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文化精英明星列表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20世纪阿根廷著名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主要引导了20世纪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运动,并对英国、美国、意大利和法国等新生代的作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
博尔赫斯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从小就在书香门第中接受西班牙语和英语环境的熏陶,对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1914年博尔赫斯随全家移居瑞士,在日内瓦学院念书,开始学习法语、德语和拉丁语并博览群书,也是在此时坚定地想要成为作家。1921年回国后,他开始频繁地向各种刊物投稿自己的诗歌和文章,逐渐有了名气。在他的创作生涯早期出版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1923)《面前的月亮》(1925)等诗集和《恶棍列传》(1935)等小说集,初步奠定了他的文坛地位。博尔赫斯一生中的两部重要的著作《虚构集》和《阿莱夫》分别在1944年和1945年出版。他在55岁时就几乎完全失明,依然凭借着娴熟的写作技巧和创造力完成了许多知名著作,如《另一个,同一个》(1969)《沙之书》(1975)等。这些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出版,为他赢得了很大的国际声誉。他的作品以虚实相生的写作风格、大胆灵动的象征运用、迷宫般的嵌套结构等特点为人称颂。他曾在图书馆工作,并担任过杂志编辑和讲师。成名后的博尔赫斯多次被邀请到德克萨斯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地讲学,在美国和欧洲进行巡回演讲。1986年,博尔赫斯在日内瓦逝世。
博尔赫斯一生的遗憾是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但他仍获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荣誉。1950年,他被选为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被任命为国家公共图书馆馆长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文学教授。于1961年获得第一届福门托奖、1965年获得英国爵位、1970年获得巴西美洲文学奖等等。诺贝尔奖得主库切评价:“他甚于任何其他人,大大创新了小说的语言,为整整一代伟大的拉美小说家开创了道路。”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俄文: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十九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杰出作家、戏剧家。
1860年1月,契诃夫出生于俄国塔甘罗格市,童年时期在父亲的杂货店里当学徒,自小热爱文学、戏剧。1879年考入莫斯科大学学习医科,1880年在《蜻蜓》杂志上发表第一部作品《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1884年大学毕业,在莫斯科附近的地方医院当医生,与病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这个时期,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梅尔波美娜的故事》出版,并创作了包括《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在内的一系列优秀作品;1885年,契诃夫患肺病,开始咯血,从此不断与肺病抗争;1888年获得“普希金奖金”;1890年契诃夫前往库页岛旅行,思想发生了由信奉托尔斯泰主义向文学家“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的转变。1900年,契诃夫同列夫·托尔斯泰、柯罗连科一起被选为科学院文学部名誉院士;1902年,契诃夫拜访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同年,因抗议撤销高尔基为名誉院士的决定,决定同科罗连科一起放弃名誉院士的称号。1904年,契诃夫的病情突然恶化,于7月15日(俄历7月2日)在德国巴登威勒与世长辞。
契诃夫是优秀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也是出色的戏剧家,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是十九世纪末至1905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夕俄国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契诃夫一生创作了七百多篇短篇小说,十几个剧本,塑造了约六千个不同阶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作为小说家,他与法国文学家居伊·德·莫泊桑(法文:Henri René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美国小说家欧·亨利(英文:William Sydney Porter)并列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作为戏剧家,他被誉为“俄罗斯心理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人”。契诃夫的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说《变色龙》《套中人》等,剧作有《公务员之死》《海鸥》《伊凡诺夫》《樱桃园》等。

大卫·爱登堡

大卫·爱登堡(David Attenborough,全名David Frederick Attenborough),又译大卫·爱登堡禄、戴维·爱丁保罗夫、戴维·阿腾伯格,台湾译作大卫·阿登伯罗,1926年5月8日生于英国伦敦,世界自然史学、生物学家和生态纪录片制作人,探险家和旅行家,被世人誉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
大卫·爱登堡就读于莱彻斯特Wyggeston文法学校,毕业于剑桥Clare学院,之后加入BBC。大卫·爱登堡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旅行路程最长的人,多年来与BBC的制作团队一起,实地探索过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态环境。大卫·爱登堡创作了《鸟类的一生》《植物私生活》等电视片,以及纪录片《地球脉动》。
2022年4月21日,大卫·爱登堡被联合国环境署授予地球卫士奖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多年来对记录气候变化、普及自然知识以及号召全球环保行动而作出的努力。

阿图尔·叔本华

阿图尔·叔本华(德文名: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哲学家,非理性主义奠基人、唯意志论的创始人,他曾被柏林皇家科学院授予院士称号,但其拒而不受。叔本华著有《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论视觉和颜色》《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大自然的意志》《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附录与补遗》。
1788年2月22日,叔本华生于德国但泽(今属波兰)一个地位显赫的富商家庭。叔本华很小就立志于学术研究,但他少时受阻于父,曾一度放弃学术研习,改学经商之道。在其父亲去世后,叔本华回归学术研究,于1809年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两年后,他转到柏林求学,后于1813年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18年,叔本华平生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问世,代表着他哲学体系的正式建立。1822年,叔本华年被聘为柏林大学哲学副教授,因与黑格尔争夺听众败北而辞职。很长时间内,他的哲学思想受到同代人的冷落,直到1851年,他出版的《附录与补遗》大获成功,他的哲学思想开始广为人知并受到认可。1859年,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发行并引起轰动。1860年9月21日,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在法兰克福逝世。
作为非理性主义的奠基人,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在哲学、心理学、文艺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后世哲学家中,尼采、萨特等人皆受到叔本华思想的启发。在心理学界,弗洛伊德也从叔本华哲学体系中汲取养分。托尔斯泰、莫泊桑、博尔赫斯等文学大家的创作,同样深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

