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德国明星列表

乔丹·卡佛

乔丹·卡佛(英文名:Jordan Carver;本名:伊娜·玛丽亚·施尼策尔),女,1986年1月30日生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特里尔,是一位德国内衣模特、演员、业余女拳手。
乔丹·卡佛毕业后曾在一位酒店经理手下做学徒,后来决定全身心投入到模特事业中去。她在法国公司担任美容师期间,遇到了一位与多家杂志社合作过的摄影师,摄影师发现了她的潜力并帮助她制作了一些海报风格的照片样本。2010年2月,乔丹·卡佛推出了自己的个人网站。2012年,乔丹·卡佛与AZ Media签订了合同,参演的喜剧《King Bachelor`s Pad》上映。次年她做客真人秀节目“Wild Girls”,且她参演的电影作品《Who Killed Johnny》上映。2014年,乔丹·卡佛参加职业名人拳击赛,最终不敌梅兰妮·穆勒。2015年,乔丹·卡佛参演的恐怖电影《Muck: Feast of Saint Patrick》上映。

克劳迪亚·席弗

克劳迪亚·席弗(又名:克劳迪娅·希弗、Claudia Schiffer),1970年8月25日出生于德国莱因伯格,德国女演员、模特、制片人。
1987年10月,克劳迪亚·席弗被Michel Levaton发掘,开始担任模特。1995年,被法国的Paris Match杂志评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1997年,参演电影《 老公老婆不登对》。2003年,她出演《 真爱至上》。
克劳迪亚·席弗曾经于1990年和1991年先后被美国《人物》(People)杂志评为“世界上50位最漂亮的人”之一;1995年,她被法国的Paris Match杂志评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莱因哈德·海德里希

莱因哈德·特里斯坦·欧根·海德里希(德语:Reinhard Tristan Eugen Heydrich,男,1904年3月7日—1942年6月4日),是德国纳粹党党卫队的重要成员之一,地位仅次于希姆莱,纳粹大屠杀的主要执行者之一。
海德里希于1922年成为了一名海军学员,开启了他的海军生涯。之后海德里希因为取消婚约而受到女方父亲的举报,于1931年退伍,他在同年6月加入了纳粹党,受到了希姆莱认可后加入党卫军。之后海德里希于1932年7月接管党卫军安全部门,成为海因里希·希姆莱的得力助手。受到重用之后,海德里希在1936年起领导“安全警察”组织。1936年海德里希担任新设立的国家安全总局(由安全部门、安全警察与秘密警察“盖世太保”组织整并而成)局长一职。1941年,海德里希成为了党卫队的全国总指挥,并组织了多起针对东欧犹太人的大屠杀。同年7月受赫尔曼·戈林委托,执行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海德里希的残忍手段引起了东欧方面的注意,于是海德里希于1942年5月27日,在前往布拉格机场的途中遭遇了刺杀而身负重伤。此次刺杀是由流亡的捷克政府所策划的“类人猿行动”,经过救治,海德里希还是在6月4日死去。
流亡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和伦敦BBC广播等官方表示了海德里希的死亡是罪有应得,认为他的一生沾满了无数人的血。之后希特勒亲自主持了海德里希的丧礼,还称呼他为“拥有钢铁之心的男人”,并追授“德意志勋章”,其遗体归葬于柏林后,希特勒为了替其报仇,下令将波西米亚的利迪策村庄彻底消灭,国际儿童节也由此而来。

