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历史名人明星列表

慈航普度

慈航普度(cí háng pǔ dù)仙佛以尘世为苦海,故以慈悲救度众生,出离生死海,犹如以舟航渡人,故称慈航、慈舟。万善同归集卷下(大四八·九八七中):‘驾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入普贤之愿海,渡法界之飘溺。’形容善心人士慈悲为怀,能普遍救助大众。

简介
今之俗语乃援引佛教‘慈航普渡’一语,形容善心人士慈悲为怀,能普遍救助大众。
慈航普度(无三点水)是道教佛教用语。道教佛教以慈悲为怀,所以“慈航”就是用慈善之心去引导,“普度”是不分什么人都要度。“度”字含有济度。“慈航普度”亦即通过用慈悲之心,去引导人们,使大家能度过生死苦海,达到炔乐的彼岸。

观世音菩萨
若是有人应该以佛身得度的,观世音菩萨就会以佛身示现为他说法。《大悲咒经》可以证实。释迦牟尼佛在普陀洛迦山观世音宫殿中说法,其时有许许多多的菩萨、阿罗汉。天龙八部等都聚集在那里。观在音菩萨悄肖地放出神光来,参加法会的菩萨、罗汉们都询问佛祖是什么缘故。佛祖说:“观世音菩萨欲使众生安乐,所以放出这神光来。”于是,观世音菩萨就先说了《大悲咒经》的功德,又讲说了咒经的内容即所谓大慈大悲等十心,并还讲了持此咒经的许多利益。佛祖说:“这位菩萨,在过去的无量劫中,早己成就佛果,名叫正法明如来,他为了发起一切菩萨,一齐来济度众生,使众生安乐,所以现在仍然作菩萨。

慈航道人

 慈航道人即慈航真人,又称慈航仙姑真人、慈航普度天尊、慈航普渡圆通自在天尊,也称慈航大士,道教女真,出现于在《历代神仙通鉴》、《灵宝经》等典籍。在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有登场,天道圣人元始天尊的第九位弟子,慈航真人是元始天尊门下唯一的一位女弟子,十二金仙之一。
慈航道人本来是民间的一名普通的人类女子,封神大战之时,为了搭救自己的母亲,被妲己所害,女娲娘娘感念她至孝纯真,将她安置于玄都洞八景宫太上老君处,并传她千手千眼之术,之后她与太上老君相处几月之后,她决定向女娲娘娘提出要拜玉虚宫的元始天尊为师,故元始天尊传授给她一本属于阐教、截教共修的神通哲理《道德真经》,随即被元始天尊封为十二金仙之一。
佛教称观世音菩萨,在佛教中是慈悲的象征,从某种意义来讲,是佛教影响最广的一个菩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宋微宗宣和元年(1119年)佛改号大觉金仙,馀为仙人大士,观世音改名:慈航普度圆通自在天尊,列入道教。
演义形象
天道圣人元始天尊的第九位弟子。修行于普陀山落伽洞。就是佛门三大士中的观音菩萨,号为“大悲”。
相关战绩:破风吼阵,杀董天君;战菡芝仙,破风袋;破四象阵,收金光仙;联手文殊、普贤,斗平金灵圣母。
是昆仑十二仙中拥有法身能力的三大高手之一。随身法宝玉净瓶属于罕见的空间系法宝,威力很是强大。
在封神一战后被西方的准提道人看中,坐骑金毛犼是在封神演义中收到的截教门人金光仙。在封神演义中慈航出主意让赤精子收伏殷洪,赤精子用太极图收了殷洪后殷洪求饶,赤精子是有留恋之意的,慈航催促他说:“莫误了他上封神台的时辰”,逼得赤精子含悲忍泪以太极图将殷洪化为飞灰。 
道教神仙
其一据《历代神仙通鉴》卷记载: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传商王时修道于此,已得神通三昧,发愿欲普度世间男女。尝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南海人称之曰慈航大士。道场在普陀山。
其二据李善注引《灵宝经》曰:禅黎世界坠王有女,字姓音,生仍不言。年至四岁,王怪之,乃弃于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女无粮,常日咽气,引月服精,自然充饱。忽与神人会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姓音右手题赤石之上。语姓音:汝虽不能言,可忆此文也。遣朱宫灵童,下教姓音治弟之术,授其采书入字之音。于是能言。于山出,还在国中。国中大枯旱,地下生火,人民焦燎,死者过半。穿地取水,百丈无泉。王郄惧。女显其真,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于是化形而去
十二金仙
十二上仙,是明朝神怪小说《封神演义》之中的十二名上仙,是阐教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的十二位弟子(广成子、赤精子、黄龙真人、惧留孙、太乙真人、灵宝大法师、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玉鼎真人、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的合称。
也被称为十二代上仙、十二弟子、仙首十二、玉虚十二仙、昆仑十二仙、十二金仙。

清虚道德真君

清虚道德真君,中是中国明代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记载的神话人物,阐教元始天尊座下的玉虚十二仙人之一。弟子有杨任、黄天化,侍童为白云童子。
清虚道德真君自称炼气士,道场为青峰山紫阳洞,有镇洞法宝八棱亮银锤、混元幡、飞电枪、五火七禽扇、莫邪宝剑、攒心钉、收标花篮等。坐骑有玉麒麟、云霞兽(都已赠予二名徒弟)。曾救黄飞虎等众出五关,大破截教十绝阵之一的红水阵,杀死阵主王变天君,为武王伐纣贡献一臂之力。只败在三霄娘娘的混元金斗之下。
清虚道德真君是小说作者虚构而成,没什么特别来历,皆不见于道教经书。

人物形象
元始天尊的十二弟子之一,修行于青峰山紫阳洞;收有两个门徒:大弟子黄天化、二弟子杨任,都比较强悍,也都封神榜上有名。
侍童:白云童儿
身份:玉虚十二仙之一
道场:青峰山紫阳洞
坐骑:玉麒麟、云霞兽(都已赠与徒弟使用)
宝物与兵器:八棱亮银锤、飞电枪、混元幡、五火七禽扇、莫耶宝剑、攒心钉、收标花篮、葫芦神砂等。(注意:火龙标不是道德真君的宝物,是黄天化从敌人陈桐那里收来的)
战绩与成就:其首次出场时,便凭借混元幡施展缩地之术帮黄飞虎一家躲避闻太师追杀;之后破截教十绝阵之一红水阵,杀王变天君;派遣徒弟杨任下山,大破吕岳的瘟癀[huáng]阵。只在三霄娘娘手中败过一阵,被截教的强大法宝混元金斗擒住,遭困入九曲黄河阵,被削去顶上三花,灭除了胸中五气,法力大减。
八棱亮银锤:两柄大银锤,传授于黄天化常用的主战武器,近战打斗用的重兵器,可攻可守。(自:《封神演义》第40回——“黄天化随师至桃园中。真君传二柄锤。天化见而即会,精熟停当,无不了然。”)

主要剧情
首次出场时,便凭借混元幡施展缩地之术,帮黄飞虎一家老小与家将躲避闻仲太师追杀,救出五关;后大破截教十绝阵之一的红水阵,杀死王变天君;封神开始后救走杨任,以二粒神丹让杨任长出一双奇异神眼,收其为徒。并传授其飞电枪、五火七禽扇、云霞兽,派遣徒弟杨任下山,大破截教吕岳的瘟癀阵。在封神开始前将三岁的黄天化带走,让黄天化从小修行于青峰山紫阳洞,传授其一对八棱亮银锤、莫邪宝剑、收标花篮、玉麒麟。救活了战死在魔家四将手里的黄天化,赠黄天化一件暗器法宝“攒心钉”连杀魔家四将。后来在多名阐教仙人为自己的徒弟算命凶吉时,但就只有道德真君替黄天化推算出不利,看黄天化面相不好,绝气缠身,将来有难命不久矣,难逃封神榜上把名标的结局,又不想明说,于心不忍有苦难言,只能提个醒答复一句,只可惜就算暗示了徒弟的结局,最终也没能扭转天数保住徒弟性命。
此仙法力高强、悟性奇高、根行极好、法宝众多,在九曲黄河阵被捉,遭三霄仙子削去顶上三花与胸中五气。养有两只神兽:玉麒麟和云霞兽,也是昆仑十二仙中的强大人物之一。

其他
破红水阵:
五火奇珍号七翎[líng],授人初出乘离荧。逢山怪石成灰烬,遇海煎干少露泠[líng]。
克木克金为第一,焚梁焚栋暂无停。王变纵有神仙体,遇扇搧[shān]时即灭形。
道德真君闻金钟击响,随後赶进阵中。王变上台也将葫芦,如前一样打将下来,只见红水满地,真君把袖一抖,落下一瓣莲花,道德真君只脚踏在莲花瓣上,任凭红水上下翻腾,道德真君只是不理。王天君又拿一葫芦打来,真君顶上现出庆云遮盖,上面无水粘身,下面红水不能粘其步履,如一叶莲舟相似。正是:一叶莲舟能开厄,方知阐教有高人。

 

杨戬

杨戬[jiǎn],是明代许仲琳的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角色,首登场于《封神演义》第四十回《四天王遇丙灵公》。杨戬封号清源妙道真君,是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的徒弟,阐教第三代弟子,收有两个小徒弟金毛童子。在外形上,杨戬带扇云冠,道服丝绦[tāo],相貌非俗,超群出类,在传说中还记叙了其额头上有第三只“天眼”。其性格沉着理智、机敏深沉,能够随机应变,是一个斗智斗巧的智力型人物。他神通广大,以三尖两刃刀为武器,有哮天犬作法宝,又有九转元功、三昧真火、抓土成兵、五雷诀、土遁等奇术。
杨戬受师父玉鼎真人之令下山辅佐师叔姜子牙帮助周武王姬发反商伐纣,与妲己为首的截教和纣王为首的商王朝斗争,杨戬身怀奇术,并能将机智性格与之融合,在西岐与殷商的对战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如依靠九转元功的变化找到击败魔家四将、擒获土行孙、击破张奎夫妇的突破口;通过随机应变诱骗闻太师,以抓土成兵制造假象恐吓敌军;依靠沉着冷静的性格仔细观察战局,发现敌军的来历以寻求帮助等,在推翻商朝纣王统治后,杨戬肉身成圣。
杨戬这一形象的原型为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二郎神,融会贯通了各历史时期的二郎神形象,是二郎神形象的延伸和扩大。杨戬承袭了宋代广为流传的二郎神,即赵昱赵二郎的封号“清源妙道真君”,以及赵二郎乘白马、引白犬、持弹弓的人物形象。同时,杨戬保持了《西游记》中所描述的杨二郎随意变化形态的神力。
《封神演义》中大量笔墨的描写和民间的流传让“杨戬”这一称呼代替了前代的赵二郎、李二郎等二郎神,使得杨戬成为近代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二郎神,并作为天神和战神在民间被人们所熟知和信仰。同时,杨戬这一形象体现出了宗教和文学的相互作用以及丰富的人文精神,给改编和创作带来了想象空间,这让有关杨戬的文学、戏剧、影视等各方面创作活跃在当代文化领域之中。

人物设定
人物身份
杨戬是阐教第三代弟子,师从玉鼎真人,号清源妙道真君。因受师父玉鼎真人之令,杨戬下山辅佐师叔姜子牙帮助周武王姬发反商伐纣,成为西岐神将之一,与妲己为首的截教和纣王为首的商王朝斗争。
外貌特点
《封神演义》第四十回杨戬初登场时,对其外形进行了如下描写:“这道人带扇云冠,穿水合服,腰束丝绦,脚登麻鞋。”同时,书中也借魔家四将之眼描述杨戬“似道非道,似俗非俗,带扇云冠,道服丝绦,骑白马,执长枪”的外形特征。此外,姜子牙曾评价杨戬外形超群出类,闻太师也对其有相貌非俗的评价。

同时,在传说中还记叙了二郎神的额头上有第三只“天眼”,如明嘉靖三十四年的《二郎宝卷》中就记载了二郎有“天眼”:“天眼开,观十方,如同手掌。”《西游记》中叙写杨二郎眉心中有纵向一目,《灌江备考》中也记叙了“二郎为蚕丛之后,故额上有一纵目。”说明了二郎神的第三只眼来源于古蜀王蚕丛,它是古蜀文化孕育的结果。由于杨戬以二郎神为原型,所以杨戬有第三只“天眼”的形象也在传说流变中深入人心。

武器
杨戬使用的武器是三尖两刃刀,此刀于杨戬在低泽中追杀一只怪物到山洞时被捡到,书中是这样描述该武器的:只见闪闪灼灼,一口三尖两刃刀。此外,杨戬还有一把弹弓作为辅助,该弹弓可以向敌人射出金丸。
法宝
杨戬有一条叫做哮天犬的白色仙犬作为法宝,书中是这样描述哮天犬的:仙犬修成号细腰,形如白象势如枭;铜头铁颈难招架,遭遇凶锋骨亦消。由于在《封神演义》原著中,每次杨戬放哮天犬,用的词汇都是“祭起”,为“使用法宝”之意,由此推断哮天犬为法宝。此外,在对战袁洪时,女娲将山河社稷图这一法宝赠予杨戬以便制服袁洪。

本领
九转元功:又称八九玄功,有腾挪变化,妙法无穷之能,玉鼎真人曾评价“修成八九玄中妙,任尔纵横在世间。”
三昧真火:一种能够纵火的道术。《封神演义》第四十三回:“杨戬借胸中三昧真火,将粮草烧着,照彻天地。”
抓土成兵:能将草和土变化成兵士的道术。《封神演义》第五十八回:“杨戬连忙把土与草抓了两把,望空中一撒,喝声:‘疾。’西岐城上尽是彪躯大汉,往来耀武。”
五雷诀:能够引来雷电的道术。《封神演义》第五十五回:“杨戬发手,用五雷诀,一声响,霹雳交加,那精灵抽身就走。”《封神演义》第八十六回:“杨戬复了本相,将此蛇斩做数段,发一个五雷诀,只见雷声一响,此怪震作飞灰。”
土遁:五行遁术之一,可以遁入土中。《封神演义》第八十一回:“玉鼎真人叹息不已,遂命杨戬:‘你再往火云洞走一遭。’杨戬领命,借着土遁往火云洞而来,如风云一样。”《封神演义》第九十回:“且说杨戬离了周营,借土遁往玉泉山金霞洞来,正是:遁中道术真玄妙,咫尺青风万里程。”

人物经历
首战魔家四将
商纣王手下重臣闻太师派遣佳梦关魔家四将征伐西岐,魔家四将为弟兄四人,皆有奇人传授奇术变幻,他们大败西岐丞相姜子牙所率领的军队,在危急关头,杨戬听从师傅玉鼎真人的命令前来帮助姜子牙,并出城对战魔家四将,被四将之一魔礼寿的法宝花狐貂吃进肚中后,靠九转元功和七十二变化杀死了花狐貂,回到了姜子牙的相府。姜子牙得知杨戬身怀奇术后,令其偷走魔家四将的宝物,杨戬便变作花狐貂的模样潜入魔家四将的帐中,偷走了魔礼红的混元伞,又在作战时以花狐貂的形态咬下了魔礼寿的手,助力西岐武将黄天化杀死魔家四将。
力助姜子牙
此后,杨戬便留在姜子牙身边帮助西岐对抗殷商的征伐,曾想出计策劫营,并烧掉闻太师的军粮,大败闻太师。闻太师兵败后,以十绝阵困住姜子牙,又请来赵公明与西岐众人对战。杨戬同众武将与赵公明交战,后又化作飞蚁救回被赵公明以法宝镇压的师伯黄龙真人。帮助西岐的道人陆压意欲用钉头七箭书射杀赵公明,闻太师等人得知后抢走了箭书,杨戬化作闻太师的模样骗回箭书,陆压便以箭书杀死了赵公明。赵公明之妹云霄、碧霄、琼霄并菡芝仙、彩云仙子两位仙姑一同前来为赵公明报仇,杨戬被碧霄的黄河阵吸走,最后被元始天尊破阵救出,同西岐众人击败五位仙姑。之后西岐众人再次劫营,打败闻太师,闻太师在逃跑途中在山中迷路,杨戬化为樵夫诱骗闻太师至云中子处,使得云中子成功杀死闻太师。

大战土行孙
闻太师死后,纣王派遣邓九公征伐西岐,杨戬以哮天犬咬伤邓九公之女邓婵玉,随后邓九公又派麾下的土行孙前来应战。土行孙以捆仙绳困住姜子牙,随后同杨戬交战,在杨戬化为石头躲过土行孙的捆仙绳后,土行孙不敌杨戬,以地行之术逃跑。后土行孙意欲刺杀武王及姜子牙,杨戬化作武王嫔妃模样引诱土行孙并趁机擒住了他,只可惜依然让土行孙逃脱了。杨戬识破捆仙绳来历,猜测土行孙同惧留孙有关系,决定去询问一番,在途中收下了两位金毛童子做徒弟,又路遇龙吉公主,得知土行孙乃是惧留孙之徒,便请惧留孙前来制服土行孙,使得土行孙归顺西岐。
激战殷商众将
阐教弟子殷洪被扶持纣王的申公豹巧言说动,成为阐教叛徒,去攻打姜子牙和同门,杨戬与其作战,识破其阴阳镜来历,请来殷洪之师赤精子,使得死于太极图中身化飞灰。后又对战协助殷洪的马元,用一粒奇丹使马元腹泻,不得对战。殷洪之兄殷郊得知弟弟死讯,决定要杀了姜子牙为弟报仇,杨戬以九转元功抗番天印,并识破其落魂钟的来历,请来其师傅广成子对殷郊进行劝说。后杨戬又对战殷商元帅孔宣,孔宣以绝招五色神光收走了哮天犬,杨戬用照妖镜也未照出其原形,败给了孔宣。在汜水关,西岐众人碰上了商朝将军余化,他用化血神刀先伤哪吒,再伤雷震子,杨戬用九转元功遁出元神,挡住此刀,后变成余化模样,到其师余元之处骗来三颗解药,帮几人解毒。余化再来挑战,被雷震子和杨戬联合击破,杨戬一刀取了其性命。

