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德国明星列表

汉斯·季默

汉斯·季默(Hans·Zimmer),1957年9月12日出生于德国黑森州法兰克福 被誉为“好莱坞大片配乐代言人”。电影配乐风格多为节奏性、高戏剧性的配乐,被认为是好莱坞最具创新性的音乐天才之一。
1988年为电影《雨人》配乐,首度提名奥斯卡最佳电影配乐奖,从此开始好莱坞的配乐之路。1990年凭《为戴茜小姐开车》的配乐,首获格莱美奖提名。1995年凭借为动画电影《狮子王》的配乐获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奖,同年以战争片《赤色风暴》(Crimson Tide)获得格莱美最佳配乐专辑奖。其《尽善尽美》《细细的红线》《埃及王子》及《角斗士》也多次入围奥斯卡与全球电影配乐奖。1997年被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聘为梦工厂电影公司音乐总监,并于同年获颁表演艺术著作权保护组织BMI电影音乐终身成就奖。2003获得由美国作曲家、作家与出版商协会授予的亨利·曼西尼终身成就奖。2007年入选英国《每日电讯报》“全球百大天才”名单。2010年12月8日留名好莱坞星光大道。2018年,汉斯·季默凭借电影《以寡敌众》入围第17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原创配乐。2022年3月27日,第94届奥斯卡金像奖公布得奖名单。汉斯·季默凭借《沙丘》获得最佳原创配乐奖。2022年4月4日,汉斯·季默凭借《Dune》获得第64届格莱美颁奖礼最佳影视配乐奖。2024年3月1日,汉斯·季默担任配乐的电影《沙丘2》在美国上映。
而今,汉斯·季默已经是好莱坞少壮派作曲家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创新派的电影配乐天才。曾经的流行音乐创作背景,使得他在电子合成器和传统器乐的结合使用上每每展现令人震撼的个人风格,汉斯·季默形成了跨界转型创作电影音乐的典范,也屡次缔造令人激赏的配乐成绩。特别是在动作电影配乐方面,他独特的音乐风格——揉合了电子乐的炫丽节奏和交响乐的磅礡[bō]气势,几乎是近年来,典型好莱坞英雄主义动作电影不可或缺的“标准配置”。

埃尔温·隆美尔

埃尔温·隆美尔(Erwin Rommel,1891年11月15日——1944年10月14日),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军事家、战术家,他被称为“沙漠之狐”“帝国之鹰”。与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并称为“纳粹德国三大悍将”。
1891年11月15日,隆美尔出生于德国南部奥登海姆,其父亲是一位中学校长,母亲是当地政府官员的女儿。早年的隆美尔体质瘦弱,但其父亲却鼓励他从军。1910年,隆美尔参军入伍并在此后进入军官学校学习。1914年一战爆发,隆美尔作为下级军官屡立战功,1918年战争结束后得以留在军队。1929年到1933年期间,隆美尔担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教官,并撰写《步兵攻击》一书,该书于1937年出版后获得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赏识,隆美尔因此被任命为元首守卫营营长。1939年二战爆发,隆美尔主动请缨在法国战役中率领装甲师作战并立下战功。1941年,他被派往北非组织德国非洲军团与英军的作战。1943年在阿拉曼战役中被英军将领蒙哥马利击败,此后他被召回欧洲,先后担任意大利北部集团军司令和驻法国B集团军司令,负责“大西洋壁垒”的建造。1944年7月,隆美尔返回指挥部的途中被盟军轰炸机炸成重伤,被送往医院救治。1944年7月20日,反希特勒的军官团发动政变,刺杀希特勒未遂,隆美尔受到牵连,同年10月14日,为保全家人,隆美尔在希特勒的胁迫下服毒自尽。
隆美尔的主要作品有《步兵攻击》《隆美尔一战回忆录》记录了他在一战、二战时的经历。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