杰瑞米·克拉克森

杰瑞米·克拉克森(Jeremy Charles Robert Clarkson),1960年4月11日生于英国唐卡斯特,英国电视节目制片人、主持人、编剧及演员,汽车领域专家。
杰瑞米早年在父母家的设计公司打工,负责推销公司生产的帕丁顿熊玩偶,后期改行当记者,为一些报社撰稿。1998年,杰瑞米主持了汽车杂志节目《Top Gear》。同年2月,由杰瑞米主持的竞技节目《机器人大擂台》第一季播出。2002年,《Top Gear》新版开播,杰瑞米与詹姆斯·梅、理查德·哈蒙德共同组成“三贱客”主持阵容,推动《Top Gear》成为BBC电视二台观看人数最多的节目。同年12月,杰瑞米接替早前被解雇的常驻主持人安格斯·迪顿,担任政治新闻问答节目《新闻问答》。2007年,杰瑞米拿下英国电视学院奖特别表彰奖。
2015年3月,杰瑞米就酒店餐饮问题与《Top Gear》节目制片人奥辛·泰蒙发生冲突,随后被BBC宣布不再续约。同年5月,杰瑞米约满离开《Top Gear》,另外两位主持人詹姆斯·梅和理查德·哈蒙德也跟着他离开。2016年,由杰瑞米、詹姆斯·梅、理查德·哈蒙德三人主持的汽车节目《大世界之旅》在Amazon Prime Video播出。2018年5月,杰瑞米主持英国独立电视台问答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2021年8月,杰瑞米主持的真人秀节目《克拉克森的农场》在Amazon Prime Video播出,介绍记录杰瑞米在英国奇平诺顿(Chipping Norton)购置土地经营农场故事;节目第三季于2024年5月播出。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6日),是19-20世纪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以及印度民族主义者,以诗集、小说及剧本闻名。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一生共创作50余部诗集,30余部散文,12部中篇、长篇小说,近百部短篇小说,20多个剧本,2000多幅绘画,包括印度国歌在内的2000余首歌曲及大量散文,少部分游记、书信、演讲等。代表作《飞鸟集》《吉檀迦利》《家庭与世界》《修行:生命的证悟》等。
泰戈尔出生于1861年5月7日,系父母的第14个子女。泰戈尔父亲是印度地方宗教领袖,母亲是印度教徒。在幼年时期,泰戈尔就表现出文学天赋。1878年,泰戈尔遵循父兄的指令,赴英留学攻读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改学英国文学和西方音乐。1880年回到印度,在任梵社秘书和经营田产外,主要从事文艺创作。1890年出版的诗集《心中的向往》标志他的创作才能臻于成熟。1901年至1916年是泰戈尔创作的中期,艺术风格质朴单纯,1912年创作诗集《吉檀迦利》,1916年出版英文诗集《飞鸟集》以及哈佛大学演讲集《修行:生命的证悟》。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时他创作大量广为流传的爱国歌曲。泰戈尔专注于社会活动,曾修建学校、医院、修筑道路和水利工程等。他反对种姓制度等落后的传统,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也向西方学习。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他社会活动的高峰,他公开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控诉殖民统治、并且多次访问被侵略国家,鼓舞民族独立与世界和平。1941年5月7日,泰戈尔在其生日发表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演讲《文明的危机》。同年8月6日,他在加尔各答祖宅里平静地离开人世,享年80岁,成千上万的市民为其送葬。
泰戈尔的诗歌融东西方于一炉,既继承了印度古代文学的传统,又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其小说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关心社会现实,其贴近自然的绿色写作则具有永恒的世界意识和宇宙意识。
泰戈尔是印度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把自己一生的创作实践与印度民族解放斗争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开辟了印度近代进步文学的道路。他成功地运用孟加拉口语写诗,给印度近代诗歌开拓了一个新天地,并创立了印度近代短篇小说的体裁。泰戈尔在1913年凭借《吉檀迦利》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泰戈尔在印度的社会改革、乡村发展、教育、政治、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独到见解,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与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

马冰玉

马冰玉,回族,出生于1995年12月26日,新疆人,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中学教师,青年古筝演奏家、哈密市伊州区流觞琴社创始人。自幼习筝,师从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袁莎教授和中筝文化袁雪梅老师。

社会活动
2007年参加新疆哈密市朱雀古筝百人大汇演,弹奏了《北京的金山上》《将军令》等五首曲目。
2018年参与哈密市伊州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节活动,弹奏了《渔舟唱晚》《神话》《上海滩》等八首古筝曲目。
2019年受邀参与哈密市国家电网年会演出,弹奏了《喜洋洋》《战台风》两首曲目。
2019年受邀带领工作室学生参与“爱祖国,爱新疆”少儿联欢晚会节目录制。
2020年受邀参加筝筝日上古筝跨界春晚演出,弹奏了《茉莉芬芳》《云之南》两首曲目。
2020年受邀带领工作室学生参与新疆广播电视台星耀未来栏目新春晚会节目录制。
2021参加国际孔子文化节暨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和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世界各地友人参加系列活动。
2021年获得“继往甚至绝学,传筝艺于天下”荣誉证书。
2022年荣获第五届“星辰杯”全国艺术大赛北京赛区古筝青年组一等奖。
2022年4月获得全国古筝文化艺术传承人荣誉称号。
2022年10月参加“传承国粹,弘扬国乐”古筝专场音乐会。
2023年2月受邀以中国民乐传播大使的身份参加毛里求斯驻华大使馆音乐会。

