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政治领袖明星列表

卡尔·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德语名:Karl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德国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创始人,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主要开创者,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于德意志邦联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现属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特里尔城。1835年至1841年,马克思先后就读于波恩大学法律系、柏林洪堡大学法律系,并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42年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后任该报主编。在《莱茵报》被普鲁士政府查禁后,马克思于1843年迁居巴黎,创办《德法年鉴》。次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建立友谊,双方开始了事业和理论上的合作,期间写下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5年马克思遭法国政府驱离,他于同年2月3日移居比利时布鲁塞尔,当月发表著作《神圣家族》,并于同年撰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6年初,马克思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并于1847年同恩格斯一起将“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期间还著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1848年,马克思回到巴黎并组建了新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期间著成《共产党宣言》。同年4月,马克思返回德国,创办报刊《新莱茵报》并任总编。1849年5月,马克思再遭德国驱逐而来到法国,同年8月23日,他又遭受到法国的驱逐。最后,马克思流落伦敦。1857年7月至1858年6月,写作《政治经济学导言》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初稿)。1864年9月,马克思当选为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员兼德国通讯书记,起草了《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并与恩格斯一起同巴枯宁派等进行斗争,成为国际工人协会的实际领袖和灵魂。1883年,病逝于伦敦。
马克思的主要思想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在哲学上,马克思将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批判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特别是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他认为无产阶级将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进而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在政治经济学上,马克思的研究对象是联系着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根据。
马克思的思想对后世政治学、历史、社会学、哲学、世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在理论界得到了深入研究,在中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西方衍生出法兰克福学派、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并引发了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青年马克思”和阐述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老年马克思”的讨论。该学说还指导了亚非拉地区的一些政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并为现当代资产阶级社会阶级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贫富差距的缩小等起到了警示作用。在1999年剑桥大学举行的“千年思想家”评选中,马克思位列第一。恩格斯评价马克思: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一切,都应当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

玛格丽特公主

玛格丽特公主(Margaret Rose,1930年8月21日―2002年2月9日)全名玛格丽特·罗斯·温莎公主,斯诺登伯爵夫人( Princess Margaret Rose Windsor, countess of Snowdon),英国王室成员,乔治六世国王和伊丽莎白女王的次女,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妹妹。
1936年,玛格丽特的伯父爱德华八世国王退位,她的父亲成为国王。之后,伊丽莎白公主作为王位继承人接受了单独的教育,而玛格丽特则在母亲的监督下继续学习。20岁出头的玛格丽特爱上了一个比自己年长16岁的飞行员彼得·汤森上校。1955年,玛格丽特公开放弃了他们的结婚计划。1956年,厌倦了单身生活的玛格丽特勉强答应与比利·华莱士结婚。1960年5月6日玛格丽特和摄影师安东尼·阿姆斯特朗·琼斯举行了第一场电视转播的皇室婚礼,(阿姆斯特朗-琼斯于1961年被封为斯诺登伯爵)并生有一男一女。1978年两人离婚,玛格丽特成为王室成员中自亨利八世以后第一个离婚的人。1966年3月1日,玛格丽特公主访问香港,于启德机场搭乘慕莲夫人号前往皇后码头,而海军则鸣放礼炮21响以示欢迎。年轻时的玛格丽特公主漂亮高贵,善于交际,钟情爵士乐、歌剧和芭蕾,曾引领着上世纪50年代的时尚潮流。当时,她的照片经常出现在报纸上,她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关注,民众也很喜欢她。电影《罗马假日》由奥黛丽赫本主演的安妮公主的原型就来自英国的玛格丽特公主,《罗马假日》是最历久不衰的好莱坞爱情轻喜剧之一,曾获得当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等三项大奖。
1978年,玛格丽特接受了肺切除手术,自此,她的身体越来越糟,生活无度使她过早进入多病的晚年。2002年2月9日,玛格丽特公主因中风引起的心脏病不幸逝世。