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

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出生于1813年5月22日,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剧作家、指挥家,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大师,音乐史上的巨人之一,同时,因其在宗教和政治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1813年5月22日,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出生于萨克森王国莱比锡,受德国作曲家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的《自由射手》作品影响,瓦格纳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1833年,瓦格纳正式开启音乐家生涯,并创造出以童话为题材的浪漫主义歌剧——《仙女》。1843年,《漂泊的荷兰人》首演,自此,瓦格纳名声确立。在1848年参加德累斯顿起义后,瓦格纳陷入了困境。起义失败后,他成为通缉犯,被迫逃亡十余年。直到1864年,他受到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赏识,命运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路德维希二世的支持下,1868年,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首演,获得巨大成功,标志着瓦格纳在德国音乐界的地位得到确立。1876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在拜罗伊特首演,规模巨大,在欧洲文化界引起轰动,1883年2月13日,因心脏病发作,瓦格纳在威尼斯逝世。
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是继贝多芬、韦伯后德国歌剧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在音乐创造方面,瓦格纳继承了莫扎特歌剧的特点,加强音乐在作品中的表现力,运用主导动机的技巧,丰富了歌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瓦格纳创作了一系列对后世有着深刻影响的作品,如《尼伯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帕西法尔》等,同时他将传统歌剧进行改革创新,加强音乐的表现力,从而发展出“乐剧”,开创了全新的歌剧演出形式。1974年,西德政府为纪念瓦格纳,在他的故居瓦恩弗里德内筹建了瓦格纳纪念馆,并于1976年建成对外开放。

奥斯卡·辛德勒

奥斯卡·辛德勒(德语:Oskar Schindler,1908年4月28日-1974年10月9日),出生于奥匈帝国(1918年以后:捷克)摩拉维亚省的工业小城兹维陶,是一位德国资本家、间谍和纳粹党党员。
1908年4月28日,奥斯卡·辛德勒出生并成长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兹维陶的一户苏台德德裔家庭。从技术学校毕业后,辛德勒先后做过多份工作,于1935年加入亲纳粹的苏台德德国党。次年,被德国军方的反间谍部门阿伯维尔吸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辛德勒跟随德国军方来到了波兰占领城市克拉科夫,准备借助战争大发一笔。他在当地开设了一家搪瓷工厂。最初,辛德勒雇佣犹太工人,是出于利益的驱使,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态度产生了变化,他开始不计代价地保护自己的工人。在整个战争期间,拯救超过1000名犹太人的生命。战后,辛德勒多段经商不顺,生活颇为潦倒,但接到犹太人的接济。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在希尔德斯海姆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66岁。
辛德勒曾被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授予“国际义人”称号。1982年,作家托马斯·基尼利根据辛德勒战时真实经历写成的小说《辛德勒的名单》一书出版。1993年,根据该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影院上映。

黛安·克鲁格

黛安·克鲁格(原名黛安·海德克吕格;德语:[diˈaːnə ˈkʁuːɡɐ];1976年7月15日出生)是一位德国女演员和前模特。她在职业生涯早期获得了全球认可,并从戛纳电影节获得了肖邦奖。2016年,她出演首部德语电影《褪色》。2018年华鼎奖全球演艺名人公众形象排行榜公布,黛安·克鲁格排名第61位。

赫尔曼·戈林

赫尔曼·戈林的全名是赫尔曼·威廉·戈林(Hermann Wilhelm Göring1893年1月12日-1946年10月15日),他原来是希特勒亲自选定的接班人之一,曾经担任过里希特霍芬中队的最后一任指挥官、大日耳曼帝国元帅、科研委员会主席、盖世太保首长、“四年计划”负责人、国会议长、冲锋队总指挥、经济部长、普鲁士邦总理等。
1893年1月12日生于巴伐利亚。在赫尔曼·戈林三岁时,他的父亲辞去政务全家移居柏林。1910年赫尔曼·戈林来到柏林郊外的德军事学院进修。第二年3月,赫尔曼·戈林被征召入步兵部队任少尉。后来,戈林参与1923年的“啤酒馆政变”,政变失败被捕,后被他的朋友用假护照设法将其救出。1924年5月,戈林向墨索里尼(Mussolini)借200万里拉想要帮助纳粹东山再起。1932年国会选举中,纳粹党失去了200万选民,戈林被希特勒派去向墨索里尼求助,好为纳粹筹集竞选资金。次年,通过了戈林这个将授予他独裁大权的法律。1935年,希特勒宣布德国将重建空军,戈林被正式任命为德国空军总司令。第二年6月6日,首任空军参谋长韦佛(Wever)因飞行事故身亡,戈林随后任命凯塞林(Kesselring)继任此职。1937年11月至1938年2月期间,戈林担任德国经济部长,使经济部成为四年计划的执行机关。1938年2月12日,戈林与奥国总理库尔特·许士尼格(Kurt Schuschnigg)会面,表示若非和平统一,将会动武入侵奥国。次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同日,希特勒在国会发表对德波局势的演说,并正式宣布戈林为其接班人。1945年5月7日,邓尼茨命令整个德国无条件投降。5月21日,戈林到卢森堡边境等待审讯。次年10月15日,也就是戈林被处以绞刑行刑的前一天晚上,戈林服毒自杀身亡。
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战事军备部长施佩尔在战后的一次审讯中说:“戈林是个聪明人,常常提出许多蛮干的主意,理解力也极强,但他缺乏韧性……,他肩负的事情太多。他的主意有时甚至是危险的,因为他并不是很讲究实际的人……。1939年前,戈林的精神状态极佳,他实行同工业界愿望相反的四年计划,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直到这个时候,他总还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良好素质和充沛的精力。在1939年以后他的精力衰竭了,剩下的只是他的恶劣品质。”

