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文化精英明星列表

简·奥斯汀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出生于英国汉普郡斯蒂文顿村,1783年被送到牛津镇上的学校读书,学校迁往南安普顿不久后,她又因伤寒病爆发被送回斯蒂文顿。1785年被送往修道院学校读书。她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
奥斯汀虽然未曾进过正规学校系统学习,但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予了她充分的文学熏陶,使得其文笔自小就得到了充分的磨练。她十几岁就开始写作,尽显语言天赋。20余岁,她就完成了《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的初稿。1800年父亲退休,全家移居巴斯。大概5年后,父亲离世。次年,奥斯汀便和母亲、姐姐搬迁到南安普敦,1809年又搬至查顿。1811年,小说《理智与情感》出版。1813年,小说《傲慢与偏见》出版,简奥斯汀的小说逐渐为大众所赞誉,1815年年底《爱玛》出版后,人们开始欣赏奥斯汀的现实主义小说。次年,奥斯汀开始感到身体不适。同年5月,她被送到温彻斯特接受治疗。1817年7月18日,奥斯汀在姐姐的怀抱中离世,被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享年41岁,代表作有《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
奥斯汀的作品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她多次探索女性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行文摆脱18世纪的传统,更加接近现代的生活轨迹。她的小说通过艺术形式和现实生活,探索了人类的情感、社会规范和人类崇高的精神,是英国摄政王时期最为敏锐的观察者。自20世纪初起,奥斯汀被“简迷”称为“圣简”,他们收藏她的手稿、信件、初版书,并重修她的故居。1923年,她的小说也上升到“严肃文学”阶段。1995年,有关她的电视剧引发了新一轮“奥斯汀狂热”。2017年,她的头像被印在新版10英镑钞票上。

克劳德·莫奈

奥斯卡·克劳德·莫奈(法语:Oscar-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出生于法国巴黎的第九区,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印象一词出自他的画作《日出·印象》。
在幼年上学期间,莫奈喜欢在练习册上画嘲讽老师的画像——有正脸像,也有侧面像。16岁时,莫奈就已凭借此类漫画而小有名气。18岁时,莫奈受画家欧仁・布丹的影响,开始转向创作风景画。1862年,莫奈加入夏尔·格莱尔(Charles Gleyre)的独立画室,之后,莫奈接触到了印象派最重要的两大特点——户外写生和色彩研究。1870年,莫奈与第一任妻子卡米耶·汤希尔结婚,9年后,卡米耶去世。1872年,莫奈在勒阿弗尔与西斯莱、马奈、雷诺阿一起作画,创作了闻名于世的《日出·印象》。1873年,莫奈等一群年轻的法国画家成立了“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协会”,并于1874年3月举办了第一次“印象派”画展。1879年,莫奈在“第四届印象派画展”上展出了29幅作品,9月,卡米耶去世。悲伤之余,莫奈于同年创作了《临终的卡米耶》。1883年莫奈迁往吉维尼定居,同年,莫奈在吕埃尔的赞助下在巴黎举办了第二次个展。1884年参加乔治·普迪画廊的第三届国际美术展。1889年6月,莫奈与罗丹在巴黎乔治·普迪画廊举办了一次联展,1890年着手创作《罂粟花田》《白杨树》《麦草垛》系列作品,1891年在巴黎举办第四次个展。1892年,莫奈与第二任妻子爱丽丝结婚。1898年6月莫奈在巴黎乔治·普迪画廊再次举办个展,展出的61件作品大获好评。1903年在吉维尼花园中开始创作《睡莲》系列作品,这个主题一直延续到他去世。1926年12月5日,莫奈因患肺癌而去世,被埋葬在吉维尼圣·拉德贡德教堂的墓地。
在色彩上,莫奈在色块中寻找细微的变化,将色彩并置,灵活运用对比色、互补色、邻近色使明暗不再绝对,而是相比较的关系,以表达了特定时间、光线下的瞬间印象。此外,在画面的构图上,莫奈放弃了正面透视法的视角,采取远、中、近景层叠或多视角取景,近大远小、渐次渐远。在绘画方式上,莫奈忽视外轮廓线和画家的想象等其他构成因素,以快速作画的方式,使画面带有一种速写感,笔触或短促或平铺。。莫奈是一位多产的印象派画家,一生留下五百多件素描和两千多幅油画,代表作有《日出·印象》《干草堆》《睡莲》等。2019年5月14日,《干草堆》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破纪录1.107亿美元拍出。全世界各大艺术博物馆均藏有莫奈的绘画作品,如:奥塞博物馆(72幅油画)、马尔莫坦博物馆(75幅油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30幅油画)、波士顿的M.F.A.(近30幅油画),以及芝加哥艺术学院(30多幅油画)。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萨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美国小说家、作家、演说家。“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为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
1835年11月30日,马克·吐温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一个名叫佛罗里达的村庄,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律师,但收入微薄。马克·吐温在上学的时候就不得不打工。1839年秋,马克·吐温一家迁往密苏里州汉尼拔(Hannibal)的一个密西西比河边的港市,为他了解奴隶制从而进行创作奠定基础。1847年3月24日,马克·吐温的父亲死于肺炎。同年起,马克·吐温先后做了印刷所学徒、报童、排字工人、水手、淘金工人、记者等工作。1852年5月1日,马克·吐温在波士顿的幽默周刊《手提包》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拓殖者大吃一惊的花花公子》。1858年,马克·吐温回到密苏里州。在下密西西比河到新奥尔良的旅途中,他开始学习领航员技术并在两年后正式开始这一职业,直到南北战争爆发才停止。
1863年,他正式使用“马克·吐温”作为笔名。1865年在纽约一家杂志发表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被译为法语,在文学领域获得国际声誉,此后经常为报刊撰写幽默文章。1870年,马克·吐温与欧莉维亚·兰登结婚。婚后居住在布法罗,自己编辑发行《快报》,一年后因赔钱过多而出让。1873年,他同查·沃纳合写的《镀金时代》,是他第一部长篇小说。1876年,《汤姆索亚历险记》出版,马克·吐温的声名开始逐渐达到高潮。此后二十年间,他创作了大量名作。1895年,马克·吐温和妻女一起开始全球巡回演讲以偿还债务。1901年,马克·吐温担任了由他帮助成立的美国反帝国主义联盟(American Anti-Imperialist League)副主席。晚年马克·吐温因家庭不幸和社会的弊病而越发悲观,对于人生、世界感到困惑与迷茫。1910年4月21日,因冠心病不治逝世,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体裁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代表作品有《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5),《百万英镑》(1893)等等。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和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流露出对人道主义的关注和对民主制度的信仰,批判美国的种族主义、宗教偏见、社会不公和金钱丑恶,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的自由和平等的渴望。他对自然的描写也很精细,描绘了美国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
马克·吐温擅长幽默和讽刺的写作手法,且尽量用多种不同风格展现社会现实。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暴露激烈。马克·吐温在其作品中广泛使用口头语,使得人物可以在页面上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讲话,从而打破了19世纪文学中华丽散文的主导地位。同时,马克·吐温的影响还涉及文学以外,如由肯尼迪中心颁发的马克·吐温美国幽默奖,就是表彰那些以与吐温类似的方式影响美国社会的个人,他的若干名作被改编成电影等艺术体裁。

