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历史名人明星列表

平原君(赵胜)

 平原君赵胜(?—公元前251年),战国四公子之一(注:战国四公子又称战国四君),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封于东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西半屯镇),号平原君。
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和朋友关系处理的很好。但不注意礼貌对待平民,后在一名门客的建议下和平民搞好了关系,威名大震。
赵胜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后,秦军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王派赵胜向魏国和楚国求援。门客毛遂自告奋勇,同赵胜去楚国求援,最终毛遂说服了楚王,楚考烈王派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此即“毛遂自荐”。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赵胜散尽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长达三年之久。直到楚国春申君和魏国信陵君的援兵赶到,解邯郸之围。
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平原君赵胜去世。
人物生平
营救魏齐
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用范雎为相。适逢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叫须贾带口信给魏王,立即把他的仇人魏齐的脑袋送来,否则将要屠大梁。魏齐听说害怕了,逃到赵国,藏匿在赵胜家。第二年,秦昭王听说魏齐在赵胜家,就给赵胜写了一详细而表面友好的书信,说:“我听说您的高义,愿作布衣之友,希望您到我这里来,愿意与您为十日之饮”。赵胜畏惧秦国,便至秦见秦王。在饮酒间,秦王对赵胜说:“昔日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天范君也是我的叔父。范君的仇人在您家,愿您使人取其头来。不然我不放您出关。”赵胜说:“魏齐是我的朋友,就在我家,也不应当交出来,何况又不在我家。”秦王又给赵王写信说:“范君的仇人魏齐在赵胜家,王赶快使人把他的头送来。不然的话,我将发兵攻赵,且不放赵胜出关。”赵孝成王发兵围赵胜家。魏齐夜间逃出,见赵相虞卿。虞卿解相印与魏齐逃至大梁,欲通过信陵君而去楚。信陵君畏秦,犹豫不肯见,由于侯嬴从旁劝说,才到郊野迎接。魏齐听说信陵君开始对见他有难意,怒而自杀。赵王终于将魏齐的头送到秦国,秦昭王才放赵胜回国。
毛遂自荐
秦国围攻邯郸时,赵王曾派赵胜去求援,当时拟推楚国为盟主,订立合纵盟约联兵抗秦,赵胜约定跟门下有勇有谋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楚国。赵胜说:“假使能通过客气的谈判取得成功,那就最好了。如果谈判不能取得成功,那么也要挟制楚王在大庭广众之下把盟约确定下来,一定要确定了合纵盟约才回国。同去的文武之士不必到外面去寻找,从我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足够了。”结果选得十九人,剩下的人没有可再挑选的了,竟没办法凑满二十人。
这时门下食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径自走到前面来,向赵胜自我推荐说:“我听说您要到楚国去,让楚国作盟主订下合纵盟约,并且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去,人员不到外面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您就拿我充个数一起去吧。”赵胜问道:“先生寄附在我的门下到现在有几年啦?”毛遂回答道:“到现在整整三年了。”赵胜说:“有才能的贤士生活在世上,就如同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锋尖立即就会显露出来。如今先生寄附在我的门下到现在已三年了,我的左右近臣们从没有称赞推荐过你,我也从来没听说过你,这是先生没有什么专长啊。先生不能去,先生留下来。”毛遂说:“我就算是今天请求放在口袋里吧。假使我早就被放在口袋里,是会整个锥锋都脱露出来的,不只是露出一点锋尖就罢了的。”赵胜终于同意让毛遂一同去。那十九个人互相使眼色示意,暗暗嘲笑毛遂,只是没有发出声音来。
等到毛遂到达楚国,跟那十九个人谈论、争议天下局势,十九个人个个佩服他。赵胜与楚王谈判订立合纵盟约的事,再三陈述利害关系,从早晨就谈判,直到中午还没决定下来,那十九个人就鼓动毛遂说:“先生登堂。”于是毛遂紧握剑柄,一路小跑地登阶到了殿堂上,便对赵胜说:“谈合纵不是‘利’就是‘害’,只两句话罢了。现在从早晨就谈合纵,到了中午还决定不下来,是什么缘故?”楚王见毛遂登上堂来就对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回答说:“这是我的随从家臣。”楚王厉声呵叱道:“怎么还不给我下去!我是跟你的主人谈判,你来干什么!”毛遂紧握剑柄走向前去说:“大王敢呵叱我,不过是依仗楚国人多势众。现在我与你相距只有十步,十步之内大王是依仗不了楚国的人多势众的,大王的性命控制在我手中。我的主人就在面前,当着他的面你为什么这样呵叱我?况且我听说商汤曾凭着七十里方圆的地方统治了天下,周文王凭着百里大小的土地使天下诸侯臣服,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士兵多吗,实际上是由于他们善于掌握形势而奋力发扬自己的威力。如今楚国领土纵横五千里,士兵百万,这是争王称霸所凭借的资本。凭着楚国如此强大,天下谁也不能挡住它的威势。秦国的白起,不过是个毛孩子罢了,他带着几万人的部队,发兵与楚国交战,第一战就攻克了鄢城郢都,第二战烧毁了夷陵,第三战便使大王的先祖受到极大凌辱。这是楚国百世不解的怨仇,连赵王都感羞耻,可是大王却不觉得羞愧。合纵盟约是为了楚国,不是为了赵国。我的主人就在面前,你为什么这样呵叱我?”听了毛遂这番数说,楚王立即改变了态度说:“是,是,的确像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一定竭尽全国的力量履行合纵盟约。”毛遂进一步逼问道:“合纵盟约算是确定了吗?”楚王回答说:“确定了。”于是毛遂用带着命令式的口吻对楚王的左右近臣说:“把鸡、狗、马的血取来。”毛遂双手捧着铜盘跪下把它进献到楚王面前说:“大王应先吮血以表示确定合纵盟约的诚意,下一个是我的主人,再下一个是我。”就这样,在楚国的殿堂上确定了合纵盟约。这时毛遂左手托起一盘血,右手招呼那十九个人说:“各位在堂下也一块儿吮盘中的血,各位虽然平庸,可也算完成了任务,这就是所说的依赖别人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吧。”
赵胜确定了合纵盟约便返回赵国,回到赵国后,说:“我不敢再观察识别人才了。我观察识别人才多说上千,少说几百,自认为不会遗漏天下的贤能之士,现在竟然把毛先生给漏下了。毛先生一次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比九鼎大吕的传国之宝还尊贵。毛先生凭着他那一张能言善辩的嘴,竟比百万大军的威力还要强大。我不敢再观察识别人才了。”于是把毛遂尊为上等宾客。
邯郸解围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四十五年,赵孝成王四年)秦攻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县),野王降秦。韩的上党郡(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市)与本国的通路被切断。上党太守冯亭遣使者对赵王说:“韩不能守上党,吏民都乐于归赵,而不愿意入秦。”赵王先与平阳君赵豹商议。赵豹认为赵国接受上党,将“祸大于所得”。赵王又跟赵胜、赵禹商议,他们都认为,用兵百万,攻战逾年,也未必能得一城,今坐受有城市邑十七,这是个大利,不可坐失时机。赵王令去接收土地,并传达赵王的命令:“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赵国又派廉颇进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抵御秦军。公元前260年7月,赵王中秦的反间计,以赵括代廉颇为将,秦将白起大破赵军于长平。秦赵长平之战的第二年,秦军围攻赵的都城邯郸。赵国倾全力死守邯郸,又向楚、魏紧急求援。
秦军围邯郸,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安釐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秦王派使者威胁魏王说:“赵国都很快就会攻下,谁敢救赵,秦攻下赵以后就先打谁。”魏王畏惧秦国,令晋鄙在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停军筑壁垒,不再前进。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在观望形势的变化。
赵胜的夫人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姐。写信责怪信陵君说:“我以为你有救济别人困难的高义,现在邯郸这样危急,魏国的救兵不来,你却无动于衷。纵然你轻易地抛弃我,难道你也不可怜你姐姐吗?”信陵君屡次请魏王发兵救赵,魏王都不答应。他只好采用了侯嬴的意见,使人偷出魏王的兵符,夺晋鄙军救赵。
在邯郸被围,楚魏救兵又都未到的危急时刻,听从了邯郸传舍吏子李谈的建议“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得敢死的士卒三千人,由李谈率领与秦军战,又适逢魏楚的救兵来到,秦军败退,邯郸解围,时在公元前257年。
从谏如流
赵胜回到赵国后,楚国派春申君带兵赶赴救援赵国,魏国的信陵君也假托君命夺了晋鄙军权带兵前去救援赵国,可是都还没有赶到。这时秦国急速地围攻邯郸,邯郸告急,将要投降,赵胜极为焦虑。邯郸宾馆吏员的儿子李同劝说赵胜道:“您不担忧赵国灭亡吗?”赵胜说:“赵国灭亡那我就要作俘虏,为什么不担忧呢?”李同说:“邯郸的百姓,拿人骨当柴烧,交换孩子当饭吃,可以说危急至极了,可是您的后宫姬妾侍女数以百计,侍女穿着丝绸绣衣,精美饭菜吃不了,而百姓却粗布短衣难以遮体,酒渣谷皮吃不饱。百姓困乏,兵器用尽,有的人削尖木头当长矛箭矢,而您的珍宝玩器铜钟玉罄照旧无损。假使秦军攻破赵国,您怎么能有这些东西?假若赵国得以保全,您又何愁没有这些东西?现在您果真能命令夫人以下的全体成员编到士兵队伍中,分别承担守城劳役,把家里所有的东西全都分发下去供士兵享用,士兵正当危急困苦的时候,是很容易感恩戴德的。”于是赵胜采纳了李同的意见,得到敢于冒死的士兵三千人。李同就加入了三千人的队伍奔赴秦军决一死战,秦军因此被击退了三十里。这时也凑巧楚、魏两国的救兵到达,秦军便撤走了,邯郸得以保存下来。李同在同秦军作战时阵亡,赐封他的父亲为李侯。
虞卿想要以信陵君出兵救赵保存了邯郸为理由替赵胜请求增加封邑。公孙龙得知这个消息,就连夜乘车去见赵胜说:“我听说虞卿想要以信陵君出兵救赵保存了邯郸为理由替您请求增加封邑,有这回事吗?”赵胜回答说:“有的。”公孙龙说:“这是很不合适的。说来国君任用您担任赵国宰相,并不是因为您的智慧才能是赵国独一无二别人没有的。划出东武城封赐给您,也不是因为您做出了有功劳的事情,只是由于您是国君近亲的缘故啊。您接受相印并不因自己无能而推辞,取得封邑也不说自己没有功劳而不接受,也是由于您自己认为是国君的近亲的缘故啊。如今信陵君出兵保存了邯郸而您要求增加封邑,这是无功时作为近亲接受了封邑,而有功时又要求按照普通人来论功计赏啊。这显然是很不合适的。况且虞卿掌握着办事成功与不成功的两头主动权。事情成功了,就要像拿着索债的契券一样来索取报偿;事情不成功,又要拿着为您争功求封的虚名来让您感激他。您一定不要听从他的主张。”赵胜于是拒绝了虞卿的建议。
去世
赵胜在前251年(赵孝成王十五年)去世。赵胜的子孙世代承袭他的封爵,他的后嗣也在赵国灭亡的同时断绝了。
人物评价
白起:“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
荀子:“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挢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故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明君所尊厚也,而暗主惑君以为己贼也。故明君之所赏,暗君之所罚也;暗君之所赏,明君之所杀也。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婿可谓争矣,平原君之于赵可谓辅矣,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
贾谊:“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司马迁: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之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②争冯亭以权,如楚以救邯郸之围,使其君复称于诸侯。
谯周:“长平之陷,乃赵王信间易将之咎,何怨平原受冯亭哉?”
司马贞:“翩翩公子,天下奇器。笑姬从戮,义士增气。兵解李同,盟定毛遂。虞卿蹑蹻,受赏料事。及困魏齐,著书见意。”
苏辙:“赵胜倾身下士,以窃一时之声可耳;至于为国计虑,性不知也。赵欲拒燕,有廉颇、赵奢不能用,而割地与齐以借田单,知单之贤而不知其不为赵用也?及韩冯亭以上党嫁祸于赵,赵豹知其不可,而胜贪取之,长平之祸成于胜之言,此皆贵公子不知务之祸也。乃欲使之相危国,拒强秦。难矣哉。”
钱谦益:“朝歌长夜馆娃春,总为妖姬戮谏臣。何事邯郸贵公子,能因牴者杀佳人。”
罗剑波:“平原君乃重义、重贤、重德、重礼之人,实为难得的智者。”
黄震:“平原君斩笑躄者美人头一事,虽然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但也稍微过分了。邯郸被围,用毛遂、李同等人解了邯郸之危虽然是平原君的功绩,但是他若不接受上党的嫁祸,也不会有长平战败、邯郸被围的事情,他的功于还不足以赎误国之罪。”
赵胜的故事
赵胜杀妾
在诸多公子中赵胜最为贤德有才,好客养士,宾客投奔到他的门下大约有几千人。赵胜担任过赵惠文王和孝成王的宰相,曾经三次离开宰相职位,又三次官复原职,封地在东武城。
赵胜家有座高楼面对着下边的民宅。民宅中有个跛子,总是一瘸一拐地出外打水。赵胜的一位美丽的妾住在楼上,有一天她往下看到跛子打水的样子,就哈哈大笑起来。第二天,这位跛子找上赵胜的家门来,请求道:“我听说您喜爱士人,士人所以不怕路途遥远千里迢迢归附您的门下,就是因为您看重士人而卑视姬妾啊。我遭到不幸得病致残,可是您的姬妾却在高楼上耻笑我,我希望得到耻笑我的那个人的头。”赵胜笑着应答说:“好吧。”等那个跛子离开后,赵胜又笑着说:“看这小子,竟因一笑的缘故要杀我的爱妾,不也太过分了吗?”终归没杀那个人。过了一年多,宾客以及有差使的食客陆陆续续地离开了一多半。赵胜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说:“我赵胜对待各位先生的方方面面不曾敢有失礼的地方,可是离开我的人为什么这么多呢?”一个门客走上前去回答说:“因为您不杀耻笑跛子的那个妾,大家认为您喜好美色而轻视士人,所以士人就纷纷离去了。”于是赵胜就斩下耻笑跛子的那个爱妾的头。亲自登门献给跛子,并借机向他道歉。从此以后,原来门下的客人就又陆陆续续地回来。当时,齐国有孟尝君,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他们都好客养士,因此争相超过别人的礼遇士人,以便使自己招徕更多的人才。
喜宾客
赵国的田部官吏赵奢征收租税,赵胜家不肯出;赵奢用国法处治,杀掉赵胜家九个管事的人。赵胜愤怒,将要杀赵奢。赵奢说:“您在赵国是(王室)贵公子,现在纵容您家而不奉行公事,那么国法就被削弱,国法削弱则国家弱,国家弱则诸侯发兵入侵.这将使赵国无法存在,您又怎么能享有这种富贵!凭您的尊贵,只要奉公守法那么上下就安定了,上下安定则国强,国强则赵国政权稳固,而您贵为王族,难道会被世人看轻吗?”赵胜认为他很贤能,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让他主管国家税收,他把税收工作做得很好,使百姓富裕而国库充实。
辞退公孙龙
赵胜对待公孙龙很是优厚。公孙龙善于进行“离坚白”命题的论辩,到了邹衍访问赵国时,纵论至高无上的正大道理,驳斥公孙龙的名辩命题,此后赵胜便辞退了公孙龙。
史书记载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记载了赵胜的生平事迹。
家庭成员
父亲:赵武灵王
兄弟:赵惠文王、安阳君赵章、平阳君赵豹
侄子:赵孝成王、赵悝、赵郚、庐陵君、长安君
墓地
赵胜的墓地位于河北邯郸肥乡县元固乡西屯庄。据肥乡县志记载,该陵墓原高20丈,到明代尚有十余丈。“(自)唐宋相传以来,城南数里有冢,即平原君墓。墓阴春雪经旬不溶。”墓阴积雪到每年的第二年春天好长时间才融化,被人民称为“赵陵春雪”。当下墓土高度不足4米。
踏进陵区,大门对面是一座墓碑,由一只神龟驮起,碑阳为明朝嘉靖年间骠骑大将军张懋忠,上书“赵平原君墓”五个大字,碑阴书写平原君生平事迹。
在大门东侧有件简陋的小屋,是平原君赵胜墓区保护办公室,据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自墓冢向南为主神道,至墓碑共59步,代表平原君享年59岁,神道南有重新修建的碑楼,高4米,宽1.8米,厚0.83米,张懋忠亲笔所属的石碑镶嵌其中。整个陵区南北长为120米,东西为70米,占地面积约12.6亩。
该陵区在1982年,赵胜墓被认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肥乡县人民政府恢复,陵区内还树有明朝户部、兵部尚书张学颜纪念碑,以及其曾任明嘉靖年间骠骑大将军的长孙张懋忠纪念碑,相传张懋忠文武全才,平原君墓碑文字就出自他笔下。肥乡县先后投入百余万元对墓区进行维护,先后加高了墓葬封土,重修了碑楼,整修了墓区围墙和墓区甬道。
后世纪念
2008年10月,邯郸肥乡县开始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原君墓进行综合开发,拟建设平原君纪念馆等,供世人参观发展旅游事业。按照总体设计,此次开发将完成墓葬封土、平原君纪念馆、旅游区山门、碧霞祠以及墓区绿化、美化,同时对墓区周边村实施农业生态园区开发。

