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弗兰克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本名安内莉斯·玛丽·弗兰克(Annelies Marie Frank,1929年6月12日-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大屠杀中最著名的犹太裔受害者之一,二战中犹太人避居生活的记录者。安妮·弗兰克1929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纳粹上台后她随家迁至荷兰阿姆斯特丹;希特勒占领荷兰后,安妮一家为躲避迫害开始避居生活,终于1944年被纳粹抓捕,后于1945年逝世于卑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安妮·弗兰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占领荷兰期间避居生活和集中营生活的经历者,她以文字记录了1942年至1944年全家避居阿姆斯特丹的日子,为其代表作《安妮日记》(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此书于她去世后经其父亲整理出版,是“全世界最多人阅读的一百本书之一”。1999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将安妮·弗兰克评为“20世纪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100名人物”之一。
早年经历
安妮·弗兰克,1929年6月12日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商人家庭。家庭成员包括:父亲奥托·弗兰克(Otto Frank),母亲伊迪斯·侯兰德(Edith Hollander),年长安妮 3 岁的姐姐玛格特·弗兰克(Margot Frank),安妮是家中次女。安妮一家都是犹太教改革派(犹太教分支)的信徒,其父母均为虔诚的犹太教徒,鼓励小孩从小进行阅读。1934年前,弗兰克一家生活在法兰克福的多恩布什区,一开始住在马尔巴赫区(Marbachweg area),后来搬到了名叫诗人角(The Poets` Quarter)的小公寓。
1933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党于德国国会选举中胜出,犹太人在德国的处境每况愈下,成为了纳粹种族清洗政策的靶心之一。因此,为了自身与家人的安全,奥托在1933年移民至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伊迪斯在1934年2月带着孩子们至阿姆斯特丹与奥托团聚。奥托在阿姆斯特丹经营一家名为奥佩克塔的果胶公司,一家人住在阿姆斯特丹近郊的一座公寓里。
然而,战争的局面持续扩大和恶化。1940年5月10日德国入侵荷兰,荷兰随即被攻陷。一向以中立著称的荷兰也越发危险。在荷兰期间,安妮入读蒙特梭利教育学校。1942年6月,安妮13岁生日时收到了父亲的生日礼物,是一本带小锁的硬皮笔记本。安妮随即开始用它记录生活琐事,在其中安妮也描述了德国占领荷兰后社会上所发生的变化。
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奥托曾试图安排全家移民英国或美国,但终因为签证和动荡的国际局势未能成行。1942年7月5日,弗兰克家接到纳粹当局的文件,召唤玛格特去劳动营。弗兰克一家终于在1942年7月6日不得不过起了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
 日记生活
1942年7月6日,弗兰克一家将动身前往藏身处。这个藏身处位于阿姆斯特丹王子运河的奥佩克塔公司办公室上方的一个平台进入的三层楼高的空间。奥佩克塔公司曾是奥托自己的公司,但因为犹太人的企业有可能被没收,奥托已经与它进行了切割。这个避难所被称为“后屋”(secret annex),是个比较隐蔽的地点,是大楼秘密增建的部分,入口被一个书柜挡住以掩人耳目。只有几个公司里的员工知道他们藏在这里,其中就有后来拾得安妮日记本的贝普·福斯库尔、秘书梅普·吉斯。这些人也冒着生命危险为藏匿在此的犹太人家庭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资和时局信息。此后,安妮在后屋中共生活了761天。
1942年11月,范·佩尔斯(Hermann van Pels)一家和牙医弗里茨·普费弗尔(Fritz Pfeffer)也加入了“后屋”的躲藏生活。佩尔斯是奥托·弗兰克的前同事,普费弗尔则是弗兰克家的熟人。在这里生活他们只能尽量小心、谨慎,不随意走动或大声说话,因为在“后屋”之外公司仍在照常运行。在这个狭窄而窘迫的空间里,安妮对佩尔斯太太等人有过一些抱怨。但后来,她发现自己对彼得·佩尔斯(佩尔斯太太的儿子)产生了一种难以确定的迷恋关系。她有时也会在日记中流露出对姐姐玛格特和母亲伊迪斯的不满情绪。但在整个后屋的生活中,安妮始终与其他人处于紧密联系的关系中。
避居期间,弗兰克姐妹两人其实都希望有朝一日重新回到学校学习。安妮花了很多时间在阅读和写作上,经常撰写和编辑她的日记。除了叙述事件的发生,她还写了自己的感受、信念和抱负。早些时候,安妮的理想是长大后当一名演员,所以她在“后屋”的墙上贴了很多电影海报。但是随着躲藏时间的增加,她开始树立起成为一名写作者的理想,并坚持在日记本上进行写作。在1944年4月5日(星期三)的日记中她写道:

        我一提笔就忘掉一切。我的愁闷消失了,我的勇气又产生了。可是——这是个大问题——我会写出什么伟大的作品来吗?我会成为记者和作家吗?
        我希望会,我非常希望能这样!我能用写作表达一切,表达我的思想、理想和幻象。

安妮的写作活动一直持续到1944年8月1日,日记的最后一篇。在日记的最后一页,安妮·弗兰克写道:“心存善念,鼓足勇气。”他们一家在1944年8月4日被捕。
 集中营岁月
1944年8月4日早上,德国党卫队保安处接到告密,帝国保安部党卫队高级队长卡尔·西尔贝鲍尔(Karl Silberbauer)带领一支警察小队突袭“后屋”,其中藏匿的弗兰克一家、范·佩尔斯一家、普费弗尔以及帮助藏匿他们的公司职员全部被捕。犹太人们先被抓进监狱,后又被转移到荷兰东北部的威斯特博克(Westbork)中转营。
随后,弗兰克一家被驱逐出境,他们被从威斯特博克乘火车运至位于波兰南部的奥斯维辛集中营(Auschwitz)。在奥斯维辛,亲卫队强行将车上的男性与女性分开,奥托·弗兰克与家人们至此彻底分别,未再相见。安妮从此也没再见过她的父亲。在奥斯维辛,无劳动能力者和儿童会被送到毒气室杀死,安妮很快得知了这件事,但她此时已经15岁,被迫进入劳动营地,伊迪斯和玛格特也和她在一起。集中营中环境极为恶劣,缺衣少食、疫病横行。1944年10月安妮和玛格特被重新安置在卑尔根-贝尔森集中营(Bergen-Belsen),而安妮的母亲伊迪斯则被留在奥斯维辛。1945年1月6日,伊迪斯死在奥斯维辛。1945年初,包括斑疹伤寒在内的多种疫病在卑尔根-贝尔森营地蔓延,造成大约一万七千名囚犯死亡。玛格特和安妮就是其中的一员。有目击者称,玛格特从帆布床上摔下来,受惊吓而死,安妮也在几天后去世。但是两人的具体死亡时间无法确认。据2015年的相关研究及一些目击者回忆,玛格特和安妮可能去世于1945年2月。也有观点认为她们死于1945年3月,就在英国军队于1945年4月15日解放卑尔根-贝尔森的几周前。
人物成就
安妮·弗兰克的代表作即她记录避居阿姆斯特丹时所撰写的《安妮日记》,此书是反映二战时犹太人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代表性文学作品,也成为“全世界最多人阅读的一百本书之一”。
成书历程
1945年,苏联军队解放了奥斯维辛,奥托·弗兰克被解救了。他是“后屋”中避难的犹太人中唯一的幸存者。二战结束后,奥托·弗兰克一度打听过家人的下落,最终得知妻子和女儿们都已经去世。之前,弗兰克一家的朋友梅普·吉斯在盖世太保突袭的“后屋”中捡到安妮的日记,在战后交还给了奥托。奥托将日记略微删节,以《后屋》(The Secret Annex)为名,在阿姆斯特丹于1947年6月首次出版。1950年,海德堡的兰伯特·施耐德(Lambert Schneider)出版社将日记译成德文出版,第一次只印刷了4500册,很多德国书商都不敢把它放在橱窗里。1952年,日记以《安妮·弗兰克:一个少女的日记》(Anne Frank: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之名于美国和英国出版。这本书很快就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广泛阅读,今日已被译成70种文字。这是《安妮日记》的成书历程。
《安妮日记》的起源
日记内容
