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文化精英明星列表

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

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1890年08月20日至1937年03月15日),美国怪谈、恐怖小说家,因其创作的克苏鲁神话而闻名。
洛夫克拉夫特出生在罗得岛州的普罗维登斯城,出生时家庭条件优渥。父亲因病去世后,由母亲和外祖父共同抚养,他在孩童时期阅读了诸多文学经典,他的外祖父也会给他讲述一些哥特式恐怖故事,这成为了洛夫克拉夫特恐怖怪奇兴趣的源头。1913年,洛夫克拉夫特给杂志《大船》写了一封批评信,并因此被当时的联合业余刊物协会会长爱德华·F·达奥斯邀请入会。1917年洛夫克拉夫特公开发表了他的作品《炼金术士》,并开始小说创作,但截止1922年之前,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仍以诗歌与论文为主。1924年3月3日洛夫克拉夫特与索尼娅·格林结婚,婚后其早期作品被杂志《诡丽幻谭》收录,由此正式开始了职业写手的生涯,进而创作了《伊拉农的探求》《马汀海滩的恐怖》等作品。1924年,洛夫克拉夫特因移民潮而创作了《避畏之屋》《他》和《雷德胡克的恐怖》。在1926年-1936年的十年里,洛夫克拉夫特建立了独属于自己的笔风,并创作了一系列代表作品如《克苏鲁的呼唤》《疯狂山脉》《印斯茅斯的阴霾》等,1936年冬,《印斯茅斯的阴霾》出版,这也是洛夫克拉夫特生前唯一一部出版作品。1937年初,洛夫克拉夫特因小肠癌离世。
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受爱伦·坡影响,拥有着侦探小说式的剧情结构,但洛夫克拉夫特并非一味模仿爱伦·坡的风格,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其作品充斥着未知性、科幻性、荒诞性和反叛性,将“宇宙恐怖主义”思想和巴洛克式古典文风相结合,并塑造出了以“克苏鲁神话”为代表的一系列现代恐怖小说。
洛夫克拉夫特生前并不出名,但逝世后其名声却日益高涨,并被看作是二十世纪影响力最大的恐怖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衍生的各种文化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而不可忽视的影响。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认为洛夫克拉夫特以及19世纪的埃德加·爱伦·坡对后世恐怖小说家施加了无可估量的影响。斯蒂芬·金则称洛夫克拉夫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恐怖故事作家”。世界奇幻奖的奖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以他的半身像为模型。

雷德利·斯科特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1937年11月30日出生于英国泰恩-威尔郡的南希尔兹地区,英国导演、制作人。他的作品涉猎历史、科幻、战争等众多题材,风格较为多变。
1965年,雷德利·斯科特执导剧情短片《男孩和自行车的故事》,从而正式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1977年雷德利·斯科特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决斗的人》,该片获得第3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1979年,雷德利·斯科特执导怪兽惊悚题材科幻片《异形》获得关注,奠定了他在影坛的地位;1982年,他执导了赛博朋克风格科幻片《银翼杀手》,成为影史科幻经典之作;1986年,他执导了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爱情奇幻电影《诡秘怪谈》。
进入1990年代,雷德利继续尝试多种题材影片创作,1991年,他执导的女性题材影《末路狂花》获得最佳导演奖在内的六项奥斯卡提名;1996年,他执导了动作片《巨浪》;2000年雷德利·斯科特执导史诗影片《角斗士》,该片获得第73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五项大奖;2001年雷德利·斯科特执导战争片《黑鹰坠落》该片再度摘得两项奥斯卡奖;2003年,他执导了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犯罪片《火柴人》,同年他被封为英国爵士,并在第30届土星奖中荣获乔治·帕尔纪念奖  。
2005年,雷德利·斯科特执导了史诗战争片《天国王朝》;2007年,他执导了由丹泽尔·华盛顿和罗素·克劳主演的犯罪片《美国黑帮》。同年8月14日,他被英国电影理事会誉为“最成功英国导演”之一。2012年,雷德利·斯科特执导了《异形》的前传作品《普罗米修斯》,最终取得4.03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绩,同时获得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以及土星奖、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等多项奖项的提名;2013年雷德利·斯科特与迈克尔·法斯宾德合作,执导犯罪片《黑金杀机》;2015年雷德利·斯科特与马特·达蒙合作,执导由安迪·威尔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火星救援》;2017年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异形系列续集电影《异形:契约》上映,同年担任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影片《银翼杀手2049》的制作人;2018年获英国电影学院奖终身成就奖。
2021年,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传记题材电影《古驰家族》在北美上映。2022年,雷德利·斯科特继续担任亚马逊剧集《银翼杀手2099》的执行制作人。2023年11月22日,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电影《拿破仑》在美国上映。雷德利·斯科特担任制片人的电影《异形:夺命舰》定档于8月16日在中国内地与北美地区同步上映。2024年11月22日,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电影《角斗士2》在北美上映。