曾参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人物生平
夏禹之后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禹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建立鄫国,曾姓自此发源。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前567年被莒国灭。太子巫出奔鲁国南武城定居。其后代用“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玄孙即曾子。
师从孔子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
曾参,常随父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见《淮南子》)
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十六岁的曾参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的高才弟子颜回病故,曾参就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
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呼而告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孔子亲以《大学》授曾参。
孔子托孤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曾参二十七岁。是年,孔子卒,终年七十三岁。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守孔子墓。孔子临终将其孙(孔鲤之遗孤)子思托付于曾参。
公元前476年(鲁哀公十九年)曾参三十岁。三年守墓过后,孔门弟子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面貌很像孔子,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事奉,强叫曾参同意。曾参拒绝说:“这样做不可。老师的德行像长江的水洗过,像秋天的阳光晒过,清净洁白,无以复加,怎么只求面貌像似呢?”(见《孟子·滕文公上》) 
公元前475年(鲁哀公二十年)曾参三十一岁。父病故时,曾参“泪如涌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则泣下沾襟”(见《礼记》)
拒入仕途
公元前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曾参三十八岁。武城大夫聘曾参为宾师,设教于武城。
公元前456年(鲁悼公十一年),曾参五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曾子皆不应命。
公元前455年(鲁悼公十二年),曾参五十一岁。鲁悼公十三年(公元前454年)曾参五十二岁。
公元前446年(鲁悼公二十一年),曾参六十岁,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
病逝鲁国
公元前436年(鲁悼公三十一年)曾参七十岁。是年,曾参有病卧床不起,把弟子们叫到跟前说:你们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我一生正像《诗经》上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以保其身。从今以后,我知道身体能够免于毁伤了。小子们,要记住啊!并且他自言自语地说,君子修养之道贵在三条:“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这三条我能做到吗?始终不忘修养功夫。(《论语·泰伯》) 
公元前435年(鲁悼公三十二年),曾参七十一岁。一天夜里,病危中的曾子,突然想起身下铺着一领华美的席子,是鲁大夫季孙氏送给他的。他认为,自己一生没做到大夫,不应铺大夫的席子,于是就招呼儿子们把席子换下来。没等换上的席子铺好,他就去世了,终年七十一岁。 
主要思想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人为贵
《曾子·天圆》中指出:
“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阴阳之气各从其行则静矣。偏则风,俱则雪,交则电,乱则雾,和则雨。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
《曾子·天圆》认为毛虫羽虫是阳气化生的,介虫、鳞虫是阴气化生的。人是倮生的,无羽毛鳞甲,乃是禀阴阳精气而生。
这就明显地突出人在万物天地中的地位。这正是儒家思想的特点。《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不苟权贵
《韩诗外传》卷一记,曾参为养活父母仕于莒,曾当过“得粟三秉”的官职。虽有从政经历,但综观其一生,仍然是一个孔子式的知识分子形象。其根源在于他那尽守礼约、躬守孝道、不苟同权贵的思想品格。他曾声言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庄子·让王》篇中记载:“曾子居卫,温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屦   )而踵决。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声。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说苑·立节》载:“曾子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韩诗外传》说“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应命。” 
曾子名言
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与?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痹亦弗凭;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以上出自《论语》)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大学》) 
曾子的故事
啮指痛心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二十四孝》)
曾子烹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曾子居卫
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拎而时见,纳履(屦   )而踵决,曳继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庄子》
曾子换席
曾子寝疾,病笃。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参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礼记·檀弓上》)
不受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封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说苑·立节》)
曾子再仕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钟而不洎,吾心悲。”弟子问于仲尼曰:“若参者,可谓无所县其罪乎?”曰:“既已县矣。夫无所县者,可以有哀乎?彼视三釜三千钟,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庄子·杂篇》
人物评价
历史评价
孔子去世后,曾参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相传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创始人。曾参在孔门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门十哲”之列,直到颜渊配享孔子后才升为“十哲”之一。唐玄宗时追封为“ 伯”。中唐以后,随着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参的地位也随之步步高升。北宋徽宗时加封为“武城侯”,南宋度宗时加封为“ 国公”,元至顺元年加封为“宗圣公”,到明世宗时改称为“宗圣”,地位仅次于“复圣”颜渊。
曾子师从孔子,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颜子(颜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历代追谥
曾参在孔学中的地位,很长时间以来未被人们所认识。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这一学术地位,是唐、宋以后才为一些人所逐步承认。历代对曾参的封赠与奉祀情况如下:
唐代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四月,唐高宗赠曾参为太子少保。此为对曾参赠官之始。
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加赠曾参太子太保,配享孔子庙堂。此为曾参配享之始。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定曾参位次,诏曰:“曾子大孝,德冠群列,特为塑像,坐于十哲之次”。同年,唐玄宗勒礼部尚书苏頲撰《曾子赞》。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八月,唐玄宗赠曾参为郕伯。此为曾参赠爵之始。
五代
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唐明宗罢二十一先儒,改以曾参与七十一子图形四壁,世称七十二贤,合计共八十二人。曾参名为七十二弟子之位,实为“文宣王庙,四壁英贤”,每逢祭祀,面前陈脯、盐等物以祭。
宋代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命文臣时廷臣撰《曾参赞》。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五月,宋真宗晋曾参为瑕丘侯。因犯孔子讳,于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六月,改瑕丘侯为武城侯。
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宋高宗御制《曾子像赞》。
咸淳三年(公元1267)二月,宋度宗升曾参为郕国公,配先圣,居正位之西,面东。至此颜、曾、思、孟四配始定。
元代
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元成宗颁降初献郕国公乐章。郕国公酌献、奏《成安之曲》。
初献郕国公乐章内容是:“心传忠恕,一以贯之;爰述大学,百世训彝;惠我光明,遵闻行之;继圣迪后,是享是宜。” 
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七月,元仁宗降诏,春秋祭祀先圣,以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为配享。
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七月,元文宗加封曾参为郕国宗圣公。此为曾参封圣之始。
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元文宗进封颜子为复圣公、曾子为宗圣公、子思子为述圣公、孟子为亚圣公。命词臣为制,书一代为典,崇敬备至。
明代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颁《释奠仪节》,四配位前,每位羊一、豕一、登一、铏一、笾豆各十、缚簋各一、爵三、帛一、篚一、口一。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明孝宗派官祭祀曾参并颁发祭文。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山东巡抚赵璜、巡按李玑奏准,照弘治四年例,春秋次丁有司,永远致祭曾参专庙。嘉靖以后,嘉祥曾参专庙,每逢二、八月,翰博主祭上丁,地方官主祭次丁。明清两代均遵循未改。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礼部召集诸大臣议事,一致认为:人以圣人为至圣,圣人以孔子为至。宋真宗称孔子为至圣,其意以备。今宜于孔子神位题“至圣先师孔子”,去其王号及“大成文宣”之称。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明世宗改为曾参为宗圣曾子,并敕封曾参之妻公羊氏为郕国一品夫人。
清代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闰三月十六日,清圣祖颁发御制《宗圣赞》。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八月初五日,清世宗书赠宗圣殿匾额“道传一贯”。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二月二十八日,清高宗亲制《宗圣赞》(勒于碑石),并派官至嘉祥宗圣庙致祭曾参。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颁发元圣周公及复、宗、述、亚四圣祭器,以备陈设之用,当经山东巡抚专委东昌府同知陈琜赴江南制造。赐宗圣曾子庙:铏一件、缚十件、簋十件、笾四十件、爵十一支、帛匣五件(竹笾、木匣、余皆铜器);宗圣:爵三、铏一、缚二、簋二、笾八、豆八、帛匣一;两配:各爵一、缚一、簋一、笾四、豆四、帛匣一;两庑:各三坛、爵三、缚三、簋三、笾十二、豆十二、帛匣一;宗圣夫人殿、启圣王殿、两庑,祭器可调使用。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三月四日、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三月七日、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三月二十七日,清高宗亦亲制祭文,并派官至宗圣庙祭祀曾参。
曾子年谱
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曾参生于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是年,孔子四十七岁,少孔子四十六岁。
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曾参十二岁。常随父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曾参十三岁。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曾参十四岁。“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见《淮南子》)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曾参十六岁。奉父命至楚,从学孔子。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曾参十七岁。随孔子在楚。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曾参十八岁。随孔子离楚去卫。
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曾参十九岁。随孔子在卫国。
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曾参二十岁。随孔子在卫国。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曾参二十一岁。随孔子在卫国。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曾参二十二岁。随孔子自卫返鲁。《孔子家语》记有,他“敝衣而耕,常日不举火”。鲁国君要赠其“食邑”,辞而不受。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曾参二十四岁。孔子的高才弟子颜回病故,曾参就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曾参二十六岁。孔子呼而告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孔子亲以《大学》授曾参。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曾参二十七岁。是年,孔子卒,终年七十三岁。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守孔子墓。孔子临终将其孙孔鲤之遗孤子思托付于曾参。
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曾参二十八岁。继续守孔子墓。
鲁哀公十八年(公元前477年)曾参二十九岁。最后一年守孔子墓。
鲁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曾参三十岁。三年守墓过后,孔门弟子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面貌很象孔子,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事奉,强叫曾参同意。曾参拒绝说:“这样做不可。老师的德行象长江的水洗过,象秋天的阳光晒过,清净洁白,无以复加,怎么只求面貌象似呢?”(见《孟子?滕文公上》)
鲁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曾参三十一岁。父病故时,曾参“泪如涌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则泣下沾襟”(见《礼记》)
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曾参三十八岁。武城大夫聘曾参为宾师,设教于武城(今山东平邑城南40公里曾子山下)
鲁悼公元年(公元前466年)曾参四十岁。离鲁去卫。
鲁悼公十一年(公元前456年)曾参五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曾子皆不应命。
鲁悼公十二年(公元前455年)曾参五十一岁。 鲁悼公十三年(公元前454年)曾参五十二岁。
鲁悼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46年)曾参六十岁。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
鲁悼公三十一年(公元前436年)曾参七十岁。是年,曾参有病卧床不起,把弟子们叫到跟前说:你们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我一生正象《诗经》上 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以保其身。从今以后,我知道身体能够免于毁伤了。小子们,要记住啊!并且他自言自语地说,君子修养之道贵在三条:“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这三条我能做到吗?始终不忘修养功夫(《论语?泰伯》)
鲁悼公三十二年(公元前435年)曾参七十一岁。一天夜里,病危中的曾参,突然想起身下铺着一领华美的席子,是鲁大夫季孙氏送给他的。他认为,自己一生没做到大夫,不应铺大夫的席子,于是就招呼儿子们把席子换下来。没等换上的席子铺好,他就死了,终年七十一岁。葬于嘉祥县南武山西南的玄武山下。

公叔痤

 公叔痤(?―公元前361年),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公叔痤在田文(注:此处指战国时魏国国相田文,非孟尝君田文)死后担任魏国相国,并娶魏国公主为妻。
公叔痤有知人之明,但为国家利益考虑得相对少一些,为自身的利益考虑得多一些。他排挤吴起,是出于保全相位的需要,并不是不知道吴起对魏国的重要性。荐举公孙鞅,是直到病重才提出。太史公司马迁于此特著一笔,“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很有深意。若过早地推荐公孙鞅,可能会取代他的职位,而在临终时郑重托付,博得荐贤之名,对自身利益也没有什么影响。假如从人才流失的角度来论魏国的成败,公叔痤是应负一定责任。
人物生平
担任相国
魏武侯九年(公元前387年),公叔痤在田文死后,担任魏国相国,并娶魏国公主为妻。 当时吴起在魏国担任西河(今陕西渭南合阳一带)郡守,威望很高,曾率军伐秦,攻取五座城池,固守西河,屏障魏国,使秦军不敢东向。
公叔痤对吴起非常畏忌,便想害吴起。公叔痤有个仆人对他说:“吴起很容易除掉。”公叔痤说:“如何下手?”仆人说:“吴起为人有节操,廉洁而重视声誉,你可以先向魏武侯说:‘吴起是个贤明的人,我们魏国属于侯爵一级的小国,而且和强大的秦国接壤,臣恐怕吴起不想长期留在魏国。’魏武侯必然要问:‘那怎么办呢?’你就乘机向魏武侯说:‘君侯可以把一位公主许配给吴起,他如果愿意留在魏国就必定欣然接受,如果不愿意留在魏国就必然辞谢。以此就可以试探他的想法。’然后你再亲自把吴起邀请到你的府上,让公主故意发怒而轻谩你。吴起看见公主那样轻贱你,他想到自己也会遭到轻贱,就会辞而不受。”于是公叔痤依计行事,吴起果然看见公主轻谩公叔痤就辞谢魏武侯。魏武侯因而对吴起有所怀疑而不信任他。吴起害怕魏武侯降罪,于是离开魏国而到楚国。从此,公叔痤稳踞相位,多年执掌魏国权柄。
谦逊赏地
魏惠王八年(公元前362年),公叔痤担任将领,率军与韩、赵两国联军在浍水北岸交战,大败联军,擒获赵国将领乐祚。魏惠王得知胜利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亲自到城郊迎接公叔痤,并宣布赐田地一百万亩作为公叔痤的食禄。公叔痤倒退几步,然后拜了两拜辞谢,不敢领赏。他反复说明,军队英勇善战,具有一往无前的斗志,不避艰险,百折不挠,全赖吴起当年训练有方,是吴起的功劳;在战场上,察看地形,分析敌我双方形势,提供决策方案,使得三军将士心明眼亮,目标明确,是部下巴宁、爨襄的功劳。再说还有魏惠王制定的军法,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保证军队的战斗力。而他自己只是看准进攻敌人的时机,便击鼓进军不敢懈怠,这算什么功劳。公叔痤的谦逊受到魏惠王的嘉许,于是赏赐给吴起的后人二十万亩土地,巴宁、爨襄每人各十万亩土地。
魏惠王说:“公叔痤难道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吗!已经替我战胜强大的敌人,还不遗忘贤者的后代,不掩盖能士的功劳,公叔痤怎么能不得到好处呢?”所以再赏赐给公叔痤土地四十万亩,加上起初赏赐的土地一百万亩,使他拥有土地一百四十万亩。
荐才去世
当时,公叔痤任用卫国公族公孙鞅担任其中庶子。公孙鞅喜欢研究刑名之学,公叔痤知道他有才干,但还未来得及向魏惠王推荐。恰逢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公叔痤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去探望公叔痤,说:“您的病如有不测,江山社稷将怎么办呢?”公叔痤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但有奇特的才能,希望大王将全部国事交给他,听任他去治理。”魏惠王默不作声。魏惠王刚要离去,公叔痤屏退左右说:“大王如果不任用公孙鞅,那就一定要杀死他,不能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没有答应,出来后对左右大臣说,“难道不可悲吗!凭公叔痤的贤能,却对我说在国事上一定要听从公孙鞅,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召来公孙鞅向他道歉说:“今天大王询问可以做相国的人,我推荐你,看大王的表情是没有答应我。我应当先尽忠君之礼,后尽人臣之责,对大王说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应当杀死他。大王同意我的建议。你可赶快离开,不然将被捉拿。”公孙鞅说:“魏王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能听您的话杀死我呢?”公孙鞅始终不。
人物评价
魏惠王:“公叔岂非长者哉?既为寡人胜强敌矣,又不遗贤者之后,不揜能士之迹,公叔何可无益乎?”
刘向《战国策》:“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
家族成员
妻子:魏国公主。
史书记载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
艺术形象
2008年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杜雨露饰演公叔痤。