卡尔·拉格斐

卡尔·拉格斐(德语:Karl Lagerfeld,1933年9月10日—2019年2月19日),全名卡尔·奥托·拉格斐(Karl Otto Lagerfeld),是世界知名的德国籍时尚创意总监、时装设计师、艺术家、摄影师及讽刺画画家。卡尔·拉格斐出生于德国汉堡,从小对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少年时在法国巴黎参加国际羊毛秘书处所赞助的外衣设计大赛并获奖从此开启时装设计师的职业生涯。
拉格斐在1983年开始担任顶级法国时装品牌香奈儿的领衔设计师兼任创意总监,同时他还是许多世界知名时尚品牌的设计师、创意总监,其中包括意大利时装品牌芬迪、与他同名的时装品牌“KARL LAGERFELD ”、法国时装品牌蔻依。除了时尚设计,拉格斐还涉足了摄影领域。1999 年,他在巴黎开设了自己的照相馆,拉格斐的许多照片也被转变成艺术书籍,主要由 Steidl 出版。拉格斐还有一些插画、建筑设计作品,也曾出版过书籍。在2002 年,卡尔与他的医生 Jean-Claude Houdret 合著了一本畅销书——《卡尔·拉格菲减肥指南》。2013年起,他的政治漫画定期会于德国报章《法兰克福汇报》上发表。他的建筑作品遍布巴黎、澳门、迈阿密、柏林、台湾、蒙特卡洛、新加坡和多伦多等地,其中包括对巴黎的Hôtel de Crillon 和澳门的KARL LAGERFELD 酒店进行为期四年的奢华翻新工程。
拉格斐是时尚界的传奇人物,在拉格斐的带领下成功让原本过气的香奈儿复活,令其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时装品牌之一,卡尔还跟各种时装品牌合作开展了不同的与艺术相关的项目,被人们称为“时尚大帝”及“时装界的凯撒大帝”,在中国大部分媒体称其为“老佛爷”。他自己也成为了时尚界的一个标签,他给自己从头到脚量身定制的对外形象,由黑、白、灰三色构成的一个行走的标志。2019年,时尚大师卡尔·拉格菲尔在巴黎过世,享年85岁。 

尤尔根·克洛普

尤尔根·诺伯特·克洛普(外文名:Jürgen Norbert Klopp),出生于1967年6月16日,德国职业足球教练,前德国职业足球运动员,司职后卫,职业生涯曾效力于普福尔茨海姆、埃根青根、法兰克福梯队、辛德林根胜利、红白法兰克福以及美因茨。退役后,克洛普在法兰克福青年队开启了执教生涯,并先后担任美因茨、多特蒙德、利物浦的主教练。
相比球员时代只获得一个巴登州杯赛冠军,克洛普在执教生涯获得的荣誉要更多。执教多特蒙德期间,克洛普获得了2次德甲冠军、2次德国超级杯冠军、1次德国杯冠军以及2次德国年度主帅。执教利物浦期间,他获得了欧冠联赛冠军、世俱杯冠军、英超联赛冠军、欧洲超级杯冠军、英格兰足总杯冠军、英格兰联赛杯冠军(2次)以及英格兰社区盾杯冠军。另外,他还两次荣膺[yīng]世界年度最佳主帅的荣誉。克洛普在2023-24赛季结束后不再担任利物浦主教练,结束在利物浦为期八年半的执教生涯。
克洛普的执教风格就像“重金属摇滚乐”,始终信仰“压迫式”足球,并自始至终都在坚持这一风格。

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 全名马克西米利安·卡尔·埃米尔·韦伯(Maximilian Karl Emil Weber),1864年4月21日出生,德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韦伯是一位少有的跨学科奇才,也被称为“欧洲文化之子”。
韦伯出生于德国埃尔福特,先后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律,25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30岁被弗莱堡大学聘为经济学正教授,以《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为题的就职演说在思想界引起骚动。两年后成为著名学府海德堡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1898年开始,韦伯深陷神经官能症之苦辞职修养,四年后重新开始学术生活。此后20年,常受抑郁症困扰。韦伯生前身后发表了以《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经济与社会》《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大批著述,横跨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宗教、哲学和音乐各领域。1920年6月14日晚,韦伯病逝于慕尼黑。遗孀玛丽安妮用六七年时间,整理出版了《经济与社会》等大量韦伯学术思想遗稿,才使得韦伯在现代社会科学领域占据了应有的重要地位。
韦伯一生致力于考察世界各宗教的经济伦理,试图从比较角度探讨世界各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了权威理论、组织结构、工具理性等学术理论;其类型学为二十世纪社会学和政治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所创建的官僚组织说,从主观行为出发,论证个人行为的合理性与社会结构秩序的合法性,对后世影响巨大。
韦伯是一位真正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公认为是对现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德国学者赋予了韦伯众多头衔——“现代社会学奠基人”“德国经济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组织理论之父”。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与康德、费希特、谢林一起被视为德国古典哲学(又译为德国观念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1770年8月27日,黑格尔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1788年,黑格尔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1801年他来到耶拿大学。1808年11月,黑格尔来到纽伦堡并在一所中学任校长。1818年黑格尔受聘于柏林大学并于1829年成为校长。1831年因霍乱(一说胃病),卒于柏林。
黑格尔生前出版的著作有:《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之间的差别》《精神现象学》《逻辑科学》《哲学科学百科全书》《法哲学原理》。
黑格尔哲学是体系化的,他试图建立起一整套严格的哲学体系。在《哲学科学全书纲要》中,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黑格尔哲学涉及到诸多领域,如形而上学、美学、宗教哲学、历史哲学、哲学史等。黑格尔对后世影响深远,如马克思、卢卡奇、科耶夫、齐泽克、麦克道威尔、布兰顿等人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爱娃·布劳恩