阿尔贝·加缪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Albert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原籍阿尔及利亚,是存在主义文学领军人物、“荒诞哲学”的代表,一直高扬人道主义精神。1957年,因为在他重要的著作中,“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作为艺术家和思想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深刻洞察,用独具特色的作品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拷问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本质问题。
在47年的生涯中,阿尔贝·加缪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世界名著,主要有代表作小说《局外人》(1942)、《鼠疫》(1947)、《堕落》(1956),短篇小说集《流放和王国》(1957),剧作《误会》(1944)、《正义者》(1949)等,散文和论文集《西西弗斯神话》(1943)、《反叛者》(1951)等。1957年10月17日,阿尔贝·加缪“以其重要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马丁·辛

马丁·辛(Martin Sheen),原名拉蒙·安东尼奥·赫拉尔多·埃斯特维斯,1940年8月3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代顿,是一位杰出的美国演员、导演、制片人。他的职业生涯跨越六十年,获得了众多荣誉,包括三次艾美奖、一次金球奖和四次演员工会奖。马丁·辛也是知名演员查理·辛的父亲。他的代表作品有《现代启示录》《白宫群英》《诺亚方舟漂流记》等。

早年经历
马丁·辛出生于俄亥俄州代顿市,父亲是西班牙移民弗朗西斯科·埃斯特维斯·马丁内斯,母亲是爱尔兰移民玛丽-安。他的左臂因产钳挤压而导致厄氏麻痹,活动受限。辛在南帕克社区的布朗街长大,是家中十个孩子中的第七个。童年时期,他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但在医生的治疗下恢复了腿部的活动能力。11岁时,母亲去世后,家庭面临分离的危机,但在圣三一天主教教堂的帮助下得以团聚。辛在查米纳德高中毕业,青少年时期曾组织过高尔夫球童罢工。尽管父亲反对,辛仍然追求表演梦想,高中毕业后,他故意在戴顿大学的入学考试中不及格,前往纽约追求表演事业。前往纽约,加入Living Theatre公司,最初在外百老汇演出,靠打工度日。
1964年在百老汇演出《玫瑰怨》引起各方注意,并请去出演被米高梅搬上银幕的《玫瑰怨》(The Subject Was Roses,1968)中儿子的角色。1973年因主演《穷山恶水》(Badlands,1976)而获得了圣塞瓦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1979年他在越战名片《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1979)中也表现极为抢眼。

演艺经历
多个艾美奖和金球奖得主马丁·辛是美国最著名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演技精湛的演员。这位俄亥俄本土生人,参与的影片,包括在弗朗西斯·科波拉的代表作《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中主演陆军上尉本杰明·L·威拉德,该片让辛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主演还有马龙·白兰度、丹尼斯·霍珀和罗伯特·杜瓦尔。其他著名作品包括《华尔街》(Wall Street,与儿子查理·辛和迈克尔·道格拉斯共同主演),奥斯卡奖获奖影片《甘地》(Ghandi,与本·金斯利),《逍遥法外》(Catch Me If You Can,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汤姆·汉克斯),《白宫奇缘》(The American President,与道格拉斯和安妮特·贝宁)和金球奖提名的《昔日玫瑰》(The Subject Was Roses),其中具有突破性表演的角色蒂米·克利里,是在百老汇最早创作的,并因此获得托尼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2020年1月15日,主演的电视剧《同妻俱乐部 第六季》在美国播出。
2021年2月12日,主演的电影《耶稣是我同伙》在美国上映。6月11日,主演的电影《孤儿橄榄球队》在美国上映。8月13日,参演的电视剧《同妻俱乐部第七季》在美国首播。他还参与了电影《Lost & Found in Cleveland》的演职人员。

个人生活
马丁·辛的妻子为珍妮·特邓普顿(Janet Templeton),而两个儿子艾米欧和查理·辛也是知名演员。他高中没毕业,虽然荣获了多项荣誉学位,但是自他从影之后,就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育。

