但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并著有回忆录《思考与回忆》。列宁评价他说: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进步的事业。德国思想家、革命家恩格斯评价道,俾斯麦是一个头脑十分实际和狡猾的人。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评价到,俾斯麦对依据自己的判断行事信心十足。他对基本的现实及普鲁士的机会何在,分析得很透彻。

昭和天皇

昭和天皇,名裕仁(日语:ひろひと,英语:Hirohito;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号迪宫,印号若竹,是大正天皇嘉仁的儿子、明治天皇睦仁的孙子。昭和天皇是日本第124代天皇,在位时间自1926年起至1989年止,执政长达63年。他是日本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天皇。
昭和天皇生于明治34年(1901年)4月29日,自幼便被灌输了尚武精神和专制独裁思想。明治45年(1912年),11岁的裕仁被封为太子,并被授予了陆海军少尉的军衔。昭和元年(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嘉仁逝世,裕仁登上皇位,成为日本第124代天皇。裕仁对内进行新君主制与新国家主义的改革,极力削弱党派内阁制,对外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包括“满洲事变”、侵华战争以及太平洋战争。二战期间,昭和天皇大肆征战侵略,给中国人民及其他被日本入侵的亚洲国家带来深重灾难。昭和20年(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宣布日本投降,标致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败后的昭和天皇并未遭到清算问罪,而是继续统治日本国民。对内,昭和天皇先后组建了东久内阁和币原内阁,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巡视活动。对外,昭和天皇开展频繁的“皇室外交”。昭和天皇晚年痴迷于生物学研究,并以“裕仁”的个人名义发表了几篇生物学领域的专业论文。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裕仁逝世。1月8日,昭和天皇的长子明仁继位。
美国历史学家哈尔伯特·比格斯在他的著作《裕仁传》中认为,昭和天皇并非宪法意义上的君王,而是一国所有权力机关的管理者,他应该对那些二战中的滔天罪行负主要责任。

大卫

大卫(希伯来语:דָּוִד‎;英语:David;约公元前1040年~约公元前970年),生于伯利恒城(今巴勒斯坦中部城市),犹太人(也称作希伯来人),统一了犹太各部,建立了以色列联合王国,定都耶路撒冷,是古代以色列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也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重要人物之一。
约公元前1040年,大卫出生于牧民家庭,是耶西家族的一员。青年时,在牧场放羊。大卫在与腓力斯丁人的战斗中击败巨人歌利亚,一战成名,受到扫罗(Saul)赏识,成为以色列军队将领。后因扫罗王的嫉妒和猜忌,大卫被迫逃亡。在流亡时期,大卫通过不断战斗,扩大了自身势力和影响力。因扫罗王在与腓力斯丁人的战斗中自杀身亡,以色列王国陷入混乱和分裂。约公元前1010年,长老会在希伯仑城(Hebron)推选大卫为以色列王。大卫成为犹太地区的国王后,定都希伯仑,不断扩大自身势力,致力于实现以色列和犹太地区的统一。约公元前1003年,大卫王成功地统一了以色列和犹太地区,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以色列王。大卫从希伯仑城迁都到耶路撒冷,修建宫殿。耶路撒冷成为全国的政治和宗教中心。大卫在政治上建立强大行政机构,实现中央集权;在军事上改组军队,提高军队战斗力;在对外交往中,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扩大影响力;在宗教上,将犹太教定为国教,并开始兴建圣殿;在经济上,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农业和商业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改革,以色列王国在中东地区拥有了强大的影响力。公元前970年,大卫在耶路撒冷逝世,享年70岁。他的儿子所罗门继承了王位,成为以色列国的第三位国王。
大卫王被认为是一位富有魅力的领袖,拥有军事才能和勇气,是一位智慧、公正、有远见并且被上帝眷顾的君王。在以色列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成为犹太教和基督教敬仰的对象。

腓特烈·威廉二世

腓特烈·威廉二世(Frederick William II;1744年9月25日—1797年11月16日),是普鲁士王国国王(1786年8月17日—1797年11月16日在位)。腓特烈·威廉一世之孙,腓特烈二世之侄,腓特烈·威廉一世第五子奥古斯特·威廉与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公爵斐迪南·阿尔布雷希特二世的女儿路易丝·艾米莉娅的儿子。1758年被立为王储,1786年登基上台任普鲁士国王。
有别于前任国王实施25年的谨慎外交,他在任内推行强权政治,获得前所未有的领土增长率。让普鲁士成为了德意志人与波兰人混合的“双民族国家”,并从实际上的次强,晋升为名副其实的列强(great power)。但是,因为他疏于军备改革,普鲁士的战力逐渐下降,无法因应法国大革命之后新局势的挑战。他的宗教文化政策是以振兴新教传统来对抗理性启蒙;此外,他大力赞助文艺建设,使得普鲁士的文化软实力大幅上升,包括1788年在柏林建造著名的勃兰登堡门。