笔名由来
马克·吐温源自水手术语。马克·吐温曾当过领航员,在与其伙伴测量水深时,他的伙伴叫道“Mark Twain!”,意思是“两个标记”,亦即水深两浔(约3.7米,1浔约1.852米),这是轮船安全航行的必要条件。还有一个原因是,马克·吐温的船长塞勒斯,曾经是位德高望重的领航员,会不时为报纸写些介绍密西西比河掌故的小品,这位船长选择的笔名也是“马克·吐温”。1858年,塞勒斯船长发表了一篇预测新奥尔良市将被水淹没的文章。萨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的原名)决定对船长开个玩笑,就模仿他的笔调写了一篇非常尖刻的讽刺小品。谁知这篇游戏文章竟深深刺痛了船长的心,船长从此弃笔不写,“马克·吐温”这个笔名也从此在报纸上销声匿迹了。四年后,已经当上记者的萨缪尔得悉塞勒斯船长谢世的噩耗,为自己当年的恶作剧追悔不已,决心弥补这一过失,于是他继承了“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并以此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但亦有一说,指其在西部流浪时,马克·吐温经常在酒店买酒两杯,并要求酒保在帐单上记“两个标记”,这使其回忆起他的领航员生活,所以选择“Mark Twain”作为笔名。

人物生平
早年
马克·吐温于1835年11月30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门罗县一个名叫佛罗里达的小村庄,父亲是一个贫穷律师。马克·吐温是家中7个小孩的第6个,他只有3个兄弟姊妹在童年的贫苦生活中幸存。1839年,马克·吐温一家迁往密苏里州的汉尼拔,一个毗邻密西西比河的港市,这里成为他后来的著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圣彼得堡这座小城市的原型。那时,密苏里州是联邦的奴隶州,而年轻的吐温开始了解奴隶制,这成为往后在他的历险小说中的主题。1847年3月,当吐温11岁时,他的父亲死于肺炎。次年,五年级的他离开学校,成为一名印刷学徒。1851年,他成为一名排字工人,同时开始给他哥哥奥利安创办的《汉尼拔杂志》(Hannibal Journal)撰写文章、草稿和幽默文段。
青年
在他18岁时,他离开汉尼拔,先后在纽约市、费城、圣路易和辛辛那提市当印刷工人,还加入了新成立的国际印刷联盟——印刷商工会,他白天工作,夜里到图书馆学习。22岁时,吐温回到密苏里州。在下密西西比河到新奥尔良的旅途中,轮船的领航员碧士比(Horace Ezra Bixby)答应教授马克·吐温领航员技术,并要求他终身成为轮船领航员,这是当时全美国薪资第三高的职业,每月薪水250美元。马克·吐温在他1859年得到领航员执照之前,花了2年多时间,一丝不苟地研究密西西比河长达2000英里的沿岸水情。在训练期间,吐温说服他的弟弟亨利·克莱门斯与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工作。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工作的经历,被他写入传记《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Life on the Mississippi)中。
1858年6月21日,由于工作的轮船爆炸,亨利不幸去世。亨利的死对马克·吐温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吐温曾在亨利死前一个月,梦到亨利的死亡,这让吐温此后对玄学产生极大的兴趣。另一方面,亨利的死让吐温感到极内疚,并觉得他一生都需要为此负责,于是他继续在河上工作并一直当领航员,直到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影响了密西西比河的交通,马克·吐温才不得不停止这份工作。此后,他曾短暂加入南方邦联部队,写下了简稿《一场失败的战役的私人历史》(The Private History of a Campaign That Failed)记录这段经历。
1861 年,马克·吐温的哥哥奥利安出任内华达领地(NT)州长秘书,马克·吐温跟哥哥一起向西旅行,他们乘坐马车穿越了大平原和落基山脉,旅行了两个多星期,还参观了盐湖城的摩门教社区。吐温抵达内华达州弗吉尼亚市的一个银矿小镇后,成为康斯托克矿脉的一名矿工,但工作不太成功,他又到当地一家报纸,在作家朋友丹·德奎尔 (Dan DeQuille)手下工作。1863 年2月3日,他在这家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幽默的游记,首次使用自己的笔名“马克·吐温”。他在美国西部的这些生活和工作经历启发了19世纪70年代初出版的《艰难历程》的创作。
马克·吐温的第一部小说名作《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于1865年11月18日在《纽约周六报刊》首次发表,取材自吐温在加利福尼亚州生活的经历。这部作品本打算在阿特姆斯·沃德的关于美国西部风情的著作中收录,但由于马克·吐温未能及时写成这篇小说,转而刊登于报纸,该作为他赢得广泛的文学声誉。之后,《萨克拉门托联盟报》(The Sacramento Union)派马克·吐温去当时被称为三明治群岛的夏威夷做通讯记者,寄来当地情报。后来他又到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地报》(The Daily Alta California)工作,报社派他取道巴拿马运河从旧金山到纽约市,做巡回记者,在这期间他就不断寄出信件给报纸出版,讽刺而幽默地记录他的所见所闻,这些信件也成为他小说创作的素材。1867年6月8日,在工作单位的资助下,吐温乘“贵格会”号轮船前往环地中海地区游历,历时5个月,为他撰写讽刺幽默游记《傻子国外旅行记》奠定了基础,该书通过“傻子”对欧洲和中东的很多国家的批评来讽刺美国及西方的社会。也正是在这次旅行中,他遇到了查尔斯·兰登,看到了他妹妹欧莉维亚的照片,为自己的婚姻埋下伏笔。
中年
1872年,吐温出版了第二部旅行文学著作《苦行记》,该书也是《傻子国外旅行记》的续集。《苦行记》是吐温在内华达州等美国西部地区的后期生活的半自传式描述,其中反映了拓荒时代美国西部的野蛮,特别批判了当时美国社会对印第安人和从中国移民来的劳工的歧视与欺凌。这一时期,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入了马克吐温所命名的“镀金时代”,随之暴露出的贪赃纳贿、营私舞弊、巧取豪夺、假公济私、压制民主、种族迫害等社会弊病和丑恶现象,动摇了马克吐温以往对美国民主优越感的信念,唤醒了一个富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的良知,他开始作为一个社会批评家而崛起在美国文坛上。1873年的《镀金时代》是他第一部真正意义上批判现实的小说,由他和邻居查尔斯·达德利·沃纳(Charles Dudley Warner)合写而成,也是马克·吐温唯一一部与人合作的作品。1875年,马克·吐温应威廉·迪安·豪威尔斯之约,为《大西洋月刊》撰文。他以早年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舵手的生活为题材,写了7篇文章,后汇集成书,命名为《密西西比河的往事》。8年后,他回到家乡,把这本书扩充成为《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1883),体现吐温对浪漫主义的醒悟。1876年,吐温写了《汤姆·索亚历险记》来追忆他在汉尼拔的童年。吐温模仿自己小时候的性格,塑造出汤姆·索亚的性格来,这本书还引入哈克贝利·费恩为配角。
