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德国明星列表

本笃十六世

教宗本笃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 ,1927年4月16日-2022年12月31日),本名若瑟·拉青格(Joseph Alois Ratzinger,拉丁文:Iosephus Ratzinger),生于巴伐利亚,是第八位德国籍教宗。
原为教廷信理部部长、宗座圣经委员会主席、国际神学委员会主席及枢机团团长,精通十种语言。
本笃十六世在2005年4月19日的选举中被选为教宗,4月24日正式当选教宗。之前为德国籍枢机主教,也是有资格的枢机主教中并非由若望·保禄二世册封的枢机之一。
2013年2月11日,本笃十六世宣布因身体原因于2月28日辞去教宗一职,这令其成为600多年来首位主动退位的教宗。
2022年12月31日,天主教前教皇本笃十六世辞世,享年95岁。

伊曼努尔·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也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1724年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出身于信奉路德宗的虔信派家庭,父亲是马鞍匠。康德从小在教会办的学校接受教育,1740年进入哥尼斯堡大学神学院。从1755年开始,一直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1770年升为教授,曾于1786年和1788年被选为校长。1797年辞去大学教职,1804年2月12日因衰竭而病逝。康德一生没有离开柯尼斯堡,在普鲁士边远小城,注视着世界的最新发展,讨论时代前沿问题。
其著作以1770年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批判时期的著作又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两类著作。理论哲学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及其简写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实践哲学的著作有《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和《道德的形而上学》等。他调和了近代哲学中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矛盾,费希特、谢林等哲学家被视为康德的继任者。他的思想使哲学深入到一个新的理论维度,不仅对近代哲学进行了一番彻底的清洗,引发了德国古典哲学运动,而且对现代西方哲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安妮·弗兰克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本名安内莉斯·玛丽·弗兰克(Annelies Marie Frank,1929年6月12日-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大屠杀中最著名的犹太裔受害者之一,二战中犹太人避居生活的记录者。安妮·弗兰克1929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纳粹上台后她随家迁至荷兰阿姆斯特丹;希特勒占领荷兰后,安妮一家为躲避迫害开始避居生活,终于1944年被纳粹抓捕,后于1945年逝世于卑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安妮·弗兰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占领荷兰期间避居生活和集中营生活的经历者,她以文字记录了1942年至1944年全家避居阿姆斯特丹的日子,为其代表作《安妮日记》(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此书于她去世后经其父亲整理出版,是“全世界最多人阅读的一百本书之一”。1999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将安妮·弗兰克评为“20世纪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100名人物”之一。
早年经历
安妮·弗兰克,1929年6月12日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商人家庭。家庭成员包括:父亲奥托·弗兰克(Otto Frank),母亲伊迪斯·侯兰德(Edith Hollander),年长安妮 3 岁的姐姐玛格特·弗兰克(Margot Frank),安妮是家中次女。安妮一家都是犹太教改革派(犹太教分支)的信徒,其父母均为虔诚的犹太教徒,鼓励小孩从小进行阅读。1934年前,弗兰克一家生活在法兰克福的多恩布什区,一开始住在马尔巴赫区(Marbachweg area),后来搬到了名叫诗人角(The Poets` Quarter)的小公寓。
1933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党于德国国会选举中胜出,犹太人在德国的处境每况愈下,成为了纳粹种族清洗政策的靶心之一。因此,为了自身与家人的安全,奥托在1933年移民至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伊迪斯在1934年2月带着孩子们至阿姆斯特丹与奥托团聚。奥托在阿姆斯特丹经营一家名为奥佩克塔的果胶公司,一家人住在阿姆斯特丹近郊的一座公寓里。
然而,战争的局面持续扩大和恶化。1940年5月10日德国入侵荷兰,荷兰随即被攻陷。一向以中立著称的荷兰也越发危险。在荷兰期间,安妮入读蒙特梭利教育学校。1942年6月,安妮13岁生日时收到了父亲的生日礼物,是一本带小锁的硬皮笔记本。安妮随即开始用它记录生活琐事,在其中安妮也描述了德国占领荷兰后社会上所发生的变化。
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奥托曾试图安排全家移民英国或美国,但终因为签证和动荡的国际局势未能成行。1942年7月5日,弗兰克家接到纳粹当局的文件,召唤玛格特去劳动营。弗兰克一家终于在1942年7月6日不得不过起了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
 日记生活
1942年7月6日,弗兰克一家将动身前往藏身处。这个藏身处位于阿姆斯特丹王子运河的奥佩克塔公司办公室上方的一个平台进入的三层楼高的空间。奥佩克塔公司曾是奥托自己的公司,但因为犹太人的企业有可能被没收,奥托已经与它进行了切割。这个避难所被称为“后屋”(secret annex),是个比较隐蔽的地点,是大楼秘密增建的部分,入口被一个书柜挡住以掩人耳目。只有几个公司里的员工知道他们藏在这里,其中就有后来拾得安妮日记本的贝普·福斯库尔、秘书梅普·吉斯。这些人也冒着生命危险为藏匿在此的犹太人家庭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资和时局信息。此后,安妮在后屋中共生活了761天。
1942年11月,范·佩尔斯(Hermann van Pels)一家和牙医弗里茨·普费弗尔(Fritz Pfeffer)也加入了“后屋”的躲藏生活。佩尔斯是奥托·弗兰克的前同事,普费弗尔则是弗兰克家的熟人。在这里生活他们只能尽量小心、谨慎,不随意走动或大声说话,因为在“后屋”之外公司仍在照常运行。在这个狭窄而窘迫的空间里,安妮对佩尔斯太太等人有过一些抱怨。但后来,她发现自己对彼得·佩尔斯(佩尔斯太太的儿子)产生了一种难以确定的迷恋关系。她有时也会在日记中流露出对姐姐玛格特和母亲伊迪斯的不满情绪。但在整个后屋的生活中,安妮始终与其他人处于紧密联系的关系中。
避居期间,弗兰克姐妹两人其实都希望有朝一日重新回到学校学习。安妮花了很多时间在阅读和写作上,经常撰写和编辑她的日记。除了叙述事件的发生,她还写了自己的感受、信念和抱负。早些时候,安妮的理想是长大后当一名演员,所以她在“后屋”的墙上贴了很多电影海报。但是随着躲藏时间的增加,她开始树立起成为一名写作者的理想,并坚持在日记本上进行写作。在1944年4月5日(星期三)的日记中她写道:

        我一提笔就忘掉一切。我的愁闷消失了,我的勇气又产生了。可是——这是个大问题——我会写出什么伟大的作品来吗?我会成为记者和作家吗?
        我希望会,我非常希望能这样!我能用写作表达一切,表达我的思想、理想和幻象。

安妮的写作活动一直持续到1944年8月1日,日记的最后一篇。在日记的最后一页,安妮·弗兰克写道:“心存善念,鼓足勇气。”他们一家在1944年8月4日被捕。
 集中营岁月
1944年8月4日早上,德国党卫队保安处接到告密,帝国保安部党卫队高级队长卡尔·西尔贝鲍尔(Karl Silberbauer)带领一支警察小队突袭“后屋”,其中藏匿的弗兰克一家、范·佩尔斯一家、普费弗尔以及帮助藏匿他们的公司职员全部被捕。犹太人们先被抓进监狱,后又被转移到荷兰东北部的威斯特博克(Westbork)中转营。
随后,弗兰克一家被驱逐出境,他们被从威斯特博克乘火车运至位于波兰南部的奥斯维辛集中营(Auschwitz)。在奥斯维辛,亲卫队强行将车上的男性与女性分开,奥托·弗兰克与家人们至此彻底分别,未再相见。安妮从此也没再见过她的父亲。在奥斯维辛,无劳动能力者和儿童会被送到毒气室杀死,安妮很快得知了这件事,但她此时已经15岁,被迫进入劳动营地,伊迪斯和玛格特也和她在一起。集中营中环境极为恶劣,缺衣少食、疫病横行。1944年10月安妮和玛格特被重新安置在卑尔根-贝尔森集中营(Bergen-Belsen),而安妮的母亲伊迪斯则被留在奥斯维辛。1945年1月6日,伊迪斯死在奥斯维辛。1945年初,包括斑疹伤寒在内的多种疫病在卑尔根-贝尔森营地蔓延,造成大约一万七千名囚犯死亡。玛格特和安妮就是其中的一员。有目击者称,玛格特从帆布床上摔下来,受惊吓而死,安妮也在几天后去世。但是两人的具体死亡时间无法确认。据2015年的相关研究及一些目击者回忆,玛格特和安妮可能去世于1945年2月。也有观点认为她们死于1945年3月,就在英国军队于1945年4月15日解放卑尔根-贝尔森的几周前。
人物成就
安妮·弗兰克的代表作即她记录避居阿姆斯特丹时所撰写的《安妮日记》,此书是反映二战时犹太人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代表性文学作品,也成为“全世界最多人阅读的一百本书之一”。
成书历程
1945年,苏联军队解放了奥斯维辛,奥托·弗兰克被解救了。他是“后屋”中避难的犹太人中唯一的幸存者。二战结束后,奥托·弗兰克一度打听过家人的下落,最终得知妻子和女儿们都已经去世。之前,弗兰克一家的朋友梅普·吉斯在盖世太保突袭的“后屋”中捡到安妮的日记,在战后交还给了奥托。奥托将日记略微删节,以《后屋》(The Secret Annex)为名,在阿姆斯特丹于1947年6月首次出版。1950年,海德堡的兰伯特·施耐德(Lambert Schneider)出版社将日记译成德文出版,第一次只印刷了4500册,很多德国书商都不敢把它放在橱窗里。1952年,日记以《安妮·弗兰克:一个少女的日记》(Anne Frank: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之名于美国和英国出版。这本书很快就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广泛阅读,今日已被译成70种文字。这是《安妮日记》的成书历程。
《安妮日记》的起源
日记内容
《安妮日记》真实地记录了弗兰克一家、范·佩尔斯一家和牙医弗里茨·普费弗尔等8名犹太人为躲避纳粹的迫害,在“后屋”中所度过的长达两年的避居生活。这是一本在禁闭的控制和死亡的威胁之下所写出来的少女日记。实际上整本日记是以写给“凯蒂”(安妮对日记的称呼)的信组成。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艰难无助的环境下,安妮始终都怀有对生活的希望,对美好未来、自由生活的憧憬:“纳粹从她的生活中夺走了自由。但是直到她去世于卑尔根-贝尔森前的几个月,她生命中的兴趣、这兴趣给她所带来的希望,还有她的生存意志始终没有抛弃她。”