爱娃·布劳恩,全名爱娃·安娜·宝拉·布劳恩(婚后改姓希特勒;1912年2月6日 - 1945年4月30日),是二战时期德国摄影师,长期是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的情人,在两人一同在柏林地堡自杀前近40小时才正式与希特勒结婚。
1912年爱娃·布劳恩在慕尼黑出生,1929年以前一直居住在在慕尼黑,在教会学校中接受教育。17岁从学校毕业后,爱娃在海因里希·霍夫曼(Heinrich Hoffmann)的照相店中工作。当时霍夫曼是纳粹党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专用摄影师,由此爱娃认识了希特勒,并逐渐与其发展成恋爱关系,后来长期作为希特勒的伴侣。1945年4月在爱娃在希特勒自杀前夕与其结婚,随后和希特勒一同自杀。
尽管爱娃在希特勒的私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其传记作者戈尔特梅克·海克·B.(Görtemaker Heike B.)的评价中,她被认为在纳粹德国政治决策和事件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汉斯·季默

汉斯·季默(Hans·Zimmer),1957年9月12日出生于德国黑森州法兰克福 被誉为“好莱坞大片配乐代言人”。电影配乐风格多为节奏性、高戏剧性的配乐,被认为是好莱坞最具创新性的音乐天才之一。
1988年为电影《雨人》配乐,首度提名奥斯卡最佳电影配乐奖,从此开始好莱坞的配乐之路。1990年凭《为戴茜小姐开车》的配乐,首获格莱美奖提名。1995年凭借为动画电影《狮子王》的配乐获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奖,同年以战争片《赤色风暴》(Crimson Tide)获得格莱美最佳配乐专辑奖。其《尽善尽美》《细细的红线》《埃及王子》及《角斗士》也多次入围奥斯卡与全球电影配乐奖。1997年被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聘为梦工厂电影公司音乐总监,并于同年获颁表演艺术著作权保护组织BMI电影音乐终身成就奖。2003获得由美国作曲家、作家与出版商协会授予的亨利·曼西尼终身成就奖。2007年入选英国《每日电讯报》“全球百大天才”名单。2010年12月8日留名好莱坞星光大道。2018年,汉斯·季默凭借电影《以寡敌众》入围第17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原创配乐。2022年3月27日,第94届奥斯卡金像奖公布得奖名单。汉斯·季默凭借《沙丘》获得最佳原创配乐奖。2022年4月4日,汉斯·季默凭借《Dune》获得第64届格莱美颁奖礼最佳影视配乐奖。2024年3月1日,汉斯·季默担任配乐的电影《沙丘2》在美国上映。
而今,汉斯·季默已经是好莱坞少壮派作曲家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创新派的电影配乐天才。曾经的流行音乐创作背景,使得他在电子合成器和传统器乐的结合使用上每每展现令人震撼的个人风格,汉斯·季默形成了跨界转型创作电影音乐的典范,也屡次缔造令人激赏的配乐成绩。特别是在动作电影配乐方面,他独特的音乐风格——揉合了电子乐的炫丽节奏和交响乐的磅礡[bō]气势,几乎是近年来,典型好莱坞英雄主义动作电影不可或缺的“标准配置”。