1881年,吐温在《王子与乞丐》中首次尝试写“乞丐”,但吐温在英国社会并没有足够丰富的阅历,因此内容不是很充实。在写作《王子与乞丐》期间,他完成了另一部游记《浪迹海外》,该书记录了马克·吐温在中欧及南欧旅行的过程。《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于1884年正式出版,令吐温成为更著名的美国作家。《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集,1876年夏天开始创作,较前作更为严肃。这部书成为美国大部分学校的必修书,因为该书以1850年代的美国奴隶制为历史背景之一,而哈克的不循规蹈矩和对于传统的反叛正契合当时很多同龄人的想法。
在这一时期,马克·吐温对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他与美国重要的发明家、电气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建立了良好的友谊,1886年,马克·吐温在特斯拉的实验室试验球状闪电,他还取得了若干发明专利,如“可调节和可拆卸服装肩带的改进”“历史问答游戏”“自粘剪贴簿”等。在他的作品如《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的部分故事中,还涉及了指纹识别等科学知识。
晚年
1894年,马克·吐温写了《傻瓜威尔逊》,塑造了一个富有斗争性的女黑奴罗克西的形象。在这前后,他的家庭遭到不幸:两个女儿一病一死,妻子的健康也恶化;他投资制造自动排字机失败而破产,再加上愈发认清现实的丑恶,马克·吐温作品中逐渐弥漫悲观主义。1895年,为了偿还债务,他决定外出旅行演讲,访问了夏威夷、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和南美等地。1897年写成《赤道旅行记》,其中讽刺并谴责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反对帝国主义成为他此后创作的中心思想。
1901年,马克·吐温担任了由他帮助成立的美国反帝国主义联盟(American Anti-Imperialist League)副主席。同年,吐温被耶鲁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1902年和1907年,密苏里大学、牛津大学分别授予他法学博士学位。1904年,妻子在意大利逝世。马克·吐温进入了事业的最后阶段。他早期作品如《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已有表现的对“人类”(实为对有产阶级)的悲观情绪,此时成了他一些作品的主调。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1900),散文《人是怎么回事?》(1906)以及其死后出版的故事《神秘的陌生人》(1916)等都展现出吐温对于人生、世界的困惑与迷茫。而在马克·吐温的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他口授、由他的秘书笔录的《自传》。
1909年,托马斯·爱迪生拜访了马克·吐温位于康涅狄格州的家,并拍摄了他的影像,部分镜头被用于两卷短片《王子与乞丐》(1909),这也是现存唯一的马克·吐温的影像资料。1910年4月21日,马克·吐温因冠心病不治逝世,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的伍德劳恩公墓(Woodlawn Cemetery),其墓志铭为:“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感情生活
马克·吐温在22岁时遇到了一位名叫劳拉·怀特的姑娘。劳拉与马克·吐温相遇于一艘名叫“罗伊号”的船上,虽然只有3天的短暂相处,马克·吐温对劳拉已产生了共度一生的想法,他本想与这位赠予他一枚金戒指为信物的劳拉姑娘继续交往,可后来,马克·吐温因弟弟亨利的去世陷入自责和苦痛中。后来,马克·吐温好不容易走出了悲痛,想继续和劳拉交往,他不仅写信给劳拉,还到劳拉的家中看望她。可是,24岁的马克·吐温的到来,让这个姑娘的母亲对他充满了怀疑和戒备。此时的马克·吐温脾气比较坏,他受不了劳拉的母亲对他的敌意,就甩手而去。
1867年,32岁的马克·吐温仍然单身一人。可就在这一年,在他前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认识了一个名叫查尔斯·兰登的男子,并经过查尔期·兰登看到了他的姐姐欧莉维亚·兰登的照片。看到照片上年轻漂亮的欧莉维亚,马克·吐温当时就有了对她一见钟情的感觉。1868年元旦,马克·吐温见到欧莉维亚,向她送上了新年祝福,并在她的公寓里待上了一段时间。1868年8月,马克·吐温再次前往欧莉维亚家做客,又待了两个星期,并向欧莉维亚提出了求婚,结果遭到了欧莉维亚的拒绝。原因是身为富家小姐的欧莉维亚认为,出身卑微且有着粗俗的抽烟喝酒行为的马克·吐温与自己并不匹配,她讨厌马克·吐温的雪茄不离手,大口喝烈酒这些不良的嗜好。但马克·吐温没有沮丧,再次见面时,他恳请欧莉维亚和他保持书信往来,并请她监督自己戒烟戒酒,并在戒酒期间不停地给欧莉维亚写情书。在此后的近两年时间里,马克·吐温给欧莉维亚一共写了184封情书,并且为了能够配得上欧莉维亚的身份,马克·吐温还不断地写作,并到处参加演讲。184封情书和变得越来越好的马克·吐温终于赢得了欧莉维亚的芳心。成名后,马克·吐温再次向欧莉维亚求婚,这次她同意了。1870年2月2日,马克·吐温和欧莉维亚·兰登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是哥伦比亚著名记者、文学家。代表作品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1927年3月6日,马尔克斯出生于哥伦比亚阿拉卡塔卡小镇。中学时期,马尔克斯就展现了优秀的文学功底,大学期间则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毕业后不久后任《观察家报》记者。1955年,由于报道海难幸存者的事迹,揭露了海难真相而被迫离开哥伦比亚,任《观察家报》驻欧洲记者。1967年,出版魔幻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受到全球热捧;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后,出版长篇爱情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纽约时报》评价该小说:这部光芒闪耀、令人心碎的作品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2014年4月17日,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发展和拉美文学的崛起产生很大影响,一度引领了拉美文学风潮,作品曾多次被欧美国家选为最佳外文小说。