火云洞借药
截教吕岳在西岐军中散播瘟病,士兵大片死亡,城中无一人可以守城,众人皆害怕敌方趁城外无人镇守攻进城里来,于是杨戬便使用法术,将土和草撒下变为士兵的模样起到恐吓敌方的作用。但此招不能攻破敌方,杨戬的师伯黄龙真人告诉杨戬,如果想要解除瘟病,就要去找火云洞三圣,杨戬便动身前往火云洞。在途中,杨戬遇到了一个想要吃掉他的妖怪,杨戬以五雷诀将其击退,并追杀他直至一个洞穴。借着三昧火眼,杨戬在洞穴中发现了三尖两刃刀,而这件宝物有一只怪物大蛇镇守,杨戬用雷把怪物劈死,得到了三尖两刃刀。到了火云洞,三圣将丹药交给杨戬,神农氏还给了杨戬柴胡种子,告知他这种药材可以治病。后来吕岳又在城中散播水痘,杨戬再次来到火云洞,三圣再次给予了杨戬解药,又给了他生麻。
智斗七杀星
姜子牙向朝歌进军,在渑池县[miǎn chí xiàn]遇到了守将七杀星张奎,张奎有地行术,还有一匹速度极快的独角乌烟兽,导致西岐连败,折损了包括黄飞虎在内的七员大将。此时担任押粮官的杨戬赶到,对战张奎,在打斗中,杨戬故意卖出破绽被张奎活捉回城,并以激将法激得张奎决定砍下他的头。在到砍下的过程中,杨戬靠九转元功移形换影,使得刀砍到了乌烟兽的脖子上,张奎见宝马丧生,大怒,其夫人高兰英打算以符印镇住杨戬,但依然无用,杨戬再次在斩首时使用九转元功,使刀砍死了张奎的母亲,后杨戬回到营中向姜子牙报告,西岐出兵杀死了没有宝马护体的张奎夫妇。
梅山斗七怪
当姜子牙率兵来到孟津时,梅山七怪先后下了山。七怪之首白猿化名袁洪任殷商主帅,曾借助千里眼高明和顺风耳高觉的法术屡次识破周营的举动。杨戬询问师父玉鼎真人后,得知猿妖等人的来历,回营后以相应的对策扰乱高明和高觉的耳目,并在交战中杀死了它们。后杨戬从云中子处借来照妖镜带在身上,途中遇见野猪精朱子真,朱子真一口将杨戬吞下,然而杨戬未死,并趁机命朱子真现出原形,将其杀死,自己从猪颈中出来。随后,杨戬还靠九转元功变化术杀死了蜈蚣精吴龙、蛇精常昊等。至此,袁洪见梅山七怪已有六怪被杀,心中大怒,欲与杨戬决战,因袁洪法力颇大,变化莫测,与杨戬难分上下,女娲显圣,赐杨戬山河社稷图悬在树上,才收了袁洪。

肉身成圣
纣王大战天下诸侯,杨戬奉命擒拿妲己等三妖,遂与三妖对战。最终殷商被打败,纣王与三妖身死,武王大封各国诸侯及诸位将士,杨戬肉身成圣。

形象分析
神通广大
杨戬神通广大,他有较强的外在本领,练就了变幻无穷的九转元功,曾利用此法完成了变成花狐貂偷走魔礼红的伞,变成飞蚁救出黄龙真人,变成樵子将闻太师诱骗到绝路等关键事项,助力西岐军战胜敌方。哮天犬的助力也增强了杨戬的作战实力,在对战中利用这条“仙犬”重伤了赵公明、邓婵玉、余元等人。此外,杨戬还有土遁、五雷诀、三昧真火等奇术,这些本领都使得杨戬在《封神演义》中肩负着帮助西岐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的重大使命。
沉着理智
杨戬为人沉着理智,心细如发,在临阵应敌之时,他总是注意勘察敌人的可疑之处,揭破对手的根底来历,寻找降伏他们的办法,如通过捆仙绳查出土行孙是惧留孙之徒,通过阴阳镜和番天印两件宝器查出殷洪和殷郊都为背叛阐教之人,这样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性格使杨戬能够在敌方的打击中迅速清醒过来,想出还击之策。
机警敏锐
杨戬能够将变化奇术与机智性格融为一体,以机警敏锐的觉察力对复杂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如化作闻太师骗回箭书,抓土成兵骗过攻城的敌军,通过随机应变的能力起到了一位军师的作用,是一个斗智斗巧的智力型人物。
人物由来
人物原型
《封神演义》中的杨戬这一形象的原型为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二郎神,融会贯通了各历史时期的二郎神形象,是二郎神形象的延伸和扩大。杨戬承袭了宋代广为流传的二郎神,即赵昱赵二郎的封号“清源妙道真君”,以及赵二郎乘白马、引白犬、持弹弓的人物形象。同时,杨戬保持了《西游记》中所描述的杨二郎随意变化形态的神力,并同样使用“三尖两刃刀”,而杨戬所降服的“梅山七怪”,也来自于赵昱传说中的“梅山七圣”,该传说经由《西游记》转化为“梅山兄弟”,最后又演变为《封神演义》中的“梅山七怪”。
二郎神的历史演变
二郎神信仰最初由李冰治水的故事衍生而来,李冰是战国时秦国蜀郡守,因治水之功而受到人们崇敬,后汉时开始神化,及至隋唐五代,随着灵怪迷信的进一步盛行,李冰这一形象便彻底脱离人的特性而成为一名神,也即二郎神,《太平广记》卷291李冰条引就记载了李冰化身为牛与江神战斗的故事。
同时,唐代也出现了二郎神的又一原型“二郎独健”,由于唐朝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使得毗沙门天王信仰大盛于世,独健是毗沙门天王的第二个儿子,常常率领将士巡视边防,在天宝年间曾帮助唐明皇脱离危难,因此在当时社会,二郎独健有着重要影响力。《宋朝事实类苑》中记载,北宋太宗淳化年间的李顺起义举代表佛教的弥勒佛旗,托名于二郎神发动起义,据此可知,二郎神最初是作为佛教神而存在的,人们对于二郎神的推崇或源于唐代对二郎独健的崇拜。
到了宋代,宋人推出李冰次子代替李冰作为二郎神,关于李冰次子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会要》卷1237“郎君神祠”,说明了李冰当时被封为广英惠王,其子为护国显应王。后因协父治水有功,被加封为昭惠显灵真人,同书卷1236也提到李冰庙旁有一丹景山神庙,百姓认为他是李冰次子,给他加了个护国灵应王的称号,直到仁宗嘉佑八年才被政府承认。官方的认可使得对李二郎的推崇在北宋中后期大为流行,《事物纪原》《夷坚丙志》等书中对李二郎的记载加速了其作为二郎神的传播,其中,“二郎”这一称谓继承于二郎独健,而有关其治水事迹的记载又继承于李冰治水。此外,这一时期的《蜀祷杌[wù]》《蜀都碎事》开始对二郎神的形貌有了初步描写,并初次提到了“灌口二郎神”的说法,《李公子治水记》则记述了李冰次子与“梅山七圣”的故事,被后世文学作品所沿用。
此外,由于在宋代,道教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佛教,道教为了扩大自己在民间的基础,需要推出自己的神明,因此以早已在民间有良好基础的李冰为原型,塑造出了自己的神明二郎神赵昱。赵昱之说最早见于《龙城录》“赵昱斩蛟”卷,该作将李冰父子斩蛟变为道士赵昱斩蛟,并将“灌口二郎神”的称号移至赵昱身上,赵姓二郎神替代李姓二郎神,成为治水斩蛟故事的原型,影响力超越李姓二郎。《常熟县志》《八闽通志》中记载,朝堂上下都对赵昱供奉有加,这一时期,二郎神被加封为赤城王,显应候,《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中也记载赵昱为二郎神。赵二郎的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元代开始,诸多文学作品对二郎神的形象的塑造、故事的编写,大多以赵昱为原型。
明代又出现了杨二郎的说法,部分学者将这种说法同宋代宦官杨戬相联系,由于二郎神在过生日之际要人们送一块土到庙里做礼物的行径与刮地皮的行为相似,胡适以此推断二郎神是喜欢搜刮地皮的宦官杨戬的诨名。《二郎神考》一书中则指出二郎神的主要祭品是羊,每年杀羊四万头之多,羊与杨同音,是百姓对杨戬敢怒不敢言而起的诨名。《中国的水神》中也提到二郎神姓杨,并将其同历史上的杨姓治水神灵杨磨以及《长沙县志》《河南通志》记载过的杨姓官员治水斩蛟的故事联系起来,证明杨姓二郎神的存在合理性。还有学者指出二郎神的原型是氐[dī]人“杨难当”,当时氐人常用的武器有戈、矛、戟等,而常用的戟有三尖两刃形状的,这与后来二郎神的三尖两刃刀十分相似,而杨难当之后所以会变为“杨戬”是因为杨姓是氐人祖先的姓氏,“戬”字是取其以戈得福的意义,从武器的相似性上证明了杨难当与二郎神的联系。
明代中叶以后,《西游记》对“杨姓”进行了继承,并最终定型,而随着《封神演义》一书的出现,二郎神是杨戬又得流传,成为近代民间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杨二郎杨戬便取代了赵昱的地位,成为近代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二郎神。
人物影响
在文学领域中,《封神演义》的杨戬形象将诸多二郎神的形象和故事进行了整合,运用几十回目对这一人物进行加工创作,使得以二郎神为原型的杨戬成为“武王伐纣”故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英雄人物,大量笔墨的描写和民间的流传让“杨戬”这一称呼代替了前代的赵二郎、李二郎等二郎神,使得杨戬活跃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并成为近代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二郎神。当今,有部分记载“二郎斩蛟”“沉香劈山救母”等有关二郎神神话的书籍都以杨戬直接代称二郎神。

在民间信仰中,杨戬主要作为天神和战神被人们所熟知并信仰。由于二郎神为杨戬的原型,所以在历史演变中,民间将《西游记》《封神演义》《沉香太子全传》中的杨二郎形象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加工规范将其综合而成一个完整的二郎形象,出自以上三个作品的“二郎神擒拿孙悟空”“助周灭殷”“对抗侄子沉香”等故事也成为了民间所普遍认可的二郎故事。在这些作品中,杨戬都是神界秩序的维护与整顿者,属于玉帝信仰系统,拥有天神的职能,故作为天神被民间所信奉。战神也是杨戬的一个重要神格。二郎神的战神神格起源于二郎独健,在传说中,二郎独健能力强大,率领天兵救援安西,击退敌人,从此成为了战神,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调控者,这一勇武的形象在杨戬身上得到了延伸,杨戬在《封神演义》中呈现出了在“武王伐纣”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战神形象,这一形象在《封神天榜》等后世戏剧作品中得到定型,故杨戬也作为战神被民间所信奉。此外,二郎神形象也有水神、猎神、驱邪神、行业神等众多神格,但由于二郎神有李二郎、赵二郎等多个原型,杨戬形象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二郎神形象,故这些神格不为杨戬所有。
在文化层面上,杨戬这一人物形象体现出了原始的英雄崇拜以及宗教和文学的相互作用。在《封神演义》中,杨戬的本领和外貌都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道教特征,而其忠义勇敢、重视情义的形象则体现出了儒家文化。同时,杨戬作为二郎神呈现出了由人到神,再由神到人的形象。他先是被神化为治水英雄,道教驱魔除秽的神仙,代表政权、神权、族权的卫道士符号,又在社会主流思想的不断演变中被塑造成为一个重情重义、富有人性的神仙,体现出了当代所提倡的人文精神。以上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内蕴使得杨戬成为一个形容帅气,形象特别的中国神话人物,增强了其在民间的认知度,并给予了人们想象和创作空间,如《新神榜:杨戬》的创作就体现了对杨戬身上所具有的文化的思考。
人物评价
在《封神演义》原著中,姜子牙曾评价杨戬:“智勇双全,奇功万古!”闻太师见杨戬相貌非俗,也曾在心中感叹道:“西岐有这些奇人,安得不反!”
吴伟斌、张兵主编《文学人物鉴赏辞典》评价:“作为文学形象,杨戬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常见的类型,他是理想主义的化身。面对自然的强大,社会的险峻和个人的渺小,在心理的寄托和希望的追求的共同作用下,便很容易产生这种智勇双全,无所不能的完美人物。这是植根于个体的弱小而对人类自我发展所寄寓的信心。”
中国文学家、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梁归智评价:“杨戬出场时被称为‘有一道者求见’,而不像金吒、木吒、雷震子、黄天化等被称为‘道童’。可见杨戬年龄稍长。他被赋予沉着理智、机敏深沉的性格特点,更多地显示了青年的成熟,而不像哪吒、黄天化等偏重于少年的意气。变化奇术与机智性格融为一体,使杨戬的形象生气勃勃,光彩照人。”

文殊广法天尊

文殊广法天尊,又名广法天尊、文殊广发尊神,是明代小说家许仲琳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以佛教文殊菩萨为原型创立的虚拟人物,清代车王府曲本鼓词《封神榜》中也有该角色出现。文殊广法天尊是道教三友之中阐教元始天尊的弟子,是昆仑玉虚十二仙之一
文殊广法天尊首次出现于《封神演义》第十四回,在哪吒因李靖烧毁其庙宇前来复仇之时,受太乙真人所托对哪吒进行了训诫。后在《封神演义》第三十八回,张桂芳征伐西岐,截教九龙洞四圣之一的王魔对姜子牙进行追杀之时,文殊广法天尊和弟子金吒及时赶到对王魔进行了阻截,并使用法宝遁龙柱将王魔定住后斩杀。在《封神演义》第五十回中,三霄娘娘布下九曲黄河阵与阐教众人斗法,文殊广法天尊被云霄娘娘的混元金斗拿住,跌在阵内修为散尽,成为凡夫。之后文殊广法天尊又相继参与了降服马元、阻拦殷郊等事件,在《封神演义》第八十二、八十三回中,文殊广法天尊在西方教准提道人的帮助下恢复了在九曲黄河阵中被削去的修为,并使用从元始天尊处借来的盘古幡击败截教虬[qiú]首仙,最终将其变为自己的坐骑。
文殊广法天尊的形象在封神演义中出现后,随着时间的发展,和传统道教渐渐融合,1988年出土的清代道教科仪用画中已经出现了文殊广法天尊的身影。现今其形象也多出现在和封神榜有关的艺术作品中,如电影《封神榜》与《封神榜之凤鸣岐山》中分别由周春光与程立栋饰演文殊广法天尊,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中由张振煊饰演文殊广法天尊。

人物原型
文殊广法天尊的原型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中国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其显灵说法道场在山西五台山。他专司智慧,常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与普贤菩萨一起站在释迦牟尼佛的左右。在藏传佛教中文殊菩萨也极受尊崇,为八大菩萨之一,其称谓和造型有多种,但面相常以两种出现,一种为猛相,多首多臂,旨在降服怨敌,消灭烦恼,但胸怀慈悲,属于密宗造像;另一种为静相,结发戴冠,面目慈祥,属于显宗造像。 

形象设定
外貌形象
“文殊广法天尊”,主神头戴道冠及金头箍[gū],无髭[zī]须,手持如意,坐青狮背上。其左一侍持剑,右有卷发持号角武将。
《封神演义》中还记载了文殊广法天尊的法身形象,称其“面如蓝靛[diàn],赤发红髯[rán]。浑身上五彩呈祥,遍体内金光拥护。降魔杵滚滚红焰飞来;金莲边腾腾霞光乱舞”。

