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政治领袖明星列表

西蒙·玻利瓦尔

西蒙·玻利瓦尔(1783年7月24日-1830年12月17日),全名为“西蒙·胡塞·德·拉·桑迪西玛·特里尼达·玻利瓦尔·帕拉修斯·伊·布兰科”(Simón José Antoni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Bolívar Palacios y Blanco),是拉丁美洲著名的革命家和军事家,是殖民地和被压迫国家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先驱者,也是拉丁美洲社会发展的探索者。
西蒙·玻利瓦尔出生于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父母是土生的西班牙血统贵族。1799年,他的父母双亡,他前往西班牙学习。玻利瓦尔自幼受到法国启蒙主义思想的熏陶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立志要为推翻殖民制度,彻底解放委内瑞拉和整个拉丁美洲而斗争。他建立了联合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及玻利维亚等国家,被选为第一任总统,在南美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他的政治思想和革命实践,推动了拉美资产阶级革命深入发展,对整个拉丁美洲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1830年12月17日,玻利瓦尔在圣玛尔塔因肺结核逝世。
西蒙·玻利瓦尔是十九世纪初西属美洲独立战争的著名领袖,他一生征战和指挥了472次战役,最终率领爱国起义军推翻了西班牙在拉美地区的殖民统治,先后解放了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拿马和秘鲁等地,他被拉美民众尊称为“解放者”。1976年联合国大会全体一致地通过了委内瑞拉提出的向玻利瓦尔致敬的决议。

卡莱斯·普伊格德蒙特

卡莱斯·普伊格德蒙特(Carles Puigdemont),1962年出生。曾任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主席。

2017年11月5日,卡莱斯·普伊格德蒙特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向当地警方自首。

人物经历

卡莱斯·普伊格德蒙特曾在赫罗纳大学攻读加泰罗尼亚语,后从事新闻工作。

2006年,卡莱斯·普伊格德蒙特离开了传媒行业,正式踏入政坛。

2011年,卡莱斯·普伊格德蒙特当选希罗纳市市长和地区议会成员,随后成为支持加泰罗尼亚脱离西班牙的分裂主义自治市联合会的主席。

2016年初,卡莱斯·普伊格德蒙特接替马斯成为加泰罗尼亚自治区主席。

2017年10月1日,西班牙中央政府解除普伊格德蒙特职务。

人物事件

解除职务

2017年10月1日,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举行“独立”公投,自治区议会同月27日单方面宣布该地区“独立”。西班牙中央政府认定“公投”违宪,并启动宪法第155条,于30日正式收回加泰罗尼亚自治权,全面接管这一地区,同时解散加区政府和议会,解除了普伊格德蒙特及一众参与煽动“独立”的前加区高官职务。

遭到起诉

2017年10月30日,西班牙国家总检察长曼努埃尔·马萨呼吁以叛乱和煽动叛乱罪起诉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前主席卡莱斯·普伊格德蒙特。

全球通缉

2017年11月3日,西班牙国家法院大法官拉梅拉签署命令,在国际范围内通缉逃往比利时布鲁塞尔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前主席普伊格德蒙特。

根据通缉令,普伊格德蒙特及同行的4名分离主义政客必须在10天之内返回马德里受审,否则西班牙将请求有关国家对其执行强制措施。据悉,比利时司法部门表示,一旦接到欧盟的命令,执法人员就会拘捕普伊格德蒙特。

普伊格德蒙特的律师表示,普伊格德蒙特眼下不会在比利时寻求政治避难。如果比利时批准西班牙引渡要求,普伊格德蒙特将提出上诉。

2017年11月3日,普伊格德蒙特接受比利时法语区广播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他不会逃避司法审查,但要面对“公正的司法”。他会全面配合比利时的司法部门。

向警方自首

2017年11月5日,遭西班牙以国际通缉令追捕的前加泰罗尼亚自治政府主席普伊格蒙特,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向当地警方自首。

引渡回国

2018年7月12日,德国一家法庭当天裁定,西班牙加泰地区前主席普伊格德蒙特可被引渡回西班牙。不过该法庭指出,引渡条件是普伊格德蒙特在西班牙只能接受滥用公共资金的指控,而不接受更严重的叛乱指控。据法律团队消息人士透露,普伊格德蒙特将对允许把其引渡回西班牙的决定提出上诉。在法庭宣布可引渡普伊格德蒙特回西班牙后,德国检方已表示,将尽快决定是否批准引渡。

去年10月,普伊格德蒙特代表加泰自治区议会单方面宣布“独立”后,被时任西班牙首相拉霍伊免职,后逃至比利时。同年11月,普伊格德蒙特被西当局指控“举行非法独立公投”并发出通缉令。今年3月,他在德国被捕。