海伦·凯勒

海伦·亚当斯·凯勒(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国作家、社会运动家和教育家,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
188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的坦斯甘比亚镇。她的父亲亚瑟·凯勒是美国南北战争时的南军上尉,母亲凯蒂·亚当斯是亚瑟·凯勒的第二任妻子。出生19个月后,海伦·凯勒因一场高烧永久性地失去了视力和听力,无法像普通孩子一样交往和学习。1887年3月3日,海伦·凯勒在波士顿的柏金斯盲人学校找到了恩师,安妮·莎莉文。此后,莎莉文一直陪伴在海伦·凯勒身边,指导和帮助她学习,与她一同参加社会活动和巡回演讲。1900年9月,海伦·凯勒进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就读。海伦·凯勒自1904年从大学毕业之后,便投身于社会运动和盲人教育事业之中,为贫民、残疾人和黑人争取权益。1968年6月1日,海伦·凯勒逝于美国康乃狄克州,享年88岁。
海伦·凯勒通过不懈努力,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希腊等多种语言,并完成了十余部著作。她的主要代表作品有自传《我的生活》《我的信仰》和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作品传递出来的奋斗的精神给后世带来了深远影响。此外,海伦·凯勒还是一名社会主义者和教育家,她四处参加社会运动和演讲,主张消除社会上的不平等,并致力于助推盲人教育事业发展。后来,海伦·凯勒因杰出的社会贡献,获得了哈佛大学的荣誉学位、总统自由勋章、十大英雄偶像、“世界十大杰出妇女”等荣誉。

简·方达

简·方达(Jane Fonda),1937年12月2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美国影视演员、制作人、模特、健身教练。 
简·方达开启演艺生涯的契机是与父亲 亨利·方达共同出演舞台剧《乡下姑娘》。1960年通过出演喜剧影片《金童玉女》,正式进入好莱坞。在好莱坞期间简·方达斩获多项荣誉,其中包括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美国电影奖等。出道后,简·方达通过《云雨春心》《女贼金丝猫》《新婚燕尔》等电影进入大众视野,紧接着以《太空英雌芭芭丽娜》中金色卷发的芭芭丽娜的形象成名。随后,简·方达迎来了自己的事业丰收。1969年,因出演电影《孤注一掷》而首次获得第42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两年后的1971年,凭借电影《柳巷芳草》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夺得影后的简·方达并没有停下脚步,紧接着出演了电影《一切安好》《加州套房》《跃马山庄》等,不断活跃在荧幕上。其中,电影《朱莉娅》还为她赢得了第5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1978年凭借在战争影片《荣归》一名美国军官的妻子的角色,简·方达再度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达成了两次获得影后的成绩。两年后,她又凭借《中国综合症》中新闻女主播的角色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1982年,简·方达策划了电影《金色池塘》并与父亲共同出演,为父亲赢得了奥斯卡影帝。1991年,简·方达宣布息影。
息影十四年重回荧幕后,简·方达的首部作品是电影《怪兽婆婆》,上映后以2400多万美元拿下周末票房榜首。复出后至今,简·方达的作品频率较从前有所下降,2014年-2021年间出演的主要作品有Netflix喜剧剧集《同妻俱乐部》,在这部剧集中简·方达还担任了制作人,随后又陆续出演了《乔治亚法则》《白宫管家》《夜晚的灵魂》以及2023年最新上映的《追星奶奶团》等影视作品。期间,简·方达获得了第42届AFI终身成就奖、7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和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职业金棕榈奖。
除了演员的身份以外,简·方达还是健身教练和积极的社会活动家。自80年代起,简·方达就热衷于女性健身事业,她录制的健身录影带创下销量记录,并开创了自己的健康品牌。社会活动方面,简·方达热衷于女权活动、反战活动和环保活动当中。