身份设定
文殊广法天尊,是三友之中阐教元始天尊的弟子之一,昆仑玉虚十二仙之一,太乙真人、姜子牙等的师兄,侍童为白云童子。文殊广法天尊的道场在五龙山云霄洞,徒弟为李金吒。
法宝坐骑
文殊广法天尊的法宝为遁龙柱(又名七宝金莲)、扁拐、捆妖绳、盘古幡(原是元始天尊的证道之宝,在破太极阵时,元始天尊将此宝交给了文殊广法天尊)、青莲宝色旗(接引道人处借)等。天尊常常骑乘坐骑青狮虬首仙(元始天尊赐予),曾将鸾、鹤、梅花鹿当做坐骑。
人物经历
训诫哪吒
文殊广法天尊在五龙山云霄洞修行,是金吒的师父。——出自《封神演义》
哪吒因李靖烧毁其庙宇,不得不转化为莲花化身后,前来找李靖复仇,李靖战哪吒不过,夺路而逃,遇到文殊广法天尊。文殊广法天尊使用遁龙桩制服住了哪吒,并命金吒打了哪吒一顿扁拐。哪吒假意表示驯服,实则不服,继续追赶李靖,后被燃灯道人再次制服。——出自《封神演义》第十四回
斩杀王魔
张桂芳征伐西岐,九龙岛四圣王魔、杨森、高友干、李兴霸前来助阵,这四人皆骑异兽。阵前大战,李兴霸用劈地珠打中姜子牙前心,姜子牙败阵而走,王魔随后追赶,用开天珠打中姜子牙的后心。王魔下坐骑来取姜子牙的首级。文殊广法天尊带金吒前来,王魔与金吒恶战,文殊广法天尊祭起遁龙桩,将王魔束缚住,金吒手起剑落,斩了王魔。——出自《封神演义》第三十八回
破十绝阵
闻太师征伐西岐,请来了金鳌岛十天君,摆下了十绝阵。包括文殊广法天尊在内的昆仑山十二大弟子因犯杀戒,悉数下山为姜子牙助阵。燃灯道人也从灵鹫[jiù]山元觉洞来到西岐,成为众仙之首,代姜子牙执掌符印,指挥破十绝阵。——出自《封神演义》第四十五回
十绝阵的第一阵为天绝阵,燃灯道人先派玉虚宫门人邓华前去破阵,但邓华不敌殒命于阵中。于是燃灯道人再派文殊广法天尊前去破阵,文殊广法天尊口吐金莲,垂手白光倒卷,头顶升起庆云,手托七宝金莲,秦天君将阵旗摇了数十摇,也摇不动文殊广法天尊。文殊广法天尊祭起遁龙桩,遁住秦天君,一剑斩之,遂破了天绝阵。——出自《封神演义》第四十五回
九曲黄河阵
三霄娘娘下山为哥哥赵公明复仇,布下一座九曲黄河阵。云霄娘娘祭起混元金斗,一道金光如电射目,将文殊广法天尊拿住,甩进了九曲黄河阵内。文殊广法天尊被闭了泥丸宫,跌在阵内,如醉如痴,千年道行化为乌有,顶上三花和胸中五气俱被削去,成为凡夫。昆仑山十二大弟子均被混元金斗擒住,困在九曲黄河阵中。元始天尊和老子破了九曲黄河阵,方救出十二大弟子。元始天尊赐与十二大弟子纵地金光法,可日行数千里。《封神演义》第五十回
降服马元
殷洪征伐西岐,骷髅山白骨洞一气仙马元前来助阵。马元脑后生有一只神手,战斗时专以神手将人拎起空中往地下重摔,当场破肚掏出心肝就吃。马元追赶姜子牙,被引入深山,饿累夜。文殊广法天尊变化出一名受难的女子,马元饥饿难耐,将这名女子开腹,双手伸进妇人体内掏心时,反被黏住不得挣脱。文殊广法天尊欲斩之,准提道人前来,说马元与西方教有缘便把马元带往西方。《封神演义》第五十九回
殷郊岐山受犁锄
殷郊征伐西岐,广成子从玄都洞老子处借来离地焰光旗,从西方接引道人处借来青莲宝色旗南极仙翁从王母娘娘处借来素色云界旗(又称聚仙旗),加上姜子牙的杏黄戊已旗,方与殷郊开战。文殊广法天尊于震位持青莲宝色旗,赤精子于离位持离地焰光旗,燃灯道人于中央持杏黄戊已旗,武王持聚仙旗,由姜子牙前去诱敌殷郊。殷郊被引入岐山,夹困在两山之间,受犁锄而死。《封神演义》第六十五回
三教大会万仙阵
众仙齐会万仙阵。太极阵中虬首仙前来叫阵。准提道人命文殊广法天尊前去应敌。准提道人往文殊广法天尊顶上一指,泥丸复开,三光进出,瑞气盘旋。元始天尊将盘古幡授予文殊广法天尊。虬首仙仗剑砍来,文殊广法天尊接架相还。未及数合,虬首仙便往阵中而去,文殊广法天尊纵步赶来。虬首仙进阵,便祭起符印,只见阵中如铁壁铜墙一般,兵刃加山。文殊广法天尊将盘古幡展动,镇住了太极阵,他现出法身,面如蓝靛,赤发红髯,璎珞缠身,莲花托足,遍体金光。虬首仙无法可治,正欲逃走,被文殊广法天尊用捆妖绳捉住。元始天尊命南极仙翁将虬首仙打出原身,乃是一个青毛狮子,便命其为文殊广法天尊的坐骑。
形象演变
文殊广法天尊的形象在封神演义中出现后,随着时间的发展,和传统道教渐渐融合,1988年出土的清代道教科仪用画中已经出现了文殊广法天尊的身影。同时文殊广法天尊也逐渐融入了地方道教祭祀中,陕西省清徐县高花乡的高花观音堂中就供奉有文殊广法天尊的塑像。

 

桓齮

桓齮(yǐ ):本为秦将。秦始皇十年(前237年),拜为将军,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桓齮与王翦和杨端和攻赵邺,一开始没能攻取邺,而是攻取了其他九城。王翦接着进攻阏与、橑杨,未攻下。此后,三支部队合并,由王翦统领。过了18天,王翦带军回秦国。此后,秦国斗食以下什推二人从军,王翦再次带军攻赵,取邺、安阳后,由桓齮统领,驻扎在这里。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秦始皇十四年,也就是赵王迁二年(前233年),桓齮从上党越太行山进攻赵的平阳、赤丽,取宜安(石家庄东南),破之,杀赵将军,定平阳、武城。与赵将李牧战于肥下(宜安东北),秦军撤退。公元前229年,桓齮跟随王翦攻赵,桓齮战败被赵将李牧击杀。
人物简介
秦始皇十年(前237年),桓齮被拜为将军,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桓齮与王翦和杨端和攻赵邺,一开始没能攻取邺,而是攻取了其他九城。王翦接着进攻阏与、橑杨,未攻下。于是,三支部队合并,由王翦统领。过了18天,王翦带军回秦国。紧接着,秦国斗食以下什推二人从军,王翦再次带军攻赵,取邺、安阳后,由桓齮统领,驻扎在这里。
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国大将桓齮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东南)、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赵将扈辄率兵赴救,兵败被杀于武遂,赵军10万被斩首。
秦始皇十四年,也就是赵王迁三年(前233年),桓齮从上党越太行山进攻赵的赤丽、宜安(石家庄东南),与赵将李牧战于肥下(宜安东北),为李牧所败,秦军撤退。公元前229年,桓齮跟随王翦攻赵,桓齮战败被赵将李牧击杀。
桓齮畏罪逃至燕国的说法毫无根据(《战国策》说是战败被杀。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记载“秦师败绩,桓齮奔还”。现代人杨宽的《战国史》认为桓齮就是樊於期,秦王政大怒,曾悬赏“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但杨宽的说法完全是无中生有,毫无根据)。
公元前228年,秦扫平六国之势已不可阻拦,继率军攻克邯郸,王翦又进兵北略地至燕国南界。燕太子丹大为恐慌,急令荆轲入关刺秦。易水边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慷慨悲凉,遂不顾而去……
秦师败绩,桓齮奔还
荆轲此番谋秦,是以请求“举国为内臣”为名,带着樊於期头函和燕督亢之地图做为信物。樊於期原为秦将,因得罪于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至燕投奔太子丹,“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如此高价悬赏,似乎应该是个具相当分量的角色,然而之前却没有见其行事记载,于是许多学者认为应该就是另一个秦将桓齮,音同而通假,必是燕人口音有所变异而见诸史册为不同,但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完全是无中生有。
的确,桓齮的记载要来得详细许多,最早见于吕不韦免相国的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桓齮为将军,随后屡次率军出征,战功卓著。十一年,与王翦、杨端和将秦军攻邺,一开始没攻下邺,攻下了赵的其他九城。王翦带军第2次攻赵攻下邺和安阳后,秦军交给桓齮统领。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十月,桓齮攻赵。十四年,桓齮攻赵赤丽、宜安。赵国乃命李牧为大将军,率师与战肥下,“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正因此败,就有桓齮畏罪奔燕的说法。
现代人杨宽持这一看法,认为《秦始皇本纪》详载屡次出战秦将姓名,独不见有樊於期,而桓齮在始皇十四年的败走,正与燕太子丹的十五年由秦归国在时间上恰好相当。且此后再不见桓齮为秦将事,所谓“走”当是大败后畏罪逃走。
自然,也有不少反对这种看法,司马光在记载此战事用“复战于宜安、肥下,秦师败绩,桓齮奔还”,看来也是不认同这种看法。仔细分析,的确是存在着许多疑点。
桓齮定平阳、武城
在桓齮战败一事上,史料的记载存在着纷杂抵触的问题。据《秦始皇本纪》“十四年,攻赵军于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桓齮定平阳、武城”,似乎应该是桓齮大胜;然而《李牧列传》则是“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又是李牧大胜的局面,《赵世家》也有类似的记载。许多支持桓齮战败逃亡看法,就简单地以二比一的形式,取后者而舍前者。
但是,如果考虑战场形势和地理因素,这两者的记载并不矛盾。上述战役可能并非一战,而是三战,或者说是一个战役的三个阶段,桓齮两胜而一败,具体战役经过是:秦军取攻势,桓齮从上党越大行山进攻赵的赤丽、宜安(石家庄东南),获得胜利,并杀了一个赵将;随后赵派大将军李牧率边兵进行反攻,破秦军于肥下;桓齮引兵转而南向攻取平阳、武城(邯郸以南)。
当时邯郸地区尚在赵的控制中,漳水一线也筑有赵国长城,桓齮要考虑到李牧的追击,绝不敢引败军直线穿越赵都,只能先退回上党地区,再绕道从南取平阳、武城,这段时间不可能很短,且其败后还能再攻,有可能损失也不是很大,著名学者王蘧常就认为《赵世家》记载的“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在程度上较为可信。
就算排除宜安、肥下为两次战斗的可能,从随后“桓齮定平阳、武城”也可看出其败后再战。《通鉴》在此的处理是将肥下之战和十三年的“十月,桓齮伐赵”连在一起说,“复战于宜安、肥下,秦师败绩,桓齮奔还。十四年,桓齮伐赵,取宜安、平阳、武城”,认为这是上年十月出师的结果,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
正是有了桓齮畏罪出逃的先入为主,因而视《战国策》的“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而不顾,虽然《史记》和《通鉴》在记载十八年秦围攻赵时,简单的用“御之”二字,没有详细的战役经过和结果,但也没有确切的证据说明桓齮依旧活着。贸然否定此记载,却又说此后再无桓齮为秦将事,实际上就是以果论因。
伐楚,北临赵
燕太子丹在始皇十五年自秦逃归,按《刺客列传》记叙,正是由于樊于期前来投奔,鞠武谏阻别因此而被秦王牵怒,应让其入匈奴而灭口,太子丹不从,并令鞠武更图他策,鞠武便推荐田光智深而勇沈,再由田光自杀而激荆轲见太子丹。整件事一环扣紧一环,如果樊于期奔燕是在十五年左右,似乎荆轲与太子丹见面时间也应于此。
然而,初次见面时太子丹对荆轲阐明形势的危急,提到“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这分明就是十七年韩亡之后,十八年秦大举兴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的三路伐赵。如果不是《史记》的记载经过艺术加工,把几件看似互不牵扯、时间间隔很长的事联系在一起说,那么樊于期投奔太子丹应该在十七八年间,这在时间上就和桓齮战败存在着起码三年的差距。
当然,如果中间有其他情况发生,比如象王稽的被谗,桓齮逃亡也不是没有可能。但以现存的史料和桓齮于十八年战死的记载,只能认定桓齮与樊於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历史考证是在遵循史料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断的,归纳起来,认为同一个人的理由大致分两个方面:“一是对樊於期来说,之前没有他的记载,而名字发音又如此相近;二是对桓齮来说,战败时间恰好吻合,且此后再无桓齮为秦将事。”
但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先秦史料本身就十分短缺,加之太史公以春秋笔法叙事,记载非常简约,许多重要人物也不过只言片语,所谓“秦将樊於期”可能只是秦众多将军中的一员,失其行事记载十分正常,象桓齮首次登场也已经是将军,而白起更是以左庶长身份亮相(《后汉书·百官制》引刘劭《爵制》:自左庶长以上至大庶长,从九卿,为秦二十级军功爵之第十级),也一样都没有他们之前的相关记载。至于秦王高价悬赏,并不表示樊于期的地位就有多高,只能说明樊於期得罪秦王的严重性,以及秦王对事态的重视程度(象《东周列国志》所描写的参与长安君叛变就是一种可能)。始皇二十九年的博浪沙遇刺,悍然令天下大索十天,也可以作为其行事的参照。
虽然有田忌或作田期、田臣恩,荆轲由庆卿而被燕人称为荆卿等例子,以证明战国时期存在着发音问题,但逻辑上说这只是一种可能性,且历史巧合比比皆是,甚至还存在许多同名同姓。比如秦国就有两个杜挚,一为孝公时反对商鞅变法,另一则是作为王稽副手,围攻邯郸十七月不下,受谗而一同被诛,恐怕没有人会认为他们是同一个人。而三国时期的两个马忠,北魏宗室的两个元弼,道理也是一样的。
而从樊於期的慷慨自杀,以头颅相托荆轲,可见其并非是个贪生怕死之徒,要说是因惧罪出逃而导致父母宗族被诛似不可能,除非其罪恶太深,不论逃与不逃,都要被族诛,秦始皇的恨不得食其肉,也可见一斑。
然而,秦法虽然苛刻,但对战败却少有治罪的记载,顶多不过免职,更别说到族诛的地步。这种情况前有王陵、王龁趁长平余威围攻邯郸而受挫,结果是王陵被替换,王龁继续为将。后有李信、蒙恬这两个年轻将领带二十万大军攻楚而大败,李信、蒙恬之后也一样得以带领秦军攻齐。相反地,秦法对叛逃则是收其三族(举荐者也是,“任人而所人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但范雎也法外开恩),对于这些桓齮应该十分清楚,若说他因战败畏罪出奔,并导致族诛,实在过于勉强。
记载编辑
《史记·秦始皇本纪》:
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桓齮为将军。十一年,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橑杨,皆并为一军。翦将。十八日,军归。斗食以下什推二人从军,取邺、安阳。桓齮将。
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王之河南。正月,彗星见东方。十月,桓齮攻赵。十四年,攻赵军于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桓齮定平阳、武城。
《战国策·赵策四》
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
《资治通鉴》
始皇帝
十一年,将军王翦、桓齮、杨端和伐赵,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轑阳,桓齮取邺、安阳。
十三年,桓齮伐赵,败赵将扈輙于平阳,斩首十万,杀扈輙。赵王以李牧为大将军,复战于宜安、肥下,秦师败绩,桓齮奔还。赵封李牧为武安君。
十四年,桓齮伐赵,取宜安、平阳、武/div> 