在日记中,安妮写到了一些纳粹统治时期犹太人受歧视的生活境遇。比如在1942年6月24日,她写道:“现在我才觉察到乘电车,尤其是坐敞篷车有多么舒服。但是这种享受对我们犹太人来说已不复存在。”
她写到被迫受困的苦闷和恐怖:“我说到我们决不能外出的时候,不只是感到憋闷,我很怕我们会被发现和枪毙。”
她写到避居时的一些人际烦恼:“范丹先生和我老是吵翻脸。妈妈总是把我当做小娃娃,我可受不了。”
她也写到战时新闻给她带来的情绪波动:“不到一个钟头,失望随着喜悦而来,而且超过了喜悦。土耳其并未参战,该国部长只是谈到即将放弃中立。”在1944年6月9日,她写道:“登陆形势大好!盟军攻下了法国海边的小村庄贝叶,显然是想切断瑟堡所在的那个半岛。每天晚上,战地记者都谈到军队所遇到的困难,将士的勇敢和高涨的士气……我们从BBC听说,丘吉尔想要和军队一起登陆,只是由于艾森豪威尔和其他将领的劝阻而作罢。想想看这样一位老人具有多么大的勇气!他肯定已有七十高龄了。”
到了日记后期,她的写作日渐成熟,开始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一些抽象的主题:“人的精神多么伟大,可是行为多么渺小!”“爱,爱是什么?我想爱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爱是理解一个人,喜欢一个人,和他分喜分忧。”
可以说,安妮的日记以一位少女的视角,表现了二战时期遭受暴力与苦难之犹太民族的心路历程。它不仅是记录生活琐事的一本小小日记,更是一本以文学形式出现的重要历史文献,是犹太民族心灵的真实写照。
日记版本
奥托·弗兰克将《安妮日记》分为A、B两个版本。安妮一开始所写作的原版为版本A。1944年3月,她听到荷兰流亡政府在伦敦的广播节目,流亡的荷兰教育文化及科学部部长博尔克斯泰因(Gerrit Bolkestein)广播说他会建立一个公共的资料库,以记录德占期间荷兰民众的真实生活。这件事鼓舞了安妮。她因此进行了第二次写作,并整理之前的作品——为了日后将日记出版。这形成了后来的版本B。1947年奥托·弗兰克就是在版本B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删改,增加了一些版本A中的内容,修改了日记中的一些拼写错误,还将其中涉及到安妮个人隐私和对其父母婚姻的一些批评的段落删去,此即《安妮日记》以《后屋》之名最初出版时的版本,现在一般被称为版本C。1986年,荷兰国家战争文献研究所发表了评论版的《安妮日记》,其中有对安妮日记A版和奥托删减版日记的比较,还有关于弗兰克家和日记的其他历史资料。2000年后,奥托私藏的5页批评安妮父母的婚姻关系和安妮母亲的日记也被公布,逐渐增入最新出版的日记中。2018年,得益于新技术的帮助,A版日记中被胶糊住的两页也被公布于天下。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出生于德意志(人称德意志为改革发源地)中部绍森几亚(Thuringia 图林根)的曼斯菲德(Mansfeld)附近的艾斯莱本(Eisleben)——萨克森伯爵(选候)领地,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创始人。1512年,他获神学博士学位后在维滕堡大学任神学教授。1517年,他撰写《九十五条论纲》,反对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他将《圣经》翻译成德文,以《圣经》的权威对抗教皇权威。
2017年是路德宗教改革的500周年,在德国中部的哈勒(Halle,S)及维滕贝格(Wittenberg)等地将举行大型的庆典活动,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将参加这一历史盛会。