阿道夫·艾希曼

阿道夫·艾希曼(别称:死刑执行者)(德语:Adolf Eichmann,1906年3月19日-1962年6月1日),出生于德国的索林根,曾是纳粹德国高级官员。
阿道夫·艾希曼因1934年由于负责达豪集中营而受到海德里希的赏识。1937年,阿道夫·艾希曼前往海法和开罗,研究将犹太人迁移到巴勒斯坦的可能性,然而,他以经济原因向纳粹方面提出反对将犹太人迁移到巴勒斯坦的计划。1942年,阿道夫·艾希曼出席万湖会议,负责屠杀犹太人方案,晋升中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他被美国俘虏,逃脱后流亡阿根廷。1960年,阿道夫·艾希曼被摩萨德逮捕并秘密运往以色列,引发阿以外交纠纷。 1961年2月11日,阿道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接受审判,被以人道罪名等15条罪名起诉。这次审判引起了国际关注,许多大屠杀的受害者作证。以色列政府安排阿道夫·艾希曼在防弹玻璃后面受审。同年12月,他被判处有罪并被判处死刑。1962年6月1日,阿道夫·艾希曼被处以绞刑。

奥托·冯·俾斯麦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德语: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 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
1815年,俾斯麦诞生在普鲁士的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区申豪森庄园。1822年,8岁的俾斯麦进入柏林威廉街139号普拉曼学校注册上学,四年后,俾斯麦转入腓特烈·威廉文科中学。在俾斯麦未满17岁时,便入读了格廷根大学。但俾斯麦并不满意大学的生活,很快便进入政坛。他首先是当上了河堤监督官,而后作为萨克森议员,去参加在柏林举行的联合邦议会会议。1847年4月14日普鲁士联合邦议会会议开幕,俾斯麦在此次会议上成功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
1851年,俾斯麦出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的普鲁士王国代表,并于不久后升为大使。1862年9月23日,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麦,并任命其为首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麦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期间,在1866年发动了普奥战争并取得胜利。1870年又进行普法战争,打败了法军。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联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任德意志帝国宰相兼普鲁士首相。
俾斯麦靠“铁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还帮助法国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他对内颁布《反社会党人非常法》, 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对外力图运用联盟政策,确立德国在欧洲的霸权。1890年3月被德皇威廉二世解职。俾斯麦下台时被封为劳恩堡公爵。此后他长住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1898年7月30日,俾斯麦病逝,享年83岁。
俾斯麦是保守派,维护专制主义,但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并著有回忆录《思考与回忆》。列宁评价他说: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进步的事业。德国思想家、革命家恩格斯评价道,俾斯麦是一个头脑十分实际和狡猾的人。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评价到,俾斯麦对依据自己的判断行事信心十足。他对基本的现实及普鲁士的机会何在,分析得很透彻。

