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历史名人明星列表

介子推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介休市)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介子推生平故事
追随重耳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
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翟,随行贤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犨”之说。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割股充饥
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辞官不言禄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例如:竖头须)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抱树而死
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史书记载
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人物评价
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流芳百世,感人至深。后人不仅造了个“寒食节”来纪念他,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来祭奠他,文人雅士登临题咏、寓兴抒怀的就更是不胜枚举。这样的讴歌绵延不绝,贯穿数千年,其不动声色的道德教化,使人们不假思索地形成了某种“集体无意识”,以至于很少有人对介子推的所作所为投以审视的目光。

赵括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被秦将白起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人物生平
代颇为将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当时赵括的父亲赵奢已经去世,赵相蔺相如也身患重病,赵孝成王派廉颇带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孝成王急于求胜,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国间谍说:“秦军最忌讳、最害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赵军的将帅。”赵孝成王因此就让赵括当将军,以代替廉颇。蔺相如说:“大王仅凭虚名而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死调弦柱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遗留的兵书罢了,并不懂得灵活应变。”赵孝成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主将。
其母阻谏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论战谈略,自以为天下人没有能比得上他的。有一次与他的父亲赵奢谈战阵布设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但是也并不因此就认为他懂兵法。赵括的母亲询问其中原因,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儿竟说得如此轻松容易。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如果真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一定是他了。”等到赵括所率领的大军就要起程时,他母亲上书给赵孝成王说:“不可以让赵括做将军。”赵孝成王问:“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饭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认作朋友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财物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从接受军令的当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你看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孝成王答道:“您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日后一旦他不称职,老身能不受株连吗?”赵孝成王答应了她的请求。
战死沙场
赵括一取得了廉颇的职权,就立刻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官吏。秦国将领白起得到情报,运用奇兵巧计,假装战败退走,却由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路线,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赵军军心浮动。经过四十几天后,赵军饥饿难忍,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突围,四次突围均告失败,赵括在突围中被射死。主将阵亡,几十万大军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坑杀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达一年之久,赵国几近灭亡,全靠楚、魏两国军队来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孝成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就没有治她的罪。
人物评价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家庭成员
父亲:赵奢
成语典故
纸上谈兵
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
史书记载
《史记·赵世家》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郭开

郭开,战国末年晋阳人,赵国幽穆王赵迁的宠臣,历仕赵悼襄王、赵幽缪王两代君主,因谗言陷害赵国名将廉颇、李牧而加速了赵国的灭亡。史上最强内奸,帮助秦国灭了赵国。赵国灭亡后,郭开在回赵都搬运家中财物之时被沿途盗贼所杀。
人物生平
郭开是战国末年晋阳人,赵幽缪王赵迁的宠臣。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率兵攻赵,赵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兵迎战。李牧是当时赵国继廉颇之后的名将。数年间,他率兵北破燕军、南拒韩魏,且几败秦军,王翦畏之如虎。见是李牧领兵迎战,秦国深感强攻无望,于是便用重金贿赂郭开,让其设法说服赵王迁召回李牧。贪婪成性的郭开收受贿赂后,诬陷李牧、司马尚等谋反,赵王迁不察真相,盲目决策,派赵葱和颜聚取代李牧、司马尚,并将李牧杀害。李牧被杀后,王翦率秦军乘机大败赵军,俘虏了赵王迁,就这样,把赵国吞并了。
受贿进谗
他的嘴巴害了赵国的两名大将,廉颇和李牧。廉颇逃往外地时,赵王想起了廉颇,派使节去看望。就在这时,郭开拿了重金给那位使节,叫他说廉颇身体不好,吃顿饭就拉了三泡屎,使廉颇不能再返沙场。所以说赵国的灭亡和郭开的嘴巴有很大的关系。李牧则是当时赵国继廉颇之后的名将。
卖国求荣
古人云: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郭开身为赵国的大夫,且深得赵王宠信,赵国一完蛋,自己的靠山也倒了,他怎么就不考虑一下自己的后路?可惜,这种担心对小人来说是多余的。小人谋国的心思没有,但谋己的门槛却精得很。郭开在逼走廉颇、谗杀李牧之前,秦国早已给他开了“接收证”,所以做起坏事来当然就有恃无恐了。在小人心中,做一桩恶事是恶,做两桩还是恶,所以干脆就坏事做绝,做到底。赵国完了,他郭开因功被秦王政封为上卿,赵王迁亡国之后才领悟到郭开是卖国贼。后来郭开在回赵都搬运家中财物的时候被沿途盗贼所杀。
个人恩怨
恩怨起因
廉颇是赵国的一员大将,曾和蔺相如一道为捍卫赵国的尊严和利益立下了汗马功劳,给后人留下了“将相和”的千古美谈。但赵孝成王过世后一代名将廉颇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先是被剥夺了兵权,接着被迫逃亡到魏国,最后流落到楚国渡过了他凄凉的晚年。
是谁让一代名将落魄潦倒?主谋就是悼襄王的宠臣郭开。郭开是一个擅长吹牛拍马的小人,嫉恶如仇的廉颇曾在一次宴会上当面斥责过他,所以郭开对廉颇一直怀恨在心,只是找不到机会报复。孝成王死后,其子继位,是为悼襄王。
悼襄王赵偃为太子时有个伴读名叫郭开,此人善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深得赵偃喜欢。二人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赵偃即位后,郭开成了他的心腹重臣,朝中许多大事都和他商量。当年郭开曾被老将军廉颇训斥过,多年来他一直对廉颇耿耿于怀。如今王子赵偃当上了赵王,他就想利用赵王对他的宠信,找机会收拾廉颇。
这时,廉颇正奉命率军攻打魏国,已经攻占了魏国黄河以北的繁阳(今河南安阳市内黄县西北),正准备继续向前推进,夺取更多的城市和土地。郭开怕他再次立功,便对赵悼襄王说:“如今外面沸沸扬扬,到处都在传说廉颇居功自傲,有不臣之举,如果他率兵谋反的话,大王将会无法控制,不如罢免其兵权,以免除后患。”
赵悼襄王原本对廉颇就无好感,如今听郭开这样一说,立刻就决定罢免廉颇的兵权,命武襄君乐乘率三千军士往前线收回廉颇的兵符,代替廉颇指挥前线大军。
信平君廉颇乃赵国老将,自惠文王时开始为将,历四十余年,身经大小战役数百次,为赵国立下了无数的战功。如今新王刚刚即位,不但不表扬他的战功,还罢免他的兵权,他如何咽得下这口气。盛怒之下,他拒绝交出兵权,率军攻打武襄君乐乘,乐乘吓得率军逃回邯郸。廉颇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得罪了赵王,再回赵国恐怕性命难保,便只身投奔了魏国。他到魏国后,魏安釐王对他也存有疑心,不敢用他带兵,只是拜他为客卿,以礼待之。
赵迁即位
公元前236年夏天,赵悼襄王病死于宫中,赵迁以太子的资格即王位,是为赵幽缪王。
赵悼襄王元年(丁巳,前244),赵悼襄王任命郭开为相国,加封为建信君。任命武襄君乐乘为大将军,掌管军队。建信君郭开建议在平邑(今山西大同市阳高县西南)与中牟之间修一条直道,便利赵国南北的交通。赵悼襄王十分赞同,立刻下令在全国征调人力和财力,动工修建这条由北往南贯通整个赵国的直道。郭开利用这项工程,大收贿赂,发了一笔横财。据《战国策》记载,郭开本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完全是靠自己的美色得到了赵悼襄王的宠爱。赵悼襄王为太子时,偏爱男色,与伴读郭开经常同宿,关系暧昧。用现代的说法,二人是典型的同性恋者。史书上记载太子赵偃患有痔疮,郭开经常用舌头为他舔痔疮止痒,因此赵偃对他十分的宠爱。郭开利用赵悼襄王对他的宠爱和信任,大兴土木,搜刮民财,赵国有很多人都恨怨他。
赵迁从小在宫中长大,骄横任性,品行不端。他在朝中最信任的人就是相国郭开。他在郭开那里学到了许多他从前不懂的事情。比如说如何饮酒不醉,如何赌博不输,如何玩弄女人,如何整治仇人等等。在他心目中建信君郭开才是真正知识渊博的人。
赵迁即位后,继续任用建信君郭开为相国。
此时,赵国的名将庞煖、乐乘、乐间都已去世,只有廉颇还流亡在魏国。秦国认为赵国已无能人,便兵分三路大举进攻赵国,连续攻占了邺城、阏与、安阳等十余处重要城镇,赵国的局势十分危急。一些大臣建议召回老将军廉颇,让他继续指挥军队抗秦。而相国郭开却不顾国家利益,为报私怨,极力反对重新任用廉颇。他对赵王说:“廉颇年近七十,人老体弱,连战马都上不去了,怎么还能带兵打仗呢?”他的话音刚落,朝中立刻有人站出来说:“相国此言恐怕不实,臣有位亲戚近日从大梁来,言老将军身强体壮,英武不减当年,请大王派人调查。”赵幽缪王本欲听从郭开之言,但又想朝中实在缺少良将,如果廉颇真的还能作战,让他为朝廷出力,也不是什么坏事。于是便派一名特使带着赵王赏赐的一副名甲和四匹良马,专程前往大梁探看廉颇将军。
设计陷害
郭开为了阻止廉颇回国,便暗中使人把特使请入家中,赏黄金四百两,嘱咐他回来向大王报告时,一定要说老将军身体已经衰败不堪。特使得了钱财,赶紧承诺说:“相国放心,一切都按您老人家说的去办。”
数日后,特使从大梁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颇将军虽然年老,饭量倒还很大,只是肠道似乎有些毛病,臣在他那里只坐了一盏茶的时间,老将军就去了三次毛厕。”赵幽缪王听了连连摇头,说:“这样的身体怎么能带兵打仗呢?此事以后不要再提了。”
廉颇见赵国新王派特使来看望他,心里十分高兴。他满以为赵王会召他回国,让他重新带兵,可是等了许久没见动静,深感失望。这年冬天,楚相国李园派专车到魏国迎请老将军廉颇。廉颇入楚后被楚幽王拜为将军。但廉颇看不惯楚国的一些人和事,不愿为楚国效力,人在楚国,心里却还牵挂着赵国。
赵幽缪王七年(壬申,前229)春天,秦国乘赵国连年灾害人心慌乱之机,再次向赵国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秦军仍兵分两路,王翦率上党军十万攻赵国的井陉(今河北石家庄市西井陉县北)。杨端和领河内兵(指黄河以北的秦军)十万进攻邯郸。
幽缪王赵迁仍命武安君李牧和将军司马尚领兵迎战秦军。而这时,秦国南路军已经接近邯郸,北路军也攻克赵井陉,挥师南进向邯郸靠拢。秦二十万大军瞄准邯郸,大有一口气吃掉邯郸的势头。但是,他们遇到了一个很强的对手,赵军在武安君李牧的指挥下,连营数十里,深沟高垒,易守难攻,秦军多次进攻都被击退,
两位主帅一筹莫展。双方僵持数月。
秋天,秦王赢政得知前方战局不利,便召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一致认为:若想攻克邯郸,首先得除掉李牧,而除掉李牧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离间计。赵王最宠信的是建信君郭开,郭开最大的弱点就是贪财,只要用重金贿赂郭开,赵国就一定会罢免李牧。秦王采纳了群臣的意见,遣大夫王敖带一万两黄金入赵,收买了赵相国建信君郭开。
郭开得了万两黄金,便把赵国的存亡置之度外。他入朝面见赵王,诬陷李牧私通秦国,预谋叛赵,并声称他的门人从咸阳盗得李牧谋反的证据。于是,他使出了秦国人伪造的李牧写给秦王的书简交给赵王。幽缪王赵迁原本就是一个是非不分忠奸不辨的昏庸之人,看了书简大怒,不问青红皂白,立刻下令罢免李牧的兵权,以将军赵葱代替李牧为赵军主帅。将军司马尚大惊,急忙入朝劝谏赵王,由于言辞过激,赵王把司马尚也罢了官,将他贬为庶民。
赵葱奉王命迫使李牧交出兵权。李牧空怀一腔报国之志,却遇到一个昏庸的君王,竟为无耻的小人所害。他交出兵符后,一腔悲愤之情无处诉说,便单人独骑来到邯郸城外的一家小酒馆,喝得酩酊大醉。
赵葱也是一个势力小人,他深知李牧的才能远在他之上,恐怕日后李牧会东山再起,威胁到他的权势,于是便想斩草除根,他在军中挑选出数十名勇士,亲自率领他们去追杀李牧,寻至小酒馆,见他喝得不省人事,便乘机将他杀死,并割下他的人头,前往军前示众。
李牧所带来的五万北地兵,见他们所尊敬的元帅如此惨死,无不伤心流泪。一夜之间五万大军跑了个净光。
将军司马尚闻李牧遇难,大哭一场,恐留在赵国被奸臣所害,便遣散家人,带着夫人和孩子乘一辆马车离开赵国,逃往渤海湾的一个小岛上隐居起来,从此不问政事。
赵幽缪王八年(癸酉,前228)春天,秦王赢政闻赵国的大将军李牧已死,将军司马尚也被罢官出逃,立刻去了一块心病。他命令王翦和杨端和同时向赵军发起猛攻。
幽缪王赵迁命赵葱和颜聚领兵迎敌。赵葱原本就是一个草包,能够当上将军全靠的是宗族势力,哪里会指挥战斗。他接到命令后,也不管天高地厚,匆匆忙忙便领兵出战,结果在两军阵前被秦国的老将军王翦一枪刺死于马下。秦军挥师掩杀,赵军全线溃败。
赵将颜聚带着残兵败将逃入邯郸城,二十万秦军很快便杀到城下。幽缪王赵迁得知赵葱阵亡,十分恐慌,急忙召群臣商议对策。相国郭开认为:秦军势力强大,赵国兵微将少,与之抗争无非是以卵击石。他劝赵王献城投降,并为赵王代写降书,使人带着赵国地图与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前往秦营献宝请降。赵国使臣与秦军主帅约定:次日大开城门,迎接秦军入城。
此时,公子赵嘉(幽缪王赵迁的哥哥)与将军颜聚正在城上巡视,听说赵王派使臣前往秦营请降,知道大势已去,便带领宗族数百人冲出北门,逃往代郡。
第二天,秦军进入邯郸城,将赵国幽穆王赵迁和赵氏宗族大臣全都囚禁起来,送往秦国首都咸阳。秦王赢政以郭开之功,封他为上卿。赵迁失德亡国本应治罪,因其献城投降,免去死罪,削去封爵,流放于房陵(今湖北十偃市房县)。直到此时赵迁才知道他所最信任的老师郭开,原来是个卖国求荣的大奸臣。他悔恨交加,不久便病死于房陵,另有一种说法是:赵迁被囚禁于房陵后,秦王命人用毒酒将他毒死。
人物影响
建信君郭开在赵国为官二十余年,历任两朝相国,在位其间曾利用职权搜刮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埋藏在相国府宅的地下。他在秦国为官后,一直惦念着这笔财富。后来他经秦王批准,带着百余名家丁前往邯郸旧宅挖掘财宝,装了满满四车,他打算把这些财宝运回咸阳,一部分献给秦王,再用一部分贿赂秦朝有地位的高官,剩下的用来建造豪宅、豢养家奴,当然还要留一部分给子孙后代。但不幸的是在赶回咸阳的途中,遇上了一伙凶恶的强盗,他的百余名家丁尽被杀死。这些人把郭开身上的衣服剥得一丝不挂,然后将他绑在一棵大树上,上千人轮流在他身上每人割一刀,同时大喊一声“为李将军报仇!”最后把郭开割得只剩下了骨头和一滩血水。据说这伙人都是李牧的部下,他们为了给李牧报仇,专门派人打入郭开府中充当耳目。在掌握了准确信息后,他们于归途中设伏,杀人夺宝,为李牧将军报了仇,然后带着四车财宝扬长而去。
小人得势,则必然英雄末路。赵国之亡,固然是时势,但悼襄王父子亲小人,远贤能,则加速了自身的灭亡,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有关诗歌
《春秋战国门郭开》唐周昙
秦袭邯郸岁月深,何人沾赠郭开金。
廉颇还国李牧在,安得赵王为尔擒。
《杂咏一百首·李牧》宋刘克庄
说客为秦谍,君王信郭开。向令名将在,兵得到丛台。
《五哀诗·李牧》宋司马光
椎牛飨壮士,拔距养奇材。虏帐方惊避,秦金已闇来。旌旗移幕府,荆棘蔓丛台。部曲依稀在,犹能话郭开。
历史文献
• 《史记》 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二
• 《史记》 卷四十三 赵世家第十三
影视形象
2017年电视剧《秦时丽人明月心》:黄文浩饰演郭开。
小说形象
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郭开于第一百零五回《茅焦解衣谏秦王 李牧坚壁却桓齮》中登场,秦王政为寻找攻打赵国的借口,命尉缭的弟子王敖出使魏国,游说魏王割让邺郡三城交好赵国。王敖又用黄金三千斤贿赂郭开,让他劝说赵悼襄王派兵接收土地。在郭开的劝说下,赵悼襄王果然中计,派扈辄率军五万前往魏国接收土地,秦王政随后命桓齮率军进攻邺郡,在东崮山大败扈辄所帅赵军,夺取了邺郡及其它九座城池。群臣劝赵悼襄王召回廉颇,郭开因与廉颇有私仇,行贿于赵王所派使者唐玖,致使廉颇未能返回赵国。王敖又用重金收买郭开作为内应,并向他许诺赵国灭亡之后可投奔秦国担任上卿。赵悼襄王死后,任太子太傅的郭开因善于讨好赵王迁得到重用,升任国相。
在第一百零六回《王敖反间杀李牧 田光刎颈荐荆轲》中,郭开谗言陷害死李牧,又劝赵王迁举国降秦,因功被秦王政封为上卿,赵王迁亡国之后才领悟到郭开是卖国贼。后来郭开在回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搬运家中财物的时候被沿途盗贼所杀。