但丁·阿利吉耶里

但丁·阿利基耶里(Dante Alighieri,公元1265年-公元1321年),13世纪末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形成的推动者,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以长诗《神曲》(原名《喜剧》)而闻名。
但丁出生于佛罗伦萨一个衰落的贵族家庭。他曾接受拉蒂尼等学者的教育。年轻时,但丁深受“温柔的新体”诗派影响,创作了多首十四行诗,用以表达对少女比雅翠丝的爱慕,并在之后集结成诗集《新生》。在政治方面,但丁参与佛罗伦萨公共事务,曾加入医生和药剂师行会,成为人民首领特别会议的一员。在贵尔夫党内战中支持白党,因其提议两党领袖流放以维护和平而著称。但丁反对教皇干预政治,致力于维护佛罗伦萨的独立和共和国利益,但最终因政治斗争被迫流亡。
流亡期间,但丁经历了个人和政治生涯的重大转折。在这一时期,他完成了《飨[xiǎng]宴》和《论俗语》,后者为意大利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流亡生活使他深刻观察到了意大利社会的混乱和教廷的腐败。他强烈批评佛罗伦萨及其他城邦的党派斗争,并反对罗马教廷的干预。1311年,他选择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七世,撰写了《帝制论》,提出政教分离、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但未能见证其实现。晚年定居拉文纳,专注于《神曲》的创作,于1321年逝世。
但丁的文学思想方面紧密结合了宗教与情感,聚焦于美与丑,善与恶的标准。在作品中但丁大量使用象征手法,提倡美源于上帝,强调艺术需要写实。在诗学方面,但丁强调诗歌作品所具有的多重含义,风格上则受到“温柔的新诗”影响,展现真挚的情感,同时强调使用民族语言进行创作的重要性。政治思想方面,但丁提倡政教分离,反对教权过度干预世俗政务,同时提出并推崇“世界帝国”的理念,希望能通过全球统一的帝国达成世界的和平。在伦理思想方面,但丁同时受到基督教与古希腊罗马的道德伦理观的影响,提出了“三超德”与“四枢德”的概念。但丁的作品和思想不仅展示了其时代的复杂性,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诗学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作品《神曲》被认为是中世纪的政治、历史和伦理的画卷,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早期经历
但丁于1265年生于一个过去显赫却逐渐衰落的贵族家庭。他的曾祖父参与过十字军东征,而父亲则是一名商人,积极参与当地的政治生活,隶属于代表市民和小贵族利益的贵尔夫党。但丁自幼接受拉丁尼等名师的指导,深入学习神学和古典文学,成为一位博学的学者,这为他后来创作《神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丁在9岁时遇见了一位年仅8岁的少女比雅翠丝,对其一见倾心,将其视为自己爱情燃起的对象。比雅翠丝的形象对但丁之后的创作生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仅促使但丁创作了《新生》这一诗集,还成为了但丁《神曲》之中的指引者。《新生》这一诗集由但丁一直以来写给比雅翠丝的诗歌与散文集结而成,深受当时盛行的“温柔的新体”诗派影响。这部作品的诞生也标志着其作为一名诗人的成熟。然而最后但丁与其并未成为眷属,比雅翠丝在24岁时死亡,但丁也与她人达成婚姻。
但丁早期的诗人生涯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283年开始至13世纪90年代早期,这是他的学徒时期,受到卡瓦尔康提等温柔新体派诗人的影响,但丁创作了许多情感细腻的诗歌。第二阶段以对心上人贝雅特丽齐的赞美为主,这一时期的创作集中体现在了著名的《新生》中,记录了但丁对贝雅特丽齐的深切爱恋及其去世后的哀伤。第三阶段是但丁开始转向哲理诗的创作,他的诗歌开始融入更多哲学思考。
政治斗争
十字军东征后,意大利逐渐成为东西方交通的枢纽,工商业迅猛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然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政治上的分裂与动荡。意大利城邦之间,以及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的斗争,加剧了局势的复杂性。在这个背景下,佛罗伦萨出现了基白林党与贵尔夫党的对立。前者主要由封建贵族组成,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而后者则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支持罗马教皇,两者内部斗争激烈。
但丁的政治生涯始于加入佛罗伦萨的医生和药剂师行会,这是当时从政的必要途径。1286年,但丁代表该行会参与市政事务,成为特别会议的成员,正式步入政坛。
1289年,他参与了康帕耳迪诺战役,助推贵尔夫党击败基白林党,从而奠定了佛罗伦萨的政治格局。战后,但丁成为佛罗伦萨行政官员,以共和国的利益为重,力图抵制教廷对佛罗伦萨政治的干预。在任期间,他致力于挫败教皇对佛罗伦萨内政的干涉企图。1299年,但丁就任公社委员会委员,其职责是规划城市的道路,1300年,但丁被任命为佛罗伦萨最高执政机关六大执行委员之一。
然而,贵尔夫党的内部分裂为白党和黑党,使政治局势变得更加复杂。黑党想要借助教皇的势力,而白党主张城市独立与自由。但丁属于两党之中的白党。他曾建议流放两党的领导人,包括他的好友卡瓦尔坎蒂,以平息党派之争。
政治生涯后期,但丁反对教皇并批评盲目支持教皇的同僚。在黑党利用教皇势力夺权时,他作为特使前往罗马,企图与教皇谋求和解,但没有成功。1301年,黑党在教皇和法国军队的帮助下掌握了政权,并对反对派进行迫害。
在这次迫害活动中,但丁因被诬陷犯有贪污、反对教皇、危害共和国和平等罪名,最初被判罚款并流放两年。由于他拒不认罪,又拒绝缴纳罚款,判决最终改为终身流放。
漂泊生涯
