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政治领袖明星列表

昭和天皇

昭和天皇,名裕仁(日语:ひろひと,英语:Hirohito;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号迪宫,印号若竹,是大正天皇嘉仁的儿子、明治天皇睦仁的孙子。昭和天皇是日本第124代天皇,在位时间自1926年起至1989年止,执政长达63年。他是日本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天皇。
昭和天皇生于明治34年(1901年)4月29日,自幼便被灌输了尚武精神和专制独裁思想。明治45年(1912年),11岁的裕仁被封为太子,并被授予了陆海军少尉的军衔。昭和元年(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嘉仁逝世,裕仁登上皇位,成为日本第124代天皇。裕仁对内进行新君主制与新国家主义的改革,极力削弱党派内阁制,对外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包括“满洲事变”、侵华战争以及太平洋战争。二战期间,昭和天皇大肆征战侵略,给中国人民及其他被日本入侵的亚洲国家带来深重灾难。昭和20年(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宣布日本投降,标致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败后的昭和天皇并未遭到清算问罪,而是继续统治日本国民。对内,昭和天皇先后组建了东久内阁和币原内阁,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巡视活动。对外,昭和天皇开展频繁的“皇室外交”。昭和天皇晚年痴迷于生物学研究,并以“裕仁”的个人名义发表了几篇生物学领域的专业论文。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裕仁逝世。1月8日,昭和天皇的长子明仁继位。
美国历史学家哈尔伯特·比格斯在他的著作《裕仁传》中认为,昭和天皇并非宪法意义上的君王,而是一国所有权力机关的管理者,他应该对那些二战中的滔天罪行负主要责任。

大卫

大卫(希伯来语:דָּוִד‎;英语:David;约公元前1040年~约公元前970年),生于伯利恒城(今巴勒斯坦中部城市),犹太人(也称作希伯来人),统一了犹太各部,建立了以色列联合王国,定都耶路撒冷,是古代以色列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也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重要人物之一。
约公元前1040年,大卫出生于牧民家庭,是耶西家族的一员。青年时,在牧场放羊。大卫在与腓力斯丁人的战斗中击败巨人歌利亚,一战成名,受到扫罗(Saul)赏识,成为以色列军队将领。后因扫罗王的嫉妒和猜忌,大卫被迫逃亡。在流亡时期,大卫通过不断战斗,扩大了自身势力和影响力。因扫罗王在与腓力斯丁人的战斗中自杀身亡,以色列王国陷入混乱和分裂。约公元前1010年,长老会在希伯仑城(Hebron)推选大卫为以色列王。大卫成为犹太地区的国王后,定都希伯仑,不断扩大自身势力,致力于实现以色列和犹太地区的统一。约公元前1003年,大卫王成功地统一了以色列和犹太地区,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以色列王。大卫从希伯仑城迁都到耶路撒冷,修建宫殿。耶路撒冷成为全国的政治和宗教中心。大卫在政治上建立强大行政机构,实现中央集权;在军事上改组军队,提高军队战斗力;在对外交往中,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扩大影响力;在宗教上,将犹太教定为国教,并开始兴建圣殿;在经济上,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农业和商业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改革,以色列王国在中东地区拥有了强大的影响力。公元前970年,大卫在耶路撒冷逝世,享年70岁。他的儿子所罗门继承了王位,成为以色列国的第三位国王。
大卫王被认为是一位富有魅力的领袖,拥有军事才能和勇气,是一位智慧、公正、有远见并且被上帝眷顾的君王。在以色列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成为犹太教和基督教敬仰的对象。

腓特烈·威廉二世

腓特烈·威廉二世(Frederick William II;1744年9月25日—1797年11月16日),是普鲁士王国国王(1786年8月17日—1797年11月16日在位)。腓特烈·威廉一世之孙,腓特烈二世之侄,腓特烈·威廉一世第五子奥古斯特·威廉与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公爵斐迪南·阿尔布雷希特二世的女儿路易丝·艾米莉娅的儿子。1758年被立为王储,1786年登基上台任普鲁士国王。
有别于前任国王实施25年的谨慎外交,他在任内推行强权政治,获得前所未有的领土增长率。让普鲁士成为了德意志人与波兰人混合的“双民族国家”,并从实际上的次强,晋升为名副其实的列强(great power)。但是,因为他疏于军备改革,普鲁士的战力逐渐下降,无法因应法国大革命之后新局势的挑战。他的宗教文化政策是以振兴新教传统来对抗理性启蒙;此外,他大力赞助文艺建设,使得普鲁士的文化软实力大幅上升,包括1788年在柏林建造著名的勃兰登堡门。

