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德语名:Karl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德国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创始人,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主要开创者,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于德意志邦联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现属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特里尔城。1835年至1841年,马克思先后就读于波恩大学法律系、柏林洪堡大学法律系,并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42年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后任该报主编。在《莱茵报》被普鲁士政府查禁后,马克思于1843年迁居巴黎,创办《德法年鉴》。次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建立友谊,双方开始了事业和理论上的合作,期间写下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5年马克思遭法国政府驱离,他于同年2月3日移居比利时布鲁塞尔,当月发表著作《神圣家族》,并于同年撰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6年初,马克思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并于1847年同恩格斯一起将“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期间还著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1848年,马克思回到巴黎并组建了新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期间著成《共产党宣言》。同年4月,马克思返回德国,创办报刊《新莱茵报》并任总编。1849年5月,马克思再遭德国驱逐而来到法国,同年8月23日,他又遭受到法国的驱逐。最后,马克思流落伦敦。1857年7月至1858年6月,写作《政治经济学导言》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初稿)。1864年9月,马克思当选为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员兼德国通讯书记,起草了《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并与恩格斯一起同巴枯宁派等进行斗争,成为国际工人协会的实际领袖和灵魂。1883年,病逝于伦敦。
马克思的主要思想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在哲学上,马克思将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批判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特别是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他认为无产阶级将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进而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在政治经济学上,马克思的研究对象是联系着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根据。
马克思的思想对后世政治学、历史、社会学、哲学、世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在理论界得到了深入研究,在中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西方衍生出法兰克福学派、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并引发了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青年马克思”和阐述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老年马克思”的讨论。该学说还指导了亚非拉地区的一些政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并为现当代资产阶级社会阶级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贫富差距的缩小等起到了警示作用。在1999年剑桥大学举行的“千年思想家”评选中,马克思位列第一。恩格斯评价马克思: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一切,都应当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