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历史名人明星列表

诺查丹玛斯

诺查丹玛斯(拉丁语名:Nostradamus,1503年12月14日-1566年7月2日),原名米歇尔·德·诺特达姆(法语:Michel de Nostredame),其拉丁语名为世人所熟知。法国籍犹太裔预言家,神秘主义者。
诺查丹玛斯在16世纪研制出若干种独特的处方及治疗方法,与各种病疫战斗;他还精通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留下以四行体诗写成的预言集《百诗集》(Les Propheties,1555年初版,“《诸世纪》”为误译)一部。有研究者从这些短诗中发现诺查丹玛斯预言了许多历史事件(如法国大革命、希特勒之崛起)及重要发明(如飞机、原子弹)。
歌德在作品《浮士德》中提到了诺查丹玛斯。

阿道夫·艾希曼

阿道夫·艾希曼(别称:死刑执行者)(德语:Adolf Eichmann,1906年3月19日-1962年6月1日),出生于德国的索林根,曾是纳粹德国高级官员。
阿道夫·艾希曼因1934年由于负责达豪集中营而受到海德里希的赏识。1937年,阿道夫·艾希曼前往海法和开罗,研究将犹太人迁移到巴勒斯坦的可能性,然而,他以经济原因向纳粹方面提出反对将犹太人迁移到巴勒斯坦的计划。1942年,阿道夫·艾希曼出席万湖会议,负责屠杀犹太人方案,晋升中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他被美国俘虏,逃脱后流亡阿根廷。1960年,阿道夫·艾希曼被摩萨德逮捕并秘密运往以色列,引发阿以外交纠纷。 1961年2月11日,阿道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接受审判,被以人道罪名等15条罪名起诉。这次审判引起了国际关注,许多大屠杀的受害者作证。以色列政府安排阿道夫·艾希曼在防弹玻璃后面受审。同年12月,他被判处有罪并被判处死刑。1962年6月1日,阿道夫·艾希曼被处以绞刑。

查理五世

查理五世(CharlesV,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是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皇帝(1520年—1556年在位),尼德兰君主(1506年—1555年在位),德意志国王(1519年—1556年在位),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首位国王(称卡洛斯一世,西班牙语:CarlosI,1516年—1556年在位),同时也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一员。
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查理五世统治期间,为了扩大帝国的统治范围,先后和法兰西王国、奥斯曼帝国爆发战争,最终都以胜利告终,并且扩大了欧洲大陆的影响力,使得西班牙帝国在当时盛极一时。作为西班牙的国王,在1518年重用在葡萄牙受到冷遇的航海家麦哲伦,并出资帮助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他先后来到南美洲,占领智利和秘鲁两国,扩大了西班牙的殖民地,使西班牙成为当时的“海上霸主”,奠定了在欧洲大陆的地位。查理五世统治的领域包括西班牙(除本土外,还包括那不勒斯、撒丁岛、西西里岛和美洲殖民地)、奥地利、低地国家及名义上的神圣罗马帝国,还有非洲的突尼斯、奥兰等,他的帝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1555年在击溃新教诸侯的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开始淡出朝政。鉴于其领土太过广大分散,他将国土分别交由弟弟斐迪南一世与儿子费利佩二世继承。1558年9月21日,查理五世在西班牙病逝。
查理五世利用社会矛盾,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建立了统一的专制王权,使西班牙得以争霸于欧洲,其本人也成为16世纪欧洲最强大的君王之一。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发明家、天文学家,静态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被誉为“力学之父”,是与欧几里得、阿波罗尼并列的古希腊三大数学家,也是与高斯、牛顿并列为世界三大数学家。
公元前287年,阿基米德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叙拉古,其名字取自于其父亲,在希腊文里“阿基米德”的意思是:杰出的思想家。阿基米德生于并成长于贵族家庭,家境优渥,受到这样家族文化背景的影响,他从小就博览群书,知识广博。约公元前276年,十三岁的阿基米德被父亲送入坐落于亚历山大城学习。阿基米德在那里学习和生活了数年,接受着古希腊丰富而优秀的文化教育,学到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还有许多高深的科学知识,同时他对研究大自然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他后来一生的科学事业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公元前218年,罗马共和国与北非迦太基帝国爆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叙拉古城陷入战争。在战争过程中,公元前212年,阿基米德被一个士兵所杀。
阿基米德在数学、物理学、机械学、天文学、哲学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造诣。数学物理方面,他确定了圆周率的近似值,发明许多物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发现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初步奠定了静力学即平衡理论的基础。机械学方面,他还设计制造了多种机械,如螺旋扬水器、军用投射器等。天文学方面,其制作了星球仪,提出了“地球是圆球状的,并围绕着太阳旋转”这一观点,比哥白尼的“日心说”要早一千八百年。哲学方面,阿基米德将古希腊抽象思辨的方法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从而得出一般规律;他在认真分析物理现象时,非常注重数学上的逻辑论证。他打破了当时传统思想的局限性——理论至上的思想。他将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为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使徒彼得

彼得出生于公元1年,以色列加利利伯赛大人,家住迦百农(卡佩尼恩),以打渔为生。耶稣经过四十昼夜的试探后,开始传道,首先呼召了四个人。《圣经》马太福音中记载了彼得和他兄弟安得烈同时归主的过程。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使徒彼得也被称为西门彼得。西门是他的名,彼得是耶稣给他取的绰号,是石头的意思(希腊语"petros",英语"stone")不同于磐石[panshi](希腊语"petra",英语"rock")。

简介
耶稣在马太福音16:18使用这两个类似的词一语双关。亦称作 圣伯铎,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他是耶稣第一个选的门徒。由于“伯多禄”在拉丁文的意思又可解作“小石”,所以耶稣有时会叫他作“矶法”( Κεφας;天主教译为“刻法”),即亚兰文“小石”的意思。罗马教廷认为彼得是由耶稣基督所拣选的第一位教宗。

传记
彼得原来是加利利海边的渔夫,成为耶稣最初的门徒之一。
在耶稣死后,彼得成为使徒中的领导,使徒彼得、约翰与主的兄弟雅各,被称为教会的三大柱石。
彼得是保罗在教会中最初的支持者,保罗曾经攻击过彼得过于保守的作风,但彼得并不以为意。
基督教圣经中记载耶稣曾在被捕之前预言,彼得会在鸡啼以前连续三次不肯承认认识他。结果,他在耶稣被审讯时因为害怕,果然三次不肯承认与耶稣的关系。为此,彼得一直都很后悔。所以后来当他在罗马殉教之时,他对行刑者要求把他倒过来挂在十字架上,因为他自觉与耶稣不配。而在耶稣复活以后,作为对他三次不肯相认的回应,亦曾三次要求彼得喂养他的信徒,并且预言将来他会被人处死。彼得殉教之后,被葬在罗马城的地下墓室里。他的墓室刚刚好位于今日梵蒂冈小教堂的圣坛底下。由于他的墓室按照罗马人习惯绘有死者的容貌,所以他的形像千百年来在很多艺术作品中都差别不大。
《新约圣经》中有两封书信(伯多禄前书/彼得前书和伯多禄后书/彼得后书)为其所写。其瞻礼日为6月29日,与圣保禄/圣保罗瞻礼联合庆祝。

 