早年经历
生于神圣罗马帝国(今德国)艾斯莱本,父母原是勤俭的务农人家,但当时因社会商业方面开始发达了,并带动了工业的发展,故其父亲转而成为矿工,在当时以矿工当职业的人口并不多,算是新兴的行业,在父亲的积极努力下竟也自行当起了一个小矿主,后来上升为城市的议会会员。
父亲汉斯·路德(Hans Luther,1459—1530年),母亲玛格路德,原姓林德曼(1459—1531年)。路德是九个孩子中的第八个。

父亲汉斯·路德(老鲁卡斯·克拉那赫画)

年轻的路德
1483年11月11日(都尔·圣玛定主教纪念日),他受洗礼,并以当日的圣人圣玛定(马丁)命名。他在邻近他的出生地的曼斯费尔德长大,当时艾斯莱本和曼斯费尔德约有数千居民,而他的父亲拥有当地的一处铜矿。
1517年为赎罪券的争论,在教会界做了一件惊动宗教界的大事——宗教改革。
1488年到1497年在曼斯费尔德的城市学校就学,此后他在马格德堡的大教堂学校里待了一年。
1498年他的父母将他送到埃森纳赫的方济各会修道院中。他在那里受到音乐和诗歌的教育,他是一个很好的歌唱家。
1501年到1505年路德在图林根的爱尔福特大学就学,他获得哲学系的文学士。
1505年7月2日他在回家的路上在斯道特亨附近突然遇到狂风暴雨,他吓坏了,对矿工的保护圣人呼喊说:“圣安娜,不要让我死,我愿意成为一个僧侣。”出于这个发愿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加入了爱尔福特的奥斯定会修道院。
1507年2月27日他被晋升为神父。
1508年送往维滕贝格,在这里他结识了威廉·奥克姆的神学理论。奥克姆强调神的自由性和人的自主性。一年后路德成为圣经教授(baccalarius biblicus),他还学会了古希腊文和希伯来文。除道德哲学外他还开始教授圣经。
1510年被他的修会派往罗马城,抗议教廷下令将奥斯定会与另一个非常严格的修会合并到一起。他参加了一个集体忏悔的仪式,希望以此获得解脱。
1511年斯道皮茨将路德召回维滕贝格并指定路德为神学博士和他的继承人。虽然斯道皮茨只能减轻路德的心灵不安,无法消除它们,两人直到1524年斯道皮茨逝世始终是好朋友。
有人认为这是在1511年到1513年之间,其他人说是在1515年到1518年之间,也有人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缓慢的过渡过程。在宗教史的研究中这个时间的确定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确定这个发现对宗教改革的意义到底有多么大。
1515年路德的罗马书教本中已经反映出了他的新见解,但其中还混合着约翰尼斯·陶勒的密契主义见解。
1516年路德发表了一位不知名的密契主义者写的一本书,反映出了他对教会外表的神事仪式的不断加强的反对。
1517年开始在签名时将Luder改为Luther(这个名字来源于希腊词ελευθερο,意为“被解放的人”“自由人”),来表现他内心的转折。
1517年10月31日那天,宣布他反对赎罪券,写了九十五条论纲。
那段时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为了在政治上与法国抗衡,希望得到教皇的支持,反对路德的改革。
利奥十世于1520年10月宣布开除路德教籍。路德在诸侯和市民的支持下决定公开对抗。路德的宗教改革受到四面攻击。因而在1521年帝国会议上,决定执行教皇通谕,给路德判罪,但由于与会诸侯的反对和路德本人的态度,会议最终决定先放路德离去。罗马教廷要路德收回他的言论和著作,路德并没有答应。他在八次讲道中宣称:“反对以暴力来改革教会。”同年,一些拥护路德的中小贵族,曾以人道主义诗人胡登和骑士济金根为首发动起义。在他隐居于瓦尔特堡(Wartburg)那段日子里,路德把整本新约圣经由希腊文译成精彩的德文。在那期间,左派极端的社会行动到处兴事,路德于是回到威登堡以稳定大学和教会的生活,并且应付四面八方涌来的攻击。甚至有的人民误解了路德说的自由,牵扯到政治,拿了武器去争取,造成了改教运动的致命伤。路德被罗马教会定罪,逐出教会。