楚惠王

 楚惠王(?—公元前432年),芈姓,熊氏,名章,《墨子》作楚献惠王 ,楚昭王之子,母越姬(越王勾践之女) ,春秋晚期、战国初期的楚国国君,公元前488年―公元前432年在位。
楚惠王即位后,重用子西、子期、子闾等人,改革政治,与民休息,发展生产,使楚国国势得以迅速复苏。先后平定白公胜之乱,灭亡陈国、蔡国、杞国,将楚国领土扩至东海、淮海、泗水一带,成为一方强霸。
公元前432年,楚惠王去世,其子楚简王继位。
人物简介
拥立为王
楚惠王,芈姓,熊氏,名章,楚昭王之子,其母越姬是越王勾践之女,继位前称王子章。
楚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89年),楚昭王病重,于是召集各位公子和大夫说:“寡人没有才能,两次使楚国军队蒙受耻辱,今天能够享受天年寿终正寝,是寡人的幸运。”楚昭王推让给他的弟弟公子申担任楚王,公子申不肯接受。楚昭王推让二弟公子结为王,公子结也不肯接受。楚昭王于是推让三弟公子闾为王,公子闾推辞五次,最后才答应做楚王。
楚国将要与吴国交战,十一月十七日,楚昭王在军中逝世。公子闾说:“楚昭王病重时,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位,而让给我们这些臣子,我之所以答应楚昭王,是为宽慰楚昭王的心。现在楚昭王已经逝世,我怎能忘记君王推让的好心呢?”于是与子西、子綦商量,暗地里派出军队封锁道路,迎接楚昭王之子王子章并拥立他为王,是为楚惠王。然后撤回军队,返回国内,安葬楚昭王。
白公作乱
楚惠王二年(公元前487年),子西将楚平王之子太子建(楚惠王伯父)的儿子胜(白公胜)从吴国召回楚国,任命他为巢邑大夫,称为白公。白公胜喜欢用兵而能礼贤下士,总想为父亲报仇。
楚惠王六年(公元前483年),白公胜向令尹子西请求出兵讨伐郑国。当初,白公胜的父亲太子建逃到郑国,郑国人杀死他,白公胜于是逃到吴国,子西又让他回到楚国,因此白公胜怨恨郑国,才想讨伐郑国。子西答应他,但是没有发兵。
楚惠王八年(公元前481年),晋国讨伐郑国,郑国向楚国告急,楚国派子西救援郑国,子西救援郑国后接受郑国贿赂而回。白公胜很生气,于是就和敢死的勇士石乞等人在朝堂上突袭杀死令尹子西、子綦,趁机劫持楚惠王,把他囚禁在高府,想杀死他。楚惠王的随从屈固背着楚惠王逃到楚惠王母亲越姬的宫里。
白公胜自立为楚王。一个月后,叶公沈诸梁在蔡(州来,今安徽凤台)听闻白公胜谋反,征发楚国方城之外军队前来镇压。叶公沈诸梁由都城北门而入,得到箴尹固和楚国国人的协助,打败白公胜,白公胜因走投无路,于是自缢身亡,楚惠王恢复王位。
扩张争霸
平定白公胜之乱后,楚惠王待楚国内部局势一稳,就借机向外扩张。
楚惠王九年(公元前480年)夏天,楚惠王派子西、子期攻打吴国。
楚惠王十一年(公元前478年),楚惠王因白公胜之乱时,陈国侵袭楚国,便派子西之子公孙朝率军夺取陈国的麦子。陈国人抵抗战败,公孙朝于是包围陈国。同年七月初八日,公孙朝之军杀死陈国国君陈湣公,灭亡陈国,并以陈地设置为县。
楚惠王十二年(公元前477年),巴人攻打楚国,包围楚国的鄾地。同年三月,楚国将领公孙宁、吴由于、薳固在鄾地击败巴军。
楚惠王十三年(公元前476年)春天,越国为迷惑吴国,而出兵攻打楚国。同年夏天,楚惠王派公子庆、公孙宽率军追击越军,追至冥地时没有赶上越军,于是退兵回师。同年秋天,楚惠王为报复越国,派叶公沈诸梁率军攻打东夷,三夷百姓(今浙江宁波、台州、温州一带)与楚国在敖地(东夷之地,今浙江滨海处)结盟,楚国的势力发展到东海,之后楚国不断向淮海一带扩张。当时吴国逐渐强大起来,欺辱齐国、晋国,攻打楚国。
楚惠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派兵攻灭蔡国,蔡国国君蔡侯齐逃亡他国。
楚惠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楚惠王灭亡杞国(今山东安丘东北)。自越国灭亡吴国后,越国无力统治江淮、淮北地区,楚国趁机扩张到泗水一带,并借机攻打宋国。
楚惠王五十年(公元前439年),楚惠王命鲁国人公输般制造云梯,准备向宋国进攻。后为墨子所阻止。
楚惠王五十七年(公元前432年),楚惠王去世,其子楚简王继位。
为政举措
楚惠王在位初期,平定白公胜之乱,稳定楚国国势。楚惠王在位中后期,发动一系列对外战争,先后灭亡陈国、蔡国、杞国等政权,并将楚国领土扩展到东海、淮海、泗水一带。
轶事典故
• 楚惠王吞蛭病愈
楚惠王一次在吃凉酸菜时发现有水蛭,于是就把水蛭吞食了,之后腹部得病不能吃东西。令尹问楚惠王是如何得此病的。楚惠王回答说:“我吃凉酸菜发现有水蛭,想如果责备厨师而不治他们的罪呢?这是破坏法令而使自己威严建立不起来的做法,我没有这样做的原因是怕百姓知道。要责备并给予他们惩罚,那厨师和管膳食的人按法律都该处死,心又不忍。我害怕左右的人看见,于是就吞食了。”令尹离开自己的座位再次叩拜并恭贺说:“我听说天道是没有亲疏的,只帮助有德行的人。君王具有仁德,靠天的帮助,病不会造成伤害。”当天晚上,楚惠王去厕所方便时排出了水蛭,同时患有多年的心腹积块的病也全都痊愈了。
人物评价
左丘明《左传》:“惠王知志。”
司马贞《史记索隐》:“二国(陈国、杞国)衰微,或兴或替。前并後虏,皆亡楚惠。”
周昙《春秋战国门·楚惠王》:“芹中遇蛭强为吞,不欲缘微有害人。何事免成心腹疾,皇天惟德是相亲。”
家族成员
父母
父亲:楚昭王
母亲:越姬,越王勾践之女。
子孙
儿子:楚简王
孙子:楚声王,楚简王之子。
史书记载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陵寝墓地
根据曾侯乙墓考古出土文物显示,楚惠王熊章五十六年时,楚惠王得到曾侯乙去世的讣告,特制哺钟送到曾国以祭曾侯乙。

宣太后

 宣太后(?―前265年),芈(mǐ)姓,出生地楚国丹阳(在今湖北省),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
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死后葬于芷阳骊山。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宣太后本是楚国人,后成为秦惠文王的姬妾,称芈八子。前306年,秦武王因举鼎而死。因秦武王无子,他的弟弟们争夺王位。赵武灵王派代郡郡相赵固将在燕国作为人质的公子稷送回秦国。在宣太后异父弟魏冉的帮助下,公子稷继位,即秦昭襄王。魏冉随后平定了王室内部争夺君位的动乱,诛杀惠文后及公子壮、公子雍,将秦武王后驱逐至魏国,肃清了与秦昭襄王不和的诸公子。因秦昭襄王年幼,由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魏冉辅政。
主掌秦政
前307年,楚怀王派兵包围韩国的雍氏,长达五个月不能攻克。韩襄王多次派使者向秦国求援,但秦国军队一直不出崤山,按兵不动。韩襄王又派尚靳出使秦国,尚靳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说秦国尽快派兵救援。而宣太后因为自己的故乡是楚国,不同意派兵救援,她召见尚靳对他说:“当年我服侍秦惠文王时,大王把大腿压在我的身上,我感到身体疲倦不能承受。而他把整个身体都压在我身上时,我却并不感觉到重,这是因为这样对我比较舒服。秦国要帮助韩国,如果兵力不足,粮草不济,就无法解救韩国。解救韩国的危难,每天要耗费数以千计的财物,这对我和秦国又有什么好处?”韩襄王于是又派张翠出使秦国。甘茂认为韩国一旦投靠楚国,楚、韩两国就会挟持魏国来危害秦国,他主张秦昭襄王立即出兵救援韩国。秦昭襄王于是下令出兵,楚国闻讯后撤军。
前287年,齐、赵、韩、魏、楚五国合纵攻秦未能成功,诸侯在成皋(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停战。秦昭襄王想让韩国公子成阳君兼任韩、魏两国的国相,韩、魏两国不同意。宣太后通过穰侯魏冉对秦昭襄王建议不要任用成阳君。因为成阳君曾因秦昭襄王的缘故困居于齐国,在他穷困的时候,秦昭襄王没有任用他,而成阳君受宠,秦昭襄王又要任用他,不会使他满意;秦昭襄王任用成阳君而韩、魏两国不同意,会有损于秦国与这两国的关系。秦昭襄王听后打消了这个念头。
诱灭义渠
义渠是东周时期活跃于泾水北部至河套地区的一支古代民族,长期与秦国发生战争。前331年,义渠国内发生内乱,秦惠文王派庶长操平定内乱。前327年,秦惠文王在义渠设县,义渠王向秦国称臣。前319年,秦国攻打义渠,夺取了郁郅(今甘肃省庆阳市东)。作为报复,次年义渠参与了公孙衍合纵楚、韩、赵、魏、燕的五国攻秦之战。义渠趁秦军主力与五国交战之机,大败秦军于李帛(今甘肃省天水市东)。前314年,秦惠文王再次派兵攻打义渠,攻取了徒泾(位于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境内)等二十五座城池,义渠国力大损,但仍保留一定实力。秦昭襄王继位时,义渠王前来朝贺,宣太后与义渠王私通,生下两子。后秦昭襄王与宣太后日夜密谋攻灭义渠之策。前272年,宣太后引诱义渠王入秦,杀之于甘泉宫。秦国趁机发兵攻灭义渠,在义渠的故地设立陇西、北地、上郡三郡。
失势隐退
宣太后主政时任用弟弟魏冉、芈戎以及儿子公子悝、公子芾等四贵主政。宣太后及四贵的专权极大限制了秦昭襄王的权力,造成了秦国国内只知有太后和四贵,不知有秦王的局面。魏国人范雎逃亡至秦国后,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范雎向秦昭襄王建议收回五人的权力,以免造成淖齿、李兑那样弑君篡国的祸乱。秦昭襄王采纳范雎的建议,废宣太后,将魏冉、芈戎、公子悝、公子芾等四贵驱逐出首都咸阳。
晚年去世
宣太后十分宠爱情夫魏丑夫,宣太后生病即将去世时,传令让魏丑夫为自己殉葬。魏丑夫得知后十分害怕,于是请庸芮游说宣太后。庸芮先问宣太后人死后是否能够感知到人世间的事情,宣太后回答说不能。庸芮继而说既然人死后不会有什么知觉,那您又为何要将自己心爱的人置于死地?如果死人真的有知觉,那么先王早就因出轨之事对太后您恨之入骨。太后您弥补过失都来不及,又怎么能和魏丑夫有私情呢?宣太后认为庸芮所说有理,于是撤销了魏丑夫为自己殉葬的旨令。
前265年十月,宣太后去世,葬于芷阳骊山(今陕西西安临潼区骊山)。
轶事典故
始称太后
太后称谓,始见于她。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一》云:“《史记·秦本纪》曰: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王母于是始以为称。故范睢说秦王有独闻太后之语。其后赵孝成王新立,亦有太后用事之说。是太后之号,自秦昭王始也。汉袭秦故号,皇帝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也。”
太后专权,也自她始。宋代陈师道《后山集·卷二二》云:“母后临政,自秦宣太后始也。”她以太后身份统治秦国长达三十六年之久,而且大大发展了国力,“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史记·穰侯列传》)。
后妃掌政
从为子夺位的过程就可以看出,宣太后不是一个“弱质女流”,任何人如果拿鄙视女人的眼光来看她,必将自尝苦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个三十岁上下的成熟美妇人一跃成为封建社会里后妃掌政的鼻祖。秦国尚武,而武功最盛大的时期之一,就是宣太后掌政的三十六年(也有说是四十一年的)。
三十岁上下的她当上了秦国太后,称“宣太后”。为了巩固幼子的王位,她用了世上最直接的方法:联姻——也就是为自己的儿子迎娶楚国的公主为王后,同时也将秦女嫁与了楚国。
与此同时,执掌了大权的宣太后开始任用自己的亲信。
不用说,亲信都是宣太后的娘家人。在楚怀王的推荐下,宣太后让自己母亲的族人向寿担任秦国的宰相。(从这项推荐来看,芈八子的母亲应该是姓向的)。同时为相并控制兵权的,还有力保外甥为王居功至伟的魏冉,他被封为穰侯,封地即穰(今河南邓州市),后来又加上陶邑(山东定陶)——这是宣太后的异父弟弟。还有一位宣太后的同父弟弟芈戎,被封华阳君,封地先是陕西高陵,又改封新城君,封地也变成了河南密县(今河南新密市)。
至于宣太后的另两个儿子,当然更是要封。公子芾封为泾阳君,封地在今陕西泾阳,后来又换了一块封地是宛(河南南阳);公子悝封为高陵君,封地在西安高陵,后来又换封地为邓。
秦兵马俑主人是宣太后一说系为造谣
此观点由学者陈景元提出,但无证据证实观点。考古学界并不认同。
兵马俑曾出土过刻着奇异文字的兵俑,当时的考古学家将其定义为“脾”。但学者陈景元提出质疑,左边的“月”字很容易就能辨认出来,当他翻遍《金文编》和徐文镜编写的《古籀汇编》时发现,右边“卑”字有很多形式的写法。然而,在众多的字形当中,没有一种写法符合兵马俑坑中发现的那个奇异的文字。一个偶然的机会,陈景元结识了古文字专家段熙仲教授,段教授认为,这应该是两个独体字,月边的应为“芈”,兵马俑身上刻的“月芈”和阿房宫遗址筒瓦上刻的“芈月”应该是一回事。
陈景元说,秦俑的一些特点其实是楚风体现。比如秦俑身上以红、紫为主色调的彩衣,其实是楚人的习惯。他还从军事、交通等角度对兵马俑进行了剖析,指出兵马俑的主人若是秦始皇的话,兵马俑的一些特征则成为难解的悬疑。他得出结论,兵马俑的主人并非秦始皇,很可能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
事实上, 兵马俑大量证据均表明兵马俑主人是秦始皇,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兵马俑出土的兵器戈胡部两侧均刻铭文,正面:“五年,相邦吕不韦造。诏事图、丞蕺、工寅。”背面:“诏事。属邦。”表明兵马俑系相国吕不韦所造,吕不韦所造兵器绝不可能出现在宣太后年代。
兵马俑身上以红、紫为主色调的彩衣不能作为兵马俑是宣太后的证据,秦国尚黑,但不可能人人皆穿黑,更何况秦国王室来自楚裔的不计其数,比如秦始皇祖母华阳太后。
宣太后葬于芷阳骊山,兵马俑地址并不在芷阳。
家族成员
丈夫:秦惠文王嬴驷
儿子:秦昭襄王嬴稷、泾阳君嬴芾、高陵君嬴悝
孙子:秦孝文王嬴柱、悼太子
曾孙:秦庄襄王嬴子楚
玄孙:秦始皇帝嬴政
人物评价
马非百:宣太后以母后之尊的地位,牺牲色相与义渠王私通,然后设计将之杀害,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义渠,使秦国可以一心东向,再无后顾之忧,她的功劳不逊于张仪、司马错攻取巴蜀。
史书记载
• 《史记》
1.《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2.《史记·卷七十二·穰侯列传第十二》
3.《史记·卷百一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 《战国策》
1.《战国策·秦策二·秦宣太后爱魏丑夫章》
2.《战国策·秦策三·五国罢成皋章》
3.《战国策·秦策三·范雎至秦章》
4.《战国策·秦策三·范雎曰臣居山东章》
5.《战国策·秦策三·应侯谓昭王章》
6.《战国策·魏策一·秦败东周章》
7.《战国策·魏策三·魏将与秦攻韩章》
8.《战国策·魏策四·芮宋欲绝秦赵之交章》
9.《战国策·韩策二·楚围雍氏五月章》
10.《战国策·燕策二·秦召燕王章》