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公元1533年-公元1603年),本名伊丽莎白·都铎(Elizabeth Tudor),是英格兰与爱尔兰女王,1558年到1603年在位,都铎王朝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终生未婚,有“童贞女王”(The Virgin Queen)之称。
伊丽莎白·都铎是亨利八世和他第二个妻子安妮·博林的女儿。在她两岁八个月时,生母被父亲处死,自己也被剥夺王位继承权。后在1543年亨利八世通过《王位继承法》重新赋予了伊丽莎白王位继承的权利。同父异母的弟弟爱德华六世和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先后即位。1558年,玛丽逝世,伊丽莎白继位女王,并于次年在伦敦加冕,时年25岁。在位期间,伊丽莎白一世在政治上笼络资产阶级,精简枢密院顾问大臣人数,选贤任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奉行民族自立方针,大力发展工商业。同时支持文化发展,莎士比亚、斯宾塞等众多文豪诗人都活跃在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期,斯宾塞在《仙女王》颂扬其为“光荣女王”。宗教上,伊丽莎白一世施行宗教宽容政策,推行新教,使英格兰教会脱离罗马教廷。军事上,解除玛丽女王在位时与西班牙的同盟关系,1588年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保住了英格兰的统一。另一方面,伊丽莎白一世广泛实施专卖权,晚年引发资产阶级的不满。1597年,伊丽莎白一世拒绝议会废除专卖权的请求,遭到抨击。同年11月30日,伊丽莎白一世发表了著名的“黄金演说”,宣布自己不再签署王朝的任何“专利书”,强调身为女王的光荣和对国民与国家的热爱。这是女王的最后一次演说。1603年3月24日,伊丽莎白一世在萨里郡的列治文宫逝世,终年69岁,终身未婚无子。
英国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高度评价她的智慧、才华与功绩“她已考虑到宗教建立之真理,是经常的和平与安全。良好的司法行政,适当地使用王权,学术研究之光辉灿烂。”2002年,在由BBC主持的民众公选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中,伊丽莎白名列第七,超过了英国各地各代所有其他君王。

切·格瓦拉

埃内斯托·拉斐尔·格瓦拉·德·拉·塞尔纳(西班牙语:Ernesto Rafael Guevara de la Serna,1928年6月14日—1967年10月9日),又被称作切·格瓦拉(西班牙语:Che Guevara)。他是古巴共产党、古巴共和国和古巴革命武装力量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是阿根廷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医师、作家、游击队队长、军事理论家、国际政治家及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
1928年6月14日,格瓦拉出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幼年时期,他不幸患上哮喘,随后与家人一同搬到了科尔多瓦附近以缓解他的哮喘。青少年时期,他开始培养政治意识形态。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学习医学期间,格瓦拉两次游历阿根廷和拉丁美洲多个国家。这两次行程中的所见所闻,对他日后坚定的政治观点和革命思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格瓦拉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毕业后,再次环游拉丁美洲,最终到达危地马拉。在危地马拉期间,他投入保卫阿本斯政权的斗争,并积极为阿本斯民主政府服务,但最终未能成功。冲突结束后,格瓦拉逃到墨西哥城,在那里会见了菲德尔·卡斯特罗和劳尔·卡斯特罗。1959年,格瓦拉参与了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七二六运动”,协助推翻古巴独裁者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的统治。古巴解放后,新政府成立。在1959年至1961年期间,格瓦拉参与了对内战时期古巴的战争罪犯的审判,并担任古巴国家银行行长和工业部长。在国内,他实施了土地改革和工业国有化的计划,并推动了古巴与苏联的结盟合作。在国际上,他作为古巴大使出访第三世界国家,传播古巴革命思想。但由于后期与卡斯特罗在政治上产生分歧,格瓦拉于1965年离开古巴,前往刚果和玻利维亚继续进行革命运动。在玻利维亚,他在一次由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的军事行动中被捕,并于1967年10月9日被玻利维亚军队杀害,他的尸体被埋在一个秘密地点。1997年,他的遗体被发现、挖掘并运回古巴,并在古巴被重新埋葬。
格瓦拉牺牲以后,他成为第三世界共产革命运动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世界各国人们为了纪念他,出版了各种语言的传记、影视作品。在一些人眼中,格瓦拉是追求真理、正义的理想主义者的象征,成为拯救人类于苦难的精神偶像。但也有人认为他是革命背叛者和残酷的暴君,认为格瓦拉应该对古巴监狱中数百人受酷刑和被处死负责。