圣·奥勒留·奥古斯丁

圣·奥勒留·奥古斯丁(英文:Augustine of Hippo,拉丁语:Augustinus Hipponensis,公元354年11月13日—公元430年8月28日)是早期西方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哲学代表著作有《忏悔录》《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代表理论有“恩典说”“光照说”“上帝创世说”等。
奥古斯丁出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米底亚行省塔加斯特城, 母亲是基督徒,父亲是异教徒。奥古斯丁从7岁起,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17岁时,他赴迦太基攻读修辞学和哲学,早期信奉摩尼教并悉心钻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最后于386年皈依了基督教。奥古斯丁少年时代生活随性,皈依基督教后痛改前非,被基督教誉为浪子回头的典范。他以忏悔的方式回顾了自己的前半生,记录在其著作《忏悔录》中,该著作也被称为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自传。奥古斯丁做过教师、神父, 后升任北非希波主教,后半生致力于基督教的传教事业。奥古斯丁死于公元430年汪达尔人兵临希波城之际。
奥古斯丁借用新柏拉图主义思想以服务神学教义,为人认识上帝的绝对权威奠定了神学基础。他以《圣经》为本提出了正统三一论,主张神是绝对存有和单一不可分的观念,这一观点集中体现在其著作《论自由意志》当中。他把灵魂分为记忆、理智和意志三种官能,同时认为这三者是统一的,也就是灵魂是统一的。奥古斯丁认为神是“三位一体”,父、子、圣灵虽有别,但共有一体,本质上是一。他还认为人即使未曾堕落,人未来的命运仍需完全依靠神,相信只有神能恢复罪人自由意志的自由。奥古斯丁还依据基督教教义,建立了当时最为系统的历史哲学体系,即其著作《上帝之城》中的“尘世史”和“天国史”。
奥古斯丁以其丰富的思想和聪颖的思辨能力为基督教建立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完整体系,对西欧中世纪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13世纪以前的经院哲学中,奥古斯丁主义一直占统治地位。在中世纪时,奥古斯丁因其宗教立场被教会称为“恩宠博士”“伟大的教父”“杰出的大师”“上帝的使者”等。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者把“回到奥古斯丁”看做是改革教会的一个途径。在近现代的许多哲学流派中,也经常见到奥古斯丁哲学的影子,由此他被称为“西方的导师”。

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

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英文:Yuri Alekseyevich Gagarin,1934年3月9日-1968年3月27日),白俄罗斯人,是前苏联飞行员和宇航员。他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成为第一个进入外太空的人类。
1934年3月9日加加林在苏联斯摩棱斯克州格扎茨克区的克卢希诺镇的木匠家庭出生。早年间是柳别尔齐一家钢铁厂的铸造工,后来他作为飞行员加入了前苏联空军,之后与其他五名宇航员一起被选入苏联太空计划。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成功完成绕地球一周,这一行为为苏联在太空竞赛中取得了重要里程碑,同时也表明人类的宇宙航行已经成为现实。从太空回来之后加加林成为世界名人,并获得了许多勋章和头衔,其中包括苏联最高荣誉-苏联英雄奖章。
加加林在196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太空飞行结束后,成为了宇航员训练中心的副训练主任。并曾先后任职第六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苏联—古巴友好协会理事会主席。1968年3月27日加加林因飞机坠毁不幸遇难,殁年34岁。
加加林是人类的第一位航天使者,是苏联的英雄宇航员,他将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人类的航天事业,他的名字也永远被记载在了航天史册。后世为纪念加加林,每年的4月12日被定为宇航节、载人空间飞行国际日(世界航天日),并在当天举办纪念活动。此外,前苏联曾多次发行加加林纪念邮票和纪念钱币。

斯巴达克斯

斯巴达克斯(现代希腊语:Σπάρτακος;英语:Spartacus,约前120年-前71年),又名斯巴达克(Spartak、Spartaco),是一名色雷斯角斗士。他与克雷斯等人一起领导反抗罗马共和国统治的斯巴达克斯起义。
斯巴达克斯原籍色雷斯,早年经历不详,可能曾是一名罗马士兵。在被抓捕后斯巴达克斯被作为奴隶出售。一位名叫兰图卢斯-巴蒂塔斯(Lentulus Batiatus)的训练师将他送到角斗士学校,竞技场上斯巴达克斯所向披靡。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斯与角斗士克雷斯联合78人发动起义。在逃跑途中,沿途的牧民和奴隶也加入他的行列,起义的军队激增到10万多人。公元前72年,因为斯巴达克斯和克雷斯意见不合,起义的队伍分裂。色雷斯人则跟随斯巴达克斯北上阿尔卑斯山回乡。斯巴达克斯在摩提那会战中击溃卡西乌斯总督的军队后,元老院让总督克拉苏率领一支军队对抗斯巴达克斯。秋季,布鲁提亚战役失败的斯巴达克斯陷入困境。公元前71年春,克拉苏将反叛的奴隶们困在意大利南部港口布林底西,但斯巴达克斯最终得以突围再次向南逃跑。在阿普亚,斯巴达克斯被逼入绝境,最终他被杀害。
斯巴达克斯领导的起义撼动了罗马的奴隶制基础。斯巴达克斯为奴隶争取了一定的“特许权”,奴隶主开始利用“温和的奴隶制”抑制奴隶的反抗。斯巴达克斯也加速了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演变,起义平定后,罗马的独裁势力卷土重来。后世的人对斯巴达克斯形象的描绘体现了人民对于自由、平等和博爱思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人民对于暴政的反抗。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将斯巴达克视为其偶像,认为他具有高贵的品格,是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的代表。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年-1324年),威尼斯共和国商人、探险家。
马克·波罗生于1254年,父亲尼柯罗·波罗和叔叔马菲奥是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曾经到过元王朝的首都,受到大汗忽必烈的接见。1269年尼柯罗兄弟回到威尼斯,他们给15岁的马可·波罗讲了关于在东方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当尼柯罗兄弟再次向东方进发时,年仅17岁的马可·波罗坚决要同行。于是在1271年11月马可·波罗一行人从威尼斯出发,经过三年半的长途跋涉,终于在1275年5月来到中国,见到了忽必烈大汗。从1275年到1292年,马可·波罗一行人共在中国生活了17年。17年间,马可·波罗很快就掌握了蒙古语和汉语,以及元朝的各种礼仪规章制度,赢得了忽必烈的信任,并且还让他在朝廷里任职。马可·波罗还多次奉忽必烈之命巡视中国各地,到过山西、陕西、四川、云南以及江南一带,也曾出使过越南、爪哇、苏门答腊等地,甚至还在扬州担任了三年地方官员。由于马可·波罗一行人久居中国,难免也想回到自己的国家,但多次请求都被忽必烈挽留。1289年波斯王妃去世,向元朝请婚,忽必烈选故妃族人阔阔真公主为伊利汗国王妃。马可父子想趁此机会返国,于是请求使臣和阔阔真公主让他们作为护送,忽必烈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公元1292年夏,马可·波罗一行人利用护送阔阔真公主的机会踏上回国的征程。终于在1295年马可·波罗一行人回到了离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大约在1296年,马可·波罗参加威尼斯对热那亚的海战,战败被俘,被关进了热那亚的监狱。他在狱中讲述了自己在东方的经历,与之同狱的文学家鲁斯梯记录了他的经历,并于1298年成书,即《马可·波罗游记》。同年夏,威尼斯和热那亚议和,马可·波罗获释回到家乡。1324年马可·波罗在意大利威尼斯去世,享年70岁。
现代学者芶[gǒu]正安认为马可·波罗是把中国介绍给西方的第一个外国人。他通过《马可·波罗游记》把中国各个领域的文化介绍给世界各国。现代学者肖宪认为马可·波罗还通过《马可·波罗游记》打破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gù],促进了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的交通和文化交流。但是关于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的经历是否真实等问题尚有一定争议。

