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政治领袖明星列表

拉美西斯二世

拉美西斯二世(英文:Ramses II,约公元前1303年2月21日—公元前1213年7月)是法老塞提一世之子,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第三位法老,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建筑家。
拉美西斯二世出生于约公元前1303年的三角洲东部阿瓦里斯城镇,祖父为拉美西斯一世。幼时接受神学、文学和历史方面的教诲,青少年期间随父亲塞提一世征战沙场,十几岁时被封为摄政王子,并被授予名义上的军队统领。20岁出头开始独立指挥作战,带领军队剿灭海盗。25岁左右继位,进行了一系列针对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远征,期间与赫梯发生了卡迭石战役,埃及与赫梯也由此开启了长达16余年的交战。他在位期间,于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建立了一座命名为培尔—拉美西斯的城市,指定为埃及新首都,并将其作为叙利亚作战的主要集结地。约公元前1259年,埃及与赫梯两国休战,缔结了人类现存历史上的第一个和平条约,即银版条约。拉美西斯二世在位67年,拥有8位皇后,超过100名子女,约公元前1213年,以90多岁高龄去世。
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历史上最长寿的法老,他在位期间是古埃及最强大的时期,他专注于建造城市、寺庙和纪念碑,并且史无前例地庆祝了十三个或十四个塞德节,比任何其他法老都多。

帖木儿

帖木儿(1336年4月8日—1405年2月18日),巴鲁剌思氏,别称为“跛子帖木儿”。突厥化蒙古人,是中亚地区帖木儿帝国的创立者。
帖木儿出身自察合台汗国的巴鲁剌思部贵族家庭,早年在西察合台汗国帐下任职,后因宗教矛盾而流亡中亚。在与其妻兄爱弥尔·侯赛因缔结同盟后,率军重返西察合台汗国,占领撒马尔罕。在权力斗争中击败盟友爱弥尔·侯赛因之后,1370年4月,帖木儿建立了帖木儿帝国,定都于撒马尔罕,改称“苏丹”。帖木儿建立帖木儿帝国后,进一步向周边地区扩张,相继征服花拉子模、察合台汗国、波斯地区、金帐汗国、莫斯科公国等国家。1396年开始,帖木儿又开启了第二轮的征伐,攻取印度、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等国,奠定了其在中亚、南亚、西亚霸主的地位。
1405年2月18日,帖木儿在率大军东征明朝的途中病逝于讹答拉(奇姆肯特),享年69岁。帖木儿被葬在古尔-埃米尔陵,位于撒马尔罕市中心。由他的孙子皮儿·穆罕默德·贾汗吉为继承可汗位。帖木儿去世,国势骤衰,帝国分裂;1500年为乌兹别克人所灭。后人所知的帖木尔的传奇历史,绝大部分来自《胜利书》《帖木儿自传》。《世界史》中称:“在帖木儿统治下,蒙古有一个短暂时期恢复了它的势力和对外征服。”帖木儿后裔巴布尔创建了印度莫卧儿帝国。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男,1935年7月出生于青海湟中县祁家川(今青海省平安区红崖村),乳名拉木登珠。1938年,拉木登珠被原西藏地方政府遴选为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唯一转世灵童,后报请当时的国民政府特准免予“金瓶掣签”,在中央政府特派大员吴忠信会同热振呼图克图的主持下,1940年在拉萨举行坐床典礼,继位为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1950年11月17日开始亲政,年仅16岁即接替了西藏地方的政教大权。后派代表与中央政府谈判,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又称“十七条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后,曾先后担任全国人大第一、二届副委员长,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二届常务委员,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等职务。
1959年3月17日,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出逃印度。

理查三世

理查三世(Richard III,1452年10月2日-1485年8月22日,1483年-1485年在位)出生于英格兰北安普敦郡,盎格鲁-撒克逊人,是英格兰约克王朝最后一位国王,也是金雀花王朝最后一任国王,其父亲为约克公爵理查·金雀花,兄长为爱德华四世。
1452年10月2日,理查三世出生在英格兰北安普敦郡,1460年,因其父与兄长在韦克菲尔德之战被杀,理查三世被送往低地国家避难。1461年,陶顿之战结束,兄弟二人返回英格兰,并在爱德华四世即位后受封为格罗斯特公爵,由沃里克伯爵教导。1467年,沃里克伯爵嫉妒伊丽莎白·伍德维尔家族的崛起而谋划叛乱,理查三世坚持拥护爱德华四世。1470年,因沃里克支持兰开斯特家族,致使亨利六世短暂复辟,理查与爱德华四世被迫逃往勃艮第。1471年4月,在勃艮第公爵的支持下,理查三世率领爱德华四世的军队发动巴尼特之战与图克斯伯里之战,助爱德华四世重新登上皇位。此后理查三世被任命为北方的治安官和事务主管,一直掌控北英格兰。在北方,他施政公允,援建大学,资助教会,建立北方议会,颁布了一些保护个人权利的法律,广受百姓爱戴。 1483年4月,爱德华四世逝世,其临终前将两个儿子托付给理查三世并任命他为护国公,享有摄政权。6月,理查三世以爱德华五世为私生子为由剥夺了其王位继承权。次月,理查三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格兰国王。为政期间,理查三世在政治、文化方面推行了一系列自由化改革措施。理查三世即位同年便出现了贵族叛乱,1485年,兰开斯特王朝的后裔针对理查三世又一次发动了叛乱,理查三世于8月22日在博斯沃思原野战役中败亡。2012年,理查三世的遗骸被发现,并于2015年葬于莱斯特大教堂。
理查三世执政期间,进行了影响深远的改革,他普及并推广了英语与印刷术,颁布了《土地占有制法》,还引入“保释”制度。“理查三世学会”认为理查是一位好国王,深受早期英格兰北方人民的爱戴。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理查三世是个身体畸形、性格残暴的篡位者。