靳尚

靳尚(?-前311年),芈姓,靳氏,名尚,郢都(今湖北江陵纪南城)人,战国时期楚国大臣。楚怀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派张仪诱使怀王绝齐,怀王发觉受骗,欲杀张仪。他接受张仪厚赂,通过怀王宠姬郑袖进言,张仪得以释归。他自请监视张仪,随同去秦。途中被魏人张旄杀死。
人物生平
靳尚(?-前311年),芈姓靳氏,战国楚臣。受封于靳江(湘江支流,源于宁乡白鹤山寨子冲,自西向东流经宁乡县、湘潭县、望城县,然后于长沙岳麓区的柏家洲村附近汇入湘江),世称靳尚。《通志氏族略》:“楚大夫靳尚,汉有靳歙,又汾阳侯靳强。”其子孙以封地为氏,今宁乡花明楼镇有大夫堂,传说这里曾是楚怀王赐给大夫靳尚的养老宅第。
《通志氏族略》:“楚大夫靳尚,汉有靳歙,又汾阳侯靳强。”其子孙以封地为氏。
相关事迹
楚二·楚怀王拘张仪
原文:
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靳尚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又谓王之幸夫人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尚曰:“张仪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丽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欲因张仪内之楚王。楚王必爱,秦女依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势为王妻以临子。楚王惑于虞乐,必厚尊敬亲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郑袖曰:“愿委之于公,为之奈何?”曰:“子何不急言王,出张子。张子得出,德子无已时,秦女必不来,而秦必重子。子内擅楚之贵,外结秦之交。畜张子以为用,子之子孙必为楚太子矣,此非布衣之利也。”郑袖遽说楚王出张子。
译文:
楚怀王扣押了张仪,准备杀了他。这时怀王的佞臣靳尚接受了张仪的贿赂,就对怀王说:“君王把张仪拘禁下狱,秦王必定愤怒。天下诸侯一看楚国失去了盟邦秦国,楚国的地位就会低落。”接着靳尚又对怀王的宠妃郑袖说:“你可知道你马上要在君王面前失宠了吧!”郑袖说:“为什么?”靳尚说:“张仪是秦王有功的忠臣,现在楚国把他拘留下狱了,秦国肯定要楚国释放张仪。秦王有一个美丽的公主,同时又选择美貌善玩且懂音乐的宫女作陪嫁,为了使她高兴,此外秦王还陪嫁了各种金玉宝器,用上庸六县送给她作为享乐的费用,这次正想让张仪献给楚王为妻。君王必定很爱秦国公主,而秦国公主也仰仗强秦来抬高自己身价,同时更以珠宝土地为资本,四处活动,她势必会立为君王的妻子,到那时秦国公主就等于君临楚国,而君王每天都沉迷于享乐,必然忘记你,你被忘掉以后,那你失宠的日子就不远了。”郑袖说:“一切拜托您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靳尚说:“您为什么不赶快建议君王释放张仪。张仪如果能够获得释放,必然对您感激不尽,秦国的公主也就不会来了,那秦国必定会尊重你。您在国内有楚国的崇高地位,在国外结交秦国,并且留张仪供您驱使。你的子孙必然成为楚国太子,这绝对不是一般的利益。”郑袖立刻就去说服楚怀王放了张仪。(战国策·楚二·楚怀王拘张仪)
楚二·楚王将出张子
原文:
楚王将出张子,恐其败己也,靳尚谓楚王曰:“臣请随之。仪事王不善.臣请杀之。”楚小臣,靳尚之仇也,谓张旄曰:“以张仪之知,而有秦、楚之用,君必穷矣。君不如使人微要靳尚而刺之,楚王必大怒仪也。彼仪穷,则子重矣。楚、秦相难,则魏无患矣。”张旄果令人要靳尚刺之。楚王大怒,秦构兵而战。秦、楚争事魏,张旄果大重。
译文:
楚王准备放出张仪,可是又担心他败坏自己的名声。靳尚对楚王说:“请让臣下跟随他。如果张仪不很好地事奉大王,请让臣下杀掉他。”楚王宫中有一个仆隶,是靳尚的仇人,他对张旄说:“凭张仪的才智,并且有秦、楚两国的重用,将来您一定处境困窘。您不如派人暗中劫持靳尚并刺杀他,楚王一定大怒张仪。如果张仪处境困窘,那么您就会受到重用了。如果因此秦、楚两因打起仗来,那么魏国就没有后患了。”张旄果然派人劫持靳尚并刺杀了他,楚王大怒,秦、楚两国互相打起来,战争持继不停。秦国、楚国争着事奉魏国,张旄果真很受重用。(战国策·楚二·楚王将出张子)
人物争议
靳尚与上官大夫
在许多电视剧、文学作品的一些桥段中,编作者和导演总是在塑造完美、饱受赞誉的正面人物形象的同时就必须有一个奸佞、暗中使坏的小人形象。如《屈原》剧本中,屈原是一个忧国忧民、以死殉国的爱国者,而靳尚则是一个嫉妒贤能、求荣卖国者。最近播出的《芈月传》同样把靳尚刻画成阴险狡诈的坏人。
  历史上的楚国大夫靳尚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的真实面目果真如是吗?屈原是靳尚陷害的吗?通过查阅大量史料、文献。笔者对靳尚有了新的认识。
  一、靳尚和上官大夫不是一个人
  在许多著作中作者把上官大夫和靳尚当成同一个人。如:
  高中语文第五册《屈原列传》注七:“上官大夫姓靳名尚。”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卷第93页:“上官大夫靳尚。”
  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第8页:“他被一个上官大夫叫做靳尚的当作死敌.....。”
  郭沫若在他的《我怎样写五幕历史剧<屈原>》中也作上官大夫靳尚(《屈原》第118页)。
  就连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也把靳尚解说为:“战国楚上官大夫,幸于怀王......”。
  看来,这些作者把上官大夫当做靳尚所认的官名了。其实“上官”是复姓,“大夫”是诸侯宗族的称谓。上官大夫即姓“上官”的重臣。但他并不是靳尚大夫。这在下列古籍中足可以得到证实:
  上官大夫最早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上官大夫欲夺之”,“(怀王)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
  这里上官大夫名字出现四次,并未提到靳尚。
  《战国策·楚策二》载:“靳尚为仪谓楚王曰”,“尚(谓郑袖)”,“靳尚谓楚王曰”,“楚小臣,靳尚之仇也”,“君不如使人微要靳尚而刺之”,“张旄果令人要靳尚刺之”。这里靳尚名字出现了六次,但没有提到上官大夫。
  《史记·楚世家》载:张仪曰:“臣善其左右靳尚,靳尚又能得事于楚王幸姬郑袖……”“靳尚谓郑袖曰”。“靳尚曰”这里四次出现靳尚名字。也没有提及到上官大夫。无论是《战国策》还是《史记》并没有说过上官大夫就是靳尚,古代史学家不可能用完全不同的两个名称来记述同一个人。
  在汉人著作中也有关于上官大夫和靳尚的记载,刘向《新序·节士》曰:“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奢屈原。”
王逸《楚辞章句》上说:“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奢毁之”二者的记载都将上官大夫和靳尚看作二人。
  班固的《汉书·古今人表》其中上官被列于“中中”,靳尚被列于“下上”,他们差两级。班固在这里很明显的把他们分为两个人。这应该是判断他们为两个人最重要的证据。
  宋人洪兴祖《楚辞补注》也说:“《史记》曰‘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曰‘用事臣靳尚’”,朱熹《楚辞集注》又说:“同列上官大夫及用事臣靳尚……”这里也将上官大夫和靳尚明确分为两人。
  当代学者邹云鹤先生早在1962年就以“上官大夫并非靳尚”为题发文予以拨正和澄清:造成错觉的是刘向的《新序·节士》。刘向在该文里写有“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刘向在这里把上官大夫和靳尚第一次拉在一起,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认定他们是一个人。因为,“上官大夫靳尚之属”应该理解为,“上官大夫、靳尚之属”,因为“属”是表示复数的。
  他认为:“把上官大夫与靳尚作为一个人。”是从王逸的《楚辞章句》中所产生的误会。王逸在《离骚经章句第一》中写道:“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僭毁之。”这句话咋一看来,很容易把“上官靳尚”当作一大夫。如唐·张守杰的《史记正义》在上官大夫名下注曰:“王逸云上官靳尚”。
  洪祖兴也以迷惑的态度在《楚辞补注》中在王逸的这句话下写道:“史记曰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曰用事臣靳尚”,以为王逸搞错了,其实王逸并没有错。他说的是‘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就是说“上官”和“靳尚”都是与屈原“同列”的大夫(语见1962年5曰9日《光明日报》文为“上官大夫非靳尚,作者邹云鹤”)称谓。
  范正生先生也认为唐代张守杰的《史记·正义》将上官大夫解释为:“王逸云上官大夫靳尚。这是张守杰对王逸章句的误解,将上官大夫与靳尚看作一人。也许正是由于张守杰《正义》的失误,才出现了上官大夫与靳尚合二为一的误传,以致于使郭沫若先生也把上官大夫与靳尚理解为一人。
  中华姓氏研究员靳国年先生认为在“上官姓氏起源的传说”中,“上官”起源于上官大夫,这显然和靳尚的后人姓“靳”矛盾可见,上官大夫和靳尚的确是两个人。
  二、靳尚并非陷害屈原之人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两次记载上官大夫与屈原之间争斗的事件。第一次是屈原“造为宪令”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便馋谤屈原,使怀王“怒而疏屈平”;第二次是怀王被拘于秦犷顷襄王继位后,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在这里司马迁已告诉我们,上官大夫在屈原任左徒时就在任,顷襄王继位后仍在任,上官大夫第二次陷害屈原已是怀王三十年以后的事了,而靳尚在怀王十八年就已去世了。由此,淮南大学教授靳学远感慨说:“公元前278年,屈原(62岁)投汨罗江自沉而死,靳尚于公元前311年秋被张旄杀害(当时屈原29岁),靳尚死后33年还能陷害屈原,靳尚真了不起啊。”
  三、靳尚是楚国的贤臣
  《楚辞策二》说:楚王将出张子,恐其败已也,靳尚谓楚王曰:“臣请随之,仪事王不善,臣请杀之。”楚小臣,靳尚之仇也,谓张旄曰:“以张仪之知,而有秦楚之用,君必穷矣。君不如使人微要靳尚刺之,楚王必大怒张仪也,彼仪穷,则子重矣。楚,秦相难,旄魏无患矣。”张旄果令人要靳尚而刺之,楚王大怒秦,构兵而战,秦、楚事魏,张则果大重。
  从这段记载看来,在国家危难之时靳尚挺身而出,出使秦国,为捍卫国家利益,以身殉国。“终使楚王大怒秦,构兵而战”为靳尚报仇。可以说,靳尚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忠君爱国的大贤臣,他既是楚王的心腹爱臣,曾经几次救怀王于生死之间,使怀王“食不繇靳尚则不甘口,衣不繇靳尚则不安于体,出号令不繇靳尚则王心惘然不足。”靳尚又是博闻强志,明于治乱,深得楚国朝野信赖与敬重的重臣。靳尚还是全力辅助楚怀王熊槐治理国家,力促联合楚、齐、燕、赵、韩、魏六国一同抗秦,并与苏秦一起促成六国君王齐集楚国郢都,结成联盟的能臣。正因为怀王对靳尚的十分倚重和对靳尚忠义的表彰,才把最丰饶的靳江流域赐为食邑,并以封地为姓。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杭先生说:“要研究历史,尊重历史,还靳尚以公道。”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山西档案》杂志社编辑,仝建平先生强调:“我们有责任给靳尚正名。”北京财经大学历史系教授杜靖,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山西大学教授张俊峰也指出:“为了不让后人再以讹传讹,我们必须明确说明:“上官大夫和靳尚根本不是一个人,屈原并非靳尚陷害的。靳尚是一个真正的能臣、贤臣、忠臣。”
史籍记载
《战国策·楚二·楚怀王拘张仪》
《战国策·楚二·楚王将出张子》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影视形象
注意:影视剧中基本靳尚和上官大夫为一人
1975年中国香港电影《屈原》:吴景平饰演靳尚;
1986年中国香港TVB电视剧《屈原》:余子明饰演靳尚;
1999年中国内地电视剧《屈原》:丛培信饰演靳尚;
2000年中国内地电视剧《东周列国·战国篇》:佟小虎饰演靳尚;
2012年中国内地电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夏侯镔饰演靳尚;
2015年中国内地电视剧《芈月传》:姜峰饰演靳尚。
相关注释
《古今姓氏书辨证》:“楚大夫靳尚之后,食采于靳,以邑为氏。”
战国时楚怀王侍臣。又得楚怀王夫人郑袖信任。张仪为秦使楚,曾欺骗楚王,被拘囚,将被杀。其进说楚王,又经郑袖日夜言于王,张仪得释。不久为张旄所杀。

甘罗

 甘罗(约公元前256年—?),战国末期下蔡(今颍上县甘罗乡)人。战国时期秦国名臣甘茂之孙,著名的少年政治家。
甘罗自幼聪明过人,小小年纪便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任其少庶子。甘罗十二岁时出使赵国,使计让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甘罗因功得到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赐任上卿(相当于丞相)、封赏田地、房宅。其后事迹史籍无载
人物生平
说张赴燕
甘罗生卒年月无考,战国末期下蔡(今颍上甘罗乡)人。是秦国左丞相甘茂之孙。甘茂去世时,甘罗年仅十二岁,事奉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 ,担任少庶子之职。
当时,掌握朝政的吕不韦想攻打赵国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于是派刚成君蔡泽在燕国作大臣。蔡泽经过三年努力,使得燕国国君燕王喜派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吕不韦准备派张唐到燕国作相国,以联合燕国攻打赵国、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张唐推辞说:“我曾经替秦昭襄王攻打过赵国,因此赵国怨恨我,曾扬言‘谁要逮住张唐,就赏他百里方圆的土地’。现在前往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前往。”吕不韦听后很不高兴,但没有什么办法勉强让张唐前往,于是令张唐退下。甘罗说:“君侯为什么这般不高兴呢?”吕不韦说:“我让刚成君蔡泽事奉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已经来秦国作人质,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到燕国为相,他竟推辞不去!”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去。”吕不韦厉声斥到说:“走开!我亲自出马他尚且无动于衷,你还能有什么办法!”甘罗辩解说:“古时项橐七岁就作孔子的老师。如今我已十二岁,君侯为何不让我去试一试,为何不由分说便呵斥于我呢!”于是吕不韦同意让甘罗劝说张唐。
甘罗前往拜见张唐说:“您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大?”张唐回答说:“白起在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北面施威震慑燕、赵两国,战则胜,攻必克,夺城取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比不上他。”甘罗问:“您果真自知功不及白起吗?”张唐回答说:“是的。”甘罗又问:“当年执掌秦政的应侯范雎与吕不韦相比,谁的权势更大?”张唐说:“范雎不如吕不韦的权力大。”甘罗说:“您确认范雎不如吕不韦的权力大吗?”张唐回答说:“是的。”甘罗接着说:“当年范雎想攻打赵国,可白起阻拦他,结果范雎在离咸阳七里处绞死白起。现在吕不韦亲自请您前往燕国任相而您执意不肯,我不知您将身死何地啊!”张唐听后便说:“那我就因您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让人准备车马盘缠,择日起程。
出使赵国
张唐的行期确定下来后,甘罗便对吕不韦说:“请君侯替我准备五辆马车,让我先去赵国替张唐打通关节。” 吕不韦就进宫把甘罗的请求报告给秦始皇说:“过去的甘茂有个孙子名叫甘罗,年纪很轻,然是名门之后,所以诸侯都知道他。最近张唐打算推病不去燕国,甘罗说服他,使他答应毅然前往。现在甘罗愿意先到赵国为张唐清除障碍,请大王答应派他去。”秦始皇召见甘罗,于是派他前往赵国。
赵国国君赵悼襄王到郊外迎接甘罗,甘罗问赵悼襄王说:“ 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的事吗?”赵悼襄王回答说:“有所耳闻。”甘罗接着问:“您听说张唐要到燕国任相吗?”赵悼襄王回答说:“也有所耳闻。”甘罗分析说:“燕太子丹到秦国来,说明燕国不敢背叛秦国。张唐到燕国任相,说明秦国不会欺辱燕国。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想攻打赵国来扩大在河间一带的领地。大王不如先送我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丹,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赵悼襄王立即亲自划出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一带的领地。秦国送回燕太子丹,赵国有恃无恐地进攻燕国,夺得上谷三十座城邑(一作三十六座城邑),让秦国得到其中的十一座城邑。
甘罗回到秦国后,秦始皇封赏甘罗担任上卿(相当于丞相)之职,并将甘茂原来的田地、房宅赐给甘罗。 其后事迹史籍无载。
主要成就
甘罗虽然小小年纪,但却能想出奇计,使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十几座城池 ,由此受到秦始皇的封官赏地 ,并让自己名垂后世。虽然他算不上品行忠厚的君子,但也是战国时期名副其实的谋士。
人物评价
吕不韦:“昔甘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
司马迁《史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後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
司马贞《史记索隐》:“甘罗妙岁,卒起张唐。”
家庭成员
祖父:甘茂,秦国左丞相。
史书记载
《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战国策·卷七·秦策五》
陵寝墓地
甘罗墓位于安徽省颍上县东25公里(今杨湖区甘罗乡)颍河北岸,是“颍上八景”之一。明万历年间,颍上知县何豸为其墓立碑。后因河水冲击,墓塌于河内,河岸倾圮,遗址已没。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安徽巡抚陈彝于墓后(北方)约70米处,堆土为坟,并立碑于其前,题字“秦上卿甘罗碑”。民国十一年(1922年),颍上县知事黄佩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颍上县长张鼎家曾先后为其立碑。
艺术形象
影视形象
2001年电视剧《宰相小甘罗》:曹骏饰演甘罗。
2015年动漫剧《少相甘罗》
出生年考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燕召公世家》、《赵世家》、《樗里子甘茂列传》的记载综合分析可知:
燕王喜九年,秦王政即位。次年赵悼襄王即位。
燕王喜十二年,燕太子丹质于秦,甘罗使赵,秦归燕太子,赵攻燕。
二十三年,太子丹质于秦,亡归燕。
二十八年,秦灭赵,荆轲刺秦王。次年,秦攻燕,拔蓟都,燕王喜杀太子丹。
根据甘罗出使赵国是在吕不韦为相时的时间来看,不能晚于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其次,甘罗出使赵国时赵王是赵悼襄王,他的在位时间是公元前244―公元前236年,即秦王政三年至九年。而他一共三次攻打燕国,即:
①赵悼襄王元年(秦王政三年,公元前244年)派将领李牧率军攻打燕国,夺取燕国的武遂和方城。
②赵悼襄王三年(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当时燕国国君燕王喜见赵国的军队多次遭到秦军的围困,而廉颇离开赵国,便趁赵国衰败之机派剧辛率军攻打赵国。赵悼襄王派庞暖指挥军队抵抗燕军,庞暖击败燕军,杀死剧辛,并俘获燕军二万人。
③赵悼襄王九年(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派兵攻打燕国,夺取燕国的狸阳城。战事还未结束,秦国将领王翦、桓齮、杨端和趁机率军进攻赵国,夺取邺地的九座城邑。同年赵悼襄王去世,赵迁继位,史称赵王迁或赵幽缪王。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载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於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於秦。又曰是年甘罗使赵,秦归燕太子,赵攻燕。而秦王政三年,即赵悼襄王元年,此年赵国恰好攻打燕国。
综上可知,甘罗使赵是在秦王政三年,即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这年他十二岁。而秦始皇(此时还只是秦王政)十三岁即位,此时十五岁。所以可以依此推出甘罗比始皇仅仅晚出生三年,即出生于公元前256年。