克利奥帕特拉七世

克利奥帕特拉七世( 英文名:Cleopatra VII),(公元前69年—公元前30年),又称“埃及艳后”。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女法老。
公元前51年,托勒密十二世去世,遵其遗嘱,18岁的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以下简称克利奥帕特拉)与其弟托勒密十三世共同执政,二人矛盾尖锐,三年后,克利奥帕特拉被赶出宫廷。公元前48年,克利奥帕特拉献身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以下简称恺撒)。一年后,在恺撒的帮助下,克利奥帕特拉恢复王位。公元前44年,恺撒遇刺,克利奥帕特拉回到埃及与儿子恺撒里昂执政。公元前41年,克利奥帕特拉凭美貌征服马克·安东尼(以下简称安东尼),为其生下一对双胞胎。安东尼赠予克利奥帕特拉母子罗马国东部的部分地区。公元前32年,盖乌斯·屋大维·图里努斯(以下简称屋大维)公开指责安东尼并向克利奥帕特拉宣战。公元前31年,安东尼与克利奥帕特拉的联军战败,两人先后自杀。克利奥帕特拉的死预示了古埃及法老帝国的终结。
克利奥帕特拉以美貌著称,罗马历史学家狄奥·卡西厄斯形容她是一个美貌绝伦的女人,尤其在她年轻岁月中的黄金时段,更是特别的出色。而艾哈迈德博士评价,克利奥帕特拉统治埃及是凭聪慧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公元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英文:Henry Ⅷ),都铎王朝第二位英格兰国王,首位爱尔兰国王,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与伊丽莎白王后的次子,英国王储亚瑟的弟弟。
1491年6月28日,亨利生于伦敦。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会见并请教过伊拉斯莫等文艺复兴名人。1493年,亨利被封为多佛堡总管和五港同盟长官;1494年,被封为约克公爵。1502年,亨利的长兄亚瑟早逝,12岁的亨利成为新的王位继承人,继任威尔士亲王。在亨利七世的安排下,亨利与亚瑟的遗孀凯瑟琳订婚。1509年,亨利七世去世,亨利和凯瑟琳正式举行结婚典礼后,亨利在伦敦的西敏寺举行加冕仪式,继承王位,史称亨利八世。1525年,亨利八世认定凯瑟琳不能为他生下男性继承人,于是要求教会判定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教皇没有批准亨利八世请求,但亨利八世依然与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秘密结婚。罗马教廷因此宣布将亨利八世驱逐出教,英国国会随即脱离罗马教廷,成立独立的圣公会,英国宗教作为当时欧洲宗教改革的一部分,亨利八世成为英格兰的最高宗教领袖,但他本人仍保持了对天主教的信仰,没有对天主教的教义进行改革。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为英国建立真正独立的英国国教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天主教徒的暴乱。亨利八世一生娶妻六次,最终于1547年病逝于温莎堡的怀特霍尔宫;他死后被埋葬在温莎堡的圣乔治教堂,其9岁的儿子爱德华六世继承王位。
亨利八世的多次婚姻和宗教改革引发众多关注,许多文艺作品都描写过他的这段经历。历史学家约翰·D·麦基评价亨利八世时说,他使英格兰的发展与最有活力的力量保持一致,亨利八世的勇气、指挥智慧和统治才华使他的国家度过一个危险的变革期,亨利八世的傲慢使他的人民免于战争,他是一位伟大的国王。