让-保罗·夏尔·艾马尔·萨特

让-保罗·夏尔·艾马尔·萨特(法语:Jean-Paul Charles Aymard 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编剧、政治活动家、传记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于1905年6月21日出生在巴黎第16区,1980年4月15日在巴黎第14区去世。萨特以其哲学作品、文学作品以及积极的政治参与而闻名世界。萨特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哲学的关键人物之一,也是20世纪法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与学说影响了之后的社会学、批判理论、后殖民理论和文学研究。
萨特出生在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中,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他于1924年开始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哲学。毕业后于1929年参加法国哲学教授资格会考,获得了第一名,同时也认识了存在主义哲学家和女权主义者西蒙·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之后两人共度一生。1933到1934年,萨特在柏林的法兰西研究所研究现象学。于1938年出版的小说《呕吐》标志着他文学生涯的开始。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萨特积极参与法国抵抗运动,为反法西斯事业付出努力。1943出版的哲学作品《存在与虚无》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开端。战争结束后,他和好友共同创办了《现代》杂志,成为法国知识分子的引领者。萨特于1960年出版的《辩证理性批判》标志着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新探索。
萨特的主要思想集中在存在主义领域,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他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主张个体通过自由的选择和行为来创造自己的本质,突显了对个体自由的重视。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更为深入地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权力动态,强调个体选择与“他者”的争斗,并揭示了存在主义焦虑的复杂性。在人生后期,萨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在《辩证理性批判》中,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质疑,强调了人的存在和选择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尽管他关心社会正义和政治体制,但他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批判表现出对意识形态的拒绝,他强调对个体自由的维护,并对集体主义的倾向提出异议,使他在左翼知识分子中成为独特的声音。
萨特留下了大量作品,包括小说《恶心》(1938)、《墙》(1939)、《自由之路》三部曲(1945/1949)等;戏剧《苍蝇》(1943)、《禁闭》(1944)、《死无葬身之地》(1946)等;哲学著作《自我的超越性》(1936)、《存在与虚无》(1943)、《辩证理性批判》(1960/1985)以及传记《萨特自述》(1959)、《词语》(1946)等。作为一名哲学家,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被认为是对个体自由和责任的重要贡献;作为一名文学家,他的小说和戏剧作品表达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关切;作为一名政治活动家,他的政治立场引起了争议,他曾与法国共产党合作,但在后来对苏联的批判使他与共产党疏远。他支持毛泽东主义的做法也引起了争议,一些人认为他在政治上过于激进,而另一些人则赞赏他对社会变革的执着追求。萨特的伴侣波伏瓦在《萨特传》中用一句话总结了萨特的一生:他总是不断地怀疑自己;他不否认自己的“意识形态兴趣”,但他不想让它给整个地吞没。他常常选择“在思想上反对自己”。他努力去“脱胎换骨”。

小野洋子

小野洋子(Yoko Ono Lennon),1933年2月18日出生,是一位日裔美籍女艺术家,以其多媒体艺术作品、和平主义活动和音乐事业而闻名于世。她的艺术涉及音乐、电影和行为艺术等多个领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影响了广泛的观众和听众。
小野洋子在艺术和音乐方面的贡献尤为显著。她的音乐作品,如《Yes, I'm a Witch》、《Wedding Album》、《Season of Glass》和《Yokokimthurston》等,获得了乐评人和公众的广泛好评。在电影和纪录片制作方面,小野洋子与约翰·列侬合作了多个著名项目,包括《Bed Peace》和《Imagine》,这些作品至今仍对大众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在行为艺术领域,她的代表作《切碎事件》(Cut Piece)在艺术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她的艺术作品常以裸露和和平为主题,展现出她的神秘与绮情。因其在前卫艺术、音乐和电影领域的杰出贡献,小野洋子曾获得威尼斯双年展的终生成就奖“金狮奖”。作为约翰·列侬的第二任妻子和遗孀,小野洋子不仅继续推广他的遗产,而且也在艺术界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她的艺术生涯和个人历史,是对现代艺术和文化的重要贡献。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6.6-1837.1.29),俄罗斯民族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文艺评论家,传记作者和文学家-历史学家。
普希金出身于莫斯科的没落贵族家庭,12岁进入皇村贵族学校学习,并在此诗歌创作。毕业后普希金按照惯例前往外交部任职,1820年因革命诗歌写作被流放南方。在流放期间,普希金连续创作出长诗《高加索俘虏》《强盗兄弟》等代表性作品,并且开始创作一生中最重要的诗歌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24年,普希金被流放到到北方他父亲的领地——普斯科夫省的米哈伊洛夫斯克村,这段时间普希金创作完成了《致大海》《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第三章和历史剧《鲍里斯·格都诺夫》。1826年,普希金返回莫斯科,次年普希金创作出俄国历史上第一本传记小说。1830年,普希金因为霍乱流行在鲍尔金诺村停留了三个月,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也最高产的时期,他完成了俄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还完成了多首诗歌、《别尔金小说集》以及四部小悲剧。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因为情感纠纷与荷兰公使盖克伦的养子乔治·丹特士决斗,身负重伤,两天后逝世。普希金一生中,一共写下了783首抒情诗,完成了1部长篇的诗体小说,12首叙事长诗(另有6部半成品叙事长诗),7首童话故事诗,还有1部长篇小说,13部短篇小说,8种戏剧。此外,还有大量的历史著作、随笔、论文、游记和书信。普希金一生创作的主题涵盖歌颂自由、爱情等主题,表达了普希金反对专制、渴望自由平等的思想。创作中普希金擅长用隐喻和象征等手法表达主题,并从多种层面塑造人物角色,影响了果戈里、屠格涅夫等一系列后世作家。
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是浪漫主义的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的创作横跨多个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标准语理论方面都留下了普希金非凡的创造足迹。