理查德·布鲁斯·切尼

理查德·布鲁斯·切尼(Richard Bruce Cheney),别称迪克·切尼(Dick Cheney),1941年1月30日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林肯市。曾任国会众议员、美国国防部长、美国副总统。
1965年,理查德·布鲁斯·切尼获得了政治学学士学位,次年又获得了政治学硕士学位。1969年,理查德·布鲁斯·切尼担任联邦政府经济发展局局长的特别助理,开启政治生涯。1977年福特卸任总统后,理查德·布鲁斯·切尼回到老家怀俄明,并在1978年报名竞选并成功当选本州的联邦众议员,重回华盛顿。1989年3月17日,美国参议院以92票全票批准切尼出任国防部长。1993年,理查德·布鲁斯·切尼离开国防部长职位,转而进入商界。任哈利伯顿公司的首席执行官。2000年,理查德·布鲁斯·切尼当选美国第54任副总统,并在2001年1月20日正式就职。2004年4月13-15日,理查德·布鲁斯·切尼对中国进行了访问,这是他作为副总统第三次出国远行。2009年1月,理查德·布鲁斯·切尼正式卸任。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时,理查德·布鲁斯·切尼父女都投票支持特朗普。2024年9月6日,理查德·布鲁斯·切尼表示,在2024年11月举行的总统选举中,投票支持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现任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而非本党总统候选人、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
1991年,理查德·布鲁斯·切尼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威廉一世

威廉一世(公元1018年9月-公元1087年9月9日),是法国诺曼底公爵、诺曼底王朝的首位英格兰国王(公元1066年12月25日~公元1087年9月9日在位),也是法国第六代诺曼底公爵罗贝尔一世的私生子。
1035年,8岁的威廉继承法国诺曼底公爵位,15岁时被封为骑士,开始在领地执政。1046年~1055年,他多次平息贵族的叛乱。威廉的表兄弟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因没有子嗣,曾答应将王位传给威廉。1066年,爱德华去世时,却选举了哈罗德为国王,因此威廉向英格兰开战并于同年9月引兵渡海,首先攻占了佩文西和哈斯丁斯镇。同年10月,击败了英格兰国王哈罗德二世的抵抗,取得了黑斯廷斯战役的胜利。威廉随即率军直逼伦敦,在圣诞节,加冕为英格兰国王,从此开始了英格兰历史上的诺曼底王朝。1071年,他巩固了在英格兰的统治地位,被称为“征服者威廉”。威廉于1072年入侵苏格兰,1081年入侵威尔士,并在边境设立伯爵领以巩固边防。他一生最后15年大多住在诺曼底,把英格兰朝政交给主教掌管。1087年,威廉在与法国的领土纠纷战斗中,意外坠马而死。
威廉一世将诺曼底传统的集权统治和军事立国带入英格兰,使一直被入侵的英格兰转守为攻。在他的统治下,举行了著名的“索尔兹伯里盟誓”,加强了王权;并且组织了全国经济情况调查,形成《末日审判书》作为依据以便征收赋税,使英格兰成为当时西欧国家中最强大的王权。

