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历史名人明星列表

威廉·华莱士

威廉·华莱士(苏格兰盖尔语:Uilleam Uallas,英语:William Wallace,约1270年—1305年8月23日)是一位苏格兰骑士,也是苏格兰独立战争的重要领袖之一。
华莱士出生在约公元1270年,早年生活不详。1296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入侵苏格兰,遭到苏格兰人的激烈反抗。华莱士在深山丛林中积蓄实力,反抗爱德华一世的统治。1297年5月,华莱士袭击了拉纳克郡,正式起义。许多苏格兰人都投奔华莱士的队伍,一些苏格兰贵族也加入到华莱士的队伍中。1297年9月,华莱士在斯特林桥战役中击败了英格兰军队,并被任命为苏格兰护国公。然而,他在1298年的福尔柯克战役中被爱德华一世击败,随后辞去了护国公职务。1305年8月,华莱士被朋友出卖行踪,几天后在罗布罗伊斯顿被俘。爱德华一世在对他进行审判后,以叛国的罪名将他斩首,并将他的身体分为五个部分,送到各个城市以震慑苏格兰人。
华莱士反抗英格兰的统治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形象和精神已经深深地扎根在苏格兰历史和文化中,他所代表的自由、独立和反抗精神,继续激发人们追求自由与独立的信念,极大地激励了苏格兰人民的爱国情感。

西塞罗

西塞罗(拉丁语:Marcus Tullius Cicero,中文全名:马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公元前106年1月3日—公元前43年12月7日)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演说家、政治家和思想家。西塞罗的一生既充满了政治斗争,也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他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古罗马时代,对后世的政治哲学、法学和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塞罗出生于骑士阶级的一个富裕家庭,青年时期投身法律和政治事业,后在公元前63年担任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前51年任小亚细亚西里西亚总督,在内战时期西塞罗反对凯撒,在凯撒去世后西塞罗支持恢复共和政体,并发表了多篇反对安东尼的演说,因而成为元老院中颇具影响的演说家。公元前43年,西塞罗被安东尼击败,后被处决。
西塞罗在哲学上追随柏拉图主义,尤其热衷于安提奥库斯的学说。在认识论上,西塞罗表现出怀疑主义特色,主张面对问题只提出正反面的理由,并不做出判断,哲学研究的终极目的是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哲学只有在行动中才具有最高价值;在伦理学上,西塞罗认为美德在于满足的幸福,真正聪慧的人应该没有激情;在自然哲学上,西塞罗反对无神论的原子论学说,深信神的存在和灵魂不朽;在文艺学和美学上,西塞罗追随柏拉图,主张文艺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这种模仿究其本质是对“内在美”的模仿,同时提出了“美是物体各部分的适当比例”这一著名的美学命题。
西塞罗最著名的作品是《论共和国》和《论法律》,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和研究,对罗马的法律和政治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后世的政治哲学、法律学和演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西塞罗的思想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备受重视。

弗兰茨·约瑟夫一世

弗兰茨·约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1830年8月18日-1916年11月21日),又译为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奥地利帝国以及奥匈帝国皇帝(1848年12月2日—1916年11月21日在位)、19世纪到20世纪初中南欧洲的统治者。他是神圣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之孙、弗兰茨·卡尔大公长子,斐迪南一世之侄,其母为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之女苏菲·弗里德里卡公主。
弗兰茨·约瑟夫因伯父斐迪南一世无嗣而被立为皇储,不久后伯父斐迪南一世因精神问题下诏禅让,弗兰茨·约瑟夫遂即位为帝。在位之初威逼普鲁士签订奥尔米茨条约,与俄罗斯敌对、擅自和法兰西帝国为敌、将奥地利帝国改组为奥匈帝国等事件而被世人熟知,1879年他与普鲁士王国领导的德意志帝国结盟,1914年向塞尔维亚王国发出最后通牒,把奥地利和德国拉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6年,因肺炎发作于维也纳驾崩,终年86岁。其侄孙卡尔即位为帝。