保罗·约瑟夫·戈培尔

保罗·约瑟夫·戈培尔(德语名:Paul Joseph Goebbels,1897年10月29日-1945年5月1日)纳粹德国宣传部长,希特勒自杀后继任德国总理。
1897年10月29日,保罗·约瑟夫·戈培尔出生于莱特镇,先后在波恩大学、弗莱堡大学和海德堡大学求学,最终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戈培尔曾在科隆银行担任小职员,后开始接触反犹太人思想,并逐渐成为纳粹思想的拥护者以及希特勒的追随者。1924年,戈培尔担任《民族自由》专栏主编,期间多次发文鼓吹希特勒。同年,戈培尔加入希特勒领导的民社党,后又担任北莱茵党区日常事务负责人一职,因出色的理论才能得到希特勒的赏识,被任命为“柏林党区代理领导人”。在此期间,戈培尔提出的关于种族和民族团结的新社会思想,为民社党吸引了650万张选票,在国会上获得了107个席位,成为德国第二大政党。
1933年,戈培尔担任纳粹帝国宣传部部长。次年,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去世,其葬礼由戈培尔负责。后戈培尔开始在德国文化领域清洗犹太人,禁止犹太人从事文化行业和出入文化场所,并组建帝国文化委员会,这让戈培尔进一步掌握了德国宣传权利。二战期间,戈培尔主要从宣传上攻击英、法和苏联等国,并参与被占领区纳粹宣传工作。1943年,戈培尔作为唯一一位指挥民众躲避柏林空袭的纳粹高官而再次受到希特勒的欣赏,开始担任柏林市主席,并被委任建立帝国民事防控措施审查机构,同时管辖帝国专署办事处的宣传工作。1945年4月29日,希特勒自杀,戈培尔继任总理并与苏联沟通投降事宜,但苏联要求无条件投降,戈培尔无法接受,于1945年5月1日,毒死五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之后,与妻子玛格达自焚而死。
希特勒称戈培尔是“一个非常机智甚至是狡猾的人”。《约瑟夫·戈培尔》的作者赫尔穆特·海贝尔认为戈培尔是“没有信念的投机主义者和已呈疯狂之态的市侩,最终使其成了可笑之人”。

玛利亚

玛利亚(约公元前18年-公元41年)(希伯来语:מִרְיָם‎,Miriam,Miryam;亚兰语:Maryām;古希腊语:Μαριάμ;拉丁语:Maria;阿拉伯语:مريم‎;英语:Mary)有时译为马利亚,意为蒙大恩的女子。她也被称为圣母玛利亚、慈悲圣母、童贞圣母、玫瑰圣母等,在《古兰经》中,玛利亚被称为麦尔彦。她是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母亲,传说玛利亚在童贞的状态下受孕而诞下耶稣。
传说玛利亚降生为人之前是天国的一位精灵,后被上帝挑选出来成为主的母亲。玛利亚降生在加利利的拿撒勒城中的一个犹太家庭,长大后,她被许配给了约瑟,但约瑟还未迎娶玛利亚,玛利亚就从圣灵处怀了孕。玛利亚产下一子取名耶稣,随后为躲避希律王的追杀,她与约瑟、耶稣一起逃往埃及。直到希律王死后,他们才从埃及返回。耶稣受难时将玛利亚托付给了自己的门徒,玛利亚成为了信徒之母。玛利亚的形象也经过了发展演变,在《圣经》中,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从教父时期至中世纪,玛利亚的人性逐渐消失,神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她变成了一位供人顶礼膜拜的圣母。至文艺复兴时期,玛利亚又回归了其最初充满人性美的母亲形象。
对于玛利亚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新约的四福音书中,但其中的叙述并不完整,因此在后世出现了许多如《多默福音》《雅各第一福音》等伪经及圣徒传记对玛利亚的生平进行补充,其中不乏轶闻传说,如玛利亚与耶稣的相处、玛利亚的婚姻及玛利亚升天等。玛利亚在基督教的不同教派如天主教、东正教等中均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不同的教派中其角色又有着差异。玛利亚在神学信仰体系中有着较大的影响,世界各地几乎都有以玛利亚命名的圣堂,还有许多为纪念玛利亚所设立的节日以及以玛利亚为主体的绘画、雕塑作品。
姓名与称号
玛利亚的希腊文原名为Μαρίαμ,音译为玛利亚,一称马利亚,由于玛利亚降生于世之前是天国的精灵,因其一直遵守上帝的戒律和教义,故被上帝挑选降临于世并成为了主的母亲,天使加百列奉神的差遣前往拿撒勒城告知玛利亚她将无玷产子时,便称:“蒙大恩的女子,我问你安,主和你同在了!”,玛利亚之名意为蒙大恩的女子。
不同教派对玛利亚有不同的称号,天主教除信仰天主和耶稣基督外,还尊玛利亚为“圣母”,称她为圣母马利亚、玫瑰圣母、童贞圣母、路德圣母;东正教信奉圣子、圣灵、圣父三位一体,尤其重视对圣像的使用,东正教也称玛利亚为圣母马利亚、童贞圣母;新教反对任何形式的对于圣母马利亚的崇拜,拒绝尊玛利亚为圣母,因此新教称其本名“马利亚”。
人物生平
玛利亚的诞生
玛利亚起初是一个居住在天国无生无死的精灵,在这段时间里玛利亚获得了特殊的能力和禀赋。由于玛利亚一直恪守上帝的教导和戒律,因此她被上帝从众多精灵中挑选出来,并被派遣到人世间成为主的母亲。她降生在加利利的拿撒勒城中的一个犹太家庭并被抚养成人。在玛利亚的成长过程中,其父母充分满足其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她不仅被授以摩西律法还被传授了弥赛亚预言,并培养出对上帝坚实的信念。
玛利亚怀孕产子
许配约瑟
《路加福音》记载,玛利亚被许配给了一个名叫约瑟的男子。约瑟与玛利亚都生活在拿撒勒城中,约瑟依靠木匠做活维持生计,二人从小便相互认识,且经常联系。在遴选玛利亚的丈夫时,祭司让所有所有追求者手拿树枝,并称只有令树枝开花的人才能成为玛利亚的丈夫,最终的结果为约瑟手中的树枝成功开花,因此玛利亚便被许配给了约瑟。
无玷受孕
《路加福音》记载,天使加百列奉神的派遣前往加利利的拿撒勒城去寻找玛利亚,天使加百列见到玛利亚时便对她说:“蒙大恩的女子,我问你安,主和你同在了!”并称她将怀孕生子,这个孩子的名字叫耶稣。玛利亚对于自己还未出嫁却将怀孕感到不解,加百列解释说玛利亚怀孕是由于圣灵降临到了她身上,因此她将生下神的儿子,同时加百列还说正是由于神的赐福,玛利亚一直未能有孕的亲戚伊利沙伯能在年老之时怀孕。玛利亚听闻便去看望亲戚伊利沙伯,玛利亚见到伊利沙伯后便向她问安,伊利沙伯腹中的胎儿一听见玛利亚的问安便开始跳动,伊利沙伯见此场景直呼玛利亚及其腹中胎儿皆是有福之人。
但玛利亚怀孕之时约瑟尚未迎娶,这使得约瑟心有芥蒂,约瑟不愿出言羞辱却想暗中把玛利亚休了,据《马太福音》记载,正在此时,一位主的使者在梦中告知约瑟不必为此忧心,因为玛利亚所怀胎儿是圣灵降临,约瑟只要安心迎娶玛利亚即可。约瑟梦醒后便遵照主的指示迎娶了玛利亚。
生下耶稣
据《路加福音》载,在玛利亚怀孕之时,该撒亚古士督有旨意下来,要求民众上报名册。因为约瑟是大卫家族的人,因此他带着玛利亚一同前往大卫之城伯利恒进行上报,此时已经临近玛利亚的预产期。不久后,玛利亚的产期到了,她产下一子,由于客房没有多余的地方,便将婴儿用布包起来放在马厩里。玛利亚产子八天后便给孩子进行了割礼,并给他起名耶稣。
玛利亚逃亡埃及
《马太福音》载,耶稣诞生时正值希律王的统治,有几个来自东方的博士到耶路撒冷打算拜见耶稣,希律王感到不安,害怕耶稣威胁自己的地位。此时主的使者在梦中再次启示约瑟,要他带着妻子和孩子赶紧逃亡埃及,因为希律王将要追杀他们。约瑟醒后遵从主的指示带着玛利亚和耶稣逃往埃及。在其走后,希律王差人将伯利恒城及四境之内所有两岁以内的男孩屠杀殆[dài]尽。直至希律王死后,主的使者才在约瑟梦中显现,告诉他可以带着妻子与孩子回家了。
玛利亚与耶稣的相处
圣殿相见
《路加福音》载,玛利亚在生下耶稣后按照主的指示完成了割礼等种种事情后便带着耶稣回到了伯利恒,每年逾越节,玛利亚夫妇和耶稣便到耶路撒冷去守节期。耶稣十二岁时,待他们守满节期后,玛利亚和约瑟便回到了伯利恒,但他们并不知道耶稣还留在耶路撒冷。经过多方寻找,玛利亚终于在耶路撒冷的圣殿之中找到了耶稣。
亲视神迹
《约翰福音》记载,某日加利利的迦拿有娶亲的筵席,玛利亚、耶稣及其信徒前去赴宴,酒喝完后,玛利亚对耶稣说:“他们没有酒了。”按照犹太人的规矩,应摆放六口石缸,每口可以盛两三桶水,耶稣便令人把刚盛满水,顷刻间,水便变成了酒,耶稣令人将酒舀出,送给管理宴席的人,这是一件神迹。
成为信徒之母
据《约翰福音》记载,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玛利亚及其姐妹都站在十字架旁边。耶稣见玛利亚和自己的门徒都在,便对玛利亚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自己的门徒说:“看,你的母亲!”此后,这位门徒便将玛利亚接到自己的家中居住,玛利亚也成为所有信徒之母。