剥夺豁免权

当地时间2021年3月9日,经投票表决,欧洲议会决定剥夺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前主席普伊格德蒙特以及另外两名前自治区政府内阁成员的豁免权。

2021年7月30日(当地时间),据西班牙媒体的消息,欧盟法院当天撤销了前加泰罗尼亚大区主席卡尔斯·普伊格德蒙特和其他两名前加泰议员托尼·科宁和克拉拉·庞萨蒂的豁免权。

2021年9月24日下午,普伊格德蒙特将在意大利当地法院出庭。

人物评价

有人认为他在为自由而战,而另一方则把他看成妄图分裂西班牙的极端叛国分子。

普伊格德蒙特成为政客完全出于巧合,他对权力没有什么渴望。他的性格很有意思。他心里有一个宏伟的加泰罗尼亚建国愿景,但是却缺乏个人政治野心。(卡莱斯·普伊格德蒙特好友Puigverd评)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英文名:Alexander Hamilton,1755/57年1月11日—1804年7月12日),美国政治家、军人、财经专家,美国开国元勋(美国国父)之一,美国制宪会议代表及《美国宪法》起草人和签署人之一,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美国政党制度创建者,共济会新泽西州莫里斯敦美国联合分会会员。
汉密尔顿生于英属西印度群岛,为私生子。自幼成为孤儿,11岁时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做伐木工。1773年进入国王学院(今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波士顿倾茶事件爆发时,汉密尔顿参加反英活动。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18岁的汉密尔顿在波士顿战役中,加入了北美民兵,随后在战争中屡立战功并成为乔治·华盛顿最信任的左膀右臂。1793年英法战争期间,汉密尔顿促使华盛顿宣布有利于英国的中立政策,越权安排杰伊使英签订《杰伊条约》。1795年退出内阁。后因政党相争而在与副总统阿伦·伯尔的决斗中丧生,享年49岁。
汉密尔顿在美国金融、财政和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789年担任首任美国财政部长,任内迅速采取措施偿付债款,稳定国家的金融基础他在政治上开创了“汉密尔顿主义”。其政治遗产影响了此后的美国历史,甚至一些影响了美国历史进程的总统,如亚伯拉罕·林肯和西奥多·罗斯福  。2006年,汉密尔顿被美国《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5名。

林登·贝恩斯·约翰逊

林登·贝恩斯·约翰逊(1908年8月27日—1973年1月22日),美国第36任总统。
约翰逊1930年毕业于德克萨斯州西南师范学院;1935年至1937年任全国青年总署得克萨斯州公署署长;1937年国会补缺选举中当选为众议员,并任众议院海军委员会委员;1941年至1942年在海军服役;1953年起任参议院民主党多数派领袖;1963年11月继任美国总统。
约翰逊继任后,他提出有关人权、减税、反穷困和资源保护的立法;提出了建立“伟大的社会”的计划。

早年经历
1908年8月27日,约翰逊在得克萨斯州西南部一个贫瘠的小山村出生。5岁的时候,约翰逊才同父母一起迁居到约翰逊城;约翰逊小时候的生活艰苦,为了挣点零花钱,约翰逊曾经在地方报纸印刷厂当过学徒,在理发店当过擦鞋童子,还贩卖过皮毛。
1924年,从高中毕业之后,约翰逊不愿意去读大学了;他和五个朋友一起,开着一辆二手的福特汽车,打算到加利福尼亚去闯荡。在两年多的时间内,他做过洗碗工、苹果采摘员和电梯修理员等工作。直到1926年,一事无成的约翰逊失败地回到了家中。
1927年,在家庭和亲友的劝导下约翰逊开始在得克萨斯州西南师范学院学习。为了完成学业,约翰逊先后做过垃圾清理员、助理管理员,最后成为了院长的助理秘书。
1930年,大学毕业后,约翰逊在休斯敦一所中学任教,主要讲授公共演说。他所领导的学校辩论小组在全州评比中获得比较好的成绩。

从政经历
1931年,得克萨斯州的克莱伯格在竞选国会议员时,约翰逊曾为他助选,进行游说活动。克莱伯格当上国会议员后,约翰逊成了他的秘书。这个职位为约翰逊提供了许多学习机会。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许多有势力的人物。当时国会议员的秘书们成立了一个小组织,俗称“小国会”。它的负责人称为“议长”,习惯上由资格老一点的人担任,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约翰逊被推选为“小国会”的“议长”。