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

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Jules Gabriel Verne,1828年2月8日-1905年3月24日),法国小说家、博物学家、剧作家、诗人,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儒勒·凡尔纳出生于法国南特费多岛,十八岁时,他被父亲送往巴黎学习法律,期间受雨果和大仲马等作家的影响,开始文学创作。1850年6月12日凡尔纳创作的第一部戏剧作品《折断的麦秆》在剧院上演。1857年凡尔纳出版了第一本书《1857年沙龙》,即其艺术批评文章的合集,之后相继出版了著名的海洋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和《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等作品。1876年开始环游欧洲,在1905年3月24日,儒勒·凡尔纳与世长辞。
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探讨了现代科技、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阐述科技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碰撞对抗,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读者汲取无尽的精神养分。他的作品对科幻文学流派有着重要的影响,被世人称作“科幻小说之父”。

蕊希

蕊希,原名宋思迪,1993年7月9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毕业于暨南大学,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节目的主持人,中国内地主持人、女作家。
2015年1月7日,蕊希在大学期间时创办电台节目《一个人听》。7月,入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7年5月,出版书籍《愿你迷路到我身旁》,该书名列2017年当当网青春文学类第一名&好书榜总榜第二名。同年,节目《一个人听》更名为《蕊希电台》。2018年7月,出版书籍《总要习惯一个人》。2019年8月,出版书籍《只能陪你走一程》。2021年1月,在《我和我的家乡(第二季)》节目中担任嘉宾。同年11月,出版书籍《我失去你的那一天》。
2017年,蕊希在“2017年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中排名第6。。2018年,在“第6届2018年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位列第4。2020年,入选第六届当当影响力作家跨界明星榜单。同年,在“2020年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中排名第3。蕊希所在电台平台有企鹅FM、喜马拉雅FM、网易云音乐等。

林海音

林海音(1918年4月2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台湾苗栗人,出生于日本大阪。毕业于北平新闻专科学校。中国当代女作家。
林海音5岁时随父母回国,毕业后曾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回到台湾先后任任职于《国语日报》《联合报》《文星》。在台湾戒严时期,受“船长事件”波及,她辞去《联合报》副刊主编。后林海音主编《纯文学》杂志,并创办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纯文学出版社。因其发掘和出版众多文学作品,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的作品多取材于往事回忆,文笔流畅,风格典雅。代表作有《城南旧事》《晓云》《春风》《孟珠的旅程》。她生前曾荣获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和第二届五四奖的“文学贡献奖”,并在多个场合都一直以“我是一个中国作家”自励。

乔治·奥威尔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本名为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社会评论家、记者,被誉为“一代人的冷峻良心”。
1903年6月25日,乔治·奥威尔出生于当时英国的殖民地印度。1907年,奥威尔回到英国学校进行学习,后进入著名的伊顿公学读书。1921年,奥威尔毕业后,选择加入英国在缅甸的殖民警察队伍。1927年,奥威尔辞去了警察一职,他深入欧洲社会底层,与无产阶级深入接触。在这一期间他开始写作,相继发表了散文《绞刑》、报告《巴黎伦敦落魄记》以及三本小说《在缅甸的日子里》《牧师的女儿》《让叶兰继续飘扬》。1936年,奥威尔通过对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调查完成了《通向威根码头之路》一书。1936年年底,奥威尔怀着社会主义理想加入了西班牙内战。但是,西班牙内战的经历让奥威尔痛苦又愤怒,他回国后立刻创作了《向卡特洛尼亚致敬》以揭露苏联及第三国际在西班牙内战中迫害异己的做法。二战期间,奥威尔加入了英国广播公司(BBC),后又成为左翼周报《先驱者》的主编。在奥威尔晚年的时光中,他分别于1944年和1948年创作完成《动物农场》《一九八四》这两本著作。1950年1月21日,因肺病恶化,奥威尔病逝于伦敦的医院,年仅47岁。1946年,奥威尔在《我为什么写作》中表示:“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使得政治性写作成为一门艺术。”在他的作品中,奥威尔巧妙的将政治性和文学性融合进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但是,奥威尔的思想却是复杂并充满矛盾的,他在政治、文化和性别角度上都没有表明坚定的立场。
奥威尔的作品,尤其是《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在学界和文化界形成了“奥威尔热”。1993年奥威尔奖设立,这一奖项是英国最重要的政治新闻和写作奖之一。

约翰·洛克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 - 1704年10月28日),英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洛克1632年出生于英格兰西部萨默塞特郡的一户律师家庭,父亲曾在英国内战中追随议会军与保王党作战。早年的洛克求学于威斯敏斯特学校,后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并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洛克毕业后在牛津大学任教,教授希腊语、修辞学和道德哲学。
1665年,洛克被任命为外交官出使德国和法国,返回英国后结识并追随财政大臣沙夫茨伯里伯爵,1682年因后者推翻詹姆士二世的密谋失败,洛克随同流亡荷兰。
光荣革命胜利后,洛克返回英国并在新政府中任职,后因为身体原因辞去公职并潜心学术研究直至1704年去世。
洛克主张宗教宽容,并以社会契约理论来阐释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他也是“三权分立”的提出者,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并对此后各国的宪政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
洛克的代表作包括《人类理解论》《政府论》《论宗教宽容》和《基督教的合理性》等。

