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历史名人明星列表

释希觉

公元948年 冬
释希觉(864—948)卒,年八十五。 
 俗姓商,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少时曾佣于罗隐家,隐劝其修学。年二十五出家,后入天台,习《南山律钞》,著《增晖录》二十卷以广之。吴越时居杭州大钱寺,文穆王署文光大师,著有《拟江东谗书》五卷,杂诗赋十五卷,又注林鼎《金陵怀古》百韵诗及杂体四十章。《宋高僧传》卷一六《汉钱塘千佛寺希觉传》:“释希觉,字顺之,姓商氏,世居晋陵。觉生于溧阳,家系儒墨,属唐季丧乱,累被剽略,自尔贫窭。尝佣书于给事中罗隐家,偶问名居,隐曰:‘毗陵商家儿,何至于此。’叹息再三,多与雇直,劝归乡修学。至年二十五……忽求出家于温州开元寺,文德元年也。龙纪中受戒,续揣摩律部,崇教于西明寺慧则律师,时在天台山也。……以则出集要记解《南山钞》,不称所怀……遂著记广之,曰《增晖录》……二十卷成部。浙之东西,盛行斯录。暨乎则公氏往,乃讲训于永嘉。……徙于杭大钱寺。文穆王造千佛伽蓝,召为寺主,借紫,私署文光大师焉。四方学者骋鹜而臻。觉外学偏多,长于《易》道,著《会释记》二十卷,解《易》,至上下系及末文甚备。常为人敷演此经,付授于都憎正赞宁。及乎老病,乞解见任僧职。既遂所怀, 

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名重华,又称虞舜、帝舜、大舜,是帝颛顼的六世孙。舜是“三皇五帝”之一,舜为东夷族群的代表。舜出生在姚墟[a](一说诸冯[b]),因贤能出众受帝尧禅让,舜继位帝位后,国号为虞。
舜出生时家境贫寒,生而重瞳,善于制陶,生母早亡,父亲和后母都想杀了他,但他并没有心怀怨恨,依然恪守孝道。舜二十岁因孝顺而闻名,后来因孝行又被四岳[c]推荐给当时的天子帝尧。帝尧让自己的女儿和儿子在舜周围考察他。帝尧又让舜处理政务,推行物种伦理道德。舜处理政务后,百姓顺从,百官称职,风调雨顺。舜五十岁的时候帝尧年岁已高,就让舜代行天子之政,到四方巡视。舜五十八岁的时候帝尧去世,服丧三年期满后,舜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可是天下人都归顺舜,于是六十一岁的舜接任帝位(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是舜逼迫尧传位给他的,[11]舜还囚禁了尧,让尧和他的儿子不能相见[12])。舜接任帝位后,收服了三苗,惩罚奸佞[nìng],流放四凶,知人善任,设官分职,任命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水、后稷主管农业,契主管五教,共任命二十二名官员。舜还改革了刑法,强调明慎用刑,用流放的方法代替肉刑,并规定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赏罚分明。舜登上帝位三十九年,南巡时在苍梧之野突然去世,安葬在九疑,称为零陵。
舜是中华道德文化的始祖,其精神之魂可总结为“德为先,重教化”。虽然在各种古籍记载中,对于舜的禅让、葬地和都城各有争议,但是舜的德治孝行对后世影响极深,是儒家思想推崇的典范,孔子评价其为:“德行上是圣人,是尊贵的天子。

尧,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姓伊祁,名放勋,又称唐尧。放勋在哥哥帝挚之后继任帝位,国号为陶唐。
帝尧出生在丹陵(今保定市顺平县境),是帝喾和庆都的儿子。帝喾[kù]去世后,尧的哥哥挚继任帝位,尧辅佐帝挚。帝挚在位未做出政绩,二十岁尧代帝挚为天子。尧登上帝位后,他团结亲族,考察百官,协调各国关系。帝尧在主政期间,派鲧[gǔn]治理水患,派羲氏、和氏等人制定历法,推广农耕。帝尧晚年,因儿子丹朱能力不足,决定禅位于舜,并综合考察舜的才能,经过三年考察后,尧让舜代行天子之政,并在在太庙举行了禅位典礼,由舜继天子位[a]。尧让出帝位二十八年后病逝,安葬在谷林(今山东省鄄城县)。
尧是中国上古五帝之一。虽然在各种古籍记载中,对于尧禅位给舜、尧的葬地和都城各有争议,但是尧制定历法等为政举措对后世影响极深。司马迁评价道:“尧的仁德像天空一样浩大,他的智慧像神灵一样高深。人们像追逐太阳一样跟随着他,像遥望云彩一样仰慕着他。

