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历史名人明星列表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哥伦布(1452年9月22日-1506年5月20日),全名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西班牙航海家、探险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第一个到达美洲的欧洲人。他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卒于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
1451年,哥伦布出生于意大利的著名港口热那亚,从小,他就喜欢在海边遥望。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他相信地球是圆的,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1492年,终于得到西班牙伊莎贝拉女王的资助踏上航程。同年10月12日,哥伦布到达了新的大陆——美洲。在新大陆发现后,他又三次前往美洲。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达等岛。
哥伦布虽然踏上了新大陆——美洲,可是,他却认为这是亚洲,因为那时人们根本不知道在欧洲与亚洲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美洲。航海回来后,哥伦布高兴地向人们报告:他到达了“印度群岛”,到达了“日本”。甚至至死,哥伦布也觉得自己发现的是亚洲。

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大帝(希腊文:Αλέξανδρος,前356年7月-前323年6月13日),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在位时间:前336年-前323年6月),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的创建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亚历山大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师从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40年,腓力二世出征拜占庭,亚历山大代理朝政。两年后,亚历山大随父出征,以马其顿骑兵指挥官的身份参加了喀罗尼亚战役,功勋卓著。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刺身亡,亚历山大登基,为亚历山大三世。即位后,亚历山大以武力平定了周边蛮族和希腊诸城邦对其威严的质疑和挑战,摧毁了底比斯城。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作为马其顿和希腊联军的统帅率军东征,以其改进的马其顿方阵征伐亚洲、非洲、欧洲国家,所向披靡,先后灭亡波斯,占领埃及、据有巴比伦,远攻印度,创建了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23年6月13日,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病逝,年仅33岁。
亚历山大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民族的混同,开启了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战术卓越,善以奇兵攻击敌军侧弱而让人闻风丧胆,与汉尼拔·巴卡,恺撒大帝,拿破仑并称为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他解开戈尔迪之结的故事与他的丰功伟绩一起被人传颂。而扑克牌中的“梅花K”,代表的就是亚历山大。拿破仑说:如果我不是拿破仑,我愿做亚历山大。恩格斯评价,亚历山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革命家、杰出的天才将领,历代最优秀的骑兵指挥官之一。

耶稣

耶稣(英语:Jesus;希伯来语: ישוע,或拼作Yeshua;希腊语:Ἰησοῦς。约公元前4年—公元30年或33年),也被称为耶稣基督、神子、圣子、中保、弥赛亚等。基督教中,耶稣被视为基督教创始人,也是基督教信仰核心之一,且被大部分基督徒视为神的儿子、救世主、最后审判者等。此外,在伊斯兰教中耶稣被认为是先知之一。
关于耶稣的生平一直存在争议,史学界对历史上有无耶稣其人基本上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历史上没有耶稣其人,因为没有足够的历史文献作证明。第二种意见认为耶稣是一位被神化了的历史人物,根据对《死海古卷》的研究,学者们认为公元1世纪,犹太教中的拿撒勒派的创始人就叫耶稣,后来他的门徒把他描述成先知们预言的弥赛亚,逐渐演变成耶稣基督。耶稣的生平主要见于《圣经·新约》的四部福音书,《圣经》记载耶稣出生于巴勒斯坦地区的伯利恒,其母玛利亚感圣灵而怀孕,生下了耶稣。耶稣出生后,先随父母逃到了埃及,后回到了加利利的拿撒勒。耶稣长大后,在约旦河接受施洗约翰的洗礼,经历了魔鬼的诱惑,后回到加利利进行传道。耶稣追求的是建立一个地上天国,其在传道的同时还治病救人,并展现很多奇迹,吸引了许多追随者,耶稣挑选了十二位使徒,并差遣他们前往各地传教。约公元30年(一说公元33年),耶稣在预言自己将会被杀和复活后,前往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耶稣与犹太祭司贵族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祭司们买通了耶稣的弟子犹大,在耶稣与弟子共度逾越节的晚上捉住了耶稣,随后对耶稣进行了审判。耶稣被罗马帝国犹太行省总督彼拉多判处耶稣死刑,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在死后三天复活,并向门徒显现,耶稣复活40天后升天,其门徒开始传教,并预言耶稣将再次降临人世。
为了纪念耶稣,信徒们根据《圣经》的记载及其传说,设立了许多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受难节、五旬节、升天节等,通过一个个的节日,将耶稣基督救世的事迹用具体生动的形式表达出来。此外,后世也出现很多以耶稣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耶稣受洗》、米开朗琪罗的《最后的审判》等等。