阿提拉

阿提拉(406年—453年),古代亚欧大陆匈人的领袖和帝王,匈奴帝国在他的带领下达到巅峰时期,阿提拉的征战过程伴随着猛烈的破坏,因此被基督教徒认为是借其之手惩戒世人的堕落与罪行,因此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
阿提拉于公元406年出生于匈人王帐。公元434年,在其叔父阿提拉跟兄长布列达一同继承王位。共治时期,阿提拉兄弟同东罗马帝国订立协议,但旋即又以亵渎祖先陵墓为由发动了对东罗马的战争,攻陷多座要塞和城市。445年布列达遇刺身亡,此后阿提拉开启自己大权独掌的时代,先后进攻北欧、东欧以及东西罗马帝国。公元447年击败东罗马帝国后,与东罗马帝国国王签订合约掠夺了大量财富。公元450年再次进击西罗马帝国,遭到西罗马将领埃提乌斯和西哥特国王提奥多里克组成联军的抵抗。在阿提拉的统治下匈人帝国的疆域西达莱因河,南至阿尔卑斯山,北至波罗的海、北海,东至伏尔加河。453年,阿提拉暴病而亡 。阿提拉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之间因为争夺王位产生内斗,匈奴帝国因此而瓦解。
澳大利亚学者理查德·费德勒.在自己的著作《幽灵帝国拜占庭的新生》中认为阿提拉在东西征战的过程中,对欧洲的社会变革起过促进作用,同时突破日耳曼、斯拉夫各部落壁垒,冲开罗马的边防要塞,为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创造出条件。

抹大拉的玛丽亚

抹大拉的玛丽亚(Magdalene),一直以一个被耶稣拯救的形象出现在基督教的传说里,后有说法她可能是耶稣在世间最亲密的信仰伴侣,或者说她是未被正史记载的最受耶稣教诲最得其神髓的门徒。