司马尚

司马尚,赵国将领,生卒年不详。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七年),秦大举攻赵,王翦率领上党郡兵卒直下井陉,杨端和率领河内兵卒进围赵都邯郸。赵派李牧、司马尚率领大军抵御。赵王宠臣郭开受了秦国贿赂,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因此改用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李牧不受命,赵王使人捕得,并杀了李牧,废司马尚。
人物生平
司马尚,赵国将领,生卒年不详,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七年),秦大举攻赵,王翦率领上党郡兵卒直下井陉,杨端和率领河内兵卒进围赵都邯郸。赵派李牧、司马尚率领大军抵御。赵王宠臣郭开受了秦国贿赂,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因此改用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李牧不受命,赵王使人捕得,并杀了李牧,废司马尚。
李牧死后的第二年,王翦大破赵军,俘虏赵王迁。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代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赵代王嘉,赵国最终灭亡。
相关记载
原文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匆,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译文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用大笔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杀死了。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王翦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赵葱的军队,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赵迁和赵军将领颜聚,终于灭亡了赵国。

宋微仲

宋微仲,子姓,宋氏,名衍,又称仲衍,微子启之弟,帝辛之兄。宋国第二位国君。宋微仲去世后,其子稽继位,是为宋公稽。
身份质疑
《史记·宋世家》,微子启本来是商王帝乙首子(大儿子),纣的庶兄。周成王时周公奉命平三监之乱,“乃命微子开(启)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微子开(启)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同书《三代世表》也说仲衍是“启弟”。
《世家》的记载可与几种古籍对照。《吕氏春秋·当务》说:“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仲衍系启之弟,同《史记》一致。
《礼记·檀弓》记鲁国子服伯子语,说到“微子舍其孙裌而立衍也”,郑玄注:“微子适(嫡)子死,立其弟衍,殷礼也。”《孔子家语·本姓》也说微子启“其弟曰仲思,名衍,或名泄,嗣微子后,故号微仲。”都是讲微子启之子先死,由弟衍继位,这与殷礼兄终弟及相合。
《汉书·古今人表》说法则有一点不同,在“宋微中(仲)”下注为“启子”,这个异说曾为少数学者,如宋代的苏辙、明代的包尔庚所采用,清初阎若璩还力辩仲衍是微子启次子,但《人表》只是孤证,恐难信据。
史书记载
《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微子开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

蔺相如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 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个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 。
蔺相如原为宦者令缪贤的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惠文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人物资料
缪贤举荐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惠文王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这块宝玉。赵惠文王同大将军廉颇及大臣们商量:要是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骗;要是不给呢,就怕秦军马上来攻打。怎么解决没有确定,想找一个能派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没能找到。
宦者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派去。”赵惠文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回答说:“为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愿意跟您交个朋友”。因此我就了解他了,所以想往他那里去。’蔺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惠文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逃出赵国奔到燕国,燕国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派他出使很适宜。”
于是赵惠文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说:“秦昭王用十五座城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赵惠文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蔺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两种对策衡量一下,宁可答应它,让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惠文王说:“谁可以派为使臣?”蔺相如说:“大王如果确实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惠文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完璧归赵
秦昭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璧献给秦昭王。秦昭王大喜,把宝璧给妻妾和左右侍从传看,左右都高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昭王没有用城邑给赵国抵偿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红斑,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昭王把璧交给他,蔺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站定,身体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昭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惠文王,赵惠文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给我们的城邑恐怕是不能得到的。’商议的结果不想把宝璧给秦国。我认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接见我,礼节非常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收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蔺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昭王怕他真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主管的官员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交割给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的,于是就对秦昭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昭王估量此事,毕竟不可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请蔺相如住在广成宾馆。蔺相如估计秦昭王虽然答应斋戒,但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秦昭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大典,去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后,对秦昭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几位君主,从没有一个坚守盟约的。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惠文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从小路已到赵国了。况且秦强赵弱,大王派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把宝璧送来。如今凭您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之罪应被诛杀,我情愿下油锅被烹,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仔细考虑此事。”秦昭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并有惊怪之声。侍从有人要把蔺相如拉下去,秦昭王趁机说:“如今杀了蔺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惠文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接见蔺相如,完成了大礼让他回国。
蔺相如回国后,赵惠文王认为他是一位称职的大夫,身为使臣不受诸侯的欺辱,于是封蔺相如为上大夫。秦国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和氏璧。
渑池会盟
公元前282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取了赵国的两块地方。第二年,秦国又派兵攻占了赵国的石城;又过了一年,再向赵国进攻,两国交战,赵国损失了两万多军队,但秦军的攻势也被遏止了。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惠文王在西河外的渑池见面,互修友好。
赵惠文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议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赵惠文王于是前往赴会,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惠文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见礼仪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的妄想。”赵惠文王同意这个意见,便去渑池与秦昭王会见。
秦昭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寡人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弹瑟吧!”赵惠文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昭王捧上盆缶,以便互相娱乐。”秦昭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递上瓦缶,并跪下请秦昭王演奏。秦昭王不肯击缶,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蔺相如要把脖颈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了!”侍从们想要杀相如,蔺相如圆睁双眼大喝一声,侍从们都吓得倒退。
当时秦昭王不大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缶。相如回头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敲缶。”秦国的大臣们说:“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向秦昭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惠文王献礼。”秦昭王直到酒宴结束,始终也未能压倒赵国。赵国原来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将相和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卑贱之人,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蔺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将军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
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秦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
阻用赵括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孝成王即位。
公元前259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孝成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孝成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后来,赵括果然惨败,四十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几乎灭亡,幸得五国出兵相救,蔺相如大约在这一个时期去世。
历史评价
缪贤:“其人勇士,有智谋。”
司马迁:①“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②能信意彊秦,而屈体廉子,用徇其君,俱重于诸侯。
刘向:“赵任蔺相如,秦兵不敢出鄢陵;任唐睢,国独特立。”
《世说新语》:“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
司马贞:“清梠凛凛,壮气熊熊。各竭诚义,递为雌雄。和璧聘返,渑池好通。负荆知惧,屈节推工。”
司马光:“相如抗节不挠,视死如归,卒欺秦王而归璧于赵。”
黄义刚:”蔺相如其始能勇于制秦,其终能和以待廉颇,可谓贤矣。但以义刚观之,使相如能以待廉之术待秦,乃为善谋。盖柔乃能制刚,弱乃能胜强。今乃欲以匹夫之勇,恃区区之赵而斗强秦。若秦奋其虎狼之威,将何以处之?今能使秦不加兵者,特幸而成事耳。“
陈普:“长年霜骨白皑皑,廉蔺羞颜似湿灰。白起杀心如未谢,二家随璧献章台。”
徐钧:“击何分秦胜负,璧还不是赵存亡。最怜恃勇偏轻举,直挟君王冒虎狼。”
王世贞:“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钱谦益:“危计难成五步间,置君虎口幸全还。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
埋葬地点
河北说
蔺相如墓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城北40华里的南城乡羌村。原有古庙三楹,庙有塑像,蔺相如墓在其庙后。后历经战乱。1997年3月重修,2000年8月完工。现蔺相如墓占地20余亩,墓前有石碑一座,大殿三间。殿内塑有蔺相如像,墙壁绘有完璧归赵、秦王击缶、负荆请罪、小巷回车等壁画。
山西说
蔺相如墓地位于山西省古县东北约50公里处的蔺子坪村,村南200米许,墓高约8米,围约50余米;墓前有一石碑,其碑文历千年岁月已不可辨,然其正而之“赵上卿蔺相如墓”几个大字犹十分清晰。周围有不少古树,墓地前竖立着民国时建的相如墓碑、《蔺相如墓告示碑》和《蔺相如墓志铭》三块碑。
故里之争
邯郸说
据民国28年刊《邯郸县志》“地理志。古迹”载:“蔺相如宅:在县西南二十里。今其地名蔺家河。”(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本239页)。
《广平府志》、《邯郸县志》、民间传说及一九九五年由大名人士张建华先生主编的《邯郸辞典》均有文字记述。村史悠久,沿袭至今,公元前279年已有文字记载,千古无可争议之名相、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生於斯。
又据《史记蔺相如廉颇列传》注:“蔺相如墓:在邯郸西南六里。”(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九册,第2449页)。又据《史记正义》载:“蔺相如墓在邯郸西南二十三里。”又据民国28年刊《邯郸县志》“地理志。古迹”载:“蔺相如墓:距城西南三十五里。相传有相如墓,已湮没。”(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本239页)。
安阳说
据《安阳县志》记载:“相村在水冶西南,战国时蔺相如故里,有碑文可考。世传蔺相如生于渐平岗村,后移此村,因以相名。”相村、渐平岗、岗西村,均为相府宅地。蔺相如故居,在岗西村有一个楼院,原庭堂宽敞,秀丽豪华。岗西村正北大路,直通蔺相如祖坟茔地,两旁松柏成荫,石人石马石羊石象成对,前有殿宇灵堂,后有莲花池塘,由玉带石桥连接。但因年久失修,现仅存楼院房基,莲花池也变成了莲花地。岗西村西头,还有蔺氏祠堂,家谱是布帛挂轴,上面画着蔺相如彩色遗像,下面排列着后世宗室,现已近百代世孙。蔺氏每家操办丧事,都要到祠堂先烧箔焚香祭奠祖宗,然后才殡埋下葬,直到如今,仍然保留着古老的葬礼仪式。
相关争议
京剧中有一个著名的传统剧目《将相和》,这里的“将”就是廉颇,这里的“相”自然就是蔺相如了,于是,许多人就以为历史上蔺相如的官职就是宰相。其实,蔺相如从来就没有做过相。
战国时代,赵国最高的官职称为“相邦”,西汉司马迁写《史记》时,因为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改“邦”为“国”,从此“相邦”称为“相国”,简称为“相”。《荀子·王霸》中说,相国是“百官之长”。在当时,相是整个官僚机构的首脑,是国王的辅弼,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蔺相如原来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舍人,出身低微。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他因完璧归赵,被赵惠文王拜为上大夫。渑池会上,蔺相如力挫强秦,为赵国保住了尊严,赵惠文王“以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这是《史记》对蔺相如的最后记载,可能不久他就病故了。从蔺相如崭露头角到“病笃”,这期间并没有过为相的记载,只知道他位在上卿,与赵奢、廉颇同列。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可见,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才是赵国的相。平原君为赵相在蔺相如当了上大夫之前,卒于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在蔺相如病笃之后。平原君“三去相,三复位”的“三”应该是实数。《史记·赵世家》记,赵惠文王“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乐毅列传》也说“以相国印授乐毅”。《史记·赵世家》又记,赵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魏冉来相赵”。又说“齐安平君田单将赵师而攻燕中阳,拔之。又攻韩注人,拔之。二年,惠文后卒。田单为相”。乐毅、魏冉、田单这三人全是“外国人”,授之相印都是一种临时的政治手段,他们为赵相的时间都很短,实权仍在平原君赵胜的手中。以上所述证明,蔺相如活动的时代内,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即使在平原君“三去相”的时间内,为相的也不是蔺相如。
相反,廉颇倒是当过相的。《史记·赵世家》载,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以尉文封相国廉颇为信平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也说“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假,意为代理,暂时的。廉颇做的是代理之相,这时平原君刚死不久,由廉颇暂理国政。

赵衰

 赵衰[cuī](?—公元前622年 ),即赵成子。嬴姓,赵氏,字子余,一曰子馀,谥号“成季”。亦称孟子余。谋士、战略家、政治家、赵国君主的祖先。是辅佐晋文公称霸的五贤士之一。春秋时期的晋国晋文公大夫,造父的后代。
从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起跟随晋文公重耳19年流亡生涯,在流亡途中多次献计协助晋文公脱险。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晋文公回国,赵衰任上卿,封原地。晋文公四年(前632年),赵衰随晋文公参与践土之盟。奠定晋国盟主地位。晋襄公六年(前622年),赵衰去世,儿子赵盾(即赵宣子)继位。
人物生平
人物出身
赵衰的祖宗是叔带,周幽王时期时代叔带逃到晋国建立赵氏,叔带死后又传了几代后,赵衰继承赵氏爵位。是晋文公年轻时候的好友。赵衰为侍奉晋献公还是侍奉几位公子进行占卜,结果都不吉利。占卜到侍奉公子重耳时,结果吉利,他就去侍奉重耳。
流亡时期
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冬,晋献公派兵攻打重耳所镇守的蒲地,重耳流亡,赵衰与狐偃、贾佗、先轸、魏犨等人跟随。其间赵衰负责掌管队伍的食物,有一次与重耳走散,虽然自己很饥饿,但还是忍着一口没吃。
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重耳由于骊姬之乱逃亡到翟,赵衰做随从。翟人讨伐廧咎如,得到两个女子。翟君把年少的女子给重耳为妻,年长的女子给赵衰为妻,后来生了赵盾。 当初,重耳在晋国的时候,赵衰的元配妻子已生了赵同、赵括、赵婴齐。
晋惠公七年(前644年),夷吾让宦者履鞮带着勇士去谋杀重耳。重耳知道情况后,就与赵衰商量说逃去齐国,于是,重耳又踏上了去齐国的路途。
重耳到了齐国后共住了五年。重耳爱恋在齐国娶的妻子,没有离开齐国的意思。赵衰、咎犯有一天就在一棵桑树下商量离齐之事。重耳妻子的侍女在桑树上听到他们的密谈,回屋后偷偷告诉了主人。主人竟把侍女杀死,劝告重耳赶快走。重耳不愿走,赵衰等人用计灌醉了重耳,用车载着他离开了齐国。走了一段很长的路,重耳才醒来,弄清了事情的真相,但只能无奈继续前行。
赵衰跟随重耳楚国,楚成王用对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们,重耳辞谢不敢接受。赵衰对重耳说,你在外逃亡已达十余年之多,小国都轻视你,何况大国呢?今天,楚是大国坚持厚待你,你不要辞让,这是上天在让你兴起。重耳于是按诸侯的礼节会见了楚成王。
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秋季,赵衰跟随重耳到了秦国,秦缪公十分高兴,亲自与重耳宴饮。赵衰吟了《黍苗》诗。秦缪公说:“知道你想尽快返回晋国。”赵衰与重耳离开了座位,再次拜谢说:“我们这些孤立无援的臣子仰仗您,就如同百谷盼望知时节的好雨。”惠公于九月逝世,子圉即位。十一月,晋安葬了惠公。十二月,晋国大夫栾枝、郤谷等人听说重耳在秦国,都暗中来劝重耳、赵衰等人回晋国,做内应的人很多。于是秦缪公就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晋君听说秦军来了,也派出军队抵拒。可是民众都暗中知道了公子重耳要回来。只有惠公的旧大臣吕甥、郤芮之流不愿让重耳即位。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最终返回晋国,这时已六十二岁了,晋人大多都归向他。  
助晋称霸
晋文公元年(前635年),秦国军队驻扎在黄河边,将要护送周王回京。赵衰说:“要想成为霸主,不如护送周王回京、尊敬周王。周、晋同一个姓,晋国不抢先护送周王回京,而落在秦国后边,就无法在天下发号施令。今天尊敬周王是晋称霸的资本。”三月甲辰日,晋国就派兵到了阳樊,包围了温,护送周襄王到了周都。四月,晋杀死了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周襄王把河内、阳樊地赐给了晋国。
晋文公三年(前633年),晋国编制了三军,赵衰推荐郤谷统帅中军,郤臻辅佐他;派狐偃统帅上军,狐毛协助他,赵衰被命为卿;栾枝统帅下军,先轸协助他;荀林父驾车,魏犨做护卫:三军去讨伐曹、卫。冬季十二月时,晋军首先攻下太行山以东,把原邑封给赵衰。
晋文公四年(前632年),赵衰随晋文公参与践土之盟。
人物晚年
晋文公七年(前629年),晋文公废除三行,设立新上军、新下军,使赵衰将新下军。晋文公八年(前628年),狐偃死,代替其佐上军,排名到了第四。此年年末,文公去世。晋襄公元年(前627年),元帅先轸战死,先且居为元帅,赵衰佐中军。晋襄公三年(前625年),赵衰随先且居参加抵御秦国的彭衙之战。
晋襄公六年(前622年),赵衰去世。谥号是成季,其子赵盾继承爵位。
主要成就
成就综述
赵衰作为晋文公五贤之一。赵国始祖,是一位谋士、战略家、政治家。在齐国的时候把沉湎于安乐窝的重耳灌醉拉走继续革命、设计让秦穆公支持重耳回晋国、战略性建议晋文公护尊王并护送周王回京等,一系列谋略奠定了晋国的霸主雏形。为人低调、不争权夺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回国后先任原大夫、后晋国扩军为三军,任上军主帅,晋文公晚年任命他为晋国最高执政大夫。他的一生除了帮助晋文公制定战略、举贤能外,还奠定了赵氏在晋国的地位,为将来三家分晋打下了基础。
知人之明
晋文公三年(前633年),文公建立三军,文公想任命赵衰,他推荐了先轸,认为先轸有谋略。文公征询元帅的人选,赵衰举荐了郤谷,说他爱好礼乐,熟读诗书。赵衰又举荐栾枝,认为栾枝忠贞谨慎,于是,文公命其将下军。次年,先轸等人在城濮立下不世战功,也充分证明了赵衰的慧眼。