金正日

金正日(朝鲜语名:김정일,英文名:Kim Jong-il,1942年2月16日-2011年12月17日),朝鲜政治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第二任最高领导人,生前担任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朝鲜国防委员会委员长、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务。
1942年2月16日,金正日出生于两江道池渊郡白头山密营,青少年时期于朝鲜读书,1960年进入金日成综合大学就读,1964年毕业后金正日历任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指导员、科长、副部长、部长等职务。1974年2月,在朝鲜劳动党第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委员会委员,被推戴为金日成的接班人。1980年10月,在朝鲜劳动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1991年12月,任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次年4月,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元帅称号。1993年4月,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第九届最高人民会议第五次会议上,被推选为国防委员会委员长。1997年10月8日,金正日当选为朝鲜劳动党总书记。上任后,他实施了“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措施”进行经济改革,积极参与国家外交,鼓励与发展朝鲜电影事业。2011年12月17日,金正日在外出视察途中因病逝世。2012年4月,朝鲜拥戴金正日为永恒的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
金正日任朝鲜劳动党总书记期间,外交上保持了与中国领导人互访,恢复朝鲜与俄罗斯的外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南北关系,主持签订了《北南共同宣言》与《北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同时和日本发表《日朝平壤宣言》。经济上,金正日主持开展了经济改革,大幅度调整物价和工资,缩小配给制;取消外汇券,调整汇率;加强对农业的鼓励措施等。同时,在韩国“阳光政策”期间,金正日进口和开发高新技术以发展朝鲜软件产业,并于2003年建设开城工业园区。文化方面,金正日支持、鼓励朝鲜社会主义电影事业。国防上,金正日主张“先军政策”,主导了各类战略武器及核武器的研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评价金正日称:“我觉得他为人坦率、诚恳,思想很敏锐,知识很广博,信息也很广泛......我的印象是,他思想很开放,看得很远,同时也很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罗伯特·肯尼迪

罗伯特·弗朗西斯·"博比"·肯尼迪(英文:Robert Francis "Bobby" Kennedy;1925年11月20日—1968年6月6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布鲁克莱恩市,肯尼迪家族成员,第35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弟弟。肯尼迪曾担任美国司法部长、纽约州国会参议员,是现代美国自由主义的标志性人物。
肯尼迪在哈佛大学攻读法律学位后,加入了美国海军并在二战期间服役。战后,他回到哈佛法学院继续深造,并于1951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成为一名律师。肯尼迪的政治生涯始于他担任哥伦比亚区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的助手。1953年至1960年,肯尼迪担任哥伦比亚区法务官,致力于打击犯罪,赢得声誉,并逐渐崭露头角。其兄长约翰·肯尼迪当选为美国总统后,肯尼迪成为肯尼迪政府的一员。1961年至1964年,罗伯特·肯尼迪担任美国司法部长,积极推动民权运动,与马丁·路德·金等民权领袖合作,努力推动实现种族平等和社会正义。
1963年11月约翰·肯尼迪遇刺身亡,对罗伯特·肯尼迪产生巨大冲击。1964年罗伯特·肯尼迪辞去司法部长职位,参加竞选。罗伯特·肯尼迪当选为纽约州参议员,推动民权议程、批判越南政策。1968年3月,肯尼迪宣布参加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竞选。他在党内初选中取得众多选民支持。1968年6月6日,罗伯特·肯尼迪取得加利福尼亚州初选胜利。当晚,罗伯特·肯尼迪在洛杉矶的安波利斯酒店遭到暗杀身亡,享年42岁 。后来,罗伯特·肯尼迪被埋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
罗伯特·肯尼迪的兄长、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F·肯尼迪认为罗伯特·肯尼迪有才能和雄心,是肯尼迪家族的希望。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恩评价肯尼迪是一个真正的朋友和支持者,对于社会正义的奉献是真诚而坚定的。美国第37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称肯尼迪是一位勇敢的竞争者和资格非凡的公仆。