安德鲁·杰克逊

安德鲁·杰克逊(英语:Andrew Jackson,1767年3月15日—1845年6月8日),男,美国第七任总统(1829年—1837年)、首任佛罗里达州州长、新奥尔良之役战争英雄、民主党创建者之一,杰克逊式民主因他而得名。安德鲁·杰克逊被认为是美国最杰出的10位总统之一。
安德鲁·杰克逊是美国首位出身寒门的总统,同时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跻[jī]身政界、入主白宫的西部地区的代表。他从一名边区律师起家,当过众议员、参议员、州最高法院法官、州民兵少将。第二次美英战争中,他坚韧不拔,肯与士兵共甘苦,被誉为“老胡桃木”。在新奥尔良战役中,他率兵大败英军,振奋全国,成为举国闻名的英雄。1818年安德鲁·杰克逊率部开始塞米诺尔战争,并借机强占西属佛罗里达,使西班牙割让该地予美国。后成为首任佛罗里达州州长。安德鲁·杰克逊第一次竞选总统时失败,第二次才获胜,是美国第一位民主党总统,其任职总统期间,大力加强总统职权,维护联邦统一,颇有政绩,史称“民主政治”。
安德鲁·杰克逊入主白宫,开启了一个“杰克逊时代”,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一,他的当选标志着“权贵”时代的结束,而普通人将在美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二,“杰克逊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此时真正意义上的两党制度日臻完善;总统侯选人提名大会开始成为惯例;大多数州都实行了白人成年男子普选权;许多人道主义运动蓬勃兴起,如废奴运动、女权运动、教育及监狱和医院改革等;交通革命更是刺激了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始冲击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安德鲁·杰克逊专制手腕也引发较大争议;他颁布的印第安人迁移政策招致众多批评,原住民称其为“印第安杀手”。
“杰克逊时代”也被人称之为:“平民的时代,一个涌动着民主热潮和改革气息的时代。”杰克逊民主继承了杰斐逊民主,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它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他的某些政策对促进美国资产阶级的民主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
1845年6月8日,安德鲁·杰克逊在家里离开人世,终年78岁。1962年,历史学家的投票排名,杰克逊名列32位总统中第6名,也是6位“接近伟大”总统中的第1名。

金日成

金日成(김일성,1912年4月15日—1994年7月8日),原名金成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曾任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是朝鲜劳动党、朝鲜人民军、主体思想的创建者。
金日成出生于朝鲜平壤市万景台区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期,金日成投身于抗日武装斗争及朝鲜共产主义运动。1931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长白山及松花江一带开始了抗日武装斗争。1936年,金日成被任命为中共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二军第三师的师长,在任期间成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祖国光复会,并在普天堡及东满其他地区对日军发动多次袭击,取得了显著战果。1940年冬季,抗日联军在日军的强大压力下被迫撤出“满洲国”。金日成随后撤退到了苏联远东地区,并被编入苏联远东军,先后担任第88独立步兵旅团第一路军第一支队的支队长、第一营的营长以及中共东北党委员会的副书记等。
1945年9月19日,朝鲜半岛解放后,金日成返回朝鲜,以苏联军队平壤地区卫戍司令部副司令的职衔首次出现在朝鲜的政治舞台上。入朝后,金日成迅速成为朝鲜政界有权威的政治家。1946年2月8日,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成立,金日成出任委员长,以金日成为中心的领导体制正式形成。1948年9月2日-8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平壤举行,金日成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阁首相。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金日成任朝鲜人民军司令官。1953年2月,金日成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元首称号,1972年起连续当选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人民委员会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委员长,1980年当选为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党中央总书记、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1992年4月,金日成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1994年7月8日,金日成突发心脏病逝世,终年82岁。
金日成在执政期间,带领朝鲜人民先后创建朝鲜劳动党、朝鲜人民军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连续实施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各项计划,发起了千里马运动,改变了朝鲜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将朝鲜建设成独立自主、工业体系完备的社会主义国家,先后与苏联、中国、蒙古、东欧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但均在20世纪末因这些国家与韩国建交而关系恶化。金日成创立了独特的“主体思想”理论,即政治上自主,经济上自立,国防上自卫。主体思想成为朝鲜劳动党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惟一指导方针。1998年修改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宪法》规定金日成为共和国永远的主席。

约翰·埃德加·胡佛

埃德加·胡佛(Edgar Hoover,1895年1月1日-1972年5月2日),美国联邦调查局第一任局长,任职48年。 
1924年,胡佛被任命为美国司法部调查局局长,负责侦查美国社会中的赤色和极端分子并将他们驱逐出境;1935年,在胡佛的努力下,调查局从司法部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政府部门:联邦调查局(FBI),此后胡佛一直担任局长一职。
胡佛一生为联邦调查局奉献了许多,使其成为一个庞大而有效的打击重大犯罪的政府部门。他在许多方面用技术手段革新了现代犯罪学,例如设立统一的指纹库、法医实验室、以及可以快速检索的犯罪档案系统。胡佛生前在美国民众中声望很高,但是死后有关他的争议却越来越激烈,许多批评者认为,他的过度使用职权已经超出了联邦调查局的职责范围。