帝喾[kù],姬姓,号高辛氏,又名为逡[qūn][4](也有说为俊、夋[qūn]、俈[kù])。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位部族首领,在伯父[a]颛顼[zhuān xū]之后继位。
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出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故号高辛氏。[3]传说帝喾生来就很有灵气,能开口叫出自己的名字,15岁时被召入都城辅佐堂伯颛[zhuān]顼[xū],见习部落治理事务,后被封为辛候,颛顼死后喾继承其位,是为帝喾。[3]迁都于亳[bó]地,即位后第16年,派遣重率军攻灭有郐国[kuài guó]。即位后第45年封其子尧为唐候,并赐唐国为其封地。即位后第六十三年去世。
帝喾当政期间,完善官制,改进历法,定立节气,完备礼乐,实行德政。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列为“五帝”之一,认为其是华族祖先,为华夏民族的繁衍生息、昌盛壮大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颛顼

颛[zhuān]顼[xū],姬姓,号高阳氏,别名黑帝、玄帝、乾荒。中国历史传说人物,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被后人奉为人文始祖。
颛顼是昌意的儿子,黄帝的孙子。由少昊部抚养成人,曾师从伯夷,辅佐少昊治国理政,封地在高阳(今河南开封杞县高阳镇),被称高阳氏。后颛顼回归华夏族群,开始辅佐黄帝。二十岁时,颛顼成为天下共主,在穷桑(今山东曲阜)建都,后迁都到帝丘(今河南濮[pú]阳)。不久九黎乱政,颛顼命令南正重管天专注神事,北正黎管地专注民事,使万物井然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又制定历法,以建寅之月(正月)为一年之首。作乐曲《承云》祭祀黄帝。颛顼因年事过高而去世,享年九十八岁,葬在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颛顼死后,黄帝的曾孙帝喾[kù]继位。在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
颛顼继任帝位上承黄帝下启帝喾[kù],对华夏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古今学者对于颛顼的评价都是褒扬,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赞颛顼有圣德,百姓对他虔诚恭敬;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称赞颛顼的名声就像辉煌的太阳照耀四海;近代古史学家徐旭生评价颛顼,声名洋溢,超过黄帝。

炎帝

炎帝是中华古史传说中的上古部落首领,姜姓,又被称作为神农氏、魁隗氏、连山氏和列山氏,炎帝的母亲是任姒,任姒是有乔氏人,名为女登,是少典的妃子,传说在华阳游玩之时受到神龙的感应而生下炎帝。
炎帝在位期间教民众农耕技术,尤其教给民众五谷的耕种方法;曾为治病救人遍尝百草,并著有《本草》四卷。炎帝因此又被称为“农皇”。炎帝在位期间曾与蚩尤族发生战争,为争夺中原领土,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县东南)与黄帝联盟对抗蚩尤族,最终蚩尤族败。之后炎帝部落又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双方为争夺土地和领导权等,在阪泉发生战争,最后以炎帝战败结束。
在《帝王世纪》中传说炎帝“人身牛首”,因有火德而被称为“炎帝”。炎帝与黄帝并称为“炎黄”,被视为华夏民族始祖,因其对农业和医药的贡献又被视为农业神和医药神。