布莱士·帕斯卡

布莱士·帕斯卡 - 人物简历

布莱士·帕斯卡(1623年6月19日-1662年8月19日)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 

生於克莱蒙费朗,早逝於巴黎。父亲是数学家、“梅森学会”成员,对他的早期教育影响很大。他自幼聪颖,求知欲极犟,12岁始学几何,即通读欧几里得(Euclid)的《几何原本》(Elements)并掌握了它。16岁时发现著名的帕斯卡六边形定理:内接於一个二次曲缐的六边形的三双对边的交点共缐。据说他後来由此推出400多条推论。17岁时写成《圆锥曲缐论》(1640),是研究德札尔格(Girard Desargues)射影几何工作心得的论文,包括上述定理。这些工作是自希腊阿波罗尼奥斯(Apollonius of Perga)以来圆锥曲缐论的最大进步。1642年他设计并制作了一台能自动进位的加减法计算装置,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一台数字计算器,为以後的计算机设计提供了基本原理。1654年他开始研究几个方面的数学问题,在无穷小分析上深入探讨了不可分原理,得出求不同曲缐所围面积和重心的一般方法,并以积分学的原理解决了摆缐问题,於1658年完成《论摆缐》。他的论文手稿对莱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建立微积分学有很大启发。在研究二项式系数性质时,写成《算术三角形》向巴黎科学院提交,後收入他的全集,并於1665年发表。其中给出的二项式系数展开後人称为“帕斯卡三角形”,实际它已在约1100年由中国的贾宪所知。在与费马(Pierre Fermat)的通信中讨论赌金分配问题,对早期概率论的发展颇有影响。他还制作了水银气压计(1646),写了液体平衡、空气的重量和密度等方向的论文(1651-1654)。自1655年隐居修道院,写下《思想录》 (1658)等经典著作。

布莱士·帕斯卡 - 生活经历


帕斯卡生于法国多姆山省奥弗涅地区的克莱蒙,从小体质虚弱,三岁丧母。父亲艾基纳(1588年—1651年)是一个小贵族,担任地方法官的职务,是一位数学家和拉丁语学者。布莱士·帕斯卡是杰奎琳·帕斯卡和另外两个姐妹(只有其中之一,洁柏特活过童年)的兄弟。母亲死后,父亲就辞去了法官职务。

1623年6月19日诞生于法国多姆山省克莱蒙费朗城。帕斯卡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他4岁时母亲病故,由受过高等教育、担任政府官员的父亲和两个姐姐负责对他进行教育和培养。他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数学家,在其精心地教育下,帕斯卡很小时就精通欧几里得几何,他自己独立地发现出欧几里得的前32条定理,而且顺序也完全正确。12岁独自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后,开始师从父亲学习数学。1631年帕斯卡随家移居巴黎。父亲发现帕斯卡很有出息,在他16岁那年,满心喜欢地带他参加巴黎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小组(法国巴黎科学院的前身)的学术活动,让他开开眼界,17岁时帕斯卡写成了数学水平很高的《圆锥截线论》一文,这是他研究德扎尔格关于综合射影几何的经典工作的结果。

1631年帕斯卡全家移居巴黎。艾基纳自己教育帕斯卡并且常与巴黎一流的几何学家如马兰·梅森、伽桑狄、德扎尔格和笛卡尔等人交谈,小帕斯卡也在此时表现出在数学上很高的天赋。11岁时小帕斯卡写了一篇关于振动与声音的关系的文章,这使得艾基纳担心儿子会影响希腊和拉丁文的学习,于是禁止他在15岁前学习数学。一天,艾基纳发现布莱士(当时12岁)用一块煤在墙上独立证明三角形各角和等于两个直角。从那时,帕斯卡被允许学习欧几里德几何。

小帕斯卡对德扎尔格的着作特别感兴趣。在德扎尔格思想的影响下,帕斯卡16岁写成《论圆锥曲线》。这本书的大部分已经散失,但是一个重要结论被保留了下来,即“帕斯卡定理”。笛卡尔对此书大为赞赏,但是不敢相信这是出自一个16岁少年之手.

1641年帕斯卡又随家移居鲁昂。1642年到1644年间帮助父亲做税务计算工作时,帕斯卡发明了加法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器,现陈列于法国博物馆中。1610年他接受了宗教教义,但仍致力于科学实验活动,到1653年之间,帕斯卡集中精力进行关于真空和流体静力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1647年重返巴黎居住。他根据托里拆利的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1647年的实验曾轰动整个巴黎,他自己说:他的实验根本指导思想是,反对“自然厌恶真空”的传统观念。1647年到1648年,他发表了有关真空问题的论文。1648年帕斯卡设想并进行了对同一地区不同高度大气压强测量的实验,发现了随着高度降低,大气压强增大的规律。在这几年中,帕斯卡在实验中不断取得新发现,并且有多项重大发明,如发明了注射器、水压机,改进了托里拆利的水银气压计等。1649年到1651年,帕斯卡同他的合作者皮埃尔(Perier)详细测量同一地点的大气压变化情况,成为利用气压计进行天气预报的先驱。1651年帕斯卡开始总结他的实验成果,到1654年写成了《液体平衡及空气重量的论文集》,1663年正式出版。此后帕斯卡转入了神学研究,1655年他进入神学中心披特垒阿尔。他从怀疑论出发,认为感性和理性知识都不可靠,从而得出信仰高于一切的结论。