阿亚图拉·鲁霍拉·穆斯塔法·艾哈迈德·穆萨维·霍梅尼

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1900年5月17日-1989年6月3日),男,伊朗什叶派宗教学者(大阿亚图拉),伊斯兰革命的政治和精神领袖。
1961年取得领导地位。1963年大阿亚图拉赛义德·侯赛因·布鲁杰迪逝世后成为玛尔扎。1979年11月全民公投通过采纳伊斯兰共和国宪法,霍梅尼就职为最高神权领袖,又称为“革命领袖”。1979年1月,霍梅尼领导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推翻了巴列维政权。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0年5月17日在霍梅恩出生,6岁时即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圣书古兰经及基本的波斯语。翌年,在当地的学校上课,学习宗教等传统学科。幼年时代都在远亲贾法尔和兄长莫尔塔礼·帕桑迪德的帮助下接受宗教教育。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阿拉克的另一所神学院就读,接受阿亚图拉阿卜杜勒-卡里姆·哈埃里·亚兹迪(Abdul-Karim Ha'eri Yazdi)的指导。为了方便学习,霍梅尼在1920年迁到阿拉克。翌年,转到圣城库姆的伊斯兰神学院执教,霍梅尼应邀跟随,并在库姆的达尔沙法学校居住。研习伊斯兰教法和法理学(费格赫),亦对诗词及哲学感兴趣,来到库姆后即寻求哲学及神秘学学者米儿咱阿里·阿克巴尔·亚兹迪的指导。亚兹迪在1924年去世,霍梅尼继续在另外两名导师贾瓦德·阿加·马利基·大不里士及拉菲伊·可疾维尼的指导下学习哲学。不过,对霍梅尼影响力最大的老师是米儿咱穆罕默德·阿里·沙哈巴迪,还有历史上著名的苏菲主义学者,包括穆拉·萨德拉(Mulla Sadra)和伊本·阿拉比(Ibn Arabi)。

霍梅尼在登上政治舞台前在纳杰夫及库姆的神学院担任了数十年的讲师,教授政治哲学、伊斯兰历史及伦理,并且很早就成为了什叶派伊斯兰教的顶尖学者。
霍梅尼在神学院的教学时常集中在宗教对社会实务和政治问题的重要性,且在1940年代曾致力于反对世俗主义。他在1942年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揭秘》(Kashf al-Asrar)中逐点反驳反教权史学家艾哈迈德·卡斯拉维的一位门徒所写的《千年奥秘》(Asrar-e hazar salih)。此外,他曾专程由库姆来到德黑兰听1920年代伊朗议会中的主要反对派领袖阿亚图拉哈桑·穆代日斯的演讲。霍梅尼于1963年大阿亚图拉赛义德·侯赛因·布鲁杰迪逝世后成为玛尔扎。
1961年阿亚图拉赛义德·侯赛因·布鲁杰迪逝世,阿亚图拉阿布-卡西姆·卡沙尼(Abol-Ghasem Kashani)也在翌年逝世,霍梅尼遂以61岁之龄取得领导地位。自1920年代起,支持现代化、反教权和神权的礼萨汗当权,宗教阶级一直处于守势,礼萨汗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勒维发动白色革命,进一步威胁宗教阶级。
1963年1月沙阿宣布落实“白色革命”,改革内容包括土地改革、森林国有化、国有企业收益转归私人所有、给予妇女选举权、容许非穆斯林担任官职、产业利润分摊、国内学校开展扫盲运动。保守派视这些措施是危险及西方化的举措,特别是那些影响力大、具有特权的什叶派阿訇(宗教学者)。霍梅尼召集库姆的一些资深玛尔札举行会议,说服他们颁布法令杯葛白色革命的公投。1月22日以强硬措词抨击沙阿及他的改革计划。沙阿在两天后带同装甲部队抵达库姆,发表批评阿訇的讲话。
霍梅尼继续谴责沙阿的改革方案,发表一份带有八名资深伊朗什叶派宗教学者的联署声明,他在声明里列举沙阿以不同的方式违反宪法,又责难他在全国破坏道德,指控他向美国和以色列屈首。他又颁令取消伊斯兰历1342年(1963年3月21日)纳吾肉孜节的庆祝活动,以示抗议政府的改革方案。
在1963年的阿舒拉节(6月3日),霍梅尼在费齐耶神学院发表讲话,将沙阿和声名狼藉的暴君耶齐德一世划上等号,认为沙阿是“卑鄙可耻的人”,并警告如果沙阿再不改变他的行事方式,终有一天国民会为他的离开而高兴。
在公开斥责沙阿穆罕默德·礼萨·巴勒维两天后的1963年6月5日(波斯历3月15日),霍梅尼被拘捕,随即引起伊朗全国各地发生三天的暴动,导致许多示威者死伤。该事件被称为波斯历3月15日运动,霍梅尼在8月获释,但仍被软禁在家。
1964年11月公开抨击沙阿及美国。该被称为“投降协定”的法律容许在伊朗的美国军事人员在他们自己的军事法庭受审。霍梅尼于是被捕,并被拘留了半年。霍梅尼将近获释的时候获总理哈桑-阿里·曼苏尔(Hasan Ali Mansur)召见,曼苏尔试图说服霍梅尼道歉及放弃对政府的敌对立场,霍梅尼拒绝了曼苏尔,盛怒之下的曼苏尔掌掴了霍梅尼。在两周后,曼苏尔在前往议会途中遭行刺身亡,多名伊斯兰游击队(Fadayan-e Islam)成员被指与事件有关而被处死。
逃亡生活
1964年11月4日早上再次被捕,当天下午随即被军用运输机流放至土耳其。霍梅尼在外流亡了14年,当中大部分时间都处身在伊拉克圣城纳杰夫。