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嬴驷(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嬴姓,秦氏或赵氏, 名驷(一说名“骃” ),栎阳(今陕西阎良)人。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秦孝公之子。
十九岁即位,是为秦惠王。以宗室多怨,族灭商鞅,不废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君王。当政期间,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公元前311年,去世,时年四十六,谥号为惠文,葬于公陵。
人物生平
车裂商鞅
嬴驷为太子时,一度触犯了禁条。当时正值有人反对新法,法令行不通。 商鞅说:“法令行不通在于宫室贵族的干扰。国君果真要实行法治,就要先从太子开始。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处罚他的师傅。”这样以来,法令便畅行无阻,秦国越治越好,但却得罪了太子。等到秦孝公去世,太子登位,一想起当年受罚之事就很不高兴。加之这时商鞅威望极高,家家户户都知道商君之法, 惠文王对商鞅有所顾忌,公子虔等一帮人就乘机捏造谣言说商鞅造反,于是,惠文王便借此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车裂而死,并族灭其家。巩固了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东进攻魏
嬴驷在巩固权力之后,继承孝公遗志,东进攻魏。公元前330年,秦国大良造公孙衍破魏军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县南),魏以河西地予秦。公元前329年,秦军攻魏,取河东的汾阳(今山西万荣县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县)及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曲沃(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次年秦军乘胜攻魏,取魏蒲阳(今山西隰县)。魏国在秦军数次强大攻势之下,又被迫割让上郡15县(今陕西东北部地区)给秦。从此,秦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而且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阵地。 
灭蜀败楚
公元前325年,嬴驷仿山东六国做法,亦自称为王,改元为更元元年。 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长樗里疾破魏、赵、韩三国军于修鱼,斩首八万。暂时抵挡住东方联军的进攻。但西方的义渠又发兵袭破秦军于李帛。在东西夹攻之下,秦惠文王及时改变战略,于公元前316年,用司马错之策攻蜀,破蜀军于葭萌关。灭蜀国。公元前313年,遣张仪自秦赴楚,阴行反间,诱使楚国绝齐。然后又设计激怒楚怀王,诱使楚国冒险出兵攻秦,使秦军在丹阳(指今陕西、河南二省间丹江以北地区)大败楚军,得楚地汉中。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国蜀国的威胁。楚国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 秦惠文王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扩大了疆域,而且针对犀首并相六国,发动东方诸国合纵攻秦的形势,采用了张仪的连横之策,实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打退了六国的进攻,取得了政治外交上的胜利。为后来秦王赢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伐取义渠
义渠是匈奴的一个分支,是当时秦国在西北部最强大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义渠占有今天的陕西北部、甘肃中北部和宁夏等地。义渠凭借骑兵特有的机动性对秦国的边境进行劫掠,甚至曾经侵入到秦国的洛河流域。正是义渠的巨大危害性和破坏性,才使公孙衍能够说动秦惠文王暂停攻魏而转为攻义渠。秦国对付义渠这些游牧民族的办法主要是烧荒,很有效果。游牧民族不敢靠近牧草被烧光的秦国边境,以避免大批马牛羊被饿死。秦惠文王七年,义渠发生内乱,秦派庶长操趁其自相残杀,平定了义渠。义渠的力量遭到了很大的削弱。秦惠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秦国在义渠设县,义渠称臣。 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公元前315年),秦伐取义渠二十五城。秦国在西北地区占有了大片的优良牧场。 
病重去世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秦惠文王去世。时年四十六岁,葬于咸阳北原。近世所谓周文王陵,实际是秦惠文王的公陵。 
为政举措
铲除异己,立相分权。 
扩疆拓土,壮大实力。秦惠文王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 
慧眼识珠、任贤用能、甄拔人才。这是嬴驷取得重大政绩的关键。他不仅重用赢华、异母弟公子疾等秦人,也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嬴驷重用。如果嬴驷不能识人善任,不能不拘一格地重用人才良将,他绝对是不会取得重大政绩的,也绝对不会彪炳史册的。 
人物评价
大批能臣造就了秦国在惠文王时代的辉煌,也反映了秦惠文王的识人驭人的本领。秦惠文王即位后的第一个对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国的法治建设已基本成功,倒是独掌大权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国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胁。秦国的法治建设是靠强力完成的,也就是商鞅所说的霸术。在法治建设完成后,秦国有两个人是双重性质的,秦惠文王和商鞅。他们由于拥有巨大的权力,既是法治的最强维护者,也是法治的最大危害者,而君主制下的法的象征只能是一个人。商鞅的悲剧根源就在这里。就算秦孝公没有暗示,秦惠文王也要除掉商鞅。象商鞅这种人,秦国不用,也必然是不会让别国来用的。秦惠文王在除掉商鞅后,以商鞅造反查无实证,公子虔和公孙贾纯属陷害为由,顺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党羽。秦孝公没有完成的收尾工作,由秦惠文王出色地完成了。
秦惠文王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点。对张仪,赢驷求之,试之,任之,信之。在秦与到列国间复杂的邦交斗争中,多次逆转危势,击溃五国灭秦之兵。继孝公用商鞅之后谱写了又一页君臣合璧华彩篇章。自此,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用士“不唯秦人”成为不变的路线。用张仪。又不唯采张仪之策。当张仪与司马错对是否平蜀发生激烈辩论时,赢驷毅然委任司马错领军平蜀,展现了赢驷审时度势,高屋建瓴的王者风范。 
家庭关系
父辈 父亲 嬴渠梁 秦孝公
平辈 兄弟 
嬴疾 樗里疾
嬴华 公子华
妻妾 
魏氏 惠文后
芈八子 宣太后
子辈 儿子 
嬴壮 公子壮,庶长子
嬴雍 公子雍,庶子
嬴荡 秦武王
嬴稷 秦昭襄王
嬴通 蜀侯
嬴恽 蜀侯
嬴悝 高陵君
嬴芾 泾阳君
史书记载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战国策·秦策》
影视形象
1996年电视剧《东周列国·战国篇》:蔡明(商鞅变法)、周启勋(苏张纵横)饰演秦惠文王
1997年电视剧《商鞅传奇》:吕一丁饰演秦惠文王;
2008年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刘乃艺饰演秦惠文王;
2011年电视剧《传奇》:鲍国安饰演秦惠文王;
2013年电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富大龙饰演秦惠文王;
2015年电视剧《芈月传》:方中信饰演秦惠文王;
2016年电视剧《思美人》:罗嘉良饰演秦惠文王。