简·奥斯汀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出生于英国汉普郡斯蒂文顿村,1783年被送到牛津镇上的学校读书,学校迁往南安普顿不久后,她又因伤寒病爆发被送回斯蒂文顿。1785年被送往修道院学校读书。她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
奥斯汀虽然未曾进过正规学校系统学习,但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予了她充分的文学熏陶,使得其文笔自小就得到了充分的磨练。她十几岁就开始写作,尽显语言天赋。20余岁,她就完成了《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的初稿。1800年父亲退休,全家移居巴斯。大概5年后,父亲离世。次年,奥斯汀便和母亲、姐姐搬迁到南安普敦,1809年又搬至查顿。1811年,小说《理智与情感》出版。1813年,小说《傲慢与偏见》出版,简奥斯汀的小说逐渐为大众所赞誉,1815年年底《爱玛》出版后,人们开始欣赏奥斯汀的现实主义小说。次年,奥斯汀开始感到身体不适。同年5月,她被送到温彻斯特接受治疗。1817年7月18日,奥斯汀在姐姐的怀抱中离世,被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享年41岁,代表作有《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
奥斯汀的作品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她多次探索女性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行文摆脱18世纪的传统,更加接近现代的生活轨迹。她的小说通过艺术形式和现实生活,探索了人类的情感、社会规范和人类崇高的精神,是英国摄政王时期最为敏锐的观察者。自20世纪初起,奥斯汀被“简迷”称为“圣简”,他们收藏她的手稿、信件、初版书,并重修她的故居。1923年,她的小说也上升到“严肃文学”阶段。1995年,有关她的电视剧引发了新一轮“奥斯汀狂热”。2017年,她的头像被印在新版10英镑钞票上。

克劳德·莫奈

奥斯卡·克劳德·莫奈(法语:Oscar-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出生于法国巴黎的第九区,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印象一词出自他的画作《日出·印象》。
在幼年上学期间,莫奈喜欢在练习册上画嘲讽老师的画像——有正脸像,也有侧面像。16岁时,莫奈就已凭借此类漫画而小有名气。18岁时,莫奈受画家欧仁・布丹的影响,开始转向创作风景画。1862年,莫奈加入夏尔·格莱尔(Charles Gleyre)的独立画室,之后,莫奈接触到了印象派最重要的两大特点——户外写生和色彩研究。1870年,莫奈与第一任妻子卡米耶·汤希尔结婚,9年后,卡米耶去世。1872年,莫奈在勒阿弗尔与西斯莱、马奈、雷诺阿一起作画,创作了闻名于世的《日出·印象》。1873年,莫奈等一群年轻的法国画家成立了“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协会”,并于1874年3月举办了第一次“印象派”画展。1879年,莫奈在“第四届印象派画展”上展出了29幅作品,9月,卡米耶去世。悲伤之余,莫奈于同年创作了《临终的卡米耶》。1883年莫奈迁往吉维尼定居,同年,莫奈在吕埃尔的赞助下在巴黎举办了第二次个展。1884年参加乔治·普迪画廊的第三届国际美术展。1889年6月,莫奈与罗丹在巴黎乔治·普迪画廊举办了一次联展,1890年着手创作《罂粟花田》《白杨树》《麦草垛》系列作品,1891年在巴黎举办第四次个展。1892年,莫奈与第二任妻子爱丽丝结婚。1898年6月莫奈在巴黎乔治·普迪画廊再次举办个展,展出的61件作品大获好评。1903年在吉维尼花园中开始创作《睡莲》系列作品,这个主题一直延续到他去世。1926年12月5日,莫奈因患肺癌而去世,被埋葬在吉维尼圣·拉德贡德教堂的墓地。
