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jū](?-公元前255年),又作范且,字叔,战国时期魏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纵横家、秦国宰相。
范雎初为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随其出使齐国。因被污蔑出卖国家机密给齐国,几乎被魏国国相魏齐鞭打致死,幸被魏齐佣人救出,后又在郑安平、王稽的帮助下,化名张禄,来到秦国。范雎为秦昭襄王出谋划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让秦国逐步成为东周列国中的强者;后又帮助秦王废除秦宣太后,驱逐“四贵”,巩固了王权。“四贵”倒台后,范雎成为秦国丞相,封应侯。
范雎后因郑安平、王稽的罪被牵连,逐渐失去了秦王的宠幸,举荐燕国人蔡泽接替自己的相位。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王稽被杀,范雎也于同年逝世。
范雎帮助秦昭襄王巩固了王权,并制定了“远交近攻”的国策,让秦国成为东周列国之首,最终成就了秦国的帝业。
魏国遇险
范雎,魏国人,生年不详,死于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早年,范睢游说各国诸侯,想在魏王手下谋职,但因家贫无法筹集经费,只能先做魏大夫须贾的门客。曾随从须贾为魏昭王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雎能言善辩,便派人送给他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范雎不敢要。须贾知道了这件事,认为范雎将魏国的机密告诉了齐国才得到馈赠。让范雎收下牛肉和美酒,把黄金送还。回国后,须贾报告给魏相魏齐。魏齐命令门客狠狠鞭打范雎,打断了肋骨,打掉了牙齿。范雎假装死去。下人用席子将范雎卷起来,丢在厕所里,喝醉酒的宾客都向范雎身上撒尿,以此来侮辱他,并告诫后来者,让他们不敢再泄漏国家机密。范雎在草席中偷偷对看守的人说:你能放我出去,以后一定厚谢你。于是看守的人向酒醉的魏齐请示,把卷在席里死人扔了出去。后来魏齐又派人来找范雎,郑安平便把他藏了起来,改名张禄。
随稽入秦
当时,秦昭襄王的使者王稽出使魏国,郑安平扮成差役,伺候王稽,乘机把范雎推荐给他。王稽在与范雎对谈后,确认范雎是位贤才,便辞别了魏国,带着范雎回到秦国。在路上遇到秦国的国相穰[ráng]侯魏冉,魏冉很反对山东诸国的说客入秦,所以对出使回来的王稽进行盘查。王稽假说不敢带说客入秦,骗过了魏冉。范雎料到魏冉还会再回来搜查车辆,便下车跟着走。果然走了十几里之后,魏冉再次派兵回来搜查车辆,没有发现,才作罢。范雎躲过此劫,才和王稽进了咸阳。
范雎到达秦国后,王稽向秦昭襄王推荐说范雎能让秦国摆脱现在危如累卵的处境,但是秦王不信,只让范雎待在客栈,每日吃着粗茶淡饭。就这样,范雎在秦国呆了一年多。
出策强秦
在这一年中,魏冉一直担任相国,留在咸阳,范雎因此没有机会向秦王进说。后来,魏冉担任大将,带兵越过韩、魏,去攻打齐国的纲寿(今山东东平县)。范雎便瞅准这个机会,向秦王上书。
秦王在离宫召见范雎,并让左右的近臣都回避。秦王向范雎求教了三次,范雎只说是、是。秦王便跪着再次向范雎求教。范雎表示再三拒绝秦王的求教,是因为担心尽忠直言会招致太后和奸臣的报复而死,而天下知道自己因忠言而死,人才将不敢来秦国,秦昭襄王再次求教,范雎才指出秦国目前霸业受阻的原因在于魏冉不够忠心,秦王的计策也有失误之处,秦王求教失误之处。
这时,范雎发现周围有不少人在偷听,便不敢提太后专权的事,先说魏冉对各诸侯国的外交策略。他分析说原来魏冉越过韩、魏去攻击齐国是舍近求远,攻打下来的城池由于与秦国本土距离遥远而不能占领。所以就应该跟赵国那样,先吞并邻国的土地,等到邻国的土地都成为秦国的土地,再去攻打远方的大国。这就是“远交近攻”之策。他所谓亲韩魏, 是先礼而后兵,实际上是“举兵而代之”。于是秦国举兵攻打魏国和韩国,魏、韩都依附于秦国。秦王很赞赏范雎的主张,封他为客卿,常和他商议国家大事。
拜为秦相