拿破仑·波拿巴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拿破仑一世,出生于科西嘉岛,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历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1804年),是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学家,执政期间被称为“法国人的皇帝”。拿破仑也是历史上自查理三世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
拿破仑·波拿巴1769年8月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曾就读于布里埃那军校。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回到了科西嘉岛,乘机筹谋推动它的独立,但却遭受失败。
1793年,拿破仑参加土伦之战,受封准将。雾月政变后,拿破仑成为法国第一执政,开启了为期15年的执政生涯。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加冕为皇帝。
在位期间,他颁布了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民法典——《拿破仑法典》,为西方各国的建法立章奠定基础。他发动拿破仑战争,外扩疆土,多次打败反法联盟。巅峰时期,除英国以外的欧洲国家均向法国臣服或结盟,形成拿破仑帝国体系。拿破仑保卫了法国大革命的结果,动摇了法国乃至欧洲的封建制度,为浪漫主义时期的民族和社会革命开辟道路,成为跟凯撒大帝、亚历山大大帝齐名的拿破仑大帝。
1814年,拿破仑退位后被流放到意大利的厄尔巴岛。1815年,他建立百日王朝,在滑铁卢会战中惨败后第二次退位,被流放至英国的圣赫勒拿岛,直至1821年因病去逝。1840年,拿破仑的遗体被迎回法国巴黎。法国政府将拿破仑和维尔森吉托里克斯、圣女贞德并列,他们象征了“爱国主义、信仰和辉煌”。

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20年,张学良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之后,张学良拒绝日本人的拉拢,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1929年7月,张学良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同年8月中东路事件爆发,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败给苏军,张学良被迫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张学良令东北军入关,武装调停中原大战,避免了新的军阀混战,由此登上了政治生涯的巅峰。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国舆论谴责。12月任国民党北平绥靖主任。1935年10月,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面对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都遭到拒绝。  
1936年12月12日,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事变,并派周恩来等为代表到西安帮助张学良、杨虎城正确解决事变。经过多方努力,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枢纽。它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促进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为在抗日前提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送蒋介石返回南京,即被扣留、判刑,先后被囚禁于浙、赣、湘、黔等地,1946年被押送台湾继续监禁,1994年移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逝世,享年101岁。此外,张学良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关西安事变的一次次纪念活动,一次次重要讲话,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于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肯定性评价,对于张学良所起的历史作用的高度赞赏。中共评价张学良为“千古功臣”“民族英雄”。自由之后的张学良,不管是在个人的采访中,还是在后来的口述史中,反复强调自己以发动西安事变为豪,这一切都来源于他的民族大义,他在自述中说道:为实现国家的统一,把中国建成一个不受外界欺辱的强国,这是他一生的追求。