埃尔温·隆美尔

埃尔温·隆美尔(Erwin Rommel,1891年11月15日——1944年10月14日),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军事家、战术家,他被称为“沙漠之狐”“帝国之鹰”。与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并称为“纳粹德国三大悍将”。
1891年11月15日,隆美尔出生于德国南部奥登海姆,其父亲是一位中学校长,母亲是当地政府官员的女儿。早年的隆美尔体质瘦弱,但其父亲却鼓励他从军。1910年,隆美尔参军入伍并在此后进入军官学校学习。1914年一战爆发,隆美尔作为下级军官屡立战功,1918年战争结束后得以留在军队。1929年到1933年期间,隆美尔担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教官,并撰写《步兵攻击》一书,该书于1937年出版后获得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赏识,隆美尔因此被任命为元首守卫营营长。1939年二战爆发,隆美尔主动请缨在法国战役中率领装甲师作战并立下战功。1941年,他被派往北非组织德国非洲军团与英军的作战。1943年在阿拉曼战役中被英军将领蒙哥马利击败,此后他被召回欧洲,先后担任意大利北部集团军司令和驻法国B集团军司令,负责“大西洋壁垒”的建造。1944年7月,隆美尔返回指挥部的途中被盟军轰炸机炸成重伤,被送往医院救治。1944年7月20日,反希特勒的军官团发动政变,刺杀希特勒未遂,隆美尔受到牵连,同年10月14日,为保全家人,隆美尔在希特勒的胁迫下服毒自尽。
隆美尔的主要作品有《步兵攻击》《隆美尔一战回忆录》记录了他在一战、二战时的经历。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

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

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出生于1813年5月22日,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剧作家、指挥家,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大师,音乐史上的巨人之一,同时,因其在宗教和政治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1813年5月22日,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出生于萨克森王国莱比锡,受德国作曲家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的《自由射手》作品影响,瓦格纳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1833年,瓦格纳正式开启音乐家生涯,并创造出以童话为题材的浪漫主义歌剧——《仙女》。1843年,《漂泊的荷兰人》首演,自此,瓦格纳名声确立。在1848年参加德累斯顿起义后,瓦格纳陷入了困境。起义失败后,他成为通缉犯,被迫逃亡十余年。直到1864年,他受到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赏识,命运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路德维希二世的支持下,1868年,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首演,获得巨大成功,标志着瓦格纳在德国音乐界的地位得到确立。1876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在拜罗伊特首演,规模巨大,在欧洲文化界引起轰动,1883年2月13日,因心脏病发作,瓦格纳在威尼斯逝世。
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是继贝多芬、韦伯后德国歌剧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在音乐创造方面,瓦格纳继承了莫扎特歌剧的特点,加强音乐在作品中的表现力,运用主导动机的技巧,丰富了歌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瓦格纳创作了一系列对后世有着深刻影响的作品,如《尼伯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帕西法尔》等,同时他将传统歌剧进行改革创新,加强音乐的表现力,从而发展出“乐剧”,开创了全新的歌剧演出形式。1974年,西德政府为纪念瓦格纳,在他的故居瓦恩弗里德内筹建了瓦格纳纪念馆,并于1976年建成对外开放。

奥斯卡·辛德勒

奥斯卡·辛德勒(德语:Oskar Schindler,1908年4月28日-1974年10月9日),出生于奥匈帝国(1918年以后:捷克)摩拉维亚省的工业小城兹维陶,是一位德国资本家、间谍和纳粹党党员。
1908年4月28日,奥斯卡·辛德勒出生并成长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兹维陶的一户苏台德德裔家庭。从技术学校毕业后,辛德勒先后做过多份工作,于1935年加入亲纳粹的苏台德德国党。次年,被德国军方的反间谍部门阿伯维尔吸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辛德勒跟随德国军方来到了波兰占领城市克拉科夫,准备借助战争大发一笔。他在当地开设了一家搪瓷工厂。最初,辛德勒雇佣犹太工人,是出于利益的驱使,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态度产生了变化,他开始不计代价地保护自己的工人。在整个战争期间,拯救超过1000名犹太人的生命。战后,辛德勒多段经商不顺,生活颇为潦倒,但接到犹太人的接济。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在希尔德斯海姆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66岁。
辛德勒曾被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授予“国际义人”称号。1982年,作家托马斯·基尼利根据辛德勒战时真实经历写成的小说《辛德勒的名单》一书出版。1993年,根据该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影院上映。