温斯顿·丘吉尔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他在1940年-1945年和1951年-1955年出任英国首相,于1959年被授予嘉德勋章,同时也是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
丘吉尔于1874年11月30日出生于英国牛津郡布莱尼姆宫,他从小便被送入寄宿学校学习,十二岁就读哈罗中学。1893年考入桑赫斯特陆军军官学校后,获军官资格。1895年,以少尉军衔编入皇家第四骑兵团。同年父亲去世。1896年春季,丘吉尔所在的第四轻骑兵团被派驻印度。1897年,丘吉尔以记者的身份前往前线马拉坎德山口作报道。2年后,丘吉尔退伍参政。
1899年丘吉尔代表保守党竞选欧登选区的议员席位,并在第二年“卡其大选”中获胜。1901年丘吉尔进入下议院。1904年丘吉尔加入自由党,次年首相亨利·坎贝尔班纳文爵士(Henry Campbell Bannerman)任命丘吉尔出任殖民署次长。第二年,丘吉尔当上了枢密院的国策顾问,接着,丘吉尔被首相阿斯奎斯(Asquith)揽入内阁,先后任职殖民署、贸易部部长。1910年丘吉尔升任内政大臣。1911年英德大战爆发前夕,丘吉尔又调任海军大臣并整军备战。随后,阿斯奎斯组成了联合内阁,又将丘吉尔从海军大臣一职调为兰开斯特领地大臣。11月18日,丘吉尔决定到前线法兰德斯参战一直到1916年5月。
1916年劳合·乔治(Lloyd George)出任首相,并于次年邀请丘吉尔出任军需部长一职。次年,丘吉尔担任波斯湾地区的陆军兼海军部长。随后,丘吉尔再任殖民署长。1922年随着劳合·乔治辞去职务,丘吉尔再次失去了政府职位、议会席位等多重身份。次年,丘吉尔重返保守党,并出任保守党党魁。1924年鲍德温赢得大选,并任用丘吉尔为财务大臣。1929年,因为反对印度自治,丘吉尔辞掉了他在保守党前排座位的席次。1931年丘吉尔遭遇车祸入院治疗。1938年丘吉尔做了指责《慕尼黑协议(Munich Agreement)》的演讲,但并没有激起广泛的关注。
1940年,丘吉尔临危受命,出任联合政府首相,领导英国人民保卫英伦三岛,并积极展开外交活动,与美苏结盟,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45年大战即将结束,大选中丘吉尔所在的保守党落败,丘吉尔被迫暂别了政治舞台。1946年3月6日,丘吉尔应杜鲁门(Truman)总统之邀,远赴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1952年再次参加大选出任首相一职。1953年丘吉尔凭借《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丘吉尔终于以80岁高龄卸下首相一职。1959年获嘉德勋章。1965年1月24日,丘吉尔卒于伦敦,享年91岁。
1965年1月27日英国为丘吉尔举行国葬,他的灵柩最后被安葬在圣马丁教堂的墓园。丘吉尔是英国杰出的政治家,先后两次出任英国首相,并坚定的联合各国反对纳粹势力。此外,丘吉尔也是一位热衷绘画的艺术家,他创作了大量的画作。瑞典学会会员席瓦兹赞认为丘吉尔是少有的兼备文学和政治素养的历史人物。丘吉尔涉及到种族主义的言行也引发了较大的争议。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1918年7月18日-2013年12月5日),1994年至1999年担任南非总统,是南非的首位黑人总统,被誉为“南非国父”。
1918年7月18日,曼德拉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省(Transkei)的一个部落酋长家庭。1941年,他从南非福特海尔大学(The University of Fort Hare)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44年,曼德拉加入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简称非国大),出任青年团(The Youth League)执行委员会的委员,1950年成为青年团主席。1961年,曼德拉组建了非国大的军事组织“民族之矛”(Umkhonto we Sizwe)并担任总司令。1962年11月,南非法院以煽动罪和非法越境罪判处曼德拉5年监禁,1964年又因“企图以暴力推翻政府罪”被改判为无期徒刑。1990年2月11日,南非当局在国内外压力下被迫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1993年,曼德拉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94年4月,非国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曼德拉成为南非首位黑人总统。在曼德拉任期内,南非政府进行了宪法改革,在经济方面努力消除种族化因素,改变分配不合理状况;在福利方面推出新的福利制度,改善公民生活条件;在教育方面推行义务教育,增加资金投入。在外交领域,曼德拉政府奉行独立自主和多元务实的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提高了南非的国际地位。1999年6月,曼德拉卸任南非总统。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因病在南非约翰内斯堡(Johannesburg)去世,享年95岁。
曼德拉带领南非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取得了反种族隔离斗争的胜利,为民主南非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留下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保障了南非社会的平稳转型;他打破了种族间经济地位极端不平等的历史,实行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措施,实现了经济的平稳过渡、平衡发展。在曼德拉的带领下,南非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走上了本国自主的发展道路。他的民族和解思想激励了整个非洲乃至世界的种族斗争精神,促进了非洲殖民体系的瓦解。联合国前任秘书长潘基文称赞曼德拉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领袖之一”。2004年,曼德拉被选为最伟大的南非人。