1965年10月获准迁往伊拉克纳杰夫。
1970年代初,霍梅尼在纳杰夫有一系列关于伊斯兰政府的演讲,其后出版了名为《伊斯兰政府》或《伊斯兰政府:法学家的权力》(Hokumat-e Islami : Velayat-e faqih)的书籍。
《伊斯兰政府》是霍梅尼笔下最著名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勾勒出他在当时的管治理念:
社会的法则应该只可以由真主的法则(沙里亚法规)组成,涵盖所有“人文事务”,为“人文生活”的每个“主题”提供教化和建立规范。
沙里亚法规或伊斯兰法律是妥当的法律,政府公职人员应该对沙里亚法规有所认识。由于伊斯兰教法学家和法基赫研习法律,他们最为熟识沙里亚法规,因此国家的统治者也应该是伊斯兰法律和法理“知识较他人优胜”的法基赫,他们应兼备才智及行政能力。君主统治或“声称代表大部分民众”的议会在伊斯兰教里都被认为是“邪恶”的。
宗教统治的制度是必需的,用以防止强权对贫弱民众的不公、腐败和欺压及对伊斯兰法律及沙里亚法规的违背,并瓦解非穆斯林外国势力的反回教影响和阴谋。
在霍梅尼及其支持者掌权后,他们采用法基赫的监护的改良版本,霍梅尼成为伊斯兰共和国的第一位“监护人”或“最高神权领袖”。
与此同时,霍梅尼尽量避免将他的宗教统治理念向反沙阿的非伊斯兰网络宣扬。
1977年阿里·沙里阿提逝世后,霍梅尼成为了反对派里影响力最大的人物。虽然巴黎与德黑兰千里迢迢,霍梅尼依然在背后为革命设立进程,他呼吁伊朗人不要妥协,指示他们要停工来对抗巴勒维政权。他在流放生涯的最后数个月里,源源不绝的记者、支持者及贵族都来拜访霍梅尼,以一睹这位革命精神领袖。
1978年被迫离开伊拉克。此后,霍梅尼在没有寻求政治庇护的情况下签证前往法国巴黎市郊的诺夫勒堡(Neauphle-le-Ch?teau),在那里停留了四个月。

返回伊朗
在沙阿离国之前,霍梅尼拒绝回国。伊朗国内猛烈的抗争和暴乱使沙阿政权无法控制局面,沙阿在1979年1月17日离开了伊朗(表面上“休假”),再也没有回来。2月1日霍梅尼以胜利姿态返国,霍梅尼至少受到最少2-3百万人的欢迎。2月11日,霍梅尼委任迈赫迪·巴札尔甘(Mehdi Bazargan)为临时政府总理。

建新政府
随着霍梅尼的势头渐强,军人也开始投向霍梅尼阵营,霍梅尼宣布向不投降的军人发动圣战。1979年2月11日暴动进一步扩散,兵工厂亦告失陷,军方的立场保持中立,巴赫蒂亚尔终于倒台。3月30日及31日以伊斯兰共和国取代君主政体的公投得到98%的支持而获得通过。

修订宪法
革命派得势并奉霍梅尼为领袖,但一些世俗和宗教团体并不知道霍梅尼以“法基赫的监护”建立伊斯兰政府的计划,“法基赫的监护”即是以伊斯兰教法学家玛尔扎统治国家。伊斯兰共和国的临时宪法没有包括至高无上的伊斯兰宗教统治者这个职位。

霍梅尼及其支持者在夺得权力后开始压制昔日的盟友,又重新草拟宪法。一些报社被关闭,而抗议报社被关闭的那些人受到非难。民族解放阵线、穆斯林人民共和党等团体受到打击,最后被取缔。纵使投票表决受到质疑,霍梅尼的支持者仍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而进入了专家会议,取得了压倒性多数的席位,得以修改宪法。新宪法设立了由伊斯兰教法学家担任的国家最高神权领袖及宪法监督委员会,宪法监督委员会有权否决不合符伊斯兰教的律例、筛选政府官员及罢免不合伊斯兰教义的官员。
1979年11月全民公投通过采纳伊斯兰共和国宪法,霍梅尼就职为最高神权领袖,又称为“革命领袖”。阿伯尔哈桑·巴尼萨德尔在1980年2月被推选为伊朗第一任总统。

人质危机
1979年10月2日美国接收流亡在外的沙阿,让他在美国接受医治癌症的治疗。霍梅尼及国内左翼团体随即强烈抗议,坚决要求要将沙阿遣返回国受审及处死。事件令革命分子想起26年前的阿贾克斯行动(美称Operation Ajax,英国则称为Opera ti on Boot),当时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及英国情报机关在伊朗沙阿流亡在外的时候联手策划政变推翻伊朗的民族主义政府。

