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文化精英明星列表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是20世纪美国重要的作家、记者以及“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于芝加哥伊利诺伊州奥克帕克的 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海明威12岁就创作了他的首篇短篇故事《我的第一次海上旅行》。1917年海明威试图参军未果,进入《星报》担任实习记者,形成了简练的写作风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奔赴意大利战场,担任美国红十字会救护队的司机,期间因拯救伤员而炸伤;1920年12月,海明威开始担任《多伦多星报》和《多伦多星报周刊》的自由撰稿人,同时兼任月刊《合作联社》的助理编辑。1926年,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出版获得成功,在文坛上崭露头角。1929年出版《永别了,武器》,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和名誉。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1937年海明威作为北美报业联盟的记者前往西班牙,报道了西班牙内战的情况。内战结束后,他返回古巴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1941年,海明威与第三任妻子玛莎到中国采访,并秘密会晤了周恩来和蒋介石夫妇。在这次旅行中,海明威客观地报道了中日、美日和太平洋战争的形势,成为了第一个报道中国抗战正面战场的美国记者。访问中国之后,海明威返回古巴组建了一支反间谍组织。1943年,海明威的反间谍组织解散。1944年6月底,他成为英国皇家空军的特约战地记者,并随皇家空军第九十八飞行中队执行任务。7月18日海明威抵达诺曼底前线,担任战场临时指挥员。1945年,海明威从古巴返回美国。1947年,海明威前往古巴定居,并筹备创作《老人与海》。1952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分别获得1953年度普利策奖和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两项殊荣。1960年7月,海明威从古巴回到美国。1961年7月2日,海明威苦于疾病和战争给他带来的创伤,在美国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享年62岁。
海明威经历三个创作阶段:“迷惘的一代”(1923年-1929年)、“冰山原则”(1929年-1945年)、“硬汉精神”(1946年-1961年)。他提出的“冰山原则”,开创了简洁文风的“新闻体”小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为世界文坛作出了巨大贡献。作家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琼·狄迪恩(Joan Didion)、雷蒙德·卡弗(Raymond Carver)、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Thornton Chandler)等都受他文风和行事风格影响。
海明威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他通过作品呼吁反对战争,并致力于为弱势群体发声,揭露霸权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所造成的灾难。被认为是“迷惘一代”回归精神家园的引领者。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1475-1564,Michelangelo Buonarroti)去世地点罗马,是意大利艺术家,与达·芬奇、拉斐尔·桑西并称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于1475年3月6日出生在意大利托斯卡纳东部,15岁的他用大理石仿制出古老的牧神潘恩头像,得到雕塑学校赞助人洛伦佐·德·美第奇的赏识。1498年他为梵提冈教廷创作了大理石圆雕《圣母怜子像》,逐渐声名鹊起。
米开朗基罗是雕塑家、画家、建筑家、诗人,他在作品中创造性地将上帝描绘成有血有肉的巨人形象,并且对人物的塑造均基于人体解剖学的肌肉与骨骼构造。他的主要作品有《大卫》雕像、西斯廷大教堂的穹顶画《创世纪》、壁画《最后的审判》、古罗马城门庇亚门等,其中,成名作《大卫》雕像完成于1504年,他用报废的巨石创作了这件被誉为“西方艺术史上最完美男性人体”的作品。1564年2月18日,米开朗基罗与世长辞,终年89岁,临终前几日,他还在创作雕塑。
法国文学家、评论家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写到:“不相信天才,不知天才为何物的人,请看一看米开朗基罗吧。”为纪念他,1868年建立了米开朗基罗广场,1979年成立了意大利米开朗基罗美术学院,还设立了米开朗基罗奖,用于奖励全世界在某一历史阶段有重要贡献的艺术家。

人物经历
天赋初显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于1475年3月6日出生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区东部的卡森蒂诺,其父洛多维科是丘西和卡普列塞的市政官。在市政官任期结束后,洛多维科回到托斯卡纳区首府佛罗伦萨,他在塞蒂尼亚诺村拥有一个农场。米开朗基罗最初被送到丝毛织物行会当学徒,1488年他去艺术家吉兰达约那里做了学徒。米开朗基罗的画技进步神速,仿制的古代大师作品难辨真伪。
一年后,米开朗基罗进入雕塑家贝托尔多的雕塑学校。他用大理石仿制出古老的牧神潘恩头像,得到雕塑学校赞助人洛伦佐·德·美第奇的赏识。洛伦佐为美第奇家族的大公,他认米开朗基罗为养子,在其家中住下。1490年,15岁的米开朗基罗创作了第一件雕塑作品《梯边圣母》,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故居博物馆。
离开佛罗伦萨
1491年,16岁的米开朗基罗为洛伦佐雕刻了《半人马之战》,雕刻手法已经圆润细腻。不久后,米开朗基罗到卡尔米内圣母教堂临摹马萨乔的壁画,期间表现出了高超的技法,引起了工匠彼埃特罗·托里贾尼的嫉妒,他在米开朗基罗的鼻子上猛打了一拳,导致其鼻骨骨折,鼻子永久变形。洛伦佐去世后,米开朗基罗回到父亲家。因担心有人视其为美第奇家族的仆人而向他发难,1494年他离开佛罗伦萨,逃往威尼斯、博洛尼亚。博洛尼亚的政府要员阿尔多夫兰迪帮了他,让他留在家中一年多。