乔治六世

乔治六世(英语:GeorgeVI,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原名阿尔伯特·弗雷德里克·亚瑟·乔治(英语:AlbertFrederickArthurGeorge),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联合王国及其自治领国王、末代印度皇帝、首任英联邦元首。
乔治六世为乔治五世次子,幼年患有口吃,青年从军历练,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与伊丽莎白·鲍斯·莱昂(ElizabethBowes-Lyon)成婚,婚姻幸福美满。1936年12月11日,其兄爱德华八世决定退位与辛普森成婚,为处理宪政危机,乔治六世不得已继承王位,王号乔治,称乔治六世。二战时期,乔治六世发表广播讲话,表示与英国人民共克时艰,创立乔治十字勋章和乔治勋章以表彰公民。慰问马耳他岛军民,视察军队,成为英国人民勇气和毅力的象征。  在其统治期间,大英帝国解体过程加速,逐渐演变为英联邦,乔治六世成为首任英联邦元首。乔治六世在位后期饱受健康问题困扰,1952年2月6日,最终因冠状动脉血栓去世。1952年2月15日,安葬于英国英格兰温莎城堡圣乔治教堂皇家墓室。 乔治六世长女伊丽莎白即位,称伊丽莎白二世。
乔治六世在位期间多次海外巡访,进行广播演讲,开展公开活动,访问战区和军事基地,颁发勋章和奖项,关注社会事务和慈善事业。乔治六世在政府事务中扮演了象征性的角色。 乔治六世在1939年9月3日发表的“与民同在演讲”(King'sSpeech)鼓舞了整个国家的士气。后来成为电影《国王的演讲》(TheKing'sSpeech)的灵感来源。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Churchill)赞扬乔治六世在困难时期的坚毅和领导能力,认为他是英国人民勇气和毅力的象征。

亚伯拉罕·林肯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in,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哈丁县霍金维尔,美国政治活动家、美国第16任总统,也是美国首位共和党籍的总统。
林肯童年家境拮据,长大后,随家人迁居伊利诺斯州科尔斯县,并于1834年春天成功竞选成为伊利诺斯州议员。工作期间,由于主张废除奴隶制,林肯得到北方人的拥护,连任了两届州议员。州议员工作结束后,林肯通过律师考试,并于1836年9月9日领取律师执照,和朋友合伙经营律师事务所。十年后,林肯被选举成为美国国会议员后,并于1854年针对美国参议院议员斯蒂芬·道格拉斯提出的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提出“分裂之家无可持存”的观点,表明半奴隶制半自由状态不能在美国政府长久并存。1858年,林肯和道格拉斯进行数次辩论后,战胜道格拉斯,上位成为参议院议员。由于废除奴隶制的政治主张相对保守,林肯于1860年击败对手,当选美国总统。但是,这一结果引起美国南方拥护奴隶制人的不满,南方各州借此机会成立南部邦联,使美国一分为二。1861年3月4日,林肯宣誓就职总统,一个月后,南部邦联发动叛乱,美国南北战争正式爆发。战争初期,林肯试图寻求和平方式解决南北内战,但是,节节败退的北部军队使华盛顿面临沦陷的危险,林肯决定使用强硬政策解决内战问题。1862年5月20日,林肯签署《宅地法》,消除南方奴隶主夺取农民土地的可能性后,又于1863年1月1日,正式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黑人奴隶制,从根本上瓦解了南部邦联军队以黑人奴隶为主的战斗实力。期间,林肯多次下令征召志愿军,参与讨伐南部叛乱者,并大力征兵点将,建立对敌体制。同时,林肯也彻底摧毁南部邦联试图以出口“棉花”的方式获取英国、法国武装帮助的计划,并采取“退让”外交政策对待欧洲国家,尽量避免美国同时进行两个战争行动。1864年,美国南北内乱进入第二阶段,联邦政府军队频频传来捷报,在新一届总统选举时,林肯的支持率逐渐增高后,于同年11月8日再次赢得总统选举。1865年4月9日,美国南北战争正式结束,为了庆祝战争的胜利,林肯前往福特剧院看戏却被剧院演员暗杀,最终于4月15日抢救无效身亡,享年56岁。2006年,亚伯拉罕·林肯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1名。
林肯主张平等主义,这也是他坚决反对奴隶制度的重要理由。对于林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卡尔·马克思高度评价林肯,认为他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德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向前,而从不到退,总之,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么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难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菲利普·蒙巴顿

