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文化精英明星列表

琼瑶

琼瑶(1938年4月20日-),女,原名陈喆[zhé],笔名琼瑶,曾用凤凰、心如等笔名。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籍贯为湖南衡阳,中国当代作家、言情小说作家、编剧家、影视制作人、华语歌曲作词人、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唯一台湾会员。
琼瑶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战乱逃亡中度过的。期间,琼瑶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1949年,琼瑶随父母迁往台湾。1957年在台北第二女子中学读高中,琼瑶因偏科严重,两次高考无缘大学,便不再高考,坚定写作。琼瑶有两段婚姻,第一段婚姻始于1959年4月,琼瑶与庆筠结婚。
琼瑶的小说作品大多已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其代表作有《窗外》《潮声》《水云间》《一帘幽梦》《心有千千结》《梅花烙》《海鸥飞处》《彩云飞》和《彩霞满天》等。在1971年和1975年,由琼瑶小说作品改编的电影《庭院深深》和《女朋友》都获得台湾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此后,1998年由她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还珠格格》更在东亚地区享誉盛名。不仅在台湾、香港、中国大陆等地取得了收视冠军,在日韩和东南亚等地也深受群众喜爱。

龙应台

龙应台,于1952年2月13日出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县大寮[liáo]乡眷村。现代女作家,曾中国台湾地区“文化部长”。
1984年龙应台出版处女作《龙应台评小说》,同年为《中国时报》撰写“野火集”专栏。1985年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出版,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1987年首部书籍作品《野火集外集》于2月18日在圆神出版社出版。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2001年,龙应台的散文集《百年思索》于6月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2003年,龙应台辞掉台北市文化局局长职位,随后定居中国香港。2005年7月,成立龙应台文化基金会。2006年,由她撰写的书籍作品《思索香港》《龍應台的香港筆記》《亲爱的安德烈》陆续出版。2010年8月1日龙应台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发表题为《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的演说。2012年,龙应台成为首任台当局“文化部部长”;2014年12月5日,龙应台正式卸任“文化部长”一职。2017年8月,龙应台搬到屏东县潮州镇全心陪伴母亲,同时完成著作《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2020年7月,时报文化出版了龙应台的首部长篇小说《大武山下》。2022年1月28日,龙应台首部图文创作《走路:獨處的實踐》由时报出版。
2013年获得第二届散文世界杯全国散文奖。2010年入围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

赖和

赖和,原名赖河,字懒云。台湾彰化人。1894年5月28日出生于台湾彰化的一个百姓之家。赖和生活的时期,正是日本占领台湾、实行殖民统治的时期,面对日本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高压统治,赖和以笔做刀枪,揭露和控诉日本侵略者给台湾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热情歌颂台湾人民的反抗精神。
赖和除行医外,并从事抗日活动与文学创作,是台湾新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先后发表一系列散文新诗和白话小说,如《斗闹热》《一杆“秤仔”》《惹事》等,均收在《赖和先生全集》之中。他的作品对台湾“五四”以后的一代乡土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赖和则成为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被誉为台湾文学的“奶母”。他曾担任台湾民报文艺栏,积极推展台湾新文学运动,为日本殖民政权所不容,入狱两次,仍不屈服,奋斗不懈,1943年因病去世,享年50岁。