金正日

金正日(朝鲜语名:김정일,英文名:Kim Jong-il,1942年2月16日-2011年12月17日),朝鲜政治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第二任最高领导人,生前担任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朝鲜国防委员会委员长、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务。
1942年2月16日,金正日出生于两江道池渊郡白头山密营,青少年时期于朝鲜读书,1960年进入金日成综合大学就读,1964年毕业后金正日历任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指导员、科长、副部长、部长等职务。1974年2月,在朝鲜劳动党第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委员会委员,被推戴为金日成的接班人。1980年10月,在朝鲜劳动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1991年12月,任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次年4月,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元帅称号。1993年4月,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第九届最高人民会议第五次会议上,被推选为国防委员会委员长。1997年10月8日,金正日当选为朝鲜劳动党总书记。上任后,他实施了“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措施”进行经济改革,积极参与国家外交,鼓励与发展朝鲜电影事业。2011年12月17日,金正日在外出视察途中因病逝世。2012年4月,朝鲜拥戴金正日为永恒的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
金正日任朝鲜劳动党总书记期间,外交上保持了与中国领导人互访,恢复朝鲜与俄罗斯的外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南北关系,主持签订了《北南共同宣言》与《北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同时和日本发表《日朝平壤宣言》。经济上,金正日主持开展了经济改革,大幅度调整物价和工资,缩小配给制;取消外汇券,调整汇率;加强对农业的鼓励措施等。同时,在韩国“阳光政策”期间,金正日进口和开发高新技术以发展朝鲜软件产业,并于2003年建设开城工业园区。文化方面,金正日支持、鼓励朝鲜社会主义电影事业。国防上,金正日主张“先军政策”,主导了各类战略武器及核武器的研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评价金正日称:“我觉得他为人坦率、诚恳,思想很敏锐,知识很广博,信息也很广泛......我的印象是,他思想很开放,看得很远,同时也很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罗伯特·肯尼迪

罗伯特·弗朗西斯·"博比"·肯尼迪(英文:Robert Francis "Bobby" Kennedy;1925年11月20日—1968年6月6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布鲁克莱恩市,肯尼迪家族成员,第35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弟弟。肯尼迪曾担任美国司法部长、纽约州国会参议员,是现代美国自由主义的标志性人物。
肯尼迪在哈佛大学攻读法律学位后,加入了美国海军并在二战期间服役。战后,他回到哈佛法学院继续深造,并于1951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成为一名律师。肯尼迪的政治生涯始于他担任哥伦比亚区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的助手。1953年至1960年,肯尼迪担任哥伦比亚区法务官,致力于打击犯罪,赢得声誉,并逐渐崭露头角。其兄长约翰·肯尼迪当选为美国总统后,肯尼迪成为肯尼迪政府的一员。1961年至1964年,罗伯特·肯尼迪担任美国司法部长,积极推动民权运动,与马丁·路德·金等民权领袖合作,努力推动实现种族平等和社会正义。
1963年11月约翰·肯尼迪遇刺身亡,对罗伯特·肯尼迪产生巨大冲击。1964年罗伯特·肯尼迪辞去司法部长职位,参加竞选。罗伯特·肯尼迪当选为纽约州参议员,推动民权议程、批判越南政策。1968年3月,肯尼迪宣布参加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竞选。他在党内初选中取得众多选民支持。1968年6月6日,罗伯特·肯尼迪取得加利福尼亚州初选胜利。当晚,罗伯特·肯尼迪在洛杉矶的安波利斯酒店遭到暗杀身亡,享年42岁 。后来,罗伯特·肯尼迪被埋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
罗伯特·肯尼迪的兄长、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F·肯尼迪认为罗伯特·肯尼迪有才能和雄心,是肯尼迪家族的希望。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恩评价肯尼迪是一个真正的朋友和支持者,对于社会正义的奉献是真诚而坚定的。美国第37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称肯尼迪是一位勇敢的竞争者和资格非凡的公仆。