迈克尔·舒马赫

迈克尔·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1969年1月3日出生于德国科隆的许尔特,德国一级方程式赛车车手,赢得过7次年度车手总冠军。
1991年舒马赫在乔丹车队开始F1生涯,当赛季转会贝纳通车队。1992年8月30日比利时大奖赛他赢得第一个F1分站赛冠军;1994年第一次获得年度车手总冠军,1995年卫冕成功。1996年他转会法拉利车队,2000-2004年连续5年拿到年度车手总冠军,一共7次获此殊荣。2006年舒马赫第一次退役,2010年复出加盟梅赛德斯车队,2012年再次退役。
舒马赫职业生涯打破当时F1多项纪录,7次车手年度总冠军,至今仍和汉密尔顿并列第一;91次分站赛冠军,2020年被汉密尔顿超过;68次杆位,2017年被汉密尔顿打破;单赛季13次分站冠军(2004赛季),2022年被维斯塔潘打破;单赛季连续7场分站赛冠军(2004赛季),2018年被维特尔打破;155次登上领奖台,2020年被汉密尔顿超过;76次正赛最快圈速,至今仍然第一;生涯总积分1566分,2013年被阿隆索超过。
2013年12月29日,舒马赫在法国滑雪时发生意外头部撞到岩石陷入昏迷,之后在医院治疗曾出现清醒时刻,2014年6月“脱离昏迷”并离开医院回家进行康复治疗,之后他的健康状态被家人严格保密。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语: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通常称为尼采,德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散文诗人、文化评论家和作曲家。
尼采1844年出生于洛肯村的牧师家庭,1850年父亲和弟弟相继去世后举家搬迁至瑙姆堡和祖母一起生活。1864年考入了波恩大学,一学期后放弃了神学研究,追随文献学教授弗里德里希·里施尔到莱比锡大学学习。1869年,24的尼采岁完成学业后,进入巴塞尔大学担任古典语言学副教授。1889年初在都灵突发精神障碍,从此无法工作余生都生活在护理中,1897年在其母去世后与妹妹一起搬到了魏玛,最终于1900年去世,享年55岁。
人们怀疑尼采的精神疾病是受到梅毒的影响,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此提出质疑,近来对尼采的医疗记录评估表明,遗传性脑中风这类疾病也可能导致他最后的精神错乱。
尼采通过“上帝已死”,揭露了西方文明的现代性危机,预言了虚无主义的到来,宣告了西方传统基督式文化哲学在工业革命后的终结。而他也通过“超人哲学”“权力意志”“永恒轮回”等哲学思想为这种危机提供了答案。尼采认为个体的意志和力量是最重要的,远比神、自然或其他超越个体的权威重要。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个体自由和超越人类的可能性,并且通过不断挑战现有的道德和价值观来实现这一目标。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视尼采为先驱,但其“奴隶道德”“伟大政治”等思想也被批评为极端主义、虚无主义和暴力主义的代表。