同年11月4日一群自称为伊玛目的门徒的伊斯兰主义者学生占领了德黑兰的美国大使馆,胁持了52名使馆人员长达444日,事件被称为伊朗人质危机。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在2005年成为总统,一些当年的人质认出他是其中一名胁持者,但艾哈迈迪内贾德否认他是其中一分子。人质危机在美国被视为是对国际法明目张胆的侵犯,激起了强烈愤慨及反伊情绪。不过,占领大使馆却在伊朗受到广泛支持,霍梅尼以“美国不能以该死的行为对付我们”为口号争取支持。人质危机促使了神权政府,又出其不意地占先了那些强调与他国建立稳定、正常关系的政客。人质危机发生的一个月后,新的神权宪法成功获得通过。事件亦使反对派分为两个阵营-支持胁持者的激进派和反对胁持事件的温和派。
1980年2月23日霍梅尼宣布伊朗议会将会决定美国使馆人质的命运,要求美国遣返沙阿到伊朗,为危害国家的罪名受审。沙阿在数个月后逝世,但人质危机在夏季没有缓和的迹象。霍梅尼的支持者称美国使馆为“间谍活动的老巢”,宣称他们在使馆内找到军械、谍报设备及许多官方和机密文件。

与伊斯兰及不结盟国家的关系
霍梅尼崇尚穆斯林统一和团结,将伊斯兰革命的精神传扬到全世界,“在世界各地建立伊斯兰国家是革命的伟大目标”。他宣布穆罕默德出生的该周为“团结周”(赖比尔·敖外鲁月12日-17日),又在1981年将赖买丹月最后一个周五定为圣城日。
两伊战争
霍梅尼取得权力后随即号召穆斯林世界发起伊斯兰革命,包括其阿拉伯睦邻、唯一一个除了伊朗以外以什叶派为主导的伊拉克。同时,伊拉克的非宗教民族主义政党复兴党的领袖萨达姆·侯赛因渴求可以利用伊朗脆弱的军事力量(他假定)及革命乱局侵占石油蕴藏量丰富的胡齐斯坦省,以及挫败伊朗伊斯兰革命分子鼓动伊拉克什叶派教徒。
1980年9月伊拉克全面入侵伊朗,开始了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1980年9月-1988年8月)。伊朗人猛烈的抵抗及伊拉克的军事机能不全很快就使伊拉克的侵略步伐缓了下来,到1982年初,伊朗已收复被伊拉克占领的失地。面对外敌入侵,伊朗人与新政权团结在一起,提高了霍梅尼的威望,巩固及稳定了他的领导。在两伊战争的形势逆转后,霍梅尼拒绝了伊拉克所提出的停战,要求伊拉克要就此赔偿,并要萨达姆·侯赛因政权下台。
虽然伊朗的人口三倍于伊拉克,经济规模亦远比伊拉克庞大,但伊拉克却得到邻近波斯湾国家、苏联及西方国家的支援。海湾国家及西方要防止伊斯兰革命在波斯湾扩散开去,苏联则要确保他们在中亚北部的统治地位。
战争进而延续了六年,损失逐渐扩大。伊拉克向德黑兰发动长达一个月的导弹袭击,德黑兰的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伊朗的船只及运油轮受到美国海军袭击,加上伊拉克重夺法奥半岛,伊朗军队士气低落。同年7月,伊朗接受联合国调停,霍梅尼形容这是“喝了一杯毒药”,伊朗在战争当中的死伤人数高达450,000-950,000人,经济损失高达3000亿美元,但霍梅尼坚称将战事扩大试图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并不是一个错误。
鲁西迪与法特瓦
印度裔英国作家萨尔曼·鲁西迪被认为在其1988年出版的小说《撒旦诗篇》里亵渎穆罕默德,霍梅尼在1989年初颁布对他的追杀令。他所颁布的宗教判决(法特瓦)准许由穆斯林执行。《撒旦诗篇》里的一些段落让许多穆斯林(包括霍梅尼)认为是对伊斯兰教及先知的冒犯,然而有人认为法特瓦违反了法基赫的原则,没有允许被告有自辩的机会。
纵使鲁西迪公开作出道歉,霍梅尼并没有撤回对他的追杀令。
萨尔曼·鲁西迪没有被杀,但是《撒旦诗篇》的日语译者却遭到杀害,也有人企图谋杀另外两名该作的译者。

 