《酒神巴克斯》
1496年米开朗基罗受红衣主教乔治雇佣来到罗马,次年为罗马名流雅各布·加里创作了《酒神巴克斯》雕像。1498年米开朗基罗为梵提冈教廷创作大理石圆雕《圣母怜子像》(又称为《哀悼基督》),他采用简洁的三角形构图,圣母安坐,双腿支撑起耶稣的身体。这幅圆雕花费了他两年时间。
成名作《大卫》
1501年,佛罗伦萨的朋友写信说有机会雕刻工匠署门前的报废了的巨石,米开朗基罗向佛罗伦萨城主索要到这块巨石。这是一块完整的大理石,高约5.5米,曾被粗心的雕塑家用过,因雕刻变形而长期弃置。米开朗基罗在工匠署做了幕墙围住这块大理石,他不让人观看,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直到1504年完成了《大卫》雕像。雕像一完工便成为了热议焦点,佛罗伦萨城主大方支付了400金币作为酬金。

           《大卫》右手
佛罗伦萨的议会大厅在1504年落成,主政官索德里尼决定装饰以战争题材的大型壁画,于是分别邀请了达·芬奇和刚完成《大卫》的米开朗基罗。两人同在议会大厅的五百人大厅作画,29岁的米开朗基罗绘制了《比萨之战》的巨型草图。草图被送至教皇大厅,后被美第奇宫收藏。
教皇墓与西斯廷穹顶画
1505年,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委托米开朗基罗修建他的陵墓。米开朗基罗期望借此青史留名,便带助手去卡拉拉开采大理石,采回的石料占据了半个圣彼得广场,并建了吊桥以便教皇视察工程。但因同行出于嫉妒从中作梗,工程开展不顺利,之后被教皇叫停并调到梵提冈。1513年尤里乌斯二世去世后,教皇遗嘱执行人要求米开朗基罗继续修建,两年后新教皇将他调离了教皇墓工程。1521年他又继续修建教皇墓,期间又多次被打断,原计划的40余座大型雕塑,至1542年仅交付了《摩西》《奴隶》等部分作品,他自称为这项工程“耗费了所有青春”。
1508年,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令米开朗基罗到梵提冈的西斯廷教堂作穹顶画。当时米开朗基罗想继续修建教皇墓,于是推荐拉斐尔去梵提冈,但教皇取消了教皇墓的修建计划,米开朗基罗怒而离开罗马,后与教皇和解,开始创作西斯廷穹顶画。穹顶画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墙壁因风化作用出现斑点,教皇派人帮助解决了斑点问题。前后耗时4年,米开朗基罗独自完成了工程,穹顶画尺寸为14x38.5米,面积达539平方米,中央部分为《创世纪》组图,周围建筑框的壁龛[kān]上分别描绘了约拿、德尔菲、利比亚等12位男女先知,壁柱和饰带分割的8个三角形区域绘画了基督祖先的故事,4个角上描绘了大卫杀死巨人歌利亚、礼拜铜蛇等4个旧约故事。
美第奇教堂和陵墓
1516年教皇利奥十世委托米开朗基罗建造圣洛伦佐大教堂的正面,次年米开朗基罗将木质雏形送往罗马,之后签订了正式建造合约,但1519年利奥十世又委托他建造美第奇教堂,圣洛伦佐大教堂工程合约随后被取消。1521年,米开朗基罗开始修建美第奇陵墓,这个大型陵墓包含多个大型雕塑,他不断修改建造方案,四年后完成了寓意雕像《暮》,1526年完成了《晨》,两座雕像的肢体语言表达了时间观念。这时,新教皇克莱门特七世传召他建造圣洛伦佐图书馆和圣器室,两年后建造工程因罗马发生战争而中断,美第奇家族流亡,米开朗基罗返回佛罗伦萨。
1529年1月,54岁的米开朗基罗被任命为佛罗伦萨军事九人委员会成员, 然而不久后西班牙人入侵意大利,当年9月佛罗伦萨遭到围攻,米开朗基罗被迫逃亡至威尼斯。两年后局势平稳了,米开朗基罗返回佛罗伦萨,于1531年创作完成了寓意雕像《夜》,三年后完成了《昼》。
自我超越的作品
1533年,教皇克莱芒七世传召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大教堂的祭坛主墙壁上绘制《最后的审判》。米开朗基罗曾经于二十多年前绘制了西斯廷大教堂的穹顶画,穹顶画下方的祭坛主墙壁上已经绘有几幅壁画,创作者为拉斐尔的老师佩鲁吉诺。米开朗基罗的构图宏大,不得已覆盖了佩鲁吉诺的壁画。