 

海因里希·希姆莱

海因里希·希姆莱(德语:HeinrichHimmler,1900年10月7日-1945年5月23日)全名海因里希·路易波德·希姆莱(德语:Heinrich Luitpold Himmler),是纳粹德国领导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纳粹大屠杀的元凶之一,曾担任纳粹德国内政部长、党卫队全国领袖,组建了集中营和秘密警察组织“盖世太保”。出生于德意志帝国慕尼黑城。早年他能学沉稳,1917年受召进入军队。战后希姆莱于1919年学习农学,与德国早期纳粹高层恩斯特·罗姆结识而参与其所领导的“啤酒馆政变”。1923年希姆莱正式加入纳粹党,1925年进入党卫军并在四年后担任纳粹党卫军领袖,开始了扩建党卫军规模道路,成为德国纳粹党的主要成员。
1933年德意志第三帝国建立后希姆莱仕途顺利,由于他在任时对建立不同的党卫军部门、对接地方管理有功等,纳粹党党魁希特勒授予”党卫队最高领袖”(SS-Oberst-Gruppenführer)这一独属的军衔和党中第二高的政治地位;7月10日,希姆莱被任命为普鲁士国务委员会成员。与此同时,他开始建立“党卫军种族和定居总部”(英语:the SS Raceand Settlement Main Office)、颁布“婚姻令”来保证党卫军种族所谓“纯洁性”,实行“雅利安主义”。1934年4月20日,普鲁士邦总理赫尔曼·威廉·戈林(即戈林,德语:Hermann Wilhelm Göring)将自己创办的秘密警察部队交由希姆莱控制,同时后者被希特勒任命管辖普鲁士地区外所有本国警察局,为纳粹德国最有权势的人之一。在此后希姆莱与受其提拔的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德语:Reinhard Tristan Eugen Heydrich)为扩大党卫军的权力想方设法:他们力劝希特勒通过设立由党卫军监管的国家警察部队,将德国所有执法机构归于党卫军手下。1939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希姆莱动用党卫军先遣队随德军入侵波兰,在其地捕杀平民与民主人士,建立集中营和厉行排犹政策;9月,他发展党卫军的军事分支以完全军事化,从开始的三个团扩编到超过38个师。希姆莱在此期间鼓吹反共、大屠杀、种族政策和优生学,是体现当时纳粹党执政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参与了对英、苏的作战准备与波兰的“德国化”,。1943年10月4日,希姆莱在波兰波森市(现名波兹南,Poznań)与党卫军高级官员秘密会面,2日后在对党内精英的演讲中明确提到了对犹太人的“灭绝”(德语:Ausrottung),即“波森演讲”。
1944年6月6日盟军自法国诺曼底登陆,同年希特勒任命希姆莱为刚设立上莱茵集团军群总司令并组织16至60岁的男性进行抵抗,一个月后其应征下限低到14岁,但由于武器短缺等问题毫无作用;1945年1月25日,由于东线战事紧张,希特勒任希姆莱总管匆忙建立的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后因战败于3月20日卸任;在此之前希姆莱曾做出和平的努力:释放在集中营的犹太人与私下联系向西方盟国投降事宜,此事后来为希特勒知晓。如此使得其与希特勒关系恶化。纳粹德国投降后,他曾向邓尼茨索要高职,未果;5月21日,受到通缉的希姆莱在躲藏途中因伪装身份可疑而被盟军扣留,后来是在审讯中才承认真实身份。1945年5月23日,希姆莱在医生体检时咬碎氰化钾药丸自杀,时年45岁。
希姆莱奉行雅利安主义,在当时人眼中是一个“精神分裂症者”“施虐受虐狂”;在后世人们和史学家的描述中,海因里希·希姆莱被视为二十世纪最为残忍的罪犯之一,是“心灵麻木的狂热分子”;德国《明镜》周刊中对希姆莱的评价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刽子手”,因主持了大屠杀而为历史所记;

保罗

圣保禄(公元5年6月29日—公元67年),又名扫罗,在塔尔索(大数)出生。天主教称保禄,犹太教的法利赛派的教徒,便雅悯支派的后人,也是基督教正教会(东正教)安提阿牧首区首任牧首。
一生中至少进行了三次漫长的宣教之旅,足迹遍至小亚细亚、希腊、意大利各地,在外邦人中建立了许多教会,影响深远。被基督教史学家公认是对于早期基督教会发展贡献最大的使徒,可称为基督教的第一个神学家。其纪念圣日为6月29日,与圣彼得联合庆祝。

早年经历
“我是犹太人,生于基里基雅的塔尔索。在这城——耶路撒冷长大,……受教于加玛里耳足前……”(宗22:2)。保禄向想动手捉拿他的耶路撒冷群众,简略说明自己的出生和来历。他承认自己是犹太人,但是在国外的塔尔索(大数)城诞生的,据说保禄的祖先是从基斯加拉(Giscala),迁来塔尔索居住的(S·Hieronymus:Deviris Illustribus.51 PL 26.617. )可能在罗马护民官安多尼任期内取得了罗马国籍。