人物来源
史载
死于:公元一世纪, Ephesus(以弗所), Asia Minor(小亚细亚)或Marseilles(马赛)
很久以来这个女人一直以一个被耶稣拯救的妓女形象出现在基督教的传说里:她用忏悔的眼泪为耶稣洗脚,用密软的黑发来把它们擦干;在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行刑的日日夜夜里哀哭祈祷喂他喝水;耶稣死后她进入停尸的墓穴预备亲自为其用油脂净身,却意外发现耶稣死而复活……这些故事确实非常动人,也很引人好奇。但是,研究圣经、基督教历史的学究们不满足于《圣经》上对抹大拉的玛丽亚只字片语的描述,孜孜不倦地搜索史记,欲临摹出这个神秘女子的真面目。1896年,一位德国学者在开罗发现了《玛丽亚福音书》,1943年《拿哈马地文献》在一个陶罐内被发现……
真相似乎重见天日。抹大拉的玛丽亚并不是什么妓女,相反的她可能是耶稣在世间最亲密的信仰伴侣,或者说她是未被正史记载的最受耶稣教诲最得其神髓的门徒。耶稣曾与她一对一地传授福音,这是著名的十二门徒所没有受到过的待遇;也有猜测说《拿哈马地文献》上被蚂蚁咬噬的那行片语,实际上是记载了耶稣在抹大拉的玛丽亚唇上的那深情一吻,理解、信任和亲密…… 尽管如此,抹大拉的玛丽亚被基督教的正史所忽略也是事实。也许她不该离开抹大拉追随自己的信仰离乡背井而去,也许她不该在众人面前对耶稣的旨意表现得那么贯通领悟狂热赤诚,也许她不应该毫不忌惮地与彼得为敌只为继承耶稣基督的遗志广播福音,也许她仅仅只是不该生为女人……
耶稣哭了
马大说了这话就回去暗暗叫她的妹妹玛利亚,说“拉比来了”。。。玛利亚来到耶稣面前,一看到他,便扑到在耶稣的面前,对他说“主,如果您早些来,我的弟弟就不会死了”耶稣看着她和那些同来的犹太人都痛苦着,就心里悲叹,又甚忧愁,耶稣问道“你们把他安放在哪里?”他们告诉他"主,请您过来看"。。耶稣哭了。(约翰福音11:19-37)
耶稣知道死亡并不算终结。生命也没有这般脆弱。但是抹大拉的悲痛让他留下了热泪。不是为了拉撒路得死亡而是因为抹大拉的真挚。这个脆弱而善良的女人抛弃一切的真诚让耶稣悲悯。她看起来脆弱但是西门彼得的信仰与她相比却懦弱。他看起来无法支撑悲痛但手中的红色彩蛋却因为悲痛而更加艳丽。她善良而美丽。
1969年,天主教会终于承认对抹大拉的玛丽亚的误解,解除了她的“忏悔”,千年的委屈似乎终被解脱。可是,我以为世人可能早已不在乎了呢。
顺便说一下,那些学者说的话确实很妙。其中一个研究犹太人历史的学者说:我们无法确定耶稣是真的复活站在她的面前,也有可能是玛丽亚自以为看见了耶稣,但是无论如何,在那一刻,玛丽亚的体验将基督教的运动,推向了一个重要而崭新的方向。
在《达·芬奇密码》中,主人公罗伯特兰登和索菲奈芙直至在寻求的那个圣杯--抹大拉的玛丽亚,抹大拉的玛丽亚有着王室血统(追溯至犹太人的便雅悯王),而且是有着大卫王王室血统的耶稣的妻子。她是妓女的说法是教会为隐匿他们之间的真实关系而编造的谎言。在基督受难时她怀着身孕。基督受难后她逃到高卢,在那里受到马赛的犹太人的保护。她生下一个女儿名叫萨拉。耶稣和抹大拉玛利亚的血统后来演变为法国的墨洛温王朝。
描述
在小说和电影《达·芬奇密码》中,抹大拉的玛丽亚是当时权倾朝野的便雅悯家族成员。她不仅是耶稣的追随 者,更是耶稣的妻子,她追随耶稣修道,并成为有名的圣女之一,崇尚女权的耶稣甚至想让她建立和接管基督教。耶稣受难后,为了逃避罗马帝国的追杀、保全皇室血脉,抹大拉的玛丽亚隐居法国南部,在那里生下了耶稣的女儿萨拉。这位被误解的圣洁女性是许多艺术家的珍爱,成为他们心中女神的化身。
新事迹
耶稣周游各城各乡传道时,与他同行的除了十二个门徒以外,还有他所医治的几个妇女,抹大拉的玛利亚就是其中的一位 (路加福音8章:1-2).
耶稣到处医治赶鬼,治好了抹大拉的玛利亚,赶出她身上的鬼。她信基督教后,奉献自己的财物,供给耶稣和门徒 (路加福音8章:2-3).
可见她有爱主之心. 所以在传福音的救灵工作,除神力,人力外,还须财力协助.
当耶稣被带往审判时,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 (马太福音26章:55-56).
主钉十字架时,环境极其恶劣,但她跟耶稣到十字架下,看主受苦,断气,埋葬 (马可福音15章:40-47).
足见她有纯正的信仰与跟主到底的心志,故勇敢地在敌人面前与主亲近. 主会说“凡在人面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认他; 凡在人面前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认他” (马太福音10章:32-33)。