西斯廷大教堂内景
次年克莱芒七世去世后,继位的保罗三世要求米开朗基罗继续壁画绘制,他在绘制期间抽空设计了古罗马卡比托利欧广场的重建方案。保罗三世到现场视察的时候,壁画的四分之三已经完成,随行的礼仪官比亚戈见到壁画中许多裸体人物,嘲笑说这不适合于圣洁的教堂,只适合妓院或小酒馆。比亚戈刚离开,气愤的米开朗基罗凭记忆迅速画了一幅他的写生像,然后在壁画中将长着驴耳朵的地狱判官画成了比亚戈的模样。米开朗基罗连续创作了八年,壁画《最后的审判》公开面世后,被普遍认为超越了他原来的穹顶画,保罗三世首次见到该作品的时候,不由自主地跪地祈求上帝在最后审判时开恩。
创作中落幕
1542年,教皇保罗三世委托米开朗基罗在他的私人礼拜堂绘制二幅湿壁画,1545年米开朗基罗完成了第一幅湿壁画《圣保罗的皈依》。1547年保罗三世任命米开朗基罗为重建圣彼得大教堂的总建筑师。1550年时,米开朗基罗已75岁,他完成了礼拜堂的第二幅湿壁画《钉在十字架上的圣彼得》,这是他最后的一幅画作,画面中没有树木和建筑物,画面下方站立的老人,身形壮硕但面露忧伤,被认为是米开朗基罗的自画像。
1559年,84岁的米开朗基罗无法完成费神费力的湿壁画了,他打算雕刻几件圆雕,用来装点自己的墓穴。他开始创作雕塑《圣母哀悼基督》,后被收藏于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因此又称为《佛罗伦萨的圣母哀悼基督》。新任教皇庇护四世让米开朗基罗设计罗马城门——庇亚门,他给出了三个方案,教皇选择了费用最少的方案。随后,他受命设计安杰利圣母新教堂,他保持了老教堂古迹的外观,利用原建筑框架改建成为如今的新教堂。1564年2月18日(佛罗伦萨记载为17日23时,罗马记载为18日),米开朗基罗与世长辞,终年89岁,临终前几日,他还在创作《佛罗伦萨的圣母哀悼基督》。1564年3月,遗体运至佛罗伦萨,7月14日,他的葬礼在圣洛伦佐大教堂举行。

萨尔瓦多·达利

萨尔瓦多·达利(西班牙语:Salvador Domingo Felipe Jacinto Dali i Domenech, Marqués de Púbol,简称Salvador Dalí,1904年5月11日-1989年1月23日),出生于西班牙菲格拉斯,曾就读于皇家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是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和版画家,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画家。
萨尔瓦多·达利自幼酷爱绘画,6岁便创作出首幅绘画作品《家乡风景》,早期绘画主题多为自然风光、日常生活等。1929年,萨尔瓦多·达利与路易斯·布努埃尔合作拍摄电影《一条安达鲁狗》后在巴黎超现实主义者中引起轰动,而后加入超现实主义画家和作家行列。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旅居美国,期间涉猎绘画、小说、电影等领域,代表作如《萨尔瓦多·达利之秘密生活》《记忆的永恒》等。1948年,萨尔瓦多·达利回到欧洲故乡定居,并于1982年被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封为普波尔侯爵,两年后被授予卡洛斯三世大十字勋章,以褒奖其一生对艺术的杰出贡献。1989年1月23日,萨尔瓦多·达利因心脏病死于菲格拉斯的一家诊所,享年84岁。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萨尔瓦多·达利的绘画风格同时受到毕加索抽象派与表现主义的影响,在绘画时致力于将现实与非现实世界链接起来,让人直观的感受到“抽象的观念”,绘画风格独树一帜。

童年经历
1904年5月11日,萨尔瓦多·达利出生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北部小城菲格拉斯的一个富裕中产阶级家庭,其父是一名律师、无神论者,其母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在他出生前曾诞下一个男孩,与萨尔瓦多·达利同名,但这个孩子在不到2岁时就患病死去。幼时的萨尔瓦多·达利与夭折的哥哥十分相像,其父母遂认为他是死去孩子的转世,便给他取了同样的名字,同时将“转世”的想法根植在他身上,这给幼时的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萨尔瓦多·达利小时候便显出突出的艺术天赋,其对山川、田园和都市风光有着浓厚兴趣,并酷爱绘画,6岁时便在一个纸板上画出了名为《家乡风景》的第一件作品。

幼时的萨尔瓦多·达利
初出茅庐
1914年,10岁的萨尔瓦多·达利进入菲格拉斯天主教中学学习,在学校放假时,其跟随家人至卡达盖斯的别墅度假,并结识了他早期的绘画导师——印象派画家拉蒙・皮乔特。受绘画导师的影响,萨尔瓦多·达利在校期间的绘画作品多为卡达盖斯的自然风光、当地农民和渔民的日常生活为主题的油画,其作品被放在菲格拉斯市立剧院中展出。此外,萨尔瓦多·达利的父母为支持他的艺术学习,在卡达盖斯为其修建了第一个艺术工作室。而后其母在萨尔瓦多·达利16岁时因乳腺癌去世,这件事也深深打击到了他。

萨尔瓦多·达利早期作品《风景》
萨尔瓦多·达利于17岁进入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学习,专修绘画和雕刻。在校时,萨尔瓦多·达利经常涉猎能激发他好奇心的艺术领域,并尝试接触不同的艺术风格。这期间,萨尔瓦多·达利结识了电影制作人路易斯·布努埃尔、诗人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卡等顶尖艺术家,使其艺术视野得以开阔。其于1924年5月因参与反政府活动嫌疑而遭到监禁,同时因煽动学生等理由而受到停学1年的处分。次年萨尔瓦多·达利复学,并于同年11月在巴塞罗那达茂画廊举办首次个人画展。而后其在艺术表现上越来越抽象,并因疯狂超现实的创作风格与学院派教学目的相悖而导致相关考试经常不及格,再加上目无师长等原因,萨尔瓦多·达利于1926年被皇家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开除。
被学校开除后的萨尔瓦多·达利再次在达茂画廊举办了个人画展,并到访巴黎,参观了毕加索的艺术工作室,从立体主义的作品中汲取了灵感。而后萨尔瓦多·达利说出了这句名言:“毕加索是西班牙人,我也是;毕加索是天才,我也是;毕加索举世闻名,我也是。”