保罗全身像
在公元初,保禄在这座民族杂处的都市里诞生了。他与耶稣可说是同时代的人。保禄原属于本雅明(便雅悯)支派,他的父母或许为纪念这支派所出的撒乌耳君王,便给他起了一个犹太名字叫撒乌耳――今依希腊文音译作扫禄(扫罗Saul),和一个罗马名字:保禄(保罗Paulus)一一意即“微小的”。
保禄的父母是很热心的犹太人,属法利塞党,因此,在保禄诞生后第8天就给他行了割礼,并在他长大时,即刻便教以梅瑟的法律和祖先的遗训(罗11:l斐3:5-6宗22:l-5等处)。根据祖先的传授,保禄5、6岁时便开始诵读圣经,10岁时,就研究《米市纳》(Mishnah)和从事学习编织帐幔的手艺(宗18:3)。
保禄宗徒后来时常夸耀自己的手艺就如他时常夸耀自己的罗马(宗20:34格前4:12得前2:9得后3:8等处),因为这手艺如同罗马国籍,大有助于他的传教事业,一来使他能自给,而不依赖他人,二来使他能更容易与社会人士多接触。保禄在塔尔索除了肄业于会堂的学校外,似乎还读过希腊学校,因为他的希腊文写得很流利,笔法雄浑有力,除非正式受过希腊教育,决不会有如此的造诣。天才的保禄在塔尔索港见到了各国各地属于罗马帝国或不属于罗马帝国的人民,在大街小巷内,看到了异教人举行的仪式和游行,听到了各党派的哲学理论,如斯多噶、伊壁鸠鲁、昔尼克等各派所讲的哲理,其中尤以斯多噶学派在当时的塔尔索城内,拥有极大的势力。为此保禄的辩论法,多少也可能受了斯多噶学派辩论法的影响。
保禄15、16岁时.便到耶路撒冷在加玛里耳经师足前研究圣经,由此可见.保禄的父母对于子女教育的热忱。保禄有名师加玛里耳当他的教授,在经学和道德上突飞猛进.大有一日千里之势(参阅迦l:14宗22:3—5,33-40等处)。他从经师加玛里耳学得了经典的精义、解经的方法和祖先的遗教。
根据以民的风俗,男子到了18岁,便要结婚成家立业,然而保禄如同一些著名的经师一样,以梅瑟的“托辣”为自己的“圣洁新娘”;如此,他便将自己完全奉献给天主,终身不娶(格前7)。原来当时在厄色尼派和谷木兰团体中,守贞的风气极其盛行,因此,保禄矢志守贞不算是一件奇事。
保禄在研究圣经毕业之后,便回到塔尔索;但是由于他的热心,和他在圣京与经师及司祭等所有的交谊似乎每年都到圣城去。就年代和历史的背景来说,他在公元29年或30年上,可能见到耶稣,并且有些现代的学者根据格前9:15及格后5等处的记载,认为他实在见到了主耶稣;不过保禄在归化之前只凭肉眼判断耶稣,即只根据世俗人的见解判断耶稣,否认他是以色列民族所期待的默西亚;但是保禄归化即刻承认耶稣是默西亚,是人类的救主,是天主的圣子。
基于上述,我们不能不赞叹天主的无上智慧,因为他为向世界文化最高的希腊、罗马传扬福音特选出了保禄做自己“特选的器皿”(宗9)。的确,保禄出生地受了希伯来、希腊和罗马三种文化的影响,而他也就被这三种文化蒸陶,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伟大宗徒。由于保禄具有天聪及活动的广阔,因此,他对于外邦人的缺点和优点,了如指掌(罗l一3),知道外邦人寻求天主的态度,好像愿意触到天主,寻找到天主(宗17)。再者保禄凭着自己罗马国民的身份,能够随意遍游全罗马帝国。他虽然不懂拉丁语,但是,他除了精通本国的古今语言――希伯来和阿剌美语外,还能流利地说当时全帝国最通用的希腊语,他不论到哪里去,都能向犹太侨民及外邦有知识的人士,宣传福音。
研究“外邦宗徒”,好像在他本人身上可以找到一些矛盾的地方。这点,我们可以用他自己所说的话来说明:“但我们是在瓦器中存有这宝贝……”(格后4:7)从格前2:3,格后10:l,12:6迦4等处的述,可以推知保禄的身体并不十分健康,他经常患有种慢性疾病,常阻碍他从事传教工作。他头上有稀疏的头发,双眉相连,呈钩状,和蔼可亲;有时他显得是个凡人,有时他的面貌却相似一个“天使”( Acta Pauliet Theclae Ⅲ)。从这段记述上可以断定:保禄的“瓦器”是“壮健有力的”,否则他绝对不能30年之久,忍受传教生活中的无数苦劳(格后11);固然,有天主的恩宠可减轻他的痛苦(格后12),但是,坚强的意志也时常鼓励着他的肉身,服从他传教的雄心壮志。在这个“瓦器”中,存有一个独特的灵魂,这个灵魂的能力是如此的坚强,以致有些近代学者爱拿“唯一基督之后的第一人”的名句( The first after the Unipue)来赞美保禄。由他的书信可知他的悟司具有直观和辩证的能力;他的经学知识广博精深,他意志坚强,天生有作领袖的才能,会统治领导群众;他有一个像慈父的心,有时更像一个慈母的心(迦4:19—20,格前4:14一15),此外还具有君子的高尚风度和侠士的义气。
保禄有不少天生的才能,在同胞中,他的学问日有进步,远超过他的同辈(迦1:14),乃是极自然的事;并且我们可推测到,如果他没有被耶稣选拔为宗徒,他一定会围着他这些才能和宗教热忱,而成为一位著名的“辣彼”,与他的师傅加玛里耳和希肋耳、阿基巴等经师齐名。
保禄在被耶稣选拔以前,他和他父亲的理想,仅限于解释天主的法律,这是无可置疑的,因为“保留名人的言论,必领悟比喻的妙理,必参透箴言的真谛,必玩味寓言的奥妙。他出入于伟人之中,周旋于王侯之前;周游异民的邦国,考察人间的善恶。”(德39:1一5)
迫害教会
公元34、35年,在耶路撒冷教会中,出了一位不平凡的人物,名叫斯德望。路加记载说:“斯德望充满恩宠和德能,在百姓中显大奇迹,行大征兆”(宗6)。由于斯德望传教热心,信友的数目日渐增多,甚至有许多司祭也信奉了基督的教会。此外,那些在圣京建有会堂的基勒乃,亚历山大、基里基雅和亚细亚人,既敌不过斯德望的智慧,就想除掉他,便唆使人控告他犯了亵读梅瑟和天主的罪。当时在基里基雅会堂中,有一位名叫扫禄的,最憎恨斯德望,因他坚信唯一拥护天主权威的方法是消灭基督教。他自觉自己有丕乃哈斯和厄里亚所有的热忱,他十分赞同把斯德望杀死,并且要亲眼看见斯德望被人杀死,心中才感到痛快(宗 7:60-8l)。后来保禄论到自己迫害天主教会时感慨地说:“本来我本人过去也认为应尽力反对纳匝肋人耶稣的名”(宗26:9,亦可参考弟前1:1-3)。的确,主耶稣的话:“……并且时候必到,凡杀害你们的还以为是尽恭敬天主的义务”(若16:2),完全应验在保禄身上了。但是,假使仔细一问:保禄究竟为什么要攻击基督的教会?可以答说,有两个理由:一、因为保禄以为耶稣是一个假默西亚,是亵读天主的。二。保禄以为耶稣自称是“天主之子”是狂妄自大。由于这两个原因,保禄才疯狂地在耶路撒冷、在犹太、在撒玛黎雅和叙利亚,极力想消灭基督的教会(宗8:l—3,9:l-3,迦 l、格前15、斐36弟前1:l-3)。
保禄从所捕的基督徒的口供里虽然一天比一天更认识耶稣的默西亚主义以及他的事迹,他的要求和他的福音;可是基督徒的口供和被拷打,不但不使他怀疑自己如此迫害“天主教会”(迦1)是不合理的,反而使他更确信迫害“天主教会”是应该的。那么,他的突然归化是耶稣复活奇迹以外最大的奇迹。这一主要事实在《宗徒大事录》内曾记述过三次,而保禄在自己所写书信内,至少也提及过7次(宗9:l一20,22:3—21,26:9—20迦1:13--14格前9:l, 15:8格后 4:6斐 3:12弗3:7—8弟前l:1l)。现代的一些学者,把“保禄的归化”说成“保禄的蒙召”。“归化”与“蒙召”这两件事是分不开的(迦1等处)。保禄把自己的蒙召和归化,完全归功于天主的仁慈,并且对于自己的归化,他认为是一个真实的超性的事。保禄在他归化的那一天,实在看见了复活的耶稣,其时他不但明白耶稣即是默西亚,而且也明白耶稣是天主的独生子:耶稣的光荣即天主父的光荣。保禄的归化不是伦理上的一种悔改,更不是一种与天主言归于好的感情上的改变。他从来不想自己是已远离了天主而是一种“启示”和一种新的创造。那一天,天主将自己的圣子显示给了他(迦1),使他稍微领悟到基督尊贵的地位和他妙身的奥迹,使他不但成了基督徒,而且还成了基督的伟大宗徒,历代教会的导师。我们不愿意说,他后来传福音时所讲的道理,是他在大马士革近郊见到耶稣的这一显示,实是保禄所讲道理的来源,和他后半生活动、为主致命的第一和最后的主要原因。
准备时期
所谓“准备时期”,是指保禄归化后(公元36年),到他第一次出外传教(公元44、45年)的一段时期。在这8、9年的一段时期内,保禄为其将来所负的伟大使命,在圣神引导之下做了相当的准备。按新约的记载,他在这几年中,首先在大马士革宣传福音(宗9:20),以后去了阿拉伯旷野,从那里再回到大马士革,久居其地,传扬耶稣的福音(迦1:27宗9:20)。犹太人见保禄归化,宣传耶稣,便想把他除掉。这阴谋为保禄所知,在信友协助下,逃出了大马士革城,前往耶路撒冷。关于他归化的事,门徒们还十分怀疑,对他有所畏惧。巴尔纳伯却带他去见了宗徒(迦 1:19-28),说服了他们,叫他们对保禄可以完全放心,在圣京保禄效法圣斯德望,也许是为了弥补自己昔日参加谋害他的罪,便开始向居住在耶路撒冷的希腊籍犹太人,宣讲耶稣的福音。然而由于耶路撒冷的门徒害怕再发生一次像斯德望所遭遇的迫害,同时又由于主耶稣在圣殿内告诉他活动的地区不是耶路撒冷,而是遥远的外邦,所以只逗留了15天,便离开了圣城,回到自己的故乡塔尔索去了(宗9:26-30,22:17一21)。
保禄在塔尔索传扬福音,有5年之久,并且建立了一些会所(宗15)。然而,保禄总觉得主耶稣遣他到外邦人中传教的话,尚未应验(宗26:17)。梅瑟、厄里亚、古先知们,都曾等待过天主给他们所规定的时间,保禄也得等待。约在公元43年,巴尔纳伯从安提约基到塔尔索去找保禄,找到后,即刻请他到安提约基去担任传扬福音的工作,因为那里归化基督的外邦人一日多似一日,有谁比保禄——耶稣自己选拔的外邦宗徒,更能担当这项使命!当他一明白天主给他预定的时期已到,便即刻随巴尔纳伯到安提约基去了。在这城中传扬福音,服侍天主凡一年之久。这一年在保禄一生不安定的岁月中,算是最安定的一年,也算是他为主作战的前夕(宗11:27-31)。不料,保禄在安城传教的活动,没有多久便中断了几个星期,因为他和巴尔纳伯奉安提约基教会的命,要把当地教会的捐款送往耶路撒冷去(宗11:27--31)。他们两位使者在圣京只逗留了几天,因为其时耶路撒冷的教会正遭受阿格黎帕王的迫害,不能在那里久留,况且安提约基教会也正需要他们二人回来传扬福音。保禄和巴尔纳伯在耶路撒冷时,住在巴氏的表弟马尔谷的家中,二人任务完成后,便带着热心的马尔谷,离开耶京回安城去了。自安城保禄和巴尔纳伯由近及远,向外邦人展开了传教工作。这一创举,对于教会向外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这7、8年内,吾主如何预备了自己的宗徒,去完成他所负的使命,这是一个难题,因为没有人能够明了保禄和耶稣间的结合程度。金口若望曾屡次尝试要揭开这个秘密,然而也感到这是语言所不能形容的秘密,最好也只好写下了那么简短的一句:“保禄的心就是基督的心”的名言。
虽然如此,我们仍觉得有些事情多少是可以向读者解释一下的。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保禄亲自看见了复活的耶稣,但是他不能因此而轻视或不愿耶稣的教会,相反,耶稣还命他接受洗礼,加入教会。他在进人耶稣羊栈之后,便急切询问有关救主的事迹:他的言行,他的惨死和他的复活。他归化后第三年就去耶路撒冷拜见伯多禄,从渔夫口中得到了耶稣的福音和他的一生事迹。保禄虽然很喜欢瞻仰和宣讲光荣的耶稣,但如果我们细读他的书信,那么便可以看出他也认识耶稣“在血肉之身时”所过的生活(希5),这无疑是他由教会所接受的宝藏。再者保禄一接受了洗礼,即刻就充满了圣神的恩赐和奇恩,成了一个属于圣神的人(Homo pneumaticus=spiritualis),“属神的人”(格前3:l),即是时常受圣神引导和蒙受圣神奇恩(Charismata) 的人(参见宗16:9,22:17,27:23-24,格后12:9,格前12:12等处)。他的智慧无疑与这些启示和他的圣经知识有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他的智慧是由天主的启示,圣教会的教训和他广博的圣经知识培养出来的。
他既然见到了耶稣,听到了耶稣要他做外邦人的宗徒,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到阿拉伯旷野中去,而不立即去到远方外邦人那里传扬福音?关于这个问题,教父们已有了最好最确切的答复;现在公教和非公教的学者认为再确切没有了。得了大马士革的显示以后,保禄如同梅瑟、厄里亚等人一样,需要一个安静能专务祈祷的地方,好在祈祷和静观中,把旧约与新约做一番比较。结果在这样的比较中,他发现耶稣的福音,是救赎人类的无可比拟的伟大力量,是天主向世人所发表的最后而具有法定性的神圣道理。他又发现旧约所有深奥意义,不是为他同胞的“辣彼”所能理解的,必须在福音的光照下,才能有所启示,换言之,旧约的永远价值只有在福音的光照下才能反映出来。
旧约的末世论“上主的日子”、“天主的国”、默西亚论、以民的被召选……这一切大道理,在新约内,或更为纯粹,或得到了应验。保禄在阿拉伯旷野和塔尔索所过的沉思岁月,与他日后传教所过的忙碌生活,同样在教会的传教与研究上,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与示范作用。保禄真是“唯一基督之后的第一人”。
保禄在第一次开始出外传教以前,他被提升到第三层天上,见天主圣三,领悟了天主救赎人类的伟大计划(格后12:1-6),因此可以说他已有了传教的完备经验,能将耶稣的名号传给外邦人、君王和以色列子民(宗9:13);他从此以后,也感觉自己所写的和所讲的道理,已不是自己的话,而是天主的话(迦1:11-12)。
传教生活
保禄的传教生活,可以说正式开始于公元45年,当时圣神对安提约基教会的首长说:“你们给我选拔出巴尔纳伯和扫禄来,去行我叫他们要行的工作”(宗13)。保禄的传教从此开始,一直到公元67年在罗马郊外殉难之日为止。他的传教生活是积极、惊险和艰苦的,这可以从《宗徒大事录》和他的书信中见到。古今的经学家经常把他在这20年内所做的事和遭遇,分为下列几个时期:一、三次传教行程,二、凯撒勒雅的囚禁,三、罗马之行,四、罗马的囚禁,五、晚年的事迹和为主致命。可是在此我们不愿意多记述他20余年所作的事,只打算比较有系统地提出那些使读者更容易了解保禄的精神,和他传教事业的原动力与效果的事迹。
兰赛(Ramsay)曾多次记述保禄自从归顺耶稣以后,尤其在耶路撒冷圣殿再次见耶稣和听到他所说的“你去,因为我要打发你到远方外邦人那里去”(宗22:21)的那句话以后,他便凭着罗马国民的身份矢志传教,使罗马全帝国都归顺主耶稣。保禄宗徒不但殷切盼望罗马帝国归顺救主,而且更盼望天下万民都接受圣恩,归属耶稣名下(罗1:5格前15:23弗3等处)。安提约基的尼革尔西满和厄提约丕雅甘达刻女王的太监(宗14:l,8:27)的归化,为保禄常是一种激励。愿基督君临天下,为要达到这个目的,保禄才被选为耶稣的宗徒。保禄虽然自己未能实现这个理想,但是教会内将要出现许多效法伟大宗徒保禄的使徒,他们将迅速引导万民归顺基督。
保禄非常喜欢“宗徒”这称号,喜欢这称号的含意,又喜欢自称为士兵(弟后 2:3-11),明智的建筑师(格前3-9),又爱把自己为尽宗徒职务所受的劳苦当做司祭所献的供物(罗15:16)。因此,根据他的思想,他尽宗徒的职务,热心如献祭的司祭,勇敢如耶稣的士兵,明智如聪明的建筑师。
如果注意这位明智的建筑师的传教方法,便可看出,他的传教方法有三个主要原则:一、先在犹太人大会堂里讲福音,因为这是选民的特权(罗1:16),同时犹太会堂又可以用来作为宣讲福音最适宜的根据地;二、特别选择省会、大都市、交通要道,作为宣讲福音的中心,这样,福音的真光就自然很快地传达于四方;三、他所决定的计划无论如何周详,但一知道天主圣神另有所决定,便即刻俯首顺从,在第二次传教的行程中,像这样的例子就非常明显(宗16:16-20)。
最后保禄所采取的传教策略,是一种仿佛锥形的攻势:他想从东方和从极端的西方攻破罗马——当时的世界京都(罗15:18-24),他却没有想到会有意外的事,阻止他实现这个战略计划。
保禄向犹太同胞宣讲福音常遭失败,在保禄看来却是天主的圣意,是天主要他到别处去传教。作战的战士虽一时失败,但为统帅的君王基督,必永远得胜,永远为王。
保禄传福音有两种方式:一种用来专向犹太人及其归依者宣讲福音(宗13:16-17);一种用来专向外邦人传布福音(宗14 :15-17,17:21-31,得前 1:9-10等处)。在第一种方式内,宗徒给听众证明耶稣是天主所恩许的默西亚;在第二种方式内,给听众证明耶稣是天主所特派的救世主。如果在某地方因他的宣讲有了相信耶稣的人,他便准备他们接受洗礼,在给他们付洗前后,直接或间接给他们讲解教理,即所谓的“教理讲授”。保禄在自己的书信中,偶尔也提到了这种“教理讲授”及其内容(参阅希6:l-3,迦5:16-26,得前 4:l-12,格前15:3-11,罗6:19等处)。
保禄所以能够随处施教,建立地方教会,不是因为他有口才或学问,而是因为他如古时的先知一样,是“属于圣神的人’(Vir Spiritus)。他曾给格林多的信友们写道:“我的言论和我的宣讲,并不在于智慧动听的言词,而是在于圣神和他德能的表现”(格前2:4)。保禄这话,使我们明白他成功的最大原因所在。保禄在各地建立教会,多是靠圣神的德能,比如在塞浦路斯岛,保禄靠圣神的德能使厄吕玛双目复明(宗13:6-12),在厄弗所,天主籍着保禄的手行了奇事异能,甚至把保禄所用的手巾和围巾一放在病人身上,病和恶魔都立即离去(宗 19:11-12)。他曾亲口提醒自己的信友,要他们时常想念自己领洗时所蒙受的恩宠(格前1:7,1:12-14、格后12,迦3:2-3,得前1:5等处)。总而言之,保禄传教的工作,正是圣神德能的表现。
主要成就
通过三次布道旅程,走遍罗马帝国,传扬基督。
写给各教会的信,后来成为新约圣经的一部分。