崇拜
东方仍有一些国家崇拜着一种红色彩蛋。传说玛丽亚手握着一颗白色的蛋向罗马皇帝提比略游说,皇帝笑道:“如果耶稣能复活,就像你手持的这颗蛋能变成红色。”他刚一说完,那颗蛋便变得血一般鲜红,而玛利亚依然继续平静地宣讲着福音书。
关于这个故事的其他说法(多来源于希腊),说是玛利亚将这些蛋放在耶稣荆棘之路的脚印上,让它们沾满了耶稣的鲜血。
争论
一些现代作家认为抹大拉的玛丽亚是耶稣的妻子。这些作者引用诺斯底派的写作来支持他们的论点。例如《腓力福音》的确描述抹大拉的玛丽亚为最接近耶稣的使徒。然而,没有任何已知的文件能够证明她是耶稣的妻子,并且诺斯低派基本上没有任何性别上的证明。这种亲密的关系被描述为抹大拉的玛丽亚能够理解耶稣以及他的教导,而其他的师徒却不能。
虽然难有定论,但是玛丽亚在耶稣受难地以及在他的坟墓出现,至少和她作为妻子或寡妇的角色是一致的,尽管也有可能这是耶稣对她和他母亲玛丽亚的关心而所预备的。由于缺少当代文件,这些假设不能够被证实,并且尽管有人认为这些想法可以接受,但是大多数的学者并不严肃接受它。
一个支持耶稣结婚的论点是,独身在耶稣那个时代对于犹太男人是很罕见的。"Be fruitful and multiply",“结果子并且去传播”。由于这个原因,像拉比一样去游历教导,对于一个没有结婚的成年犹太人是难以想象的。
对此回击的论点是在耶稣那个时期的犹太人是非常不同的,并且拉比真正的角色并没有很好地被定义。直到在公元70年罗马摧毁了第二圣庙,拉比的角色在犹太人中才被统一。在耶稣之前,那些不结婚的老师在艾塞尼社会中是很著名的,以及施洗约翰也是没有结婚。后来,大数的扫罗是另一个在基督徒中巡回的不结婚的牧师。耶稣自己也由于宗教原因而自告不婚并且拒绝结婚的义务:“因为有人是阉人,因为天国的缘故自阉。这话谁能领受就可以领受。”(马太福音19章12节)
遗体
在1279年,普罗旺斯伯爵查理二世奉委托去发掘一个法国的小教堂。他在里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石棺。里头所深藏的东西,可能是最重要的历史和宗教遗物之一…抹大拉的玛丽亚的遗体。
查理二世一直调查着这个坟墓,因为据说抹大拉的玛丽亚在他梦中出现。而当这大理石的坟墓开启的时候,据说飘来一阵“美妙又香甜的味道”(据说查理二世认为这是耶稣为抹大拉的玛丽亚洗脚的香水味道)。
里头就是具骷髅,还有一个木桌写着“Hic requiescit corpus beatae Mariae Magdalenae.”(抹大拉的玛丽亚在此长眠)。但如果这个陈述是真的,那又是为什么,这个耶稣最忠诚之一的追随者最终会出现在法国呢?
理由可能为,据说在耶稣辞世后,玛丽亚上了艘小船逃到了法国,然后来到了这个幽静的小山洞度过余生,这里也被称之为是“La Baume of Mary Magdalene”,她们继续在这里传播福音。(这一点与“达芬奇密码”里的剧情对应)
这里最后被查理二世给搭造成一个坟墓Saint-Maximin-la-Sainte-Baume。而玛丽亚其余的遗体则在法国大革命当中被亵渎神灵的窃贼给偷走了。
与之陪伴的是一张草纸,上面有着字迹,读作“The year of the birth of the Lord 710, the sixth day of December, at night and very secretly, under the reign of the very pious Eudes, king of the Franks, during the time of the ravages of the treacherous nation of the Saracens, the body of the dear and venerable St. Mary Magdalene was, for fear of the said treacherous nation, moved from her alabaster tomb to the marble tomb, after having removed the body of Sidonius, because it was more hidden.”
“主(耶稣)诞生710年,12月的第6天,于非常虔诚的法兰克国王Eudes统治下,同时是撒拉逊人的背信弃义和破坏王国期间,出于对被王国再次欺骗的恐惧,为更加隐蔽,在移走Sidonius尸体后,将亲切、受人尊敬的抹大拉的玛丽亚尸体从雪花石墓移至大理石墓。”