魏安僖王

魏安僖王,名圉[y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昭王的儿子,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公子之一)同父异母的哥哥。
公元前277年,魏安僖王继承魏国王位。刚位初,魏安僖王与秦国开战,联合赵国、韩国,集十五万大军与秦国战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结果惨败。随后,他调整对外策略,对秦国基本保持着臣服或和平的状态。公元前257年,秦昭王进兵围攻邯郸,赵国平原君多次派特使求救于魏国。在平原君夫妇和信陵君的劝说下,魏安僖王派大将晋鄙率军十万救赵。但在秦王派使者警告后,他使人停止晋鄙进军,就地驻军。后信陵君锥杀晋鄙、窃符救赵。公元前247年,秦国出兵伐魏,魏安僖王派使者请信陵君并任其为上将军。秦王为破魏,使用反间计,让人在魏安僖王面前诽谤信陵君,魏安僖王于是便使人代信陵君为将。公元前243年,魏安僖王薨[hōng]。
《史记》将魏安僖王的谥号写作安釐王,这是司马迁为避其祖父司马喜的名讳,改“僖”为“釐”。

人物生平
前277年,其父魏昭王魏遫[sù]逝世,继任魏王。
前276年,秦国武安君白起攻取二个城市;封其弟魏无忌为信陵君(今河南宁陵)。
前275年,秦相国兼穰侯魏冉率军进攻,韩军赴援败战折损四万人,韩将暴鸢投奔国都大梁;国府割让八个城市求和,魏冉不理再度进攻,败魏将芒卯,占领北宅,包围国都大梁,国府割让温城求和。
前274年,警觉到局势紧张,与齐国再订南北合纵同盟,秦国反应强烈,魏冉再进攻夺取四个城市,杀四万人。
前273年,与赵国联合攻击韩国,包围华阳;秦相国魏冉在韩使陈筮[shì]游说下,会同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阳率军急行八天,赴华阳击败芒卯军,三员大将遭俘,被杀十三万人;大臣段干子请割南阳予秦求和,苏代进言谏阻,遂决议不纳苏代之谏以割让南阳求和,而集中力量保卫修武。同年白起进攻魏国,孟尝君田文举荐芒卯为主帅,白起在华阳大败魏军,芒卯战败而逃,田文失势后,他的许多门客投奔魏无忌门下。
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赵国平原君的妻子是魏无忌的姐姐,平原君请求魏国救援,魏安僖王惧怕秦国,不敢进军。魏无忌请求如姬从魏安僖王的卧室内窃出晋鄙的兵符,晋鄙见了兵符,表示怀疑,随行的朱亥用铁椎杀死晋鄙,强行夺权,以精兵八万开赴前线,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魏安僖王任命魏无忌为上将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
前243年,魏安僖王与魏无忌同年病死。

人物墓迹
大梁冢,古之汲冢也(晋属汲郡),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为汲郡人不准(人名)盗发,得竹书数十部,后人多次整理成不同版本的《竹书纪年》。《竹书纪年》记夏朝以来至魏安釐王二十年事,所传大梁冢为魏安釐王墓冢与史实相符。故大梁冢又称为汲冢,竹书则称为《汲冢书》。

轶事典故

    反间计

信陵君,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以仁爱忠厚著称,门客众多,使得诸侯不敢侵犯魏国。在赵国平原君的请求下,信陵君盗取兵符,指挥魏军逼退围攻邯郸的秦军。因担心魏安釐王的怒气,信陵君留在赵国十年。后因毛公和薛公的劝说,信陵君返回魏国,被任命为上将军,率军大败秦军。秦王政为消除信陵君的威胁,实施反间计,导致信陵君被免职,沉溺酒色,最终病逝。秦国随后攻占魏国领土,十八年后彻底消灭魏国。信陵君的去世,标志着魏国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护国柱石。

    龙阳之好

魏王与宠臣龙阳君在船上钓鱼,龙阳君因担忧自己将来可能失宠而流泪。他担心自己会被更美的人取代,就像他钓到更大的鱼后便不再珍惜小鱼一样。魏王听后,下令禁止任何人提及美人,以防龙阳君的担忧成真。这个故事反映了帝王身边宠臣的忧虑和他们为了保持宠信所采取的策略。然而,即使有美人进献,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国君的宠爱,而且宠臣们往往只看到潜在的威胁,而忽视了可能带来的好处。这说明,仅仅依靠谄媚和阿谀并不能确保长久的宠信,还需要更明智的策略。

    抱薪救火

安釐王即位后,秦国加紧对魏国的进攻,安釐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釐王坐卧不安。魏国军队大将段干崇也十分恐惧,便向安釐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
谋士苏代知道了安釐王计划,对安釐王说:“侵略者都是贪得无厌的,你想用领土、权利,去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秦国侵略的欲望。”苏代举例说:“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人物评价
《韩非子·有度第六》:“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尽陶、卫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俨然中兴之主。
影视形象
2017年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刘中原饰演魏安釐王。
2020年电视剧《大秦赋》:马捷饰演魏安釐王。

 

齐威王

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战国时期田齐第四代国君,后世称齐威王。
齐威王田因齐是田齐桓公田午之子,齐桓公十八年(公元前357年),父亲田午去世,田因齐继位为齐国君主。即位第二年,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变法改革,励精图治。齐威王三年(公元前354年),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次年,齐威王派大将田忌、孙膑等人在桂陵之战击败魏军。齐威王十六年(公元前341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又派大将田忌、田婴、孙膑等人率军救援,在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军。两次击败魏国,让齐威王的声望得到提升,齐国也一跃成为东方大国。齐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魏罃在徐州会盟相王,互尊为王。徐州相王之后,齐国成为诸侯国之中实力最强盛的国家。齐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1年),齐威王去世,终年五十九岁,谥号为“威”。其子田辟疆继位,是为齐宣王。
齐威王在位期间,任用邹忌等人改革朝政,在政治上整顿吏治、选贤任能、奖励纳谏;军事上任用田忌、孙膑等人,重视军事理论、整顿军队,提高军队战斗力;文化上发展稷下学宫,为齐国培养了人才,同时促进了战国时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百家争鸣的开展。后世对齐威王评价颇高,清朝大臣张廷玉、近代历史学家何兹全称赞他能重用人才;近代学者南怀瑾称赞他为了不起的领袖。

人物生平
即位之初
齐桓公十八年(公元前357年),田齐桓公田午去世,其子田因齐继位,是为齐威王。齐威王元年(公元356年),韩、赵、魏三国趁着齐国国丧之机,进攻齐国的灵丘。齐威王在平陆与赵、宋会晤。
齐威王二年(公元前355年),邹忌凭借善于弹琴而得以晋见齐威王,邹忌借讲琴理劝谏齐威王应重视治理国家和安抚百姓,齐威王表示认同。三个月后,齐威王拜邹忌为相。次年,齐威王将下邳赏赐给邹忌,封号成侯。邹忌为相后,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说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修订法律,监督官吏,严明赏罚,并推荐大臣坚守四境。

桂陵之战
齐威王三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大举进攻赵国,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王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是否救援赵国。段干朋认为从道义和利益上看,都应该出兵救援赵国,并建议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县)来疲劳魏军,等邯郸被攻陷时出兵救援,这样既可以救下赵国,同时也能削弱赵魏的实力。齐威王采纳了段干朋的提议,在赵魏两军相持一年多,魏军攻下邯郸之后,齐国才发兵救援。
齐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齐威王令齐军兵分两路,一路与宋国景敌、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会合,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任用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救援赵国,田忌准备率大军奔赴赵国,孙膑认为现在魏国与赵国正在交战,魏国的精锐之师都在战场上,国内精兵少,他建议大军直指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市),魏军必然回军自救,这样既可以救赵国,又能使魏国受到创伤,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大军深入魏国国境,十月,齐军在桂陵大败魏军。

称霸东方
齐威王五年(公元前352年),魏惠王调用了韩国的军队,在襄陵打败了宋、齐、卫的联军,齐威王请楚将景舍出来向魏求和。  齐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46年),大夫牟辛举荐人才不当,齐威王将其处死。
齐威王十六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出兵营救的时间,邹忌反对发兵,田忌认为应当早一点伸出援手,孙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告诉韩国齐国一定会派兵救援,用以坚定他们抵抗魏军的决心,等到韩国把魏国的战斗力消耗得差不多时,齐国再派军,这样齐军的压力会减少,同时也可以名利双收。齐威王接受孙膑的建议在韩国五战五败后救援韩国,齐威王任用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袭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撤军回堵,孙膑用计在马陵杀魏将庞涓,魏军溃败,齐军乘胜攻击,生擒太子兼统帅魏申,魏军全部崩溃。齐威王先后援救了赵韩两国,使得其威望上升,齐国的国力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称霸东方。

徐州相王
齐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魏罃在徐州会盟,魏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了魏惠王的王号。同年,越王无疆进攻齐国,齐威王派人游说越王攻打楚国获利更大。越王转而攻楚,越国大败,楚国乘胜追击,吞并越国领土。次年,楚国进攻齐国,包围徐州。

合纵联盟
齐威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33年),苏秦在游说魏、韩与赵国订立合纵盟约后,到齐国见齐威王。苏秦对齐威王说齐国占据要塞之地,土地二千余里,军队整肃精良,粮草充足,是有实力的大国,而秦国距离齐国遥远,要攻打齐国必须越过卫国境内的关卡‘阳晋隘道’(山东省郓城县东)和亢父(山东省济南市)的险要,同时还要顾虑秦军的补给线会被后方的韩、魏两国切断,所以,秦国对齐国只能虚张声势,不敢采取实际行动。苏秦认为秦国并不能损伤齐国,而齐威王却没有考虑到这样的事实而向秦国卑躬屈膝,这是决策的错误,现在与其他几国结盟可以避免向秦国低头,同时也能获得强国的实惠。听了苏秦的分析后,齐威王同意参加合纵联盟。
齐威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32年),齐威王准备在魏国与燕、赵、楚的相国会晤,却把魏国排斥在外,魏王担心齐国与其他三国合谋进攻魏国,魏国公孙衍前去见齐威王,他与威王交谈了很久,三国相国担心齐、魏合谋对付自己国家,最终,会晤之事没有成功举行。

晚年去世
齐威王三十四年(公元前323年),秦国想要入侵齐国,双方在桑丘交战,齐威王的近臣多次对齐威王说齐国主将匡章会背叛,齐威王深信匡章是忠孝之人不会背叛,坚持让匡章出战,最终齐军击败秦军,获得了桑丘之战的胜利。齐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1年),齐威王去世,其子田辟彊继位,是为齐宣王。