楊戩

杨戬[jiǎn],是明代许仲琳的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角色,首登场于《封神演义》第四十回《四天王遇丙灵公》。杨戬封号清源妙道真君,是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的徒弟,阐教第三代弟子,收有两个小徒弟金毛童子。在外形上,杨戬带扇云冠,道服丝绦[tāo],相貌非俗,超群出类,在传说中还记叙了其额头上有第三只“天眼”。其性格沉着理智、机敏深沉,能够随机应变,是一个斗智斗巧的智力型人物。他神通广大,以三尖两刃刀为武器,有哮天犬作法宝,又有九转元功、三昧真火、抓土成兵、五雷诀、土遁等奇术。
杨戬受师父玉鼎真人之令下山辅佐师叔姜子牙帮助周武王姬发反商伐纣,与妲己为首的截教和纣王为首的商王朝斗争,杨戬身怀奇术,并能将机智性格与之融合,在西岐与殷商的对战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如依靠九转元功的变化找到击败魔家四将、擒获土行孙、击破张奎夫妇的突破口;通过随机应变诱骗闻太师,以抓土成兵制造假象恐吓敌军;依靠沉着冷静的性格仔细观察战局,发现敌军的来历以寻求帮助等,在推翻商朝纣王统治后,杨戬肉身成圣。
杨戬这一形象的原型为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二郎神,融会贯通了各历史时期的二郎神形象,是二郎神形象的延伸和扩大。杨戬承袭了宋代广为流传的二郎神,即赵昱赵二郎的封号“清源妙道真君”,以及赵二郎乘白马、引白犬、持弹弓的人物形象。同时,杨戬保持了《西游记》中所描述的杨二郎随意变化形态的神力。
《封神演义》中大量笔墨的描写和民间的流传让“杨戬”这一称呼代替了前代的赵二郎、李二郎等二郎神,使得杨戬成为近代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二郎神,并作为天神和战神在民间被人们所熟知和信仰。同时,杨戬这一形象体现出了宗教和文学的相互作用以及丰富的人文精神,给改编和创作带来了想象空间,这让有关杨戬的文学、戏剧、影视等各方面创作活跃在当代文化领域之中。

孙悟空

孙悟空又称孙行者、美猴王、齐天大圣等,是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主要角色之一,长得一副“尖嘴缩腮”的猢[hú]狲模样。孙悟空本是由一颗仙石孕育而生的石猿,因带领猴群入驻水帘洞,被尊为“美猴王”,后为习长生不老术,拜得须菩提祖师为师,得赐法名“孙悟空”。
孙悟空学成归来后,群妖拜其为尊。之后,强闯东海龙宫,从四海龙王处取得如意金箍棒、凤翅紫金冠、锁子黄金甲、藕丝步云履;大闹地府,得太白金星周旋招安上天庭,官封弼马温。因嫌恶官小,自封为“齐天大圣”并迫使天庭承认。又因醉酒搅乱“蟠桃大会”,偷盗仙丹,而大闹天宫,阴差阳错间练得金刚之躯、火眼金睛,最后被如来囚困五行山。
孙悟空被压五行山后,经观音点化,五百年后被唐僧救出,得混名“孙行者”,自此保护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修得“斗战胜佛”果位。
关于孙悟空形象的起源有众多分歧,大致可以分为外来说、本土说、混血说和佛典说四种观点。在明代小说《西游记》成书后,孙悟空的形象在各类艺术呈现中不断被移植、改编、加工,如:猴戏、剪纸、皮影、木偶等,甚至在中国福建等地区还形成了“齐天大圣”信仰,传播海内外。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忠诚、嫉恶如仇,在民间文化中代表了机智、勇敢。随着影视传媒的发展,孙悟空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广为人知,甚至在世界各地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二郎神