《安妮日记》真实地记录了弗兰克一家、范·佩尔斯一家和牙医弗里茨·普费弗尔等8名犹太人为躲避纳粹的迫害,在“后屋”中所度过的长达两年的避居生活。这是一本在禁闭的控制和死亡的威胁之下所写出来的少女日记。实际上整本日记是以写给“凯蒂”(安妮对日记的称呼)的信组成。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艰难无助的环境下,安妮始终都怀有对生活的希望,对美好未来、自由生活的憧憬:“纳粹从她的生活中夺走了自由。但是直到她去世于卑尔根-贝尔森前的几个月,她生命中的兴趣、这兴趣给她所带来的希望,还有她的生存意志始终没有抛弃她。”
在日记中,安妮写到了一些纳粹统治时期犹太人受歧视的生活境遇。比如在1942年6月24日,她写道:“现在我才觉察到乘电车,尤其是坐敞篷车有多么舒服。但是这种享受对我们犹太人来说已不复存在。”
她写到被迫受困的苦闷和恐怖:“我说到我们决不能外出的时候,不只是感到憋闷,我很怕我们会被发现和枪毙。”
她写到避居时的一些人际烦恼:“范丹先生和我老是吵翻脸。妈妈总是把我当做小娃娃,我可受不了。”
她也写到战时新闻给她带来的情绪波动:“不到一个钟头,失望随着喜悦而来,而且超过了喜悦。土耳其并未参战,该国部长只是谈到即将放弃中立。”在1944年6月9日,她写道:“登陆形势大好!盟军攻下了法国海边的小村庄贝叶,显然是想切断瑟堡所在的那个半岛。每天晚上,战地记者都谈到军队所遇到的困难,将士的勇敢和高涨的士气……我们从BBC听说,丘吉尔想要和军队一起登陆,只是由于艾森豪威尔和其他将领的劝阻而作罢。想想看这样一位老人具有多么大的勇气!他肯定已有七十高龄了。”
到了日记后期,她的写作日渐成熟,开始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一些抽象的主题:“人的精神多么伟大,可是行为多么渺小!”“爱,爱是什么?我想爱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爱是理解一个人,喜欢一个人,和他分喜分忧。”
可以说,安妮的日记以一位少女的视角,表现了二战时期遭受暴力与苦难之犹太民族的心路历程。它不仅是记录生活琐事的一本小小日记,更是一本以文学形式出现的重要历史文献,是犹太民族心灵的真实写照。
日记版本
奥托·弗兰克将《安妮日记》分为A、B两个版本。安妮一开始所写作的原版为版本A。1944年3月,她听到荷兰流亡政府在伦敦的广播节目,流亡的荷兰教育文化及科学部部长博尔克斯泰因(Gerrit Bolkestein)广播说他会建立一个公共的资料库,以记录德占期间荷兰民众的真实生活。这件事鼓舞了安妮。她因此进行了第二次写作,并整理之前的作品——为了日后将日记出版。这形成了后来的版本B。1947年奥托·弗兰克就是在版本B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删改,增加了一些版本A中的内容,修改了日记中的一些拼写错误,还将其中涉及到安妮个人隐私和对其父母婚姻的一些批评的段落删去,此即《安妮日记》以《后屋》之名最初出版时的版本,现在一般被称为版本C。1986年,荷兰国家战争文献研究所发表了评论版的《安妮日记》,其中有对安妮日记A版和奥托删减版日记的比较,还有关于弗兰克家和日记的其他历史资料。2000年后,奥托私藏的5页批评安妮父母的婚姻关系和安妮母亲的日记也被公布,逐渐增入最新出版的日记中。2018年,得益于新技术的帮助,A版日记中被胶糊住的两页也被公布于天下。

已获成就

暂无数据

正在参与的榜单

暂无数据

已结束的榜单

暂无数据

明星最新动态

暂无相关动态

所有参与的榜单

暂无数据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信息
纠错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