尼禄·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

尼禄·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公元37年12月15日-公元68年6月9日,Nero Claudius DrususGermanicus,Nero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格奈乌斯·多米提乌斯·阿赫诺巴尔布斯与尤莉娅·阿格里皮娜之子,罗马帝国朱利亚一克劳狄王朝的末代皇帝。
公元37年12月15日,尼禄·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出生于罗马帝国的安提乌姆,幼年时尼禄被舅舅卡里古拉剥夺遗产并交由姑母多米提娅·列庇妲抚养,后其母亲阿格里皮娜嫁与皇帝克劳狄乌斯,尼禄在母亲的辅助下过继给皇帝并成为帝位继承人。公元54年10月13日,17岁的尼禄被罗马皇家禁卫军拥为皇帝,并获罗马元老院的同意。尼禄在位初期承诺尊重元老院的权威和特权,一反前任皇帝克劳狄乌斯的严苛政策,采取温和宽容的政策,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措施以保证罗马民众的生活,并维护罗马帝国边疆的稳定,因此尼禄执政前五年被后世帝王图拉真称为“尼禄五年”。但尼禄执政后期专注于艺术和娱乐活动,长期处于奢靡的生活,并且于公元59年和公元62年先后诛杀其母亲阿格里皮娜和妻子屋大维娅,后由于公元64年罗马大火而失去民心支持并与罗马元老院的元老关系破裂。公元68年3月,高卢行省总督文德克斯和西班牙行省总督伽尔巴等人先后起兵叛乱,同年6月9日,罗马元老院宣布伽尔巴为皇帝并判处尼禄死刑,尼禄在逃跑途中自杀身亡,年仅31岁。
尼禄是罗马帝国朱利亚-克劳狄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由于尼禄专注于艺术并沉溺于奢侈生活,最后失去元老院的支持。他死后罗马帝国重新陷入混乱,军队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拥立皇帝,为后世罗马帝国的灭亡埋下伏笔。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评价:“尼禄是罗马帝国一位品行恶劣且奢侈无度的皇帝。”

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俄语:Пётр I Алексеевич;1672年6月9日——1725年1月28日),被后世称为彼得大帝,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沙皇(1682年-1725年),俄国皇帝(1721年-1725年)。
1672年6月9日,彼得出生于莫斯科,父亲是俄国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阿列克谢一世),他是阿列克谢与第二任妻子娜塔莉亚·基里洛芙娜·纳雷什金娜的孩子。1676年,阿列克谢一世死后,皇位传入彼得的哥哥费奥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但是费奥多尔从小体弱多病,于1682年去世,费奥多尔在临死之前就将皇位传给了年仅10岁的彼得,而不是患有癫痫的伊凡·阿列克谢,作为伊凡的姐姐索菲娅·阿列克谢耶芙娜·罗曼诺娃于是勾结禁军进行了政变。1682年,伊凡和彼得并列为沙皇,由索菲亚摄政。1689年,索菲亚对彼得的刺杀失败后,被监禁在诺沃杰维奇女修道院。,由于伊凡体弱多病,因此彼得成为真正的掌权者。
1697年,彼得去西欧各国游历学习各种造船和航海技术,并带领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回国。后对俄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宗教、日常生活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使得权力可以集中于自己手中,为了争夺出海口,分别于1695年、1699年与土耳其、瑞典对战,最后成功占领波罗的海等出海口,使得俄国的领土得以扩张。1712年,彼得一世娶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夫为妻,1721年,参政院授予他“皇帝”称号,成为俄国史上第一位皇帝,同时沙皇俄国也正式称为“俄罗斯帝国”。由于仅有的两个儿子均去世,晚年的彼得最终选择叶卡捷琳娜担任自己的继承者,1724年3月,彼得启程去莫斯科为叶卡捷琳娜皇后举行隆重的加冕典礼。1725年1月28日,彼得一世去世,葬于彼得保罗大教堂。
彼得对于俄国的改革是全面欧化的,即参考当时欧洲的先进国家经验对本国进行改造,政治上他设置了参议院,改革晋升制度,重新划定了全国的行政区域,并将首都迁往圣彼得堡。在司法方面,他强化立法,改革司法制度,建立监督机构——检察院,经济上进行税收改革,发展工业,同时改革关税保护本国工商业。文化上改革学校教学内容,使用简易字,发展出版业,修改历法,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宗教上改革宗教管理机构,没收教会财产并打击反动僧侣势力,军事上,改革兵种结构、兵役制度,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更新军事思想和军事指挥体制。在外交上,彼得改革了外交机构,同时与欧洲实行以“和平”辅佐战争的外交政策,还非常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彼得一世在位期间的改革,既加强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又发展了经济,增强了俄国国力,同时他在任期间为俄国打开了亚速海、波罗的海、里海等多个出海口,使得俄国实现了海洋扩张。思想家、政治学家卡尔·马克思曾评价道:彼得大帝确实是现代俄国政策的创立者。