二郎神,又名川主、灌口二郎神、灌口神,俗称英烈昭惠显圣仁祐[yòu]王、昭惠显灵真人、护国灵应王、清源妙道真君等。他原本是川蜀地方神,经北宋等各个时代各方力量的改造与推广,现如今已成为中国民间俗神之一和道教的重要神祇之一。二郎神有水神、猎神、牧神、战神、护国神、生殖神,以及梨园、蹴鞠等各行业之神等职能。其主要特点为手持三尖两刃刀,携带弹弓和哮天犬,额上长有第三只眼,降妖除魔,法力无边。二郎神的民间造像通常为粉面无须(少数有八字胡)、仪容俊雅的少年郎君,诞辰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或六月二十六。
二郎神这一命名最早出现在唐代《教坊记》中,但其信仰的形成可能早在东汉时期,起源于四川灌县(今四川都江堰市)由治水英雄崇拜而衍化的泛水神信仰,“二郎”最初可能是指石神人,后因李冰斩蛟治水故事的发展传播,以及蜀地方言的口头与书面记载演变等各种因素,逐渐形成了李冰次子“二郎”这一形象。到唐代,二郎神又融合了佛教毗沙门天王次子独健的信仰,哮天犬的原型也在此时出现。此后,又因政治需要、多民族信仰融合、时代的变迁和杂剧小说的发展等,陆续产生了南北朝氐人国君杨难当、宋代斩蛟治水的赵昱和明清时期的杨戬等多个“二郎神”原型或形象。二郎神不断被政府官方和道教官方加以各种封号,立庙供奉,职能也不断扩大。宋代以来民俗中的二郎神更是一位神威显赫、善于变化、英勇善战的天神,能安四方,护边陲,解民苦,助中兴。长城沿线又许多二郎神的庙宇,人们祈祷二郎神用他的威武神通保卫边防。二郎神还被赋予了治水斩蛟、劈山救母、搜山降魔、担山赶日等神话传说。在元杂剧出现之前,二郎神的形象普遍为一名穿黄衣、携弹弓、带猎犬的白面少年,前后蜀皇帝都曾模仿这种装扮,其中还有一定的祆教因素。杂剧《二郎醉射锁魔镜》则将之刻画成了青面獠牙的神怪形象,随着《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的出现,二郎神的形象逐渐定格为手持三尖两刃刀,携带弹弓和哮天犬,额上生有竖目的白面天神。
二郎神混合了多种信仰文化,代表着人民对原始英雄的崇拜,对自然力量的畏惧和希望改造自然力量的愿望。随着二郎神信仰的不断普及,全国各地尤其是四川地区建有二郎庙,如都江堰二王祠、夹江二郎庙等,民间也有《二郎宝卷》等作为二郎神信仰的教义。宋元以前,人们杀羊祭祀二郎神,随着时代发展,杀羊祭祀这一习俗逐渐消失,如今人们每年举办庙会、川主会祭祀二郎神。二郎神这一形象也活跃于古今许多文艺作品中,如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明清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和现代影视作品《西游记》《宝莲灯》等。

刘备

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后世史家又称其为先主。
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室宗亲;早年丧父,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后拜九江郡太守卢植为师。黄巾军叛乱,刘备曾起兵参与镇压黄巾军,此后刘备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历任豫州刺史、徐州牧、豫州牧、左将军等职,在此期间三顾茅庐,礼聘诸葛亮为谋士,势力得以壮大。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病逝,刘备兵败逃奔江夏,后与孙权结为联盟,在赤壁击败曹军,后攻占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自领荆州牧。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先从益州牧刘璋手中夺取益州,自领益州牧;又从曹操手里夺取汉中,晋位汉中王。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国蜀汉,置百官、立太子;同年七月,刘备亲率大军伐吴。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六月,刘备在夷陵被孙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归,退守永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逝于永安行宫,终年六十三岁;其子刘禅在成都继位,追谥刘备为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于惠陵。成都武侯祠有汉昭烈庙为之纪念。
刘备辗转半生,终于入主益州、攻占汉中,建立蜀汉政权,成就帝业。世人及后世对刘备评价都倾向于正面,汉末三国如袁绍称他“弘雅有信义”,陈登称他“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而曹魏君臣、吴国君臣都视刘备为枭雄,有雄才大略,对其颇为忌惮。后世如西晋大臣张辅、史家陈寿,唐初文学家虞世南、王勃,元初史家郝经、明朝学者刘良卿等人都称赞刘备宽厚仁德、任用贤能,始终以恢复汉室为己任,可谓一代明君。