为政举措
政治
整顿吏治
针对齐国朝堂“百官混乱”的局面,齐威王派人深入地方调查,用赏有功之人,诛有过之人的赏罚措施使得群臣畏惧,皆尽职尽责,齐国大治。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后,提出“谨修法律而督奸吏”,用法律来约束群臣,在整顿吏治上取得了效果。齐威王以“明赏罚,整饬吏治”为改革突破口,目的是改变齐国官场风气,以整顿吏治开始在齐国的改革,在整顿官场风气上,齐威王有明确的要求和措施,如要求地方官在地方促进生产,使百姓富足,即“田野辟,百姓给”;要求官府办事要讲求效率,不得有陈年积案,即“官无留事”;要求有关部门办案宽严并济,不可让刑罚使百姓苦不堪言;不允许地方和中央勾结,欺上满下;明确赏罚,通过重赏严罚来促进改革。
选贤任能
选贤任用能是齐国的传统,齐威王发扬齐国选贤任能的传统,发展稷下学宫,亲自考察策问,选拔人才,提拔邹忌、孙膑、淳于髡等人才。邹忌任相后,进一步提出“谨择君子,勿杂小人其间”,许多人才脱颖而出。齐威王重用的贤能之士有旧贵族出身的田忌、田盼等,有邹忌、孙膑等布衣之士,齐威王打破了任用亲属、贵族的旧传统习俗的束缚,使大批士阶层成为国家新的统治力量,这些人都是齐威王提拔和任命的,齐威王对他们的升迁废黜有着很大的权力,这无疑标志着新政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
奖励进谏
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建议,颁布命令,凡能当面指出齐王过失者,受上赏;上书进谏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然后传到齐王耳中者,受下赏。齐威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接受了许多兴利除弊、富国强兵的好建议,使齐国政通人和,诸侯再不敢轻视齐国了。
军事
齐威王在军事方面进行了改革,首先,齐威王很重视军事理论,如春秋时期的军事理论家司马穰苴在军事理论上有建树,得到齐威王的器重,同时,齐威王还多次向孙膑请教战术上的问题;其次,齐威王对军队也进行了整顿,他根据战国时代骑兵和步兵的作用,对齐国兵种进行调整,改善军队装备,选派田忌、孙膑等得力将帅,加强对士兵的训练。齐国的新式士兵叫“技击”,是战国中期战斗力较强的武装部队。苏秦当年游历齐国时,就曾称赞过齐军的强盛:“带甲数十万,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
文化
田齐桓公时,齐国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设置了稷下学宫,到齐威王时,齐威王大力发展稷下学宫。许多学士、贤能之士聚集在稷下学宫,享有优厚的待遇,一方面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一方面参与改革,为统治者出谋划策。稷下学宫的发展,为齐威王培养了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同时促进了战国时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百家争鸣的开展。

人物评价
战国末期鲁仲连称赞齐威王仁义,原因是齐威王能在周王室衰微无人朝拜之时,率诸侯前去朝见周王。
唐代纵横家赵蕤认为齐威王赏即墨大夫、烹杀东阿大夫和身边常为东阿大夫说好话的小人这样的行为是真正要做事的迹象,因此才有后来齐国大治的局面。
清朝大臣张廷玉认为齐威王不以珠玉为宝,以人才为宝的胸怀能让史书赞美。
近代历史学家何兹全称赞齐威王注重选拔人才,在用人上能不拘一格,他说:齐威王注意选拔人才,把人才看作国家的宝。他用的淳于髡,就是个曾被髡[kūn]作奴隶的人。
近代学者南怀瑾称赞齐威王是一个了不起的领袖,他说齐国之所以能振作起来、成为霸主之一,是由于齐威王的威武。
齐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武振伟在《齐国国君评传》中如此评价齐威王:齐威王是齐国最为著名的国君之一,其功绩堪与春秋时期的齐桓公相媲美,而齐威王也恰恰以创造齐桓公那样的霸业为奋斗目标。齐威王前期任人唯贤,邹忌、田忌、孙膑、田脸等一批名相、名将闪耀于战国初期舞台。齐威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齐国国力大增,通过马陵之战,一战奠定了齐国的霸业,战国初期的霸主魏惠王不得不臣服于齐国,齐威王称王标志着齐国霸业的开端。齐威王以自身之贤明、高深之素养,亲手缔造了齐国的繁荣昌盛,拉开了威宣之治时代的序幕。齐威王后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因称王一度使齐国陷于困境,又因任用田婴为相,使齐国政治黑暗,为齐威王时代抹上了阴暗的色彩。

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47年),嬴姓,赵氏,本名异人,后改为子楚。雍州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战国末期秦国国君,秦孝文王的儿子,秦始皇嬴政的父亲,死后被追尊为太上皇,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
异人曾被秦国派往赵国做质子,在赵国生活拮据,陷入困顿。商人吕不韦拿出钱财资助异人,并亲自去秦国游说异人父亲安国君的宠妃华阳夫人,通过华阳夫人说服安国君立异人为嫡子。吕不韦还将自己的姬妾赵姬送给异人,生下儿子嬴政。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赵交战,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逃回秦国。华阳夫人将他改名为“子楚”。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太子安国君继位,即秦孝文王,册立子楚为太子。一年后,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此后,秦庄襄王四处征伐,吞并了东周,并占领了韩、赵、魏的部分地区。后在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的反击下,秦军退守黄河以南。秦庄襄王三年五月丙午日(公元前247年7月6日),秦庄襄王去世,谥号庄襄王。太子嬴政继位,即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追尊秦庄襄王为太上皇。
秦庄襄王在位期间,对内实行德政,向官员和民众们广为施恩。对外攻城掠地,吞并了东周,蚕食了韩、赵、魏三国的领土。并任用了诸如吕不韦、蒙骜、王龁等能臣干将,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评价他“施德厚骨肉而布惠於民”。现代历史学家张分田认为秦庄襄王是有为之君,“政绩可嘉”。 

人物生平
落魄质子
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安国君成为秦国太子,他有二十多个儿子,异人是排行居中的一个。因为异人的母亲夏姬不受宠爱,异人被派到赵国去做质子。异人在赵国的处境非常艰难,他没有足够的钱财,日常生活不宽裕,经常陷入困顿之中。加之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异人也很不客气,异人的心情非常低落。


立为嫡子
当时,卫国商人吕不韦正在邯郸做买卖。见到异人后,决定拥立异人为秦国君主,以使自己可以永享富贵。于是,吕不韦去拜访异人,提出自己愿意拿出千金资助异人,并愿意亲自去秦国游说安国君宠爱的华阳夫人,将异人立为嫡子。异人允诺事成后,将与吕不韦一起分享秦国的一切。
于是,吕不韦给异人提供了五百金,让他去结识人脉。又拿出五百金买了奇珍异宝,亲自去秦国游说华阳夫人。吕不韦求见了华阳夫人的姐姐,通过她将奇珍异宝献给华阳夫人,顺便提及异人贤明聪慧,结交甚广,并很敬重华阳夫人。如果能够将异人立为嫡子,华阳夫人就不用担心年老色衰后失宠,将永远可以拥有如今的地位和财富。华阳夫人深以为然,在安国君面前称赞异人德才兼备,她又哭泣着哀求安国君,希望他能将异人立为嫡子,让自己以后有个依靠。安国君答应了,决定立异人为嫡子,并给异人送去了丰厚的财物,请吕不韦做了异人的老师。

娶妻生子
吕不韦在邯郸的时候,娶了邯郸城中善于跳舞的漂亮女人赵姬为妾室。异人看到赵姬的时候,非常喜欢,向吕不韦讨要赵姬。起初吕不韦并不愿意,后来想到自己已经为异人投资了许多钱财,不应该再吝啬一个女子。于是,吕不韦将赵姬送给了异人。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嬴政出生 。异人将赵姬册立为夫人。

登上王位
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派兵围攻邯郸,赵国想杀掉异人。吕不韦向看守异人的官吏行贿了六百斤黄金,异人才得以逃出赵国,回到秦国。因为华阳夫人是楚国人,吕不韦特地让异人穿上楚服去拜见华阳夫人,华阳夫人非常高兴,将异人改名为“子楚”。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登上王位,即秦孝文王。册封华阳夫人为王后,册立子楚为太子。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去世,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尊华阳王后为华阳太后,尊生母夏姬为夏太后,任命吕不韦做宰相,将他封为文信侯。

四面出击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东周国君与各诸侯国谋划着共同攻击秦国,秦庄襄王派吕不韦带兵讨伐并灭亡了东周,吞并了东周的国土。他将阳人地赐给周君,让周朝后裔可以祭祀祖先。后来,秦庄襄王又令蒙骜进攻韩国,韩国献出成皋,巩县两地。秦国的疆域延伸到大梁,开始设置三川郡。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秦庄襄王派大将蒙骜攻伐赵国,攻下太原,夺取了榆次[h]、狼孟[i]等三十七城。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秦国大将王龁[hé]率军进攻并攻取了魏国上党郡,开始设置太原郡。秦庄襄王又派出蒙骜率军进攻魏国,占领了高都[j]和汲县[k]。后来魏国将军魏无忌率领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反击秦国,在黄河以西击败蒙骜大军,蒙骜带领残部逃走。魏无忌追击到函谷关,秦军被迫退守到黄河以南。

英年早逝
秦庄襄王三年五月丙午日(公元前247年7月6日),秦庄襄王去世,儿子嬴政登基,即秦始皇。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追尊秦庄襄王为太上皇。

为政措施
秦庄襄王即位后,对内施行德政,大赦罪人,表彰先王功臣,优待亲属,向民众广施恩德。对外四处攻伐,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东周文君与诸侯想要攻打秦国,秦庄襄王派吕不韦带兵讨伐东周,吞并了东周的国土。后来,秦庄襄王又令蒙骜进攻韩国,韩国献出成皋,巩县两地。秦国的疆域延伸到大梁,开始设置三川郡。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秦庄襄王派大将蒙骜攻伐赵国,攻下太原,夺取了榆次[h]、狼孟[i]等三十七城。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秦国大将王龁率军进攻并攻取了魏国上党郡,开始设置太原郡。秦庄襄王又派出蒙骜率军进攻魏国,占领了高都[j]和汲县[k]。

轶事典故
奇货可居
秦国太子安国君不喜欢儿子异人的母亲,因此将异人送去赵国为质子。当时秦赵两国不时交战,异人在赵国的待遇很差,生活拮据,非常困顿。在赵国邯郸做买卖的卫国商人吕不韦见到异人后,问自己的父亲,耕田能够获得多少利润,父亲告诉他,十倍利润。他又问父亲,贩卖珠宝能够获得多少利润,父亲告诉他,百倍利润。他接着又问,如果拥立一个国家的君主,能获得多少利润。父亲回答他,数不胜数。吕不韦认为,努力耕种无法实现穿暖吃饱,拥立君主的好处可以传给后代子孙。于是,吕不韦拿出很多资金,为异人登上皇帝之位运作。他还亲自去秦国游说,使得异人被立为嫡子。除了出钱出力,吕不韦还将自己最宠爱的姬妾献给异人。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异人登上王位,即秦庄襄王。秦庄襄王任命吕不韦做宰相,封为文信侯。并将河南洛阳的十万户做为他的封地。

善待魏太子
秦庄襄王即位后,四处攻伐。后来魏国将军魏无忌率领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反击秦国。当时魏太子增在秦国做人质,秦庄襄王恼怒,准备要囚禁魏太子增。有人提醒秦庄襄王,魏国大将公孙喜曾经预料到魏军袭击秦国的话,秦国一定会囚禁魏太子增。接着魏王必然会进攻秦国,这样秦国一定会伤害太子增。如果秦庄襄王真的囚禁了魏太子增,就会中了公孙喜的计策。于是秦庄襄王没有囚禁魏太子增,反而对他很客气。

儿子身世
异人儿子嬴政的身世在史书中的记载含糊不清。《史记·卷八十五·列传第二十五·吕不韦》中记载,赵姬在吕不韦府中做姬妾时,已经怀有身孕。异人和吕不韦一起喝酒时,看到赵姬并喜欢上了她。于是吕不韦将赵姬献给异人,隐瞒了她已经怀孕的事实。后来赵姬生下儿子嬴政。而《史记·卷六·本纪第六·秦始皇嬴政》中是这样记载的:“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因此,嬴政到底是不是秦庄襄王的儿子,一直存在着争议。

影响与评价
秦庄襄王即位后,施行德政,奖赏有功之臣,将吕不韦封为文信侯,信任有加。他还封李斯为舍人,任命蒙骜、王龁等为将军,君臣共谋秦国大业。稳定内部后,秦庄襄王紧接着发动了对外战争,先后灭东周、攻韩、赵、魏,夺取了邻国的大片土地。秦庄襄王的东征是统一六国的前奏。在这段时间里,秦国蚕食了相邻各国,国土得到了扩张。各国都丧失了单独与秦对抗的能力。秦庄襄王留给秦始皇一个大帝国的版图雏形,还有一群能臣干将。为秦始皇建立统一帝国打下了基础。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这样评价秦庄襄王:“庄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於民。”现代历史学家张分田认为秦庄襄王是有为之君,“政绩可嘉”。

墓葬
秦庄襄王墓,又称“韩森冢”,位于西安市东郊新城区韩森寨村西侧,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封土现呈不规则形,底边略呈方形,东西73米,南北75.5米,高约19米。有关”韩森冢“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宋代文献《长安志》中。宋以前对“韩森冢”的墓主没有统一认识,宋以后才称之为“秦庄襄王墓”。陵墓南侧原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秦庄襄王墓”碑,今已不存。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秦东陵勘探调查的展开,学者对”韩森冢“为秦庄襄王墓的观点提出一些质疑。可以确认的是,根据墓葬的形制结构,“韩森冢”应该是秦王陵级墓葬。“韩森冢”的墓主到底是谁,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察。

 

邹衍

邹衍(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今山东)。又名驺衍或邹子,因善于谈论天,又被齐人称为“谈天衍”。阴阳家学派创始人。
邹衍出生于齐国一个中小贵族家庭,是宋闵公的后人,年少就学于稷下学宫,学习“儒术”,创五德终始说、五德主运说和大九州说,后成为稷下先生,被齐宣王重用,被赐列第为上大夫。齐宣王去世后,齐闵王继位,邹衍离开齐国来到燕国,燕昭王为其修建碣石宫并拜其为师。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继位,燕惠王不信任邹衍,邹衍因燕惠王左右诬陷而下狱,出狱后邹衍重新回到齐国稷下学宫任稷下先生。在这期间,邹衍作为齐国使者经过赵国,受平原君之邀,驳“白马非马”之论,致公孙龙被黜。晚年又回到燕国仕燕王喜,约公元前250年逝于燕国。
邹衍总结春秋战国之前的五行说和阴阳说,将二者融合一起,系统归纳,创造五德始终说、五德主运说和大小九州之说,其学说贯穿我国历史文化之中,为田齐政权、燕昭王称王称帝制造舆论;被秦始皇接受推进了统一大业;被董仲舒借鉴生成新儒学,引申出了“三纲五常”观念,构建了“天人感应”学说、“三统说”;被刘向继承构建了“灾异学说”;被中医吸收成为中医基础理论;被道教吸收影响炼丹术。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邹衍的著有《终始》《大圣》《主运》等篇章十余万言,据《汉书·刘向传》记载邹衍著有《重道延命方》,据《汉书》记载,邹衍著有《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现均已失传。 