1646年前帕斯卡一家都信奉天主教。由于他父亲的一场病,使他同一种更加深奥的宗教信仰方式有所接触,对他以后的生活影响很大。帕斯卡和数学家费马通信,他们一起解决某一个上流社会的赌徒兼业余哲学家送来的一个问题,他弄不清楚他赌掷三个骰子出现某种组合时为什么老是输钱。在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奠定了近代概率论的基础。在他暂短的一生中作出了许多贡献,以在数学及物理学中的贡献最大。1646年他为了检验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和托里拆利的理论,制作了水银气压计,在能俯视巴黎的克莱蒙费朗的山顶上反复地进行了大气

压的实验,为流体动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研究铺平了道路。实验中他为了改进托里拆利的气压汁,他在帕斯卡定律的基础上发明了注射器,并创造了水压机。他关于真空问题的研究和著作,更加提高了他的声望。他从小就体质虚弱,又因过度劳累而使疾病缠身。然而正是他在病休的1651~1654年间,紧张地进行科学工作,写成了关于液体平衡、空气的重量和密度及算术三角形等多篇论文,后一篇论文成为概率论的基础。在 1655~1659年间还写了许多宗教著作。晚年,有人建议他把关于旋轮线的研究结果发表出来,于是他又沉浸于科学兴趣之中,但从1659年2月起,病情加重,使他不能正常工作,而安于虔诚的宗教生活。最后,在巨大的病痛中逝世。

1662年8月19日帕斯卡逝世,终年39岁。后人为纪念帕斯卡,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压强的单位,简称“帕”。


 

布莱士·帕斯卡 - 物理单位-帕

帕斯卡(符号Pa)是国际单位制(SI)的压力或压强单位。在不致混淆的情況下,可简称帕。它等于一牛顿每平方米。以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兼哲学家布莱士·帕斯卡命名。

1 Pa

= 1 N/m2 = 1 (m·kg·s-2)/m2 = 1 (kg·s-2)/m
= 0.01毫巴(mbar)
= 0.00001巴(bar)
同样的单位也可表示应力。

标准大气压是101 325 Pa = 101.325 kPa = 1013.25 hPa = 1013.25 mbar = 760 Torr (ISO 2533).

全世界的气象学家长期以毫巴测量气压。推出SI单位后,很多气象学家仍偏好保存习惯性应力数据。因此,气象学家今天对气压使用百帕(hPa)以等于毫巴,而其他几乎不用词头百(hecto, h)的领域的类似压力以千帕(kPa)测量之。

1百帕 (hPa)

= 100 Pa = 1 mbar
1千帕 (kPa)

= 1000 Pa = 10 hPa
帕斯卡与其他单位的转换
1 巴  100 000 Pa 
1 毫巴  100 Pa 
1 大气压力  101 325 Pa 
1 mmHg (毫米水银柱)  133.332 Pa 
1 inch Hg (英寸水银柱)  3 386.833 Pa 
1 M Water (米水)  9800 Pa 

帕斯卡,B.

布莱士·帕斯卡 - 研究领域

 帕斯卡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在科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帕斯卡的数学造诣很深。除对概率论等方面有卓越贡献外,最突出的是著名的帕斯卡定理--他在《关于圆锥曲线的论文》中提出的。帕斯卡定理是射影几何的一个重要定理,即“圆锥曲线内接六边形其三对边的交点共线”。

在代数研究中,他发表过多篇关于算术级数及二项式系数的论文,发现了二项式展开式的系数规律,即著名的“帕斯卡三角形”。(在我国称 “杨辉三角形”),他与费马共同建立了概率论和组合论的基础,并得出了关于概率论问题的一系列解法。他研究了摆线问题,得出了不同曲线面积和重心的一般求法。他计算了三角函数和正切的积分,最早引入了椭圆积分。

布莱士·帕斯卡 - 研究贡献

1、1639年,他发表了一篇出色的数学论文《论圆锥曲线》

2、他撰写的哲学名著《思想录》

3、帕斯卡发现了大气压强随着高度的规律。他不仅重复了托里拆利实验,而且验证了他自己的推论:既然大气 压力是由空气重量产生的,那么在海拔越高的地方,玻璃管中的液柱就应该越短。

4、 《致外省人书》

5、1641年,帕斯卡发明了加法器

6、《关于圆锥曲线的论文》

7、发现帕斯卡定律(流体(气体或液体)力学中,指封闭容器中的静止流体的某一部分发生的压强变化,将毫无损失地传递至流体的各个部分和容器壁压强等于作用力除以作用面积。根据帕斯卡原理,在水力系统中的一个活塞上施加一定的压强,必将在另一个活塞上产生相同的压强增量。如果第二个活塞的面积是第一个活塞的面积的10倍,那么作用于第二个活塞上的力将增大为第一个活塞的10倍,而两个活塞上的压强仍然相等。水压机就是帕斯卡原理的实例。它具有多种用途,如液压制动等。