范雎日益得到秦王的信任。又过了几年,范雎以崔杼[zhù]、淖[nào]齿在齐国揽权害死齐王、李兑在赵国揽权害死赵武灵王的例子,提醒秦王注意秦国太后和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等人的专权行为,并分析当下秦国的政治状况,认为太后与四贵权力过大,已经威胁王权。秦王深以为是,于是废掉宣太后,把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逐出关中。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 秦王免掉穰侯相位,收其相印,任用范雎为相,把应(今河南宝丰县西南)封给范雎,号为应侯。
快意恩仇
范雎当了秦相后,仍自称张禄,魏国人不知道,以为范雎早就死了。魏王听到秦国要攻打韩、魏两国,便派须贾出使秦国。当须贾看到乔装的范雎,得知他以做佣人为生后,可怜范雎,留他吃饭,并赠给范雎一件粗棉袍。范雎因此认为须贾还有一点老朋友的旧情。他释放了须贾,但要须贾回去告诉魏王,赶快送魏齐的头来,否则就要血洗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魏齐得知此事后,吓得逃到赵国,躲在平原君家中。
之后,范雎向秦王举荐了对自己有恩的王稽和郑安平。王稽被任命为河东太守,郑安平被任命为将军。范雎还散尽家财,报答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真正做到“一饭之德必偿,睚眦[yá zì]之怨必报。”
不久,秦王为给范雎报仇,诱骗平原君到秦国之后将其扣留作为人质,并使计逼迫魏齐自杀。赵王将魏齐的头送到秦国,秦王这才把平原君放回赵国。
远交近攻
秦国实行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逐渐成为战国时代最强大的国家。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攻打魏国。又在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至四十六年(公元前261年)多次攻打韩国,一块一块蚕食韩国的国土。这样必然与赵国发生冲突,于是山东各诸侯国的谋士都聚集到赵国,共同商讨联合抗秦。范雎上谏秦王,认为这些谋士是为了升官发财才聚到一起谋划攻打秦国的,应该让他们争夺其他利益就能破坏合纵。于是派唐雎带着大量黄金去邯郸,果然这些谋士为了黄金就互相争斗了。之后范雎失去了他的封邑——原来属于韩国的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范雎一方面在秦王面前表现得无所谓,一方面又把收复汝南的事托付给秦王派去试探范雎的蒙傲;这样秦王就对范雎产生了猜忌,之后范雎谈到韩国秦王就认为是为了夺回汝南而谋划。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赵间的长平大战爆发。白起率领秦军取得大胜,坑杀赵军四十万。
最终结局
长平之战后,范雎怕白起功劳大,盖过自己,便在秦王面前进谗言,导致白起被杀。后来范雎举荐的郑安平战败投降赵国,虽然范雎没有受到秦王的处罚,但是按照秦国的法律,被举荐官员犯法,举荐人同罪。之后,王稽也因犯法被处死。因此范雎越来越担心会被处罚。燕国人蔡泽听到这个消息,游说范雎退位让贤。范雎便自称病重,推荐蔡泽为相。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 年),在王稽被处死的那年,范雎也死了。
人物成就
“远交近攻”战略思想
在范雎入秦之前,穰侯魏冉长期掌控秦国大权,秦国对外征伐是采用“越近攻远”的战略,常常劳而无功,耗费国力。范雎对秦昭襄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近攻,就是对与秦相邻的韩国、魏国采取军事进攻,夺取他们的土地,逐步蚕食;远交就是对齐、燕、赵、楚等秦一时无力顾及的国家采取安抚拉拢的办法,让他们保持中立,在秦国攻打韩魏时不出兵救援。“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成为秦国的基本国策,使秦国从东周强国逐步变成东周最强国,最终成就帝业。
加强中央集权