卡尔·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德语名:Karl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德国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创始人,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主要开创者,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于德意志邦联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现属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特里尔城。1835年至1841年,马克思先后就读于波恩大学法律系、柏林洪堡大学法律系,并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42年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后任该报主编。在《莱茵报》被普鲁士政府查禁后,马克思于1843年迁居巴黎,创办《德法年鉴》。次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建立友谊,双方开始了事业和理论上的合作,期间写下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5年马克思遭法国政府驱离,他于同年2月3日移居比利时布鲁塞尔,当月发表著作《神圣家族》,并于同年撰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6年初,马克思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并于1847年同恩格斯一起将“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期间还著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1848年,马克思回到巴黎并组建了新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期间著成《共产党宣言》。同年4月,马克思返回德国,创办报刊《新莱茵报》并任总编。1849年5月,马克思再遭德国驱逐而来到法国,同年8月23日,他又遭受到法国的驱逐。最后,马克思流落伦敦。1857年7月至1858年6月,写作《政治经济学导言》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初稿)。1864年9月,马克思当选为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员兼德国通讯书记,起草了《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并与恩格斯一起同巴枯宁派等进行斗争,成为国际工人协会的实际领袖和灵魂。1883年,病逝于伦敦。
马克思的主要思想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在哲学上,马克思将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批判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特别是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他认为无产阶级将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进而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在政治经济学上,马克思的研究对象是联系着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根据。
马克思的思想对后世政治学、历史、社会学、哲学、世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在理论界得到了深入研究,在中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西方衍生出法兰克福学派、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并引发了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青年马克思”和阐述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老年马克思”的讨论。该学说还指导了亚非拉地区的一些政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并为现当代资产阶级社会阶级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贫富差距的缩小等起到了警示作用。在1999年剑桥大学举行的“千年思想家”评选中,马克思位列第一。恩格斯评价马克思: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一切,都应当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

宝琳娜·帕泽克

宝琳娜·帕泽克(Paulina Paszek),1997年10月26日出生于德国切霍维采-杰济采,德国女子皮划艇运动员。
2017年,帕泽克先后获得世界皮划艇静水锦标赛U23组别女子双人皮艇500米项目冠军及欧洲皮划艇静水锦标赛女子四人皮艇500米项目冠军,并收获波兰2017年度最佳年轻运动员奖。2018年,帕泽克搭档队友收获世界青年及U23皮划艇静水锦标赛U23组女子双人皮艇500米项目冠军。2021年5月,帕泽克收获皮划艇静水世界杯第二站女子单人皮艇5000米项目冠军。2022年8月,帕泽克参加欧洲皮划艇锦标赛,收获女子双人皮艇200米季军。同月,帕泽克搭档哈克收获世界皮划艇静水锦标赛女子双人皮艇500米项目亚军。2023年6月,帕泽克参加欧洲运动会,收获皮划艇静水女子四人皮艇500米项目亚军。同年8月,帕泽克在世界皮划艇静水锦标赛上收获女子双人皮艇200米项目亚军及女子双人皮艇500米项目季军。2024年8月8日,在巴黎奥运会皮划艇静水项目女子500米四人皮艇决赛中,帕泽克帮助德国队以1分32秒62的成绩夺得银牌。8月9日,在巴黎奥运会皮划艇静水项目女子500米双人皮艇决赛中,帕泽克与哈克组成的德国队,以1分39秒46的成绩夺得铜牌。