爱德华·安东尼·理查德·路易斯

爱德华·安东尼·理查德·路易斯(Edward Antony Richard Louis,1964年3月10日-),现为英国爱丁堡公爵,是已故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和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Prince Philip)的第三子,也是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Charles III)的弟弟。
爱德华王子幼年在伯克郡的希瑟顿预备学校接受教育。中学时,就读于苏格兰的戈登斯顿学校。中学毕业后,爱德华王子考入考入剑桥耶稣学院,大学期间,爱德华王子在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服役了三年,并于1986年顺利毕业,随后他离开了军队,从事戏剧制作事业。1999年6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爱德华王子威塞克斯伯爵头衔。2023年3月10日,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为其授予爱丁堡公爵的头衔。

约翰·麦凯恩

约翰·麦凯恩三世(John Sidney McCain III),1936年8月29日出生,生于美国控制的巴拿马运河区域。美国政治家、共和党重量级人物,曾任亚利桑那州资深联邦参议员,曾于2008年参选过美国总统。
麦凯恩生于美国控制的巴拿马运河区域,父亲小约翰·席德尼·麦凯恩和祖父老约翰·席德尼·麦凯恩皆曾晋阶至美国海军上将。1967年,麦凯恩在越战执行战斗任务时被俘并被拘禁了长达五年半的时间。获释回国后,麦凯恩在1982年当选亚利桑那州第一选区的联邦众议员,并在1986年当选该州联邦参议员。麦凯恩曾在美国国会任职35年,担任六届参议员,两度参选总统。2007年宣布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并在初选中迅速击败党内对手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最终在与民主党的奥巴马参议员的对决中落败。
麦凯恩以“政治独立”闻名,被认为是共和党温和派,曾在移民政策改革、竞选资金改革、虐囚和环保等问题上与本党保守派意见相左,因此赢得部分中间派选民支持,但也引起共和党极右势力的不满。2017年7月,麦凯恩被诊断出罹患侵袭性胶质母细胞瘤,2018年8月25日麦凯恩因脑肿瘤去世,享年81岁。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西班牙名:Francisco Franco,1892年12月4日-1975年11月20日),前西班牙首相、大元帅、国家元首。
1892年12月4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出生于西班牙加利西亚的埃尔费罗尔市。家族世代为海军军官。1907年,佛朗哥被其父母送往托莱多步兵学校就读,毕业后获得少尉军衔,佛朗哥早年作战英勇多次获得胜利,从而不断升迁。至1935年2月,佛朗哥被西班牙总理任命为武装力量总司令。1936年,佛朗哥率军队前往摩洛哥,获得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政府的支持,发动西班牙内战,推翻第二共和国。1939年3月28日,内战结束,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正式就任国家元首,在右翼及其他保守势力的支持下,实行严酷的政权压制,镇压反独裁运动、长枪党党外的其他政党和共产主义运动。1946年,因佛朗哥偏向德国方面,甚至对德国进行军事援助,联合国开始对西班牙实施外交抵制,直到1955年,西班牙被允许加入联合国。在经济上,佛朗哥最初推行自给自足策略,导致西班牙经济增长缓慢,但随着后续的不断改革发展,西班牙的经济得到了飞速提升。而在文化上,在二战后允许直接选举立法代表,并放宽了社会和政治的限制,但整体来说西班牙的艺术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在外交上,二战时期佛朗哥偏向德国,但在德国即将战败之时又偏向于同盟国,后得到各国援助,也与中国进行建交。1969年,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宣布西班牙为君主政体,提名西班牙最后一任国王的孙子胡安·卡洛斯为他的继承人。1973年,佛朗哥辞去首相职位。但仍是西班牙的国家元首及军队统帅。1974年佛朗哥因患血栓性静脉炎而病倒。1975年11月20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因病逝世,终年82岁。死后入葬于“烈士谷”的地下长方形纪念碑的圣坛前方。
美国学者斯坦利·G·佩恩在《“爱国的”独裁者:佛朗哥传》中评价佛朗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自己国家整整一个时代的历史之上,甚至他的一些敌人也承认,他是自腓力二世以来,西班牙最具统治力的人物。无论他的初衷是什么,他主持了这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但英国学者杰里米·M·布莱克曾评价佛朗哥为:“西班牙独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是一个反犹主义的种族主义者。”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俄语: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英语: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前苏联党和国家的著名活动家,1953年—1964年,是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任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1958年至1964年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总理)。
1894年4月17日,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出生于俄罗斯西部库尔斯克省(今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世贫苦,他未接受过正规教育。青年时代,他曾当过牧童,并在顿巴斯的工厂和矿山做工,后成了一名钳工。赫鲁晓夫于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并于顿巴斯的矿井工作。在完成了顿涅茨克工学院工人专修班的学习后,在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拉扎尔·莫伊谢耶维奇·卡冈诺维奇的帮助下,赫鲁晓夫逐步进入到苏联党内高层,并于1939年8月的联共(布)十八大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赫鲁晓夫支持了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的大清洗,批准逮捕了数千人,并于1938年被斯大林派去管理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他继续在那里进行清洗工作。二战期间,赫鲁晓夫参加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是他一生引以为豪的事情。战争结束后,赫鲁晓夫回到乌克兰,并在1944年至1949年12月担任乌克兰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被召回莫斯科后,成为斯大林的亲密顾问之一。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的去世引发了一场权力斗争,赫鲁晓夫迫使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下台,成功巩固了他作为党中央第一书记的权威。1956年2月25日晚,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结束后,赫鲁晓夫向代表们发表了“秘密演讲”,大肆谴责斯大林的清洗运动并极力反对个人崇拜。之后,他又与他的主要盟友阿纳斯塔斯·伊凡诺维奇·米高扬开始了去斯大林化的政策。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提出“全民国家”、“全民党”等新观点。
赫鲁晓夫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改善普通公民生活的经济改革政策及农业改革政策,例如扩大企业供应自主权、大力开垦荒地、强制农民种植玉米。然而,这些政策并未促进苏联经济和农业的发展。他赞助了苏联早期的太空计划,并因苏伊士危机、人造卫星发射、1957年叙利亚危机和1960年U2等事件的胜利而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军事方面,赫鲁晓夫下令大幅削减常规力量并希望依靠导弹来进行国防。尽管削减了国防开支,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仍被看做是冷战最紧张的时期,并以古巴导弹危机达到高潮。古巴导弹危机后,赫鲁晓夫成功地与美国进行了谈判,缓解了冷战的紧张局势。1964年10月,克里姆林宫领导层剥夺了他的权力,他被安排在莫斯科的一处乡间别墅养老。他在此期间完成了他的的长篇回忆录,该回忆录被偷运到西方,部分内容于1970年出版。赫鲁晓夫于1971年死于心脏病发作,并被葬于新圣女公墓。
苏联原宣传部部长、历史学家雅科夫列夫(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Я́ковлев)评价赫鲁晓夫“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献身者,他清算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坚定不挠的用他的盲目、冒进的改革政策指挥苏联向共产主义大步前进,但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包括种玉米、开荒地、搞农业现代化,这些都将他推离目的地”。