人物生平
生平考证
史书关于邹衍的生平事迹记载不多,大都存疑,《汉书·艺文志》虽然把他列为阴阳家代表人物之一,《史记》却没有专门为他立传,关于他本人及学说零散地记载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史记·历书》《史记·封禅书》以及其他史书中。
出生地考证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明确提出邹衍是齐国人,但是关于他出生在齐国哪个地方目前还不能统一。一说生于山东省济南市,一说生于山东淄博,至今在山东济南章丘还有他的坟墓。
生卒年考证
邹衍生卒年不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邹衍生于孟子之后。钱穆认为邹衍生卒年代约为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0;胡适认为邹衍生于公元前350年,死于公元前280年;王梦欧认为邹衍死于燕昭王之狱,生于公元前345年,死于公元前275年;张岱年认为邹衍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60年前后;蔡德贵则认为邹衍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60年。孙开泰对前人论断进行考辨,提出邹衍生于公元年324年,齐威王当政的33年左右,死于公元前250年,齐王建5年。 
姓氏考证
根据唐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邹衍是宋慜[mǐn]公的后裔,与孔子同为子姓。正攷[kǎo]父的采食邑在邹地,生了儿子叔良纥后改子姓为邹,孔氏从孔父嘉改子姓为孔氏,后邹氏迁徙到齐。
主要事迹
入稷下学宫学儒
公元前309年(齐宣王十二年),邹衍约为15岁,就学于稷下学宫,接受稷下学宫的儒家思想。
成为稷下先生,被授上大夫
公元前302年(齐宣王19年),邹衍约为22岁,受稷下学宫学术自由,稷下先生好辩论的影响,邹衍也喜好辩论,擅长谈天说地,被称为“谈天衍”。这段时间,邹衍形成了他的主要思想——阴阳学说,成为稷下学宫的稷下先生,被齐宣王重用,赐列第为上大夫,虽然不参加国家治理,但是可以议论政事。之后邹衍吸收思孟学派的五行说并进一步发展,改造五行相生说,提出五德终始说,设计一套明堂制度,为齐宣王、齐闵王称王制造舆论。
离齐入燕,为燕昭王师
公元前288年(齐闵王14年,燕昭王24年),邹衍约36岁。齐闵王即位后,不断向外扩张,南败楚国,抗魏攻秦,助赵灭中山国,败宋,扩土地上千里。齐闵王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仍不断向外扩张,滥杀大臣,稷下先生多次劝谏无果,不仅受到怠慢,而且待遇也下降了,导致当时的稷下先生纷纷逃散。邹衍被燕昭王招徕贤士的政策吸引,来到了燕国,燕昭王不仅拿着扫帚亲自为他清扫道路迎接他,还请他做自己的老师授予学业,为他修剪碣石宫,亲自去拜师。之后邹衍从事著作,做《主运》。邹衍用自己的学说,论述水德代替火德为帝,因为燕国在北方,北方属水德,为燕昭王称“北帝”制造舆论。
被谗入狱,回稷下学宫
公元前278年(齐襄王6年,燕惠王元年),邹衍约46岁,燕惠王即位。燕惠王对先王老臣并不信任,邹衍为齐国人,燕惠王时期,齐国和燕国之间战争不断,齐国田单大败燕国后,齐国收复失地,士气大振。反观燕国却出现了思想混乱,邹衍在这个时候,作为齐国人,被嫉妒他的人散布流言,蒙冤入狱。公元前277年,47岁的邹衍得以昭雪出狱,出狱后的邹衍,看到齐国在齐襄王的统治下,稷下学宫恢复到昔日的繁荣,有名望的先生又可以担任大夫,加上燕惠王此时并不重用邹衍,于是邹衍回稷下学宫为先生,从事著作。
驳“白马非马”,致公孙龙被黜
公元前257年(齐王建8年,燕孝王元年)邹衍约67岁,在稷下学宫任教,被任命为使者,经过赵国的时候,平原君侧身陪同他,并亲自为他擦拭坐席。平原君正在会见公孙龙和他的徒弟綦[qí]毋子等一些人,讨论“白马非马”之说,平原君借此机会问邹衍询问公孙龙的“白马非马” 论怎么样,邹衍认为公孙龙的观点不成立。邹衍认为天下名辩有“五胜三至”的原则,辩论的目的在于辩论的双方各有所得,辩论胜了“不失其所守”,辩论败了也可以学到新的知识,争取做到“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事物都有所归属,不相冲突,这样的辩论才是值得进行的。而强词夺理,只想用言辞胜人的,并不高明,并且有损于君子之行,有害于大道。邹衍的这番话,赢得在座人的赞同,导致平原君黜远了公孙龙。
晚年仕燕去世
公元前251年(齐王建14年,燕王喜4年)邹衍约73岁,邹衍此时在燕国为燕王喜服务,燕栗腹伐赵之战后,邹衍的活动记载再也难觅,孙开泰认为,公元前250年,赵攻入燕国,邹衍可能死于此年。

主要身份
齐上大夫
齐威王为了招徕人才建立了稷下学宫,在稷下学宫各家各派都可以自由辩论,对政治也可以议论。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著书立说,稷下先生们各自著书立说讨论国家治乱的问题,为的是能引起诸侯注意,任用他们。齐宣王特别喜欢文学游说之士,给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共七十六个来到齐国稷下学宫的人,都赐了府邸,封为上大夫,这些人不担任实际官职,但是可以自由议论政事。
燕昭王师
燕昭王在燕国被攻破之后即位,以谦卑的态度丰厚的礼物来招纳贤才。昭王为郭隗改筑宫室而当作老师侍奉,引得乐毅从魏国来,邹衍、剧辛等当时的名士争先恐后来到燕国。邹衍到了燕国,燕昭王不仅拿着扫帚亲自为他清扫道路迎接他,还请他做自己的老师授予学业,为他建造碣石宫,并亲自去拜师。《汉书·艺文志》明确提出邹衍是燕昭王之师。
师从孟子再传弟子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邹衍的思想是仁义节俭和处理好君臣及六亲的关系,这是儒家的宗旨。又据《盐铁论》记载,他一开始想用儒家的思想学说来获得诸侯的重用,但是失败了,之后他转变策略,凭借五德终始说被各个诸侯重视,名扬天下。邹衍的儒家思想来自于稷下学宫的儒家学者,稷下学宫儒家学者代表是孟子,孟子因为与齐宣王在伐燕问题上有着严重的分歧,在公元前312年,燕叛齐之后,就离开了齐国回到邹国,而此时,邹衍约为12岁,邹衍还未入稷下学宫,邹衍是在公元前309年,15岁时开始在稷下学宫学习儒家学说的,师从稷下学宫孟子学派的儒家后学。

主要思想
五德终始说
基本概念
根据《吕氏春秋·应同篇》记载,五德即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把自然界的变化和政治的更替连接起来,认为每个朝代都有自己对应的五德之一,朝代更替是按照五行相胜的顺序,一代一代循环往复的 。政权转移按照土、木、金 、火 、水依次交替,按照始于土终于水而循环往复而 。即水德结束后,五德又从土德开始循环。
思想渊源
邹衍“五德终始说 ”的思想渊源一是阴阳变化与五行生克的观念,二是古老的天文历法学、物候学、时禁惯例及相应的顺时布政观念,三是自然灾异与政治举措互通互渗的天人感应观念。
阴阳变化与五行生克的观念
道家、易家和兵阴阳家站在“道“”和“阴阳 ”的高度提出循环论思想,将前人早已就有的从观察四时周而复始现象的朴素循环观念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构成了邹衍创立历史循环说的思想前提。特别是兵阴阳家的思想强调“顺时而发, 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对邹衍学说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阴阳五行学说与传统的兵阴阳家思想的密切关系,对邹衍构建五德终始说影响最为直接的是以五行生克和五行配物为主要内容的五行思想。
春秋后期的史墨曾提到“火胜金”,在占法中表示出以庚配金、以午配火之意,这种以干支配五行的做法意味着五行配物图式至少在晋国史官那里已略具雏形。五行相生的次序主要是根据四时与五行的对应关系确立的:春属木、夏属火、季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从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自可推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循环序列。从史墨的五行配物观念来看,五行相生的原理在春秋后期也已基本定型。思孟学派的五行观开启了邹衍五德始终说的先河 :一个以德目配属五行于前, 一个以王朝、政令配属五行于后 。孟子、邹衍都曾游学于稷下,两人在时代上有前、后之分。在稷下学宫中,不同学派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是很自然的 。
天文历法和顺时行政的思想
五德终始说的另一个思想来源是古老的天文历法和顺时行政的思想。《汉书·艺文志》认为阴阳家“盖出于羲和之官”,羲和之官,即天文官太史,负责“政治月历”的制定和发布,夏商以来形成的按季节发布相应政令的传统强调顺应自然、不违农时或“使民以时”,同时指出一些节日活动固定在什么时间举行。邹衍学说在继承古代时政传统的同时,依照阴阳五行观念把某些实际上可以四时通行的政治活动机械地固定在某月进行,如规定春季行赏赐、秋冬施刑杀等等。并且阴阳五行学派在编制其政治月历表时还充分吸收了古代时禁方面的内容,这些思想对于邹衍构建五德终始体系中的“治各有宜”说, 都发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天人观念
五德终始说中的 “符应”思想是对古老的天人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尚书·洪范 》记载,政治和道德状况可以影响自然气候的观念已经表露得非常明显。《洪范》九畴中的第八畴 “念用庶征”认为统治者仪容恭肃可以导致“时雨”,言谈顺理可导致“时旸”,视事明察可导致“时燠[yù]”,所言聪敏可导致“时寒”,思想睿智可导致“时风”,反之,就会出现淫雨、干旱、冬暖、夏寒、风灾等反常现象。从此以后,灾异与人事相联系的思想就延续下来。春秋术数家常说的“天事必象”“天事恒象”“人事必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等说法也都曲折地反映了天道与人道可以互相感应的观念。邹衍的“符应”说认为不遵五行时令就会出现灾异的思想,正是在吸取这些思想要素的基础上形成的。
具体内涵
君权神授
五德终始说认为,要想成为帝王,必须事先接受天命,人们根据禨祥判断帝王是否享有天命,判断谁为帝王,上天在这里起到了至上神的主宰作用。新兴帝王只有接受天命,才能被人们所信服。只有帝王才能解读天象,才能发现本政权得到了天命。
機祥制度
上天降下天命,通过前兆告知,前兆就是“禨祥”,是《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中提到的“符应若兹”的“符应”。五德终始说认为,新朝代兴起,一定会显示五德之一兴胜的“符应”,“符应”在所有朝代都会出现,黄帝时的大蚓大蝼,夏禹时的“草木利冬不杀”,商汤时的“刃生于水”,文王时的“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都是天显吉兆,都代表了新生政权得到了上天护佑。
学说衰亡
随着历史的发展,五德终始说自身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一,五德终始说以五行相胜作为基础,政权之间的更迭都是通过革命手段来完成的。其二,五德终始说帝德谱中的帝王或朝代太少,不利于新兴王朝圣统的建立。其三,五德终始说的“符应”理论认为,朝代将亡之时上天会降下灾异。特别是,西汉中期以后,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这就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所以,基于五德终始说自身的局限性,其已经不能适应西汉王朝发展的需要了。而刘向、刘飮父子的“亮后火德说”,则很好的弥补了“五德终始说”的上述局限性,所以,在西汉末年“五德终始说”被刘向、刘飲父子的“亮后火德说”所取代。

五德主运说(阴阳主运说)
基本概念
邹衍的五德主运说,也称阴阳主运说,亦称四时教令说,是在五行相生说基础上形成的。主要是说五行以次循环,以次用事,终而复始,得到五德的天子要根据五行代表的方向,作出相应的举措,以实现四时教令和方物服色方面德之瑞。
与五德终始说的区别
近代学者侯外庐等人认为邹衍对于五行的理解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一种是针对自然季节的变换,认为五行之间是相生的;另一种是针对政权更替,认为五行之间是相胜的。近代学者庞朴也认为,邹衍在涉及自然的时候应用的是相生说,在谈到历史的时候,就采用相胜说。这两种完全相反的学说,并行不悖,相得益彰。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在五行相胜的基础上提出,为君主取得政权的合法性提供根据;而五德主运说在五行相生的基础上提出,是为已掌生杀大权的君主如何顺天道作出具体的安排。 
具体内涵
司马迁观点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主运”即“五行相次转用事,随方面为服也”。邹衍的“阴阳主运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五行相次转用事”,即帝王颁布政令要与阴阳法则相契合,并按照东、南、西、北、中五方与自然界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结合的模式,依据春、夏、秋、冬的次序,不同的季节实行不同的政令”。二是“随方面为服”,即“君王按照四时相随,即五行相生的顺序来规范自身的行为,所谓的‘行为’则包括服饰、举止、饮食等。”
冯友兰观点
冯友兰考辨认为,《吕氏春秋》中的十二纪,《礼记》中的《月令》,《管子》中的《幼官》,《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等著作中存有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的“阴阳主运学说”(月令思想),并认为“阴阳主运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系统地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关于四时气节的变化和农业生产知识发展的水平。二是不仅人的农业生产活动要按着四时气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措施,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统治者的生活,也应随着四时气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具体体现
帝王接受天命成为人们所信服的正统帝王之后,还需要按照相应之德来施政。如黄帝兴土德,那么黄帝时期的政令就要与土德相契合,要崇尚黄色;大禹时期是木德,那就要制定与木德相契合的制度,崇尚青色;商汤时是金德,崇尚白色,制定与金德相契合的制度;文王时,是火德,崇尚红色,制定与火德相契合的制度。据《 史记·秦始皇本纪》 记载,秦始皇按照五德终始的次序推演,认为周朝是以火德兴,秦要取代周朝兴起,那就一定得采用周朝火德不能胜过的德性,于是采用水德,进而根据水德规定了一系列法度,把十月作为首月,朝贺时间改为十月初一,衣服、旄旌、旗帜的颜色都以黑色为尊,数目以六为标准,符信、法冠都六寸,车厢宽六尺,六尺为一步,一车驾六马,而且还把黄河得名字改为德水,用来作为水德的开始, 《 封禅书》 也记载:秦朝以冬天十月为一年之开始,以黑色为尊,以六为标准。

大九州学说
基本概念
邹衍创立了"大九州"的学说,这是对世界地理的一种推论性质的假说。邹衍的大九州说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有较完整的概括论述,邹衍先罗列中国名山大川,长谷、禽兽、水产、各种物类中最珍贵的,并由此推及出去,指导人们看不到海外,他认为儒家所说的中国叫赤县神州,九个像赤县神州那样大的州,合成一个大州,州与州之间人兽不能相通,这样的大州有九个,周围又有大瀛海环绕着,中国只是整个"大九州"中的八十一分之一罢了。
具体内涵
大九州的名号,《史记》只有一个赤县神州神州,《淮南子·地形训》记载下了九州的全名,分别为东南农土神州,正南沃土次州,西南滔土戎州,正西并土弇州,正中中土冀州,西北肥土台州,正北成土泲[jǐ]州,东北隐土薄州,正东神图阳州。”《河图括地象》中也有记载,但是名字稍有区别,分别为东南晨土神州,正南深土邛州,西南滔土戎州,正西开土弇州,正中白土冀州,西北肥土柱州,正北成土玄州,东北隐土咸州,正东信土扬州。
学说意义
当代学者白奚、袁运开等认为,邹衍的大九州说打破了由来已久的“中国即天下”,天下只有一个中国的观念,大九州说反映了人们空间活动范围的扩大,是根据中国的山川名物和海外奇闻演绎而来。其中有很多是毫无根据的臆想,但也包含有合乎情理的推论甚至是天才的猜测。大九州说“不仅突破了那时的地域观念,而且对大地的设想也更具合理性。”