《仪器与手》
声名渐盛
在1926-1929年间,萨尔瓦多·达利在旅居巴黎的同时开始研究弗洛伊德,乔治·德·基里科等形而上学画家和琼·米罗等超现实主义者的作品,受到了弗洛伊德有关潜意识意象著作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画风。这期间萨尔瓦多·达利创作出他的第一幅严肃风格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仪器与手》。此外,其于1928年10月在匹兹堡第三届卡内基国际展览会上,展出了包括《面包篮子》在内的多幅作品,从而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面包篮子》
1929年,萨尔瓦多·达利与超现实主义电影之父路易斯·布努埃尔合作拍摄了超现实主义电影《一条安达鲁狗》。影片的灵感来自于二人的梦境,旨在表现人混乱无状的梦境和难以言喻的潜意识世界,同年6月于巴黎上映后在巴黎超现实主义者中引起不小的轰动。萨尔瓦多·达利在片中展现了梦境幻想与高超的构图技巧,即使电影晦涩诡异,但它对后世艺术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这部影片也成为了超现实主义电影的鼻祖。而后巴黎的超现实主义者们为了招募萨尔瓦多·达利加入团体,遂派出包括法国诗人艾吕雅及其妻子加拉在内的一行人去卡达盖斯拜访他,其因此结识加拉并对她一见钟情,而后展开疯狂求爱,该事件也成为艺术圈热门的话题。二人相恋五年后结为终生伴侣,加拉也成为了萨尔瓦多·达利一生挚爱、艺术灵感来源与商业经理。同时期,萨尔瓦多·达利首次在巴黎格尔曼斯画廊举办个人画展,并正式成为超现实主义团体的一员。

《一条安达鲁狗》剧照
萨尔瓦多·达利于1931年开始创作《记忆的永恒》,该作品是对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最好的视觉阐释,这也是其最有名的作品。同时,观众可以通过该作品中谜一样的意象联想到萨尔瓦多·达利的故乡,在这幅画作之后,萨尔瓦多·达利的作品中陆续出现“柔软的钟表”的绘画元素。随着战争的临近,向来对政治漠不关心的萨尔瓦多·达利因非政治立场与其他超现实主义者发生了冲突,而后在1934年的一次“审讯”中被开除出了超现实主义团体。1936年7月,西班牙内乱爆发,萨尔瓦多·达利与妻子加拉留在巴黎继续自己的艺术风格创作,其名气也越来越大,各界名流都对他有艺术作品需求,如可可·香奈儿于1938年9月邀请其至她位于法国里维埃拉的家“La Pausa”别墅里休息和作画,期间创作出了包括《无尽之谜》在内的诸多作品。在《无尽之谜》中,萨尔瓦多·达利向观众展示了6个层次的感知,随着观众观看与思想角度的不同,画面即会出现新的场景,同时该作品也预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同年,萨尔瓦多·达利结识了弗洛伊德及他后续的赞助商——英国诗人爱德华·詹姆斯,后者不仅购买了他的作品,并为他提供了两年的经济支持,期间萨尔瓦多·达利创作出《龙虾电话》《红唇沙发》等作品,前两幅作品均被装饰在詹姆斯于英国苏塞克斯的房子中。
持续发力
1940年6月底,德国军队进入法国波尔多,萨尔瓦多·达利遂携妻子加拉逃往美国,开始了他们8年的旅美生活。旅居期间萨尔瓦多·达利于1941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一次大型回顾展,并探索了电影中的创新性表达。此外,萨尔瓦多·达利将超现实主义创作拓展到了其他领域,如珠宝、服装、家具、戏剧、芭蕾舞剧布景等。其于1944年开始为芭蕾舞剧《感伤的对话录》设计布景,并撰写了《疯狂的特里斯坦》的剧本,这两部作品均在纽约上演,同时还为《生活》杂志撰写文章,为《时尚》杂志设计封面,为布莱恩袜业的尼龙长筒袜策划广告。1942年,萨尔瓦多·达利出版了自己首本自传《萨尔瓦多·达利之秘密生活》,而后于1945年9月与希区柯克合作拍摄电影《爱德华大夫》,并担任影片布景师,负责拍摄梦境场景。其为影片共设计了20多分钟的镜头,内容包括充满幻想的风景、被割破的眼球,以及裸体的女人,这些镜头最终被剪辑到约4分半钟。同年11月,萨尔瓦多·达利在纽约比纽画廊举办了名为“萨尔瓦多·达利的新作”的画展,为配合展出而发布了首期以欢闹、恶搞为主题的自我宣传《达利新闻》,宣传内容包括他的特写、广告和短文,而后其于1947年11月25日至1948年1月5日间在比纽画廊再次举办展览,并发布了第二期,也是最后一期《达利新闻》。这些宣传让萨尔瓦多·达利被认为是“世上第一个放纵地进行自我宣传的艺术家”。

希区柯克与达利在《爱德华大夫》影片现场

达利的珠宝设计:“石榴心”胸针
萨尔瓦多·达利于1948年携妻子由美国返回欧洲,居住在西班牙的利加特港,同时开始进入古典主义创作时期,以至少每年一幅的产出量创作了19幅大型油画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涉及科学、历史和宗教题材,如《最后的晩[wǎn]餐》《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得土安之战》等。此外,萨尔瓦多·达利在创作之余也多次举办画展,如1964年在日本东京、名古屋、京都举办回顾展等,并于同年首次获得代表西班牙最高荣誉之一的西班牙天主教伊莎贝尔大十字勋章。
最后时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萨尔瓦多·达利在他的家乡菲格拉斯建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达利剧院博物馆,馆藏为他各个时期创作的作品,该博物馆也被认为是其艺术生涯中最后一件伟大的作品。同时,由于对太空和科学的兴趣日益加深,萨尔瓦多·达利开始努力探索和挑战第三维度的可能性,并对第四维度或永生着迷,期间创作了名为《时间的轮廓》的大型雕塑,旨在对时间和人性的本质发出疑问,创造出游弋于深层潜意识中的另一种现实,令观者得以洞察更深层次的思想空间。此外,其陆续举办了多场画展,如首次在纽约的诺德勒画廊举办三维作品展览会,在东京举办“达利版画”展,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国立现代艺术美术馆首次举办法国大规模萨尔瓦多·达利回顾展等。1974年,萨尔瓦多·达利在西班牙的Figueres成立了Teatro展览馆。