梅苏特·厄齐尔

梅苏特·厄齐尔(Mesut Özil),1988年10月15日出生于德国的盖尔森基兴(1988年10月15日)前德国足球职业运动员,场上司职前腰,也可担任边锋或影锋。
2005年,厄齐尔在德国沙尔克04俱乐部青年队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沙尔克04效力期间,他拿到了德国足球U19联赛的冠军。随后他转会至云达不来梅发展,厄齐尔效力于云达不来梅俱乐部三个赛季期间,随云达不莱梅夺得了德国杯冠军。2010年厄齐尔再次转会至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在效力的三个赛季中他随队夺得了2010-11赛季西班牙国王杯和2011-12赛季西班牙甲级联赛冠军。2013年9月,厄齐尔加盟至伦敦枪手阿森纳效力。在为枪手效力期间,厄齐尔帮助阿森纳共夺得4个英格兰足总杯和2个英格兰社区盾杯。2021年1月,厄齐尔转会土耳其费内巴切俱乐部。2022-23赛季,厄齐尔转会至土超劲旅伊斯坦布尔足球俱乐部。2023年3月,厄齐尔宣布退役。
在国家队方面,2009年,在德国主场对战挪威的主场比赛中,厄齐尔完成了自己国家队生涯的处子秀。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中,厄齐尔表现出色打进一球助攻3球。入围了本年度FIFA金球奖的提名。2014年7月14日,厄齐尔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决赛中首发登场,在此场比赛中充当左边锋打满120分钟,最终跟随德国队夺得2014年巴西世界杯冠军。2018年7月23日,他正式退出德国国家队。
厄齐尔在2019年12月13日在“ins”“推特”等社交媒体上发表不当的政治言论。该言论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权问题,中国网友一致谴责这位前德国国脚。彼时厄齐尔效力的英格兰阿森纳足球俱乐部于2019年12月14日官方声明,厄齐尔所言是个人问题,非俱乐部观点且俱乐部原则一直是坚持不言政治。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他是作家也是自然科学家和画家,是魏玛古典主义的著名代表,世界文学的杰出人物之一。
歌德出生于一个富贵家庭,父亲要求歌德必须学习法律,于是16岁时歌德考入莱比锡大学,但是他的心是向往写作的。他在1773年写的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和1774年发表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使他声名大振。
随后歌德开始研究自然科学,并且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且在1788年回到魏玛后担任戏剧导演。1794年歌德创作出了《浮士德》等代表作。直到1832年3月22日,歌德病逝,他的临终遗言是:“亮些!再亮些!”,并于3月26日葬于德国魏玛诸侯墓地。
歌德对世界文学影响巨大,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8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创作还把德国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保罗·约瑟夫·戈培尔

保罗·约瑟夫·戈培尔(德语名:Paul Joseph Goebbels,1897年10月29日-1945年5月1日)纳粹德国宣传部长,希特勒自杀后继任德国总理。
1897年10月29日,保罗·约瑟夫·戈培尔出生于莱特镇,先后在波恩大学、弗莱堡大学和海德堡大学求学,最终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戈培尔曾在科隆银行担任小职员,后开始接触反犹太人思想,并逐渐成为纳粹思想的拥护者以及希特勒的追随者。1924年,戈培尔担任《民族自由》专栏主编,期间多次发文鼓吹希特勒。同年,戈培尔加入希特勒领导的民社党,后又担任北莱茵党区日常事务负责人一职,因出色的理论才能得到希特勒的赏识,被任命为“柏林党区代理领导人”。在此期间,戈培尔提出的关于种族和民族团结的新社会思想,为民社党吸引了650万张选票,在国会上获得了107个席位,成为德国第二大政党。
1933年,戈培尔担任纳粹帝国宣传部部长。次年,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去世,其葬礼由戈培尔负责。后戈培尔开始在德国文化领域清洗犹太人,禁止犹太人从事文化行业和出入文化场所,并组建帝国文化委员会,这让戈培尔进一步掌握了德国宣传权利。二战期间,戈培尔主要从宣传上攻击英、法和苏联等国,并参与被占领区纳粹宣传工作。1943年,戈培尔作为唯一一位指挥民众躲避柏林空袭的纳粹高官而再次受到希特勒的欣赏,开始担任柏林市主席,并被委任建立帝国民事防控措施审查机构,同时管辖帝国专署办事处的宣传工作。1945年4月29日,希特勒自杀,戈培尔继任总理并与苏联沟通投降事宜,但苏联要求无条件投降,戈培尔无法接受,于1945年5月1日,毒死五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之后,与妻子玛格达自焚而死。
希特勒称戈培尔是“一个非常机智甚至是狡猾的人”。《约瑟夫·戈培尔》的作者赫尔穆特·海贝尔认为戈培尔是“没有信念的投机主义者和已呈疯狂之态的市侩,最终使其成了可笑之人”。