弗朗茨·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德语:Franz Liszt,匈牙利语:Liszt Ferenc,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弗朗茨·李斯特于1811年降生在匈牙利西部的雷汀市多波尔杨村。六岁时,李斯特被父亲发现音乐天赋,随后跟随父亲学钢琴,后随父来到维也纳学习,先后师从车尔尼、萨利埃里等多位著名音乐家。1831年,受帕格尼尼的一场独奏会的影响,李斯特开始寻求突破,将钢琴演奏技术带入了新境界。六年后,李斯特与泰尔伯格进行了“音乐决斗”,这一系列的表演确定了他“钢琴之王”的地位。1839年,李斯特返回祖国匈牙利,随后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旅行演奏。1875年,李斯特投入到教学中,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钢琴家。1886年,李斯特在赶赴各地的生日会途中突发疾病,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五岁。[3]
李斯特作为钢琴演奏家,还在世时就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誉,而作为钢琴作曲家则历经坎坷。李斯特一生创作颇丰,在《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中记载着的就有近千部,代表作有《匈牙利(交响诗)》《匈牙利狂想曲》《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等等,但他的作品在他在世时常常不被理解,因为他的思想多元,革新意识强,造成其作品艺术面貌复杂。李斯特为了表达他的思想,首创了交响诗这一新的音乐体裁形式,这种形式模式不一,形式自由,顺应音乐的思想而变动,这也是他不为世人所理解的重要原因,但他依旧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在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后,李斯特的音乐终于被人们理解,他的革新精神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罗伯特·舒曼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至1856年7月29日)。德国音乐评论家、作曲家。
 舒曼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从小就展现出了超凡的音乐天赋。他7岁开始学习钢琴,16岁时遵循母亲的意愿在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专业,但他志不在此,而是想成为一名钢琴家,于是将大量时间投入到音乐活动上,在这期间,舒曼师从钢琴家维克继续进修钢琴。在22岁时舒曼因练琴过度而伤了手指,于是不得不放弃钢琴家的理想,转型音乐作曲与评论。[6]19世纪30年代是他钢琴曲创作的全盛时期。1834年,舒曼创办了《新音乐杂志》,他主张革新音乐领域,其重要论文的收录在 《音乐与音乐家》中。1840年,舒曼与维克老师的女儿克拉拉完婚,这一年,他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代表作有声乐套曲 《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诗人之恋》等。40年代舒曼的创作重点从钢琴曲和艺术歌曲转到交响音乐、协奏曲、室内乐、戏剧音乐等大型体裁方面,代表作有如交响曲 《春》《莱茵河》等。1843年,舒曼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舒曼早有潜在的神经系统疾病,1854年他因疾病日趋严重而投河自杀未遂,后续病情没有得到好转,最终于1856年7月29日逝世于精神病院。
 舒曼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曲,声乐套曲,交响乐和室内乐等优秀的音乐作品,被誉为“音乐诗人”,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艺术最鲜明的代表之一,与舒伯特、门德尔松以及勃拉姆斯并称为浪漫主义四杰。此外,舒曼在音乐评论上也颇有建树,他的主要音乐评论被后人整理为作品集《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他的评论非常有自己的特色,常常借助虚拟的主体之间的辩论来呈现,具有情感性,文学性以及价值导向性等特点。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是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肖邦6岁时(1816年)跟随阿达尔伯特·兹维尼学习钢琴,7岁时(1817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从此参加各种演出。1824年肖邦拜师德国音乐家、当时任华沙音乐学院院长的埃尔斯纳。1826年至1829年,在华沙音乐学院(今肖邦音乐大学)跟随作曲家约瑟夫·艾斯纳(Józef Elsner)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1831年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
肖邦共创作了二百余部作品,创作体裁多样,包括2首幻想曲、3首奏鸣曲、4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即兴曲、17首圆舞曲、19首波兰舞曲、21首夜曲、24首前奏曲、27首练习曲、58首玛祖卡舞曲等钢琴作品,还有为数不多的17首歌曲,为钢琴与乐队合作、钢琴与大提琴二重奏、钢琴协奏曲等,也全部都是有钢琴参与演奏的形式,是为数不多的将毕生创作都专注于钢琴乐器的作曲家,后人将其赞誉为“钢琴诗人”。