在色彩上,莫奈在色块中寻找细微的变化,将色彩并置,灵活运用对比色、互补色、邻近色使明暗不再绝对,而是相比较的关系,以表达了特定时间、光线下的瞬间印象。此外,在画面的构图上,莫奈放弃了正面透视法的视角,采取远、中、近景层叠或多视角取景,近大远小、渐次渐远。在绘画方式上,莫奈忽视外轮廓线和画家的想象等其他构成因素,以快速作画的方式,使画面带有一种速写感,笔触或短促或平铺。。莫奈是一位多产的印象派画家,一生留下五百多件素描和两千多幅油画,代表作有《日出·印象》《干草堆》《睡莲》等。2019年5月14日,《干草堆》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破纪录1.107亿美元拍出。全世界各大艺术博物馆均藏有莫奈的绘画作品,如:奥塞博物馆(72幅油画)、马尔莫坦博物馆(75幅油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30幅油画)、波士顿的M.F.A.(近30幅油画),以及芝加哥艺术学院(30多幅油画)。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萨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美国小说家、作家、演说家。“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为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
1835年11月30日,马克·吐温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一个名叫佛罗里达的村庄,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律师,但收入微薄。马克·吐温在上学的时候就不得不打工。1839年秋,马克·吐温一家迁往密苏里州汉尼拔(Hannibal)的一个密西西比河边的港市,为他了解奴隶制从而进行创作奠定基础。1847年3月24日,马克·吐温的父亲死于肺炎。同年起,马克·吐温先后做了印刷所学徒、报童、排字工人、水手、淘金工人、记者等工作。1852年5月1日,马克·吐温在波士顿的幽默周刊《手提包》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拓殖者大吃一惊的花花公子》。1858年,马克·吐温回到密苏里州。在下密西西比河到新奥尔良的旅途中,他开始学习领航员技术并在两年后正式开始这一职业,直到南北战争爆发才停止。
1863年,他正式使用“马克·吐温”作为笔名。1865年在纽约一家杂志发表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被译为法语,在文学领域获得国际声誉,此后经常为报刊撰写幽默文章。1870年,马克·吐温与欧莉维亚·兰登结婚。婚后居住在布法罗,自己编辑发行《快报》,一年后因赔钱过多而出让。1873年,他同查·沃纳合写的《镀金时代》,是他第一部长篇小说。1876年,《汤姆索亚历险记》出版,马克·吐温的声名开始逐渐达到高潮。此后二十年间,他创作了大量名作。1895年,马克·吐温和妻女一起开始全球巡回演讲以偿还债务。1901年,马克·吐温担任了由他帮助成立的美国反帝国主义联盟(American Anti-Imperialist League)副主席。晚年马克·吐温因家庭不幸和社会的弊病而越发悲观,对于人生、世界感到困惑与迷茫。1910年4月21日,因冠心病不治逝世,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体裁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代表作品有《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5),《百万英镑》(1893)等等。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和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流露出对人道主义的关注和对民主制度的信仰,批判美国的种族主义、宗教偏见、社会不公和金钱丑恶,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的自由和平等的渴望。他对自然的描写也很精细,描绘了美国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
马克·吐温擅长幽默和讽刺的写作手法,且尽量用多种不同风格展现社会现实。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暴露激烈。马克·吐温在其作品中广泛使用口头语,使得人物可以在页面上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讲话,从而打破了19世纪文学中华丽散文的主导地位。同时,马克·吐温的影响还涉及文学以外,如由肯尼迪中心颁发的马克·吐温美国幽默奖,就是表彰那些以与吐温类似的方式影响美国社会的个人,他的若干名作被改编成电影等艺术体裁。