1935年,约翰逊积极支持罗斯福的“新政”,因而受到罗斯福总统的重视。加上他父亲的好友民主党国会议员雷伯恩的推荐,被罗斯福总统任命为全国青年署得克萨斯州分署署长。约翰逊任职期间大约安置了30000名青年就业和学习,这批青年后来成了他政治上的支持者。
1937年,得克萨斯州第十选区的国会众议员詹姆斯·布坎南去世,留下了空席。约翰逊高举拥护罗斯福“新政”的旗帜,成功地当选为国会众议员;5月,约翰逊正式就任国会众议员。罗斯福在得克萨斯州旅行期间专门邀请这位年轻人到他的专车上叙谈,并对他鼓励和表扬一番。国会众议员萨姆·雷伯恩对约翰逊也有不少照顾,雷伯恩后来升任众议院议长,成为约翰逊的后援,约翰逊进众议院后不久就进入了握有重要权力的海军事务委员会。
约翰逊在众议院任职期间,在内外政策等问题上通常总是坚决支持罗斯福总统的。然而,在涉及公共福利和地方利益事务时,他又采取不同于政府的立场,站到地方一边,以取悦本地区选民,正因为他采取这种两面讨好的态度,故能在众议院连选连任。
1941年,民主党国会参议员莫里斯·谢帕德去世,留下了空缺。约翰逊在罗斯福的支持下,宣布参加参议院该席位的补缺选举。选举结果,约翰逊败给了立场保守、反对罗斯福“新政”的民主党人奥丹尼尔。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约翰逊自愿报名服役,成为第一个自愿从军的现职国会众议员。他情愿放弃每年10000美元的议员薪水,去领取每年3000美元的海军少校薪金,随海军转战太平洋和大西洋,多次涉险。一次他乘飞机去澳大利亚执行任务,飞机在牧场着陆时撞毁,他死里逃生。还有一次,他为搜集敌情资料,乘坐一架巡逻轰炸机飞临敌方阵地,遭日军攻击,一个引擎失灵,勉强返回基地。
1942年,罗斯福总统下令,凡在军中服役的议员一律返回华盛顿复职。于是,在军中服役7个月的约翰逊又回到众议院。在此期间,他出任众议院海军委员会特别调查小组主席,为发展武装力量出了不少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是扩军备战的鼓吹者。他继续主张保持武装部队的实力,大力发展军工生产,改进部队装备。他认为政府对劳工运动应严加管制。为此,他支持反劳工的《塔夫脱一哈特莱法案》,反对工人为争取自身权利和提高工资举行罢工。在对外政策上,他支持杜鲁门的反共“遏制”政策。

1948年,约翰逊出来竞选参议员;7月党内投票提名时,约翰逊未获得法定半数。第二轮投票时,约翰逊仅以87票的微弱多数赢得民主党的候选人提名;11月大选时,他战胜共和党对手而当选。
1949年1月,约翰逊就职参议员,时年40岁。
约翰逊任国会参议员的12年中,国际国内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朝鲜战争,美国加强了在中国领土台湾的军事力量,共和党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取代了民主党的杜鲁门政府等等。约翰逊在重大问 题上通常总是紧跟执政者,为他们摇旗呐喊。他出任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委员时,主张增加军事预算。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主张成立军备调查小组委员会,并任该委员会主席。他支持杜鲁门在朝鲜战争的侵略行径。他1951年出任参议院民主党副领袖,1953年又升任领袖。


此外,他还担任过参议院航空和空间科学委员会主席,拨款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要职。他作为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时,支持共和党总统艾森豪威尔政府,号召民主党同人与政府合作,避免对政府进行攻击,使包括国防和民权法案在内的许多重要法案得以通过,因而得到艾森豪威尔总统的信任和重视。
1960年7月13日,民主党在洛杉矶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约翰逊以409票对806票败于东部权势集团代言人的参议员约翰·肯尼迪。约翰逊虽被击败,但他在南部地区的影响不容忽视。肯尼迪为了争取南方的选票,就拉他作竞选伙伴——副总统候选人。
1961年1月,肯尼迪宣誓就任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逊就任副总统。在这次总统选举中,肯尼迪和约翰逊囊括了南部除三个州以外的绝大部分选票,这证实了约翰逊在南部的实力。

约翰逊在任副总统35个月内,深得肯尼迪总统的依赖和重用。他除经常参加国家安全和内阁重要会议外,还兼任国家航空和空间委员会的主席等职,并以总统特使身份出访30多个国家,发表过150多次演说。他对总统的影响,据称仅次于总统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他私下也表示在某些问题上和总统有不同的意见,和白宫某些官员关系紧张。
1963年11月22日,约翰逊副总统陪同肯尼迪总统抵达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访问。23日,肯尼迪总统乘车经过达拉斯闹市时遭枪击;约翰逊在肯尼迪身亡后不久即在停在达拉斯机场的空军一号总统座机上,由地方法院女法官休斯女士主持,宣誓就任第36任总统。
1964年,美国总统选举,他凭借着人们对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引起的普遍同情和现职总统的有利条件;8月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顺利地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同年11月,他以绝对优势战胜他的对手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保守派参议员戈德华特。
1965年1月,约翰逊宣誓就任总统,明尼苏达州参议员休伯特·汉弗莱就任副总统。
1969年,他在总统选举之前宣布不会参选,并支持他的副总统连任。