马尔克·奥列里乌斯·安东尼·奥古斯都

马可·奥勒留(121年4月26日—180年3月17日),全名为马尔克·奥列里乌斯·安东尼·奥古斯都。英文名是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古罗马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其于公元161年至180年担任罗马帝国皇帝,有凯撒称号(ImperatorCaesar),他是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最后一个皇帝,也是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代表作品有《沉思录》。
121年4月26日,马可·奥勒留出生于罗马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早逝,由祖父抚养。马可·奥勒留6岁时获骑士衔。129年,被姑父安东尼·派厄斯收为养子。138年,与姑母之女福斯蒂娜订婚。哈德良皇帝去世,养父派厄斯继位为帝。18岁,奥勒留获得“恺撒”的称号,协助养父治理国家。19岁,擢[zhuó]升为执政官。145年,奥勒留24岁,结婚。再次被推举为执政官。161年,奥勒留40岁,养父安东尼皇帝去世。奥勒留即帝位,邀请卢修斯·维勒斯共理国事。马可·奥勒留在位的近20年间,国家发生了洪水、地震等频繁的自然灾害,有与东方安息人及北方马科曼尼人的战乱以及内部的叛乱,为了保卫国家,奥勒留一生戎马。发起了帕提亚战争与马科曼尼战争等。不仅如此,当时的罗马还发生了罗马最严重的瘟疫。180年,奥勒留59岁,3月17日在位于下潘诺尼亚的多瑙河边的希尔米乌姆的军营中病逝。
马可·奥勒留在立德、立功、立言上都有卓越表现,所以他与他的前四任皇帝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东尼并称为罗马帝国历史上著名的“五贤帝”。马可·奥勒留的道德自觉精神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但马可·奥勒留让亲儿子康茂德即位,从康茂德执政后,罗马帝国便在软弱无力的统治下变得举步维艰,并因此导致了政体瓦解、军力削弱、民生凋敝。

荷马

荷马(Homeros,约公元前9世纪一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诗人,专事行吟的盲歌手,相传为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
因为没有可靠的荷马传记流传,后世关于荷马的诸多记载又都存在着相互矛盾。近现代学者们就是否确有荷马其人,他的生活年代、出生地点以及荷马史诗的形成问题进行讨论,即所谓的“荷马问题”。最后学界形成了共识:荷马生活在公元前9-8世纪之间,他是一个行吟歌手,将很多在民间流传的传说和诗歌、以及历史故事整合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二者合称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所描述的时代被称为荷马时代。后世的学者还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挖掘出了疑似特洛亚的古城遗址以及金银器物和王族墓地。
荷马和他的作品荷马史诗为后世带来了巨大影响。荷马史诗在人物对话、结构形式和语言风格各方面,常为欧洲作家所仿效。荷马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一起,被西方文艺评论界推为世界四大诗人。但丁认为荷马是“诗人之王”。学者皮埃尔·维达尔称:凡是喜欢文学的人都会走向荷马。

费迪南•麦哲伦

费迪南•麦哲伦(全名费尔南多·德·麦哲伦,葡萄牙语:Fernão de Magalhães,西班牙语:Fernando de Magallanes,英语:Ferdinand Magellan,1480年-1521年4月27日),葡萄牙航海家、探险家,曾以西班牙名义进行海外探险,是首次实现环球航行的欧洲人。
麦哲伦1480年出生于葡萄牙北部波尔图的没落骑士家庭,10岁时被父亲送进葡萄牙宫廷侍奉王后,16岁时加入葡萄牙国家航海事务所,跟随葡萄牙海军首次远航。1517年,麦哲伦回到葡萄牙,在请求升职被拒后离开,前往西班牙塞维利亚侍奉国王查理五世。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带领西班牙远航队从塞维利亚城外港出发进行环球航行,船队通过大西洋抵达南美洲巴西里约热内卢,后继续向南航行,经拉普拉塔河,于3月抵达圣湖利安港进行了为期5月的休整。8月麦哲伦带领船队继续沿大西洋航行,通过今麦哲伦海峡,于11月28日抵达今太平洋海域。1521年3月6日,西班牙船队抵达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群岛后继续西行,于3月16日抵达菲律宾群岛,成功横渡太平洋,之后船队与岛民发生冲突,麦哲伦被杀,享年41岁。
由麦哲伦带领西班牙远航队完成的首次环球航行,在地理发现史、航海史、殖民主义史、商业航运史、思想史、天文学、博物学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他在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基础上,通过环球航行使人们对地球全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推动了欧洲国家的对外殖民掠夺。法国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认为麦哲伦勇敢且凶猛,他奇特的一生就是一场战斗。