黄帝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岳飞

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今河南省汤阴县),南宋初期主战派官员,抗金名将。

岳飞自幼好读兵书,且颇有抱负。宣和四年(1122年),应征入伍,曾在相州击败金兵。南宋建立后,因力主宋高宗收复中原失地,以越职罪被逐出军中。后跟随张所、杜充等人抗金,因抗金有功再次得到宋高宗重用,并累有升迁。岳飞力主抗金,反对与金人和议,先后率领所建岳家军四次北伐,接连收复襄阳六郡,郑州、洛阳、郾阳等中原失地。但因宋高宗执意和议,岳飞在绍兴十年(1140年)准备收复开封时,被宋高宗连下十二道令牌班师回朝。此后岳飞多次受到朝中主和派秦桧等人的排挤,先被收回兵权,又于绍兴十一年(1142年)被秦桧构陷入狱,死于狱中,享年三十九岁。

秦桧死后,朝廷欲意为岳飞平反,但直至宋孝宗才恢复岳飞官职,追谥“武穆”,并予以改葬于临安栖霞岭(今杭州栖霞岭),在鄂州建“忠烈庙”。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岳飞为鄂王。

岳飞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抗金将领,在其去世后,以他为题材的文学创作层出不穷,大多都对岳飞冠以“精忠”二字,清末时期的革命党人将岳飞认为是民族英雄,其抗击侵略的精神也被人称为“岳飞精神”流传后世。宋史评价岳飞:性格忠诚慷慨激烈,议论公正持平,不屈服于人,最终因此而被害。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原名文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期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从小习文,十八岁中进士,二十一岁状元及第。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文天祥任秘书省正字职,后因上书建言、反对投降而数次被罢官。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起兵勤王,官拜右丞相兼枢密史,后孤身出使元营谈判,被元军统帅伯颜扣留,逃脱后到达永嘉(今浙江温州),重振抗元,转战于福建和江西等地。宋少帝祥兴元年(1278年)八月,文天祥被授少保、信国公;同年底,在五坡岭被元军所俘,随后被押往元大都,牢狱三年,拒不投降,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在元大都燕京柴市刑场(今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西口)被杀害,终年四十七岁。

文天祥舍生取义的壮举在后世中树立了一个民族英雄形象,他的忠君爱国精神也一直在后世长传,对我辈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同时,他创作的《过零丁洋》《正气歌》《扬子江》《金陵驿》等名篇也颇具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现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7]。全国多地建有文天祥祠、纪念馆等,以示纪念,以供瞻仰。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生于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嘉祐六年(1061年)就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治平二年(1065年),苏轼还朝任殿中丞。后因父丧回乡守孝。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后又历任密州、徐州知州。[7][8]元丰二年(1079年),刚刚就任湖州知州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抓捕回京,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逝后,苏轼被重新启用任登州知州,到任不久便被召还入朝,先后升任为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由于朝中新旧两党的攻击,苏轼屡次请求外任地方官。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外任杭州知州,随后苏轼又相继出知颍州、扬州。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再次被召还入朝,相继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元祐八年(1093年),宋哲宗亲政,批准了苏轼求出知边郡重镇的请求,命苏轼任定州知州。元祐九年(1094年),章惇、安焘等变法派人士上台执政,苏轼成为被打击对象,苏轼遭遇五次贬官,相继被流放至惠州、儋州居住。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北返,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病逝于常州,被葬于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嵩阳峨眉山(今河南郏县三苏坟)。南宋时期,宋孝宗时追谥苏轼文忠,特赠太师。

苏轼作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在医药、饮食、水利等方面也有所贡献。他是宋代诗歌的代表人物,在创新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词抬高至与诗同等的地位,并开创了豪放派词体。苏轼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人齐名,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对当时以及各个时期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在绘画方面,苏轼开启了写意绘画的先声,对“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苏轼传世墨迹有《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苏轼擅画墨竹,其传世画作有《枯木竹石图》等。其著作集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

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中国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出生于士族京兆杜氏,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四岁寄养在洛阳姑母家;开元时去考进士落榜后漫游各地;天宝六年再赴京应试,因遭李林甫排斥,困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爆发,投奔唐肃宗,授左拾遗;收复长安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曾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晚年贫病,携家眷欲北归。大历三年(768)出蜀,大历五年病故湘江舟中,享年59岁。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b],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代表诗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三别》《三吏》《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等。他的诗作“沉郁顿挫”,揭露社会矛盾与统治集团昏庸腐朽,反映人民苦难均十分深刻,有“诗史”之誉;他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与李白并称“大李杜”“诗歌史中的双子星座”,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诗中哲理,推动宋诗理趣特色的形成;他的五七古长篇,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的五七律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艺术经验;他是诗歌艺术集大成者。白居易、李商隐、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文天祥等,都从不同方面受到他的影响。