尼禄·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

尼禄·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公元37年12月15日-公元68年6月9日,Nero Claudius DrususGermanicus,Nero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格奈乌斯·多米提乌斯·阿赫诺巴尔布斯与尤莉娅·阿格里皮娜之子,罗马帝国朱利亚一克劳狄王朝的末代皇帝。
公元37年12月15日,尼禄·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出生于罗马帝国的安提乌姆,幼年时尼禄被舅舅卡里古拉剥夺遗产并交由姑母多米提娅·列庇妲抚养,后其母亲阿格里皮娜嫁与皇帝克劳狄乌斯,尼禄在母亲的辅助下过继给皇帝并成为帝位继承人。公元54年10月13日,17岁的尼禄被罗马皇家禁卫军拥为皇帝,并获罗马元老院的同意。尼禄在位初期承诺尊重元老院的权威和特权,一反前任皇帝克劳狄乌斯的严苛政策,采取温和宽容的政策,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措施以保证罗马民众的生活,并维护罗马帝国边疆的稳定,因此尼禄执政前五年被后世帝王图拉真称为“尼禄五年”。但尼禄执政后期专注于艺术和娱乐活动,长期处于奢靡的生活,并且于公元59年和公元62年先后诛杀其母亲阿格里皮娜和妻子屋大维娅,后由于公元64年罗马大火而失去民心支持并与罗马元老院的元老关系破裂。公元68年3月,高卢行省总督文德克斯和西班牙行省总督伽尔巴等人先后起兵叛乱,同年6月9日,罗马元老院宣布伽尔巴为皇帝并判处尼禄死刑,尼禄在逃跑途中自杀身亡,年仅31岁。
尼禄是罗马帝国朱利亚-克劳狄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由于尼禄专注于艺术并沉溺于奢侈生活,最后失去元老院的支持。他死后罗马帝国重新陷入混乱,军队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拥立皇帝,为后世罗马帝国的灭亡埋下伏笔。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评价:“尼禄是罗马帝国一位品行恶劣且奢侈无度的皇帝。”

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俄语:Пётр I Алексеевич;1672年6月9日——1725年1月28日),被后世称为彼得大帝,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沙皇(1682年-1725年),俄国皇帝(1721年-1725年)。
1672年6月9日,彼得出生于莫斯科,父亲是俄国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阿列克谢一世),他是阿列克谢与第二任妻子娜塔莉亚·基里洛芙娜·纳雷什金娜的孩子。1676年,阿列克谢一世死后,皇位传入彼得的哥哥费奥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但是费奥多尔从小体弱多病,于1682年去世,费奥多尔在临死之前就将皇位传给了年仅10岁的彼得,而不是患有癫痫的伊凡·阿列克谢,作为伊凡的姐姐索菲娅·阿列克谢耶芙娜·罗曼诺娃于是勾结禁军进行了政变。1682年,伊凡和彼得并列为沙皇,由索菲亚摄政。1689年,索菲亚对彼得的刺杀失败后,被监禁在诺沃杰维奇女修道院。,由于伊凡体弱多病,因此彼得成为真正的掌权者。
1697年,彼得去西欧各国游历学习各种造船和航海技术,并带领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回国。后对俄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宗教、日常生活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使得权力可以集中于自己手中,为了争夺出海口,分别于1695年、1699年与土耳其、瑞典对战,最后成功占领波罗的海等出海口,使得俄国的领土得以扩张。1712年,彼得一世娶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夫为妻,1721年,参政院授予他“皇帝”称号,成为俄国史上第一位皇帝,同时沙皇俄国也正式称为“俄罗斯帝国”。由于仅有的两个儿子均去世,晚年的彼得最终选择叶卡捷琳娜担任自己的继承者,1724年3月,彼得启程去莫斯科为叶卡捷琳娜皇后举行隆重的加冕典礼。1725年1月28日,彼得一世去世,葬于彼得保罗大教堂。
彼得对于俄国的改革是全面欧化的,即参考当时欧洲的先进国家经验对本国进行改造,政治上他设置了参议院,改革晋升制度,重新划定了全国的行政区域,并将首都迁往圣彼得堡。在司法方面,他强化立法,改革司法制度,建立监督机构——检察院,经济上进行税收改革,发展工业,同时改革关税保护本国工商业。文化上改革学校教学内容,使用简易字,发展出版业,修改历法,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宗教上改革宗教管理机构,没收教会财产并打击反动僧侣势力,军事上,改革兵种结构、兵役制度,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更新军事思想和军事指挥体制。在外交上,彼得改革了外交机构,同时与欧洲实行以“和平”辅佐战争的外交政策,还非常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彼得一世在位期间的改革,既加强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又发展了经济,增强了俄国国力,同时他在任期间为俄国打开了亚速海、波罗的海、里海等多个出海口,使得俄国实现了海洋扩张。思想家、政治学家卡尔·马克思曾评价道:彼得大帝确实是现代俄国政策的创立者。