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

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阿拉伯语:عليّ بن أبي طالب ,约600年或602年—661年),伊斯兰教历史上的第四任哈里发(656年—661年在位)。他是逊尼派所承认的最后一位“纯洁的哈里发”,也是什叶派唯一承认为合法的哈里发。

生平
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公元601年前后生于麦加古来氏族哈希姆家族,其父艾布·塔利卜是先知穆罕默德的伯父。因此从血缘上讲,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堂弟。他很小被在麦加经商的穆罕默德收为养子,穆罕默德成为先知时,他年方10岁,即与赫蒂彻、艾布·伯克尔、宰德等人首批信奉伊斯兰教,并成为艾尔盖姆会成员。相传,公元622年9月,为防止麦加贵族阴谋杀害先知、掩护他安全迁徙麦地那,阿里曾冒生命危险睡在先知床上充当替身。后来,先知将其女儿法蒂玛嫁予阿里,生下哈桑·伊本·阿里和侯赛因·伊本·阿里。

阿里是穆斯林社群组织重要领导成员、先知的录事,曾负责记载古兰启示和先知遗训。他聪颖好学,通晓教法,酷爱文学,擅长军事韬略和武艺。在先知领导的白德尔之战、吴侯德之战、壕沟之战等历次重大战役中,阿里冲锋陷阵,屡建战功,被先知誉为“安拉的雄狮”。公元630年光复麦加后,阿里奉命率众捣毁克尔白殿内多神偶像。公元631年随艾布·伯克尔赴麦加朝觐,并奉命宣布麦加为禁地,非穆斯林不得入克尔白神殿。
公元632年先知去世后,艾布·伯克尔被推举为哈里发。有段时间,阿里对艾布·伯克尔有所不服,其追随者也怂恿[yǒng]他争夺取哈里发地位,但他不想让穆斯林社群陷入战争血海,因此拒绝了其权力要求。这期间,阿里深居简出,负责古兰启示和先知遗训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欧麦尔·伊本·哈塔卜去世时,阿里被任命为确定下届哈里发人选的六人小组委员会成员。
公元656年6月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伊本·阿凡被叛军杀害后,阿里被推举为第四任哈里发。执政期间,穆斯林社群组织内部离心力增长,各派权争激烈。为整顿内部、维护先知和前三任哈里发所开拓的疆土,实现伊斯兰教公平、正义理想,阿里将首都从麦地那迁至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库法,并重新任命了一批地方总督,撤换了与奥斯曼有血亲关系的军政要员,削弱了伍麦叶家族成员的权力,从而遭到各派政治势力的反对。新老贵族不满他的政策,为使他难堪,他们以给“奥斯曼复仇”为由,要他惩办杀害奥斯曼的凶手和事件的幕后支持者。遭到拒绝后,他们要挟阿里退位,先后爆发三次内战。公元656年10月,祖拜尔、泰勒哈联合先知遗孀阿伊莎在巴士拉附近举兵反叛阿里,史称骆驼之战。次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举兵反抗阿里,双方爆发隋芬之战。接下来,就在阿里军事上占据优势,即将结束战事的情况下,穆阿维叶巧施诡计,阿里被迫接受以《古兰经》裁决分歧的停战建议,结果招致阿里在政治上重大失利,穆斯林阵营出现严重分裂。公元660年分裂出走的哈瓦利吉派的反叛被击败后,穆阿维叶乘机出兵占领埃及和希贾兹,阿里势力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661年1月24日清晨,阿里在返回库法清真寺途中被人用带毒的军刀刺杀身亡。阿里死后被葬在库法附近一个叫纳贾夫的地方,那里原本荒无人烟,后成为什叶派圣地之一。11世纪,什叶派学者阿里·本·侯赛因·谢里夫·穆尔塔达将阿里生前言论、书札、祷辞及相关资料整理汇编成书,取名《辞章之道》(Nahj al-Balaghah),后被什叶派奉为仅次于《古兰经》的伊斯兰经典。