1974年在菲格拉斯开业的达利剧院博物馆

雕塑《时间的轮廓》
与萨尔瓦多·达利相伴50多年的妻子加拉于1982年6月10日病逝,这对其打击巨大,其其搬回家乡菲格拉斯,居住在菲格拉斯剧院—博物馆附近的普博尔古堡,同时绘画越来越少,并依旧沉迷永生或第四维度思想。其同年亦被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封为普波尔侯爵,两年后被授予卡洛斯三世大十字勋章,以褒奖其一生对艺术的杰出贡献。1983年4月15日,西班牙国王与王后参加“从1914到1983年达利作品选作”展览剪彩。1984年,其在普波尔城堡的一场火灾中受了重伤,导致他余生只能坐在轮椅上。同年3月,以加拉—达利命名的基金会正式成立,该基金会旨在保护文化遗产,并促进文化的不断发展。
1989年1月23日,萨尔瓦多·达利在听他最喜欢的唱片《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时因心力衰竭去世,享年84岁。其被安葬于达利剧院博物馆地下,该博物馆也为全西班牙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斯蒂芬·埃德温·金

斯蒂芬·埃德温·金(Stephen Edwin King)1947年9月21日出生于美国缅因州的波特兰,是美国当代小说家、编剧、制片人、演员。
斯蒂芬·金于出生于一个工人家庭,父亲离家出走后母亲独立抚养他和弟弟。斯蒂芬·金童年时期就展现出了对写作的浓厚兴趣,并且经常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在大学期间金成为了校报的主编,结识了妻子塔碧莎,并开始参与反越战活动,成为了校园里的领袖人物之一。为了赚取学费,他不得不兼职工作,这些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灵感。毕业后短暂担任教师,因经济困难不得不以写作谋生。1974年恐怖小说《魔女嘉莉》成为畅销书,使他摆脱了困境。此后辞去教师工作,专注创作。1999年金遭遇了一次严重的车祸,但仍然坚持写作。他的小说作品不仅多次获奖,还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等广泛传播以撰写恐怖小说见著,包括《凶灵》《闪灵》及《危情十日》。另有多部被拍成电视剧、其部分作品已有中译本,诸如《厄兆》《死亡区域》《黑暗的另一半》和《神秘火焰》等。除了写作,金还涉足影视界,担任编剧和制片人。他曾与导演法兰克·德拉邦特合作过多部电影,包括根据他自己的小说改编的《房间中的女人》和《肖申克的救赎》。他还与迈克尔·杰克逊合作编写了音乐录影带《鬼怪》,并因此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认证。
斯蒂芬·金的作品已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在全球销量超过3亿5000万册,有超过150部影视作品改编自他的作品,由此创下一项吉尼斯世界记录。并且他的作品获得过多个文学奖项,如欧·亨利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终身成就奖、爱伦·坡大师奖终身成就奖、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大奖、布拉姆·斯托克奖、世界幻想奖等,其中六次荣获“国际恐怖文学协会”奖。他被视为当代恐怖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弗里达·卡罗

弗里达·卡罗(英文名:Frida Kahlo,1907年7月6日-1954年7月13日)1907年7月6日出生于墨西哥城南部的科瑶坎街区,知名女画家,其本名为Magdalena Carmen Frieda Kahlo y Calderón。弗里达以其肖像画、自画像以及具有墨西哥民族风格的作品而闻名,她的画作也被描述为超现实主义或魔幻现实主义。
弗里达在6岁时(1913年)因小儿麻痹症而右腿残疾,青年时期就读于墨西哥国立预科学校。在其18岁时(1925年),一次严重的交通事故导致她受了重伤,之后终身处在病痛之中;也是自此次事故开始,弗里达开启了绘画创作之路。弗里达对艺术与政治都很感兴趣,并在1928年加入了墨西哥共产党。1929年,她与墨西哥艺术家迭戈·里维拉结婚;次年两人前往美国,在此期间,弗里达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墨西哥民间艺术风格,并根据自己在美国的经历,进行绘画创作。之后,她的画作引起了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安德烈·布勒东的兴趣,在他的帮助下,1938年弗里达在纽约朱利恩·列维画廊举办了其个人画展。此次画展获得了成功,弗里达被艺术家们以及不少著名人士所认可;次年,她又在巴黎举行了一次作品展览。1943年,弗里达受邀担任了墨西哥教育部绘画与雕塑学院艺术教师,然而不久,她的身体状况便不断恶化,直至最后卧床不起。1953年,她在墨西哥举办了首次个人展;次年7月13日,弗里达逝世,享年47岁。
弗里达的作品有着明显的的民族文化性和女性意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超现实主义,对后世的艺术界、音乐界以及民族主义、女权运动都产生了影响。弗里达一生创作了200多件作品,她的代表作有《两个弗里达》《水的赐予》《带着荆棘项链和蜂鸟的自画像》《画框》《摩西》等,其中,凭借《摩西》这幅作品,她在1946年获得了墨西哥教育部所颁发的“国家绘画奖”第二名。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语: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通常称为尼采,德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散文诗人、文化评论家和作曲家。
尼采1844年出生于洛肯村的牧师家庭,1850年父亲和弟弟相继去世后举家搬迁至瑙姆堡和祖母一起生活。1864年考入了波恩大学,一学期后放弃了神学研究,追随文献学教授弗里德里希·里施尔到莱比锡大学学习。1869年,24的尼采岁完成学业后,进入巴塞尔大学担任古典语言学副教授。1889年初在都灵突发精神障碍,从此无法工作余生都生活在护理中,1897年在其母去世后与妹妹一起搬到了魏玛,最终于1900年去世,享年55岁。
人们怀疑尼采的精神疾病是受到梅毒的影响,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此提出质疑,近来对尼采的医疗记录评估表明,遗传性脑中风这类疾病也可能导致他最后的精神错乱。
尼采通过“上帝已死”,揭露了西方文明的现代性危机,预言了虚无主义的到来,宣告了西方传统基督式文化哲学在工业革命后的终结。而他也通过“超人哲学”“权力意志”“永恒轮回”等哲学思想为这种危机提供了答案。尼采认为个体的意志和力量是最重要的,远比神、自然或其他超越个体的权威重要。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个体自由和超越人类的可能性,并且通过不断挑战现有的道德和价值观来实现这一目标。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视尼采为先驱,但其“奴隶道德”“伟大政治”等思想也被批评为极端主义、虚无主义和暴力主义的代表。