文姜

 文姜(?-前673年),姜姓,名字不详,齐僖公之女,齐襄公异母妹,鲁桓公的夫人。与齐襄公乱伦被鲁桓公得知,齐襄公令彭生杀鲁桓公。以才华著称于当世,所以被称为“文”。
文姜与她的姐姐齐宣姜,都是当时闻名的绝色美人。文姜的婚姻一波三折,她的风流韵事,轰动了天下各国,人们一面讽刺她的荡妇淫乱行径,一面又歌颂她的绝世艳丽,《诗经》上就留下许多有关文姜的篇章,有毁有誉。
人物生平
夏商周时期,有贵族身份的男子只称氏与名,而不称姓。只有妇人称姓,周朝诸侯国齐国为姜姓。文是指有才华,所谓文姜是指有才华的姜姓女子。
鲁桓公三年(齐僖公二十二年,前709年),鲁桓公派公子挥到齐国迎娶文姜为妻,并立文姜为夫人。
鲁桓公六年(齐僖公二十五年,前706年),文姜为鲁桓公生下一子,因与鲁桓公同月生日,所以取名为同,同长大后立为太子(太子同)。后来,文姜再度为鲁桓公生下儿子公子友。
文姜出嫁前,便与其兄齐襄公私通。鲁桓公十八年(齐襄公四年,前694年)春天,文姜和鲁桓公来到齐国,再度与齐襄公私通。鲁桓公得知此事后,怒责文姜,文姜将鲁桓公的责骂告诉齐襄公。同年四月初十日,齐襄公宴请鲁桓公饮酒,将鲁桓公灌醉后,让公子彭生将鲁桓公抱上车,并命公子彭生折断鲁桓公的肋骨。鲁国人告诉齐国说:“寡君畏惧齐君的威严,不敢安居,前来修友好之礼。礼仪完成而未能回国,没有地方追究罪责,请求得到彭生,用他在诸侯中清除丑闻。”,齐襄公于是杀死公子彭生来向鲁国赔罪。
鲁桓公死后,鲁国人拥立太子同继位,是为鲁庄公。文姜于是留在齐国,不敢返回鲁国。文姜长期居住在齐国,后来回到鲁国,但仍然常常与齐襄公相会。齐襄公后来被公孙无知派连称杀死,文姜也没有离开禚地,就在那里遥遥地指挥鲁庄公管理政事,文姜在处理政务上展现了本领。
轶事典故
齐大非偶
春秋时代初期,齐僖公的两个女儿成了当时各诸侯国君侯、世子竞争的对象,他们纷纷借机前往齐国都城临淄攀扯关系,讨好齐僖公,以达到娶齐氏女子的目的。而齐文姜特别欣赏郑国世子姬忽,于是齐王意欲将文姜嫁与世子姬忽。
然而郑国的世子姬以“齐大非偶”为由,未答应其要求。这对齐文姜来说是莫大的耻辱,终于恹恹成病。
历史评价
刘向《列女传》引《诗》:“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此之谓也。”
刘向《列女传》:“文姜淫乱,配鲁桓公,与俱归齐,齐襄淫通,俾厥彭生,摧干拉胸,维女为乱,卒成祸凶。”
《东周列国志》:“齐僖公二女,长宣姜,次文姜,宣姜淫于舅,文姜淫于兄,人伦天理,至此灭绝矣!有诗叹曰:妖艳春秋首二姜,致令齐卫紊纲常。天生尤物殃人国,不及无盐佐伯王!”
家族成员
父亲:齐僖公
兄弟:齐襄公诸子、齐桓公小白、公子纠、公子彭生
丈夫:鲁桓公 
儿子:鲁庄公、姬季友
姐姐:宣姜
史籍记载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列女传·之卷七·孽嬖传》

秦哀公

 秦哀公(?—公元前501年),嬴姓,名籍。
《秦记》叫作秦毕公,《史记索隐》作秦㻫公,
秦景公嬴石之子,楚平王正妻孟嬴之父,春秋时期秦国国君
在位36年(公元前536年—公元前501年)。
前505年,吴国攻陷楚国国都,楚国大夫申包胥千里迢迢来到秦国求救,尽管从亲缘关系上秦哀公是落难的楚昭王的外公,但秦哀公不理。申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
秦哀公动容道:“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
于是为之赋《无衣》,发兵救楚,击败了吴军,吴王阖闾收兵回国,楚昭王得以复国。
人物生平
在诸侯大国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大国兼并小国,扩张土地。可是大国的诸侯不得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给立功的大夫。大夫的势力大起来,他们之间也经常发生斗争。大国国内的矛盾尖锐起来,都想把争夺霸权的战争暂时停止下来。
由于这个缘故,宋国大夫向戌在晋、楚两国之间奔走,做调停人。
公元前546年,晋楚两国和其他几个国家,在宋国举行“弭兵会议”(弭兵就是停止战争)。在这次会议上,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代表南北两个集团讲和,订下盟约。规定除齐、秦两个大国外,各小国都要向晋、楚两国同样朝贡。晋楚两国平分霸权,以后五十多年里,没发生大的战争。
到楚庄王的孙子楚平王即位之后,楚国渐渐衰落。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来的太子建废掉。当时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正在城父(在今河南襄城西)镇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来,诬说太子建正在谋反。伍奢说什么也不承认,立刻被关进监狱。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们回来,以便一起除掉。大儿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就跟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太子建事先得到风声,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到宋国去了。
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也从楚国逃出来,他赶到宋国,找到太子,太子建报仇心切,竟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想夺郑定公的权,被郑定公所杀。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投奔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
楚平王早就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嘱咐各地官吏盘查。
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县北)。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传说伍子胥一连几夜愁得睡不着觉,连头发也愁白了。幸亏他们遇到了一个好心人东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东皋公有个朋友,模样有点像伍子胥。东皋公让他冒充伍子胥过关。守关的逮住了这个假伍子胥,而那个真伍子胥因为头发全白,面貌变了,守关的认不出来,就被他混出关去。
伍子胥出了昭关,害怕后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是一条大江拦住去路。伍子胥正在着急,江上有个打鱼的老头儿划着一只小船过来,把伍子胥渡过江去。
过了大江,伍子胥感激万分,摘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人,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值一百两金子。现在送给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
老渔人说:“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五万石粮食的赏金,还答应封告发人大夫爵位。我不贪图这个赏金、爵位,难道会要你这宝剑吗?”
伍子胥连忙向老渔人赔礼,收了宝剑,辞别老渔人走了。
伍子胥到了吴国,吴国的公子光正想夺取王位。在伍子胥帮助下,公子光杀了吴王僚(音liáo),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音hé lǘ)。
吴王阖闾即位之后,封伍子胥为大夫,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又用了一位将军孙武,是个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吴王依靠伍子胥和孙武这两个人,整顿兵马,先兼并了临近几个小国。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向楚国进攻,连战连胜,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一直打到郢都。
那时,楚平王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楚昭王也逃走了。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坟,还把平王的尸首挖出来狠狠鞭打了一顿。
吴军占领了郢都。楚国人申包胥逃到秦国,向秦国求救。秦哀公没同意出兵。申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终于被感动了,说:“楚国虽然暴虐无道,但是有这样好的臣子,怎能眼看他们亡国!”
秦哀公派兵救楚国,击败了吴军,吴王阖闾才撤兵回国。
吴王阖闾回到吴国都城,把第一大功归给孙武。孙武不愿意做官,回乡隐居去了。他留下的一部《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杰出的军事著作。
史籍记载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诗经·秦风·无衣》(有研究者认为此诗是秦哀公所作,其根据是《左传·定公四年》有“秦哀公为之赋《无衣》”的记载。)
影视形象
1996年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谭涛饰演秦哀公。

狐偃

 狐偃(约前697-前629年)姬姓,狐氏,字子犯。是晋文公的舅舅,晋国重臣,又称舅犯、咎犯、臼犯。
狐偃出身戎狄部落。其父狐突,在晋武公时出仕晋国。其兄狐毛。武公之子晋献公娶狐突的女儿生重耳和夷吾,狐偃和兄长狐毛辅助重耳。
骊姬之乱使晋国混乱,狐偃劝重耳流亡外国。重耳开始了19年国外流亡。开始住在北狄,后来继位为晋惠公的夷吾密谋行刺重耳,重耳与属下大夫们流亡中原。
途中、重耳一行经过卫国五鹿(今河南省南乐县韩张镇五楼村),向种地的农民乞求食物,农民给他土块。重耳大怒要杀农民,狐偃说农民献土,说明公子得到土地啊,重耳大喜,此即为五楼献土。前636年,在赵衰、狐偃、胥臣、先轸的辅佐下重耳成为国君晋文公,狐偃帮助晋文公成为霸主,狐偃为上军将,是晋文公的首席谋士,之后,其子狐射姑继承了他的爵位。遗物有“子犯和钟”,现收藏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人物生平
家族缘起
狐氏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大狐容,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大狐氏,为春秋时期晋国原始旧姓。大狐氏原姓姬,因其先祖被分封在狐氏大戎(今山西吕梁山区),故以地名为姓氏,称大狐氏。在晋国建立初期,真正的宗周贵族是不多的,叔虞统治的“怀姓九宗,职官五正”等族人,大部分还是土著居民。事实上,晋国的“胡”风一直是很浓厚的,从西周初期受封于唐邑,后改唐为晋,建立晋国。其时,晋国人与周边民族通商、通婚的现象一直就十分普遍,国君也不例外。在史籍《左传》中称,晋献公“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汉朝史学大家司马迁也认为:“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
出仕晋国
晋献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子犯是重耳的“舅氏”,虽然史籍语焉不详,但由此大致可推知子犯是与其父狐突,其兄狐毛,跟随狐姬一道由戎入晋的。
辅助重耳
公子重耳少年 时期便受教于狐偃,赵衰等。这几个人“实左右之,公子居则下之,动则 焉”,成年以后仍是如此。后来楚成王赞他“广而俭,文而有礼”显然是狐赵等人耳濡目染的结果。献公八年(前671年),迁都绛(今山西新绛,一说翼城),狐偃随重耳至绛。献公十二年,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今山西乡宁),夷吾居屈(今山西吉县一带),狐偃又随重耳至蒲。献公二十一年,骊姬诬谄申生有弑君杀父之意,申生自缢身亡。到了这个危急的时刻,狐偃出场了。他早就对骊姬这个女人注意了,认识到当前的局势对重耳不利。就算晋献公不杀重耳和夷吾,但只要在国都呆着,就难逃骊姬毒手,看来还是走为上策,就给两个外甥出主意:请命由重耳守蒲城(今山西隰县西北)、夷吾守屈城(今山西吉县)。于是,他就同狐毛、赵衰、先轸、贾佗、魏犨等人护送公子重耳到了蒲城暂避。一年后出亡。有关狐偃这数十年的事迹,史载不详。据考,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即己成人,狐偃寄人篱下,尽为父为师之劳,不会有大的作为,但对晋后期政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文公染于舅犯,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评价中肯贴切。