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

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1890年08月20日至1937年03月15日),美国怪谈、恐怖小说家,因其创作的克苏鲁神话而闻名。
洛夫克拉夫特出生在罗得岛州的普罗维登斯城,出生时家庭条件优渥。父亲因病去世后,由母亲和外祖父共同抚养,他在孩童时期阅读了诸多文学经典,他的外祖父也会给他讲述一些哥特式恐怖故事,这成为了洛夫克拉夫特恐怖怪奇兴趣的源头。1913年,洛夫克拉夫特给杂志《大船》写了一封批评信,并因此被当时的联合业余刊物协会会长爱德华·F·达奥斯邀请入会。1917年洛夫克拉夫特公开发表了他的作品《炼金术士》,并开始小说创作,但截止1922年之前,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仍以诗歌与论文为主。1924年3月3日洛夫克拉夫特与索尼娅·格林结婚,婚后其早期作品被杂志《诡丽幻谭》收录,由此正式开始了职业写手的生涯,进而创作了《伊拉农的探求》《马汀海滩的恐怖》等作品。1924年,洛夫克拉夫特因移民潮而创作了《避畏之屋》《他》和《雷德胡克的恐怖》。在1926年-1936年的十年里,洛夫克拉夫特建立了独属于自己的笔风,并创作了一系列代表作品如《克苏鲁的呼唤》《疯狂山脉》《印斯茅斯的阴霾》等,1936年冬,《印斯茅斯的阴霾》出版,这也是洛夫克拉夫特生前唯一一部出版作品。1937年初,洛夫克拉夫特因小肠癌离世。
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受爱伦·坡影响,拥有着侦探小说式的剧情结构,但洛夫克拉夫特并非一味模仿爱伦·坡的风格,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其作品充斥着未知性、科幻性、荒诞性和反叛性,将“宇宙恐怖主义”思想和巴洛克式古典文风相结合,并塑造出了以“克苏鲁神话”为代表的一系列现代恐怖小说。
洛夫克拉夫特生前并不出名,但逝世后其名声却日益高涨,并被看作是二十世纪影响力最大的恐怖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衍生的各种文化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而不可忽视的影响。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认为洛夫克拉夫特以及19世纪的埃德加·爱伦·坡对后世恐怖小说家施加了无可估量的影响。斯蒂芬·金则称洛夫克拉夫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恐怖故事作家”。世界奇幻奖的奖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以他的半身像为模型。

雷德利·斯科特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1937年11月30日出生于英国泰恩-威尔郡的南希尔兹地区,英国导演、制作人。他的作品涉猎历史、科幻、战争等众多题材,风格较为多变。
1965年,雷德利·斯科特执导剧情短片《男孩和自行车的故事》,从而正式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1977年雷德利·斯科特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决斗的人》,该片获得第3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1979年,雷德利·斯科特执导怪兽惊悚题材科幻片《异形》获得关注,奠定了他在影坛的地位;1982年,他执导了赛博朋克风格科幻片《银翼杀手》,成为影史科幻经典之作;1986年,他执导了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爱情奇幻电影《诡秘怪谈》。
进入1990年代,雷德利继续尝试多种题材影片创作,1991年,他执导的女性题材影《末路狂花》获得最佳导演奖在内的六项奥斯卡提名;1996年,他执导了动作片《巨浪》;2000年雷德利·斯科特执导史诗影片《角斗士》,该片获得第73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五项大奖;2001年雷德利·斯科特执导战争片《黑鹰坠落》该片再度摘得两项奥斯卡奖;2003年,他执导了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犯罪片《火柴人》,同年他被封为英国爵士,并在第30届土星奖中荣获乔治·帕尔纪念奖  。
2005年,雷德利·斯科特执导了史诗战争片《天国王朝》;2007年,他执导了由丹泽尔·华盛顿和罗素·克劳主演的犯罪片《美国黑帮》。同年8月14日,他被英国电影理事会誉为“最成功英国导演”之一。2012年,雷德利·斯科特执导了《异形》的前传作品《普罗米修斯》,最终取得4.03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绩,同时获得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以及土星奖、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等多项奖项的提名;2013年雷德利·斯科特与迈克尔·法斯宾德合作,执导犯罪片《黑金杀机》;2015年雷德利·斯科特与马特·达蒙合作,执导由安迪·威尔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火星救援》;2017年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异形系列续集电影《异形:契约》上映,同年担任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影片《银翼杀手2049》的制作人;2018年获英国电影学院奖终身成就奖。
2021年,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传记题材电影《古驰家族》在北美上映。2022年,雷德利·斯科特继续担任亚马逊剧集《银翼杀手2099》的执行制作人。2023年11月22日,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电影《拿破仑》在美国上映。雷德利·斯科特担任制片人的电影《异形:夺命舰》定档于8月16日在中国内地与北美地区同步上映。2024年11月22日,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电影《角斗士2》在北美上映。