楚平王

 楚平王(?―公元前516年),芈姓,熊氏,名弃疾,继位后改名居,又称陈公、蔡公,是楚共王幼子,楚灵王弟,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528年―公元前516年在位。
楚灭陈、蔡二国后立他担任陈公、蔡公,后楚灵王死,楚平王立,为与各诸侯国和好,楚平王立陈哀公之太孙公孙吴为陈国君主,蔡灵侯之太孙公孙庐为蔡国君主,恢复两国。以伍奢为太子太傅,费无极做太子少傅。
楚平王派费无极替太子建到秦国去迎接秦女孟赢来和太子结婚,孟赢甚美,费无极便劝平王自己娶她,宠信有加。伍奢后来被费无极迫害而死,其子伍子胥逃至吴国,先后兴兵伐楚五次,屡次大败楚国,楚国国力江河日下,不但失去了晋楚争霸的强大实力,还屡屡被小国侵犯,诸侯国都叛楚归晋,楚平王郁郁而死。
人物简介
早年经历
楚平王,芈姓,熊氏,名弃疾,是楚共王之子。楚共王三十一年(公元前560年),楚共王去世,弃疾的长兄公子招继位,是为楚康王。
弃疾一共兄弟五人,长兄即楚康王、次兄楚灵王、三兄子比、四兄子晰,弃疾排行最小。兄弟四人都深受长兄楚康王的宠爱。
楚康王十五年(公元前545年),楚康王去世,楚康王之子熊员继位,是为楚郏敖。
楚郏敖四年(公元前541年),弃疾次兄子围弑杀楚郏敖,自立为君,是为楚灵王。弃疾三兄子比逃到晋国。
楚灵王八年(公元前533年),楚灵王派弃疾率军灭亡陈国。
楚灵王十年(公元前531年),楚灵王召来蔡国国君蔡灵侯,将他灌醉后杀死。并命弃疾平定蔡国,让他担任陈、蔡的地方长官。
继承王位
楚灵王十一年(公元前530年),当时楚灵王率军驻扎在乾溪,准备讨伐徐国。当初,楚灵王在申地与诸侯会师时,侮辱越国大夫常寿过,杀死蔡国大夫观起。楚灵王十二年(公元前529年)春天,楚灵王贪恋乾溪,不愿离开。当时观起之子观从逃到吴国后,劝说吴王讨伐楚国,挑拨越国大夫常寿过作乱,作为吴国的间谍。伪造弃疾的命令召回在晋国的子比。然后到蔡国,与吴国、越国的军队想袭击蔡国。让子比会见弃疾,并在邓邑订立盟约。于是进入郢都杀死楚灵王的太子禄,拥立子比为王,是为楚初王。子晰为令尹,弃疾为司马。而后观从率军到乾溪,告诉楚军说:“楚国已有新王,先回去的人,恢复原有爵位封邑田地房屋。后回去的一律流放他们。”楚军都溃散,离开楚灵王回到国都。
楚灵王得知太子禄被杀的消息后,便乘船想进入鄢城。当时楚灵王独自在山中徘徊,山野百姓没有人敢收留楚灵王,楚灵王饿得再也起不来。芋邑地方官申无宇之子申亥,因其父曾两次犯法,而楚灵王不杀他,为报此恩德,便寻找楚灵王,在釐泽遇到楚灵王饿倒在地,就搀扶着他回到家中。五月十五日,楚灵王死在申亥家里。
当时楚国人不知楚灵王已死,虽然已经拥立楚初王为王,但害怕楚灵王会再回来,所以观从对楚初王说:“不杀弃疾,虽然得到国家,仍将遭受灾难。”楚初王说:“我不忍心杀害他。”观从说:“人家可忍心杀害您。”楚初王不听,观从就此离去。弃疾回到国都后,国都百姓常常夜间惊恐,认为楚灵王已经回来。五月二十二日夜间,弃疾让船夫在长江岸边奔走呼告说:“楚灵王已经回来!”国都百姓更加惊恐。弃疾又派曼成然告诉楚初王和令尹子晰说:“楚灵王回来,都城的百姓将杀死你们,司马弃疾也将来到,您们尽早想个办法了结吧,不要自取其辱,众人的怒气就如同大水一样是无法解救的。”楚初王和令尹子晰于是自杀。五月二十三日,弃疾即位,改名熊居,是为楚平王。
执政去世
楚平王即位后,封赏功臣,任命蔓成然为令尹,让观从自选官职。观从自荐为很少有人竞争的卜尹(类如神职,无巫学根底者不得预其选)。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楚平王善终,但他把祸胎留给他的后一代楚昭王。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率伍子胥等大举伐楚,占领楚国的都城。楚昭王逃亡随国(今湖北随州)。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史称柏举之战。
为政举措
政治手腕
平王比灵王聪明。他能保持清晰的头脑,装扮成良好的形象,密切地注视着臣僚,对危险的征兆颇为敏感,既不能容忍骄横跋扈的权臣,也不能容忍才高望重的贤臣,一旦出现了,就必欲除之而后快。即位之初,除封赏功臣外,积极抚慰民众、敦睦诸侯。他宣布从他即位起,让民众休养生息五年,才考虑用兵。并信守诺言,让蔡人和陈人复国。当初灵王灭蔡为县后,把许、胡、沈、道、房、申的公族迁到楚国的腹地,平王即位后,让他们各回故地。
结好郑国
平王为了与郑国结好,派枝如子躬把犨、栎两县还给郑国。犨近汝水,栎近颍水,两县是楚国北方的重镇,枝如子躬以为还给郑国对楚国不利。因此,到了郑国,他绝口不说割地。郑人倒是先已风闻,按捺不住,带着试探的口气说:“敝国道听途说,贵国要把犨、栎赐给寡君,就请大夫吩咐吧!枝如子躬断然回答:“我不曾听说有这个命令。”郑人怏怏不乐,但又无可奈何。回楚国后,平王问犨、栎交割情况,枝如子躬脱掉官袍,表示待罪,说:臣有违命之过,没有丢弃国土。平王高兴地拉着枝如子躬的手说:“你怎么能如此自辱呢?你回去休息吧!以后寡人还有要事让你去办的。”一切顺顺当当,平王对局势迅速稳定深为满意。可是,蔓成然居功自傲,贪得无厌,与当时的巨富养氏争利,平王觉得对他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于公元前529年(平王元年)杀蔓成然,灭养氏。事后,命蔓成然子斗率为郧公,以示不忘斗氏功勋。既安抚元老,又收揽人心。;平王杀蔓成然而灭养氏,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全无惩治贪黩之意。平王在位期间,贪黩成为一种痼疾。贵族都明白,贪黩无妨,只要不冒犯平王就万事大吉。平王贪黩比灵王有过之而无不及。《新语·无为篇》说:“楚平王奢侈众姿。”
平王即位后,命伍举子连尹伍奢为太傅,命宠臣费无极为少傅,太子建尊重奢而嫌恶费无极,费无忌暗自衔恨。公元前527年,太子建年15,费无忌对平王说太子建可以成家了。平王为太子建聘秦女孟嬴为夫人,命费无极到秦国去迎亲,费无极发现孟嬴貌美,当孟嬴到郢都后,费无极劝平王自娶。平王好色,不管儿子作何感想,居然掉包,自娶孟嬴为夫人,由此,平王对费无极就格外宠信了。
公元前523年,平王采纳费无忌的建议,派太子建去镇守城父,名义是派太子建管方城以外,由平王自己管方城以内。次年费无忌诬告太子建与伍奢密谋以齐,晋为外援发动叛乱。平王信以为真,召见伍奢,严加诘问。伍奢规劝平王不要亲小臣而疏骨肉,平王执迷不悟,把伍奢关押起来,派城父司马奋扬去杀死太子建。奋扬情知太子建无辜,暗中派人先去向太子建告密,自己不慌不忙上路。太子建逃到宋国去了,奋扬才赶到城父。奋扬让城父大夫把自己押送郢都去待罪,平王问奋扬:那个命令,出自寡人嘴里,进到你的耳里,是谁泄漏给太子建的?奋扬坦然地说:是臣。大王曾经嘱咐臣要像服侍大王一样服侍太子,臣虽不才,不敢三心二意。臣按大王先前的嘱咐执行,不忍心按大王后来的命令执行。臣把太子放跑,现后悔莫及。平王问:那么,你怎么还敢来见寡人呢?奋扬说:臣没有完成大王的使命,如果不来,就是再次违命了,臣不敢。平王无奈,对奋扬说:回城父去,还像以前那样做的官吧!;公元前521年,宋元公与华氏由相恶而相攻,宋元公以齐、晋、卫3国为外援,华氏的外援只有一个吴国,宋元公令华氏诸大夫及其同党逃到楚国。
公元前519年,吴伐楚,公子光为元帅,楚令尹子瑕抱病偕司马蒍越出征,子瑕死于途中,至鸡父(今河南固始县东南),楚师尚未列阵即行溃退,楚国损兵折将,失地丢人。
公元前518年,吴楚发生边民纠纷,吴国边邑卑梁(今安徽天长县西北)与楚国边邑钟离(今安徽凤台县东北)毗连,都种桑育蚕,一吴女与一楚女因争桑树而扭打。事态越闹越大,楚女家人杀死吴女家人,卑梁大夫征发邑兵进攻钟离。恰巧,楚国扩建了舟师,平王自将东巡,闻变,当即攻破梁。平王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转悠了一圈,以为达到了威慑吴人的目的,就奏凯回国了。楚师刚撤离吴国就攻占了钟离和巢邑。
历史评价
司马迁:弃疾以乱立,嬖淫秦女,甚乎哉,几再亡国!
丁耀亢:疾以乱立,以淫亡,而不免鞭尸之祸。无极逢恶工谗,卒亦不免于诛。天道明威,各以类应,可不畏哉!
家族成员
父亲:楚共王
兄弟
楚康王
楚灵王
楚初王
子晰
妻妾
郧女,生太子建。楚平王十年被吴国公子光俘走。
伯嬴,秦景公之女,楚平王二年,信费无忌之言,夺太子建的婚约,后生一子一女,熊珍与季芈畀我。
子女
• 儿子
王子申,字子西。
太子建,字子木,母郧女。
王子结,字子期。
王子启,字子闾。
楚昭王,母伯嬴。
• 女儿
季芈畀我,楚昭王之妹,母伯嬴。
• 后裔
竞孙(郭庄楚墓墓主)等。
影视形象
1996年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严燕生饰演楚平王。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日,屈原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 ,到来年的正月初七日,屈原一周岁,居乐平里。
周显王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屈原居乐平里。屈原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石洞读书”与“巴山野老授经”当在这一年的时间。
周显王四十年,(公元前329年),居乐平里。屈原虽出身贵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响,故而十分同情贫穷的百姓,从这时起,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
周显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屈原出七里峡,游香溪与长江,读书于昭府,与昭碧霞相爱。
周显王四十七年(公元前322年),回故乡乐平里,与昭碧霞定亲。
初露才华
周显王四十八年(公元前321年),秦军犯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他一方面居高临下地对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展其非凡才华。
周慎靓王元年(公元前320年),仲春三月,屈原应怀王之召出山进京,这一年他在鄂渚为县丞。
周慎靓王二年(公元前319年),升任楚怀王左徒。这一年的深秋,屈原首次使齐。
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忙于楚之内政外交工作。五国联兵攻秦,屈原随军而前。
任职高位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识(zhi,四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关于屈原所任楚怀王左徒一职,古今学者多有解释,现择其要者而举之:
1、张守节说:左徒是左右拾遗之类的官。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屈原列传》说:“左徒盖今左右拾遗之类。”但据近现代学者褚斌杰、赵逵夫等人考证,认为后世的拾遗实为言官,可以上书言事而无实权,唐代的拾遗官阶只是“从八品上”,同《史记》中的所述屈原所从事的政治活动不相称。陆侃如《屈原评传》说:“左徒是左右拾遗之类的官,仅次于令尹。”
2、林庚说:左徒是太傅之类的官。林庚《民族诗人屈原传》所附《四注·说左徒》一文中,在引《史记》关于春申君为楚之亲信,任左徒再升令尹的记述后说:“左徒所以说是宫廷的亲信,因为是亲信,所以侍从太子,其情形大约如贾谊之为‘长沙王傅’,秦因此也称黄歇为‘太子之傅’。”
3、游国恩说:左徒是令尹的副职。游国恩在《屈原》一书中说,据《史记·楚世家》:“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春申君。”因此认为左徒之职似乎仅次于地位最高的令尹,也许就是令尹的副职。
4、赵逵夫说:左徒是行人。赵逵夫在《屈原与他的时代》中有《左徒·征尹·行人·辞赋》一文。在该文中,他从出土的文物及相关资料进行考证,认为“徒”、“尹”二字是双声假借。并举《离骚》“济沅湘以南征”,《九歌》“驾飞龙兮北征”,又引《尔雅·释者》:“征,行也。”说“征尹”之取义,同于中原国家所谓“行人”,是指负责外交的官员。
5、汤炳正说:左徒是左登徒。汤炳正在《屈赋新探·左徒与登徒》一文中认为,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上记载的官职有“左登徒”、“右登徒”字是古代典籍中“升”字的通假字,“升”字古音跟“登”字完全相同,并且互相通假,因此,“左徒”是“左登徒”的省称,在楚国朝廷上属于大夫级别。同时,汤炳正也对“左徒”的职掌进行了说明,认为“左徒”虽兼管内政、外交,但从《屈原列传》,尤其是《春申君列传》的记述来看,他们的主要活动都在外交方面。如屈原的几次使齐及其与张仪的斗争等方面都可以证实。
6、聂石樵说:左徒是仅次于宰相的官。聂石樵《屈原论稿》说:“令尹就是宰相,可见左徒是仅次于宰相的官。”詹安泰在《屈原》一书中认为:“我们根据后来春申君、黄歇以左徒为令尹,就可以看出,左徒在当时是一个仅次于令尹(宰相)的高官。”并说:“左徒升级就可以做令尹。”
7、姚小鸥说:左徒是太仆之类的官。姚小鸥在《〈离骚〉“先路”与屈原早期经历的再认识》一文中,考证《离骚》“来吾道夫先路”的“路”就是“辂”,是楚王的乘舆,与下文“恐皇舆之败绩”相合。进而考证了“左徒”的职掌,认为“左徒”是相当于后世“太仆”一类的官职。姚小鸥所说的“太仆”,据《周礼·太仆》载:“太仆,掌王正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掌诸侯之复逆。”为此,姚小鸥说:“《周礼》中‘太仆’一职为下大夫,其爵位并不高,但职掌甚为重要。”并认为“左徒之职约与《周礼》中的‘太仆’相当”。
8、王一军说:左徒即楚怀王左司徒。王一军在《屈原左徒即左司徒考》(《现代语文》2010年第8期)中指出司马迁《史记》中的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即左司徒之略写。根据《屈平列传》中的相关记述,屈原所任职务即起草宪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与《周官书》所规定的大小司徒职守相近。楚人尚右,故右司徒为正,左司徒为副,所以楚君以左右司徒以取代《周官书》的大小司徒之名称。
变法改革
周慎靓王四年(公元前317年),忙于变法改革,制订并出台各种法令。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继续进行变法改革,与旧贵族和一切顽固势力进行斗争。
周慎靓王六年(公元前315年),深入进行变法改革,民心沸腾;楚之形势大变,旧贵族面临着覆灭的命运。
谗而见疏
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
周赧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为汉水的上游。为了打破 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贿赂楚国权贵宠臣,又欺骗楚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一带六百多里土地。”屈原极力劝谏,但是楚王不听,楚怀王听信张仪的.,就把相印授予 人跟张仪去秦国受地。张仪回秦国后装病,三个月不见楚使。怀王以为张仪怪他和齐国断绝关系不够坚决,又派人去辱骂齐王一通。齐王大怒,断绝了和楚的合纵,反而和秦国联合起来了。这时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您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从某地到某地,广袤六里。”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气,回来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先后两次兴师伐秦,结果都被秦打败,丧失八万军队,大将军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军俘虏,汉中郡沦陷。
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楚国发兵反击,在蓝田(今湖北钟祥西北)大败。韩、魏趁机偷袭楚国至邓(今襄樊北),楚国军队兵畏惧,从秦国回归。韩宣王死,在位二十一年。子襄王仓立。孟轲议定在周赧王三年离开齐国。孟轲主张“性善”,劝齐宣王行仁政,劝滕文公行“井田”,均因为迂阔难行,不受两国采纳。怀王重新启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目的是让齐楚两国缔结新的联盟。
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攻取楚召陵。惠文王愿分汉中之半给楚,与楚结盟。楚怀王比起汉中的土地,更想要获得张仪。张仪来到楚国,由于重金贿赂了靳尚,并得到楚怀王宠姬郑袖进言,得到释放回到秦国。秦惠文王死,在位共二十七年。子武王荡立。屈原出使齐国,回来楚国的时候张仪已经离开,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派人追张仪没有追到。
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秦武王元年。张仪由于不被武王满意,离开秦国赶赴魏国。屈原仍事怀王为三闾大夫。怀王领悟到被张仪欺骗,出于一时权宜之计起用屈原为齐使,当屈原从齐国回来后马上便被楚怀王疏远。
周赧王六年(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齐宣王欲为纵长,恶楚之与秦合,遣使遗楚王书,怀王犹豫不决,昭睢力谏,遂不合秦而合齐以善韩。屈原不能参与朝政,极可能通过昭睢等大臣敦怀王合齐。
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秦武王三年,甘茂取韩宜阳。屈原居住在郢都,设坛教学。
初次流放
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屈原流浪汉北。秦楚复合,与屈原谋划相反,而奸人必有谗言害之,避地汉北,当有不得已之情在,故《抽思》有欲归不得之意。
周赧王十三年(公元前302年),齐、魏、韩三国联军攻打楚国,楚怀王派太子横到秦国为人质,请求秦出兵援救。秦王命客卿通率兵救楚,击退了三国联军。
次年,秦国一大夫与太子横因为私事争斗被杀死。太子横惧怕秦昭王怪罪,私自逃回楚国。此事使秦、楚两国关系恶化,导致了此后秦国对楚国的频繁进攻。“屈原憎恨楚怀王听信小人谗言,让不真实的语言蒙蔽了正确的语言,这些谣言将会损害楚国的利益,是方正的人不能容忍的,所以屈原在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前303年,楚怀王二十六年,齐、韩、魏三国攻楚,声讨楚违背纵约。楚向秦求救,还把太子送到秦国作人质。第二年,楚太子杀了秦大夫逃回楚国。前301年,楚怀王二十八年,秦以此为借口,联合齐、韩、魏攻楚,杀楚将唐昧,占领了重丘 (今河南泌阳县东北)。第二年又攻楚,消灭楚军2万,又杀楚将景缺。这时,昏庸的怀王才又想起齐楚联盟的重要,让太子质于齐以求齐楚联盟反秦。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趁这形势,秦昭王“邀请”怀王在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相会。
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屈原此时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胁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怀王被劫往咸阳,楚由齐迎归太子横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不肯向秦割让土地,秦又发兵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取十六城。前296年,顷襄王2年,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秦国、楚国绝交。
二次流放
周赧王十九年(公元前296年),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秦国、楚国绝交。屈原于周赧王十九年年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他从郢都出发,先到鄂渚,然后入洞庭。
周赧王二十年(公元前295年),屈原到达长沙,在这楚先王始封之地遍览山川形势,甚起宗国之情。
前293年,顷襄王六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取得重大胜利,斩首24万。秦国于是送给楚王书信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希望您整顿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战。”楚顷襄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就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周赧王二十一年到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94年到公元前279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这次流放的路线,按《哀郢》分析,是从郢都(湖北江陵县)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湖北沙市东南)、遥望龙门(郢都的东门)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据说是今安徽青阳县南)。 时间长达16年,在这之间并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九章·悲回风》。
自投汨罗
秦国对楚王的妥协退让,并不满足。楚顷襄王十九年(前280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邓、西陵;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了。这一年大概是前278年,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当时62岁左右(生于前340,死于前278)。
轶事典故
屈氏家族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芈(mǐ)姓,后改姓熊。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这就是屈原的故乡。
春秋初期,约公元前7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後代就以屈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春秋时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够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当时叫作“公族”或“公室”,那么他和楚国的关系,当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屈原的父亲叫伯庸。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丐。屈原楚辞《九章·惜诵》:“忽忘身之贱贫”。很可能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了。
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人们更习惯叫屈原而不叫芈原。先秦时期,姓氏有别,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
生辰八字
屈原的出生日期,据近代许多人研究,约在楚宣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到三十年(公元前339年)之间。照甲子推算,那年应该是戊寅年.恰巧,屈原的出生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照中国历法的老话是“人生于寅”,所以夏正便以建寅之月(即正月)为岁首。屈原既然是寅年寅月寅日生,真正符合于“人”的生辰,所以在屈原著名的作品《离骚》中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句是说太岁星逢寅的那年正月,又是庚寅的日子,我从母体降生了。说明这一年是寅年;孟是始,硕是正月,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说明这年正月是寅月;庚寅则说明这一天是寅日。屈原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这可是个好日子(据邹汉勋、刘师培用殷历和夏历推算,定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代陈玚用周历推算定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二日),目前一般定为公元前340年。
屈原取名
屈原觉得自己的生辰有些与众不同,所以他在《离骚》中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四句是说:父亲看到我生辰不凡,给我起了个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而东汉王逸在《章句》中解释屈原的名字时说:“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
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来,照字面上讲,“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微;“原”是又宽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微,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统。这在今天看来,只是个巧合,原无所谓,可在当时却认为是一个好兆头。
文学成就
著作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
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理想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 400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汉王朝定都关中后,便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北方的文学逐渐楚化。新兴的五、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汉代的赋作家无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绍骚”之作,历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诗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这是屈原文学的直接发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绘画艺术中如屈原像、《九歌图》、《天问图》等,也难以数计。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 乃甚或在《三百篇》(《诗经》)以上”(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著名诗人郭沫若曾为其编剧《雷电颂》,以纪念其事迹。
作品风格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离骚》写他向重华陈辞之后御风而行,他先叩天宫,帝阍闭门不纳;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里;他去向宓妃求爱,宓妃却对他无礼;他欲求简狄和二姚,又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这种上天入地的幻想与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苦苦探求。此外如《九歌》、《天问》等还采用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为素材,其想象之大胆、丰富 ,古今罕有。
除此之外,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古代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班固《离骚序》:”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王逸《楚辞章句序》:“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
洪兴祖《楚辞补注》:“屈原,楚同姓也。同姓无可去之义。”“同姓兼恩与义,而屈原可以不死乎?”“楚无人焉,屈原如去国,则楚必从而亡。”“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虽死犹不死也。”
李白《江上吟》:“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苏轼:“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
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近现代
梁启超:屈原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郭沫若: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
毛泽东:“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闻一多: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继吴起之后,在楚国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是在楚国推行‘法治’的政治家,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他在文学方面成就太大了,所以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他的文学成就所掩。其实他的文学作品也都是以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内容的。他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它有这样的内容。”
胡乔木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张正明《楚文化史》:“老子学派的发展有两个趋向:其一是发展为庄子哲学,其二是发展为稷下精气说。稷下精气说在南方的代表是屈子哲学。”
龚鹏程《中国文学史》: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作为当年全世界纪念的四大名人之一,当年的《文艺报》集11号社论《屈原和我们》:“屈原是世界性的伟大诗人,是登上了世界文学史上最高峰的人物之一。”
前苏联科学院院士费德林《论屈原诗歌的独特性与全人类性》:“屈原诗篇有着固有的民族特色,然而也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屈原的思想是全人类的财富。”《屈原辞赋垂千古》:“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不朽名字,排在中国诗歌、世界语言艺术最优秀的作者的前列。屈原作品是属于这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文化现象,它的伟大和社会意义,越是到后来,便显行越充分、越清楚。”
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中国语文学教研室主任谢列勃里亚可夫《屈原和楚辞》:“楚辞最主要的作家屈原的英名也赫列于世界文豪之林。”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科学和艺术科学院成员、亚洲研究协会成员詹姆士·海陶玮《屈原研究》:“一个大诗人,又如此追求创新,这在世界文苑中确实极为罕见。” 
负面评价
杨雄:“过以浮。”“蹈云天。”
班固:“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非明智之器”。
颜之推:“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
家庭成员
父母
根据《楚辞·离骚》的说法,屈原父亲叫伯庸。屈原在《离骚》诗中说:“朕皇考曰伯庸。”此句黄寿祺译为“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大多数学者认为伯庸就是屈原父亲的名字。屈原的母亲则难以考证。 
配偶
根据《屈氏宗谱》,屈原妻子为邓夫人。晋代《襄阳风俗记》:“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意思是说屈原投江以后,他的妻子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向汨罗江中抛投食物祭祀屈原。清代《古今图录集成》记载,湖南益阳县西南六十里有一座凤凰庙,专门祭祀屈原的夫人和儿子,清代《益阳县志》也有同样的记载。陕西省山阳县清代同治十一年《屈氏宗谱》上有屈原妻子的画像,注为“灵均公元配邓夫人遗像”。
子女
根据湖南邵阳乾隆屈氏族谱、四川泸县与双流清代屈氏族谱以及何光岳《中华姓氏源流史》,屈原有四个儿子,分别叫承开、承元、承天、承贞。另外,根据湖南汨罗一带的传说,屈原有一女,叫女嬃。
其它成就
思想成就
举贤授能的“美政”思想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造为宪令的改革精神
屈原主张改革,推行法制的立场更为自己的作品所证实。“明于治乱”的屈原深知要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必须像当时各国的改革者们那样,革新政治,推行法制。他在《离骚》中对当时楚国的君主怀王提出要求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骥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清人屈复说:诗中的“壮”指“美政”,“秽”指“秽政”,“度”,指旧的法度。马茂元亦说:“‘弃秽’,谓扬弃楚国腐化黑暗的政治法度,加以改革。‘此度’,指现行的政治法度。”他要楚王实行美政,扬弃秽政,改革现状,废除旧制,并坚定地表示自己要作这次改革的马前卒、开路人。屈原改革家的立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露,在另一首《惜往日》中屈原叙述了他实行改革的具体实践:“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立法兮,属贞臣而日侯。”他说,他的改革一是受楚怀王之命的;二是“奉先功”—继承前辈革新家的遗业的;三是以“明法之嫌疑”—建立新的法制为中心内容的;四是以国家富强为唯目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
大一统的最终目的
“尚法”、“尚贤”并不是屈原的目的,而仅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两个最重要的手段,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对此《离骚》也有简要的叙述。《离骚》说:“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又说:“昔三后之纯粹兮,因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说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抵敬兮,同论道而莫差……”“岂余身之弹殃兮,悲皇舆之败绩。”这些诗句表明屈原的理想是使楚国在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的战争中,不致失力,并通过努力获得全胜,最后统一中国;使楚国国君功追三皇,步武尧舜,取法禹汤,赛过文武,建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国家。这就是一般评论家所说的“大一统”思想。这种“大一统”的理想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政治成就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关于此次的变法内容,《史记》和《战国策》记载的过于简略,现人无法窥其全貌,但楚史专家汤炳正经过繁琐严谨的考证,把屈原的变法总拿归结为六条:
第一,奖励耕战,奖励农耕,是为了增加赋税,富国富民,奖励征战是为了加强军事战略装备;卫鞅和吴起的变法都是这一套路子,使百姓无论是务农还是出征,都有盼头、奔头和念头,只有建立奖罚制度,臣工和百姓才会心甘情愿的为爵位的驱使去竭尽全力。
第二,举贤能,唯才是举,战国时代魏文侯首开礼贤下士之风,使魏国在战国初期首霸百余年,其次要推齐国的齐桓公(齐威王的父亲),齐桓公辟稷下为学宫,招贤纳士,到了齐威王时期,稷下学宫依然是超越大梁稳坐天下风华成为天下士子趋之如骛之地;屈原此时,这样的改革也算是正当其时不过与其时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来年后,赵国强势的崛起为战国强国的时候,楚国以文弱之势却日渐消沉了下去。
第三,反壅蔽。也就是要破除君臣、于老百姓之间的沟通障碍,要让楚王下达的命令准确即时的传达到臣工的府衙,臣工的府衙也在第一时间把王宫下达的命令传达给广大百姓;让楚王与百姓互通有无,打破君王被奸佞所包围的态势;君主能清晰明快的了解民生疾苦,不偏听偏信。而臣民的意见也可以高速的直达天庭。
第四,禁朋党。鉴于楚国的贵胄和老世族往往结党营私,狼狈为奸;对不同政见的臣工大肆攻讦。故而要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约束杜绝。
第五,命赏罚。无论是名法家的商鞅抑或是兵家的吴起,都注重严格的律条来约束将士的功过;在变法这样的问题上,屈原集合法家、兵家之精华而独成一体。
第六,移风易俗。屈原对楚国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一个个能言善辩巧言令色的臣工老世族,不惜损害国家的主题利益来投机取巧。此次的变法也把楚国的不良之风也要用法律形式来约束了。
后世影响
文学创新
“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继承并发挥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有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就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需要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绮丽的幻想,是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弘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的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新诗体的创作—骚体和新的诗歌样式
对于楚辞作品来说,它不仅有某些现成的五言句或七言句,更在于它除两字顿的节奏外,大量地创造和使用了三字顿的节奏。三字顿节奏的出现,是四言诗可以向五、七言转化的契机。因此可以说,楚辞是最早打破四言句式的诗歌作品,在它参差不齐的各种句式中,包括了五、七言诗的胚模,给后人以无穷的启发。另外,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而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楚辞也突出地浪漫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情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楚辞》开浪漫主义先河
屈原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特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还有意识地学习屈原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李白的诗篇,也是大量罗智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等入诗,构成一幅幅雄奇壮丽的图画。
文学精神
屈原的生命意识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屈原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时光飞逝、美人迟暮的时间紧迫感和冷峻的死亡意识。面对大自然的四季变换,能引发人类共通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中国古代文人对美人迟暮之感的抒发,代不乏人,历久弥新。但是还没有谁像屈原那样面对时间飞逝而产生紧迫甚至恐惧的感受。
屈原文学作品中的爱国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诗人为后世所景仰。他那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在政治斗争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对现实大胆批判的精神,给后世作家作出了示范。在《离骚》中有许多表现屈原拳拳爱国之心的诗句。
汉初贾谊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被贬谪长沙,当他经过汨罗江时,有感于自己和屈原有相似的遭遇,写了一篇很沉痛的《吊屈原赋》,一方面对屈原进行悼念引屈原为知己;一方面学习屈原的创作精神,对是非不分的黑暗社会现实做了大胆的揭露和鞭挞。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更是对屈原敬佩之至,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正确地肯定了屈原在历史上的地位。他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人。《史记》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它寄托着作者的理想,洋溢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也正是屈原伟大文学精神的继承。两汉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是景慕屈原的人。李白藐视权贵,反抗现实的精神,是屈原创作的继承与发展。
另外,我国历代诗人、作家,在遇到民族压迫的关头,总是写出慷慨激烈的爱国诗篇。还有许多作家,在黑暗的政治时代,坚持理想,坚持斗争,不隐瞒自己的爱憎,甚至在政治斗争中牺牲了他们的性命,为我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光彩。这种伟大的精神,我们都可以在屈原身上追溯其源。
史书记载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宗懔《荆楚岁时记》
贾谊《吊屈原赋》
刘安《离骚传》
《史记·屈原列传》开篇写道:“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言之凿凿地明说了屈原是楚国王族出身,属于王族参政,对楚王也是抱着同根同祖的心思来辅佐。王族参政向来有高压线,事情干好了不可能再有大的升迁,稍有闪失,就得被暗算一把,有苦难言。远者如屈原,近者如恭亲王奕等,概莫能外。
相关争议
任职
据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曾任“楚怀王左徒”,对内“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对外“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关于屈原所任楚怀王左徒一职,古今学者多有解释,现择其要者而举之:
一、张守节说:左徒是左右拾遗之类的官。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屈原列传》说:“左徒盖今左右拾遗之类。”但据近现代学者褚斌杰、赵逵夫等人考证,认为后世的拾遗实为言官,可以上书言事而无实权,唐代的拾遗官阶只是“从八品上”,同《史记》中的所述屈原所从事的政治活动不相称。陆侃如《屈原评传》说:“左徒是左右拾遗之类的官,仅次于令尹。”
二、林庚说:左徒是太傅之类的官。林庚《民族诗人屈原传》所附《四注·说左徒》一文中,在引《史记》关于春申君为楚之亲信,任左徒再升令尹的记述后说:“左徒所以说是宫廷的亲信,因为是亲信,所以侍从太子,其情形大约如贾谊之为‘长沙王傅’,秦因此也称黄歇为‘太子之傅’。”
三、游国恩说:左徒是令尹的副职。游国恩在《屈原》一书中说,据《史记·楚世家》:“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春申君。”因此认为左徒之职似乎仅次于地位最高的令尹,也许就是令尹的副职。
四、赵逵夫说:左徒是行人。赵逵夫在《屈原与他的时代》中有《左徒·征尹·行人·辞赋》一文。在该文中,他从出土的文物及相关资料进行考证,认为“徒”、“尹”二字是双声假借。并举《离骚》“济沅湘以南征”,《九歌》“驾飞龙兮北征”,又引《尔雅·释者》:“征,行也。”说“征尹”之取义,同于中原国家所谓“行人”,是指负责外交的官员。
五、汤炳正说:左徒是左登徒。汤炳正在《屈赋新探·左徒与登徒》一文中认为,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上记载的官职有“左登徒”、“右登徒”字是古代典籍中“升”字的通假字,“升”字古音跟“登”字完全相同,并且互相通假,因此,“左徒”是“左登徒”的省称,在楚国朝廷上属于大夫级别。同时,汤炳正也对“左徒”的职掌进行了说明,认为“左徒”虽兼管内政、外交,但从《屈原列传》,尤其是《春申君列传》的记述来看,他们的主要活动都在外交方面。如屈原的几次使齐及其与张仪的斗争等方面都可以证实。
六、聂石樵说:左徒是仅次于宰相的官。聂石樵《屈原论稿》说:“令尹就是宰相,可见左徒是仅次于宰相的官。”詹安泰在《屈原》一书中认为:“我们根据后来春申君、黄歇以左徒为令尹,就可以看出,左徒在当时是一个仅次于令尹(宰相)的高官。”并说:“左徒升级就可以做令尹。”
七、姚小鸥说:左徒是太仆之类的官。姚小鸥在《〈离骚〉“先路”与屈原早期经历的再认识》一文中,考证《离骚》“来吾道夫先路”的“路”就是“辂”,是楚王的乘舆,与下文“恐皇舆之败绩”相合。进而考证了“左徒”的职掌,认为“左徒”是相当于后世“太仆”一类的官职。姚小鸥所说的“太仆”,据《周礼·太仆》载:“太仆,掌王正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掌诸侯之复逆。”为此,姚小鸥说:“《周礼》中‘太仆’一职为下大夫,其爵位并不高,但职掌甚为重要。”并认为“左徒之职约与《周礼》中的‘太仆’相当”。
八、王一军说:左徒即楚怀王左司徒。王一军在《屈原左徒即左司徒考》(《现代语文》2010年第8期)中指出司马迁《史记》中的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即左司徒之略写。根据《屈平列传》中的相关记述,屈原所任职务即起草宪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与《周官书》所规定的大小司徒职守相近。楚人尚右,故右司徒为正,左司徒为副,所以楚君以左右司徒以取代《周官书》的大小司徒之名称。
子女
关于屈原有几个子女,主要有六种说法。
一、“四子”说:湖南邵阳一带于清代乾隆年间修撰的屈氏族谱说屈原有4个儿子,长子承开,次子承元,三子承天,四子承贞。湖南省社科院著名历史学家何光岳于2003年出版的《中华姓氏源流史》,以及四川泸县、双流县的清代屈氏族谱上也有这样的记载。
二、“三子”说:在陕西耀县和安徽东至县发现屈原有3个儿子的说法。《耀州志》上说:屈原死后,他的3个儿子都进入秦国,其中一个在耀州改姓为孙,并说隋唐医学家孙思邈是其后裔;一个家居蒲城,仍然姓屈;另一个在韩城,改姓为房。但都没有记载具体名字。安徽东至县黄荆村保存的乾隆四十一年屈氏族谱记载屈原有3个儿子,长子称孟师文华公,次子称忠虞武安公,三子称季敏孝思公。
三、“二子”说:北京国家图书馆和江苏大学、常熟市图书馆珍藏的《临海屈氏世谱》记载屈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屈署,一个叫屈鲋,又称屈侯鲋。
四、“一子一女”说:清代《长沙府志》说屈原有一女名叫绣英,也称纬英,并说其墓在湖南益阳花园洞。清代《桃江县志》有同样的记载。明代《蕲州志》说屈原有一子,俗名“黑神”,同治年间的《益阳县志》又说“俗呼凤凰神”。
五、“一子”说:麻城市沈家庄保存的民国七年的《熊氏族谱》记载屈原有一子,名“岳”,并说屈原受“屈”也就是受“冤屈”而死,所以他的这个儿子又恢复为熊姓,因为屈原的远祖叫熊绎。
六、“一女”说:湖南汨罗一带民间传说屈原有一女叫女嬃,汨罗屈原纪念馆原馆长、屈学专家刘石林写有一本《汨罗江畔屈子祠》一书,其中对此专门有考证,认为女嬃为屈原之女。
后世纪念
宋玉悼词
屈原死后,当时社会不少人都不认可他,就像司马迁说的“不容于世”,直到宋玉,他是第一个为屈原写悼词的人。“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已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众,时来则应,物来则济。应时而不谋己,济物而不务功,是以惠无所归,怨无所集”从悼词中宋玉表达了对屈原的理解和惋惜。宋玉在辞赋上学习屈原,并且在屈原的基础上对楚辞进行了发展,所以在当时人们将宋玉称作是继屈原以后最伟大的辞赋家。
屈原祠堂
屈原祠最早建于唐朝元和15年(公元820年),与重庆的张飞庙、白鹤梁、石宝寨一起成为三峡库区文物搬迁复建的四大单体建筑。屈原祠占地2万多平方米,投资5000多万元,是三峡湖北库区规模最大的地面文物复建工程。新屈原祠采用石木结构,继承了老屈原祠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工艺。
屈原祠内共分12个展览陈列厅,分别为前殿、南北陈列室(其中包含屈原作品及历代诗人赞颂屈原作品碑廊)、大殿(祭祀厅)。秭归屈原祠,记录了一代又一代屈乡儿女缅怀先贤的动人事迹,也保存了屈原祠风雨沧桑的历史过程及其古风遗韵。
屈原故里
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凤凰山景区定名为“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规划占地面积500亩,建筑内容包括以屈原祠和屈原文化广场为主的屈原纪念景区,以巨型屈原雕塑为主的主题雕塑景区,屈原文化艺术中心,同时建设以三峡民居集锦园、三峡濒危植物园、滨水景观带等。
屈原墓园
屈原墓一共有两处,一处是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凤凰山屈原故里景区内。屈原墓重建于清道光七年,1976年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时搬迁到秭归老县城向家坪。2006年因三峡工程兴建,湖北省文物部门决定将其复建到凤凰山上,以恢复其历史原貌 。
另一处位于湖南汨罗市城北玉笥山东5公里处的汨罗山顶。因在2公里范围内有12个高大的墓冢,这些墓冢前立有“故楚三闾大夫墓”或“楚三闾大夫墓”石碑,相传为屈原的“十二疑冢”。屈原墓园附近有3座规模颇大的寺庙,分别是保缘寺、普济寺和普德大庙 。
端午佳节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艺术形象
戏剧形象
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屈原》
陈鲤庭导演的话剧《屈原》
施光南创作的历史歌剧《屈原》 
影视形象
1977年电影《屈原》,由鲍方饰演屈原。
1986年电视剧《屈原》,由郑少秋饰演屈原。
1999年电视剧《屈原》,由蒋恺饰演屈原。
2012年电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由杨志刚饰演屈原。
2015年电视剧《芈月传》,由祖峰饰演屈原。
2017年电视剧《思美人》,由马可饰演成年屈原,易烊千玺饰演少年屈原。