海因里希·希姆莱

海因里希·希姆莱(德语:HeinrichHimmler,1900年10月7日-1945年5月23日)全名海因里希·路易波德·希姆莱(德语:Heinrich Luitpold Himmler),是纳粹德国领导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纳粹大屠杀的元凶之一,曾担任纳粹德国内政部长、党卫队全国领袖,组建了集中营和秘密警察组织“盖世太保”。出生于德意志帝国慕尼黑城。早年他能学沉稳,1917年受召进入军队。战后希姆莱于1919年学习农学,与德国早期纳粹高层恩斯特·罗姆结识而参与其所领导的“啤酒馆政变”。1923年希姆莱正式加入纳粹党,1925年进入党卫军并在四年后担任纳粹党卫军领袖,开始了扩建党卫军规模道路,成为德国纳粹党的主要成员。
1933年德意志第三帝国建立后希姆莱仕途顺利,由于他在任时对建立不同的党卫军部门、对接地方管理有功等,纳粹党党魁希特勒授予”党卫队最高领袖”(SS-Oberst-Gruppenführer)这一独属的军衔和党中第二高的政治地位;7月10日,希姆莱被任命为普鲁士国务委员会成员。与此同时,他开始建立“党卫军种族和定居总部”(英语:the SS Raceand Settlement Main Office)、颁布“婚姻令”来保证党卫军种族所谓“纯洁性”,实行“雅利安主义”。1934年4月20日,普鲁士邦总理赫尔曼·威廉·戈林(即戈林,德语:Hermann Wilhelm Göring)将自己创办的秘密警察部队交由希姆莱控制,同时后者被希特勒任命管辖普鲁士地区外所有本国警察局,为纳粹德国最有权势的人之一。在此后希姆莱与受其提拔的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德语:Reinhard Tristan Eugen Heydrich)为扩大党卫军的权力想方设法:他们力劝希特勒通过设立由党卫军监管的国家警察部队,将德国所有执法机构归于党卫军手下。1939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希姆莱动用党卫军先遣队随德军入侵波兰,在其地捕杀平民与民主人士,建立集中营和厉行排犹政策;9月,他发展党卫军的军事分支以完全军事化,从开始的三个团扩编到超过38个师。希姆莱在此期间鼓吹反共、大屠杀、种族政策和优生学,是体现当时纳粹党执政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参与了对英、苏的作战准备与波兰的“德国化”,。1943年10月4日,希姆莱在波兰波森市(现名波兹南,Poznań)与党卫军高级官员秘密会面,2日后在对党内精英的演讲中明确提到了对犹太人的“灭绝”(德语:Ausrottung),即“波森演讲”。
1944年6月6日盟军自法国诺曼底登陆,同年希特勒任命希姆莱为刚设立上莱茵集团军群总司令并组织16至60岁的男性进行抵抗,一个月后其应征下限低到14岁,但由于武器短缺等问题毫无作用;1945年1月25日,由于东线战事紧张,希特勒任希姆莱总管匆忙建立的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后因战败于3月20日卸任;在此之前希姆莱曾做出和平的努力:释放在集中营的犹太人与私下联系向西方盟国投降事宜,此事后来为希特勒知晓。如此使得其与希特勒关系恶化。纳粹德国投降后,他曾向邓尼茨索要高职,未果;5月21日,受到通缉的希姆莱在躲藏途中因伪装身份可疑而被盟军扣留,后来是在审讯中才承认真实身份。1945年5月23日,希姆莱在医生体检时咬碎氰化钾药丸自杀,时年45岁。
希姆莱奉行雅利安主义,在当时人眼中是一个“精神分裂症者”“施虐受虐狂”;在后世人们和史学家的描述中,海因里希·希姆莱被视为二十世纪最为残忍的罪犯之一,是“心灵麻木的狂热分子”;德国《明镜》周刊中对希姆莱的评价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刽子手”,因主持了大屠杀而为历史所记;