李白

李白(701-762年),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李十二、李拾遗。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一般认为,李白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是陇西人,为汉将李广之后。

李白很小就很有文学天赋,据其自述,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岁开始撰写诗赋并求取上层关注,得到了一些社会名流的认可和奖赏。青年时游学江油、剑阁、梓州等地。李白在游学过程中受到了道家思想、侠客思想的影响。开元十二年(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决心离开故乡,他从江油出发,途径成都、峨眉山等地,北上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定居。不仅与唐朝旧相许圉师的孙女成婚,还结识了好友孟浩然、李邕、汪伦等人,逐渐在文坛上获得尊重和认可。

开元十六年(728年)早春,李白和好友孟浩然一起前往广陵,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被人陷害无法自证清白,产生隐居之念。一方面是通过隐居访仙学道,树立声誉,为将来的仕进做准备;另一方面是在隐居期间向达官显贵上书,请求引荐。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得到进京供奉翰林的通知,得到唐玄宗的宠幸,却只是被当成御用文人,难以施展政治抱负。最终因为性格狂放不羁得罪上层,出走长安。后期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因参与永王东巡而被判罪,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乾元二年(759年)李白重获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作《早发白帝城》。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关于李白的死也有多种说法,根据《李白年谱》,一般认为李白于宝应元年(762年)客死在当涂县(今安徽马鞍山)县令李阳冰处,享年62岁。

李白一生创作诗歌作品约1000余首,现存诗900余首,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与俗世沉浮。他的诗歌或表达个人政治抱负,批判黑暗社会现实;或表达对权贵的蔑视和自由的向往;或将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和自由的化身来歌颂,表现他不驯的性格和渴望冲破羁绊的愿望。而且,李白在浪漫主义和乐府诗上都有突出表现,他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结合,展现盛唐时代的乐观创造精神和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在乐府诗方面,李白创作致力于恢复乐府的本意,融合古风,对唐代诗歌的革新作出杰出贡献。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其诗作在全唐诗收录于卷161至卷185。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的作品想象丰富,浪漫奔放,意境独特,才华洋溢,在诗歌的艺术成就上,他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将浪漫主义诗歌推向高峰。同时,李白也是乐府诗的继承人,使许多流失的乐府诗回归本题,并革新古体诗,使其升华到新的高度。杜甫对李白评价甚高,称赞他的诗可以“惊风雨”“泣鬼神”,且无敌于世、卓然不群。李白的诗歌对后代影响深远。他的诗名在贞元时期已经家喻户晓。中唐的韩愈、孟郊大力赞扬他的诗歌,并从他吸取经验,创造出自己的杰出诗风。李贺的浪漫主义诗风明显受到他的启发。宋代的苏舜钦、王令、苏轼、陆游,明清的高启、杨慎、黄景仁、龚自珍等诗人,都从他的诗中汲取养分。此外,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也受到他的影响。

安东尼·万·雷汶胡克

安东尼·万·雷汶胡克

  安东尼·万·雷汶胡克简介

  公元1632~公元1723

  微生物的发现者安东尼·万·雷汶胡克于1632年出生在荷兰台夫特镇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成年多半都是在镇府里当小官。

  雷汶胡克的伟大发现来自他那摆弄显微镜的嗜好。当时在商店自然是买不到显微镜,雷汶胡克就自己动手设计制造。他从来没有当过职业磨镜师,也未曾在这方面受过正规训练,但是他掌握的技术的确精湛,比当时的任何一个职业磨镜师都要高超。