笔名由来
马克·吐温源自水手术语。马克·吐温曾当过领航员,在与其伙伴测量水深时,他的伙伴叫道“Mark Twain!”,意思是“两个标记”,亦即水深两浔(约3.7米,1浔约1.852米),这是轮船安全航行的必要条件。还有一个原因是,马克·吐温的船长塞勒斯,曾经是位德高望重的领航员,会不时为报纸写些介绍密西西比河掌故的小品,这位船长选择的笔名也是“马克·吐温”。1858年,塞勒斯船长发表了一篇预测新奥尔良市将被水淹没的文章。萨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的原名)决定对船长开个玩笑,就模仿他的笔调写了一篇非常尖刻的讽刺小品。谁知这篇游戏文章竟深深刺痛了船长的心,船长从此弃笔不写,“马克·吐温”这个笔名也从此在报纸上销声匿迹了。四年后,已经当上记者的萨缪尔得悉塞勒斯船长谢世的噩耗,为自己当年的恶作剧追悔不已,决心弥补这一过失,于是他继承了“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并以此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但亦有一说,指其在西部流浪时,马克·吐温经常在酒店买酒两杯,并要求酒保在帐单上记“两个标记”,这使其回忆起他的领航员生活,所以选择“Mark Twain”作为笔名。

人物生平
早年
马克·吐温于1835年11月30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门罗县一个名叫佛罗里达的小村庄,父亲是一个贫穷律师。马克·吐温是家中7个小孩的第6个,他只有3个兄弟姊妹在童年的贫苦生活中幸存。1839年,马克·吐温一家迁往密苏里州的汉尼拔,一个毗邻密西西比河的港市,这里成为他后来的著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圣彼得堡这座小城市的原型。那时,密苏里州是联邦的奴隶州,而年轻的吐温开始了解奴隶制,这成为往后在他的历险小说中的主题。1847年3月,当吐温11岁时,他的父亲死于肺炎。次年,五年级的他离开学校,成为一名印刷学徒。1851年,他成为一名排字工人,同时开始给他哥哥奥利安创办的《汉尼拔杂志》(Hannibal Journal)撰写文章、草稿和幽默文段。
青年
在他18岁时,他离开汉尼拔,先后在纽约市、费城、圣路易和辛辛那提市当印刷工人,还加入了新成立的国际印刷联盟——印刷商工会,他白天工作,夜里到图书馆学习。22岁时,吐温回到密苏里州。在下密西西比河到新奥尔良的旅途中,轮船的领航员碧士比(Horace Ezra Bixby)答应教授马克·吐温领航员技术,并要求他终身成为轮船领航员,这是当时全美国薪资第三高的职业,每月薪水250美元。马克·吐温在他1859年得到领航员执照之前,花了2年多时间,一丝不苟地研究密西西比河长达2000英里的沿岸水情。在训练期间,吐温说服他的弟弟亨利·克莱门斯与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工作。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工作的经历,被他写入传记《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Life on the Mississippi)中。
1858年6月21日,由于工作的轮船爆炸,亨利不幸去世。亨利的死对马克·吐温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吐温曾在亨利死前一个月,梦到亨利的死亡,这让吐温此后对玄学产生极大的兴趣。另一方面,亨利的死让吐温感到极内疚,并觉得他一生都需要为此负责,于是他继续在河上工作并一直当领航员,直到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影响了密西西比河的交通,马克·吐温才不得不停止这份工作。此后,他曾短暂加入南方邦联部队,写下了简稿《一场失败的战役的私人历史》(The Private History of a Campaign That Failed)记录这段经历。
1861 年,马克·吐温的哥哥奥利安出任内华达领地(NT)州长秘书,马克·吐温跟哥哥一起向西旅行,他们乘坐马车穿越了大平原和落基山脉,旅行了两个多星期,还参观了盐湖城的摩门教社区。吐温抵达内华达州弗吉尼亚市的一个银矿小镇后,成为康斯托克矿脉的一名矿工,但工作不太成功,他又到当地一家报纸,在作家朋友丹·德奎尔 (Dan DeQuille)手下工作。1863 年2月3日,他在这家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幽默的游记,首次使用自己的笔名“马克·吐温”。他在美国西部的这些生活和工作经历启发了19世纪70年代初出版的《艰难历程》的创作。
马克·吐温的第一部小说名作《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于1865年11月18日在《纽约周六报刊》首次发表,取材自吐温在加利福尼亚州生活的经历。这部作品本打算在阿特姆斯·沃德的关于美国西部风情的著作中收录,但由于马克·吐温未能及时写成这篇小说,转而刊登于报纸,该作为他赢得广泛的文学声誉。之后,《萨克拉门托联盟报》(The Sacramento Union)派马克·吐温去当时被称为三明治群岛的夏威夷做通讯记者,寄来当地情报。后来他又到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地报》(The Daily Alta California)工作,报社派他取道巴拿马运河从旧金山到纽约市,做巡回记者,在这期间他就不断寄出信件给报纸出版,讽刺而幽默地记录他的所见所闻,这些信件也成为他小说创作的素材。1867年6月8日,在工作单位的资助下,吐温乘“贵格会”号轮船前往环地中海地区游历,历时5个月,为他撰写讽刺幽默游记《傻子国外旅行记》奠定了基础,该书通过“傻子”对欧洲和中东的很多国家的批评来讽刺美国及西方的社会。也正是在这次旅行中,他遇到了查尔斯·兰登,看到了他妹妹欧莉维亚的照片,为自己的婚姻埋下伏笔。
中年