哈里·S·杜鲁门

哈里·S·杜鲁门(Harry S. Truman,1884年5月8日-1972年12月26日),美国政治家,民主党人,美国第33任总统(1945年-1953年)。
杜鲁门生于密苏里州,祖上都是农民。杜鲁门在中学毕业后由于家庭变故而放弃了上大学,曾做过铁路计时员、银行职员,后按照父亲要求回家务农,长达8年。杜鲁门年满21岁时加入密苏里国民警卫队新支队服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美国远征军第35旅第129野战炮团D连上尉和指挥官。1921年秋季,在汤姆·潘德格斯特(Thomas Joseph Pendergast)的民主党核心小集团的推派及支持下,哈里·杜鲁门当选为杰克逊县东部法官,从此走上从政道路。1927年1月至1935年1月,杜鲁门连任两届杰克逊县首席法官,声望日渐提高。1935年1月3日,杜鲁门赢得联邦参议员竞选,宣誓就职。从此,杜鲁门的影响从杰克逊县扩大到华盛顿。1945年,杜鲁门获得副总统提名,并于1月20日举行就职典礼。两个月后继任总统,又于1948大选中成功竞选连任。1953年1月21日,杜鲁门卸任,离开白宫,返回故里独立城,开始著书立说、筹建杜鲁门图书馆及开设讲座的退休生活。杜鲁门于1972年12月26日逝世,享年88岁。
杜鲁门于美国历史的重大时刻继任总统,面对一系列棘手问题,做出了许多与美国、世界有关的重大决定。为了维护和平,1945年6月,杜鲁门见证了联合国宪章的签署;诺曼底登陆之后,为了迫使日本投降,杜鲁门当机立断,下令将原子弹投放到广岛、长崎这两个军事目标城市。战后杜鲁门在遵从前任总统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21点咨文,计划建造公共住宅、清除贫民窟,扩大社会保险范围,制定永久公平就业法案等等。1948年,国外危机四伏,杜鲁门在外交事务上成功地扮演了极具影响力的领袖角色。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没有将矛盾升级到与中国、苏联之间,而是将战争限制在局部范围。杜鲁门在任期内,对内扩大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提高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对外则全力谋求巩固美国战后获得的世界霸主地位,辅助欧洲和日本进行重建复兴,遏制苏联的扩展,并启动了延续40余年长期支配世界格局的“冷战”策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路易十六