黛安·克鲁格

黛安·克鲁格(原名黛安·海德克吕格;德语:[diˈaːnə ˈkʁuːɡɐ];1976年7月15日出生)是一位德国女演员和前模特。她在职业生涯早期获得了全球认可,并从戛纳电影节获得了肖邦奖。2016年,她出演首部德语电影《褪色》。2018年华鼎奖全球演艺名人公众形象排行榜公布,黛安·克鲁格排名第61位。

赫尔曼·戈林

赫尔曼·戈林的全名是赫尔曼·威廉·戈林(Hermann Wilhelm Göring1893年1月12日-1946年10月15日),他原来是希特勒亲自选定的接班人之一,曾经担任过里希特霍芬中队的最后一任指挥官、大日耳曼帝国元帅、科研委员会主席、盖世太保首长、“四年计划”负责人、国会议长、冲锋队总指挥、经济部长、普鲁士邦总理等。
1893年1月12日生于巴伐利亚。在赫尔曼·戈林三岁时,他的父亲辞去政务全家移居柏林。1910年赫尔曼·戈林来到柏林郊外的德军事学院进修。第二年3月,赫尔曼·戈林被征召入步兵部队任少尉。后来,戈林参与1923年的“啤酒馆政变”,政变失败被捕,后被他的朋友用假护照设法将其救出。1924年5月,戈林向墨索里尼(Mussolini)借200万里拉想要帮助纳粹东山再起。1932年国会选举中,纳粹党失去了200万选民,戈林被希特勒派去向墨索里尼求助,好为纳粹筹集竞选资金。次年,通过了戈林这个将授予他独裁大权的法律。1935年,希特勒宣布德国将重建空军,戈林被正式任命为德国空军总司令。第二年6月6日,首任空军参谋长韦佛(Wever)因飞行事故身亡,戈林随后任命凯塞林(Kesselring)继任此职。1937年11月至1938年2月期间,戈林担任德国经济部长,使经济部成为四年计划的执行机关。1938年2月12日,戈林与奥国总理库尔特·许士尼格(Kurt Schuschnigg)会面,表示若非和平统一,将会动武入侵奥国。次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同日,希特勒在国会发表对德波局势的演说,并正式宣布戈林为其接班人。1945年5月7日,邓尼茨命令整个德国无条件投降。5月21日,戈林到卢森堡边境等待审讯。次年10月15日,也就是戈林被处以绞刑行刑的前一天晚上,戈林服毒自杀身亡。
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战事军备部长施佩尔在战后的一次审讯中说:“戈林是个聪明人,常常提出许多蛮干的主意,理解力也极强,但他缺乏韧性……,他肩负的事情太多。他的主意有时甚至是危险的,因为他并不是很讲究实际的人……。1939年前,戈林的精神状态极佳,他实行同工业界愿望相反的四年计划,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直到这个时候,他总还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良好素质和充沛的精力。在1939年以后他的精力衰竭了,剩下的只是他的恶劣品质。”

阿道夫·艾希曼

阿道夫·艾希曼(别称:死刑执行者)(德语:Adolf Eichmann,1906年3月19日-1962年6月1日),出生于德国的索林根,曾是纳粹德国高级官员。
阿道夫·艾希曼因1934年由于负责达豪集中营而受到海德里希的赏识。1937年,阿道夫·艾希曼前往海法和开罗,研究将犹太人迁移到巴勒斯坦的可能性,然而,他以经济原因向纳粹方面提出反对将犹太人迁移到巴勒斯坦的计划。1942年,阿道夫·艾希曼出席万湖会议,负责屠杀犹太人方案,晋升中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他被美国俘虏,逃脱后流亡阿根廷。1960年,阿道夫·艾希曼被摩萨德逮捕并秘密运往以色列,引发阿以外交纠纷。 1961年2月11日,阿道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接受审判,被以人道罪名等15条罪名起诉。这次审判引起了国际关注,许多大屠杀的受害者作证。以色列政府安排阿道夫·艾希曼在防弹玻璃后面受审。同年12月,他被判处有罪并被判处死刑。1962年6月1日,阿道夫·艾希曼被处以绞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