8、帕斯卡还发现:静止流体中任一点的压强各向相等,即该点在通过它的所有平面上的压强都相等,这一事实也称作帕斯卡原理(定律)。

布莱士·帕斯卡 - 相关趣事

有这样一则笑话:死后的科学家都到了天堂。有一天,科学家们玩捉迷藏,轮到爱因斯坦抓人。他数了100个数后,发现牛顿站在身边,就说:“牛顿,我抓住你了。”

“不,你抓的不是牛顿。”

“那你是谁?”爱因斯坦问。

“你看我脚下是什么?”牛顿狡猾地一笑。

爱因斯坦看到,牛顿脚下是一块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木板。

“我站在一平方米的木板上,就是‘牛顿/平方米’所以你抓到的不是牛顿,而是‘帕斯卡’①。”

爱因斯坦听后,叫来帕斯卡。帕斯卡听后微笑了一下,弯腰捡起了牛顿脚下的木板对爱因斯坦说:“我现在是帕斯卡,对吗?”说罢,一下把木板丢了出去。“没有了平方米,现在,我是牛顿。”

布莱士·帕斯卡 - 科学家之死

雨夜魂飞

夜空,被滚滚的乌云笼罩着,整个天空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阵阵狂风,呼啸而过,像被一个巨大的狂人摇撼着的树枝,东摇西晃;大雨倾盆而下,整个宇宙充满了风声、雨声,使这个盛夏的深夜,更叫人闷得透不过气来! 

这时,在一条小路上,一辆马车离开法国巴黎冒雨向郊区飞驰。马蹄声、车轮飞奔溅起的水花声,都湮没在风雨声中。车里坐着的两个人,希望快点到达目的地,抢救病危的科学家帕斯卡。空中一道道闪电,映出路牌上的一行字:去神学中心披垒阿尔。接着,几声震耳的雷声,响彻天空!

坐落在巴黎郊区的神学中心,是一所宏伟的教堂式建筑,是一所专门培养研究神学人才的地方,两个尖尖的钟楼塔,隐没在大雨中。马车停在神学中心的门口,从车上跳下来的是帕斯卡的老仆人勒威耶以及他请来的名医裴索。两人匆匆穿过走廊,走进帕斯卡的卧室。当勒威耶看见帕斯卡垂危的样子时。便一下扑向床边,摇着帕斯卡的手臂,喊着主人的名字。仰卧着的帕斯卡猛然睁开了眼睛,看了看床边站着的医生,用手指指桌上零乱放着的实验仪器,又指了指墙上挂着的神像后,头慢而无力地歪向了一边,停止了呼吸。这时钟楼响起了阵阵的钟声,钟声悲怆,颤抖着,穿过雨云,传向四方。裴索医生看了一眼墙上的日历是:l662年8月19日,时钟指在零点。然后叹息地说:“39岁就离开人世,太年轻了。”但医生对帕斯卡死前指指这儿,又指指那儿的意思,迷惑不解。

当医生进一步检查帕斯卡的尸体时,发现在他腰上围着一根有一掌宽的皮带,上面布满了铁刺,刺尖都对着肌肉,有的地方被刺得血肉模糊;有的地方发炎化脓,气味刺鼻。裴索医生心中升起一团疑云,便问勒威耶:“这是怎么回事?”

崭露头角

 65岁的老仆人勒威耶悲痛地回忆着往事:“公元l623年6月,帕斯卡出生在克莱蒙费朗。父亲是一位家乡税务所的课税员,数学很好。帕斯卡在父亲的教育下,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成绩很好。13岁那年,他每天伏在桌子上写呀,算呀,不停地钻研,结果他发现了二项式展开系数规律——帕斯卡三角形;不满l6岁时,他又发现了影射几何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他利用这个原理又经过一年多的钻研,推导出四百多个推论。这些,在当时的数学界算是个大贡献,一个青少年可算是崭露头角了。帕斯卡到了19岁时,已经成长为一个有作为的青年了,他看到父亲每天要进行十分繁杂的计算,非常辛苦,就决心动手研制一台计算器,代替父亲的劳动。经过研究,他用一个齿轮表示数字,经过适当地搭配,使表示较低位数字的齿轮每转动十圈,较高位数字的齿轮就转动一圈,这就解决了进位的问题。于是,制成了一台能做加、减运算的手摇计算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数字计算机呢!)记得第一天使用机器时,帕斯卡住处被附近来参观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通,都来争看能提高手工效率几倍的机器。不久,全法国都推广使用了这种机器。”

说到这里,勒威耶为主人有这么多成就而感到自豪,悲痛的心情已消失:医生听着不停地点头,对帕斯卡的成就,表示钦佩。

“听说帕斯卡还研究了一条什么定律,你了解这件事的过程吗?”医生问。

“了解,我从20岁就在帕斯卡家当仆人,眼看着帕斯卡长大的,很多事都知道。”勒威耶眉飞色舞地继续说下去。

水桶的启示

“记得帕斯卡23岁那年的一天,我提了满满一桶水进屋,由于木桶破旧,桶的侧壁往外喷水,这个现象吸引了帕

斯卡,他不让我把水桶提走,眼看水流得遍地皆是。水流完后他让我再提水,再观察。那几天忙得他少吃饭,不睡觉。”勒威耶由于自己也参加了这项实验,谈起话来面有得意之色,看了看医生,接着又说下去。

“水桶给帕斯卡很大的启示,后来他对我讲,水桶侧壁小孔离水面越深,压强就越大,水流出的速度也就越大。又过了些日子,帕斯卡又设计制作了一个完好的木桶,盖子密封在桶上,在盖子的中心开一个不大的小孔,桶里灌满水后,木桶没有任何异样。后来,他把一根长长的细铁管插到木桶的小孔上,并使接口处不漏水,然后从管子上方倒了几杯水,使管子里的水面提高了好几米,当管内水达到一定高度时,木桶破裂了,您说怪不怪?后来帕斯卡总结了规律,写成了论文,就叫帕斯卡定律。听说有人正在用这个定律研制水压机呢!”勒威耶略一停顿又补充说:“噢,还有数学归纳法也是他研究出来的。他还非常喜欢文学,他写的《思想录》《致外省人信札》两部文学作品,在欧洲都被公认是文学名著!”