阿尔贝·加缪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Albert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原籍阿尔及利亚,是存在主义文学领军人物、“荒诞哲学”的代表,一直高扬人道主义精神。1957年,因为在他重要的著作中,“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作为艺术家和思想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深刻洞察,用独具特色的作品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拷问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本质问题。
在47年的生涯中,阿尔贝·加缪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世界名著,主要有代表作小说《局外人》(1942)、《鼠疫》(1947)、《堕落》(1956),短篇小说集《流放和王国》(1957),剧作《误会》(1944)、《正义者》(1949)等,散文和论文集《西西弗斯神话》(1943)、《反叛者》(1951)等。1957年10月17日,阿尔贝·加缪“以其重要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马丁·辛

马丁·辛(Martin Sheen),原名拉蒙·安东尼奥·赫拉尔多·埃斯特维斯,1940年8月3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代顿,是一位杰出的美国演员、导演、制片人。他的职业生涯跨越六十年,获得了众多荣誉,包括三次艾美奖、一次金球奖和四次演员工会奖。马丁·辛也是知名演员查理·辛的父亲。他的代表作品有《现代启示录》《白宫群英》《诺亚方舟漂流记》等。

早年经历
马丁·辛出生于俄亥俄州代顿市,父亲是西班牙移民弗朗西斯科·埃斯特维斯·马丁内斯,母亲是爱尔兰移民玛丽-安。他的左臂因产钳挤压而导致厄氏麻痹,活动受限。辛在南帕克社区的布朗街长大,是家中十个孩子中的第七个。童年时期,他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但在医生的治疗下恢复了腿部的活动能力。11岁时,母亲去世后,家庭面临分离的危机,但在圣三一天主教教堂的帮助下得以团聚。辛在查米纳德高中毕业,青少年时期曾组织过高尔夫球童罢工。尽管父亲反对,辛仍然追求表演梦想,高中毕业后,他故意在戴顿大学的入学考试中不及格,前往纽约追求表演事业。前往纽约,加入Living Theatre公司,最初在外百老汇演出,靠打工度日。
1964年在百老汇演出《玫瑰怨》引起各方注意,并请去出演被米高梅搬上银幕的《玫瑰怨》(The Subject Was Roses,1968)中儿子的角色。1973年因主演《穷山恶水》(Badlands,1976)而获得了圣塞瓦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1979年他在越战名片《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1979)中也表现极为抢眼。

演艺经历
多个艾美奖和金球奖得主马丁·辛是美国最著名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演技精湛的演员。这位俄亥俄本土生人,参与的影片,包括在弗朗西斯·科波拉的代表作《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中主演陆军上尉本杰明·L·威拉德,该片让辛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主演还有马龙·白兰度、丹尼斯·霍珀和罗伯特·杜瓦尔。其他著名作品包括《华尔街》(Wall Street,与儿子查理·辛和迈克尔·道格拉斯共同主演),奥斯卡奖获奖影片《甘地》(Ghandi,与本·金斯利),《逍遥法外》(Catch Me If You Can,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汤姆·汉克斯),《白宫奇缘》(The American President,与道格拉斯和安妮特·贝宁)和金球奖提名的《昔日玫瑰》(The Subject Was Roses),其中具有突破性表演的角色蒂米·克利里,是在百老汇最早创作的,并因此获得托尼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2020年1月15日,主演的电视剧《同妻俱乐部 第六季》在美国播出。
2021年2月12日,主演的电影《耶稣是我同伙》在美国上映。6月11日,主演的电影《孤儿橄榄球队》在美国上映。8月13日,参演的电视剧《同妻俱乐部第七季》在美国首播。他还参与了电影《Lost & Found in Cleveland》的演职人员。