  虽然约在雷汶胡克出生前三十年就已经发明了复合显微镜,但他却从未使用过。但是经过非常认真而准确的研磨,他磨出了焦距很短的小透镜,其分辨能力大于任何早期的复合显微镜。现在他所磨制的透镜中有一台的放大倍数大约是270,而且有迹象表明他曾制造过比这个放大倍数还要大的透镜。

  雷汶胡克在做观察时极其耐心细致。他独具只眼,好奇无比,用自己精心制作的透镜,检查各种各样的物质,从人的头发到狗的精液,从雨水到小昆虫,还有肌肉纤维,皮肤组织以及许多其它样品。他认真做笔记,并对所观察到的事物都详详细细地绘制成图。

  自从1673年以后,雷汶胡克就与当时主要的科学组织美国皇家学会保持通信联系。虽然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只念过初中,除荷兰语以外不懂任何语言),但是在1680年却被选为该会会员,同时还当上了巴黎科学院院士。

  雷汶胡克结过两次婚,有六个孩子,但是没有第三代子孙。他身体健壮,到了晚年仍能继续工作。许多达官贵人都前来登门拜访过他,其中包括俄国沙皇(彼得大帝)和英国女王。他于1723年在台夫特去世,终年九十岁。

  雷汶胡克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发现。他是第一个描述精子的人(1677年),是红血球的最早描述者之一。他反对低等生物自然生殖学说,并给出大量的证据。例如,虱子的繁殖方式与有翼昆虫通常的繁殖方式相同。

  1674年他对微生物进行第一次观察,做出了他的最伟大发现。这是人类史上最具有潜在力的伟大发现之一。雷汶胡克在一小滴水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新世界,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富有生命力的新世界。虽然他对这个新世界还不了解,但是它对人类具有非常伟大的意义。他所观察到的这些“非常微小的动物”实际上常常掌握着人的生死命运。雷汶胡克曾对微生物做过研究,他在许多不同的地方都可以找到这种生物:井水、塘水、雨水以及口腔和肠道里都有。他对各种不同的细菌及原生动物都做过描述,并计算过它们的体积。

  几乎是在两个世纪以后的巴斯德时期,雷汶胡克的伟大发现才得以应用。事实上整个微生物学科在19世纪末先进的显微镜未发明之前一直处于冬眠状态。因此可能有人会认为即使没有雷汶胡克,即使他的发现是在19世纪做出的,也不会因此使科学的进展受到多大影响。但是雷汶胡克确实发现了微生物,科学是通过他才真正意识到了微生物的存在,这是不容否认的。

  人们有时会认为雷汶胡克完全是凭运气才做出了一项重要的科学发现。但事实毕竟是事实。他认真地制作出了质量超前的显微镜,他的观察耐心准确,他对微生物的发现自然就是其中的一个结果。换句话说,他的发现是技巧和甘苦结合的产物──恰好同纯粹的运气相对立。

  主要通过个人奋斗而做出的重大科技发明实在是屈指可数,而微生物的发现就是其中之一。雷汶胡克独自从事研究,对细菌和原生动物的发现是人们先前未曾料到的,也与生物学中大多数其它进展不同,根本就不是先前生物学知识的自然产物。就是这个因素连同他的发现终于得以应用的重要性一起,才使他在本册中居于高位。

织田信长

织田信长(日文原名:おだ のぶなが,英文名:Oda Nobunaga。1534年6月23日—1582年6月21日),幼名吉法师,通称三郎,日本战国时代至安土桃山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大正天皇时期被追赠为正一位太政大臣,与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并称为日本“战国三杰”。