黄俊郎

黄俊郎,别名阿郎,男,1973年8月5日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县林园乡,毕业于台北大学地政系,中国台湾作家、画家、作词人、华人版图出版社艺术总监。
2002年,黄俊郎出版图书《这本书》,之后相继出版了《第二本书》《第三本书》等图书作品。2003年,黄俊郎因帮周杰伦歌曲《以父之名》作词,被大众熟知,二人还合作了《轨迹》《夜的第七章》《牛仔很忙》等曲目。除了为周杰伦作词外,黄俊郎还参演了由他执导的影视作品《不能说的秘密》《熊猫人》《天台爱情》。此外,黄俊郎也为温岚、杜德伟、南拳妈妈、陈小春、梁静茹等艺人作词。2020年7月,黄俊郎担任作词人的歌曲《MOJITO》登上2020年第二季最佳表现TOP10单曲的首位。。2022年7月15日,他为周杰伦作词的歌曲《最伟大的作品》上线3小时播放量便破亿。
黄俊郎擅长叙事,歌词极具画面感,意象充斥着欧洲古典的色调,带着复古的气息,他的歌词更多是在表达对艺术的感悟。

傅雷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男,汉族,字怒安,号怒庵,江苏省南汇县渔潭乡人,中国翻译家、作家、文艺评论家。
1919年,傅雷进入周浦镇小学就读,一学期后转往上海市南洋中学附属小学。1921年,傅雷考入上海教会学校徐汇公学,并于1924年被学校开除,转而考入上海市大同大学附属中学。1926年9月,傅雷考入上海持志大学。傅雷于1927年至1931年留学巴黎,就读于法国巴黎大学。赴法留学期间的通信被整理成《法行通信》,发表于《贡献》旬刊。留法期间,傅雷翻译了《艺术哲学》的第一篇第一章、《圣杨乔尔夫的传说》,并初译《贝多芬传》。1931年秋归国后至1933年9月,傅雷于上海美专担任校长办公室主任。回国后至1966年“文革”,傅雷翻译了《夏洛外传》《约翰·克利斯朵夫》《高老头》《贝姨》《邦斯舅舅》等作品。傅雷与留学的傅聪书信不断,这些通信被整理成《傅雷家书》。在“文革”开始后,傅雷受到残酷迫害。1966年9月3日,傅雷与夫人朱梅馥一道于家中自杀身亡。
自1929年开始翻译活动以来,共计译著三十四部,五百余万字,涵盖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伏尔泰等法国名家名著,经他手发扬的“神似说”更是为中国翻译界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指导,是不可多得的文学翻译大师。傅雷体华文语言客观上对中国现代白话文的发展并走向成熟,起到了有效的推助作用。经由《傅雷家书》,傅雷的教育理念也得到广泛传播,提供了一套基于人格独立与因材施教的教育范本。

倪匡

倪匡(1935年5月30日—2022年7月3日),香港作家。原名倪聪,字亦明。1935年出生于上海,籍贯为浙江宁波镇海。与金庸、蔡澜和黄霑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
1951年倪匡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受训,受训结束后参军,后被分配到苏北和内蒙古工作。1957年,倪匡来到香港,次年开始以笔名“倪匡”发表文章,展开小说创作生涯。倪匡在写作之初的作品多为武侠小说,代表作有《南明潜龙传》《女黑侠木兰花》《六指琴魔》等。1963年,倪匡开始连载《卫斯理》系列小说,并于次年出版小说《蓝血人》,标志着卫斯理系列小说走向科幻之路。也是在20世纪60年代,倪匡开始担任电影编剧,在此期间,倪匡创作了600多个剧本。1972年,倪匡担任《精武门》的编剧,成功为李小龙塑造了“陈真”这一经典的电影角色形象。1981年,倪匡开始进行“原振侠”系列小说的创作,1991年原振侠整个系列正式完稿。在此期间,倪匡不仅亲自参演多部电影,还曾担任节目主持人。如:1990年,倪匡与黄霑、蔡澜共同主持访谈节目《今夜不设防》。2004年,倪匡出版了卫斯理系列的封笔之作《只限老友》。除了小说创作之外,倪匡也曾撰写专栏散文、杂文等等,作品包括《沙翁杂文》《倪匡说三道四》等。
倪匡不仅塑造了卫斯理、女黑侠木兰花、原振侠等经典角色,还开创了香港科幻小说的新纪元,更是被读者称为华人科幻小说祖师爷。而他创作的卫斯理系列小说《蓝血人》更是在2000年入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强”。倪匡后来成为了香港文坛上通俗文学的领军人物,倪匡本人及其作品甚至构成了“倪匡现象”。1987年,倪匡与梁小中、哈公、黄维梁等人共同成立香港作家协会,担任会长。2012年,倪匡获得第31届香港金像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获得编剧会银禧荣誉大奖。2022年7月3日,倪匡因病逝世,享年87岁。