狐偃随重耳出亡时,已逾花甲之年,仍不辞劳苦,夹辅重耳,为他出了很多计策,使重耳最终得以返回晋国,宏图霸业。
避祸狄国
重耳一行离晋后,狐偃力主去狄。当时,齐国是中原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北杏盟约后,齐桓公实际上已成为中原盟主。楚国也是南方的经济军事大国。狐偃为何弃强投弱呢?因为他意识到,齐楚千里迢迢,沿途崇山大川,举步维艰,仓皇出走又缺乏给养,即使能免于追杀,也会困死途中。且齐楚是否肯予接纳,也有疑问。而狄近易达,又是重耳母国,纳公子重耳应在情理之中。还有狄晋毗邻,可以观望动静,蓄力待时。可见,这个决定不失为上策。
重耳在狐偃、赵衰等人的保护下在狄国躲避起来。但是,晋国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派系林立,以大臣、太子太傅荀息为首的当然力挺奚齐,以大将、故太子申生的铁杆粉丝里克为首的誓杀骊姬一党。只因晋献公在世,各方都不敢轻举妄动。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病逝。公子重耳接到外公狐突发来的密件,哭着要回去奔丧。狐偃及时劝阻了他:晋国是骊姬党羽的天下,奚齐是太子,必然要当国君。你想回去尽孝道,但骊姬会将你视为国君的竞争对手,断然难逃毒手。
秦国国君秦穆公是一位政治高手,一直对晋国的事情洞若观火。他派公子絷远赴狄国慰问重耳,实际是试探重耳。公子絷说:我听人说,得国也在这个时候,失国也在这个时候,你虽然很庄重地身穿丧服,但时机不可错过啊。重耳赶紧把这话告诉狐偃。狐偃说,这是秦国在试探你,你必须辞谢,要表明仁爱思亲才是最宝贵的,而趁君父逝世去谋图私利是有罪的。重耳便按舅父的指导去对公子絷说:承蒙贵国国君慰问,不过我失位出亡在外,君父又去世了,不能回国守孝已是天大的过错,我又怎敢有别的想法,辜负贵国国君的好意呢?说完,对公子絷磕头而不拜谢,哭了一会就站起来,起来以后就不再和公子絷私下谈话了。
秦穆公知道后,感叹地说:多么仁爱的公子重耳啊!对使者磕头而不拜谢,表明他没有做晋君继承人的想法;哭了一回才站起来,表明他对父亲深切哀思;起来后不与使者私谈,表明他避开了自己的利益。从此,秦穆公对重耳另眼相看。
没多久,晋献公的长子申生和两个幼子都死了,公子重耳和夷吾就成了大臣们议论的对象。里克当时大权在握,是倾向于重耳的,于是就派狐偃的父亲狐突到狄国来,请重耳回去登位。狐偃把父亲请到密室,把重耳、赵衰叫来一起商议。狐突老迈,认为时机到了,可以回国。但狐偃对父亲说:这些年晋国发生了各种血腥的政变,如今国内一片混乱,大权旁落,公子重耳回去就一定能够稳住局势吗?狐突虽然是资格很老的重臣,但手头没有兵权,也拿不准。最后,大家还是一致同意狐偃“退一步再看看”的策略。重耳让狐突回复里克说:君父在世时,我违命出逃;君父去世我也没能尽孝,哪还有脸回来当国君呢?我的兄弟还有很多,贤能的也不少,请文武大臣们择贤而立吧。
对于重耳的婉拒,里克非常失望,只得选择公子夷吾,派重臣到梁国将夷吾接回来。公元前650年,夷吾在秦国大将公孙枝强兵的保护下回国登位,是为晋惠公。晋惠公回国后,把失败归结为重耳的过错,认为国中有大臣还惦念着重耳,才不给力,他才会输给秦国,于是就派了杀手,追杀哥哥重耳,并警告狄国,要是再保护重耳,就要派兵攻打。
狐偃听到风声,深感狄国是呆不下去了,就简单收拾行李,与同僚护送重耳仓皇出逃。在苦寒之地呆了十二年,重耳在当地娶妻生子,只得抛下妻儿流亡。
流亡列国
重耳等人到了卫国,卫文公是个胆小怕事的家伙,生怕收留了重耳将惹恼晋惠公,连见都不见。狐偃劝他说:自古以来,成大事的人都要历经磨难,寻常白眼算不得什么。我听说齐桓公礼贤下士,又是你哥哥申生的外祖父,肯定会接纳我们。再说,齐国的相国管仲去世了,齐国需要人才,或许我们能凭自己的微薄之力为齐国出一点力呢?不如到齐国去。
重耳出逃时并没带太多东西,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在卫国境内的五鹿,终于看到了一个耕地的农夫。重耳不顾公子的身份,上前讨些食物充饥。那农夫听说是逃亡的公子,向他吐了口口水,在地上抓了块土递给他。重耳再有修养,也被气得三魂出窍,绾袖子要找农夫拼命。狐偃及时阻拦了,笑着对重耳说:这是上天的恩赐啊!百姓给你土块,预示着你将拥有土地,拥有土地就拥有国家。重耳听了,恭敬地接过土块,向农夫表示感谢,并将土块揣在怀中。
重耳在狄十二年,狐偃反劝他赴齐。此时戎狄势力大为削弱,己无力帮助重耳“成事”,齐桓公虽年已垂暮,但雄心犹在,欲借晋为助,与秦楚抗衡,维持霸主地位。且“管仲殁没”,“哀而思始”“求善以忠”,定会收留人才济济的重耳一行。至齐后,果然受到桓公的热情款待,对重耳更是深加恩渥。只是由于齐桓公卒,五子争立,诸侯叛齐,内外交困,“子犯知其不可以动”,才毅然决定离开齐国。
这时,多年的流亡生活已使重耳意志消沉。他枕于安乐,“遂无去心”,“有终焉之志也”。狐偃又与姜氏谋,“醉而载之以行”。如果不是狐偃机智果敢地迫使重耳离齐,重耳只能在齐国苟且一生,文公霸业将无从谈起,春秋历史形势必会大变。
扫除内乱
重耳返国,时值晋动荡之余。十数年间,晋内讧不已,国乱民忧。先是“骊姬之乱”,继而献公去世,里克、邳郑杀奚齐、卓子,荀息身亡,晋惠公夷吾上台后,又杀了掌握实权的里、邳等大臣,弄得人心惶惶,众叛亲离。对外惠公背信弃义,发动不义战争,使晋元气大伤。
然而,从公元前636年文公即位,到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后不到五年时间,文公何以能宣信诸侯,称雄天下呢?《左传》云,文公历游诸国,备尝“险阻艰难”,故返国后,知“励精图治”以求霸。事实上,这是狐偃、赵衰等股肱之臣,帮助文公“蓄爱百姓,厉养戎土”的结果,其中,狐偃更是出了大力。
狐偃等帮助文公革新内政,迅速医治动乱留下的创伤,从而奠定了与秦楚抗衡的物质基础。主要措施有:—,选拔优秀人才治理国家,多年来,随重耳共度患难的一批老臣 都被委以军国重任。二,提倡孝事父母,尊祖敬家,忠于国事,“以厚民性”。三,废除繁重的徭役,减免苛捐杂税,资助无力生活和生产者。四,鼓励农耕,劝有分无,省灭国用,足财备凶。五,“大搜于被庐”,改上下两军之制为上中下三军之制。这些措施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社会生产,推动工商业的繁荣,提高晋军的战斗力,起了积极的作用。从而使晋国呈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昌盛景象。文公四年,晋军能在城濮大败楚军,一战而成霸业,无疑是改革带来的必然结果。
发兵勤王
文公元年(前636年),周室内乱,襄王弟昭叔(太叔带)伙同狄人伐周,占洛邑。襄王避难于郑,派使者简师父,左鄢父求救于晋和秦。文公二年,秦军至河上,将纳王。由于晋大乱之余,百端待举,国力尚薄,文公对勤王事宜迟疑不决。狐偃却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远见卓识,意识到这是晋成为诸侯盟主的天赐良机。当时,整个局势对晋极为不利。远在南方的楚国,自成王继位后,不断向北方扩张领土,公元前656年召陵之会后,楚加紧了北上的步伐,大有继齐桓公之后而称霸中原之势。西秦也不偏安于边陲,一直在觊觎晋国的领土。狐偃当然知道,只有南阻强楚,西扼边秦,才能入主中原。而此时的晋国,积贫积弱,国步维艰,在经济军事方面尚无力与秦楚抗衡。为此,必须首先在政治上取得诸侯的信任,提高晋的威望。况周王室同晋宗室有名义上的宗法关系,不纳则失之于义。狐偃力劝文公:“继父之业,定武之功启土安疆,于此乎在矣。”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文公终于出兵勤王,杀王子带于隰城(今山西隰县及周边一带),王入城周(今河南洛阳)。周王设宴款待晋文公,并赐樊、温、原和攒茅等人邑之田给文公。
勤王不仅扩大了晋国的疆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晋在诸国中的地位,为晋入主中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军事天分
狐偃不仅具有政治家过人的胆识,还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大智大勇。文公三年(前634年)楚胁迫陈蔡攻宋,宋求救于晋。从当时的各诸侯国局势看,晋楚两国的直接冲突已经不可避免。但是,晋军在数量抑或质量上都逊于楚军。面对强敌,狐偃采取“调虎离山之计”,避其锋芒,以智取胜。他提出:“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晋军伐曹卫,取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南),三月攻占曹国都城,迫使楚军撒出宋国。
当楚军复攻宋国时,狐偃毫不惧色。决心同楚国决一雌雄。他预言:“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打消了晋文公的顾虑。狐偃战赂上蔑视敌人,是以战术上重视敌人为前提的。《吕氏春秋》云:“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曰‘楚众我寡,为之奈何’,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以文,繁战之君,不足以诈,君亦诈之而已。”在城濮之战中,晋军始终贯彻狐偃“诈”的策略。战争初期,晋军“退三舍避之”,使楚军更加骄横轻敌。战争中间,狐偃、先轸命令晋军以虎皮蒙马,马后拖着树枝,扬起尘土,制造逃跑假象,“伐其木以盖其兵”,迷惑楚军,使楚军处处被动挨打,以“败绩”告终。
人物成就
僖公三十一年(前629年),狐偃卒。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可以这样说,狐偃为晋文霸业付出了毕生心血,无狐偃则无晋文霸业,此誉实不为过。狐偃的品行和才华受到各国诸侯大夫的推崇。宋公孙固称狐偃“惠以有谋”;曹大夫僖负羁赞狐偃:“可谓贤矣”楚令尹子至见其卿才,甚至“请上狐偃。
人物评价
狐偃同其父狐突,其兄狐毛还受到后人深切的怀念。原因是,狐偃具有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和忍辱负重的传统美德。流亡途中,历尽磨难。所经各国,有礼遇,更多的则是冷遇和轻慢,甚至难免乞食,或有杀身之虞。狐偃为了返国大局,忍辱负重,唯力是视,受到时人的嘉许和后人的尊敬。其次,狐氏父子之人忠公体国,具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骊姬之乱后,狐突派其二子夹辅重耳,逃出晋国。在秦时,当狐偃听到怀公命从重耳亡者返国,不返者“尽灭其家”的胁迫时,他大义凛然,拒绝回晋。其父狐突也仗义死节,伏剑身亡。
两汉、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历代皇帝都以狐突忠贞报国为忠义楷模,及至宋代,宋徽宗封狐突为忠惠利应侯。七月十四日狐突诞辰日至今仍为交城一带的传统古节。最后,作为功绩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狐偃在春秋发展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晋之卒成霸业,偃之力居多,”而晋文公称霸,遏止了秦楚等生产力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的扩张,动摇了西周宗法统治秩序,有利于中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那么.狐偃的历史贡献则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人物影响
城濮之战晋胜楚败的结局,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它改变了春秋时期中原的政治格局,确立了晋的霸主地位,从此开始了晋楚争霸中原的百年历史。关于战争的指挥者,有学者认为主要是先轸。事实上,狐偃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是有道理的。连晋文公也盛赞:“偃言万世之功”,给狐偃以极高的评价.
后世纪念
狐偃墓位于河南省荥阳市王村乡西胡固村南。上有冢,现占地约3500平方米,最高处约20米,冢土为夯筑,中间夹杂有数层石渣。
家族关系
长辈
父亲:狐突
兄妹
兄长:狐毛
妹妹:大戎子狐季
次妹:小戎子
外甥
长外甥:晋文公姬重耳
次外甥:晋惠公姬夷吾
外孙
晋文公诸子女
晋怀公