爱德华·安东尼·理查德·路易斯

爱德华·安东尼·理查德·路易斯(Edward Antony Richard Louis,1964年3月10日-),现为英国爱丁堡公爵,是已故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和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Prince Philip)的第三子,也是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Charles III)的弟弟。
爱德华王子幼年在伯克郡的希瑟顿预备学校接受教育。中学时,就读于苏格兰的戈登斯顿学校。中学毕业后,爱德华王子考入考入剑桥耶稣学院,大学期间,爱德华王子在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服役了三年,并于1986年顺利毕业,随后他离开了军队,从事戏剧制作事业。1999年6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爱德华王子威塞克斯伯爵头衔。2023年3月10日,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为其授予爱丁堡公爵的头衔。

约翰·麦凯恩

约翰·麦凯恩三世(John Sidney McCain III),1936年8月29日出生,生于美国控制的巴拿马运河区域。美国政治家、共和党重量级人物,曾任亚利桑那州资深联邦参议员,曾于2008年参选过美国总统。
麦凯恩生于美国控制的巴拿马运河区域,父亲小约翰·席德尼·麦凯恩和祖父老约翰·席德尼·麦凯恩皆曾晋阶至美国海军上将。1967年,麦凯恩在越战执行战斗任务时被俘并被拘禁了长达五年半的时间。获释回国后,麦凯恩在1982年当选亚利桑那州第一选区的联邦众议员,并在1986年当选该州联邦参议员。麦凯恩曾在美国国会任职35年,担任六届参议员,两度参选总统。2007年宣布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并在初选中迅速击败党内对手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最终在与民主党的奥巴马参议员的对决中落败。
麦凯恩以“政治独立”闻名,被认为是共和党温和派,曾在移民政策改革、竞选资金改革、虐囚和环保等问题上与本党保守派意见相左,因此赢得部分中间派选民支持,但也引起共和党极右势力的不满。2017年7月,麦凯恩被诊断出罹患侵袭性胶质母细胞瘤,2018年8月25日麦凯恩因脑肿瘤去世,享年81岁。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西班牙名:Francisco Franco,1892年12月4日-1975年11月20日),前西班牙首相、大元帅、国家元首。
1892年12月4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出生于西班牙加利西亚的埃尔费罗尔市。家族世代为海军军官。1907年,佛朗哥被其父母送往托莱多步兵学校就读,毕业后获得少尉军衔,佛朗哥早年作战英勇多次获得胜利,从而不断升迁。至1935年2月,佛朗哥被西班牙总理任命为武装力量总司令。1936年,佛朗哥率军队前往摩洛哥,获得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政府的支持,发动西班牙内战,推翻第二共和国。1939年3月28日,内战结束,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正式就任国家元首,在右翼及其他保守势力的支持下,实行严酷的政权压制,镇压反独裁运动、长枪党党外的其他政党和共产主义运动。1946年,因佛朗哥偏向德国方面,甚至对德国进行军事援助,联合国开始对西班牙实施外交抵制,直到1955年,西班牙被允许加入联合国。在经济上,佛朗哥最初推行自给自足策略,导致西班牙经济增长缓慢,但随着后续的不断改革发展,西班牙的经济得到了飞速提升。而在文化上,在二战后允许直接选举立法代表,并放宽了社会和政治的限制,但整体来说西班牙的艺术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在外交上,二战时期佛朗哥偏向德国,但在德国即将战败之时又偏向于同盟国,后得到各国援助,也与中国进行建交。1969年,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宣布西班牙为君主政体,提名西班牙最后一任国王的孙子胡安·卡洛斯为他的继承人。1973年,佛朗哥辞去首相职位。但仍是西班牙的国家元首及军队统帅。1974年佛朗哥因患血栓性静脉炎而病倒。1975年11月20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因病逝世,终年82岁。死后入葬于“烈士谷”的地下长方形纪念碑的圣坛前方。
美国学者斯坦利·G·佩恩在《“爱国的”独裁者:佛朗哥传》中评价佛朗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自己国家整整一个时代的历史之上,甚至他的一些敌人也承认,他是自腓力二世以来,西班牙最具统治力的人物。无论他的初衷是什么,他主持了这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但英国学者杰里米·M·布莱克曾评价佛朗哥为:“西班牙独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是一个反犹主义的种族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