纳伦德拉·莫迪

纳伦德拉·莫迪,全名纳伦德拉·达莫达尔达斯·莫迪(印地语名:श्री नरेंद्र मोदी ने,英文名:Shri Narendra Modi,1950年9月17日—),毕业于古吉拉特大学,印度政治家,印度第15任总理,印度人民党领导人。
莫迪出生于印度古吉拉特邦瓦德纳加尔,8岁时,莫迪加入印度教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RSS)。1971年,莫迪成为国家志愿服务团“干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开始担任国民志愿服务团古拉吉特邦区域的负责人(sambhaag pracharak)。1985年,国民志愿服务团指派莫迪加入印度人民党。1988年,他当选印度人民党古吉拉特邦分部的组织秘书,正式进入印度主流政坛。1995年,在莫迪的推动下,人民党获得古吉拉特邦议会选举,同年他出任人民党全国秘书长。1998年,莫迪担任人民党全国总书记。2001年,莫迪上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在任上打造了古加拉特邦“经济奇迹”,2014年至2024年,莫迪成功连任三届印度总理。
莫迪上台后,对内进行行政机构改革,经济上推行“莫迪经济学”使印度在2022年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外交上,莫迪秉承“不结盟”和“战略自主”原则,加强与中美俄等大国关系同时也提出“东向”、“西联”等多方外交措施。2011年,莫迪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期间,被美国国会研究处称为“最佳领袖”。2012年,他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并被称赞为:“一位坚定的实干家领袖,他的发展道路将令印度繁荣”。英国《金融时报》称莫迪与其他印度领导人相比,是一位“与众不同”的领导人。

鲍里斯·约翰逊

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全名亚历山大·鲍里斯·德普费菲尔·约翰逊(Alexander Boris de Pfeffel Johnson),1964年6月19日出生于美国纽约,英国国会保守党籍议员,于2019年7月23日成为英国第55任首相。
约翰逊家世显赫,他的父亲斯坦利是英国保守党资深议员,母亲夏洛特是艺术家。童年的约翰逊随着父亲工作变动四处漂泊,11岁进入寄宿制学校读书,两年后凭借优异成绩获得国王奖学金进入伊顿公学读书。1987年,约翰逊毕业于牛津大学,曾任牛津布灵顿俱乐部主席和牛津联盟主席。约翰逊毕业后不久,开始在《泰晤士报》实习,但因为在一篇文章中杜撰了一句来自他教父的引文被开除。1989年,约翰逊担任《每日电讯报》的记者。1994年,约翰逊回到英国,并被提拔至助理主编兼首席政治专栏作家。1999年,约翰逊成为《旁观者》的主编。通过在这两份报社积累的知名度和人脉,约翰逊在2001年当选保守党议员后迅速成为政治名人。2004年,时任保守党领导人迈克尔·霍华德任命约翰逊为保守党副主席,负责监督党的竞选活动并成为保守党前座议员。同年5月,霍华德又任命约翰逊兼任“影子内阁”艺术副大臣一职。2005年,卡梅伦成为保守党领袖后,约翰逊出任保守党“影子内阁”教育大臣,2008年5月,44岁的约翰逊当选英国伦敦市长。2016年6月23日,脱欧公投宣传期间,约翰逊加入脱欧阵营,成为坚定的“脱欧派”和“脱欧”运动的主要发言人,公开挑战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的留欧宣传。同年7月,约翰逊被时任首相特蕾莎·梅任命为英国外交大臣。2019年7月23日,约翰逊成为英国首相。2022年7月7日,约翰逊宣布辞去首相职务。
作为首相,约翰逊在职期间完成了英国脱欧,监督了英国的新冠疫苗接种计划,并在俄乌冲突中展现出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和褒贬不一评价的决策言论和行动。但受到“脱欧”的影响,约翰逊任期内英国通货膨胀问题严重,“脱欧”带来的后续问题持续影响着英国对外贸易问题,也使得约翰逊的民意支持度不断下降。约翰逊的政治立场被描述为保守派,政治风格描述为机会主义、民粹主义和务实主义。在气候变化等问题上,约翰逊则采取更自由的立场。