菲利普·蒙巴顿(Philip Mountbatten,1921年6月10日-2021年4月9日),即菲利普亲王。伊丽莎白二世(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的丈夫,爱丁堡公爵,英国皇家海军元帅、英国陆军元帅和空军元帅。
菲利普原是希腊和丹麦王子(Prince of Greece and Denmark),但命运多舛[chuǎn],出生18个月就被迫随父母流亡法国,后来辗转于法国、德国和英国之间求学。1939年加入英国皇家海军,在那里他与还是公主的伊丽莎白二世结下情缘。二战期间表现英勇,屡建战功,成为当时英国皇家海军最年轻的中尉之一,并在1945年见证了日本的投降。1947年他正式与伊丽莎白公主结婚,并获封爱丁堡公爵,也是在这一时期,菲利普正式改随母姓“蒙巴顿”。1952年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去世,伊丽莎白二世继承王位,菲利普被授予英国皇家海军元帅、英国陆军元帅和空军元帅的称号,并在1957年获封“亲王”。由于角色和身份的转变,菲利普亲王成为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背后的男人”,协助女王履行王室义务,或者单独代表女王和王室出访和出席公开活动,直到2017年8月2日宣布正式退休。菲利普亲王与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育有4个儿女,他们长达74年的婚姻被称为皇室的典范。2021年4月9日在伦敦去世,葬于温莎城堡的弗洛格穆尔墓地。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曾表示,菲利普亲王一直是她“力量的源泉”,直到退休之前,他被认为是“王室最忙碌的成员之一”。作为英国皇家海军元帅、英国陆军元帅和空军元帅,以及女王的代表,自1953年以来的65年里,菲利普亲王独自完成了737次海外出访,做了5000多次演说,单独出席了22219场公开活动。他创办的爱丁堡公爵奖还在鼓励着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14-24周岁的青少年。

约翰·肯尼迪

约翰·肯尼迪,全名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昵称杰克,又称JFK、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布鲁克莱恩,民主党人,爱尔兰裔美国政治家、军人,美国第35任总统。
约翰·肯尼迪毕业于哈佛大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参加美国海军,成为了一名上尉军官,曾获“紫心勋章”。1945年退役后在国际新闻社当记者。1946年至1950年连任众议员。1952年成为参议院议员,分别在参议院政府活动委员会等五个工作委员会担任过委员,还担任过国际组织事务和非洲事务小组委员会主席。在对外政策方面,他支持艾森豪威尔主义,也是麦卡锡主义的积极支持者。1953年9月12日与杰奎琳·布维尔结婚。1956年写成《勇敢者的画像》一书出版,获得普利策奖。1960年约翰·肯尼迪作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以“新边疆”的口号参加竞选,并击败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信奉天主教的总统。他大力改组白宫,扩大总统权力,重用一批学者专家“智囊”人物,以协助其制定内外政策和新的“全球战略”。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美国经济一度出现回升;对外反对共产主义,支持冷战和和平演变政策。约翰·肯尼迪在任期间,美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外交方面,他成功处理了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并与苏联达成一项禁止在大气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的协议,这是自冷战开始以来缔结的第一个武器控制的条约。1963年11月22日,当约翰·肯尼迪和夫人乘车经过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区时,遭到枪击身亡,年仅46岁,成为去世的美国总统中最年轻的一个。
在约翰·肯尼迪葬礼的两天后,约翰逊总统用下面的话表达了美国人民的感受,“任何伤心的话都无法表达我们遭受损失的心情,任何有力的语言都表达不了我们要继续完成他所开创的把美国向前推进的事业的决心。”肯尼迪逝世后有很多纪念活动和以他命名的建筑、航母,包括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肯尼迪号航空母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