弗里德里克·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是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肖邦6岁时(1816年)跟随阿达尔伯特·兹维尼学习钢琴,7岁时(1817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从此参加各种演出。1824年肖邦拜师德国音乐家、当时任华沙音乐学院院长的埃尔斯纳。1826年至1829年,在华沙音乐学院(今肖邦音乐大学)跟随作曲家约瑟夫·艾斯纳(Józef Elsner)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1831年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
肖邦共创作了二百余部作品,创作体裁多样,包括2首幻想曲、3首奏鸣曲、4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即兴曲、17首圆舞曲、19首波兰舞曲、21首夜曲、24首前奏曲、27首练习曲、58首玛祖卡舞曲等钢琴作品,还有为数不多的17首歌曲,为钢琴与乐队合作、钢琴与大提琴二重奏、钢琴协奏曲等,也全部都是有钢琴参与演奏的形式,是为数不多的将毕生创作都专注于钢琴乐器的作曲家,后人将其赞誉为“钢琴诗人”。
早期经历(1810—1830年)
1810年3月1日, 肖邦出生于波兰首都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肖邦的父亲原籍法国,在华沙中学以教授贵族子女法文为生,母亲出生于波兰贵族家庭,能歌善舞,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在这样的背景下,肖邦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精细的家庭教育。6岁时,肖邦跟随沃伊切赫·日夫尼(Wojciech Zywny)学习钢琴,7岁时写出了《g小调波洛涅兹曲》,8岁开始在音乐会上公开演奏。1824年,肖邦拜师德国音乐家、当时任华沙音乐学院院长的埃尔斯纳,两年之后中学毕业成为华沙音乐学院正式的学生。1826年至1829年,在华沙音乐学院(今肖邦音乐大学)师从作曲家约瑟夫·艾斯纳(Józef Elsner)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肖邦对波兰的民族音乐,特别是充满本土气息的玛祖卡和库亚维亚克舞曲表现出极为浓郁的兴趣, 写有《第一钢琴鸣奏曲》、《莫扎特主题变奏曲》等作品。1829年,肖邦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他个性的音乐语言,令人瞠目的天赋,和出色却谦逊的演奏技术使他的演出夺得了一致的好评。1830年11月,肖邦准备去维也纳寻求发展,1830年12月初,华沙爆发起义抵抗俄国侵略军,肖邦万分焦急,要回到波兰参加斗争,但他当时身体欠佳,家人和朋友一再劝阻方才作罢,肖邦在维也纳的发展并不顺利,创作也趋于平淡。