乔治三世

乔治三世(George 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原名乔治·威廉·弗雷德里克(George William Frederick),是英国汉诺威王朝的第三位君主、汉诺威王朝第二位君主乔治二世的长孙,也是第一位出生于英国的汉诺威国王,于1760年10月至1820年1月期间在位,是在维多利亚女王以前,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乔治三世在英国长大,父亲是威尔士亲王弗雷德里克(Frederick),母亲是奥古斯塔公主(Princess Augusta)。由于威尔士亲王的早逝,根据英国王位继承法,乔治三世被祖父乔治二世确立为王储。1760年10月,乔治三世在其祖父乔治二世逝世后继承了王位,成为汉诺威王朝中的第一个真正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从小受其母亲的影响,长大后一心想要恢复国王的个人权力。政治上,他企图对抗责任内阁制,重新强化国王权力,而18世纪上半叶的王政复兴思潮也为乔治三世复兴王权提供了一定基础。在统治初期,他一心想摧毁辉格党的统治。1761年起,他开始瓦解辉格党势力,逐步操控内阁。1763年英国结束了七年战争战胜了法国,后在反法同盟时期战胜了拿破仑,但1783年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被迫承认“美国独立”。1780年,国王的个人统治在“戈登暴乱”后最终宣告失败。失去实权的国王反而拥有了较为轻松的晚年生活,他开始研究植物学。
从1788年开始,乔治三世因病,精神开始出现异常,民众逐渐产生出对国王的同情,依然尊重、爱戴他。在英国人眼中,不再专权摄政的乔治三世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也是一位好国王。1820年1月,乔治三世带着“真正的国王之梦”去世,享年82岁。

茜茜公主

茜茜公主,全名为伊丽莎白·阿玛莉·欧根妮(Elisabeth Amalie Eugenie,1837年12月24日~1898年9月10日),昵称茜茜,巴伐利亚的伊丽莎白女公爵,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的妻子 ,奥地利皇后和匈牙利王后。
伊丽莎白出生于巴伐利亚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约瑟夫(Maximilian Joseph),母亲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的妹妹卢多薇卡(Maria Ludovika Wilhelmine)公主。她从小在没有约束的环境中自由成长。1853年,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对伊丽莎白一见钟情。次年,两人举行了婚礼,伊丽莎白成为奥地利皇后。婚后,伊丽莎白不适应严格的宫廷礼节,并与婆婆女大公索菲(Sophie Friederike Dorothea Maria Josepha)产生了冲突,导致她与宫廷生活格格不入。相继生下两个女儿后,伊丽莎白又生下了皇位继承人鲁道夫(Rudolf Franz Karl Joseph)。此后因身体和精神问题日益严重,伊丽莎白离开维也纳,外出疗养,为此饱受争议。1867年,在伊丽莎白的推动下,弗兰茨同意恢复匈牙利宪法,奥地利帝国成为了二元制的“奥匈帝国”。弗兰茨和伊丽莎白加冕成为匈牙利国王和王后。不久后,伊丽莎白生下小女儿。此后她周游于匈牙利、英国、爱尔兰等地,进行骑猎活动。1889年,皇太子鲁道夫在迈尔林自杀。伊丽莎白受到巨大打击,精神濒临崩溃,再次开始周游各国。1898年9月10日,伊丽莎白在瑞士日内瓦遇刺身亡。
伊丽莎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弗兰茨与匈牙利政要进行对话,促进了奥地利帝国向二元制“奥匈帝国”的转变,深得匈牙利人民爱戴。在奥地利发生战争时,她多次建立伤病员医院,救助伤兵,并常常帮助老弱贫困者。伊丽莎白热爱诗歌,出版过诗集《冬之歌》《北海之歌》。匈牙利首相久拉·安德拉西认为,伊丽莎白理智而又有丰富的情感,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第二个这样的女子。