由于医生每天忙于给病人治病,对帕斯卡这位才华横溢、科学上传奇式人物的事迹,虽耳有所闻,但不详细。今天听了勒威耶的介绍后,不仅对帕斯卡更加尊敬,就是对勒威耶老仆人也肃然起敬。但有关腰带和帕斯卡死前的动作,心里仍然迷惑,于是用较为尊敬的口气问:“请您谈谈帕斯卡身上围的那根腰带的事好吗?谢谢。”

勒威耶虽然感到医生已经用较为客气的口吻和他谈话,但他听医生问起这事,不由得脸色变了……

 腰带之谜

“一件事的发生、发展、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着相互联系的,您说对吗?”使医生大为惊异的是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仆人竞能说出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内心十分钦佩,急忙频频点头称是。老仆人继续说下去。

“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大部分人都相信宗教,尊奉圣经。哥白尼于1543年出版了《天体运行论》,主张日心说。的确,在那个时代,谁要说太阳不是围绕地球运动,地球不是静止的,推翻圣经中的观点,必将与教会冲突;也必将与大家都承认的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说发生冲突,在这一方面说,哥白尼是一位非常勇敢的人。”

医生感到这位老仆人和帕斯卡这位伟人朝夕相处,已是一位有一定学问的人了,但他急于要想把谈话继续下去,所以就追问了一句:“那另一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教会没查禁哥白尼写的书?”

“哥白尼在他的书中,开头就写着:哥白尼献给教皇保尔三世,并援引了古代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意见,这派是相信地球是运动的,至于与圣经有矛盾的问题,他都避而不谈,如此等等。后来伽利略为捍卫和发展日心说,写了《对话》一书,直到1632年被教会判处死刑为止,教会才真正发现哥白尼、伽利略的著作,都是和教会的观点针锋相对的,这对教会来说是绝对禁止的。帕斯卡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生、成长的。当帕斯卡对科学不断深入研究不断做出贡献时,他始终感到教会与神的幽灵在他思想上徘徊。许多科学理论、事物规律,都和宗教的教义十分矛盾,越研究,越觉得寸步难行。他曾对我说过,他十分苦恼。有时他怀疑他是不是要步伽利略的后尘,他还怀疑自己的研究方向是不是错了,如此等等。后来,他决定把宗教信仰和数学的理性主义调和起来,成为一体。事实上他在思想上还是以信奉宗教为主。帕斯卡一生的实践证明,这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对数学、物理都厌烦了,决定放弃科学研究,专门钻研神学。为了专心信奉宗教,他除了从住处搬到神学中心外,还专门制作了一条有尖刺的腰带缠在腰上,一旦发现了自己产生了什么对神不虔诚或者想专心研究科学等邪念时,便用拳打腰带来刺痛肉体。由于长期思想上的苦恼,体质不好,得了各种严重的病症,他又不愿积极治疗,就这样在歧路上折磨自己,毁灭了自己。一个人,不论他搞一件什么事,没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思想是搞不成的,调和与摇摆也一定不成。”

医生睁大了眼睛,一字不漏地听着勒威耶这番精辟的分析,明白了腰带之谜;也明白了帕斯卡死前的动作,那是指两件相对立的事物,科学与宗教始终没能调和在一起,死而有憾!

院里雨停了,风住了,天光大亮。树木、房屋、草地、天空,像洗了一次澡,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宇宙的一切,又在以新的面貌不停地运动着。

墓碑寓意

 五年后深秋的一天,老勒威耶拄着拐杖,领着六岁的小孙子,步履缓慢地来到帕斯卡的墓前,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凭吊墓里的主人。小孙子好奇地问:“爷爷,那块大石碑上写的是什么呀!上面是不是刻的一张桌子呀!”

“石块上写着:

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之墓

1623.6.19—1662.8.19

“墓碑上是刻着一张桌子,上面还刻了一张纸片,表示大约相当于一块面移为1厘米2、质量为l0毫克的物质对桌面的压力,是国际通用的压强单位,叫做1帕斯卡,常说是‘每平方米上有l牛顿的压力’。”

“墓碑前树立的神像为什么不刻在石碑上呢?压强单位为什么叫帕斯卡?”小孙子对方才答话的后半部没听懂。

“世界上为了纪念帕斯卡的贡献,才把他的名字定做压强单位。石碑上刻着科学研究成果,和神像不能也无法刻在一块石碑上。”老勒威耶不管小孙子听懂了没有,领着小孙子慢慢地走远了。这时,墓地草丛里响起了阵阵的蛐蛐叫声。

 