莉娅·索菲·弗里德里希

莉娅·索菲·弗里德里希(Lea Sophie Friedrich),2000年1月7日出生于德国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达索夫,德国女子场地自行车运动员。
2017年8月,弗里德里希在场地自行车青年世锦赛上收获女子500米计时赛亚军、女子团体冲刺赛亚军及女子个人冲刺赛季军。2018年8月,场地自行车青年世锦赛,弗里德里希单人收获女子500米计时赛、女子凯林赛、女子团体冲刺赛及女子个人冲刺赛四项冠军。2019年8月,弗里德里希在德国场地自行车锦标赛上收获女子凯林赛及女子个人冲刺赛两项冠军。2020年3月,场地自行车世锦赛,弗里德里希收获女子500米计时赛及女子团体冲刺赛两项冠军。2021年,弗里德里希生涯首次参加奥运会,搭档艾玛·欣泽(Emma Hinze)代表德国队收获东京奥运会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冲刺赛银牌。同年,她在场地自行车世锦赛上收获女子团体冲刺赛、女子500米计时赛及女子凯林赛三项冠军。2022年,弗里德里希收获场地自行车世锦赛女子凯林赛及女子团体冲刺赛两项冠军。2023年,弗里德里希收获场地自行车世锦赛女子团体冲刺赛冠军。2024年8月6日,弗里德里希帮助德国在巴黎奥运会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争先赛中获得季军。8月11日,弗里德里希获得巴黎奥运会场地自行车女子争先赛银牌。

伊莎贝尔·维特

伊莎贝尔·维特(Isabell Werth),1969年7月21日出生于德国塞维伦,德国马术女运动员。现世界排名第2名。
伊莎贝尔·维特从17岁开始职业生涯。1992年,伊莎贝尔·维特首次代表德国队出战巴塞罗那奥运会,并取得马术盛装舞步个人赛亚军和团体赛冠军。1996年,在亚特兰大奥运会马术盛装舞步项目中,伊莎贝尔·维特在团体和个人比赛都获得了金牌。2004年,由于马匹受伤,她错过了雅典奥运会。次年11月,伊莎贝尔·维特搭档Satchmo在斯图加特以79.958%的成绩打破了大奖赛世界纪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伊莎贝尔·维特带着Satchmo以76.417%分帮助德国队获得了团体盛装舞步金牌。2016年里约奥运会,伊莎贝尔·维特再次获得马术盛装舞步团体金牌和个人银牌。
2017年,伊莎贝尔·维特与赛驹WEIHEGOLD OLD收获个人第三座盛装舞步世界杯总决赛冠军。同年,伊莎贝尔·维特被国际马术联合会授予最佳运动员奖。2020年12月,伊莎贝尔·维特当选为国际盛装舞步骑手俱乐部(IDRC)主席。次年7月27日的东京奥运会盛装舞步团体决赛中,伊莎贝尔·维特领衔的德国队夺得这个项目的金牌。2024年,伊莎贝尔·维特获得德国体育成就最高奖银月桂叶奖。同年8月,伊莎贝尔·维特获得2024年巴黎奥运会马术盛装舞步团体金牌和个人银牌。