齐宣王

齐宣王(?-公元前301年),齐威王之子,田氏,妫[guī]姓,名辟疆,齐威王之子,公元前320年继齐威王为田氏齐国的第五代国君。公元前320—前301年在位。
齐威王三十七年(前320年),齐威王去世,儿子齐宣王即位。齐宣王即位后,就任田婴为相,召田忌为将,整治国家历法,加强合纵同盟。齐宣王六年(前314年),乘着燕国内乱,齐宣王派大将匡章率领军队干涉燕国内乱,并暂时占领燕国,但是齐军残暴,导致燕人反抗,不久齐军就被迫撤军。齐宣王八年(前312年),齐宣王联合诸国攻打秦国,先派兵联合宋国一起围攻秦国盟友魏国的煮枣(今山东东明东),但被秦军在濮[pú]水一带击败,这次的合纵联盟失败。齐宣王十七年(前303年),又联合韩、魏等三国伐楚,在垂沙大破楚军。齐宣王十九年(前301年),就在匡章等率三国联军于垂沙之战大破楚军之后,不久齐宣王就去世,他的儿子田地即位,为齐湣王。
齐宣王执政期间,齐国得到快速发展,逐渐位居大国。他继承他的父亲齐威王之后,在位期间的稷下学宫集中了儒、墨、道、法、兵、刑、阴阳、农、杂各学派的学人,著书立说,开展学术研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创造了我国灿烂的“先秦文化”。此外,齐宣王还留下了“滥竽充数”“缘木求鱼”“安步当车”等诸多历史典故。

人物生平
继任国君
齐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齐宣王即位。田婴在威王末年受封薛地,担任相国,权势甚重。他素来与齐宣王不和。待齐宣王即位后,田婴为避祸而回到薛。不久后,辩士剂貌辨入朝劝说齐宣王,使其对田婴释怀,之后田婴返回临淄,齐宣王亲自郊迎,拜他为相国。同时,齐宣王遣使迎回了在威王时代因遭相国邹忌构陷而出奔楚国的大将田忌。
全力伐燕
前316年,燕王哙禅位于相国子之,进行改革,前314年,太子平与将军市被反叛,最后被平定,太子平、市被被杀,国都动乱。各国纷争,预示着齐国攻燕时机已经成熟。孟轲、田忌等亦极力劝说齐宣王出兵,齐宣王派匡章率军,三十天内攻灭燕国,破燕都(今北京市),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后被齐人抓住做成肉酱,齐军军纪败坏,烧杀淫掠导致燕国百姓驱逐齐国,燕国各地反抗。赵、魏、韩、楚、秦等国也反对齐国吞并燕国,秦国边境攻齐,宋康王临阵反戈,齐军大败,赵国屯兵齐赵边境扬言齐国不退兵即开战,前312年,齐国撤军。赵国赵武灵王派兵护送在韩国的燕国公子职回到燕国,即燕昭王。
联楚抗秦
田婴等合纵抗秦失败后,齐宣王继续联合楚国对抗秦、韩、魏三国,彼此对峙形势紧张,据说当时楚“三大夫张九军”,与秦争夺曲沃(毗邻函谷关,今河南三门峡西南)、於中(今河南西峡东),齐军助楚攻克曲沃;楚将景翠领军屯驻鲁、齐两国边境及韩国之南。齐宣王七年(前313年),越国企图攻伐齐国,齐宣王遣使游说越王无彊移师攻楚。
这时,为缓解楚国对商於之地的攻势,秦惠文王派相国张仪入楚,假许割商於予楚,要求楚国与齐国断交,楚怀王中缓兵之计,同意绝齐撤兵。但等楚军退兵后,秦国却不兑现承诺。楚怀王恼怒被张仪欺骗,于齐宣王八年(前312年)初起兵攻秦。面对秦、韩、魏和楚、齐两方陈兵对峙而一触即发的形势,齐宣王依然派兵联合宋国一起围攻魏国的煮枣(今山东东明东)。此时,秦军东路主将樗里疾、中路主将魏章在丹阳、蓝田之战中大破楚军,接着魏章向西与西路甘茂部会师,攻取楚汉中六百里地。樗[chū]里疾则协助韩军反攻围困雍氏的景翠所部得胜,随后东进,在濮水一带联合魏军击败齐军,齐将声子(一作赘子)战死,匡章败走。樗里疾所部一直攻到魏的东北部。楚怀王因汉中失守而大怒,再发大军袭秦,一度深入到蓝田,结果又大败,反丧地于秦。齐宣王的联楚策略失败。
联盟伐楚
公元前301年孟尝君再度发动三国合纵攻楚,但在前几年的连横合纵战争中,秦在“连横”而发动的战争中损失不大,而齐在“合纵”而发动的连年战争中消耗实力很多,且秦楚一直有联姻,所以孟尝君害怕秦又来救楚,于是派使者到楚,见楚王说:齐、韩、魏三国将出兵,如果楚能会合共攻秦,蓝田也不难得,何况楚失地的收复,楚王极赞成。于是三国假意合力攻楚,让楚向秦告急,引秦军来救楚。但因为公元前302年入质秦国的楚太子横在私斗中杀了一个秦大夫,从此秦楚关系又变化了,因此秦国并不愿意出兵,而且此时若出兵,战争的损耗会让秦国不再是与齐国抗衡的大国。这年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聋带了三国联军进攻楚的方城。两军夹池水列阵,相持六个月之久。三国联军因为不知道批水深浅,不敢渡河。齐宣王对战事不耐烦,便派周最到阵地以苛刻的言辞催促匡章赶快渡河作战,匡章不甘受如此委屈,严词拒绝。随后,匡章命人寻找可以渡河的地方,由于楚军放箭射守,派出的人不能靠近河边。后来,一位樵夫告诉说:“要想知道河水深浅太容易了:凡是楚军重兵防守的地方,都是河水浅的地方;凡是楚军防守兵力少的地方,都是河水深的地方。”匡章听后喜出望外,随即选派精兵乘夜从楚军重兵防守的地方渡河,向楚军发起突然袭击,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县)大破楚军。垂沙之战以后,联军乘胜攻占垂丘(今河南省泌阳县北)、宛(今河南省南阳县)、叶(今河南省叶县)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国宛、叶以北的土地为韩、魏两国夺取。唐眛[mèi]死后,部将庄蹻率领军队叛变并引发人民起事,起事队伍一度攻下楚国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市北),将楚国的统治区域分割成几块。
与世长辞
齐宣王十九年(前301年),就在齐军于垂沙大破楚军后不久,齐宣王去世,其子田地即位,为齐湣王。