查尔斯·布考斯基

亨利·查尔斯·布考斯基(又名:查尔斯·布可夫斯基),1920年8月16日出生于德裔美国诗人、小说家、短篇故事作家。布可夫斯基的作品受家乡洛杉矶的地理和气候的影响很大,他喜欢描写处于美国社会边缘的穷苦白人的生活。查尔斯·布考斯基热爱写作,嗜酒如命,离不开女人,干过苦差,喜欢跑马。布可夫斯基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写了数千首诗歌,数百篇短篇故事,6部小说,总计出版了110本书,人们常常将他称为“贫民窟的桂冠诗人”。他的写作涉及美国贫困人口的普通生活、写作行为、酒精、与女性的关系以及工作的苦差事。布考斯基的作品在美国的学术评论家中受到的关注很少,但在欧洲,特别是在英国和他出生的德国,他受到了更好的接待。

亚历山大·仲马

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原名Dumas Davy de la Pailleterie,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通俗文学的典范作家。因与其子小仲马同名,所以一般被称为大仲马,“仲马”是中国近代翻译家林纾依据福州话的语音翻译而成。
大仲马于1802年7月24日生于法国的维勒-科特莱,其父托马斯·亚历山大·仲马是拿破仑麾下将军。大仲马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1823年,21岁的大仲马只身来到巴黎闯荡,并开始撰写剧本。两年后,大仲马参加了以雨果为首的浪漫主义文学行列,1829年,剧本《亨利三世及其宫廷》(Henri l et sa cour)问世,获得成功。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先后参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加里波第对那不勒斯王国的征战等,并因其激进的共和观点被迫流亡国外数年。1840年后,归国的大仲马开始与人合作,为报刊撰写连载小说,此后相继发表了《三个火枪手》(1844)和《基督山伯爵》(1845)等一系列长篇小说。成名后的大仲马生活阔绰,曾兴建大宅(基督山城堡)和私人剧场。大仲马与七月王朝不合,1851年,他两次申请竞选议员但均告失败,而后流亡到比利时,并在那里开始撰写《回忆录》( Mes Mémoires,1851~1854)。晚年大仲马因债务问题变得贫困,1870年12月5日在迪埃普附近小仲马家里去世,终年68岁。2002年,大仲马去世132年后遗骸被移入了法国先贤祠。
大仲马自学成才,其创作以戏剧和历史小说见长,一生创作的各种类型作品达300卷之多。戏剧《亨利三世及其宫廷》 的发表和上演早于雨果的《欧那尼》,它获得的成功预示了浪漫派的胜利。他的小说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事件或背景为基础,将虚构的角色与真实的历史人物相互交织,结构清晰,情节曲折、对话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因而大仲马也被后人誉为“通俗小说之王”。大仲马是浪漫主义戏剧的开路先锋。

米歇尔·福柯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年10月15日-1984年6月25日),法国哲学家、思想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被誉为“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他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索邦大学。福柯对文学评论及其理论、哲学(尤其是法语国家)、批评理论、历史学(尤其医学史)、科学史(尤其医学史)以及批评教育学和知识社会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疯癫与文明》《性史》《规训与惩罚》《临床医学的诞生》《知识考古学》和《词与物》等。
福柯的著作通常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关于疯狂和精神疾病的著作,中期关于人文科学和权力的著作,以及后期关于伦理学和自我关怀的著作。福柯在他的早期著作中认为,疯狂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用于控制和排斥某些社会成员的社会结构。在他的中期作品中,福柯研究了通过监狱、学校和医院等机构行使权力的方式。他认为,这些机构产生和复制有关个人的知识,然后用来约束和控制他们。在他后来的著作中,福柯转向伦理和自我关怀问题。他探讨了个人如何抵制对他们施加的权力形式,以及如何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
作为二战后最具影响力和争议的学者之一,福柯的著作对众多人文和社会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福柯与德里达、德勒兹三人一起同为20世纪下半叶法国哲学黄金时代的象征性人物。福柯的第一位传记作家迪迪埃·埃里本形容这位哲学家是一个复杂、多面的人物,“在一个面具下面总是还有另一个。”根据伦敦经济学院2016 年的分析,他的著作《规戒与惩罚》和《性史》位列社会科学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 25 本书之列,引用次数超过了 100,000 次。2007 年,福柯被 ISI Web of Science 列为在众多法国哲学家中被引用最多的人文学科学者。

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むらかみ はるき,1949年1月12日-),日本当代小说家,生于京都。
村上春树于1975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戏剧专业,他喜欢美国文学和爵士乐,大学在读时就开了间爵士酒吧。1979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且听风吟》发表,获群像新人文学奖,不久该作被搬上银幕。之后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他于1980年发表长篇小说《1973年的弹子球》,入围第83届芥川奖。1982年发表的《寻羊冒险记》获野间文艺新人奖。1985年,他凭借长篇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获得第21届谷崎润一郎奖。村上的创作生涯中酷爱旅行,游历、旅居过希腊、意大利、美国、中国等地,1987年,他写于旅居罗马期间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畅销,引发了“村上春树现象”。1999年,他凭借纪实文学《在约定的场所:地下2》获第2届桑原武夫文学奖。2006年,村上春树凭借《盲柳与睡美人》获得爱尔兰第2届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村上从2018年开始主持“村上广播”音乐节目。他还在自己作品被翻拍过程中出任编剧,如2018年,他的《烧仓房》翻拍为电影《燃烧》,村上就担任了编剧。此后数十年间,村上春树笔耕不辍,至2023年仍有《城市及其不确定的墙》出版。
村上春树的代表作品《海边的卡夫卡》《1Q84》《刺杀骑士团长》等都引发广泛关注,并获得多个奖项。包括2006年的弗朗茨·卡夫卡奖、2009年的耶路撒冷奖、2011年的西班牙卡塔洛尼亚国际奖、2016年的安徒生文学奖和2023年的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文学奖等,他是日本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一直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村上春树的作品风格深受欧美作家的影响,语言风格独特、故事情节生动、构思新奇、行文自由而不流于庸俗浅薄,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被誉为日本80年代的文学旗手,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知名度。这使得村上春树成为继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之后另一位具有世界性声誉的日本作家。