图坦卡蒙

图坦卡蒙(Tutankhamun,约公元前1336年-公元前1318年),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法老。他本名为“图坦卡吞”(Tutankhaten),意为“阿吞的形象”,后改名为“图坦卡蒙”,意为“阿蒙的形象”。
公元前1327年,年仅9岁的图坦卡蒙由卡尔纳克神庙的阿蒙拉(Amen-Ra)祭司加冕成为法老,后迎娶了他的姐姐埃赫森娜蒙(Ankhesenamun)。在继承王位后的两年内,图坦卡蒙摒除了其父亲埃赫那吞的信仰,重新信仰阿蒙神。他与妻子离开阿马纳(今埃及明亚省)回到底比斯(今埃及卢克索),重新开放庙宇。图坦卡吞改名为“图坦卡蒙”,意为“阿蒙的形象”。由于图坦卡蒙年幼登基,埃及主要由两位宰相把控。宰相乌瑟蒙图(Usermontu)负责上埃及的事务,另一位姓名未知的宰相则负责下埃及。图坦卡蒙统治期间,卡尔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进行了大规模的建筑工程。此外,埃及还在努比亚和叙利亚进行了军事战斗,但图坦卡蒙可能并没有亲自参与其中。图坦卡蒙在位不过十年就死去,且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其统治时期大约为公元前1327至公元前1318年。
学者约书亚·J·马克评价:图坦卡蒙是一位重要的法老,他使那片因他父亲的政治宗教改革而陷入混乱的土地恢复了秩序,如果不是他早逝,他无疑将为埃及的历史作出进一步的贡献。
2014年,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利用“虚拟解剖”技术证实了图坦卡蒙是因为家族遗传病致死。
图坦卡蒙,本名为“图坦卡吞”(Tutankhaten),意为“阿吞的形象”。公元前1327年,年仅9岁的图坦卡蒙由卡尔纳克神庙的阿蒙拉(Amen-Ra)祭司加冕成为法老,后迎娶了他的姐姐埃赫森娜蒙(Ankhesenamun)。在继承王位后的两年内,图坦卡蒙摒除了其父亲埃赫那吞的信仰,重新信仰阿蒙神。他与妻子离开阿马纳(今埃及明亚省)回到底比斯(今埃及卢克索),重新开放庙宇。图坦卡吞改名为“图坦卡蒙”,意为“阿蒙的形象”。由于图坦卡蒙年幼登基,埃及主要由两位宰相把控。宰相乌瑟蒙图(Usermontu)负责上埃及的事务,另一位姓名未知的宰相则负责下埃及。图坦卡蒙统治期间,卡尔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进行了大规模的建筑工程。此外,埃及还在努比亚和叙利亚进行了军事战斗,但图坦卡蒙可能并没有亲自参与其中。图坦卡蒙在位不过十年就死去,且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

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统帅,土耳其共和国的缔造者、首任总统(1923~1938)。1881年3月12日生于希腊萨洛尼卡的一个木材商家庭。原名穆斯塔法。幼年丧父。1893年进入萨洛尼卡军事预备学校学 ,同名的数学老师给他起了第二个名字凯末尔(亦译基马尔)。两年后升入摩拿斯提军事学院。1899年进入伊斯坦布尔陆军大学,初学步兵,后修军事参谋课程。1905年毕业,获上尉军衔,被派往叙利亚第 5军团实 。在军校学 期间,曾发起成立秘密组织,散发手抄小报,抨击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黑暗统治,因而遭到拘捕。1906年凯末尔在大马士革发起组织“祖国自由协会”,不久潜回萨洛尼卡建立分会。1907年被调往马其顿第 3军团任职,后加入统一进步协会,为青年土耳其d人的联络和组织发展做了大量工作。1909年4月伊斯坦布尔爆发反革命事件,凯末尔积极推动组织“行动军”,并担任参谋长,平定叛乱。土耳其革命后,凯末尔因主张军政分离,而与协会领导人政见相左,一度退出政治活动,专心致力于军事。1910年凯末尔参加军事代表团去法国参观军事演 ,首次接触了西方社会。1911~1913年先后参加了意土战争和两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任驻保加利亚武官。1914年奥斯曼帝国站在德奥一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凯末尔被任命为第19师师长,率部参加达达尼尔海峡保卫战,出色地阻止并击退了协约 队的进攻。1916年因战功卓著而被提升为准将,获帕夏称号。此后,历任军长、集团军司令。

1918年10月底,奥斯曼帝国战败投降。11月底凯末尔从前线回到伊斯坦布尔。在成立救国 的努力失败以后,于1919年5月16日前往安纳托利亚担任第3军督察,5 月19日到达萨姆松。他没有按照苏丹的指令去解除民族主义组织的武装,却将它们统一起来,成立了全国性的民族主义组织“安纳托利亚和卢梅利亚保护权利协会”,并为开展民族独立战争作军事上的准备。1920年4月,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当选为主任兼国民军总司令,并组成以他为首的 。在民族独立战争期间,他领导土耳其人民同协约国支持的希腊入侵军奋战,终于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此后,凯末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推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废除苏丹制(1922),宣布建立共和国(1923),废除哈里发制度(1924),关闭教会学校,取缔托钵僧团,制定发展民族经济的基本原则,改革服装头饰,推行司法改革和文字、教育改革等。凯末尔的政策对巩固民族独立、促进国家进步起了一定作用。(见凯末尔革命)

1922年,“安纳托利亚和卢梅利亚保护权利协会”改为人民党,后改称共和人民党,凯末尔任主任。自共和国成立之日起,他连续 4次当选总统。1934年土耳其大国民议会为表彰他对土耳其人民的功绩,授予他以阿塔图尔克(Atatürk,意为“土耳其之父”)为姓。1938年11月10日病故于伊斯坦布尔。1953年10月遗体移葬于安卡拉的凯末尔陵园。