路易十六(Louis XVI,1754年8月24日—1793年1月21日),法国波旁王朝第五位国王,路易十五之孙,法兰西波旁王朝复辟前最后一任国王。
1774年5月,路易十五逝世,路易十六继承了王位。即位后,为解决法国财政危机,路易十六先后任命了数位财政总监进行改革。1789年5月5日,由于尖锐的社会矛盾,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同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被迫屈服于法国民众。1791年6月20日午夜,路易十六带着全家一起乔装出逃,策划恢复王权,但在接近边境的瓦伦镇被人认出,被迫在25日返回巴黎。次年,法国实现共和。经过国民公会的量刑表决后,路易十六被判死刑。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断头台,是法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执行死刑的国王。
中国史学家荆文翰曾称路易十六为旧制度的埋葬者。  

继承王位
1754年8月24日,路易·奥古斯特出生在凡尔赛宫。路易·奥古斯特从小便敦厚善良,循规蹈矩,精通拉丁文,喜欢自然科学。在路易·奥古斯特11岁时,他的父亲——路易十五的太子路易·斐迪南逝世,路易·奥古斯特便成为了法国王位的唯一继承人。1774年5月,路易十五逝世,路易·奥古斯特登基,登基后被称为路易十六。1775年6月,路易十六前往兰斯主持参加自己的加冕礼。而他所乘坐的马车重达1.5吨,至少耗资5万里弗,这相当于大部分教区教士年俸的70倍,十分奢华。在加冕礼上,路易十六进行了宣誓,声称要保护教会,消灭异端。

财政改革
1774年继位后,面对当时严重的财政危机,路易十六任命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为财政总监。杜尔哥上任后,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法国的经济结构制订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张以产业规模为标准征收道路税,有力地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也损害了特权等级的利益。于是在特权等级的强大压力下,路易十六被迫在1776年5月将其免职,而初见成效的改革也就此破产。而后,路易十六又任命瑞士银行家内克为财政总监。1781年,内克因发布了披露法国王室财政实情的报告书而被革职。接着,在王后的推荐下,路易十六先后任命卡隆和布里埃纳继任财政总监一职。卡隆和布里埃纳或柔和或强硬,却均因向特权等级征税而落得和杜尔哥相同的下场。随着布里埃纳的下台,法国王室财政方面的改革也彻底宣告破产。

三级会议
1787年,布里埃纳将改革法案递交给法院,遭到特权等级的反对。即使路易十六前往法院施压,特权贵族也坚称绝不纳税。于是,以路易十六为代表的国王政府和特权等级的矛盾越发尖锐,最终导致了“贵族革命”,多地爆发武装冲突。次年,法国遭遇了罕见的自然灾害,经济危机加上接二连三的饥荒,社会更加动荡。此时,法院成为了人民的代言人。而路易十六授意削减法院权力的行为彻底激怒了法国民众,导致矛盾升级。1788年8月,国库空虚,政府无力维持国内秩序,法院重掌大权。在这种情况下,路易十六被迫同意在1789年5月召开三级会议来讨论税收问题,而布里埃纳也在宣告财政破产后被免职。