主要作品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邹衍作《终始》《大圣》《主运》之篇十余万言,《汉书·刘向传》记载邹衍著有《重道延命方》,系一部医药养生之著作。《汉书·诸子略》记载邹衍著有《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现均已佚失。 邹衍的著述很多,很可惜都已遗失,但是关于他的思想我们可以从现存的《盐铁论》《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平原君虞卿列传》等篇章以及《吕氏春秋·应同》篇中寻得线索。
传承
阴阳家学派
思想起源
“阴阳家” 是阴阳五行家的简称,阴阳之为“家”始于邹衍,阴阳家的源起与儒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冯友兰认为,阴阳家源于方士,儒士与方士关系密切,儒家学者和方士是同宗同源的,同时指出,阴阳五行学派的起源还与《易经》、道家、农业、天文历法、数术之学等都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思想主旨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世学者们大都认为阴阳五行学派是迷信的大本营;李泽厚、方立天认为,阴阳家的学说既包括天文,又包括历法,还包括人事制度与法令政治等方面的学说,并主要作用于人类社会;李约瑟、史华慈将阴阳家称之为“自然主义者”“相关性宇宙论专家”,认为阴阳家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杰出代表,阴阳家立足于自然界,意在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冯友兰对诸家观点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阴阳家的思想脱胎于宗教,是一个科学和巫术相混合的体系,“阴阳五行家企图用一个体系,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一种统一的解释,用一些原则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贯穿起来。”
阴阳家的学说既有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五德终始说”,又有关于自然地理的“大小九州学说”,阴阳家希望运用自身的学说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进行融会贯通,达成和谐统一。阴阳家试图利用客观事实来解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诸多现象,力图沟通、协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体现了一种原始的科学研究精神。冯友兰还认为“阴阳五行家的企图,就是要把宇宙各部分结合为一的联系揭示出来,对作为连贯性的整体看的自然界总情景给一个总的说明。冯友兰将“阴阳家”视为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源头、科学精神的萌芽,并认为阴阳五行学派开创了自然界(天)与人类社会(人)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先河。
思想发展
西汉史学家司马谈在 《论六家要旨》中将阴阳家列于诸学派之首,至东汉初,班固据刘向《别录》、刘歆《七略》作《汉书·艺文志》,其中阴阳家已居于儒家、道家之后,随着阴阳家及其学说地位的不断下降,大量著作亡佚殆[dài]尽,《隋书·经籍志》中已不再设立阴阳家类。
继承邹衍学说的首先是战国中后期齐国稷下学宫的阴阳家学派。管仲学派的阴阳家思想保存在《幼官》《四时》《五行》《形势解》《轻重己》等篇章中,《管子》中反映阴阳家思想的这些篇章将阴阳五行学说与人事、政教等结合;其后,《吕氏春秋》继承了邹衍、《易传》等的阴阳五行思想。
《吕氏春秋》用阴阳五行的思想构造起一个辉煌庞大的理论框架,把天文、岁时、农事、政教、职官、乐律、祭祀等人们日常生活的全部都囊括了进去,其系统性和严密性超出了邹衍、管仲学派和黄老学派,使得阴阳五行理论从以往略带局部性的学术流派成为整 个社会的一 种主要的哲学思想;汉代阴阳家由于刘安及其《淮南子》而确立,继而兴盛。
《史记·龟策列传》提到《淮南子》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二十余万言,《汉书·刘向传》记载《淮南子》中有《枕中鸿宝苑秘书》,说的是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 延命方。《中篇》和《枕中鸿宝苑秘书》都属于专门的阴阳家及其数术类著作,《淮南子》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邹衍、黄老学派、管仲学派以及《吕氏春秋》等阴阳家前贤的阴阳五行思想,尤其以道分阴阳的宇宙图式和五行生克的社会体系,对阴阳家作了最后确立;之后,因为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阴阳家的地位发生了改变,儒家从此后“独尊”,阴阳家从此后 “衍化”。
阴阳家的衍化是沿着两个方向进行的,一 是学术衍化,或将阴阳五行之学分开论述,避免以阴阳家的面目出现,如刘向《洪范五行传》、萧吉《五行大义》等;或被其他学派改造,如道家道化、儒家礼制化、兵家策略化、医家原理化等。二是方术衍化,阴阳家的理论被方士转化为方术,如星占术、堪舆术、占梦术、测字术、相术、算命术、杂占术等。而且,方术化现象以至于成为唐宋以后阴阳家的主流,而且这些方士不仅自称做“阴阳家”,一般人也真的把他们当成阴阳家,即便在学术界,也给他们以“实践阴阳家”的雅号。
思想传承
邹奭、董仲舒、刘向都从各自的时代背景出发对五德终始说中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吸纳与发展。
邹奭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邹奭,战国时期齐国人,稷下晚期时的稷下先生,邹奭是齐国三邹子之一,采用邹衍的学术思想来纪文。是邹衍之后的战国阴阳五行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代表。当时的齐人称颂他为“雕龙奭”“雕龙赫”“谈天邹”,与淳于髡、邹衍等先前稷下先生并称于齐。邹奭在阴阳五行方面的成绩,主要是继承了邹衍的学说思想,是邹氏之学的传人,邹衍的学说“迂大而闳[hóng]辩”,曲折夸大,论辩空洞,邹奭弥补了这个缺陷,使得些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看起来不再那么空洞无物。
董仲舒
董仲舒是汉代经学大家,其著作《春秋繁露》中论述世界本源是为“天”,董仲舒对“天 ”的释义不仅局限于“群物之祖”,他所阐释的“天”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天,而是将四时节令的变化与人的情感挂钩,成为可供人意识驱使的“天”。这与邹衍的五行学说十分契合。
董仲舒在《五行相生》提出“气” 是万物赖以生存之物。他所说的“气”是阴阳五行之气,是连接“天”与“人”之间的媒介,是存在于两者之间的自然变化。 他对“气”的认识与邹衍所论极为相似。
董仲舒对五德之说中的“自然天论”思想、“符应”理论进行了借鉴,并对五德之说的阴阳五行观念进行了伦理化的处理,以解决儒学在西汉发展时所遭遇的诸多问题。他继承了五德终始说中的“贵土”思想,并将土与忠、孝联系,进而用于其宗法思想的的建构;对五德终始说的自然之天理进行了借鉴,并将其用于自身道德之天学说的构建。董仲舒同时发展了五德终始说,一是将阴阳观念、五行观念引入社会控制领域,并引申出了“三纲五常”观念,弥补了“五德终始说”缺乏社会控制的缺陷。二是以五德终始说为蓝本,构建了“天人感应”学说,并对五德终始说的“符应”理论进行了初步解释;董仲舒还在五德终始说的基础上构建了自身的“三统说”。
刘向
刘向继承了五德终始说中的政权转移理论,进而认为天命不拘于某朝某代,而是不断更替变化的。刘向同样对五德终始说有所发展。一是借鉴了五德终始说“符应”理论的框架,并吸纳了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中的相关理论,进而构建起了自身的“灾异学说”。二是发展了五德终始说以自然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作为政权转移动因的理论,将自然之五行比附于人事,并认为君王、大臣、女性等是促进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说影响
促进大一统政权形成
战国末年,大一统政权呼之欲出,诸侯王们急需一种理论来为他们的“篡政”活动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五德终始倡导政权按照五行相胜的顺序进行转移,每个朝代都不可能永久的维持住自身的统治权,周王朝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被新兴的政权所取代,这为诸侯们的政权统一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大大促进了大一统政权的形成。
促进自然哲学发展
五德终始说的天命论强调,自然之天取代了殷周时期的义理之天,自然的力量渗透到了人类的政权建设当中去,并影响着人类政权的构建和转移。五德终始说使自然与人类政权产生了某种必然的联系,推动中国古代“天人之学”的发展。
促进方仙道、神仙家形成
以五德终始说为主导的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与神仙方术结合到了一起,从而形成了方仙道,以及宣传方仙道的神仙家,并成为了道教的道士和道教修炼方法的前身。
消极影响
五德终始说为汉代谶祎[yī]之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成为了孕育怪诞之说的温床。
其他影响
五德终始说为汉代董仲舒、刘向解决时代课题提供了重要理论来源。董仲舒在借鉴五德终始说"自然天论"思想和"符应"理论的前提下,对五德之说的阴阳五行观念进行了伦理化的处理,解决了儒学在西汉发展时所遭遇的诸多问题;刘向在五德终始说"符应"理论基础上构建了"灾异"学说,用来打击当时的外戚和宦官擅政。在五德之终始说五行相胜理论基础上构建了社会发展动因理论,用来告诫君王要修德、律己。由于五德终始说"缺乏社会控制",并且主张相胜与革命,君王无法用来治世,西汉末年被刘向、刘歆父子的"尧后火德说"取代。

翟璜

翟璜[huáng](一作翟触),战国初期魏国国相,出生于狄族,生卒年不详。
翟璜善于发现人才,巧言善谏,被魏文侯重用,他辅佐魏文侯消灭了中山国,为魏文侯推荐了大量栋梁之才,爵至上卿。

人物生平
翟璜出身狄族,魏文侯时与李悝同为国相。
魏文侯七年(公元前439年),邺城归属魏国后,翟璜推荐西门豹为邺令,以防备赵国。北门可为酸枣令:在抵御齐国方面,翟璜推荐了北门可为酸枣令。
魏文侯三十七年(公元前414年),魏文侯发兵进攻中山国时,翟璜推荐乐羊担任主帅。尽管乐羊之子乐舒曾是中山国的将领,且曾杀害翟璜的儿子,翟璜仍然力保乐羊,最终乐羊成功攻破中山国。在乐羊攻破中山国后,翟璜推荐李悝为中山国相,辅佐太子击治理中山国,同时李悝也在魏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改革,使魏国大治。翟璜还推荐了吴起守西河,以增强魏国的边防安全。

举荐人才
人物
 
介绍
 
事迹
乐羊
 
乐羊本是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出生武将世家,后来成为翟璜的门客
 
攻打中山国时,因为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众人不敢用他,翟璜力排众议让魏文侯命他为主帅,最终,乐羊一举攻破中山国都城
李悝
 
李悝(公元前445-前395),又名李克,战国时政治家、相国,他率先变法,颁布《法经》
 
李悝由翟璜举荐
吴起
 
早年,吴起为鲁穆公效力,后来投奔魏国
 
魏国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经翟璜推荐,由吴起担任首任郡守
人物关系
人物关系
关系
 
人物
儿子
 
翟靖
影响和评价
个人影响
军事影响
翟璜通过引荐人才对战国时期的军事政治格局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翟璜力荐乐羊担任将领,成功攻灭了中山国,为后来的战略部署奠定了基础。其次,翟璜推荐的西门豹,在治理邺城方面展现出卓越才能。他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措施,使得邺城的社会秩序得以恢复,民生得到改善。最后,翟璜举荐的吴起成功收复了西河地区,吴起的成功收复不仅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更对周边国家形成了有效的威慑,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政治影响
乐羊成功攻克中山国之后,翟璜举荐李悝出任中山国相,辅佐太子击共同治理中山国。与此同时,李悝在魏国也积极推行了一系列变法改革,这些改革举措不仅富有远见,而且切实可行,使得魏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大治,国家面貌焕然一新。李悝的改革不仅提升了魏国的综合国力,也为后世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人物评价
李悝评价翟璜说其推荐自己是为了结党营私,而成为宰相的魏成子,他的俸禄十分之九用于国家,十分之一用在家里,翟璜是无法和魏成子相提并论的(原文:“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战国时期中山国相李悝评)
人物典故
战国时期,魏文侯派大将乐羊攻伐中山。取得胜利后魏文侯当即把中山分封给自己的儿子。魏文侯问群臣:“我是怎样的君主?”群臣都说:“您是仁义的君主。”魏文侯听了很开心。不料大臣任座站出来说:“您得了中山,不把它分封给您的弟弟,而把它分封给儿子,这怎能算是仁君呢?”闻言魏文侯怒得涨红了脸说不出话来,任座急忙退出殿堂。过了好久魏文侯才松了口气,问大臣翟璜:“你也说说,我到底是怎样的君主?”翟璜不假思索地说:“您是仁君。”魏文侯的脸上又浮现出笑容,群臣也松了口气。魏文侯接着又问:“那你说说,为什么说我是个仁君呢?”翟璜不慌不忙地讲道:“ 我听说:‘ 君仁则臣直。’刚才任座的话说得那么直率,他敢当着您的面批评您,这不正说明您是个仁义的君主吗?”于是魏文侯立即命令翟璜去把任座请回来,并亲自走向殿堂去迎接,把任座奉为上宾。
翟璜曾问李悝说:“今天听说君主召见先生去选择宰相,结果是谁当宰相呢?”李悝说:“魏成子当宰相了。”翟璜气得变了脸色,他说:“就凭耳目的所见所闻,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西河的守将吴起是我推荐的。君主对内地最忧虑的是邺郡,我推荐了西门豹。君主计划要攻伐中山国,我推荐了乐羊。中山攻灭后,派不出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君主的儿子没有师傅,我推荐了屈侯鲋[fù]。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李悝说:“您向您的君主推荐我的目的,难道是为了结党营私来谋求做大官吗?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有千钟俸禄,十分之九用在外边,十分之一用在家里,因此从东方聘来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君主把他们奉为老师。您所推荐的那五个人,君主都任他们为臣,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翟璜迟疑徘徊后拜两拜说:“我翟璜是浅薄的人,说话很不得当,我愿终身做您的弟子。”