1302年后,但丁的生活发生了重大转折。他最初试图通过政治手段回归故乡,甚至企图建立第三方力量以对抗掌权的黑党。然而,很快他意识到,当时意大利的政治斗争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底层民众的痛苦。这种认识使他逐渐淡出政治舞台,转而投身于诗歌创作。
流亡期间但丁游历了意大利多个城市,期间还曾远赴巴黎深造神学和哲学,为《神曲》的创作进行积累。在这段时间里,但丁的文学和思想活动并未中断,反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304年,他开始撰写《论俗语》一书,至1305年完成。这部著作深刻地批评了当时贵族和教士推崇拉丁文而轻视民间语言的做法,强烈主张以意大利方言为基础,发展出一种统一的意大利民族语言。他认为,新时代的人民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新思想。《论俗语》不仅是语言学的重要作品,也体现了但丁对意大利民族统一的理想和追求。
在流亡期间,但丁还创作了《飨宴》这部未完成的作品,这是一系列用意大利语撰写的哲学抒情诗。这些诗歌不仅表达了他与普通民众的深厚情感,还试图教育人们正确理解人生意义,并通过传播普遍的哲学知识来减少社会纠纷。
1308年,亨利七世成为德国皇帝,但丁希望通过亨利七世达成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联络其他流亡者,希望亨利能实现公正,帮助他们返回家园。同时,他撰写了《告意大利各王公和人民书》以及著名的政治论文《帝制论》些作品中,但丁提出了政教分离的观点,认为王权高于一切,反对教会对政权的过多干预。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意大利新兴市民阶级的愿望和需求。
但丁的政治观念在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后,最终集中在支持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构想上。他坚决反对教皇干预世俗政权,认为只有皇帝能统一分裂的意大利。然而,亨利七世在1313年逝世,使得但丁回国的梦想破灭。
但丁的长期流亡生活让他深刻接触并了解了意大利社会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各城邦之间的敌对和内乱,以及罗马教廷的腐败。他在诗作和政治论文中均表达了对现状的深刻批判和改变的强烈愿望。
晚年生活
在放逐期间,但丁的足迹遍及意大利北部,有观点认为他曾到访过法国巴黎。他晚年在拉文纳的生活主要是潜心于学习、阅读和创作诗歌。他在这段时间内完成了《神曲》,《神曲》是一部集诗歌、哲学和神学于一体的伟大作品,其中的“天堂篇”是在1321年完成的。这部作品历时近二十年,被誉为中世纪的“伊利亚特”。
1321年,但丁完成“天堂篇”后,接受了拉文纳统治者的请求,前往威尼斯进行外交谈判,但不幸在此过程中染上了疟疾。同年9月14日,但丁在拉文纳逝世,没能回到他的故乡,享年56岁。他的葬礼由拉文纳的统治者及市民举全城之力共同操办,以诗人的称号与规格被安葬在圣芳济教堂旁。拉文纳的领主曾计划在其墓碑上镌刻由拉文纳的诗人撰写的纪念诗,但不久后领主失去了拉文纳的土地,这一计划最终也没能实现。
但丁在生涯末期进行的《论俗语》的创作,最终也没能完成,这一部作品的创作目的在于为那些想要写诗 人提供一些指导。这部作品但丁原计划写成四个部分,但由于其死亡,这部作品最终仅仅留下了两个部分。另有说法是已经完成,但剩下的两个部分遗失了。
但丁逝世后不久,有人将烛灯从教堂祭坛上移至他的墓前,表示对但丁的尊敬。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他是作家也是自然科学家和画家,是魏玛古典主义的著名代表,世界文学的杰出人物之一。
歌德出生于一个富贵家庭,父亲要求歌德必须学习法律,于是16岁时歌德考入莱比锡大学,但是他的心是向往写作的。他在1773年写的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和1774年发表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使他声名大振。
随后歌德开始研究自然科学,并且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且在1788年回到魏玛后担任戏剧导演。1794年歌德创作出了《浮士德》等代表作。直到1832年3月22日,歌德病逝,他的临终遗言是:“亮些!再亮些!”,并于3月26日葬于德国魏玛诸侯墓地。
歌德对世界文学影响巨大,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8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创作还把德国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基雅维利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1469 年5月3日-1527年6月21日),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他的思想倍受争议,公评两极分化,他被人们称为“现代政治学之父”,同时也被称为“最凶残的马基雅维利”。
马基雅维利于1469 年5月3日出生于佛罗伦萨的一户律师家庭,早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494年佛罗伦萨共和国重建后,马基雅维利进入仕途,多次出访他国并帮助佛罗伦萨组建国民军队。1512年,美第奇家族重返佛罗伦萨,马基雅维利遭到罢官和放逐。在野期间,他坚持研究与写作,并根据自己的从政经验撰写了《君主论》一书并将其献给美第奇家族。1519年,马基雅维利被美第奇家族重新启用并负责编撰史书。1527年佛罗伦萨起义,共和制度光复,马基雅维利未能如愿继续担任官职,最终在同年逝世。
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包括《君主论》《李维史论》《兵法》《佛罗伦萨史》等