三级会议是法国传统的代议制会议,参加者分别是组成法国社会的三大阶级,即贵族、神职人员和平民。为筹备三级会议,路易十六请各选区的议会任命本区的代表,并收集公民的不满和诉求。1789年5月5日,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的梅尼大会堂内正式召开,主要是为了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会议上,路易十六发表讲话,希望和参加会议的代表们达成共识,共同挽救国家的财政危机。
法国大革命
在1789年的三级会议上,路易十六强调继续遵循传统的选举制度,这使要求变革的第三等级大失所望。于是在演讲之后,选举制度的问题爆发。第三等级的代表坚持使用一人一票制,并要求共同验票。5月27日,贵族阶级开始了自己的验票程序,而第三等级则自行宣布成立英国式的“公民议会”(后更名为国民议会)来对所有代表进行验票。6月19日,路易十六用自己的绝对君权对第三等级进行阻挠,他以筹备两天后的国王发言为由关闭了梅尼大会堂的会议厅。次日,第三等级的代表便发布《网球场宣言》,宣称在法国宪法制定之前绝不解散。当时,因痛失年仅8岁的儿子,路易十六一直隐居在马尔利城堡。6月23日,路易十六走出城堡向三个阶级发表讲话,命令三个阶级分开议事,并将他们驱散,但第三阶级的代表表示了拒绝。最终,在6月27日,路易十六被迫妥协,他承认了国民议会的地位,并要求贵族和神职人员加入议会。在顽固派贵族的怂恿[yǒng]下,路易十六表面上退让,实则暗地集结军队,打算武力解散国民议会。这一消息传出后,法国民众迅速集结,于7月14日攻陷了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正式爆发。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路易十六于7月17日接受建议,从凡赛尔宫前往巴黎,重新宣示主权。到达巴黎后,路易十六从已任巴黎市长的巴依手中接过象征起义者的三色徽,并将其戴在帽子上,表示要和人民团结一致。而后,随着《八月法令》和《人权宣言》的相继出台后,原先被迫屈服于法国民众的路易十六开始消极抵抗,拒绝承认这两个法案。于是在10月,以妇女为首的游行队伍向凡尔赛宫走去,要求国王批准法令。在强大压力下,路易十六再次屈服,承诺签署法令,并被迫和王室一起迁往巴黎。
出逃法国
1790年7月14日,为庆祝攻占巴士底狱一周年,巴黎人民举行了第一次“结盟节”庆祝活动。在盛大的仪式上,路易十六宣誓忠于国民和法律。但在暗地里,路易十六却已经与逃亡的和国内暗藏的王党分子紧密勾结,准备出逃。1790年底,路易十六与驻守麦茨的将军布伊耶侯爵初步商定王室出逃的接应事宜。而后,路易十六还派出一批密使频繁往来于马德里、维也纳和德意志各邦宫廷之间。1791年5月,路易十六的弟弟阿多瓦伯爵同奥国皇帝秘密会谈。路易十六的王后也在给他的哥哥奥国皇帝的一封信中,要求后者派一万五千兵力支援布伊耶侯爵。1791年6月20日午夜,路易十六带着全家一起乔装出逃,在接近边境的瓦伦镇被人认出,被迫在25日返回巴黎。路易十六曾在出逃前拟订了一份《告国人书》,宣称他将借助外国军队的力量恢复自己的专制权力。而这份文件在他出逃失败后也成为了他对抗革命的罪证。出逃失败后,路易十六被停职。当时,革命者出现了巨大分歧。故而,在7月15日,在雅各宾派要求废黜路易十六的第二天,另一部分革命人的领导者巴纳夫借口说路易十六是被劫持,要求议会恢复路易十六的王位。

上断头台
1791年7月16日,议会通过决议,宣布恢复路易十六的王位。这一决议使民众十分愤怒,于是在科德利埃等俱乐部的组织下,大批群众于17日到巴黎的马尔斯校场游行示威,要求废黜路易十六,建立共和国。为维护统治,议会派国民自卫军前去镇压,制造了“马尔斯校场流血事件”。惨案以后,被完全控制的路易十六被迫通过了君主立宪派制定的1791年宪法。1792年9月21日,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正式开幕,宣布在法国废除王政,并在次日宣布成立共和国。实现共和以后,国民公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置已被废黜的路易十六。最终,在1793年1月16日,国民公会对路易十六进行了量刑表决,公会以387票赞成对334票反对的结果宣判路易十六死刑。同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断头台。

 