拉格纳·洛德布罗克

拉格纳·洛德布罗克,是丹麦海盗王霍里克的手下,其统治区域大概涵盖了现今的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关于拉格纳如何崛起,历史资料记载甚少,他宛如一颗流星,于公元845年突然现身,率领海盗军队对巴黎发起了袭击。
人物生平
北欧传说中的半传奇英雄,生活于维京时期。
朗纳尔是一位伟大的海盗领袖,其统治范围可能包括今日的丹麦和瑞典南部。他曾于845年劫掠了巴黎。
传说拉格纳结过三次婚:妻子分别是the shieldmaiden Lagertha(女战士拉格特哈),贵族Þóra Borgarhjǫrtr,Aslaug。
在他死后他的四个儿子闻讯后决定大规模入侵英格兰,为父报仇。

托马斯·杰斐逊

托马斯·杰斐逊(英文名:Thomas Jefferson,1743年4月13日-1826年7月4日)是美利坚合众国第三任总统(1801年─1809年在任),与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并称为美利坚开国三杰,美国独立战争和战后初期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启蒙思想家,美国民主传统的奠基者,《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托马斯·杰斐逊还是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人物,民主共和党的创始人。被普遍视为美国历史上杰出的总统之一,同华盛顿、林肯和罗斯福齐名。
托马斯·杰斐逊出生于弗吉尼亚州阿尔贝马尔县一个种植园主家庭,幼年接受家庭教育,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历史、文学和自然科学。1760年,17岁的杰斐逊进入威廉玛丽学院哲学系学习,毕业后开始从事法律工作。1776年6月,被推选为《独立宣言》5人起草委员会成员之一。1776年至1779年任弗吉尼亚州参议院议员,1779至1781年任弗吉尼亚州州长,1785年至1789年出任美国驻法国公使,1790年至1793年任美国首任国务卿,1797至1801年任副总统,1801年至1809年连任两届总统。1809年3月,总统任期届满卸任隐退,后回到家乡从事哲学、语言、文学、自然科学及建筑学的研究,并创办了弗吉尼亚大学。1819年3月,当选为弗吉尼亚大学校长。1826年7月4日在蒙蒂塞洛去世,享年83岁。
在美国历史上,托马斯·杰斐逊可以称得上美国民主的代言人。他在任期间,政治上主张要严格实行三权分立,强调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层层分权,制衡以及地方自治。经济上推进工业、农业的现代化;在军事上推行以“公民武装”取代常备军、文官高于军权、设立军权分割的机制等政策。外交上,推动美国在美洲大陆的扩张、海上贸易自由、在欧洲的冲突中保持中立和对欧洲均势的重视。教育上,重视美国教育的发展,认为教育是民主政治的最可靠的基础,创办了美国第一所州立大学弗吉尼亚大学。他的一系列政策及主张对美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写入了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的《独立宣言》,是一篇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历史文献,后来又被写进了美国宪法,马克思称《独立宣言》为“第一个人权宣言”。此外,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评价杰斐逊时说到,托马斯·杰斐逊在一个民族争取独立斗争的巨大压力之下,尚能冷静沉着,有预见有能力在一份充满革命气息的文件中加入抽象的真理,这真理适用于任何时代的所有人类。