左丘明

 左丘明(约前502年—约前422年),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公元前451年前后,左丘明因病去世,并安葬于故乡肥城石横镇衡鱼村东北处。
人物生平
公元前506年,周天子率领诸侯讨伐楚国,为保存典籍,倚相带领子孙离开楚国来到鲁国,定居肥城石横衡鱼村,做了鲁国的太史。倚相把典籍献给了鲁国,以便保存下去。为使子孙后代不忘先人,他把姓氏定为老祖宗封地营丘的“丘”字。他的儿子亦通晓史事,被任命为鲁国的太史,成生子左丘明,后来左丘明又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位,继任鲁国的太史官。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
周敬王四十一年(约前479),晚年的左丘明,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辞官回乡。
左丘明辞官还乡后,建立了左史书舍,开始编纂《左传》《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与《左传》一起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
公元前451年前后,左丘明因病去世,并安葬于故乡肥城石横镇衡鱼村东北处。
孔子夸赞
孔子曾多次赞叹左丘明的“君子”风范。例如,有一次孔子前往齐国,路过肥邑,感叹道:“肥有君子焉。”意思是说,肥邑这块地方出了位令人仰慕的君子,对左丘明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另外,《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胜质才称得上史笔,文质彬彬才算得上君子,似乎也是敬重的左丘明。如果说《公冶长》是在赞扬左丘明的高尚品格,那么《雍也》就是在赞扬左丘明的史家文笔。
纂修史书
为了著述历史,左丘明曾与孔子一同前往周室,在周太史那里查阅档案,回鲁后孔子便写了文字简明的《春秋》,而左丘明则写成了内容浩繁的《左传》。鲁国是周公的封地,相传周公治礼作乐,鲁国保存了前代的多种礼乐制度和文献,所以鲁国一向有“礼乐之邦”的美称。西周灭亡后,周室文化在西方荡然无存,却在东方鲁国保留得相当完整。当时鲁国的各种文献和档案资料,属于太史职掌收藏,左丘明既然为鲁国的太史,自然也就掌握了春秋时代中原最丰富的文献资源。因此,左丘明能够写出《左传》这样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巨著也就不难理解了。《左传》的编撰,是左丘明史官生涯中最大的成就,其在中国思想史、史学史、文学史和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参政议政
左丘明与孔子同为春秋末期人,二人关系密切。他曾与孔子一同前往周室,鼎力支持孔子从政,受到孔子的好评。加上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得鲁侯器重。
作为太史,左丘明非常关心国家政事,积极参政议政。如鲁定公想任命孔子为司徒,打算找三桓进行商议,事先征求左丘明的意见。左丘明说:“孔子是当今的大圣人。圣人一当政,犯错误的人就很难保住自己的官位。您要任用孔子,却又想和三桓商量,他们怎会支持您的主张呢?”鲁定公百思不得其解地问道:“你怎么知道他们不会同意?”左丘明笑了笑,回答道:“从前,周朝有个人很喜欢毛皮大衣,同时也很喜欢美味肉食。他想做件价值千金的皮大衣,于是就去和狐狸商量,直接向狐狸索要皮毛;他想办桌味道鲜美的牲祭,于是就去同羊儿商量,直接向羊索要羊肉。话还没说完,狐狸和羊儿便都躲藏了起来。因此,五年过去了,这人一件皮大衣也没做成;十年过去了,一次牲祭也没做上。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周人的谋略不对。你打算任命孔子为司徒,却召集三桓来商量,这同与狐狸商量做皮大衣、与羊儿商量做牲祭是同一个道理。”
左丘明这样说是因为孔子主张削弱三桓,加强君权,曾向鲁定公提出“堕三都”的建议。“三都”指三桓的三个据点:季孙氏的费邑、叔孙氏的睩邑和孟孙氏的成邑。“三都”是三桓对抗公室的私有据点。由于三桓住在国都,封邑由家臣掌管,因此“三都”对三桓本身来说同样也是一种威胁。孔子通过游说曾一度使鲁公拆掉了叔孙氏的睩邑,如此这样,左丘明冷静地分析了三桓不会支持鲁定公任用孔子的原因,看到了三桓与孔子之间的矛盾,所以当鲁定公征求自己的意见时,他便用两个寓言故事比喻说明,建议避开三桓直接任用孔子。于是,鲁定公听从左丘明的建议,没经三桓同意就直接任命了孔子。
主要成就
文学创作
左丘明相传著有《左传》《国语》两部文学巨著。
《春秋左氏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叙述详明,文字生动简洁,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国语》分别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年-前453年)周王室及鲁齐晋郑楚吴越诸国史实,偏重记述君臣言论,为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
《左传》记事相当详细,对历史事件一般都能做到首尾完整。此外,《左传》还吸收了其他史体的长处,把其他史体的史料按年代顺序组织进去,使编年体史书达到基本成熟的程度。所以,《左传》是中国第一部真正名副其实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不仅如此,在历史编纂上,《左传》还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它在编年记事总的格局中,富于变化,有时着意写一件史事的本末原委,有时集中写一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和活动。这不仅拓展了编年体史书在写人、记事方面的容量,而且有助于弥补一件史事被相关年代中其他史事割裂的缺点。另外,在编纂学上,《左传》首创“君子曰”一栏。“君子曰”以议论形式升华史事,为史书作者发表一家之言提供了园地,成为一种优良的史学传统。
思想主张
左丘明很重视礼的作用。他认为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造福人民的依据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须遵行的规范;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把礼和义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意思是:一思考问题就要想到礼,一做事就要考虑到义,不为利而丧失意志,不为义而感到内疚。体现礼的众多礼节也要和义结合,对失礼行为持坚决批评的态度。
受重礼思想的影响,左丘明特别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这些修养包括忠、孝、信、义、让等。他认为忠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品德,忠的首要涵义是忠于国君:楚国的子囊在国君死后还不忘给他增加好名声,在自己将要死的时候不忘保卫祖国,他认为这就是忠;鬻拳曾用兵器威逼楚文王纳谏,自认犯了罪而砍断双脚,他认为这也是忠。对君王要忠,对父母就要孝。郑庄公因母亲帮助弟弟谋反,将母亲软禁起来发誓永不相见,颍考叔帮助郑庄公母子和解,左丘明对颍考叔大加赞叹,说他能爱自己的母亲,并且把这种爱也传递给庄公,是“纯孝”。信是君子的一个道德标准,它不仅表现在个人品德上,还体现在国家之间,如果国家之间的结盟不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即使结盟也没有任何意义。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除了讲信,还要讲义。卫大夫石砏大义灭亲,将参与叛乱的儿子正法,左丘明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纯臣”。让,就是谦让,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形成一种上下谦让的良好社会风气,那么这个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另外,君子还要从善不从恶,知道善不可以丢、恶不可以长,做到从善如流。对于那些践踏忠孝信义、品行恶劣的人,左丘明表示深恶痛绝。
左丘明认为国君也必须注重品德修养:国君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自己要贤明,做到秉正无私、心胸博大、知人善任;治理国家,还必须把德政和刑罚结合起来,用德政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纠正邪恶,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邪恶才能消除。
左丘明认为在军事上也同样要重视德和义的作用:主张战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就不要出师。这些准备包括:度德,即考虑自己的德能否争取到民众的拥护;量力,即正确估价敌我力量的对比;亲亲,即努力团结自己的亲人,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支持;征辞,即要有开战的充足理由;察有罪,即考察有罪过的征伐目标。除了第二条“量力”之外,其余四条都与德义有关。
人物评价
史书评价
《肥城县志》(清康熙十一年本)载:“乐正子春曰:‘子适齐过肥。肥有君子也。'”是以《史记》称左丘明为“鲁君子”,肥城亦因此而获“君子之邑”之美称。
《汉书》赞曰:“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籑之,上断唐尧,下讫秦缪。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籑异同为《国语》。”
历代评价
夏侯湛:“世乱谗胜,君子道忧。丘明达圣,致志《春秋》。微言逃难,旁行不流。庶几斯文,希志训猷。”
丁谓:“猗欤左氏,闻道素王。依经作传,微旨用彰。词有余韵,人镣末光。庆封锡壤,广鲁之疆。”
孔子:“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后世纪念
民国以前
左丘明的品行和对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左丘明逝世不久,人们即将他著述过的地方称作“左传精舍”,予以保护,并代有修葺。
汉初,肥城置县伊始,就在县城兴建了“左传精舍”,并立重修碑以志。
汉平帝时(1-6),《左传》初立学宫。东汉建武年间(25-56),《左传》复立。
唐贞观二十一年(637),太宗李世民颁《左丘明等二十一人配享孔子庙诏》,封左丘明为“经师”,从祀文庙。左丘明后裔为此植槐纪念,称“谢唐槐”。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赵恒,追封左丘明为瑕丘伯,授其四十七代孙丘芳衣巾,以主祀事。翌年,平阴县令王讽重修“左传精舍”并立碑详述追封之事。
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赵佶封左丘明为中都伯。
明洪武四年(1371)肥城知县丘明后裔丘思齐重修“左传精舍”。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朱厚璁追封左丘明为“先儒”,敕建墓门坊,并亲书“先儒之墓”。
明毅宗崇祯十五年(1642)朱由检敕封左丘明为“先贤”。肥城知县王惟精与左丘明第六十四代孙丘云特辑订《左传精舍志》。《左传精舍志》设遗像志、本传志、祠墓志、艺文志、谱系志等五卷,清乾隆六年(1741)增辑本现存于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档案馆。
清左丘明六十八代孙丘行键与六十九代孙丘玉洁捐资七千余两重修县学宫、痒门,咸丰皇帝书赠“敦崇名教”,以旌表其行。袭封衍圣公、孔子第七十代孙孔广启题赠“承先卫道”匾。
清雍正三年(1725),为避孔丘讳,上谕除“四书”“五经”外,凡丘均加“邑”部为“邱”,丘明及其后裔的丘字均改写为“邱”。民初,丘氏后人闽杭清举人丘荷、台湾清进士丘逢甲认为雍正所为不公,呼吁去“邑”复“丘”,还祖先本来姓字。丘氏族人闻者纷纷响应,恢复了“丘”姓,而未闻者则仍沿用“邱”字至今。因此,丘与邱本是一姓,都是左丘明的后裔。清乾隆十六年(1751),清礼部重新确认丘明之谪孙为世袭奉祀生,并赐祭田18亩。
民国以后
左丘明文化旅游区
左丘明文化旅游区位于山东肥城石横镇衡鱼村。景区高标准、高起点修复了左丘明墓、碑、牌坊等,规模宏大,甚为壮观。主要景点有左丘明墓及左丘明文化纪念馆,馆内有大量珍贵文物,对研究左丘明史学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丘明中学
2011年5月20日上午,肥城市矿区中学更名为“丘明中学”揭牌仪式举行,肥城市、肥矿集团及社会各界参加了此次盛大活动。原矿中更名为“丘明中学”,体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对乡贤史圣左丘明的尊崇,是弘扬左丘明思想文化工作的一大举措。校名为国际左丘明文化研究会会长丘恩处题写。
左丘明文化研究会
2011年12月16日,山东省肥城市丘明中学成立“左丘明文化研究会”,当日研究会编辑并印发了第一期会刊。研究会的成立得到了来自海内外丘氏宗亲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丘明中学校长严铁军在左丘明文化研究会揭牌仪式上介绍说:“弘扬左丘明文化,就是传承先儒‘敬德、尊礼、保民、慎罚’的思想,不学习民族历史,就不能掌握民族精神;不了解左丘明文化,就不能领悟完整的国学。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传承民族精神、弘扬左丘明文化的重担,丘明中学走在了前列,这是丘明中学的责任,更是丘明中学的光荣。”
人物争议
姓氏考证
从姜太公封齐、庶子印以丘为姓,到娄嘉奔楚、改姓左氏,再到成避乱迁鲁,左丘明的先人经过了自“姜”而“丘”,由“丘”改“左”的姓氏转换,同时也经历了 齐、楚、鲁三地的坎坷迁移,可以说是家世遥远、演变曲折。
左丘明的儿子瞻,精通儒道,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孙子启同样博学多才,长期做鲁国的大夫。四代孙诚是位超凡脱俗的隐士,才华出众。王莽新政时,曾召集天下学者为其所用,十五代孙起也受到招聘。起因不愿为王莽效力,担心王莽加害自己,于是改姓为丘,逃避到陶阳隐居起来。
都君邱氏姓氏出于左丘明。《风俗通义佚文·姓氏》曰:“丘氏,鲁左丘明之后。”是左丘明后裔有姓邱氏者或邱氏有出左丘明者在东汉文献有证。丘、邱通用,耳旁为后加。左丘明及其早期后裔姓左,与都君邱氏在两汉之际改左为邱相连贯。
按《精舍志》记载,肥城都君邱氏即左丘明嫡传后裔,这支后裔世系清楚,两千多年来一直居守故邑祖墓。左丘明后裔邱氏宗族世守都君,其家谱《左传精舍志》所记左丘明以来的世系,北宋初年以后可靠资料日多,有不少史籍、方志、碑记、诗文等作证,可以不用怀疑。宋代以前从东汉初年开始渐有零星的佐证资料。汉人《风俗通义》谓邱氏出于左丘明。北齐《魏书·地形志》、唐《元和郡县志》都记载了左丘明墓,地址与都君吻合。
然《前汉书·鲍宣传》中凡王莽征召不出者具列姓名,其中并无邱起,且既改姓避莽,何以又筑左传精舍,使欲盖弥彰?”⑦礼部驳议看似不无道理,但毕竟有些不顾历史变迁而过于苛求古本。又王莽征召人才甚滥,《鲍宣传》焉能包罗“具列”不出者名单,而建左传精舍时已时过境迁,岂得谓其欲盖弥彰,后辈应该历史地去看待左传精舍与邱氏家谱的出现。东汉初年它们出现之前,左丘明后裔在文献中没有任何踪迹,这与《左氏春秋》原为独立编年史、尚未向《春秋》学演变相一致,如果当时有其踪迹才是怪事。西汉经学的兴盛和刘歆对《左氏春秋》的珍重使其开始向传演变,嗜好经古文学的王莽寻求左丘明后裔本在情理之中,而丘明后裔却不知是福是祸,不敢轻易登上王莽的险船。东汉初年江山易手,经学统治地位依然,尽管经今古文学家对《左氏》是否传《春秋》还在进行争论,时代却给邱氏提供了借经人仕和光宗耀祖的良好条件,于是邱氏宗族便开始有所活跃。对于古代重视宗统的文化家族,15代世系的记忆并非难事,所以“邱堂纂续旧谱”当有所据,尽管这段时期文献无征,但结合历史去看倒也基本可信。
可以说,都君邱氏即左丘明嫡传后裔。他们世居祖地,战国、西汉默默无闻,到新莽时改左为邱,东汉初年随着《左氏》传经而大修祠堂家谱,其后便在文献中逐渐露出了清晰面貌。
《左传精舍志》的主体资料基本可信,具有一定研究价值,不过左丘明与楚左史倚相没有血统关系,“姓谱”部分多属伪托。从现有资料看,左丘明后人当有左、邱二姓,其中作为嫡系后裔的肥城都君邱氏宗族比较可信,其余各地左、邱两姓中的旁支后裔尚有待探讨。
清雍正三年(1725)为避孔子名讳,奉旨“丘”旁加“阝”改为邱氏,今石横邱氏皆为左丘明之后人。
左邱两姓考证
《精舍志》卷五《谱系志》“姓谱”云:“太公封于营邱?支子印遂以邱为姓。”又云:“(邱明世为鲁左史官)因以左为姓氏,其后裔?去左袭邱,隐居陶阳,复以邱为姓氏。”“世系”对改姓记载同于“姓谱”。卷四《艺文志》所收“宋祥符二年平阴令范讽重修左传精舍记”碑记亦谓“乃避新莽之乱,去左袭邱。”这些资料透露出两点信息:一是丘明当有左、邱两姓后裔,二是邱姓并非皆出丘明。
按“世系”所录,左丘明及其后人为左姓时共15代,15代中第4、8、9、12四代各生二子,第6代生三子,其余各代都是单传。“世系”专记嫡长子,嫡长子所生之次、庶子或许有所忽略,因此所谓单传未必就是实际上的单传,旁支当比“世系”所录更多。即以“世系”所录计算,嫡长子一支始终为一,旁支在不同时间的四代中杈出有六,六支尚会继续分杈,是两者比例至少为1:6。邱起改姓时,第4、6两代的半数旁支与嫡长子的血缘关系己隔10代左右,8、9代两个旁支也早已出了五服。他们或许已经迁离故土,或许继续守居祖墓,前者应当继续姓左,后者也不一定全部追随邱起改姓邱氏。例如,据《大明一统志》《山东通志》《曹州府志》《曹南文献录》等方志记载,定陶一带有陶丘,或名左山,有左丘明墓及左姓居民;又据地方调查,今汉上南陶村有不少左姓居民,皆奉左丘明为远祖。邱起“隐居陶阳”当与彼两地相关,很可能正是投靠那里的旁支同宗隐居。旁支后裔迁离故土定居,起一始祖坟墓供奉并不奇怪。上述两地左姓或许就是邱起之前左氏旁支后裔,不可轻易予以否定。邱起之前旁支保留左姓,且宗族规模应该大于改为邱姓的嫡支,邱起之后嫡支改为邱姓,是左丘明当有左、邱二裔。 《姓谱》所谓太公支子以邱为姓,在《风俗通义佚文·姓氏》《通志·氏族略》《姓考》等姓氏文献中查之有据,是邱姓有出于周初姜太公者;《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有邾大夫丘弱,是邱姓有出于春秋邱弱者;《风俗通义佚文·姓氏》云“汉末丘俊持节江淮,属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居吴兴”,是邱姓有出于西汉丘俊者。三者皆非左丘明后裔。又据《风俗通义佚文·姓氏》,汉代有常丘、商丘、瑕丘、蛇丘、佘丘、虞丘、渠丘、葘丘、谢丘等复姓,多为后世不见,或许去复为单而成邱姓。古人依邱而居即可姓邱,是邱姓多源,不出于左丘明者多也。左姓多出于左职,左职并非仅有左史,左史并非仅有左丘明,《淮南子·览冥训》《史记·龟策列传》有商末左强,是左姓亦为多源格局。  
生卒年
尚若倚相、孔子、左丘明系同一代人。孔子(前551-前479)生卒年代明确,无须考证。倚相始见《左传》昭公十二年,是年即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上文《精舍志》所云倚相事即本《左传》。当时倚相随军出征,能读《三坟》等书,年龄不会少于20岁。有人研究以为,“(楚)左史应是倚相与左史老的氏称”,“晋楚左史皆系氏称,氏称源于官名”,“楚左史当来自于晋左史”,是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与栾氏一起逃奔到了楚国”。其说并非毫无根据,倘若成立,则倚相不出于齐。另据《汉书·古今人表》倚相在时序上居于丘明之后。如果左丘明确系楚左史倚相之孙,则左丘明的家世或许可以向前追溯,但文献证明两人根本没有血统关系。
而根据存世的刘向《别录》佚文“左丘明授曾申”,以及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所记“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等史料判断,可知左丘明的出生年代约与孔子晚年弟子曾参及曹恤等人大致相当。即左丘明在年龄上应为孔子的孙子辈,而约生于鲁定公在位的中期;而据《左传》《国语》二书对于历史人物的称呼来看,可知左丘明应当卒于鲁元公在位时期,即公元前五世纪晚期。
墓地故里
千百年来,史学界对左丘明的姓名及其里籍、墓地等,却多有不同见解,有说枣庄峄城人。2000年9月2日至4日肥城市举办了中国首次左丘明文化研讨会,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等院校近40位专家、教授、学者以及海内外丘氏宗亲代表云集肥城,进行学术交流。大会有20多件论文进行了交流,一致认为,根据掌握的材料认定,左丘明的墓地与故里均在今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左丘明是丘(邱)氏的祖先。大会成立了左丘明文化研究会。
公元前452年前后,左丘明因病逝世。根据左丘明生前嘱托,遗体安葬于其所植银杏树“一箭之地”的都君庄东高地上,在这里可东向齐都,南顾鲁城,表达了左丘明的齐鲁情缘。有关左丘明墓的记载最早见《魏书·地形志》。言:“东平郡领县七:无盐、范、须昌、寿张、平陆、富城(汉晋属。有富城、卞城、武强城、左丘明冢)刚。”富城遗址位于肥城市王庄镇,其疆城包括今肥城市的王庄、桃园、石横、湖屯等乡镇。《汉书人表考》也载:左丘明“葬泰安肥城县西南五十里肥河乡都君庄”。清康熙十一年《肥城县志》载:“左丘明墓在城西南五十里肥河乡都君庄正觉寺之西。”宋王去非诗《题左丘明墓》也准确说明了其位置。诗中说:“寺压古坟阙已摧,坟前古树已凋衰。未能迁寺还封树,每到都君一泪垂。”清俞正燮在《左丘明墓考》中,更依据《水经注》《魏书》《通志》《元和郡县志》《天顺一统志》等史料,力排左丘墓在东平、峄(山)、曹(县)说,认定“丘明墓依古籍在今肥城,审矣!”。

秦昭襄王(嬴稷)