圣方济各

圣方济各(San Francesco di Assisi,1182—1226,又称亚西西的圣方济各或圣法兰西斯)天主教方济各会和方济女修会的创始人。方济会又称"小兄弟会"。他是动物、商人、天主教教会运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守护圣人。传说因着天主的圣意安排,在圣弥额尔总领天神的四十天斋期前,天主显现异相,在他身上印下了耶稣受难时所承受的五伤(即双手双脚与左胁)用以感化罪人的硬心,使之痛改前愆[qiān]而得救恩。圣方济各的圣痕也是至今为止罗马教廷唯一官方承认的圣痕。为了纪念他,美国旧金山使用他的名字(即圣弗朗西斯科)作为城市名。

萨拉丁·本

萨拉丁·本(1137年—1193年),全名阿马里克·纳赛尔·萨拉丁·阿布一穆沙发·优素福·伊本·阿尤布(Salah-al-Din Yusuflbn-A yyub),库尔德人,埃及阿尤布王朝的开国君主,在位23年。
萨拉丁青年时,入叙利亚军服役,曾三次随叔父施尔科参加叙利亚对埃及的远征,任先锋官。1169年任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宰相。1171年在近卫军支持下推翻法蒂玛王朝,建立阿尤布王朝(1171 到1250年),自任苏丹,表示效忠于阿拔斯王朝。1174年萨拉丁乘叙利亚赞吉王朝努尔丁暴毙之际,领兵入侵叙利亚并占领,定都于大马士革。1187年,萨拉丁于巴勒斯坦击败十字军,并夺回圣城耶路撒冷和沿海商业城市,统一了巴勒斯坦、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部分地区。1192年,又击退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到1192年),同年迫使十字军主帅英国“狮心王”理查一世(Richard I,1189到1199年在位)签订《雅法合约》,休战三年,欧洲朝圣者允许到圣城耶路撒冷朝拜。1193年萨拉丁病逝于大马士革。
萨拉丁在位期间,经济上,积极推动商贸发展,与意大利城邦共和国签订贸易条约,吸引基督商人与穆斯林进行贸易。注意发展灌溉事业,建筑堤防,开凿水渠,鼓励发展对外贸易;文化上,倡导伊斯兰教的文化教育;宗教上,承认阿巴斯哈里发为宗教领袖,以逊尼派长老取代埃及什叶派长老在军政方面的高级职位。设三所宗教学校,宣传逊尼派教义。埃及在他的统治之下繁荣昌盛。萨拉丁逝世后,帝国分裂,直到1250年被马穆鲁克王朝/i所取代。
萨拉丁夺取耶路撒冷,联合穆斯林世界,在抗击十字军东征中表现出的卓越领袖风范、骑士风度的军事才能,而闻名穆斯林世界。他为人慷慨,正义勇敢,深谋远虑,宽厚待人,广受赞誉,在埃及历史上被称为民族英雄。

诺查丹玛斯

诺查丹玛斯(拉丁语名:Nostradamus,1503年12月14日-1566年7月2日),原名米歇尔·德·诺特达姆(法语:Michel de Nostredame),其拉丁语名为世人所熟知。法国籍犹太裔预言家,神秘主义者。
诺查丹玛斯在16世纪研制出若干种独特的处方及治疗方法,与各种病疫战斗;他还精通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留下以四行体诗写成的预言集《百诗集》(Les Propheties,1555年初版,“《诸世纪》”为误译)一部。有研究者从这些短诗中发现诺查丹玛斯预言了许多历史事件(如法国大革命、希特勒之崛起)及重要发明(如飞机、原子弹)。
歌德在作品《浮士德》中提到了诺查丹玛斯。