个人生活
马丁·辛的妻子为珍妮·特邓普顿(Janet Templeton),而两个儿子艾米欧和查理·辛也是知名演员。他高中没毕业,虽然荣获了多项荣誉学位,但是自他从影之后,就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育。

让-保罗·夏尔·艾马尔·萨特

让-保罗·夏尔·艾马尔·萨特(法语:Jean-Paul Charles Aymard 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编剧、政治活动家、传记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于1905年6月21日出生在巴黎第16区,1980年4月15日在巴黎第14区去世。萨特以其哲学作品、文学作品以及积极的政治参与而闻名世界。萨特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哲学的关键人物之一,也是20世纪法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与学说影响了之后的社会学、批判理论、后殖民理论和文学研究。
萨特出生在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中,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他于1924年开始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哲学。毕业后于1929年参加法国哲学教授资格会考,获得了第一名,同时也认识了存在主义哲学家和女权主义者西蒙·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之后两人共度一生。1933到1934年,萨特在柏林的法兰西研究所研究现象学。于1938年出版的小说《呕吐》标志着他文学生涯的开始。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萨特积极参与法国抵抗运动,为反法西斯事业付出努力。1943出版的哲学作品《存在与虚无》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开端。战争结束后,他和好友共同创办了《现代》杂志,成为法国知识分子的引领者。萨特于1960年出版的《辩证理性批判》标志着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新探索。
萨特的主要思想集中在存在主义领域,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他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主张个体通过自由的选择和行为来创造自己的本质,突显了对个体自由的重视。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更为深入地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权力动态,强调个体选择与“他者”的争斗,并揭示了存在主义焦虑的复杂性。在人生后期,萨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在《辩证理性批判》中,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质疑,强调了人的存在和选择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尽管他关心社会正义和政治体制,但他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批判表现出对意识形态的拒绝,他强调对个体自由的维护,并对集体主义的倾向提出异议,使他在左翼知识分子中成为独特的声音。
萨特留下了大量作品,包括小说《恶心》(1938)、《墙》(1939)、《自由之路》三部曲(1945/1949)等;戏剧《苍蝇》(1943)、《禁闭》(1944)、《死无葬身之地》(1946)等;哲学著作《自我的超越性》(1936)、《存在与虚无》(1943)、《辩证理性批判》(1960/1985)以及传记《萨特自述》(1959)、《词语》(1946)等。作为一名哲学家,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被认为是对个体自由和责任的重要贡献;作为一名文学家,他的小说和戏剧作品表达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关切;作为一名政治活动家,他的政治立场引起了争议,他曾与法国共产党合作,但在后来对苏联的批判使他与共产党疏远。他支持毛泽东主义的做法也引起了争议,一些人认为他在政治上过于激进,而另一些人则赞赏他对社会变革的执着追求。萨特的伴侣波伏瓦在《萨特传》中用一句话总结了萨特的一生:他总是不断地怀疑自己;他不否认自己的“意识形态兴趣”,但他不想让它给整个地吞没。他常常选择“在思想上反对自己”。他努力去“脱胎换骨”。