杰西卡·冯·布雷多-韦恩德尔

杰西卡·冯·布雷多-韦恩德尔(德语:Jessica von Bredow-Werndl),1986年2月16日出生于德国罗森海姆,德国女子马术运动员,主攻盛装舞步。
杰西卡在四岁时上了第一堂马术课,并由此迷上了马术。2002年,杰西卡获得参加欧洲锦标赛的资格,到2005年,她在欧洲锦标赛上获得了六枚金牌和两枚银牌。期间,她还赢得了三个德国全国冠军。2015年,杰西卡成为德国队的一员,与坐骑乌妮(Unee BB)一起被提名参加“高级训练营”的欧洲锦标赛,并与团队一起在亚琛获得铜牌。2018年,她和坐骑达莱拉(TSF Dalera BB)参加在美国特赖恩举行的世界马术运动会,并随德国队一起获得团体金牌。2021年,她和坐骑达莱拉在日本东京奥运会自由音乐演绎赛中获得冠军,这是德国25年来首枚盛装舞步个人金牌。2022年,杰西卡和坐骑达莱拉一起赢得了莱比锡世界杯决赛冠军。2023年,她再次获得奥马哈世界杯决赛冠军。2024年8月,杰西卡在巴黎奥运会先后获得盛装舞步团体赛金牌及个人盛装舞步音乐自由演绎大奖赛金牌。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德语: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奥地利裔德国政治家,是纳粹德国的独裁者、纳粹主义思想的拥护者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
1889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出生于奥德边境因河畔的布劳瑙镇。父母去世后,希特勒于1908年前往维也纳报考美术院校,多次失败后,希特勒流落街头。1913年,希特勒前往德国南部城市巴伐利亚的首府慕尼黑参军,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获得了二级及一级“铁十字”勋章。1919年,希特勒加入到纳粹党的前身-德国工人党( German Workers' Party ),并在1921年被任命为纳粹党领袖后对纳粹党进行了彻底的改组。1923年,希特勒打算利用德意志国(史称“魏玛共和国”)的危机夺取政府权力,他于1923年11月8日在慕尼黑啤酒屋发动政变。政变失败后,希特勒被判入狱。在狱中,希特勒向鲁道夫·沃尔特·理查德·赫斯口述了他的自传书籍《我的奋斗》。希特勒于1924年被提前释放后,他靠着极具煽动性的演讲通过对《凡尔赛条约》的攻击以及对以反犹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纳粹主义思想的宣传赢得了广泛支持。1933年1月30日,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希特勒以极快的速度解散了所有竞争对手,并在1934年8月2日成为国家元首,获得了德国的全部权力,开始了他的独裁统治。
希特勒的执政目标是为德国人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他希望通过对外侵略缓解德国国内的困境。希特勒上台后,始终奉行其纳粹思想,即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以及领袖原则和极权主义;他掌权后,将他的独裁思想灌输给德国民众,使德国民众笃信德国的复兴只能在他的领导下完成。希特勒在对德国的独裁统治期间,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并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他的领导下,纳粹德国先后侵吞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法国,并迅速向北欧、非洲以及阿拉伯等地扩张,有近600万犹太人和数百万受害者在他的授意和默许下被屠杀。然而,希特勒统治世界的美梦被盟国所击碎。1945年4月29日,希特勒与爱娃·布劳恩结婚。4月30日,希特勒开枪自杀,爱娃·布劳恩服毒自杀;按照希特勒的遗愿,他们的尸体被焚烧。
英国历史学家休·特雷弗-罗珀认为希特勒是历史上“可怕的简化者”之一,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系统的、最历史的、最哲学的征服者,也是最粗鲁的、最残酷的、最狭隘的征服者。

托马斯·巴赫

托马斯·巴赫(Thomas Bach)男,1953年12月29日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维尔茨堡,经济法学博士,德国前击剑运动员,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
1976年,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巴赫随联邦德国队夺得男子花剑团体冠军。此外他还获得过两届世锦赛冠军。1981年,巴赫成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的委员。巴赫1996年竞选国际奥委会执委获得成功。2000年至2004年、2006年至2013年巴赫两度任职国际奥委会副主席。2013年9月10日,巴赫当选为第九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任期八年。他也成为第八位来自欧洲的国际奥委会主席。2021年3月10日,托马斯·巴赫成功连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任期至2025年结束。
2015年,巴赫被授予“奥林匹克运动突出贡献奖”。2019年,他获得杰姆-帕潘德里欧国际和平奖。

吉娜·爱丽丝

吉娜·爱丽丝,全称吉娜·爱丽丝·雷德林格(Gina Alice Redlinger), 1994年8月22日出生于德国威斯巴登,德韩混血。吉娜·爱丽丝毕业于汉堡音乐戏剧学院,德国钢琴家、歌手。
吉娜从4岁开始学习钢琴,10岁,她相继在威斯巴登国际钢琴比赛和慕尼黑青年钢琴大赛中获奖;15岁,她凭借个人首场钢琴独奏音乐会赢得关注。2012年-2014年,吉娜在柏林爱乐大厅举办过三次音乐会。吉娜多次与广州、深圳交响乐团合作进行音乐会演出。2013年,吉娜举行了“年轻艺术家”钢琴独奏音乐会。2017年,她在德国鲁尔钢琴音乐节上举办了独奏音乐会。2019年,吉娜·爱丽丝与郎朗宣布结婚。二人参加的综艺《幸福三重奏第二季》播出。同年,与深圳交响乐团合作举办了胜利的时刻音乐会,签约环球音乐,并为电影《冰雪奇缘2》演唱了中文推广曲《回忆之河》。2020年与郎朗参加的综艺《妻子的浪漫旅行第四季》播出。2021年发行首张个人专辑《梦幻曲》。2023年参加综艺《乘风2023》。
2024年2月5日,吉娜·爱丽丝亮相第66届格莱美奖颁奖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