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全名亚历山德里娜·维多利亚(Alexandrina Victoria)。是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1837年-1901年在位),印度女皇(1876年-1901年在位)。
1837年6月20日,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八天后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1840年2月10日,21岁的维多利亚女王时同阿尔伯特亲王结婚。1851年,在阿尔伯特亲王的主持下,英国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1876年5月英国颁布了新的《女皇称号法案》,维多利亚女王被加冕为印度女皇,次年元旦,在印度首都德里举行了加冕礼,正式宣告该新头衔。1901年1月,维多利亚女王在怀特岛逝世,她的继承人为威尔士亲王即后来的爱德华七世。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实力达到巅峰,经济、军事力量、科学和文化都走在世界前列。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于1840年和1856年两次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俄语: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英语: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1878年12月18日或1879年12月21日—1953年3月5日),男,原姓朱加什维利(Джугашвили),格鲁吉亚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大元帅,是苏联执政时间最长(1924—1953年)的最高领导人。他曾著有《斯大林全集》。
斯大林出生于当时属沙皇俄国统治的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省哥里市(今亚什达卡特里地区)的一个鞋匠家庭。1888年,进入哥里神学院读书,并于1894年毕业后进入第比利斯东正教学院,与此同时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898年(一说1901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翌年被开除出学校。1901年,当选为第比利斯党委员会委员。1912年1月,在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上缺席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春,负责创办《真理报》。曾协助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后,斯大林当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918—1920年苏俄内战期间,担任工农国防委员、革命军事委员、察里津方面军等职务。1922年4月,在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在1928—1937年间,通过两个五年计划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建设,并在1936年版《苏联宪法》颁布后形成苏联模式。1941年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后,斯大林于8月8日担任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与盟军协力击败轴心国,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1953年3月5日,在莫斯科的孔策沃别墅去世,享年73岁。原葬于莫斯科红场列宁墓中,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决定将其移出列宁墓。
斯大林对二十世纪的苏联和世界具有深远的影响。他在任期间提出了“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全力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他领导苏联军民抗击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扩张侵略,先后出席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同美、英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等人会谈,为二战以反法西斯力量的完全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其施政也导致了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出现大饥荒;斯大林树立个人崇拜,纵容李森科主义,发动“大清洗”运动。

查爾斯三世

查尔斯三世(英语:King Charles III),又称查理三世,全名查尔斯·菲利普·亚瑟·乔治(英语:Charles Philip Arthur George),1948年11月14日生于伦敦,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现任英国国王,英联邦元首。
查尔斯三世是已故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亲王的长子。1952年2月6日,在伊丽莎白二世即位后,查尔斯成为英国王储,继承了康沃尔公爵、罗西塞公爵、卡里克伯爵、伦弗鲁男爵、群岛领主和苏格兰王子兼大管家头衔。1958年,查尔斯被授予威尔士亲王和切斯特伯爵的头衔。在白金汉宫接受家庭教育后,查尔斯先后就读于希尔豪斯学校、契姆预备小学和戈登斯顿中学。1967年,查尔斯就读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获得2:2文学学士学位。1971年,在皇家空军学院接受飞行员训练后,查尔斯在达特茅斯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并进入英国皇家海军服役。
查尔斯是英国历史上待位时间最久的王储,作为英国王储,他着力推动慈善和环境保护等事业。查尔斯经常代替女王履行公务,如主持授勋仪式,出访等。查尔斯还积极支持环保,赞助慈善事业,重新审视殖民政策并倡导宗教平等。2018年4月21日,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同意由查尔斯王储担任新一任英联邦元首。
2022年9月8日,伊丽莎白二世去世,查尔斯继位成为英国国王。9月10日,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在圣詹姆斯宫正式登基。2023年5月6日,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的加冕仪式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这是英国70年来首次举行新君主的加冕仪式。2024年2月5日,白金汉宫表示,查尔斯三世接受检查时被确诊患有某种癌症,已于当日开始接受治疗。当地时间2024年4月26日,英国王室表示查尔斯三世癌症治疗取得积极进展,会恢复参加公务活动,重回公众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