肖邦画像
全盛时期(1831年—1845年)
1831年,肖邦动身前往法国巴黎寻求发展。1832年,肖邦在巴黎举办首次音乐会并一举成名,成为了巴黎音乐界里一位显赫人物,结交到了舒曼、李斯特、柏辽兹、梅尔贝尔、门德尔松等人。1835 年他爱上了波兰贵族的女儿玛利亚,几经接触后,肖邦曾向其求婚,由于那时他已身染肺病,最终遭到了玛利亚父亲的拒绝。1836 年,经李斯特介绍肖邦结识了法国著名女诗人乔治·桑,以后两人交往频繁,感情逐渐加深。1838年11月,肖邦和乔治·桑一起来到马略卡岛度假,然而岛上居民得知他患有传染性疾病后强烈要求他离开,他们搬到位于大山腹地的修道院废墟住下。1839年,他们回到乔治·桑的家正式开始同居,肖邦生活和感情都十分顺利。在与乔治·桑相处的时期也是肖邦创作的高峰期,这一时期肖邦的主要创作有大部分的练习曲、四首叙事曲、夜曲、谐谑曲、为数不多的奏鸣曲、波罗乃兹舞曲以及贯穿肖邦一生创作的玛祖卡舞曲。1842 年肖邦得知自己的启蒙老师日夫尼去世的消息,悲痛万分。1843年的肖邦深受肺结核的影响,身体大不如前,基本不公开演出。1844 年肖邦受到父亲去世的打击,陷入万分痛苦的境地。