 秦昭襄王嬴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一名稷。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间,发生了著名的伊阙之战,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华阳之战和长平之战。
早年在燕国为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公子稷在赵燕两国的武力护送,以及右相樗里疾、魏冉、宣太后等人的拥立下继承王位  。秦昭襄王即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魏冉为咸阳将军,王叔樗里疾为相 。公元前304年,年满二十二岁的秦昭襄王在举行冠礼后开始亲自处理决策国事 。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当时被称为四贵的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擅权,出现了私家财富重于秦王室的局面,昭王听从魏人范雎的建议,收回宣太后的干政权,驱逐四贵,拜范雎为相,采用范雎所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了周朝八百年统治。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昭襄王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葬于秦东陵 
人物生平
继位为君
秦昭襄王,秦惠王子,母宣太后。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与大力士孟说在洛阳周王室的太庙比赛举龙文赤鼎,不幸胫骨被砸断而死。武王突然死去,又无子,为了继任者的问题发生争执。公子稷当时在燕国做人质,赵武灵王用计,由代郡的宰相赵固将他从燕国迎入赵国,再送到秦国去。
秦国的群臣大多表示反对立他为君,但在魏冉等人的支持下,作为武王同父异母的他,继承秦王之位,是为秦昭襄王,又称秦昭王。这时昭王年少,母宣太后听政,以魏冉(宣太后异父长弟)为将军。 
秦昭襄王元年(前306年),昭襄王接受右丞相甘茂的提议将武遂之地归还给韩国,向寿和公孙奭对昭襄王提议反对这件事。由于二人仇恨甘茂,不断向昭襄王谗言。甘茂对此状况相当惶恐,害怕有祸上身,假借讨伐魏国为由,投奔齐国。
秦昭襄王三年,秦昭襄王嬴稷与楚怀王熊槐在黄棘(河南南阳)结盟。同时秦国把上庸(湖北十堰竹山)给了楚国。
秦昭襄王四年,齐、魏、韩,三国因为楚国的原因与秦国结盟,背叛了合纵的约定,联合在一起攻打楚国。楚国派遣太子熊横到秦国作为人质,秦国发兵救楚国,攻占了蒲阪(山西运城永济市西)、阳春(山西运城永济市西南)、封陵(山西运城芮城风陵渡)。秦国再攻打韩国,又攻占了武遂(山西运城垣曲)。
秦昭襄王五年,秦昭襄王嬴稷、魏襄王魏嗣、韩太子韩婴,在临晋(陕西渭南大荔)会面。秦国把侵地蒲阪归还给魏国,抗秦合纵的盟约又瓦解了。楚太子熊横从秦国逃归楚国。
秦昭襄王六年,秦、韩、魏、齐,四国联合攻打楚国,楚国在重丘(河南驻马店泌阳)大败,楚国大将唐昧被杀。秦国的蜀侯嬴辉被诬蔑进献毒物,秦国派遣大夫司马错击杀了他。秦国继续攻打韩国,占领了穰城(河南南阳邓州市)。
秦昭襄王七年,秦国的华阳君芈戎攻打楚国,斩首了3万人,杀了楚国的大将景缺,攻占了襄城(河南许昌襄城)。秦丞相樗里子病死了,楼缓继为丞相。 
击破楚国
秦昭襄王八年,秦昭襄王邀楚怀王在武关(陕西商州商南)会面结盟,途中突然劫持楚怀王到咸阳,强迫楚怀王割巫郡(重庆巫山)、黔中郡(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的地给秦国。楚怀王愤怒拒绝,于是昭襄王拘留了楚怀王不让他回去。秦国任命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为秦相。
秦昭襄王九年,秦昭襄王嬴稷听信谗言,准备杀了田文,田文逃回齐国。秦军出武关攻打楚国,斩首了5万人,攻占了楚国的十六座城。
秦昭襄王十年,楚怀王从秦国的囚拘中逃走,秦军遍布在楚道上搜捕,楚怀王熊槐投奔赵国,赵国不敢收容他。在投奔魏国的时候,秦兵追到魏国抓住了楚怀王。
秦昭襄王十一年,楚怀王死了,秦国归还了他的尸体。 
秦昭襄王十二年,秦国任命穰侯魏冉为丞相。 
秦昭襄王十四年,韩、魏攻秦,秦国任命白起为元帅,在伊阙(河南洛阳南)打仗,打败了二国联军,大获全胜,斩了24万人,掳获了魏国和韩国的联军统帅——魏国大将公孙喜。
秦昭襄王十六年,秦国攻打韩国,攻占了宛城(河南南阳)。
秦昭襄王十七年,魏国割河东(山西)400里、韩国割武遂地(山西运城垣曲东南)200里给秦国。
秦昭襄王十八年,秦国的大良造白起、客卿司马错,率军攻打魏国,军队打到了轵城(河南济源),攻占了大小六十一个邑。
东西二帝
秦昭襄王十九年,秦昭襄王嬴稷称西帝,派遣使臣尊称齐湣王田地为东帝。齐王听从谋士之策,自去帝号,并约诸侯合纵攻打秦国。秦昭襄王被迫也取消帝号,恢复称王。 
秦昭襄王二十年,秦国攻打魏国,攻占了新垣(山西运城垣曲)、曲阳(河南济源)。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割故都安邑(山西运城夏县)给秦国用来求和,秦国将安邑之民全部驱赶到魏国,仅留下了这座城。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秦国、楚国在宛城(河南南阳)会面。秦国、赵国在中阳(山西吕梁地区中阳县)会面。秦国的大将蒙武攻打齐国,攻占了九座城。
秦昭襄王二十三年,燕国的上将乐毅和赵国、秦国、韩国、魏国会面,五国联军,大举攻打齐国,攻占了齐国的七十几座城。
秦昭襄王二十四年,秦、赵二国在穰城(河南南阳邓州市)会面。秦国攻打魏国,攻占了安城(河南新乡原阳),前锋打到魏国的首都大梁才凯旋归国。秦昭襄王嬴稷向赵国索要和氏璧,声称用十五座城交换。赵国派遣舍人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奔赴秦国,见秦国毫无诚意,将和氏璧完整的拿回了赵国。 
鲸吞蚕食
秦昭襄王二十五年,秦国攻打赵国,攻占了两座城。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攻占了石城。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秦国大将白起攻打赵国,斩首了2万人,攻占了代郡(河北张家口蔚县)光狼城。秦国的大将司马错攻打楚国,攻占了黔中(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楚国割汉水以北及上庸的地(湖北十堰竹山)给秦国求和。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大将白起攻打楚,攻占了鄢城(湖北襄樊宜城)、邓县(湖北襄樊市)、西陵(湖北宜昌市)。秦国和赵国在渑池(河南洛阳新安西)会面。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秦国的大将白起攻打楚国,攻占了楚国国都郢都(湖北荆州江陵),烧了楚国的先王坟墓彝陵(湖北宜昌市),楚国的兵力溃散,不能复战,迁都到陈丘(故陈国,河南周口淮阳)。
秦昭襄王三十年,秦国把侵占的楚地安置在黔中郡(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 
秦昭襄王三十一年,秦国的武安君白起攻打魏国,攻占了两座城。
秦昭襄王三十二年,魏国割温城(河南温县)的八座城给秦国。秦国穰侯魏冉再次攻打魏国,韩国派遣大将暴鸢营救魏国。魏冉打败了韩国的援军,斩首了四万人,围攻大梁。
秦昭襄王三十三年,秦国的穰侯魏冉再次攻打魏国,攻占了四座城,斩首了四万人。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魏国、赵国联军攻打韩国的华阳(河南郑州新郑市),秦国营救了韩国,在华阳城下打败了魏军,斩首了十三万人,魏国割南阳(河南焦作修武县以西)给秦国求和。秦又打败了赵军,将赵军的2万人在黄河沉溺。 
秦昭襄王三十七年,秦国攻打赵国,围攻阏与(山西晋中和顺),赵国的大将赵奢前去营救,将秦军打败。秦国任命魏国人范雎为客卿。秦昭襄王三十八年,秦国再次攻打阏与,没有胜利。
秦昭襄王三十九年,秦国攻打魏国,攻占了怀城(河南焦作武陟)。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秦国任命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 
长平之战
秦昭襄王四十二年,秦国攻打赵国,攻占了三座城,赵国的左师触龙说服太后派遣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为人质。齐国于是发兵营救赵国,秦军开始撤退。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秦国的武安君白起攻打韩国,攻占了南阳(河南焦作修武县以西),占领并断绝了太行山道。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国的左庶长王龁(hé)攻打赵国,攻占了上党(山西长治长子),赵国的大将廉颇心里知道不能硬战,严密的守垒相互对峙,等待机会进攻。秦国深深的感到廉颇对于秦国是个忧患,于是用离间计扬言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赵国果然任命赵括代替廉颇,秦人听闻了这个消息,大喜如狂,秘密派遣大将白起代替了王龁。赵军的出击被截分为了两部分,秦军用50余万大军依靠地形围住人数几乎相等的赵军,赵军断粮46天,大溃。秦国杀了赵括,在长平活埋了赵国40余万投降的士兵(山西晋城高平市),赵国全国都大大震惊。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韩国割垣雍城(河南新乡原阳)、赵国割六座城给秦国求和。秦昭襄王嬴稷代为报了范雎的仇,引诱赵国宰相平原君赵胜到秦国,然后囚禁了他,向魏齐索要交换。魏齐由赵国再投奔魏国,没有人敢收留他,窘困自杀。赵国斩了魏齐的脑袋献给了秦国宰相范雎,秦国于是释放了赵胜回国。 
去世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秦国的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的国都邯郸,不能攻克。于是派遣王龁代替王陵,仍不能攻克,于是围攻邯郸,赵国震恐,向各国乞求援助。楚国派大将黄歇营救赵国,魏国派大将晋鄙营救赵国。秦昭襄王嬴稷派遣使臣对魏安釐王魏圉说:“敢有参战的人,我会把兵力移过来一起打。”魏圉害怕了,命令晋鄙将兵力屯积在邺城(河北邯郸临漳),不敢再前进。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用计谋夺取了晋鄙的军力,带兵前进。 
秦昭襄王五十年,秦国任命武安君白起代替王龁为元帅,白起因为赵尚没有打败,并且身体又有疾病,拒绝不肯前行。秦昭襄王嬴稷觉得白起心中有恨意,于是杀了白起。 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在邯郸城下打败了秦军。秦太子嬴柱的儿子嬴异人在赵国作为人质,赵国商人吕不韦用钱财资助他,一起逃回秦国,嬴异人改名为嬴子楚。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秦国的大将赵掺攻打韩国,攻占了阳城(河南郑州登封市),斩首了4万人。攻打赵国,攻占了二十几个县,斩杀及俘虏了九万人。周赧王姬延非常恐慌,和燕国、楚国密谋联合各国,再订立合纵盟约攻秦。秦国立即起兵攻打周国,掳获姬延到
秦国,然后又释放他回到周国。姬延死了,周国亡,立国879年。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昭襄王答应范雎辞了丞相。蔡泽继任为相国,几个月后被免职了。秦国将西周文公姬咎流放到悉狐聚(河南平顶山汝州市西北),东周亡国。 
秦昭襄王五十三年,秦国攻打魏国,攻占了吴城(山西运城平陆)。魏国屈服投降,降为秦国的属国。韩桓惠王到秦朝觐见 。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在位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嬴稷去世,时年七十五岁。子孝文王嬴柱嗣位。 
为政措施
第一,对远交近攻和近交远攻策略的创造性运用。 
第二,巩固对巴蜀的统治,巴蜀的稳定,对秦以后的统一战争有很大促进作用。
第三,消灭义渠。义渠隐患的解除,不仅消除了秦的后顾之忧,戎地骁勇的士兵众多的牲畜 ,还为秦灭六国提供了雄厚的军事资源。 
第四,治国成就。秦昭王对国家的治理成就显著,在当时口碑甚好。活动在昭王同时代的大思想家荀况考察过秦国社会状况。这位学者的理论学说与秦国的治国纲领是有分歧的。即使如此,他仍对昭王治理下的秦国吏治民风等给予很高评价。
第五,辉煌的军事业绩。秦除政治廉明,外交军事方针正确之外,还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强大军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战役的胜利。
第六,消灭东周。灭周不仅表明秦统一天下的决心和意志,更显示了秦已具备击败东方各国联合进攻的雄厚实力,这一事件会给各国造成 深刻的心理威慑,意义是深远的。灭周是一个新纪元的真正开始,东方各国的末日也真正来临。
史书记载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战国策·卷五·秦三》 
《战国策·卷六·秦四》
人物评价
秦昭王在位时间是秦历代君王中最长的,在最后六七位秦君王中,他统治的时间超过了前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的总和,也超过了后面的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帝的总和。
他在政治军事诸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成就,即使较之始皇帝也毫不逊色,他重用范雎、白起等人,为秦国的发展做出极为杰出的历史贡献,昭王时代是秦国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决胜时代。翦伯赞说,昭王末年,“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是非常精辟的论断。虽然晚年他独裁专断造成若干损失,听信应侯之言,丧失灭赵良机,冤杀名将白起,这些都不能掩盖他的历史功绩,也不能掩盖这个时代秦国在各方面突飞猛进的事实。昭王时代是和孝公时代、秦王政时代(称帝前的时期)并驾齐驱的重要时代。 
家庭成员
父亲:秦惠文王(前356—前311年)
母亲:宣太后(?―前265年) 
兄弟
秦武王(秦王荡)(前329年—前307年),上一任国君
公子通(蜀侯通)
公子恽(蜀侯恽)
公子悝(高陵君)
公子芾(泾阳君)
公子雍
公子壮
姐姐
易王后名失考,为燕文公太子妃,后称易王后。
后妃
叶阳后
唐太后,原称唐八子,孝文王生母。其子即位后追尊为太后。
儿子
长子悼太子(?―前267年)
次子秦孝文王(前302年―前250年)
女儿
名失考,曾嫁给在秦为人质的楚顷襄王太子(后为楚考烈王),生昌平君。
后代
孙子:秦庄襄王(前281年~前247年)
曾孙: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长安君成蟜
昭襄陵墓
陵区总面积为24平方公里,共3座“亚”字形大墓,2座“中”字形大墓,3座“甲”字形墓葬,另有陪葬坑、地面建筑遗迹等。
其中余家疙瘩海拔557米,东西通长220米、南北137米,其下为“亚”字形大墓。墓室近似方形,东西58米,南北56米。近邻其北边40米处,下面还有一亚字形大墓,两陵在同一陵园,因为是这一带最早发现的陵园,定为1号陵园。陵园南北两侧各有一道天然壕沟,东面有一道人工壕沟,相互连接,四面包围。 

赵奢

 赵奢(生卒年不详),嬴姓赵氏,名奢,赵国邯郸人(今河北邯郸),战国后期赵国名将,战国时代东方六国八名将之一,赵武灵王之子,简曰马氏。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约60余岁。后埋在邯郸市区西北十五公里处的紫山地区。
据《战国策·赵策》记载,赵奢曾对平原君赵胜提过自己曾经亡命入燕 ,得到燕王信任,被任命为上谷守。
人物生平
秉公执法
赵奢,本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在收租税的时候,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处治,杀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人。平原君大怒,要杀死赵奢以泄愤。赵奢趁机劝说道:“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要是纵容您家而不遵奉公家的法令,就会使法令削弱,法令削弱了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出兵侵犯,诸侯出兵侵犯赵国就会灭亡,您还怎能保有这些财富呢?以您的地位和尊贵,带头率先垂范,则能奉公守法就会使国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氏的政权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平原君认为他很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全国赋税非常公平合理,民众富足,国库充实。
阏与破秦
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yān yǔ)。赵惠文王召见廉颇问道:“可以去援救吗?”回答说:“道路远,而且又艰险又狭窄,很难援救。”又召见乐乘问这件事,乐乘的回答和廉颇的话一样。又召见赵奢来问,赵奢回答说:“道远地险路狭,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哪个勇猛哪个得胜。”赵王便派赵奢领兵,去救援阏与。
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就在军中下令说:“有谁来为军事进谏的处以死刑。”秦军驻扎在武安西边,秦军击鼓呐喊的练兵之声,把武安城中的屋瓦都震动了。赵军中的一个侦察人员请求急速援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斩首。赵军坚守营垒,停留二十八天不向前进发,反而又加筑营垒。秦军间谍潜入赵军营地,赵奢用饮食好好款待后把他遣送回去。间谍把情况向秦军将领报告,秦将大喜,说:“离开国都三十里军队就不前进了,而且还增修营垒,阏与不是赵国的土地。”
赵奢遣送秦军间谍之后,就令士兵卸下铁甲,快速向阏与进发。两天一夜就到达前线,下令善射的骑兵离阏与五十里扎营。军营筑成后,秦军知道了这一情况,立即全军赶来。一个叫许历的军士请求就军事提出建议,赵奢说:“让他进来。”许历说:“秦人本没想到赵军会来到这里,现在他们赶来对敌,士气很盛,将军一定要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不然的话,必定要失败。”赵奢说:“请让我接受您的指教。”许历说:“我请求接受死刑。”赵奢说:“等回邯郸以后的命令吧。”许历请求再提个建议,说:“先占据北面山头的得胜,后到的失败。”赵奢同意,立即派出一万人迅速奔上北面山头。秦兵后到,与赵军争夺北山但攻不上去,赵奢乘势居高临下,猛击秦军。阏与守军也出城配合夹击秦军。秦军不支,死伤逃散过半,大败而归,阏与之围遂解。
还记得赵奢说的:“道远地险路狭,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哪个勇猛哪个得胜。”?翻译过来就是所谓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然而这一战,秦赵两军何时狭路相逢了呢?赵王先问主将廉颇,后问副将乐乘,再问一个税务局局长赵奢,自上而下,表现了赵王心意。当时赵国败军已久,赵王自然是想打一次。赵奢看透了赵王心意,以比勇之说以安君心,得兵权,再以计谋取胜。无论政治及军事,赵奢都有很好的才能。
赵惠文王赐给赵奢的封号是马服君,并任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同,平起平坐。由于赵奢受封“马服君”。其子孙遂以“马服”为姓,后改单姓“马”。是马姓的重要来源。
知子之明
赵奢作为良将,有着高尚的品格。他不循私情,“受分之日,不问家事,”其子赵括少学兵法,言兵事,聪明强识,自认为“天下莫能当”。但仅记书本,并无实践。赵奢以此“不谓善”,他忧虑地对妻子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者必括也。”而他的忧虑,最终得到应验。赵奢死后,赵括为将,果然在长平之战大败于秦军,为秦军所杀,赵军全军覆没被坑杀四十余万。
主要成就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赵马服君赵奢”。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孙膑、田单、廉颇、李牧、王翦而已。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赵奢。
人物评价
贾谊:“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桓宽:“公族不正则法令不行,股肱不正则奸邪兴起。赵奢行之平原,范雎行之穰侯,二国治而两家全。”
谷永:“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陉。”
曹操:“赵奢、窦婴之为将也,受赐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吾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
徐钧:“北山据险最能兵,中外俱闻马服名。满谓将门还出将,不知有子误长平。”
陈元靓:“国之治乱,内系乎相。国之强弱,外系乎将。 赵之马服,雄严贞谅。吏干着闻,兵铃晓畅 。军赏斯罄,家事攸忘。鬪鼠既觧,晏爵何让 。廉蔺周列,季孟相望。知子之明,至公光亮 。”
唐甄:“白起、赵奢、乐毅之属,神于用兵,所向无敌。”
黄道周:“赵奢田吏,原不临戎。秦困阁与,其势甚雄。赵欲往救,颇辞乘同。奢独譬之,两鼠穴中。将勇者胜,因备折冲。久淹不进,忽尔猝攻。妄谏者死,善谏者客。北山先据,故成大功。廉蔺并列,马服受封。徒读父书,兵变不通。长平坑卒,母已先供。朝廷选将,慎匆名从。”
轶事典故
据《战国策》记载,阏与之战后,田单曾与赵奢论兵。田单与赵奢的主张相反,认为兵士数目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兵士数目多会影响国内农耕,造成粮食供应困难,是“自破之道”,因为古代帝王的兵力不过三万,便可令天下诸侯臣服,但赵奢却认为当时必须具有十万、二十万兵力才足够“服天下”,这也是田单不服气赵奢的地方。
不过赵奢随后表示,古代天下分为万国,最大的城不过三百丈,最多的人口不过三千家,用三万兵攻或守,对将帅来说没有困难。可是当时存世的,只有战国七雄,千丈之城,万家之邑可谓比比皆是。以三万兵野战未可言必胜,围城更加不用指望。他认为田单不只不懂得用兵,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更少得可怜。田单听了,感叹自己没有想得这么深远。
后来,燕王封宋国人荣蚠为高阳君,攻击赵国。赵孝成王打算仿效燕王,以割让济东三城令庐、高唐、平原陵地五十七座城邑给齐国作条件,以换取齐国田单率领赵军攻燕,平原君也同意这个做法,但却遭到赵奢的反对,评论这种行径犹如“覆军杀将”。赵奢认为,赵国并不是没有名将,以自己作例子,指出自己曾经担任燕国的官职,熟知燕国地理和形势,自己领兵伐燕比田单更适合。田单毕竟是齐国人,由于伐燕成功只会对赵国有利,赵国强大,则代表齐国霸业的终结,作为齐国人的田单不致于做出这样愚蠢的事情。不过平原君没有听赵奢的意见,在第二年,田单还成为赵国的相国 。
陵寝墓地
赵奢墓现位于河北邯郸市邯郸县三陵乡陈窑村西北200米紫山的半山腰上。这座墓近代重新大规模修整过。现在的墓地东西宽40米,南北长30米。墓碑及碑座为汉白玉雕刻而成。墓前有广场,东西种植松树。
赵奢在战国时期曾被封为“马服君”,所以又被称为马氏始祖。文物专家表示,这座墓为研究中国“马”姓氏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亲属成员
儿子:赵括,官至赵国将军,指挥战国时代后期决定天下归属的决战“秦赵长平之战”。
儿子:赵牧,为赵将。
孙子:赵兴,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赵牧之子赵兴迁徙至陕西咸阳,封武安侯。
艺术形象
2008年电视剧《西风烈》:陈继铭饰演赵奢
2017年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齐涛饰演赵奢
赵奢怎么读
赵奢的抖音:zhào sh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