安德鲁·阿尔伯特·克里斯蒂安·爱德华

安德鲁·阿尔伯特·克里斯蒂安·爱德华(英文原名:Andrew Albert Christian Edward;1960 年2月19日—)又称约克公爵殿下、安德鲁王子殿下,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的次子,现任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弟弟。
安德鲁极富军事才能,18岁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入学第一年就完成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全兵种突击队课程,获得绿色贝雷帽。1982年,马岛战争爆发后,他奔赴前线,多次完成了反潜战、反水面作战、飞鱼导弹诱饵任务。1986年7月23日,他与莎拉·弗格森(Sarah Margaret Ferguson)结婚。同天,他被女王授予约克公爵、因弗内斯伯爵和基利利男爵头衔。他们育有两个女儿,比阿特丽斯公主(Beatrice)和尤金妮公主(Eugenie)。因安德鲁军队任职频繁出差,夫妻二人感情破裂,1992年他们宣布分居,1996年正式离婚,离婚后二人共同抚养女儿。从2001年至2011年还担任了十年的英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特别代表,包括出席上海世博会。另外,他酷爱高尔夫,在2003年至2004年,他还是圣安德鲁斯皇家古老高尔夫俱乐部队长以及多个皇家高尔夫俱乐部的赞助人。2015年,他晋升为海军中将。
2014年,美籍澳大利亚活动家弗吉尼亚·尤弗里(Virginia Giuffre)在美国曼哈顿地方法院向安德鲁王子提起诉讼,她声称17岁时被性犯罪犯杰弗里·爱泼斯坦 (Jeffrey Epstein)拐卖给安德鲁,与他发生三次性关系,被安德鲁及白金汉宫极力否认。2019年11月,在BBC《新闻之夜》采访中,安德鲁称不后悔与爱泼斯坦的友谊,否认弗吉尼亚指控后,引起公众强烈谴责。20日,安德鲁被迫辞去公职,也不再履行王室职责,不接受任何纳税人的资助,也不再出现在公众视野。2021年8月9日,弗吉尼亚·尤弗再次指控他性侵。次年1月,他被要求停止使用军事头衔。13日,后经女王同意,他被剥夺公务职分、荣誉军衔和皇家慈善赞助人身份,不得再以公务身份使用“殿下”称号。15日,安德鲁王子与弗吉尼亚·尤弗里在庭外达成和解,此后也不再出现在公众视野。2022年6月2日,英国白金汉宫证实,英国安德鲁王子新冠检测呈阳性。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绰号“艾克”(Ike),美国第34任总统、陆军五星上将、政治家、军事家。
艾森豪威尔出生于一个德裔移民家庭,1915年6月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进入步兵团服役,之后相继在美国指挥参谋学院和陆军大学学习深造。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艾森豪威尔参与坦克部队的训练工作,之后长期在陆军中担任参谋,1933年他担任陆军参谋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的副官,后跟随麦克阿瑟去菲律宾任助理军事顾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艾森豪威尔任陆军参谋部战争计划处长、作战处长。1942年被美国总统罗斯福任命为欧洲战区美军司令,同年11月起先后任北非和地中海盟军总司令,指挥盟军在北非、西西里岛和意大利本土登陆。1943年12月,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并于次年6月指挥美英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实施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诺曼底登陆战役。随后随后率军向德国本土进军,12月晋升五星上将。德国投降后艾森豪威尔相继担任美国驻德国占领军司令、美国 陆军总参谋长。1948年2月退役后,艾森豪威尔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后于1950-1952年出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武装部队最高司令。1953-1961年他连续担任两届美国总统,任内先后出访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并在巴黎出席美、英、法、西德等西方国家政府首脑会议,他意在协调西欧各国内部矛盾,加强对这些国家的控制,统一西方各国对苏联的政策,并间接胁迫他们扩充军备以对抗苏联。1969年3月28日,艾森豪威尔在华盛顿因心脏病去世,享年79岁。
艾森豪威尔担任总统期间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后又曾组织东南亚条约组织,提出控制中东的“艾森豪威尔主义”;同时经济政策上实施折衷调和的“中间道路”,颁布《民权法案》以缓和国内种族矛盾,并出台《兰德勒姆-格里芬法》以缓和劳资矛盾且维护工人利益;外交上艾森豪威尔推行缓和的冷战政策,对东南亚、非洲、西欧等国家进行经济和军事援助,统一资本主义阵营以对抗苏联。

盖维斯·奥古斯都

盖乌斯·屋大维·奥古斯都(拉丁名:Imperator Caesar Divi filius Augustus;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原名盖维斯·屋大维·图里努斯(英文名:Gaius Octavian Thurinus),后世简称屋大维,是罗马帝国后三头同盟之一,创立元首制,罗马帝国第一位元首,带来“罗马和平”时期,是古罗马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屋大维生于生于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前44年被恺撒(Julius Caesar)指定为第一继承人并收为养子。公元前43年凯撒遇刺,屋大维联合马克·安东尼(Mark Antony)和马库斯·阿埃米利乌斯·雷必达(Marcus Aemilius Lepidus Dives)结成“后三头同盟”,逐渐崛起。公元前42年,奥古斯都与安东尼在腓立比之战中击败了布鲁图和喀西。公元前36年,他剥夺了雷必达的军权,并在阿克提姆海战中战胜了安东尼,从而消灭了托勒密王朝,成为内战的胜利者。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封为“奥古斯都”(Augustus),建立元首制。屋大维担任过执政官、保民官和大祭司长等职位,事实上成为了罗马的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他对军队进行了改革,引入了雇佣兵制度,并建立了禁卫军来守卫罗马和意大利。他继续对外扩张,在西班牙完成征服,并向北推进至多瑙河和莱茵河一线。屋大维的统治使罗马帝国进入了后来长达两个世纪的辉煌时期,史称“罗马和平”。屋大维在位统治长达40年,于公元14年8月19日去世,终年75岁。
屋大维死后,被罗马元老院追封为“神圣的奥古斯都”(Divus Augustus),将其神格化,视同神明,并成为罗马帝国的永久君主,同时将8月成为”奥古斯都月“,成为8月(August)的来源。他的统治被认为是罗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奠定了罗马帝国的基础,并为后来的皇帝们树立了榜样。西塞罗称屋大维是“一位卓越的人物”。罗纳德·塞姆指出“屋大维确立元首制”贺拉斯称屋大维是“最伟大的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