郑袖

 郑袖,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姿色艳美、性格聪慧,但善妒狡黠、阴险恶毒、极有心计。郑袖干涉朝政,收受贿赂,勾结靳尚,陷害屈原,致使屈原被放逐;放走张仪,让楚国终至“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注:正史并无明确记载郑袖的具体身份,也无其亲缘记载,“郑国公主”、“楚公子兰之母”等人物身份系杜撰。
人物生平
独占专宠
郑袖是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怀王的宠妃。魏国国君魏惠王将一名魏国美女送给楚怀王,楚怀王非常喜欢魏美人。郑袖得知楚怀王喜欢新娶的魏女,因此害怕自己失宠,于是设计来陷害魏女。郑袖表面上很爱护魏女,衣服首饰都挑她喜欢的送去,房间和家具也都选她喜欢的让她使用,似乎比楚怀王更喜欢她。楚怀王说:“女人仰仗自己的美色来博取丈夫的欢心,而嫉妒乃是人之常情。现在郑袖明知寡人喜欢魏女,可是她爱魏女比寡人还要厉害,这简直是孝子侍奉父母,忠臣侍奉君主的方法。”
郑袖知道楚怀王认定她不是嫉妒之后,便对魏女说:“大王虽然宠爱你,但却讨厌你的鼻子。所以你见到大王,一定要捂住鼻子,这样大王就会长久的宠爱你。”于是魏女听从郑袖的话,每次见到楚怀王,就捂住自己的鼻子。楚怀王对郑袖说:“魏女看见寡人时,就捂住自己的鼻子,这是为什么?”郑袖回答说:“我不知道。”楚怀王硬是追问郑袖,郑袖说:“我倒是知道此事。”楚怀王说:“即使再难听的话,你也要说出来。”郑袖说:“不久前她曾说讨厌闻到大王的气味。”楚怀王说:“真是个泼辣的悍妇,应该割掉她的鼻子!”郑袖预先告诫侍从说:“大王如果发话,一定要听从命令。”侍从于是就拔出刀来割掉魏女的鼻子。郑袖从此独占专宠。
另一种说法是,郑袖教导魏美人说:“大王非常喜欢别人捂住嘴巴,你要是靠近大王,一定要捂住嘴巴。”美女入见,走近楚怀王就捂住嘴巴。楚怀王询问其中的原因,郑袖说:“她本来就说过讨厌大王的气味。”等到楚怀王和郑袖、魏美人三人坐在一起的时侯,郑袖就事先告诫侍从说:“大王如果发话,一定要立即听从大王的话!”美女上前来到靠楚怀王很近的地方,多次捂住嘴巴。楚怀王勃然大怒说:“割掉她的鼻子!”侍从于是拔出刀来割掉魏美人的鼻子。
《韩非子·内储》记载如下:
荆王所爱妾有郑袖者。荆王新得美女,郑袖因教之曰:“王甚喜人之掩口也,为近王,必掩口。”美女入见,近王,因掩口。王问其故,郑袖曰:“此固言恶王之臭。”及王与郑袖、美女三人坐,袖因先诫御者曰:“王适有言,必亟听从王言。”美女前近王甚,数掩口。王悖然怒曰:“劓之。”御因揄刀而劓美人。
国学一曰:魏王遗荆王美人,荆王甚悦之。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亦悦爱之,甚于王。衣服玩好,择其所欲为之。王曰:“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养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夫人知王之不以己为妒也,因为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己知也。”王强问之,对曰:“顷尝言恶闻王臭。”王怒曰:“劓之。”夫人先诫御者曰:“王适有言,必可从命。”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
《战国策·楚策四》记载如下:
魏王遗楚我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臣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王曰:“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秦,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郑袖知王以己为不妒也,因谓怎能人曰:“王爱子美饴。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
劝释张仪
楚怀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秦国派遣使者相约再次与楚国和好,并分出汉中的一半土地给楚国作为讲和条件。楚怀王说:“希望得到张仪,不愿得到土地。”张仪听说后,请求到楚国去。
秦惠文王说:“楚王正想抓住您才甘心,怎么办?”
张仪说:“臣下跟楚王身边大臣靳尚友好,靳尚能够侍奉楚王宠姬郑袖,郑袖的话楚王没有不听从的。再说我前次出使楚国,背弃将商於归还楚国的诺言,如今秦、楚两国大战,结下怨仇,我不当面向楚王认错,怨仇就不能了结。再说有大王在,楚国应该不敢把我怎样。就是楚国真的杀我,只要对秦国有利,也是我的愿望。”张仪于是出使楚国。
张仪来到楚国后,楚怀王不见他,而是就地囚禁张仪,准备杀死他。
张仪暗中勾结靳尚,靳尚为张仪向楚怀王请求说:大王把张仪囚禁起来,秦王定会生气。天下诸侯们看到楚国失去盟邦秦国,楚国的地位就会低落,而且一定会轻视大王。”
靳尚接着对郑袖说:“你可知道,你马上要在大王面前失宠!”
郑袖说:“为什么?”
靳尚说:“张仪是秦国有功的忠臣,秦王很喜欢他,而现在楚国把他囚禁起来,秦国肯定要楚国释放张仪。秦王有一个美丽的公主,同时选择美貌善玩且懂音乐的宫女作陪嫁,为了使她高兴,此外秦王还陪嫁各种金玉宝器,并将上庸六县的土地送给楚国,作为公主享乐的费用,这次正想让张仪献给大王为妻。大王看重土地,因此必定很爱秦国公主,而秦国公主仰仗强秦来抬高自己身价,同时更以珠宝土地为资本,四处活动,她势必会立为大王的王后,到那时秦国公主就等于君临楚国,而大王每天都沉迷于享乐,必然忘记你,你被忘记以后,那你失宠的日子就会不远。”
郑袖说:“一切拜托您,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靳尚说:“您不如向大王进言释放张仪。张仪如果能够获得释放,必然对您感激不尽,秦国公主也就不会来,那秦国必定会尊重你。您在国内有楚国的崇高地位,在国外结交秦国,并且留张仪供您驱使。你的子孙必然成为楚国太子,这绝对不是一般的利益。”
于是郑袖日夜对楚怀王说:“作为臣子各为其主。如今土地没有交给秦国,而秦国派遣张仪来,这就是极看重大王。大王还没有还礼而要杀死张仪,秦王必定大怒而攻打楚国。我请求让我们母子一起迁移到江南去,不要让我们成为任秦国宰割的鱼肉。”楚怀王听后很后悔,便释放张仪。
陷害屈原
刘向《新序》卷第七《节士》之《屈原章》叙述屈原作为"楚之同姓大夫"(楚元王后人恰与之相类),以其才德兼备,本受怀王信任,然而,朝中的上官大夫、靳尚之属,勾结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谗害屈原,屈原被放逐于外,乃作《离骚》。当怀王轻信张仪,楚国遭受重创,于是重新起用屈原;至怀王客死秦国,顷襄王继位,又听信谗言,屈原再被放逐,最终,屈原自沉汨罗江。
学界一般认为,此节文字,乃祖述《屈原列传》。却未曾思考,这正是《屈原列传》的简写本,更早出于《屈原列传》,刘向正是在此基础上,来结撰《屈原列传》的。
证据何在?此要从最具疑点的郑袖说起,在《战国策》之《楚策》中,尚无郑袖嫉害屈原的记述,而且《盐铁论·非鞅》说:"是以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盐铁论·讼贤》说:"文学曰:'......夫屈原之沉渊,遭子椒之谮也;管子得行其道,鲍叔之力也。今不睹鲍叔之力,而见汨罗之祸,虽欲以寿终,恶其能得乎?'"足见在昭帝朝,对郑袖结怨屈原,学者们亦闻所未闻,甚至《史记·太史公自序》曰:"......怀王客死,兰咎屈原。"而在《屈原章》及《屈原列传》中,郑袖顿成陷害屈原的主角,如此安排,颇有缘故。
历史评价
楚怀王:“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张仪:“楚王幸姬郑袖,袖所言无不从者。”
人物争议
据《战国策·楚策三·张仪之楚贫》言张仪之楚时:“南后、郑袖贵于楚”。可知,南后与郑袖是两个人,南后是楚怀王熊槐的王后,郑袖则是楚怀王的宠妃,她们都很受楚怀王的宠爱。
但许多影视作品都将二人合二为一,以致造成诸多混淆。
另外,在众多影视作品中,楚怀王次子子兰成为郑袖之子,史书上没有记载郑袖是否有儿女,子兰的生母也没有记载。
史籍记载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战国策·卷十五·楚策二》
《战国策·卷十七·楚策四》
《韩非子·内储说下.第三十一》

宋微子

 微子,子姓,宋氏,名启,后世称微子、微子启、宋微子。今河南商丘人。宋国(今河南商丘)开国远祖,第一代国君。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
子启同母兄弟共有三人,子启是长兄,中衍(宋微仲)居中,受德(商纣王)最小。微子启的母亲生子启和中衍的时侯还是妾的身份,后来成为正妻后才生下了纣。父母想要立长子子启为太子,而太史则依据法典为此事争辩,认为有正妻的儿子在,就不可立妾的儿子做太子。子启因此没有成为商王的继承人。
周朝初年,子启被周成王封于商朝旧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建立宋国,爵位公爵,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成为周朝宋国的开国始祖,后世称之为宋微子(汉代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为开)。
子启死后,其二弟中衍(宋微仲)继承宋国君主之位,葬子启于宋国国都商丘西南二十五里微子墓,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建有微子祠。
人物生平
子启是商朝君主帝乙的长子,同母兄弟共有三人,长兄叫子启,老二叫中衍,老三叫受德。微子启的母亲生子启和中衍的时侯还是妾的身份,后来成为正妻后才生下了纣。他们的父母想要立长子子启为太子,而太史则依据法典为此事争辩说:“有正妻的儿子在,就不可立妾的儿子做太子。”子启因此没有成为商王的继承人,而三弟受德却继承了王位,是为帝辛(纣王)。
帝辛在位时,封子启于微建立诸侯国微国,爵位为子爵,故称微子。
微子多次亲谏帝辛,见“纣终不可谏”,便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商量。箕子认为“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持祭器造访武王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向武王说明自己远离帝辛的情况。周武王很受感动,乃释其缚,“复其位如故”,仍为卿士。
周朝初年,子启被周成王封于商朝发源地、旧都商丘,建立宋国,成为周朝宋国的始祖,后世因之称为宋微子。
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年少,周公旦代行当国。管叔鲜、蔡叔度疑之,跟帝辛之子武庚一起作乱,打算袭击周成王、周公。周公奉周成王之命诛武庚,杀管叔,流放蔡叔,命微子启代殷后,爵位公,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来训诫他,分封于宋。微子向来仁贤,所以殷商遗民都很戴爱他。
微子寿终后葬于微山岛微子墓,建有微子祠。
宋微子去世后,其弟中衍成为国君,是为宋微仲。
身世关系
典籍所载有如下三种说法:
(1)纣之同母庶兄。《吕氏春秋·当务》:“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 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 而不可置妾之子。’ 纣故为后。用法若此, 不若无法。 ”
(2)纣之异母庶兄。《史记·殷本纪》:“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又《史记·宋微子世家》:“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司马迁谓“启母贱……辛母正后”, 故知二人不同母。
(3) 纣之叔父。《孟子·告子上》:“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纣为兄之子, 则为纣叔父。此处因是引误,实则,微子为纣兄,比干乃为纣叔父。
轶事典故
微子肉袒请罪
• 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持商王室宗庙礼器,来到周武王军营前,表示投降。他袒露上身,双手捆缚于背后,跪地膝进,左边有人牵羊,右边有人秉茅,向周武王请罪。周武王将他释放,宣布恢复他原有爵位,以示宽厚为怀。
历史评价
• 孔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 司马迁《史记》:“微子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余民甚戴爱之。”
• 司马贞《史记索隐》:“殷有三仁,微、箕纣亲。一囚一去,不顾其身。颂美有客,书称作宾。卒传冢嗣,或叙彝伦。”
• 毛泽东:“……微子最坏,是个汉奸。他派两个人作代表到周朝请兵。武王头一次到孟津观兵回去了。然后又搞了两年,他说可以打了,因为有内应了。纣王把比干杀了,把箕子关起来了,但是对微子没有防备,只晓得他是个反对派,不晓得他里通外国。”
家庭成员
父亲:帝乙
二弟:中衍(宋微仲)
三弟:受德(商纣王)
史籍记载
从先秦至西汉初年的典籍来看,关于宋国的历史叙述散见于《尚书》、《诗经》、《春秋》及其传记和诸子论说等等,而对微子启以及宋国历史沿革的介绍,则详见于《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
孔子作《尚书.微子》,记录微子面对纣王恶政选择出逃的心境。原文是 :
  微子若曰;“父师、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2)我祖氐陈于上③,我用沈酗于酒(4),用乱败厥德于下(5)。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6)、卿士师师非度(7)。凡有罪辜,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 雠(8)。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
  曰:“父师、少师,我其发出狂(9)?吾家耄逊于荒(10)?今尔无指告(11),予颠隮(12),若之何其?”
  父师若曰;“王子(13)!天毒降灾荒殷邦(14),方兴沈酗于酒,乃罔畏畏(15),咈其耇长旧有位人(16)。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牷牲用以诏容(17),将食无灾。降监殷民,用乂雠敛(18),召敌雠不怠(19)。罪合于一, 多瘠罔诏(20)。
  “商今其有灾,我兴受其败(21);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22)。诏王子出迪(23)。我旧云刻子、王子弗出(24),我乃颠隮(25)。自靖(26)!人自献 于先王,我不顾行遯(27) 。”
【译文】
  微子这样说道:“父师、少师,看来我们殷商是不能
治理好天下了。我们的高祖成汤制定的成法在先,而我们的纣王却沉醉在酒中,因yín乱败坏了高祖的美德。殷商的大小臣民无不劫夺偷盗,犯法作乱,官员们都不遵守法度。凡是有罪的人都不加以逮捕和 惩治,小民们起来同我们结成仇敌。现殷商可能要灭亡了,就 像要渡过大河,却找不到渡口和河岸。殷商到了现今这个样子,就 要灭亡了!” 微子说:“父师、少师,我是被弃而出亡在外呢,还是呆在家中到老而避于荒野呢?你们不指点我,恐怕就要陷于非义,究竟怎么办啊?” 父师这样说道:“王子!上天为我们殷商降下大祸,要使我们灭亡,国君却沉醉在酒中,不惧怕上天的威严,不听年高德劭的 旧时大臣的劝告。现殷商的臣民偷窃祭祖天地神灵的各种贡品, 都会被宽恕,就是吃掉了贡品也没有灾祸。上天向下监视着殷民, 国君用杀戮和重刑横征暴敛,招致民怨也不放松。这些罪行都在 国君一人身上,臣民痛苦不堪却无处申诉。
  “殷商现在将有灾祸,我们都会承受灾难;如果殷商灭亡了, 我们不能去做别人的奴隶。我奉劝王子逃出去。我早就说过箕子、王子不逃走,我的国家就要彻底灭亡了。您自己拿主意吧!各人要对先王的事业作出贡献,我没有考虑逃跑的事 。”
后世纪念
微子墓
微子墓位于商丘古城西南25里青岗村,微子启死后葬于此地。现存墓冢和石碑一通。碑高8尺,宽3尺,立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并建有大殿、东西配房。
《春秋·庄公二十八年经》书:冬筑郿。京相璠曰:《公羊传》谓之微。东平寿张县西北三十里,有故微乡,鲁邑也。杜预曰:有微子冢。(守敬按:杜语见《释例》小国地内。又《地形志》,留县有微山、微子冢。《隋志》,留县有微山。《元和志》,山上有微子冢,去沛县六十五里。《通典》,沛县微山,微子葬处。又《续汉志》薄县刘《注》,西有微子冢。梁玉绳从之。而《寰宇记》云,聊城县有微子城,纣之庶兄封邑于此。《地形志》则谓壶关县有微子城。《路史·国名纪》微,本扶风之郿县,纣徙畿内,则不在聊城。今故城在潞。徐氏《史记测议》主此说,岂城与冢不同地欤。〕
微子祠
微子祠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后经多次毁坏,又多次重修。现在的微子祠由印度尼西亚华侨宋良浩先生来商丘寻根祭祖时捐资重修。整座祠占地面积6650平方米,南北长70米,东西宽95米,由微子祠、先贤堂和微子墓三个院落组成。微子祠位于中间,占地2450平方米,南北长70米,东西宽35米;先贤堂和微子墓分列于微子祠的东西两侧,占地面积都是2100平方米,南北长70米,东西宽30米。
微山岛
在微山岛西北部的一个小山上,此山海拔91.6米,山虽不高,却是全岛的最高点,微山因微国而得名,湖又因山取名,县也因山而冠名。
现在,该岛为山东省重点保护单位。主建筑有正殿,偏殿,碑亭等,已形成了仿古建筑群。拜台上方砖铺地,上置供案宝鼎;正殿内雕梁画栋,古朴典雅。高 3.5 米的微子塑像栩栩如生给人以扑面古风。 微子墓呈圆形,高10米,底径7.5米。墓前有石碑4幢。
这里还保存了很多珍贵的碑刻,墓前竖有历代石碑七块。中间主碑(高2.23米,宽0.88米,厚0.18米)正文为汉丞相匡衡题字:“殷微子墓”,南昌尉梅福篆写横额:“仁参箕比。”碑阴有小字,难以辨认,但是价值连城。陵园一隅还醒目地树立着一块侵华日军留下的墓碑,上书“殷微子墓”,“丰田部队”等字样。这在全国来说,也是罕见之物。