小野洋子

小野洋子(Yoko Ono Lennon),1933年2月18日出生,是一位日裔美籍女艺术家,以其多媒体艺术作品、和平主义活动和音乐事业而闻名于世。她的艺术涉及音乐、电影和行为艺术等多个领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影响了广泛的观众和听众。
小野洋子在艺术和音乐方面的贡献尤为显著。她的音乐作品,如《Yes, I'm a Witch》、《Wedding Album》、《Season of Glass》和《Yokokimthurston》等,获得了乐评人和公众的广泛好评。在电影和纪录片制作方面,小野洋子与约翰·列侬合作了多个著名项目,包括《Bed Peace》和《Imagine》,这些作品至今仍对大众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在行为艺术领域,她的代表作《切碎事件》(Cut Piece)在艺术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她的艺术作品常以裸露和和平为主题,展现出她的神秘与绮情。因其在前卫艺术、音乐和电影领域的杰出贡献,小野洋子曾获得威尼斯双年展的终生成就奖“金狮奖”。作为约翰·列侬的第二任妻子和遗孀,小野洋子不仅继续推广他的遗产,而且也在艺术界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她的艺术生涯和个人历史,是对现代艺术和文化的重要贡献。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6.6-1837.1.29),俄罗斯民族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文艺评论家,传记作者和文学家-历史学家。
普希金出身于莫斯科的没落贵族家庭,12岁进入皇村贵族学校学习,并在此诗歌创作。毕业后普希金按照惯例前往外交部任职,1820年因革命诗歌写作被流放南方。在流放期间,普希金连续创作出长诗《高加索俘虏》《强盗兄弟》等代表性作品,并且开始创作一生中最重要的诗歌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24年,普希金被流放到到北方他父亲的领地——普斯科夫省的米哈伊洛夫斯克村,这段时间普希金创作完成了《致大海》《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第三章和历史剧《鲍里斯·格都诺夫》。1826年,普希金返回莫斯科,次年普希金创作出俄国历史上第一本传记小说。1830年,普希金因为霍乱流行在鲍尔金诺村停留了三个月,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也最高产的时期,他完成了俄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还完成了多首诗歌、《别尔金小说集》以及四部小悲剧。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因为情感纠纷与荷兰公使盖克伦的养子乔治·丹特士决斗,身负重伤,两天后逝世。普希金一生中,一共写下了783首抒情诗,完成了1部长篇的诗体小说,12首叙事长诗(另有6部半成品叙事长诗),7首童话故事诗,还有1部长篇小说,13部短篇小说,8种戏剧。此外,还有大量的历史著作、随笔、论文、游记和书信。普希金一生创作的主题涵盖歌颂自由、爱情等主题,表达了普希金反对专制、渴望自由平等的思想。创作中普希金擅长用隐喻和象征等手法表达主题,并从多种层面塑造人物角色,影响了果戈里、屠格涅夫等一系列后世作家。
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是浪漫主义的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的创作横跨多个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标准语理论方面都留下了普希金非凡的创造足迹。

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

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Jules Gabriel Verne,1828年2月8日-1905年3月24日),法国小说家、博物学家、剧作家、诗人,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儒勒·凡尔纳出生于法国南特费多岛,十八岁时,他被父亲送往巴黎学习法律,期间受雨果和大仲马等作家的影响,开始文学创作。1850年6月12日凡尔纳创作的第一部戏剧作品《折断的麦秆》在剧院上演。1857年凡尔纳出版了第一本书《1857年沙龙》,即其艺术批评文章的合集,之后相继出版了著名的海洋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和《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等作品。1876年开始环游欧洲,在1905年3月24日,儒勒·凡尔纳与世长辞。
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探讨了现代科技、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阐述科技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碰撞对抗,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读者汲取无尽的精神养分。他的作品对科幻文学流派有着重要的影响,被世人称作“科幻小说之父”。

蕊希

蕊希,原名宋思迪,1993年7月9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毕业于暨南大学,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节目的主持人,中国内地主持人、女作家。
2015年1月7日,蕊希在大学期间时创办电台节目《一个人听》。7月,入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7年5月,出版书籍《愿你迷路到我身旁》,该书名列2017年当当网青春文学类第一名&好书榜总榜第二名。同年,节目《一个人听》更名为《蕊希电台》。2018年7月,出版书籍《总要习惯一个人》。2019年8月,出版书籍《只能陪你走一程》。2021年1月,在《我和我的家乡(第二季)》节目中担任嘉宾。同年11月,出版书籍《我失去你的那一天》。
2017年,蕊希在“2017年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中排名第6。。2018年,在“第6届2018年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位列第4。2020年,入选第六届当当影响力作家跨界明星榜单。同年,在“2020年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中排名第3。蕊希所在电台平台有企鹅FM、喜马拉雅FM、网易云音乐等。