蒋介石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原名蒋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及军事人物,国民党特级上将,相继任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北伐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总裁和中华民国总统。
蒋介石出身于经营盐铺的家庭,父亲早逝,之后母亲独自抚养蒋介石长大。蒋介石先在私塾读书,后入奉化凤麓学堂等学校接受新式教育。《辛丑条约》之后,蒋介石决心出国学习。蒋介石在日本结识陈其美,后参与反清革命和倒袁战争。陈炯明发动叛乱时,蒋介石参加护法,受孙中山赏识,被任命为大本营参谋长,并派往苏联考察。1924年被孙中山任命建立黄埔军校,并担任校长。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身居国民党要职,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和军人部长职务,后任中央常委会主席。1926年,蒋介石第一次北伐,取得胜利。胜利后蒋介石反对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密令实行“清党”活动,杀害了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政治和独裁专制,后因孙传芳反攻,蒋介石战败被声讨下野,同年12月,同宋美龄结婚。次年1月,蒋介石复职后发动第二次北伐战争取得胜利,实现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后因裁军建设与阎锡山、冯玉祥等人发生中原大战。中原大战胜利后,蒋介石开始“围剿”共产党,三次“围剿”均以失败告终。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因对日本侵略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国策第二次下野。一·二八”事变后蒋介石重新任职,继续实行“剿共”,迫使红军远征。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联共抗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蒋介石连续接见英、美、法、德国的驻华使节,期望和平解决战争,并实行战时统制经济政策,以应对突发的战局。日本袭击珍珠港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随美、英、加拿大等国对日宣战,1943年11月,蒋介石与罗斯福(Franklin Roosevlt)、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共同签署了《开罗宣言》。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兵败后退居台湾。蒋介石在台湾对国民党进行了改造,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土地改革政策,并整改了军队。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逝世。
蒋介石建立南京政府后,在政治方面实行国民党一党政治,并实行将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的独裁专制,国家统一和独立问题上,蒋介石强调以“剿共”为前提的内外的政策,在台湾则改造国民党,对国民党进行了人事和权利结构上的重新组合。在经济方面,蒋介石在抗战时期,实行战时统制经济政策,控制粮食、金融、货币,以保证军费支出。蒋介石在台湾则对土地、货币进行了改革。在外交方面,蒋介石形成了以“人身外交”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战时元首外交特征,并在抗战前期对日本实行妥协退让的外交政策,后随着战争发展,则转变为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并寻求其他国家能出面制止日本侵华战争,退居台湾后,蒋介石在外交上寻求美国的庇护。在军事方面,蒋介石领导的北伐战争,并取得胜利,完成了初步统一中国的大业,蒋介石在台湾对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改革,整顿军纪,严加训练,还效仿美式建制。蒋介石一生著作甚多,有《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西安半月记》《中国之命运》《蒋“总统”言论汇编》等。

波尔布特

波尔布特(高棉语:ប៉ុល ពត;英文:Pol Pot,1925年5月19日—1998年4月15日),原名沙洛特绍(高棉语:សាឡុត ស;英文:Saloth Sar),出生于金边以北的磅同省(Kompong Thom),曾任柬埔寨共产党(红色高棉)总书记,1976年至1979年任民主柬埔寨总理。
波尔布特早年在金边读书,后因为成绩优异于1949年官费留学法国,期间他参加了柬留法学生马列主义小组的活动。1953年,波尔布特回国参加反法武装斗争,以教师的身份在金边做地下工作。1960年9月,在柬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波尔布特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62年,原柬共中央书记杜斯木牺牲后,波尔布特任代理书记,次年在柬共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书记。此后,波尔布特转入丛林,致力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军队和游击队。1970年,波尔布特当选为柬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75年,波尔布特领导柬共推翻美国扶持的朗诺政权,并于次年在民主柬埔寨政府中担任总理。1978年底,越南侵柬,波尔布特被免去总理职务,改任国民军最高委员会主席兼总司令。1984年,波尔布特退居幕后,但仍是最高决策人。1993年,柬埔寨举行全国大选,红色高棉在波尔布特主张下没有参加大选,次年,红色高棉被柬埔寨国会宣布为非法组织。1997年,红色高棉内部矛盾加剧,波尔布特谋杀国防部长宋成全家,后被宋成部下抓捕,同年7月25日,波尔布特在公审中被判终身监禁。1998年4月15日,波尔布特因心脏病发作逝世。
波尔布特执政期间,在国内采取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社会改造计划,包括强制全部城市居民苦役、废除商品货币、取消一切原有文化等,同时在国内展开大规模的肃反清洗运动,波尔布特所采取的激进政策和极“左”路线,使柬埔寨国家经济完全崩溃,致使其国内数百万人死亡。