缪贤

缪贤(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宦者令,向赵惠文王举荐了门客蔺相如。史学家评价他为历史上的好宦官。
人物生平
缪[miào]贤,战国时期赵国宦者令。向赵惠文王举荐了门客蔺相如。
历史记载
原文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⑤,窃计欲亡走燕⑥,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⑦,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⑧,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⑩,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
①和氏璧:据《韩非子·和氏篇》记载,楚人卞和在山中得到璞,献给楚厉王,厉王派玉匠鉴别,说是石块。厉王下令砍断卞和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璞,玉匠仍说是石块。武王又砍断他的右足。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在山中大哭。文王令匠人把璞剖开,里边果然是一块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之璧。②遗:送。③徒:白白地。④患:担心。⑤尝:曾经。⑥窃:私下。亡走:逃跑。⑦境:指边境。⑧幸:宠爱。⑨束:捆绑。⑩肉袒:脱去上衣,露出上体。斧质:古代杀人刑具。质,同“锧”,铁砧板,人伏其上等待砍头。
译文
缪贤推荐蔺相如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这块宝玉。赵王同大将军廉颇及大臣们商量:要是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骗;要是不给呢,就怕秦军马上来攻打。怎么解决没有确定,想找一个能派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没能找到。宦者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派去。”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回答说:“为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阻拦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愿意跟您交个朋友”。因此我就了解他了,所以想往他那里去。’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逃出赵国奔到燕国,燕国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派他出使很适宜。”
人物评价
历史上的好宦官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 宦者列传第六十八》记载:
《易》曰:“天垂象,圣人则之。”宦者四星,在皇位之侧,故《周礼》置官,亦备其数。阍者守中门之禁,寺人掌女宫之戒。又云“王之正内者五人”。 《月令》:“仲冬,命阉尹审门闾,谨房室。”《诗》之《小雅》,亦有《巷伯》 刺谗之篇。然宦人之在王朝者,其来旧矣。将以其体非全气,情志专良,通关中人,易以役养乎?然而后世因之,才任稍广,其能者,则勃貂、管苏有功于楚、晋,景监、缪贤著庸于秦、赵。及其敝也,则竖刁乱齐,伊戾祸宋。
翻译:《周易》说: “上天显示征兆,圣人遵守它。”宦官四颗星,在天帝星的旁边,所以《周礼》设立官职,也备有宦者的名目。守门人掌管皇宫内中门的禁令,寺人负责后宫的戒令。又说“天子有五个人负责管理后宫”。《月令》:“冬天第二个月,命令负责宫廷出入的宦官察看宫中门户,小心把守宫室。” 《诗经》中的《小雅》,也有指责进谗言的《巷伯》篇。然而宦官之在朝廷由来很久了。难道因为这些人体气不全,感情志趣专一良善,能够和宫内的人来往,容易驱使养活吗?然而后代沿袭,宦官的才能和任用逐步扩大。有才能的,就有对楚国、晋国立有功绩的勃貂、管苏,被秦国、赵国记录功绩的景监、缪贤。至于宦官的害处也有像竖刁搞乱齐国、伊戾给宋国造成灾难的事情。
贵在甘居下人之下
缪贤身为宦官,却能舍命举荐门下客蔺相如为国效力。“完璧归赵”后,相如的地位扶摇直上,升为上卿,权位远在缪贤之上。而缪贤却甘居下人之下,毫无怨言。这种坦荡胸怀与甘当“人梯”的恢宏气量,与满脑子庸俗的名位观念和可怕的嫉贤妒能的廉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缪贤甘居下人之下,甘当“人梯”的坦荡胸怀和不计名位的闪光思想,值得今人学习发挥。
后人赞誉
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往往被蔺相如机智勇敢的胆识和顾全大局的精神所感动,也为廉颇知错就改的态度和“负荆请罪”的行为所钦佩。多少年他们的故事一直脍炙人口,传诵不衰。就是今天谁能说这些事迹没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呢?谁能说他们的爱国思想不值得发扬光大呢?他们应该得到应有的赞誉。
然而,令我不解的是赞相如,赞廉颇者,大有人在,多有文在;而赞缪贤者,却未闻其声,未见其文。仔细想来,惊诧之余,感到有点不平。这是历史的偏见,还是历史的疏忽?这是前人的偏见,还是前人的疏忽?
读过“列传”的人都明白,蔺相如是由缪贤推荐给赵王的,没有缪贤的推荐,蔺相如很可能成为“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的老“舍人”,恐怕就无缘会见赵王,出秦。恐怕也谈不上为维护赵国的尊严而崭露头角,显露才华,恐怕也不会“拜为上卿,使强秦不敢加兵于赵”。诚然,相如不辱君命,廷叱秦王,愿以“头璧俱碎”,“毕礼而归”,“秦不敢动”,其功可谓大矣。但是此功,同缪贤的举荐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是有相如一半,有缪贤一半。特别是在那个社会,真正能“请处囊中”,“脱颖而出”,能有几人?在特定的情况下,没有伯乐,哪来千里马?没有缪贤,哪来蔺相如?徐元之荐诸葛,一直被传为佳话;王亚南之识陈景润,也已经成为美谈。而缪贤之举蔺相如,自也应当赞誉不断。俗话云:慧眼识英雄。慧眼的可贵就在于一个识字,缪贤的确别具慧眼能识相如之才,如果没有缪贤这双慧眼,像蔺相如这样的贤相之才,恐怕也会有“遗而不知”,并且“识而被荐”,这不是缪贤的功劳?如果“记功簿”上的名次有先后之分,那缪贤应居第一,而相如第二!缪贤第一,不仅因为他能识,能荐蔺相如,而且还因为他在向赵王推荐之时,能扬相如之长,不避己之短,并敢于以己之短来衬托相如之长。这就更加难能可贵。“窃计欲亡走燕”,这是缪贤的隐私。要说短,恐怕没有比这更严重的吧?谁敢在君王面前暴露呢?为了荐贤,为了让贤才为世所用,为了赵国的荣辱安危,缪贤却不计一己之利害,勇于在赵王面前揭“短”,敢于把自己之短同相如之长对比,肯定相如是“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试想,没有替人才铺路的决心和勇气,没有爱才,惜才的强烈意愿,能如此吗?世人都赞春秋时期的祁黄羊,说他“外举而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这自然其之礼数。而缪贤的举才不瞒隐私,不避己短,则有高出一筹。举才不避仇,不避子,固然不容易;但举才不瞒私,不避短,那就更难。缪贤能如此,恐怕在举才世上亦属罕见。要不是缪贤这样极力保荐,赵王能否召见相如,也实难断言。
“慧眼识英雄”,可贵!赞缪贤,理应当!

蒙骜

 蒙骜(?—公元前240年),《战国策》作蒙傲 ,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蒙骜本是齐国人,后来投靠秦国,官至上卿。
蒙骜历仕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朝,数次率军出征,屡立战功。先后夺取韩国十余座城池、赵国三十余座城池、魏国五十余座城池,使秦国得以设立三川郡和东郡,并让秦国疆域与齐国相接,对韩国、魏国形成三面包围之势,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坚定的基础。
公元前240年,蒙骜去世 ,时年七十多岁。 其子蒙武、其孙蒙恬、蒙毅都是秦国名将。
人物生平
蒙骜本是齐国人,秦昭襄王在位时期(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他从齐国西入秦国侍奉秦昭襄王,官至上卿。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蒙骜担任将领,奉命率军攻打韩国,韩国割让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巩二城给秦国,秦国设置三川郡(治今河南洛阳东北)。而《史记·蒙恬列传》则记载,是蒙骜夺取韩国的成皋、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二城而设置三川郡。   秦国设置三川郡后,其疆界到达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
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秦庄襄王派蒙骜率军攻打赵国,平定太原。  
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蒙骜率军攻克魏国的高都(今山西晋城)、汲县。继而攻打赵国的榆次(今属山西)、新城(今山西朔州南)、狼孟(今山西阳曲),一共夺取三十七座城池(《史记·蒙恬列传》记载为秦庄襄王二年)。   同年,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率领燕、赵、韩、楚、魏五国联军攻打秦国,在黄河以南打败秦军,击退蒙骜   ,于是魏无忌等军解兵撤离。  
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秦始皇)即位,任用吕不韦为丞相,李斯为舍人,蒙骜和王齮、麃公等为将军。   同年,秦国攻占赵国的晋阳   (今山西太原西南)。不久晋阳反叛秦国,蒙骜率军平定叛乱。  
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44年),蒙骜攻打韩国,夺取十三座城池。   同年十月,蒙骜攻打魏国的氏篸、有诡二城。   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蒙骜攻取氏篸和有诡。同年三月,蒙骜撤军而回。  
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魏无忌去世。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42年),秦王政得知魏无忌去世的消息后,于是派蒙骜再次率军攻打魏国。蒙骜夺取魏国的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燕(今河南延津东北)、虚(今河南延津东)、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雍丘(今河南杞县)、山阳(今河南焦作东)等二十座城池,设置为东郡(治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  
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蒙骜去世   ,时年约七十多岁。 
轶事典故
应侯范雎失去封邑原韩地的汝南。秦昭襄王对范雎说:“贤卿丧失自己的封地汝南以后,是不是很难过呢?”范雎回答说:“臣并不难过。”秦昭襄王说:“为什么不难过?”范雎说:“梁国有一个名叫东门吴的人,他的儿子虽然死了,可是他并不感到忧愁,因此他的管家就问他:‘主人你疼爱儿子,可以说是天下少见,现在不幸儿子死了,为什么不难过呢?’东门吴回答说:‘我当初本来没儿子,没儿子时并不难过;现在儿子死了等于恢复没儿子时的原状,我为什么难过呢?’臣当初只不过是一个小民,当平民的时候并不忧愁,如今失去封地汝南,就等于恢复原来平民身份,我又有什么好难过的呢?”  
秦昭襄王不信,于是就对蒙骜说:“如果有一个城池被敌人围困,寡人就会愁得寝食不安,可是范雎丢了自己的封土,反而说自己毫不难过,寡人认为他这话不合情理。”蒙骜说:“让我去了解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蒙骜就去拜会范雎说:“我想要自杀!”范雎很惊讶的说:“将军你怎么能说这种话呢?”蒙骜回答说:“君王拜阁下为师,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件事。现在我蒙骜侥幸成为秦国将军,眼看弱小的韩国竟敢违逆秦国夺走阁下的封土,我蒙骜还有什么脸活着?还不如早点死了好!”范雎赶紧向蒙骜答拜说:“我愿意把夺回汝南之事托付您!”于是蒙傲就把范睢的话告诉秦昭襄王。从此每当范雎谈论到韩国,秦昭襄王就不想再听,认为他是在为夺回汝南而谋划。
家族成员
儿子:蒙武
孙子:蒙恬、蒙毅
史书记载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战国策·卷五·秦三》
人物评价
司马贞《史记索隐》:“蒙氏秦将,内史忠贤。”  
艺术形象
2015年电视剧《芈月传》:孙渤洋饰演蒙骜;
2017年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金盛宇饰演蒙骜;
蒙骜怎么读
蒙骜:méng、ào 

华阳夫人

 华阳夫人(约公元前296年—公元前230年),芈姓,熊氏,楚国贵族,秦孝文王的王后。
秦孝文王为太子时封号为安国君,因安国君兄长赵悼太子在秦昭襄王赵稷四十年(公元前267年)去世,安国君得以在秦昭襄王赵稷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被立为太子,华阳也因此为正夫人。
华阳夫人虽为安国君所宠幸,却没有儿子,后在吕不韦的推动下,收秦庄襄王赵楚为嗣子。秦昭襄王赵稷去世后,安国君继位,是为秦孝文王。以华阳夫人为王后,赵楚为太子。秦孝文王在位三天去世,之后赵楚继位,是为秦庄襄王。秦庄襄王赵楚之母夏姬尊为夏太后,华阳夫人被尊为华阳太后。华阳太后在秦始皇赵政(嬴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去世,后与秦孝文王合葬寿陵。
人物生平
备受宠爱
华阳夫人是安国君嬴柱的嫔妃,深得安国君的宠爱。安国君是秦昭襄王的次子,秦昭襄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安国君的哥哥悼太子去世。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秦昭襄王立安国君为太子。由于安国君宠爱华阳夫人,因此立她为正夫人。
收养儿子
华阳夫人虽得安国君的宠爱,但没有生育子嗣。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其中排行中间的儿子名叫异人,异人的生母夏姬不受安国君宠爱,所以异人亦不受安国君宠爱,于是作为秦国王孙到赵国做人质,秦国经常攻打赵国,赵国便没有很客气地对待异人,异人在赵国的境遇非常窘迫。
后来,异人结识在赵国都城邯郸做生意的富商吕不韦,吕不韦认为异人“奇货可居”,很有政治潜力,于是打算帮助他回到秦国,成为继承人。吕不韦去咸阳,费尽心思,通过华阳夫人弟弟阳泉君以及华阳夫人的姐姐而巴结上华阳夫人,他对华阳夫人说:“现在您年轻貌美,深得安国君宠幸,然而膝下无子,他日一旦年老色衰,必然失宠,那时您该依靠谁呢?”这一番话深深地触动华阳夫人,紧接着,吕不韦为异人说尽好话,加上他出手大方,三下两下就使华阳夫人答应认嬴异人为儿子。吕不韦回到赵国后,不惜重金买通看守异人的赵国士卒,带着异人仓皇逃回秦国,由于事出紧急,连异人的夫人赵姬和儿子嬴政都没有来得及带上。异人回到秦国后,吕不韦让他穿楚国的衣服去见华阳夫人,华阳夫人见了颇为喜欢,于是给异人改名为子楚,又撺掇安国君立子楚为嗣子。
身居高位
公元前251年,在位56年的秦昭襄王去世,安国君即位,史称“秦孝文王”,册封华阳夫人为王后,封嬴子楚为太子。秦孝文王正式即位三天就去世了,之后子楚即位,史称“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册封华阳夫人为太后。加封吕不韦为相国,封号文信侯;并派人到赵国接回嬴政和赵姬母子。
晚年去世
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内史腾去攻打韩国,擒获了韩王安,收缴了他的全部土地。把那个地方设置为郡,命名为颍川郡。韩国于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被灭国。华阳太后也在这一年去世。
史籍记载
《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战国策·秦策五·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影视形象
1986年电视剧《秦始皇》冯真饰华阳夫人
1997年电视剧《东周列国·战国篇》邓涛饰华阳夫人
2001年电视剧《吕不韦传奇》林静饰华阳夫人
2003年电视剧《秦始皇》宋春丽饰华阳夫人
2012年电视剧《虎符传奇》安雅饰华阳夫人
2017年电视剧《秦时丽人明月心》廖学秋饰华阳夫人
2018年电视剧《巴清传》潘迎紫饰华阳夫人
2018年电视剧《皓镧传》谭卓饰华阳夫人
2020年电视剧《大秦赋》邬君梅饰演华阳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