文森特·梵高

文森特·威廉·梵高(荷兰语: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梵高出生于荷兰津德尔特镇的一个宗教艺术世家。少年时他曾退学,进入海牙古比尔艺术品公司工作,后来又到博里纳日矿区做传教士,但却遭教会辞退。这次挫折坚定了梵高的绘画决心,他在海牙形成绘画需要表达思想的理念,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之后在安特卫普接触日本版画风格,并开始研究色彩理论,作品的色调明亮起来。1886年,梵高前往巴黎,在那里吸收借鉴了新印象派特色,并基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1888年,梵高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租下“黄房子”作为画室,创作颇丰,但作品却无人问津。坎坷困顿的创作生涯最终使梵高身体垮塌、精神崩溃,被转入圣雷米镇圣保罗精神病院。1890年7月27日,他在疗养地奥维尔小镇郊外创作时持枪自杀,并于两日后去世(也有梵高遭受意外枪杀的说法)。
其作品以丰富表现力和鲜明色彩著称,早期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后受印象派影响并融合了日本版画艺术,画风由写实变为表现意境。梵高一生中有油画870幅左右,素描1100幅左右,其中《吃土豆的人》《向日葵》《星夜》等画作家喻户晓,跻[jī]身世界名画之列。
梵高在去世后获得了很高声望,为表达感情不对事物如实描述的风格被称为“表现主义”流派并在德国发扬光大。在2004年票选最伟大的荷兰人当中,梵高排名第十。他与保罗•高更、保罗•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在阿姆斯特丹,有收藏其作品最多的梵高博物馆和第二多的海伦·库勒慕勒博物馆。 而梵高生活过的地方都设立有纪念场所,相关的纪念活动层出不穷,以梵高为题材灵感的文艺作品以及纪念产品影响颇大。

巴勃罗·毕加索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是一位西班牙画家、雕塑家,与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共同创立了立体主义画派。是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主要代表,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其著名的作品包括《亚维农的少女》《格尔尼卡》《和平鸽》等。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于1881年10月25日晚上11:15出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镇,是家中的长子。他的绘画天赋很早就被父亲发现,并因此得到了父亲专业的绘画指导。1895年,毕加索开始在巴塞罗那美术学院学习。在他的艺术生涯期间,其作品被普遍分为蓝色时期、玫瑰时期、非洲艺术和原始立体主义时期、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时期。1973年4月8日,毕加索在法国穆然去世,他被安葬在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附近的沃文纳格城堡。
毕加索在绘画、雕塑、版画、陶瓷甚至舞台设计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代表性。毕加索一生中大概创作了13500 幅绘画、100000 幅版画以及 34000 幅插图,是一位十分多产的画家。

威廉·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是英国文坛的巨匠和世界戏剧艺术的顶峰,一生共创作了37个剧本(近年来经学者考证又发现了他的两个剧本)、154首十四行诗和两部长篇叙事诗和其他诗作。
莎士比亚于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中,曾在斯特拉福文法学校上学。1577年,家道中落,13岁的莎士比亚辍学出来经营生计,当过学徒、秘书、家庭教师等职业。1582年,与比大自己8岁的安妮·哈撒韦结婚。后前往伦敦,开始戏剧生涯,起初在剧院干杂活,跑龙套,偶尔演主角。1591年,创作的戏剧《亨利六世中篇》《亨利六世下篇》首演。1592年,莎士比亚写的几个剧本公演后受到广泛好评,在戏剧行业崭露头角。1593年,莎氏比亚发表了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在当时引起轰动且风靡一时。转年,又发表了长篇叙事诗《鲁克丽丝受辱记》。1592年至1598年间,莎士比亚还创作了著名的154首十四行诗,这些诗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引起了后人的研究的热潮。1599年,莎士比亚作为股东与其他人合伙建立了“环球剧院”,成为当时最豪华的剧院。1601至1608年间,处于事业巅峰期的莎士比亚创作了他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即《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被后人评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莎士比亚的创作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戏剧作品可分为喜剧、历史剧、悲剧、传奇剧四类。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在斯特拉福镇与世长辞,享年52岁。
几百年来,莎士比亚的作品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并被许多学者研究,他的作品深受着各个时代各国人民的喜爱,是世界文化的瑰宝,给人类的精神生活带来了财富。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他创造了数千个词汇和短语,如今依旧是无数人眼里十分优秀且重要的作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莱昂纳多·达·芬奇