弗朗茨·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奥地利籍日耳曼人,浪漫主义时期的奥地利作曲家。他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维也纳近郊的希田塔尔。
1805年,弗朗茨·舒伯特八岁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跟从米夏埃尔•霍尔策学习了钢琴及作曲。1810年,舒伯特创作了其第一部标明日期的作品《G大调幻想曲》D1,并得以保存下来。1820年,舒伯特创作了《c小调快板》,标志着舒伯特的室内乐创作走向成熟。1821年,舒伯特出版了《魔王》,该叙事歌曲是舒伯特戏剧性艺术歌曲的完美典型。1823年,弗朗茨·舒伯特被推举为格拉茨的音乐协会名誉会员。随后,舒伯特的三首四重奏杰作分别出自于1824年的《a小调弦乐四重奏》、1826年《d小调弦乐四重奏》和1826年《G大调弦乐四重奏》,它们同他的偶像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平级。1828年,舒伯特举办了其生前仅有的一次正式音乐会。同年11月19日,舒伯特病逝,终年31岁。根据他的意愿,他被葬在了维也纳贝多芬的墓边。
弗朗茨·舒伯特的主要作品有歌剧《魔鬼的欢乐宫》《家庭战争》《费拉布拉斯》,戏剧配乐《魔竖琴》《罗莎蒙德,塞浦路斯的公主》,声乐套曲《美丽的磨房女》《冬之旅》《天鹅之歌》,人声与管弦乐队《纪念斯彭道康塔塔》《普罗米修斯》,以及大量的艺术歌曲、管弦乐、教堂音乐、室内乐、钢琴曲等。舒伯特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他既是维也纳古典音乐传统的继承者,也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绰号“海顿爸爸”,出生于奥匈边境附近的罗劳村。他是作曲家、音乐家、钢琴家、小提琴家、指挥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被誉为“交响曲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
海顿8岁时开始在维也纳圣斯蒂芬教堂任唱诗班歌童,17岁倒嗓后成为意大利作曲家波尔波拉(Porpora)的助手。1759年,海顿在推荐下得到了一份宫廷音乐总管的工作。在此期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交响乐[d]。1761年,海顿应亲王之邀,在其名下乐团任副乐长,他最出名的三部交响乐“早晨”[a]“中午”[b]和“夜”[c]极有可能是海顿在艾什泰哈齐家族所作的第一批原创作品。1766年,海顿被提拔为音乐总监,同时他的创作中开始出现宗教音乐,《圣塞西利亚弥撒》是他为艾什泰哈齐家族写的第一部弥撒曲。
1768年至1779年,他先后创作了歌剧《药商》《渔妇》《不贞受骗》以及木偶剧《菲利蒙和鲍西斯》等。1790年海顿受经纪人沙罗门之邀来到伦敦,期间他创作了6部交响曲,这些交响曲一起被后人称作“伦敦交响曲”。其中,《G大调第94号交响曲》又被称为《“惊愕”交响曲》,是其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之后又创作了第100号至104号五部伦敦交响曲。1795年8月,海顿回到维也纳,创作了奥地利国歌并命名为《上帝保佑弗朗茨陛下》。[7]1802年,海顿因年迈和健康恶化而退休。1809年5月31日,海顿在维也纳去世。
海顿是继巴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器乐作曲家,也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音乐史上最多产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了104首交响曲、83首弦乐四重奏、52首钢琴奏鸣曲、23出歌剧等。他的音乐作品体裁广泛,涉及声乐、器乐各个领域,尤其对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的形成、完善和发展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海顿作品中所体现的鲜明的民族特色、民主思想和艺术独创性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真正的创始人。他的音乐作品对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
莫扎特自小便跟随父亲利奥波德(Leopold Mozart)和姐姐娜奈尔(Anna Maria Walburga Mozart)进行欧洲巡演,展现出音乐神童的潜质。1764年,他创作出了首部交响曲《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后来,由于新主教的阻挠,莫扎特只能单独与母亲到南德、巴黎等地进行教学与演出活动。1781年,莫扎特到达维也纳,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创作生涯,1782年,歌剧《后宫诱逃》在维也纳首演,1784年他完成六首弦乐四重奏。代表作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等。1791年12月5日,莫扎特因病逝世,享年35岁。
莫扎特一生创作数量庞大,品类繁多,质量精良。其作品奠定了欧洲几种主要音乐体裁的曲式结构,为德国、意大利歌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与海顿(Franz Joseph Haydn)一起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