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孔子(约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乡陬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市),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汉武帝施行“独尊儒术”政策后,后世统治者或儒生陆续尊称孔子为圣人、文圣、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
孔子3岁丧父,少时"贫且贱"。长大后,曾当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畜牧的"乘田"等小官,颇有实际才能。他学无常师,努力掌握三代文化,特别是周代的礼乐。30岁左右,他开始兴办私学。50岁时,他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虽然职位不高,但孔子在此任职一年,政绩颇佳。第二年,孔子升任鲁国的"小司空",是掌管土木的副官。后升任"大司寇",是负责国家司法、刑狱和治安的最高长官。孔子以司寇之职摄行相事,即代理鲁国最高行政事务。齐鲁夹谷之会,孔子以智谋使鲁国取得外交与军事胜利。不久因政局动荡、齐人离间,孔子不得已率弟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奔走于卫、宋、陈、蔡、齐、楚等国。在离开鲁国十四年,游历数个国家后,孔子仍不能获得机会施行自己的政治理念。最终鲁哀公将其迎回鲁国,赐封国老,称“尼父”。孔子回到鲁国后,开始编订六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公元前479年,孔子在鲁国去世,享年73岁。孔子去世之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其所编订的六经成为中国古代儒生必学的经典,其主张的“仁”(孔子的思想核心)、“德”(以德教化人民)、“礼”(以礼治理国家),被后世奉为士大夫为人处世的准则,同时也是儒家核心思想。在其死后的两千多年里,其形象被逐渐神圣化,成为儒家文化的人格象征与图腾,被尊为“至圣先师”,更有儒生“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无限崇拜与无限敬仰。在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历代各帝王和大臣、百姓都会祭祀孔子,其嫡系后代中的嫡长子自被宋仁宗后尊为衍圣公,历代王朝始终沿袭,直到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