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达芬奇是意大利画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在军事、水利、土木、机械工程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设想和发现。他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1452年4月15日,达芬奇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和比萨之间的芬奇镇。达芬奇约在1470年加入韦罗基奥工作室。1472年,达芬奇正式成为佛罗伦萨圣路加画家行会,具有了独立的行业资质。1473年—1474年独立完成第一幅作品《天使报喜》,带有明显的学徒气息。1479年—1481年创作的《博士来拜》是达芬奇职业化的高峰,成为文艺复兴盛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1482年,达芬奇离开佛罗伦萨前往米兰。1489年,达芬奇开始研究解剖学和建筑设计,同年被正式任命为米兰统治者的御用工程师。1495年,达芬奇开始创作《最后的晚餐》。1498年,达芬奇首次尝试设计飞行器。1500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继续自己的科学工作,并为数学名著《神圣的比例》设计了60幅图解。1502年,达芬奇成为切萨雷.波吉亚的军事工程师。1503 年,达芬奇开始绘制著名的肖像画《蒙娜丽莎》。1509年,达芬奇继续研究解剖学和水力学。1514年,达芬奇访问帕尔马和佛罗伦萨,为其设计蓬蒂内沼泽排水方案。1517年,法国国王弗朗索芬奇瓦一世看重达芬奇把其从意大利请到法国并安排在昂布瓦斯庄园。1519年5月2日,达芬奇在法国巴黎昂布瓦斯去世。
达芬奇把科学知识和艺术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当时绘画技法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达芬奇还擅长刻雕、音乐、发明,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他的三大杰作包括《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蒙娜丽莎》。为纪念达芬奇,后世人们把小行星3000命名为“莱昂纳多”。

林秋离

林秋离(1960年8月21日-2022年12月11日),男,出生于中国台湾,中国台湾词作家、音乐制作人、企业家。曾任高雄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台湾海蝶音乐董事长、果糖音乐董事长。
林秋离1985年出道后,发表的第一首歌词为凤飞飞《漂泊》,在与熊美玲合作填词《海鸥的天空》之后,独立填词发表的《一生情一生还》是第一首成功的作品。此后,林秋离搭档妻子熊美玲于1990年创作出了经典作品黄莺莺的《哭砂》。1992年时,林秋离夫妻受邀为刘德华创作歌曲,《谢谢你的爱》问世,同年,林秋离以《我从南方来》获得第4届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1993年《鲁冰花》的原唱曾淑勤发行了唱片《情生意动》,主打歌由林秋离、熊美玲为其度身定做。之后相继在1993年为邰正宵创作《找一个字代替》,为孙楠创作《留什么给你》,1995年,为孟庭苇的专辑创作了两首主打歌《手语》和《心电感应》。1998年,林秋离开始涉足音乐投资领域,创办了一家名为“大潮”的公司,失败后,在2000年担任台湾地区“海蝶音乐”的董事长,并发掘了嗓音特殊的阿杜与林俊杰,并多次为他们亲笔填词创作歌曲,包括林俊杰的《曹操》《江南》《不为谁而作的歌》以及阿杜的成名曲《天黑》等,林俊杰多次提到林秋离是他的恩师。2014年11月12日,林秋离出书个人音乐随笔《偷你的心情,写情歌》,在书中与读者畅谈与刘德华、林俊杰、张惠妹等友人的趣闻逸事。2020年9月25日,还曾担任第六届金蜗牛填词大赛首期云上复赛“分赛区选拔赛”的评审导师。自2013年起,林秋离受肝病纠缠,最终于2022年12月11日下午逝世,享年62岁。
林秋离就是华语乐坛填词人领域的大师,从上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的前20年,他为将近300多名歌手写过歌填过词,发表的作品有700多首。2023年7月1日,获得第34届金曲奖特别贡献奖。红星新闻曾评价称,一个深情的人留下的作品,是他赠给这个世界的最好礼物,相信以后再有人唱起那些歌,仍会记得它们的作者林秋离。

吴念真

吴念真(Wen-chingWu),原名吴文钦,男,1952年8月5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县瑞芳镇,中国台湾导演、作家、编剧、演员、主持人,毕业于辅仁大学。
1977年,个人首部小说集《 抓住一个春天》出版,小说集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抓住永恒的春天。1980年,吴念真进入中央电影公司担任编审,1981年担任编剧的校园电影《 同班同学》上映,该片演绎了某一所高级中学毕业班里的一群学生所发生的事,获得第1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1982年到1983年,陆续参与编剧了《慧眼识英雄》《老师斯卡也答》《天下第一》《台上台下》《海滩的一天》《儿子的大玩偶》等,其中《 海滩的一天》入围第2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1984年,担任剧情电影《 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的编剧,影片获得第2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同年为苏芮的歌曲《是不是这样》作词。1986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 父子之间》;同年,担任剧情电影《 芳草碧连天》的编剧,该片入围第2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1989年,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 悲情城市》上映,该片入围第2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 1990年,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 客途秋恨》上映,该片获得第2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作剧本奖,并凭借影片获得第1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编剧奖。1992年,凭借歌曲《 戏棚脚》获得第5届金曲奖最佳方言歌曲作词人奖。1994年,执导由蔡振南、梅芳合作主演的剧情电影《 多桑》,影片入围第3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
2002年,多领域发展,创作舞台剧剧本《青春小鸟》。2003年,与官月淑共同创作绘本故事《八岁一个人去旅行》;同年,创作舞台剧剧本《人间条件:满足心中缺憾的幸福快感》。2005年,开始在台湾公共电视主持访谈节目《这些人那些人》,他凭借该节目获得第41届台湾电视金钟奖资讯综艺类最佳主持人奖。2011年,与王小棣 、王童 、朱延平等二十位台湾电影导演,联合执导以“台湾特有”为题旨的剧情电影《10+10》。2013年,自编自导剧情短片《 新年头老日子》。2017年,吴念真获得第37届台湾地区最高行政机构文化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