尼古拉·萨科齐

尼古拉·萨科齐(全名尼古拉·保罗·斯特凡纳·萨科齐·德纳吉·博乔,法语:Nicolas Paul Stéphane Sarközy de Nagy-Bocsa,英语:Nicolas Sarkozy),1955年1月28日出生于巴黎,2007年至2012年期间担任法国总统。
萨科齐童年时期与外祖父一起生活在巴黎第17区,后来搬到讷伊市。萨科齐曾先后在巴黎第十大学和巴黎政治学院学习并获得法律硕士学位。毕业后,萨科齐成为了一名律师。1983年到2002年,萨科齐担任讷伊市市长,并在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的第二个任期内担任预算部长。2002年,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就任总统,在其任期内,萨科齐于2002年担任内政部长,2004年任法国经济、财政和工业部长,2005年他再次出任内政部长。此外,他还担任了人民运动联盟党(Union pour un Mouvement Populaire,UMP)的主席。2007年,萨科齐击败社会党候选人塞戈莱娜·罗雅尔(Ségolène Royal)当选总统。2012年5月6日,萨科齐被社会党候选人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çois Hollande)以微弱优势击败,未能连任总统。
2013年3月,萨科齐因涉嫌收受不当捐款而受到调查。2014年7月1日,萨科齐因贪腐调查被拘留问话。同年9月19日,萨科齐宣布他将重返政坛并竞选人民运动联盟的主席,他于11月29日成功当选。2016年11月20日,萨科齐在法国中右翼阵营2017年总统选举初选的首轮投票中排名第三,随后他表示将退出政坛。2017年2月21日,萨科齐以独立董事身份加入雅高集团(Accor)。2018年3月22日,萨科齐因涉嫌接受前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Muammar Gaddafi)提供的竞选资金接受调查。3月29日,又因涉嫌收买检察官以获取案件调查内幕而遭“腐败”和“以权谋私”两项罪名起诉。2021年3月1日,巴黎轻罪法院以贪污罪判处萨科齐有期徒刑3年,缓刑2年。2023年11月30日,“非法使用竞选资金”的罪名成立,被判处1年有期徒刑,缓期执行。
萨科齐是法国传统右翼的代表人物,就任总统后,他进行宪法改革,限制总统权力、加强议会权力并增设公民权利。萨科齐对法国的工时进行修改、严厉打击非法移民并提出延迟退休政策。自萨科齐就任总统以来,他已多次提到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意向,并于2009年重返北约。在外交上,他重视加强与新兴国家的联系,保持并发展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关系。

胡志明

胡志明(越南语:Hồ Chí Minh,1890年5月19日-1969年9月2日),原名阮生恭、阮必成。参加革命后取名阮爱国,在法国、中国时分别化名阮爱国、李瑞、宋文初、胡光等,是越南共产主义革命家、政治家,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越南劳动党(今越南共产党)的创建者,曾任越南民主共和国(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1946年-1969年)兼政府总理,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1890年5月19日,胡志明出生在一个爱国儒家家庭,早年当过老师、海员和杂役。胡志明是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用以抗日的化名,后一直沿用。1920年,胡志明参与成立法国共产党,1923年被选入国际农民协会,1925年参加成立亚洲被压迫民族联合会,还在中国广州成立了共产团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越南。1930年在香港九龙成立了越南共产党(后改名为印度支那共产党、越南劳动党、现为越南共产党),1941年返回越南,成立越南独立同盟会(简称越盟),领导人民起义抢夺政权。1945年8月,胡志明当选为中央民族解放委员会(即临时政府)主席。9月2日,八月革命胜利后,胡志明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1946年首次当选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并兼任总理至1955年。1951年带领越南人民获得抗法战争的胜利,1955年实现越南全国统一,1960年连续两届当选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1969年9月2日,胡志明因病在河内逝世。
胡志明不断号召人民捍卫祖国的独立和自由,在越南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越南革命事业的进一步胜利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胡志明建立了越南民族统一战线、越南人民军队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促进了国际团结。他主张对华友好,为发展中越两国关系做出贡献。他创造性地将马列主义应用于越南的具体条件,缔造了“胡志明思想”。1975年4月,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一全国后,为纪念胡志明,将西贡改名为“胡志明市”。

奥利弗·克伦威尔

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年4月25日—1658年9月3日),出生于英国亨廷登郡,英吉利共和国首位护国主(1649年5月—1658年9月3日在任),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独立派的首领;曾出任英格兰共和国护国公,成为事实上的“无冕之王”。
克伦威尔于1599年4月25日生于亨廷登城郊一个乡村地主的家庭里,自幼就受到严格的清教教育。1640年,他被选为短期议会和长期议会的议员,选择了站在清教主义一方。1642年,英国内战爆发,克伦威尔站在议会一边,以自己组织的“铁骑军”屡建战功。1644年在马斯顿荒原之战大败王党的军队,此次战役成为克伦威尔一生的转折点,他的部队从此以“铁骑军”而闻名全国。1645年,克伦威尔组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军—“新模范军”,在纳斯比决战中战胜保王军。1648年,第二次内战爆发后,克伦威尔率兵战胜威尔士和苏格兰,议会军取得了第二次内战胜利。1649年1月30日,他在人民的压力下,以议会和军队的名义处决查理一世。5月19日,英吉利共和国宣布成立。克伦威尔成为实际军事独裁者,他远征爱尔兰,北征苏格兰。1653年4月20日,驱散议会,12月16日担任“护国主”,建立了护国公体制。克伦威尔的护国政府并没有使英国走上和平稳定的发展道路,到克伦威尔晚年,由于阶级矛盾的发展与长期对外战争造成的经济困难,使得英国出现了政治经济危机。1658年,奥利弗·克伦威尔因病去世,享年59岁。
历史学家对他的评论,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褒贬毁誉,分歧严重。有的史学家认为克伦威尔依靠清教徒的宗教热忱和他“个人的军事天才”,取得“清教革命”的胜利,成为英国近代史中“最伟大的人物”。有的史学家对克伦威尔予以否定,咒骂他是嗜血成性的杀人王、破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