肖邦画像
晚期经历(1846年—1849年)
1846年,波兰民族起义再一次失败,与此同时肖邦和乔治·桑的关系开始产生裂痕,对国家的思念以及感情的困难使肖邦陷入痛苦之中。1847年6月,乔治·桑在信件里提出了彻底的分手,两人感情最终破裂,失去爱情的肖邦悲痛欲绝,举办告别演奏会后接受学生斯特林的邀请,到英国从事教学和演出活动。肖邦的音乐创作也在这个时期表现出衰退趋势。音乐作品数量大幅度减少,激昂的情绪被逐渐抚平,更多是表现一种平静和谐的情绪,主要作品有一些夜曲和玛祖卡,如《g小调玛祖卡》、《f小调玛祖卡》和《B大调夜曲》等作品。1848 年11月肖邦回到巴黎,因病不能作曲和上课,学生斯特林一拿出捐款帮助他。1849 年10月17日肖邦于家中逝世。

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英文:Pythagoras,古希腊语:Πυθαγόρας、Pythagóras,约公元前580年-前500年)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音乐理论家,也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始人。毕达哥拉斯出生在爱琴海中部的萨摩斯岛(Samos,今希腊东部小岛)的商人家庭,幼年时赴提尔学习东方的宗教文化和知识,后跟随数学家泰勒斯、天文学家阿那克西曼德和菲尔库德斯等名师研习数学和天文学。公元前530年左右,毕达哥拉斯在西西里岛的克罗托内(Croton)建立起集宗教、政治和学术为一体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后来绵延兴盛了两个多世纪。后因受到反对势力的打击,毕达哥拉斯迁徙至他林敦(今意大利南部塔兰托),在约公元前500年逝世。
毕达哥拉斯一生研究内容广泛,涉及领域众多,但其著作均未完整留存下来[h],因此现代介绍的毕达哥拉斯个人的思想内容大多来自其学生和后世哲学家的著作记录,故在其确切的思想观点上始终存在争议。在宇宙论上,毕达哥拉斯第一次提出了“和谐”范畴,宣称抽象的数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并在此基础提出了和谐天体论。在政治上,他推崇依照法律治理城邦,反对僭[jiàn]主和独裁统治,同时也反对无政府状态。在伦理学上,毕达哥拉斯试图用数来解释人类道德和人性的来源,强调个人的自律、美德、公正,他认为人类的美德其实就是一种数的和谐。受到埃及的宗教观念影响,毕达哥拉斯支持“灵魂轮回说”,他认为人由灵魂和肉体共同组成,每个灵魂都是不朽的,在人的身体去世后,灵魂便会进入另一个新的身体,而灵魂则是从数中产生的。在教育上,他提倡众生平等、因材施教、分级授课,把数学放在教育内容最高的地位。在数学领域中,毕达哥拉斯最大的成就在于发现了毕达哥拉斯定理[i],他还研究了黄金分割原理,并将其运用于建筑和雕塑中;在几何学上,毕达哥拉斯发现了正五角形和相似多边形的作法,并证明了正多面体只有五种;在代数领域,他将自然数区分为奇数、偶数、素数、完全数、平方数、三角数和五角数等。在天文学上,毕达哥拉斯提出宇宙的中心是“中央火”,各种行星都围绕它转动,这一理论蕴含了其后的地动说观念。此外,在音乐理论上,毕达哥拉斯被认为是最早研究音律系统的人之一,发现了自然音阶中的简单比率定律。
毕达哥拉斯及其建立学派的思想对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重要哲学家和斯多葛学派等重要的哲学流派都有深远影响。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评价说:“有一个只能显示于理智而不能显示于感官的永恒世界,全部的这一观念都是从毕达哥拉斯那里来的。”
人物生平
毕达哥拉斯生于公元前580年左右的希腊萨摩斯岛,彼时该岛正值鼎盛期,经济与文化遥遥领先于其他希腊城邦。自幼年时期起,他就展现出卓越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九岁时跟随富商父亲赴提尔,师从闪族叙利亚学者,汲取了东方的宗教文化和知识。随后,毕达哥拉斯随父多次游历小亚细亚地区。
约在公元前551年,他前往米利都、得洛斯等地,拜数学家泰勒斯、天文学家阿那克西曼德和菲尔库德斯为师,进一步研习数学和天文学。在此前,他还曾在萨摩斯诗人克莱非洛斯处学习诗歌和音乐。然而,因其传播理性神学思想、身着东方服饰及蓄发等与众不同之处,毕达哥拉斯在当地遭遇误解和排斥。
在公元前535年,30岁的他被迫离开故乡,途径腓尼基沿海城市并在提尔的一座神庙中修行,期间深入了解当地神话与宗教。毕达哥拉斯还曾游历埃及,得到国王阿马西斯的推荐,得以进入神庙深造,从公元前535年至公元前525年的十年间,他学习了象形文字、埃及神话、历史和宗教,并将希腊哲学带到埃及。
回到萨摩斯时,已49岁的毕达哥拉斯开始讲学并创办学校,但并未取得显著成果。公元前520年左右,为逃避暴政,他带着母亲和一名弟子迁往西西里岛的克罗托内,并在那里建立起一个集宗教、政治和学术为一体的团体,也就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学派成员不论性别,共享财产,组织严密且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每一位学员须经严格的学术训练、神秘仪式以及规范戒律的考验,他们信奉通过数学可以净化心灵、与神合一,宣扬“万物皆数”的观点,这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核心理念。学派成员践行简朴生活、自我约束、贞洁和服从的原则,在大希腊地区声名鹊起,影响力颇大,但也因此招致反对者的攻击。
面对民主运动的压力,学派在克罗托内的活动遭受严重打击,毕达哥拉斯不得不迁徙至他林敦(今意大利南部塔兰托),并在公元前500年逝世,享年80岁。毕达哥拉斯离世后,他的门徒们仍在弗利奥斯和塔兰托等地继续传播和发展他的学说与理念,因此毕达哥拉斯学派得以绵延兴盛了两个多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