詹姆斯一世

詹姆斯一世(英文:James I,1566年6月19日—1625年3月27日),名詹姆斯·斯图亚特(James Stuart),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James VI)。

人物生平
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第九位国王(1567年—1625年在位),英格兰及爱尔兰斯图亚特王朝首位国王(1603年—1625年在位)。1567年母亲玛丽一世的苏格兰王位被废黜,幼小的詹姆斯·斯图亚特便登基为王。1583年亲政。1603年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驾崩,死前将王位传给詹姆斯,詹姆斯成为英格兰的詹姆斯一世。在位期间鼓吹君权神授,间接引发了此后1649年与1688年两次革命。
1625年,詹姆斯一世驾崩。
流亡岁月
詹姆斯是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与她的第二任丈夫达恩利勋爵亨利·斯图亚特(Henry Stuart)所生的唯一儿子。出生后5个月,其父被其母刺杀,其母因此遭苏格兰贵族驱逐,流亡英格兰。
立为国王
1567年,苏格兰贵族废黜玛丽·斯图亚特,詹姆斯被立为国王,称詹姆斯六世,由几个大贵族执政。
1583年,詹姆斯六世亲政。1587年,其母玛丽因卷入暗杀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阴谋而被处死。同年,詹姆斯迎娶丹麦国王腓特烈二世的女儿安妮公主。

统领英国
160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指定詹姆斯为其继承人后驾崩。詹姆斯即位为英格兰国王,自封为大不列颠王国,称詹姆斯一世。詹姆斯一世此前统治苏格兰(专制王权),不了解英国议会,看不起议会下院,经常鼓吹君权神授。


火药阴谋
1605年詹姆斯一世险遭刺杀。当时有人想团灭国会,正好詹姆斯一世当天巡视国会大厦,他本来决定11月5日召开国会,起了疑心便派人去查看,果然发现了40桶炸药,并抓住了准备点炸药的盖伊·福克斯。在严刑拷打之下盖伊·福克斯供出了参与阴谋计划的十个人。这十个人后来被詹姆斯一世残酷折磨致死。这就是著名的“火药阴谋”。现代英国每年11月5日的“篝火节”(又称“盖伊·福克斯之夜)因此而来。
大权旁落
1607年,詹姆斯一世成功在北美殖民,完成了伊丽莎白一世的愿望。此前伊丽莎白一世多次派大臣沃特尔·雷利前往殖民,但都宣告失败。1611年,第一次解散议会。在执政最后的14年里,王储查理·斯图亚特与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George Villiers)大权独揽。失去判断力的詹姆斯一世排斥在外。在众多的宠臣中,最受詹姆斯一世青睐的乔治·维利尔斯(George Villiers)曾获得白金汉公爵的封号。

1625年,詹姆斯一世驾崩。

列夫·托洛茨基

列夫·托洛茨基(León Davidovich Trotski,1879年11月7日—1940年8月20日),全名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原名列昂·达维多维奇·布隆斯坦,苏联红军的主要缔造者,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工农红军、第四国际的主要缔造者,俄国历史上重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898年初,托洛茨基由于组织南俄同盟被捕入狱,被判处流放东伯利亚,于1902年出逃到萨马拉,加入火星报。托洛茨基回国后,于1905年因参加彼得堡苏维埃的工作再次被捕入狱,狱中论证不断革命论,1917年,托洛茨基回到俄国,率领“区联派”与列宁派联合,随后被推选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指挥了攻打冬宫的起义行动。之后,托洛茨基历任外交委员,军事委员会主席兼陆海军人民委员,并负责创建红军的工作,为俄国内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随后,托洛茨基提出了《粮食和土地政策的基本问题》,恢复了莫斯科交通,1924年,列宁去世后,托洛茨基在党内斗争中落败,1926年,托洛茨基与季诺维也夫等人结成托季反党联盟,之后走上了公开反对苏维埃政权的道路。1929年1月20日,托洛茨基被苏联政府驱逐出境,于1938年正式成立了第四国际以代替斯大林主导的第三国际‚领导国际无产阶级运,1940年8月21日,托洛茨基在墨西哥遇害身亡。
张卉妍在《一战全史》中评价:托洛茨基不但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支共产党军队的创建者和统帅,被人称作“苏俄红军之父”,托洛茨基还是苏俄新经济政策以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首先提议者和实践者。列宁曾经评价托洛茨基,“能力最强,但过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