人物生平
早年教育
马基雅维利于1469 年5月3日出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祖辈是佛罗伦萨的贵族,曾出过13位政府首长和53位执政官,马基雅维利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能够作诗。马基雅维利七岁入学,十二岁半时便能够使用拉丁文进行写作。他对拉丁文和意大利的古典文学、史学十分熟悉,特别是罗马共和国政制以及西塞罗等人的论辩和社会哲学。

从政经历
出使多国
1494年,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被宗教改革家萨沃纳罗拉领导的起义推翻,共和制度得以恢复,同一时期年轻的马基雅维利进入共和政府担任助理员。1498年,萨沃纳罗拉被反对派推翻并被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指为异端,他被绞杀并焚尸,萨沃纳罗拉的下场让马基雅维利印象深刻,他对此曾说:“一切武装的先知胜利了,没有武装的先知失败了”。
萨沃纳罗拉刚被处死,1498年6月19日,马基雅维利便出任佛罗伦萨第二秘书厅秘书长,同年7月又被任命为“十人委员会”的秘书,负责处理外交与军政事务。此后十四年的政治生涯中,他访问过法国、德国、罗马教廷以及意大利的各城邦并与诸多当权者有过接触和交流,对于这些当权者的观察以及与他们交流的内容许多都成了日后《君主论》的组成部分。在与各国当权者的接触中,马基雅维利深刻感受到这些君主未能省时度势,抑制自己的个性,而是期望通过用个性来改造形势,他的这一观点也在日后成了《君主论》中的统治术的核心观点。在他国访问期间,马基雅维利凭借自身对社会政治明锐的洞察力撰写各国情况报告,成为了佛罗伦萨政府的智囊人物。
军事改革
马基雅维利早年目睹了佛罗伦萨因为雇佣军不忠而遭受的一系列的军事失败,例如在对比萨的战争中,佛罗伦萨的雇佣军长通敌导致战败,雇佣的法国和瑞士雇佣军在出战前还劫掠了佛罗伦萨,没有军队的佛罗伦萨在面临罗马涅的军事威胁时也不得不求助于法国。同时,马基雅维利总结了萨沃纳罗拉失势的教训,将其归因为萨沃纳罗拉没有掌握自身的武装力量,于是他毕生都在追求帮助佛罗伦萨建立自身的国民军部队。
1505年,马基雅维利写了《论佛罗伦萨臣民军队组织化》并获得佛罗伦萨政府首脑索代里尼的重视,索代里尼命马基雅维利组建国民军。次年,最高会议在马基雅维利的提议下组建了专门负责监管军队重建工作的“国民军军令局”,并任命马基雅维利为局长。
随后,马基雅维利向佛罗伦萨各地招募军人,并规定军官和骑兵必须是佛罗伦萨市民,村民只能担任步兵。新组建的部队以瑞士军队的训练方式进行训练,1509年,马基雅维利率领的国民军在比萨围城战中获得胜利,佛罗伦萨重新收复比萨,马基雅维利凯旋,佛罗伦萨举国欢庆。
罢官生活
1512年,佛罗伦萨国民军在普拉托被西班牙、罗马教廷等势力组成的联盟军击败,在西班牙的军事威胁下,佛罗伦萨投降,美第奇家族也通过贿赂联盟军得以重返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重新掌权后,马基雅维利被解除公职并被判处监视居住一年和高昂的保证金。但一年后,他又因为卷入针对美第奇家族的未遂政变被投入监狱并遭到刑讯逼供。1513年2月,红衣主教乔瓦尼·德·美第奇在罗马被推选为新教皇,乔瓦尼成为了第一位担任教皇的佛罗伦萨人,佛罗伦萨全城欢庆,马基雅维利也因此在3月获得赦免。
被罢官后,马基雅维利和妻儿子女搬迁到佛罗伦萨附近的村庄居住,过上了农民的生活。马基雅维利一家生活拮据,他还曾因为欠税被传唤。但即便如此,马基雅维利将生活分成了两截,白天在田间劳作,夜晚回到家书房换上朝服,继续阅读古典著作,进行研究写作。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完成了包括《君主论》在内的四部经典名著(《君主论》《李维史论》《曼陀罗华》《兵法》),奠定了他政治学家、史学家、军事著作家、剧作家的地位。
1515年,马基雅维利将《君主论》献给美第奇家族,但该书在当时并没有受到美第奇家族的重视。倍感失望的马基雅维利转而继续潜心研究治国之道,并在1517年(一说1519)年完成了讨论古罗马共和制度的《李维史论》,此后又写作了第一部近代军事著作《兵法》。
重新启用
1519年,洛伦佐·德·美第奇去世,接任佛罗伦萨权力的是他的表弟红衣主教朱利奥,也就是后来的教皇克雷芒七世。由于朱利奥与马基雅维利的一位挚友有亲戚关系,马基雅维利在1520年被引荐并被美第奇家族再次启用,朱利奥委托他撰写佛罗伦萨史。同样是在1520年,马基雅维利还受教皇乔瓦尼·德·美第奇的咨询,撰写《论洛伦佐死后佛罗伦萨事务》意见书,主张恢复佛罗伦萨的共和制度。

共和光复
1525年,面对西班牙军队的进攻,马基雅维利被任命为“城防五人委员会”的首长,负责加强佛罗伦萨的城防工作,但面对内外严峻形势,佛罗伦萨人民在1527年5月再次起义推翻了美第奇家族的统治,共和政体光复。马基雅维利希望能够恢复曾经在“十人委员会”的职务,但最终没能如愿。一个月后,马基雅维利去世。