范雎深知,好的国策的施行需要稳定的内部环境支撑,这个稳定的内部环境就是至高无上的王权。当时的秦国,太后与“四贵”长期把持朝政,权力分散,令出多门。这样非常不利于国策的推行。所以范雎向秦王上谏,让秦王废除太后,驱逐“四贵”,加强了中央集权,为“远交近攻”这一基本国策的推行扫清了道路。
改革用人制度
穰侯魏冉长期在秦国当权,他嫉贤妒能、御下蔽上;范雎为了改变此弊端,继承了商鞅“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的思想,提倡赏赐功劳、赏罚严明、重贤用能的用人制度。这既消除了秦国残存的世卿世禄制度的影响,也顺应了战国以来秦国形成的客卿制度。范雎把反对世卿世禄、重贤用能提高到影响国君地位和中央集权的高度。
开通褒斜道
范雎在秦国为相期间,开通了褒斜道这条秦国与巴蜀之地交通的栈道,让巴蜀之地成为了秦国统一中国的战略大后方。
人物评价
范雎以自己出众的才能,帮助秦国成为东周列国的最强者。秦始皇时期的秦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评价范雎:“秦昭王得到范雎,废了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了王权,逐步蚕食各诸侯国,成就了秦国的帝业。”范雎不仅才能出众,而且能抓住机遇,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说:“范雎当年游说列国,直到头发白了也没有遇到知音;而到了秦国,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名满天下。”
人物典故
睚眦必报
范雎在秦国当上丞相后,对之前迫害过自己的人一个都没放过,羞辱了须贾,逼死了魏齐;对之前帮助过自己的人也都一一报答。他向秦王举荐王稽做了河东太守,郑安平做了将军;还拿出自己的财物,报答那些给过自己小恩小惠的人。《史记》记载:“一饭之德必偿,睚[yá]眦之怨必报。”
青云直上、擢发莫数
《史记》记载,当须贾得知秦相张禄就是范雎,大惊失色,叩头称死罪,说:“我没有想到您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这么高的尊位,我不敢再读天下的书,不敢参与天下的事了。我犯下了太多的罪过,拔下我的头发来数我的罪过,都不够数。”这便是成语青云直上和擢[zhuó]发莫数的出处。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司马迁用韩非子的话称赞范雎和蔡泽,说二人就像长袖的人善于舞蹈,钱多的人善于做生意一样,就是当世之人称赞的那种辩士。
一寒如此
《史记》中记载,范雎在当上秦相后,须贾出使秦国。范雎穿上破旧的衣服去见须贾,须贾对他说:“范叔一寒如此哉!”,随后赠送了范雎一件棉袍。这便是成语一寒如此的出处,形容贫困潦倒到极点。
人物争议
读音之争
范雎的“雎”字现在流行两种写法,一个是“雎”,读音居;一个是“睢”,读音虽。“范睢”的写法由来已久,最晚在元代就出现了。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在其所著的《资治通鉴音注》中就将《资治通鉴·周纪五·赧[nǎn]王下》中的“睢”都标注“音虽”。现代文史研究家王伯祥在其所著的《史记选》中也写作“范睢”,并注“睢,音虽,从目。”另外一些史学家认为,应该写作“范雎”。清代王先慎就在其著的《韩非子集解》中引用了清代校勘学家顾广圻[gù guǎng qí]的说法,“范且”即“范雎”也,“且”“雎”同字。读音为居。清代史学家钱大昕也认为“范且”即是“范雎”,古人名“且”者甚多,如穰且、豫且、龙且、夏无且之类。他还认为,“且”旁或加“隹[zhuī]”,如范雎、唐雎,写法不同,但是读音是一样的。
死因之争
对于范雎的死因,《史记》中没有后续的记载,目前只有云梦秦简《编年纪》中记载范雎死于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即是公元前255年。于是后世学者对范雎的死因有两种观点,一个是善终说,一个是非善终说。元代学者马端临认为范雎最后是善终的。非善终说又分为两派,一派的观点是范雎是“请药自杀身亡”,先秦史专家马非百和沈长云是这种观点的代表。另一派观点是范雎是被秦王明正典刑杀死的,持这一观点的有秦汉史专家林剑鸣、历史学家黄盛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