莫里哀

莫里哀(1622年1月15日-1673年2月17日),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Jean Baptiste Poquelin),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就读于克莱蒙中学。在校时受到普劳图斯、泰伦斯和伽桑狄的影响。莫里哀于1643年以"莫里哀"为艺名,建立光耀剧团(Illustre Théâtre)并担任团长,在巴黎出演流行悲剧,后因剧团间的竞争与债务问题多次被关进监狱。1645年,光耀剧团(Illustre Théâtre)宣布破产。
在1645年到1658年之间,莫里哀率领光耀剧团(Illustre Théâtre)成员联合杜弗雷斯纳剧团在法国各省进行巡演,在此期间,莫里哀开始写闹剧,这是一些短小的丑角戏,属于意大利式闹剧,只有剧本概括,由演员即兴发挥。1650年开始,莫里哀担任剧团领导,率剧团在里昂周围活动,1655年出演了他在鲁昂创作的原创诗体喜剧《冒失鬼》(L'Étourdi ou les Contretemps)。1658年,莫里哀率领原“光耀剧团”的成员前往巴黎在卢浮宫为路易十四演出并得到赏识,随后返回巴黎一直从事创作活动,创作了《可笑的女才子》,因此剧的成功,为莫里哀招来了多方面的嫉妒,有人称莫里哀写不出严肃的剧本,为此,莫里哀写出三幕诗剧《丈夫学堂》和《讨厌鬼》、五幕诗剧《太太学堂》。1662年,莫里哀与19岁的阿尔芒德·柏扎尔结婚。1664年至1668年,莫里哀写出一系列重要剧作,其中包括《伪君子》、《唐璜》、《恨世者》等,莫里哀的喜剧观点散见于《伪君子》序言、《<太太学堂>的批评》等,强调喜剧的现实性、真实性和社会功能,认为喜剧是“一面公众的镜子”。莫里哀因肺病身体越来越虚弱,但为了维持剧团开始,仍坚持演出,1673年2月17日,莫里哀正在舞台上演出时突然倒地,几个小时后便与世长辞。
莫里哀一方面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始人,世界喜剧大师之一。与高乃依和拉辛并称为17世纪上半叶法国的”古典戏剧三杰”。另一方面是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他对喜剧形式做了多方面的探索,讽刺的对象主要为资产者和没落贵族,并且提出了各种严肃的社会问题,用喜剧的形式揭露封建制度、宗教与一切虚假的事物。在艺术手法上,他大胆吸收了很多民间艺术手法,语言自然,把生活中的矛盾和人物性格都表现得很透彻,法国人称其为“无法模仿的莫里哀”。他是在莎士比亚之后在欧洲剧史上另一位杰出戏剧大师。

阿莱斯特·克劳利

阿莱斯特·克劳利(1875年10月12日—1947年12月1日),英国神秘学者,但更多人称呼他是‘野兽之王’或是‘启示录之兽’,更有人称他是‘世上最邪恶的男人’。
克劳利出生于1875年10月12日,在他出生的同时,伊莱˙李维(Eliphas LeviThis)亦于这一年谢世(所以有人认为他是伊莱˙李维的转世)。他的双亲是基督教普里茅斯兄弟会的教友,也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派。因此,克劳利生活在一个完全遵守圣经的环境,但他却彻底轻蔑基督教。

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 全名马克西米利安·卡尔·埃米尔·韦伯(Maximilian Karl Emil Weber),1864年4月21日出生,德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韦伯是一位少有的跨学科奇才,也被称为“欧洲文化之子”。
韦伯出生于德国埃尔福特,先后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律,25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30岁被弗莱堡大学聘为经济学正教授,以《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为题的就职演说在思想界引起骚动。两年后成为著名学府海德堡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1898年开始,韦伯深陷神经官能症之苦辞职修养,四年后重新开始学术生活。此后20年,常受抑郁症困扰。韦伯生前身后发表了以《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经济与社会》《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大批著述,横跨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宗教、哲学和音乐各领域。1920年6月14日晚,韦伯病逝于慕尼黑。遗孀玛丽安妮用六七年时间,整理出版了《经济与社会》等大量韦伯学术思想遗稿,才使得韦伯在现代社会科学领域占据了应有的重要地位。
韦伯一生致力于考察世界各宗教的经济伦理,试图从比较角度探讨世界各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了权威理论、组织结构、工具理性等学术理论;其类型学为二十世纪社会学和政治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所创建的官僚组织说,从主观行为出发,论证个人行为的合理性与社会结构秩序的合法性,对后世影响巨大。
韦伯是一位真正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公认为是对现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德国学者赋予了韦伯众多头衔——“现代社会学奠基人”“德国经济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组织理论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