1872年,吐温出版了第二部旅行文学著作《苦行记》,该书也是《傻子国外旅行记》的续集。《苦行记》是吐温在内华达州等美国西部地区的后期生活的半自传式描述,其中反映了拓荒时代美国西部的野蛮,特别批判了当时美国社会对印第安人和从中国移民来的劳工的歧视与欺凌。这一时期,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入了马克吐温所命名的“镀金时代”,随之暴露出的贪赃纳贿、营私舞弊、巧取豪夺、假公济私、压制民主、种族迫害等社会弊病和丑恶现象,动摇了马克吐温以往对美国民主优越感的信念,唤醒了一个富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的良知,他开始作为一个社会批评家而崛起在美国文坛上。1873年的《镀金时代》是他第一部真正意义上批判现实的小说,由他和邻居查尔斯·达德利·沃纳(Charles Dudley Warner)合写而成,也是马克·吐温唯一一部与人合作的作品。1875年,马克·吐温应威廉·迪安·豪威尔斯之约,为《大西洋月刊》撰文。他以早年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舵手的生活为题材,写了7篇文章,后汇集成书,命名为《密西西比河的往事》。8年后,他回到家乡,把这本书扩充成为《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1883),体现吐温对浪漫主义的醒悟。1876年,吐温写了《汤姆·索亚历险记》来追忆他在汉尼拔的童年。吐温模仿自己小时候的性格,塑造出汤姆·索亚的性格来,这本书还引入哈克贝利·费恩为配角。
1881年,吐温在《王子与乞丐》中首次尝试写“乞丐”,但吐温在英国社会并没有足够丰富的阅历,因此内容不是很充实。在写作《王子与乞丐》期间,他完成了另一部游记《浪迹海外》,该书记录了马克·吐温在中欧及南欧旅行的过程。《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于1884年正式出版,令吐温成为更著名的美国作家。《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集,1876年夏天开始创作,较前作更为严肃。这部书成为美国大部分学校的必修书,因为该书以1850年代的美国奴隶制为历史背景之一,而哈克的不循规蹈矩和对于传统的反叛正契合当时很多同龄人的想法。
在这一时期,马克·吐温对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他与美国重要的发明家、电气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建立了良好的友谊,1886年,马克·吐温在特斯拉的实验室试验球状闪电,他还取得了若干发明专利,如“可调节和可拆卸服装肩带的改进”“历史问答游戏”“自粘剪贴簿”等。在他的作品如《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的部分故事中,还涉及了指纹识别等科学知识。
晚年
1894年,马克·吐温写了《傻瓜威尔逊》,塑造了一个富有斗争性的女黑奴罗克西的形象。在这前后,他的家庭遭到不幸:两个女儿一病一死,妻子的健康也恶化;他投资制造自动排字机失败而破产,再加上愈发认清现实的丑恶,马克·吐温作品中逐渐弥漫悲观主义。1895年,为了偿还债务,他决定外出旅行演讲,访问了夏威夷、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和南美等地。1897年写成《赤道旅行记》,其中讽刺并谴责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反对帝国主义成为他此后创作的中心思想。
1901年,马克·吐温担任了由他帮助成立的美国反帝国主义联盟(American Anti-Imperialist League)副主席。同年,吐温被耶鲁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1902年和1907年,密苏里大学、牛津大学分别授予他法学博士学位。1904年,妻子在意大利逝世。马克·吐温进入了事业的最后阶段。他早期作品如《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已有表现的对“人类”(实为对有产阶级)的悲观情绪,此时成了他一些作品的主调。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1900),散文《人是怎么回事?》(1906)以及其死后出版的故事《神秘的陌生人》(1916)等都展现出吐温对于人生、世界的困惑与迷茫。而在马克·吐温的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他口授、由他的秘书笔录的《自传》。
1909年,托马斯·爱迪生拜访了马克·吐温位于康涅狄格州的家,并拍摄了他的影像,部分镜头被用于两卷短片《王子与乞丐》(1909),这也是现存唯一的马克·吐温的影像资料。1910年4月21日,马克·吐温因冠心病不治逝世,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的伍德劳恩公墓(Woodlawn Cemetery),其墓志铭为:“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感情生活
马克·吐温在22岁时遇到了一位名叫劳拉·怀特的姑娘。劳拉与马克·吐温相遇于一艘名叫“罗伊号”的船上,虽然只有3天的短暂相处,马克·吐温对劳拉已产生了共度一生的想法,他本想与这位赠予他一枚金戒指为信物的劳拉姑娘继续交往,可后来,马克·吐温因弟弟亨利的去世陷入自责和苦痛中。后来,马克·吐温好不容易走出了悲痛,想继续和劳拉交往,他不仅写信给劳拉,还到劳拉的家中看望她。可是,24岁的马克·吐温的到来,让这个姑娘的母亲对他充满了怀疑和戒备。此时的马克·吐温脾气比较坏,他受不了劳拉的母亲对他的敌意,就甩手而去。
1867年,32岁的马克·吐温仍然单身一人。可就在这一年,在他前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认识了一个名叫查尔斯·兰登的男子,并经过查尔期·兰登看到了他的姐姐欧莉维亚·兰登的照片。看到照片上年轻漂亮的欧莉维亚,马克·吐温当时就有了对她一见钟情的感觉。1868年元旦,马克·吐温见到欧莉维亚,向她送上了新年祝福,并在她的公寓里待上了一段时间。1868年8月,马克·吐温再次前往欧莉维亚家做客,又待了两个星期,并向欧莉维亚提出了求婚,结果遭到了欧莉维亚的拒绝。原因是身为富家小姐的欧莉维亚认为,出身卑微且有着粗俗的抽烟喝酒行为的马克·吐温与自己并不匹配,她讨厌马克·吐温的雪茄不离手,大口喝烈酒这些不良的嗜好。但马克·吐温没有沮丧,再次见面时,他恳请欧莉维亚和他保持书信往来,并请她监督自己戒烟戒酒,并在戒酒期间不停地给欧莉维亚写情书。在此后的近两年时间里,马克·吐温给欧莉维亚一共写了184封情书,并且为了能够配得上欧莉维亚的身份,马克·吐温还不断地写作,并到处参加演讲。184封情书和变得越来越好的马克·吐温终于赢得了欧莉维亚的芳心。成名后,马克·吐温再次向欧莉维亚求婚,这次她同意了。1870年2月2日,马克·吐温和欧莉维亚·兰登举行了隆重的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