林海音

林海音(1918年4月2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台湾苗栗人,出生于日本大阪。毕业于北平新闻专科学校。中国当代女作家。
林海音5岁时随父母回国,毕业后曾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回到台湾先后任任职于《国语日报》《联合报》《文星》。在台湾戒严时期,受“船长事件”波及,她辞去《联合报》副刊主编。后林海音主编《纯文学》杂志,并创办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纯文学出版社。因其发掘和出版众多文学作品,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的作品多取材于往事回忆,文笔流畅,风格典雅。代表作有《城南旧事》《晓云》《春风》《孟珠的旅程》。她生前曾荣获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和第二届五四奖的“文学贡献奖”,并在多个场合都一直以“我是一个中国作家”自励。

乔治·奥威尔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本名为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社会评论家、记者,被誉为“一代人的冷峻良心”。
1903年6月25日,乔治·奥威尔出生于当时英国的殖民地印度。1907年,奥威尔回到英国学校进行学习,后进入著名的伊顿公学读书。1921年,奥威尔毕业后,选择加入英国在缅甸的殖民警察队伍。1927年,奥威尔辞去了警察一职,他深入欧洲社会底层,与无产阶级深入接触。在这一期间他开始写作,相继发表了散文《绞刑》、报告《巴黎伦敦落魄记》以及三本小说《在缅甸的日子里》《牧师的女儿》《让叶兰继续飘扬》。1936年,奥威尔通过对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调查完成了《通向威根码头之路》一书。1936年年底,奥威尔怀着社会主义理想加入了西班牙内战。但是,西班牙内战的经历让奥威尔痛苦又愤怒,他回国后立刻创作了《向卡特洛尼亚致敬》以揭露苏联及第三国际在西班牙内战中迫害异己的做法。二战期间,奥威尔加入了英国广播公司(BBC),后又成为左翼周报《先驱者》的主编。在奥威尔晚年的时光中,他分别于1944年和1948年创作完成《动物农场》《一九八四》这两本著作。1950年1月21日,因肺病恶化,奥威尔病逝于伦敦的医院,年仅47岁。1946年,奥威尔在《我为什么写作》中表示:“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使得政治性写作成为一门艺术。”在他的作品中,奥威尔巧妙的将政治性和文学性融合进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但是,奥威尔的思想却是复杂并充满矛盾的,他在政治、文化和性别角度上都没有表明坚定的立场。
奥威尔的作品,尤其是《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在学界和文化界形成了“奥威尔热”。1993年奥威尔奖设立,这一奖项是英国最重要的政治新闻和写作奖之一。

约翰·洛克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 - 1704年10月28日),英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洛克1632年出生于英格兰西部萨默塞特郡的一户律师家庭,父亲曾在英国内战中追随议会军与保王党作战。早年的洛克求学于威斯敏斯特学校,后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并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洛克毕业后在牛津大学任教,教授希腊语、修辞学和道德哲学。
1665年,洛克被任命为外交官出使德国和法国,返回英国后结识并追随财政大臣沙夫茨伯里伯爵,1682年因后者推翻詹姆士二世的密谋失败,洛克随同流亡荷兰。
光荣革命胜利后,洛克返回英国并在新政府中任职,后因为身体原因辞去公职并潜心学术研究直至1704年去世。
洛克主张宗教宽容,并以社会契约理论来阐释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他也是“三权分立”的提出者,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并对此后各国的宪政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
洛克的代表作包括《人类理解论》《政府论》《论宗教宽容》和《基督教的合理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