为政举措
政治层面
齐宣王在位期间任贤为用,先后任用田婴、田文为相,并召回了曾被邹忌排挤而出走的大将田忌。齐宣王在位时,齐国取代魏国逐渐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为了巩固齐国的统治,他频频问政于大臣、学者,进行了许多探讨,在《韩非子》与《孟子》二书中都有记载,尤其是《孟子》记载了许多齐宣王问政孟子的事。
在政治上,齐宣王算是一位明君,能够听取忠言。齐宣王曾有毁齐国原有明堂的想法,明堂兼具礼堂、会议厅的性质,贵族用来集会、行礼、作乐、习射、聚餐。孟轲认为这是王者之堂,建议在此推行“王政”。这一想法被孟轲劝阻,转而新建“大室”,大逾百亩,堂上三百户,三年了都没能修成,最后在大臣春居的劝谏下停建,并且召见史官让他写上:自己不贤德,还好大臣都来劝阻了我。
军事层面
齐宣王在位时期,齐国对外战事较为频繁,一度与秦、楚等并为大国。齐宣王六年(前314年),齐国以整治燕国内乱为名强占燕国二年之久,差点因此灭了燕国,但在其他国家的一直反对下,齐宣王从燕国撤兵回国。田婴等合纵抗秦失败后,齐宣王继续联合楚国对抗秦、韩、魏三国,彼此对峙形势紧张,与秦争夺曲沃,齐军助楚攻克曲沃,史称曲沃之战。齐宣王八年(前312年)初,楚怀王起兵攻秦,面对秦、韩、魏和楚、齐两方陈兵对峙而一触即发的形势,齐宣王派兵联合宋国一起围攻魏国的煮枣(今山东东明东),但秦军主将樗里疾在濮水一带联合魏军击败了齐军,齐将声子(一作赘子)战死,匡章败走,这一次的战败,齐国修整了几年。齐宣王十七年(前303年)后,齐宣王又联合韩、魏来攻打楚国,这场战争持续了将近两年时间,于齐宣王十九年(前301年),匡章等率三国联军于垂沙之战大破楚军。
外交层面
齐宣王土在位初期,对外交流频繁,相国田婴与公孙衍合作,加强合纵同盟,共同抗秦,结果失败了。田婴死后,田婴的儿子田文为相,田文则主张同楚联合,与秦、韩、魏三国作战。但大国间的联盟总是不长久,齐宣王十七年(前303年),齐宣王又联合韩、魏来反楚。
文化层面
齐宣王见到西方秦国招揽贤士,得人而治,越来越强大的情势,便也着意文化事业的发展。他说我寡人忧国忧民,所以特别想要得到明士来治国。他重视稷下学宫的建设,大量招徕各国贤士,齐宣王的周围迅速聚集了一批人才,他们为其出谋划策,使得齐国出现了更为强盛的局面。《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宣王喜爱文学游说的人士,像邹衍、淳于髡[kūn]、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类的饱学之士大约有七十六人,都赐列第,为上大夫……。”《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里也记载:“自从邹衍与齐国的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邹奭等人,各自都纷纷著书写治乱之事,用来辅佐君王。……于是齐王嘉奖他们,淳于髡等人,都任命为大夫。”在如此优越的待遇吸引下,稷下学宫兴盛起来,达到数千人。稷下学宫不仅有成百上千的人,而且学派众多,有儒家、法家、名家、阴阳家、道家,还产生了黄老学派,其代表人物都在这里宣传自己的主张,发展自己的学说,为齐国君主提供决策。见于记载的著名人物,还有儿说、告子、驺奭、宋研、尹文、彭蒙、季真等人;儒家大师孟轲长住稷下30多年;集百家大成的荀卿,15岁就来齐国,是稷下学宫中资格最老的一位导师,曾三为祭酒,充任学宫最高领导。稷下学宫。它集中了儒、墨、道、法、兵、刑、阴阳、农、杂各学派的学人,著书立说,开展学术研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创造了我国灿烂的“先秦文化”。
齐宣王还大力创办学校,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齐宣王继承父亲齐威王的稷下学宫,并扩大规模,招收天下学士,贤士聚于稷下,倡百家争鸣,为现实服务,对后世文化教育、治国思想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而且齐宣王还会通过别人的推荐来任用贤人。据《战国策》 记载,淳于髡曾在一天之内向齐宣王推荐七个人,当王斗批评他不好士后,他又举荐了五人任官。

廉颇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一说字洪野,山西平遥廉庄人,战国末期赵国名将。
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阳晋,被封为上卿。廉颇曾因蔺相如位居己上,深感不服,后因蔺相如屡谦让退避而感悟,负荆请罪,二人遂为刎颈之交。赵惠文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廉颇攻占齐国的几邑。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廉颇再次率军攻打魏国。次年,廉颇攻克魏国的防陵、安阳。秦国在阏与之战失利后,返回途中进攻魏国几地,廉颇率军救援,大败秦军。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赵孝成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因赵孝成王听信谣言,以赵括取代廉颇,终遭惨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燕王发兵攻赵,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求和。赵孝成王封廉颇为信平君,让他任代理相国。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廉颇攻克魏国繁阳。不久赵孝成王去世,太子赵偃(赵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大怒,率军攻打乐乘,乐乘逃跑,廉颇也逃奔魏国。后因赵国由于屡次被秦兵围困,赵悼襄王想重新用廉颇为将,但所派使者受廉颇仇人郭开贿赂,使其以为廉颇衰老,遂不召其回国。廉颇后为楚将,但并没有战功,郁郁而终,死在楚国寿春(今安徽寿县)。
关于廉颇为将,世人多赞其勇。后世有说法将廉颇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与蔺相如“将相和”的事迹,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平原君赵胜评价廉颇为人勇敢,爱惜士卒,能够忍辱负重。司马迁也称赞廉颇是赵之良将,以勇气闻名于诸侯。

人物生平
破齐扬名
赵惠文王十五年(公元前284年),齐国灭宋,取得淮北地区原宋、楚土地,形成对三晋和楚的直接威胁,秦也感到不安。燕昭王任命乐毅为统帅,率领燕、秦、韩、赵、魏等五国联军,以燕军为主力,进攻齐国,史称五国伐齐。
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为借机扩大战果,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山东郓城西),被封为上卿,他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颇率军向东攻打齐国,并且摧毁其中一军。在与齐国接续作战过程中,廉颇的勇将威名逐步建立。
渑池之会
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为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由于秦国强大,赵惠文王心生畏惧,不敢前往。廉颇与蔺相如均认为,如果不去赴会,则表明赵国孱弱。于是,赵惠文王带着蔺相如前往渑池。廉颇则率领赵军送到边境,与赵惠文王分别时表明,如果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返回,则立太子为新王,断绝秦国的奢望。由于廉颇陈兵边境,和蔺相如形成一武一文的态势,从而保障渑池之会的顺利开展。
克魏拓土
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廉颇攻占魏国的畿[jī]城(河北大名东南)。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75年),廉颇攻克魏国的防陵、安阳(均在河南安阳西南)。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前270年),秦、赵爆发阏与之战,赵惠文王召廉颇询问是否可以援救阏与,廉颇和乐乘皆称难以援救,赵惠文王遂派遣赵奢领兵救援,大破秦军。秦国在阏与之战失利后,返回进攻魏国几地,廉颇救援,亦是大败秦军。
长平抗秦
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国以左庶长王龁为将,进攻上党,韩国上党的守将冯亭向赵国投降。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由于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于是赵国派廉颇率军驰援,秦赵两军对战于长平。廉颇固守营垒,采取防御态势与秦军对峙,秦军屡次挑战,赵兵坚守不出。赵孝成王多次指责廉颇不与秦军交战。就在秦赵两军相持之际,秦国丞相应侯范雎[jū]派人携带千金前往赵国实施反间计,散布秦国畏惧赵括,不怕廉颇的言论。赵孝成王听信谣言,于是就派赵括取代廉颇率兵攻击秦军。赵括善于纸上谈兵,而不善守,改变廉颇坚壁固守的作战计划,下令出击。白起采取诱敌出击、包围歼灭的方针,前后斩首擒杀赵兵四十五万人,列国震动。
击燕拜相
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燕王派丞相栗腹同赵国交好,送五百斤黄金为赵孝成王祝酒。栗腹回国后认为,赵国的壮丁都死在长平,他们的遗孤还没长大,可以进攻。燕王为此召见昌国君乐闲,乐闲则认为,赵国是四面受敌的国家,赵国百姓都受过军事训练,不能进攻赵国。燕王和群臣都认为可以攻赵,最终出动两支军队,两千辆战车,一路由栗腹率军进攻鄗城(柏乡县固城店),另一路则由卿秦率军进攻代地(河北蔚县东北)。赵孝成王派廉颇与乐乘领兵反击,其中廉颇出兵二十万在鄗城大败燕军,并杀死栗腹,乐乘出兵五万攻代也取得了胜利,俘虏了卿秦。
赵孝成王十六年(公元前250年),廉颇与此时已封为武襄君的乐乘一齐攻燕,并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孝成王才答应停战。赵孝成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封号是信平君,让他任代理相国。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廉颇攻克魏国繁阳。不久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大怒,率军攻打乐乘,乐乘逃跑,廉颇也逃奔魏国。后因赵国由于屡次被秦兵围困,赵孝成王想重新用廉颇为将,但所派使者受廉颇仇人郭开贿赂,使其以为廉颇衰老,遂不召其回国。楚王闻听廉颇在魏国,于是派人将其迎归楚国为大将,廉颇虽为将军,由于没有显赫战功,而且经常对门客表达对赵国的思念,最终郁郁而终,逝于寿春。

主要影响
军事影响
廉颇作为战国时期赵国的杰出将领,先后参与破齐扬名、渑池之会、克魏拓土、长平抗秦、击燕拜相等作战,展现出高超的战术指挥能力,为赵国东线战场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这些军事行动不仅在当时稳固了赵国的地位,更为后世军事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廉颇的军事思想、作战策略及指挥艺术,对后世军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坚韧不拔、机智勇敢的战斗精神也成为军事家们学习的榜样。
文化影响
在《将相和》故事中,廉颇有着勇于改过,真诚率直之人格精神,而历代文艺作品对廉颇故事的演绎与传承,进一步丰富了廉颇的文化内涵。廉颇的文化影响,既体现在对个体品德的塑造上,也体现在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上。他成为了忠诚、坚韧和家国情怀的象征,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坚守信念,追求更高尚的精神境界。廉颇的故事和精神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物评价
平原君赵胜评价:廉颇为人勇敢,爱惜士卒,能够忍辱负重。
汉文帝刘恒认为,廉颇和李牧都是战国时的名将,皆以防御边患出名,如果能够得到他们为将,就不需要担心匈奴入侵了。
西汉大臣贾谊评价:廉颇能制兵,意为夸赞廉颇善于统兵打仗。
西汉大臣谷永评价:战国有廉颇这样的良将,强大的秦国也不敢轻易出兵,因此能带兵打仗的将领,可谓国之爪牙,不可不倚重他们。
汉朝史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廉颇是赵之良将,以勇气闻名于诸侯。
东晋大臣庾道季认为,廉颇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懔[lǐn]懔恒如有生气”,精神不朽。
南朝梁史家周兴嗣在《千字文》中称:“起翦[jiǎn]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意为战国名将白起、王翦、廉颇与李牧都善于用兵,行军打仗韬略精奇。他们的声威甚至传到北方的沙漠,美名永远流传在史册之中。后世也因此将廉颇等四人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南宋学者鲍彪认为,由于平原君赵胜不能很好地用廉颇为将,结果却是割地赔偿齐国田单,并且受到韩国冯亭的嫁祸,发生了秦、赵长平之战,几乎亡国。

人物争议
史记记载,廉颇在寿春去世,但是关于他的归葬地存在争议。
一说葬于邯郸。《邯郸县志》记载:廉颇墓位于北张庄镇西孙庄村东,属省重点文物北张庄汉墓群第九号墓,墓高15米,呈圆形,周长近300米,墓南侧有廉颇祠,当地俗称此墓为大冢。此墓北有十号墓为二冢,二冢为廉颇两兄弟廉刚、廉刃之墓。周围奔腾的河水绕墓东流,巍峨的山势更显墓地的森然大气。背山面水的布局,山环水绕的地形,使这里成为生气氤氲[yūn]、生机盎然的望归之地。
一说葬于赵县。在河北赵县(古称赵州或平棘),也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东有廉颇,西有左车。”就是说战国名将李左车和廉颇墓分别在县城的东西两个方向埋着。赵县廉颇墓坐落在河北石家庄市赵县许家郭村,是一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县城大约20分钟车程。据明隆庆《赵州志》记载:“廉颇墓在州东郭里村”,清光绪《赵州志-墓域》记载:“赵信平君廉颇墓,在州东扬家郭村东。”
一说葬于寿县。在今安徽寿县城西北7公里处的纪家郢放牛山,当地人称“颇古堆”,墓依山就势而建,面临淮河,周长 300 余米,高约 20米,气势宏伟。相传,当时为了使廉颇墓不被人盗,还做了许多疑冢,因而,至今这里还有“十八座廉颇墓连凤台(县)”的传说。

轶事典故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赵国由于屡次被秦兵围困,赵悼襄王就想重新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悼襄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贿赂使者,让他回来后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以被任用。赵国使者回去向赵悼襄王报告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悼襄王认为廉颇老了,就不再把他召回了。后世用作比喻愿意为国家效力,却报国无门。
负荆请罪
由于蔺相如为赵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则认为,秦国不敢侵略赵国,是因为有他和廉颇的缘故。他之所以对廉颇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后来,这话被廉颇听到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脱下衣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二人冰释前嫌,从此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后世用作比喻端正态度,承认错误。
刎颈之交
廉颇通过自己的负荆请罪,得到蔺相如的谅解,二人握手言和,从此赵国将相和睦,成为美谈。所谓刎颈,就是割断脖子,此处是指两人可以彼此牺牲生命。后世用来比喻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门客反复
廉颇自从长平免职归家,由于失去权势,原来的门客业已离开。等到再被起用重当将军,门客们又如往昔聚拢而至。廉颇很是感慨,怒斥门客势利,便要他们退去。门客则认为,这并没什么奇怪。他们是以市场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有权势则跟随,无权势则离开,本是买卖常理。所以,抱怨大可不必。后世用来比喻面对势利,要放平心态,不计较、不在乎便是最好的态度。
长平传说

    赵军运沙

赵国为抗击秦军,派廉颇屯兵长平,在今山西省高平市米山村西北的摩天岭驻重兵。一日,廉颇到摩天岭察看阵地。发现山腰有大量黄沙,为迷惑秦军,便令士卒用牛皮和苇席,在山中修起一座座“粮仓”。又暗令士卒于夜间拉运黄沙,装入仓中。秦兵见赵军军粮积如山,不敢轻易来犯,直到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后,秦军来起运粮食时,才发现仓中装的全是黄沙。后人便将此山称为大粮山,把摩天岭改称营防岭。今存“廉颇屯”址。 

    巧计退秦军

长平之战时,廉颇率军抵御秦军。他出邯郸西门,来到离城50里的一座小山下安营扎寨。这里南靠鼓山,北临洺水,是秦军进攻邯郸的必经之路。傍晚,他令士兵把军中的粮食盛到布袋里,都摆到小山上,派人严密看守,然后四处贴下告示:粮草重地,任何人不得靠近,违令者斩。第二天,白起率大军攻入武安境内,忽然探子来报:“往东二十里,发现赵军粮营,大将廉颇带重兵把守。”白起听了将信将疑,亲自前去察看。不看还好,一看差点儿把他从马上惊下来,只见赵军营中粮食一袋袋、一层层堆积如山,下面军营,大帐连阡,号旗严整。于是仰天叹息道:“赵军粮足兵精,天不助我也。”急忙下令退兵。从此,这座无名小山,就被称作粟山。
一篓油饺
相传河北邯郸的一篓油水饺的创制人王一香早年与父在赵国南门外开一肉包铺。有一天,廉颇武灵丛台点兵路过南门外时,遥远闻着肉包香味。廉颇闻着香味赶到肉包铺店,当他购买包子时,包子已卖完。廉颇说道:“你的案板上的不是包子?”王小儿说:“那是生的,还得蒸。”廉颇说:“那得几个时辰?”王小儿说:“不到一个时辰。”廉颇一听心急了,就将案板上的包子统统扔进开水锅里,不到一会儿,锅里的包子全部漂起来了。王小儿一听是廉颇,赶紧把煮熟的水包端上,廉颇吃完后连声叫好:“真是一咬一口油,真香。”从此,王一香就把包子铺改为“一口油”水包馆,生意更加红火。李氏后人继承了“一口油”的精心制作,成品汁液丰富,包裹馅心,吃时流油,后在北宋年间改为“一篓油”,传至至今。
墓葬与纪念
墓葬信息
廉颇墓在今安徽寿县城西北7公里处的纪家郢放牛山,当地人称“颇古堆”,墓依山就势而建,面临淮河,周长 300 余米,高约 20米,气势宏伟。廉颇,战国时期名将,为赵国屡立战功。公元前 251年,他大破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廉颇晚年不被赵国重用,只好到魏国,后又到楚国,最后老死于国都寿春。有“将相和”、“负刑请罪”等历史故事。相传,当时为了使廉颇墓不被人盗,还做了许多疑冢,河北邯郸,邢台,磁县有廉颇墓,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公园七贤祠中有廉颇塑像。因而,至今这里还有“十八座廉颇墓连凤台(县)”的传说。