织田信长在天文三年(1534年)出生于尾张国,父亲为尾张国三奉行之一的织田信秀。织田信长继承家督后,在国内战乱中击败弟弟织田信行,战胜织田信友、织田信安等势力,成功统一尾张。带领织田氏迅速扩张势力,永禄三年(1560年),织田信长在“桶狭间合战”中以少胜多,击败今川义元,后与德川家康结成“清州同盟”。美浓内乱后,织田信长的岳父斋藤道三被杀,织田信长一边将妹妹阿市嫁给浅井长政以缔结同盟,一边率军突袭美浓,于永禄十年(1567年)8月攻克稻叶山城,将其改名岐阜,从此掌控美浓。织田信长提出“天下布武”的理念,后于永禄十一年(1568年)以拥立足利义昭为将军的名义上洛,相继击败了六角氏、三好氏,成功使足利义昭继任室町幕府第十五代将军。织田信长制定“殿中御掟”9条,以限制足利义昭的幕府将军权力。元龟元年(1570年),足利义昭与织田信长对立,联合浅井、朝仓、比叡山延历寺、石山本愿寺等诸势力形成针对织田信长的包围网,织田信长通过姊川之战、火烧比叡山等战役,最终于元龟四年(1573年)攻入二条城,击败并流放足利义昭,终结了室町幕府时代,又将朝仓氏与浅井氏覆灭。此后织田信长陆续击溃三好义继以及平定长岛一向一揆、越前一向一揆,最终在天正三年(1575年)的长筱之战中,击败了武田氏,同年织田信长就任权大纳言、右近卫大将。后出让家督之位给嫡子织田信忠,并兴建安土城作为居城。天正四年(1576年),织田信长下令攻打石山本愿寺,经历长达四年的石山合战(大坂本愿寺战争),最终消灭石山本愿寺势力。天正十年(1582年),在其征伐四方,准备将战国乱世推向终结时,部将明智光秀造反,织田信长被逼自尽于本能寺,终年48岁。

织田信长在政治上以“天下保护者”自居,整合地方权力形成“一元支配权”,又实施农兵分离政策;经济上划定“乐市”,允许自由贸易,撤废关所,整顿交通路线,实施检地政策和货币改革,统一度量衡;军事上确立了“天下布武”的理念,改革武器并广泛运用火器,善用破袭战;思想上信奉武士道精神;宗教上在保留追随自己的宗派的同时,实现世俗权力对宗教权力的主导。美国学者弗兰克·萨克雷认为,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结盟,在结束1467年至1568年的战国时代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各藩国之间进行了长达一百年的内战。内战中,足利幕府的中央集权统治最终被推翻,日本得以在军事上统一。

宋太祖

赵匡胤[yìn](公元927年—公元976年),即宋太祖,北宋开国皇帝,宋人又尊称他艺祖[b],于建隆元年正月初四(公元960年2月3日)至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公元976年11月14日)期间在位执政16年。

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公元927年3月21日),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chán]河桥东),乳名香孩儿,后随全家迁居东京(今河南开封)。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二十二岁的赵匡胤应征进入后汉枢密使郭威军中,并结下“义社十兄弟[c]”。[4]郭威起兵反汉建立后周后,赵匡胤被任命为禁军近卫班的东西班行首[d]。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赵匡胤在随征高平(今山西高平)、淮南等地时屡立战功,受到周世宗重用,接连晋升至殿前都点检[1]。周世宗离世后,他七岁的儿子周恭帝柴宗训即位,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赵匡胤利用“”主少国疑”的时机,和拥护他的“义社兄弟”一起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并在崇元殿举行禅代仪式,以示皇位为周恭帝禅让,同年正月初五,赵匡胤代周称帝,建立宋朝,改元建隆。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匡胤在东京(今河南开封)骤然逝世,享年五十岁,葬于永昌陵,庙号为太祖,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后又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被加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在位期间,赵匡胤对内通过收兵权、弱藩镇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弱化相权、分化禁军两司统领权、设殿试废除公荐加强皇权;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进行统一战争,接连并取荆湘、后蜀、南唐等割据政权。外交上对契丹采取防御为首的外交政策,和高丽来往密切。经济上通过劝农耕、招抚流民等方式来恢复农业生产,创立了用军士代替民夫服力役的夫役方式。文化上归聚各地藏书,修史书、编《应天历》、颁药典《重定神农本草》。出于“保境息民”的考虑,赵匡胤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妥协政策。宗教上停止了对佛教的打压,刻成《开宝经》,为防宗教被用来颠覆朝廷政权,禁止僧人和道人私习天文地理等阴阳术学科。
赵匡胤开建宋朝,恢复经济,使治下百姓不再继续承受战乱之苦。其施政举措也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留下了参考。但他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对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有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