阿道夫·艾希曼

阿道夫·艾希曼(别称:死刑执行者)(德语:Adolf Eichmann,1906年3月19日-1962年6月1日),出生于德国的索林根,曾是纳粹德国高级官员。
阿道夫·艾希曼因1934年由于负责达豪集中营而受到海德里希的赏识。1937年,阿道夫·艾希曼前往海法和开罗,研究将犹太人迁移到巴勒斯坦的可能性,然而,他以经济原因向纳粹方面提出反对将犹太人迁移到巴勒斯坦的计划。1942年,阿道夫·艾希曼出席万湖会议,负责屠杀犹太人方案,晋升中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他被美国俘虏,逃脱后流亡阿根廷。1960年,阿道夫·艾希曼被摩萨德逮捕并秘密运往以色列,引发阿以外交纠纷。 1961年2月11日,阿道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接受审判,被以人道罪名等15条罪名起诉。这次审判引起了国际关注,许多大屠杀的受害者作证。以色列政府安排阿道夫·艾希曼在防弹玻璃后面受审。同年12月,他被判处有罪并被判处死刑。1962年6月1日,阿道夫·艾希曼被处以绞刑。

查理五世

查理五世(CharlesV,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是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皇帝(1520年—1556年在位),尼德兰君主(1506年—1555年在位),德意志国王(1519年—1556年在位),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首位国王(称卡洛斯一世,西班牙语:CarlosI,1516年—1556年在位),同时也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一员。
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查理五世统治期间,为了扩大帝国的统治范围,先后和法兰西王国、奥斯曼帝国爆发战争,最终都以胜利告终,并且扩大了欧洲大陆的影响力,使得西班牙帝国在当时盛极一时。作为西班牙的国王,在1518年重用在葡萄牙受到冷遇的航海家麦哲伦,并出资帮助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他先后来到南美洲,占领智利和秘鲁两国,扩大了西班牙的殖民地,使西班牙成为当时的“海上霸主”,奠定了在欧洲大陆的地位。查理五世统治的领域包括西班牙(除本土外,还包括那不勒斯、撒丁岛、西西里岛和美洲殖民地)、奥地利、低地国家及名义上的神圣罗马帝国,还有非洲的突尼斯、奥兰等,他的帝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1555年在击溃新教诸侯的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开始淡出朝政。鉴于其领土太过广大分散,他将国土分别交由弟弟斐迪南一世与儿子费利佩二世继承。1558年9月21日,查理五世在西班牙病逝。
查理五世利用社会矛盾,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建立了统一的专制王权,使西班牙得以争霸于欧洲,其本人也成为16世纪欧洲最强大的君王之一。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发明家、天文学家,静态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被誉为“力学之父”,是与欧几里得、阿波罗尼并列的古希腊三大数学家,也是与高斯、牛顿并列为世界三大数学家。
公元前287年,阿基米德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叙拉古,其名字取自于其父亲,在希腊文里“阿基米德”的意思是:杰出的思想家。阿基米德生于并成长于贵族家庭,家境优渥,受到这样家族文化背景的影响,他从小就博览群书,知识广博。约公元前276年,十三岁的阿基米德被父亲送入坐落于亚历山大城学习。阿基米德在那里学习和生活了数年,接受着古希腊丰富而优秀的文化教育,学到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还有许多高深的科学知识,同时他对研究大自然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他后来一生的科学事业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公元前218年,罗马共和国与北非迦太基帝国爆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叙拉古城陷入战争。在战争过程中,公元前212年,阿基米德被一个士兵所杀。
阿基米德在数学、物理学、机械学、天文学、哲学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造诣。数学物理方面,他确定了圆周率的近似值,发明许多物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发现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初步奠定了静力学即平衡理论的基础。机械学方面,他还设计制造了多种机械,如螺旋扬水器、军用投射器等。天文学方面,其制作了星球仪,提出了“地球是圆球状的,并围绕着太阳旋转”这一观点,比哥白尼的“日心说”要早一千八百年。哲学方面,阿基米德将古希腊抽象思辨的方法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从而得出一般规律;他在认真分析物理现象时,非常注重数学上的逻辑论证。他打破了当时传统思想的局限性——理论至上的思想。他将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为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