后世追封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其中包括廉颇。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廉颇。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廉颇位列其中。

麃公

麃(biāo)公,姓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秦国的将军。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麃公与蒙骜、王齮同为将军。 秦王政二年(公元前245年),麃公率军攻打卷城,斩首三万人。
主要成就
秦王政二年(公元前245年),攻打卷城,斩首三万人。
史籍记载
《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秦始皇本纪第六》:蒙骜、王齮yǐ、麃biāo公等为将军。【集解】:应劭曰:“麃,秦邑。”【索隐】:麃公盖麃邑公,史失其姓名。【正义】:麃,彼苗反,盖秦之县邑。大夫称公,若楚制。
影视形象
2020年电视剧《大秦赋》李满信饰演麃公。

庞煖

庞煖,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将领、兵家和纵横家。
赵悼襄王初年(公元前240年),廉颇投奔魏国后,庞煖继任为赵将,但并未引起秦、燕的重视,燕王为报复鄗代战败的耻辱,发动军队攻打赵国。赵悼襄王三年(公元前242年),庞煖率军拒燕军,杀燕主将剧辛,俘虏燕军二万人。次年,庞煖联合燕、楚、赵、韩、魏五国军队进攻秦国,一直打到蕞地(今陕西临潼东北),但未能攻克;后又攻打齐国,占领了饶安(今河北盐山西南)后返回。赵悼襄王九年,庞煖攻燕,攻下狸(今河北任丘东北)、阳城(今望都东)两地。战后不久,庞煖因积劳病逝。
《汉书·艺文志》兵权谋家著录有《庞煖》三篇,纵横家著录有《庞煖》二篇。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庞涓知名度最高,在魏惠王时效力,庞氏曾经在魏国成为显族。但是庞涓败桂陵,死马陵,此后魏国也一蹶不振,庞氏在魏国就失了势。后来,魏王派庞葱陪伴太子到赵国当人质,庞葱担心此去之后魏王不再亲近自己,便说了个“三人成虎”的寓言,然而后来他还是失去了魏王的信任。也有可能庞葱因此就跑到赵国谋求发展,庞煖大约是庞葱的后人,和庞涓能够拉上点关系(说不定是庞涓的曾孙)。

虽然说庞煖是战国时代最后的合纵家,但是他的年纪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小。早在赵武灵王时,庞煖就曾经与武灵王论兵,为武灵王阐释了“百战而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的深刻含义。武灵王于前299年让位于惠文王,前295年死于沙丘之乱。

沙丘之乱
赵国公子成、李兑当道,不久公子成老终,赵国为李兑把持。像庞煖那样一大批曾经受到器重的人都被排挤,此后五十多年间不再见到这位年轻人了。当他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已经是一位垂垂老人。这五十多年间,庞煖的行迹无法把握,只知道他可能是跟随了鹖冠子继续钻研学问去了。鹖冠子是楚国人,曾经也是武灵王帐下红人,故赵武灵王表武士以鹖尾,竖左右为鹖冠。沙丘之乱后,鹖冠子、庞煖师徒俩就回到楚国,隐居深山,潜心修学。鹖冠子主张道家言,《汉书·艺文志》中有道家《鹖冠子》一篇,同时鹖冠子也比较关心政治、军事、人生等问题,在继承道家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观点有所发展,这与战国后期出现了很多兼收并蓄大家的趋势也是符合的。庞煖跟随鹖冠子修行,当然经常论对,所以后来鹖冠子、庞煖的门人完成《鹖冠子》一书时也就经常通过他们两人问答的形式来阐述。在此期间,庞煖可能也开始著书,《汉书·艺文志》中兵权谋家有《庞煖》三篇,纵横家中也有《庞煖》二篇。可见,庞煖应当是一个既通兵法、纵横之术,又通黄老之说的人,他比老师鹖冠子更接近于杂家。
初次带兵
联军大败齐军于济西后,剧辛曾经和乐毅争论过是否要进一步攻入齐国腹地的问题,他主张逼迫齐国割地,获得实际利益,说明他是一个比较谨慎小心的人。
四十多年过去了,剧辛也可能由于燕武成王家族的排挤而没有继续得到重用,但是这时他重新得到了今王喜的赏识。也已经七十多岁的剧辛,凭借着自己当年与庞煖共事时的印象,对庞煖做出了评价,他认为庞煖是“易与”的。于是,燕国即以老剧辛为帅,南下攻打赵国。
这正是庞煖第一次带兵实战的机会,也可以让世人看看他究竟是孙武型的奇才,还是赵括型的纸上谈兵之人。双方的交战状况不明,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剧辛对庞煖错误的估计断送了燕军二万将士的生命,也断送了他自己的性命。他忘了人是会进步的,五十多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改变会是惊人的。也许剧辛临死前正在懊悔,如果自己提前几年死去多好,这样他就是一位将以盛名流传后世的人物,然而现在却落入笑柄。
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偃即位,是为赵悼襄王。此时赵国兵权掌握在老将廉颇手中,悼襄王试图废去他的兵权,而任命长期担任廉颇副手的乐乘为将。廉颇还是没能改去那种骄傲的秉性,拒绝交出兵权,赶走了乐乘,后来自己也畏罪潜逃了。这样一来,赵国一下子少了两位大将,再加上前264年左右赵奢病故,邯郸之战中蔺相如去世,赵国到了人才凋敝的程度。到了悼襄王二年(前243年),北边守将李牧率军攻克了燕国的武遂(今河北武强西北)和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但是代、雁门、云中各郡尚需要将领驻兵防守,李牧无法回到邯郸长期担任赵军统帅。

庞煖复出
正在这个时候,不知道是谁想起了已经年近八十的“老不死”庞煖,于是向悼襄王举荐这位可以算是四代元老的人物。悼襄王立刻接见了老庞煖,并向他讨教了治国之道,庞煖年虽老迈,但思维敏捷,顺畅的回答了悼襄王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两人一拍即合,悼襄王随即任命庞煖为统帅。
轶事典故
在前3世纪初,庞煖已经成年并受到武灵王的重视。武灵王是一个招揽人才很开明的人,以个人魅力吸引了大批名将名臣汇集赵国。但是沙丘一乱,人心四散,楼缓、乐毅、富丁、剧辛纷纷离弃,这也是赵国人才任用没有形成一种良性制度的体现。依据庞煖论兵的史料,基本可以确定他的出生时间约在前320年左右,他可能比后来出现的赵奢、廉颇、蔺相如、乐乘等人都要年长。
个人作品
前242年,好大喜功的燕王喜完全没有吸取当年栗腹丧师六十万的惨痛教训,又询问大臣剧辛能否趁赵国换帅之际捞他一把。这个剧辛也不是一般人物,当年在赵国也曾服侍过武灵王,他是法家的代表,又著作《剧子》(又称《处子》)九篇。沙丘之乱后,剧辛闻得燕昭王思贤若渴,便前往辅佐,和郭隗、乐毅、邹衍齐名。在燕国他可能实行了一定的变法图强,所以后来燕昭王的国力才会如此之强。联军破齐前夕,剧辛作为燕国的使节和邹衍一起游走各国,达成对齐国的包围网。

人物评价
庞煖对燕国作战的胜利不但稳固他在赵国的地位,也使赵国重新赢得了在列强中的威望。战国最后一次合纵行动终于达成,庞煖名正言顺的成为了联军统帅。这次合纵除了一向“谨事秦”的齐国和刚刚被打废的燕国没有参加外,三晋、楚国以及小国卫都参加了。五国联军于前241年收复了秦国从赵国夺去的寿陵(在当时恒山一带)。庞煖认为,攻秦之师屡向西进攻,均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被阻,不如绕道蒲阪(今山西永济西南),南渡河水,迂回至函谷关后,可以出其不意。五国联军分路出蒲阪,进展顺利,至蕞(今陕西临潼北)时与吕不韦所率迎击秦军相遇,这已经是咸阳的大门口了。
吕不韦分析联军情况,楚军远来,军士疲惫,战斗力不强,但楚为大国,影响较大,如楚军战败,则联军必不战自溃。他遂决定先以精锐部队,乘联军夜间疏于防范之机,突袭楚营。楚军侦知,自行东撤,此后便迁都于寿春。四国军队闻楚军先退,军心动摇。诸将皆请退军,庞煖只好应允。于是,韩、魏、卫之军也都回国。庞煖怒齐附秦,同时消除无功而返的结果,率军攻取齐国饶安(今河北盐山西南),赵国由此有了自己的出海口,然后回归赵国。尽管庞煖富智谋,善纵横,但联军同床异梦,协同不力,终于无功而返。从此,山东各国再没有实际的合纵抗秦军事行动了。(后来赵、燕、楚、越四国曾有形成合纵的态势,但是被秦国姚贾破坏,死于襁褓之中。)
这次庞煖率领的联军伐秦失败虽然不全是他的责任,但是也体现出老庞煖开始力不从心了。他的兵法权谋也就止于这种程度了。
前228年邯郸城破。6年后,流亡的代王嘉被掳于秦军,赵国彻底灭亡。下一年即前221年,秦灭齐,中国归于一统。

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公元前303年—公元前250年),即嬴柱,嬴姓,赵氏,一名式,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是秦昭襄王嬴稷和唐太后之子,秦庄襄王之父,秦始皇嬴政的祖父。
嬴柱是秦昭襄王嬴稷的次子,初被封安国君,秦昭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秦昭襄王长子太子悼去世,两年后安国君嬴柱被立为太子。秦昭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病死,嬴柱继承王位,追尊生母唐八子为唐太后,与秦昭襄王合葬一处。嬴柱为父亲秦昭襄王守孝一年之后正式即位,三日后去世,终年五十三岁,太子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嬴柱死后被葬在寿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谥号孝文。                         
秦孝文王在位期间他赦免罪人,优待先王功臣,厚赐宗室亲戚,开放苑囿[yòu]游乐,加强了自己的统治。现代学者王爱华评价秦孝文王在位时间很短,政绩平庸,是一位无足轻重的君王。

人物生平
立为太子
嬴柱是秦昭襄王嬴稷的次子,母亲是唐太后,起初秦昭襄王嬴稷立长子为太子即太子悼,次子嬴柱被封为安国君。 秦昭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在魏国为质子的太子悼去世,葬在芷阳(今陕西省西安市东),两年后安国君嬴柱被立为太子。

确立嗣子
安国君嬴柱成为太子后,便将宠妃立为正夫人号称华阳夫人。嬴柱有二十多个儿子,但华阳夫人一直没有子嗣。嬴柱一儿子名叫异人,其生母夏姬并不受嬴柱宠爱,所以异人就被送往赵国作人质。
秦赵两国经常战争,异人在赵国并没有受到优待,在赵国异人遇到了一个商人吕不韦,两人达成政治联盟。吕不韦于拿出五百金送给异人,作为日常生活和结交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东西去秦国游说,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和姐姐,把带来的东西统统献给华阳夫人。并说异人贤能,时常想念太子和华阳夫人,华阳夫人非常高兴。

吕不韦乘机又让华阳夫人的弟弟劝说华阳夫人认异人为养子。华阳夫人就趁安国君方便的时候,委婉地谈到在赵国做人质的异人非常有才能,来往的人都称赞他。告诉安国君嬴柱立异人为继承人,让她可以有一个依靠。嬴柱答应了,就和夫人刻下玉符,决定立异人为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赐送厚礼给异人,并请吕不韦当他的老师,因此异人的名声在诸侯中越来越大。后来异人回国,穿着楚服饰去拜见华阳夫人,华阳夫人非常高兴,收异人为子,并替他改名为子楚

即位为王
秦昭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去世,安国君嬴柱即位,追尊母亲唐八子为唐太后,与其父秦昭襄王嬴稷合葬,立华阳夫人为王后,立子楚为太子。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十月己亥日,嬴柱为父服丧期满,正式即位,在位期间赦免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亲戚。

猝然离世
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十月,嬴柱正式继位三天去世,终年五十三岁,谥号孝文王,葬于寿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嬴柱死后,其子嬴子楚继位, 即秦庄襄王。

施政举措
公元前251年,昭襄王死后,孝文王临政,大赦秦国的罪人,并赏赐先王的功臣和王亲贵族,开放苑囿。孝文王在位短暂,无多少政绩。

人物评价
现代学者王爱华评价秦孝文王在位时间短暂,政绩平庸,是秦国历史上一位无足轻重的君王。现代学者续亚静评价秦孝文王即位三天就去世了,在位期间既无政绩,也无败绩,可以将其忽略不计。

人物争议
在位争议
《史记》记载秦孝文王元年十月己亥日,秦孝文王嬴柱服丧期满正式即位,即位三日后去世。但是秦孝文王嬴柱的在位时间却有争议,司马迁认为秦孝文王嬴柱在位一年。学者王爱华也认为秦孝文嬴柱在位时间是一年,并不是数日。
有一些学者认为秦孝文王在位的时间是是三日,学者张汉东、邓程元以及孙晨等人认为秦孝文王嬴柱在位的时间就是三日,而不是一年。
当代观点认为秦孝文王嬴柱在位时长既不是三日也不是一年,是两年,在《陕西省志》中曾提到秦孝文王在位两年后去世。
死因争议
秦孝文王嬴柱在位时间短,关于他的死因后世也有争议,有这么几种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孝文王嬴柱是被客卿吕不韦毒死的,在秦孝文王嬴柱去世后,当时秦国人都怀疑是客卿吕不韦为了让子楚迅速登基为王,于是买通人给嬴柱酒中下毒,最终中毒而死,当时人忌惮吕不韦,没有敢说的。当然也有人否认这么种说法,作家昊天牧云认为当时吕不韦并不显赫,根本没有能力去毒死秦国的国君。
还有一种说法秦孝文王嬴柱是病亡的,作家李楠在《大秦王朝》中称秦孝文王嬴柱死的时候53岁,是高龄,加上他做太子时纵欲过度,又为其父秦昭襄王服丧一年导致病亡。作家孙皓晖也认为秦孝文王嬴柱年纪大了,加上长期多病,即位当年就病逝了。

嬴芾

本名嬴芾,秦惠文王之子。秦宣太后次子,秦昭襄王的弟弟。封地在今陕西泾阳,故称泾阳君。
秦武王死后,由于秦昭襄王在燕国为人质,芈八子一度想立公子芾与惠文后想立的公子壮争夺秦王之位,并得到樗里疾的支持。但是赵武灵王非要迎立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为秦王,屈从于赵国的压力,最后立公子嬴稷为秦王,是为秦昭襄王。
人物生平
本名嬴芾,秦宣太后之子,秦昭襄王的弟弟。公元前307年,年轻的秦武王因比赛举鼎,受伤死后,因没有儿子,而秦惠文王的儿子众多,争相继承,便开始了王位争夺战。武王的母亲称惠文后,死在于公元前305年,武王去世之后,芈八子一度想立公子芾与惠文后想立的公子壮争夺秦王之位,并得到樗里疾的支持。但是赵武灵王非要迎立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为秦王,屈从于赵国的压力,最后立公子嬴稷为秦王,是为秦昭襄王。
历史背景
秦惠文王之妾芈八子有个能力出众的同母异父的大弟弟魏冉,早在秦惠文王时期,就已经在秦国任职,只有他最有势力,这时挺身而出,本来要拥立宣太后的二儿子公子嬴芾为王,但是赵武灵王非要迎立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为秦王,屈从于赵国的压力,最后立公子嬴稷为秦王,是为秦昭襄王。  
昭王即位后,年纪还轻,尊母亲芈八子为宣太后,让舅舅魏冉执掌大权,并任命为将军,卫戍咸阳,后来四次担任丞相,封为穰侯,封地即穰(今河南邓县),后来又加上陶邑(山东定陶)。
秦宣太后在助子夺位后,亲自主持朝政,对亲党回报,大肆分封。在楚怀王的推荐下,宣太后让自己母亲的族人向寿担任秦国的宰相(从这项推荐来看,芈八子的母亲应该是姓向的)。
她的同父弟弟叫芈戎,封为华阳君,封地先是华阳,又改封新城君,封地也变成了河南密县。
宣太后一个亲儿子王子芾,封为泾阳君,封地在今陕西泾阳,后来又换了一块封地是宛(今河南南阳)。另外一个亲儿子王子悝,封为高陵君,封地在陕西高陵,秦昭襄王十六年,又换封地为邓(河南郾城)。这样,宣太后这两个弟弟和两个亲儿子,分别封为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在秦国权势煊赫,合称“四贵”,由于专权跋扈,人心不附。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6年),范雎入秦,一语道破,让心有不满的秦昭襄王采取集权措施,立即亲政,免穰侯相职,改用范雎为相“四贵”则全部驱出都城到封地而失势。
秦昭襄王七年(前300年),秦昭王曾经派弟弟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但齐湣王不敢得罪,好生招待后,次年,让把泾阳君送回秦国,孟尝君田文亦随后入秦为相。
影视形象
2017年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彭国斌饰演嬴芾。
嬴芾怎么读人物评价
嬴芾的拼音:ying  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