约瑟夫·门格勒

约瑟夫·门格勒,男,1911年3月16日出生于德意志帝国巴伐利亚冈兹堡,人称“死亡天使”,德国纳粹党卫队军官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医师”。
门格勒是筛选当时被运抵集中营的囚犯的医师之一,负责裁决将囚犯送到毒气室杀死,或者成为强制劳动劳工,并且对集中营里的人进行残酷、科学价值不明的人体实验。战争结束后,他先是使用假名隐匿在德国,然后逃亡至南美洲不同国家居住,直到意外溺死在巴西,对遗体的DNA测试才确认了他的身份。
门格勒曾是纳粹德国设在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希特勒冲锋队军医,这个执掌生杀大权的“白衣天使”却是不折不扣地“死亡天使”,他尽可能多地“消灭”不能劳动的囚犯,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改良人种”试验,先后有约40万被关押的无辜生命惨死在他手下,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
1979年2月7日,逝世。

迈克尔·法斯宾德

迈克尔·法斯宾德(Michael Fassbender)是一名德裔爱尔兰男演员、制片人,于1977年4月2日出生于德国海德堡。
2000年,他参加了电视剧集《兄弟连》的试镜并得到一个配角角色。2004年10月,英国惊悚剧《魔女》上映,迈克尔·法斯宾德在剧中饰演堕落天使一角。这是他首次担任电视剧男一号。2009年他因在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中扮演角色而成名。2011年起,他开始在漫威电影《X战警》系列中饰演万磁王。同年,他还主演了一部名为《羞耻》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他扮演了一个性上瘾者。2014年,迈克尔·法斯宾德因在电影《为奴十二年》中的表演,获得了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2015年,法斯宾德制作了自己的电影《西部慢调》,他也主演了这部电影。同年,他凭借传记片《史蒂夫·乔布斯》获得了奥斯卡奖、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等提名。
2017年2月,他出演了电影《刺客信条》,在片中分别饰演最神秘刺客组织的后代卡勒姆·林奇,以及先祖阿圭拉。6月16日,他主演的科幻片《异形:契约》上映,他在片中饰演了“普罗米修斯号”的生还者之一的大卫。2023年8月,大卫·芬奇执导、迈克尔·法斯宾德、蒂尔达·斯文顿主演的《杀手》发布先导中文预告,影片入围80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讲述一个冷酷杀手在一个没有道德准则的世界里开始出现心理危机的故事。11月17日,迈克尔·法斯宾德主演的电影《下一球成名》在美国上映。2024年,迈克尔·法斯宾德主演的间谍惊悚片《黑袋》开拍,该片定档于2025年3月14日在美国上映。

弗兰兹·卡夫卡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德语作家,犹太人,被誉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有《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商户家庭,儿时由于父亲的粗暴对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卡夫卡感到恐惧和不安,认为家中始终充满了陌生感。中学时期,卡夫卡已经开始了写作,入读布拉格卡尔·费迪南大学后,主修法律,但仍坚持写作,创作了《记一次战斗》等短篇小说,并结识了毕生挚友马克斯·布罗德(Max Brod),毕业后成为保险事务所职员。1908年开始,卡夫卡的作品陆续发表,至1912年,卡夫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并陆续开始了《美国》《判决》《变形记》等一批代表作品的创作。1917年确诊肺结核后在楚劳休养期间,开始进行对《城堡》的构思,并于1922年开始写作。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卡夫卡完成了《地洞》《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王国》等短篇,1924年因肺结核病情恶化而离世。卡夫卡的作品在生前少有发表,临终前留下遗嘱,希望好友马克斯能将其文稿烧毁,但马克斯并未遵从,在卡夫卡去世后整理成卷发表。
卡夫卡采用荒诞的艺术手段和寓言化的手法表现世界的荒诞性和人的异化,以冷峻客观的语言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呈现出悲喜剧色彩。卡夫卡的小说对后世现代主义文学产生深远影响,他改变了德意志的语言习惯,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20世纪现代主义流派都能从中获得启发,被誉为“可以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等相提并论”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