伏尔泰

伏尔泰(法文:Voltaire,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原名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法文:François-Marie Arouet),18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启蒙学者,同时也是思想家、政论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作为“无所不能的人”。
伏尔泰出身于法国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十岁入贵族中学,热衷于学诗写诗并结识数位后任高官的同窗学子,不久因写诗得罪摄政王,在狱中写出悲剧《俄狄浦斯王》、构思史诗《亨利亚特》,后均获成功或一定程度的好评。三十二岁时伏尔泰与一小贵族发生口角,复被逐往英国,在英三年因祸得福,广交良友、熟读先进哲学、科学著作,写出二十四封《英国通信》(后增两封,改书名为《哲学通信》)。三十五岁伏尔泰返回法国,在动荡中草成《查理十二世传》,争取到在伦敦出版部分《路易十四时代》,四十岁应邀住进热爱科学的夏特莱侯爵夫人的西莱别居,此后在较安定的十五年中写出许多著作。侯爵夫人辞世后,伏尔泰应普鲁士腓特烈大王之请去柏林,初以为寻得理想的“开明君主”,后于一七五三年夏失望而归,次年,伏尔泰决心过“独立哲人”的生活,以渐趋老弱之躯,在法瑞边境购地定居,接待来自全欧的进步人士、散发声讨封建暴政的辛辣檄文,以其崇高声望大力支持《百科全书》出版。八十四岁,伏尔泰始获准移住巴黎,三个月后精力衰竭而与世长辞。
伏尔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伏尔泰拥护自然法学说,从自然法论的立场出发来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和教会的统治,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还开创了理性主义史学,把对封建专制和维护其存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批判,作为其理性主义史学的题中之意。除此之外,伏尔泰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伏尔泰的代表作有《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俄狄浦斯》等,仅18世纪末由博马舍编辑出版的伏尔泰全集就有17卷,搜集作品260余种。此外伏尔泰还与多达700人以上的人通信,已知的信件有10000多封,这些文字总计在3万页以上。
伏尔泰崇尚实践活动、不骛空谈,他始终跟着科学发展的步伐,使牛顿和洛克的思想在法国得以流行。伏尔泰主张在理性的基础上创建一个由自然神论为主宰的社会,为无神论的发展铺平了前进的道路,他的法政思想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扫清了观念和制度上的障碍,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诞生,他关于自由、平等的思想直接为1776年的美国独立战争和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伏尔泰于1791年被尊为大革命先驱,正式安葬“先贤祠”。

维克多·雨果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人道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被称作法国的莎士比亚。
雨果出生于法国贝桑松,天生颖慧,未成年时就开始写诗。成年后创作出了《巴黎圣母院》等作品,并且积极参加政治活动,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任贵族院议员,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后流亡国外。1870年返回巴黎,此后写出《九三年》《悲惨世界》等作品。1885年5月22日,雨果于法国巴黎逝世,享年83岁。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在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他的创作反映了19世纪法国的重大历史进程和文学进程。

文学新秀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其父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后宣誓效忠波旁复辟王朝,其母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是一名天主教徒。出生6周后,雨果随父母到处奔波。雨果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16岁时写出《永别了,童年》。17岁时参与主编《文学保守者》杂志,后在杂志上发表了114篇文章和22首诗。1820年,雨果获“金鸡冠花奖”,后年仅19岁的雨果就成为了法国图卢兹学院院士。1821年6月26日,雨果母亲去世。此后,父亲不支持雨果兄弟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导致雨果兄弟生活艰难,但仍默许他们进行创作。
职业作家
雨果对戏剧始终怀有兴趣,1826年8月,写出剧本《克伦威尔》。后来《〈克伦威尔〉序》的发表轰动了法国文坛,被视为浪漫主义的宣言书。三年后,雨果写成悲剧《玛丽容》,这个戏剧彻底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戏剧规定。1828年,他出版了《死囚末日》。1830年,雨果写出了《欧那尼》,这部剧本的问世,是古典主义文学流派与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最后是以浪漫主义的胜利告终的。除戏剧之外,雨果在小说界中也占据重要地位。1831年,雨果写出了浪漫主义代表作《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使29岁的雨果进入世界一流作家的行列,1832年《克洛德·格》面世,这两部小说描写的都是当时不公正的酷刑,体现了对于当时权势者的谴责。后来他又写了一部反映现实的戏剧《国王取乐》。
政治生涯
1840年开始,雨果暂停文学创作,开始投身于政治活动。童年的动荡、青年的磨难,使雨果对政治有一种天生的敏感。他希望跻[jī]身上流社会的政治生活,他渴望成为“精神领袖”。在1841年1月,雨果取得了入驻法兰西学院的通行证。入选法兰西学院院士后不久,雨果就成了学院的领导人。
1845年,雨果被国王任命为七月王朝上议院的成员,1848年,被人民选举为第二共和国国民议会的议员。1851年末,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政变,自封为拿破仑三世,上台后实行恐怖政策,镇压反抗者。雨果作为反对拿破仑三世的主要人物,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晚年高峰
流亡途中,雨果又重新回到文学创作中,其间创作的《惩罚集》于1853年出版,成为他的又一代表作。1856年,雨果写出来了轰动一时的《历代传说》。在雨果之前,法国诗坛上还没有人敢于回顾和研究人类的全部历史,《历代传说》不仅形象地描述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而且也蕴含着作者对人类命运和价值的深刻反思。1862年,雨果又创作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它使雨果登上了他一生的文学顶峰。在《悲惨世界》之后,雨果又在186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海上劳工》,这是一首歌颂忘我劳动和牺牲精神的颂歌。1869年,雨果在瑞士洛桑主持和平大会。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回到法兰西之后,雨果到处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团结起来抗击德国侵略者,保卫祖国,并且重新出版了《惩罚集》,用获得的报酬买了2门大炮支援人民革命。1871年,雨果当选国民大会代表。
1874年,雨果的又一部力作小说《九三年》出版,这是雨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1876年1月,雨果被提名为参议院候选人,并在第二轮中入选。在1877年至1883年他陆续出版了《历代传说》第二集、第三集,诗集《做祖父的艺术》和《精神的四种风向》。1885年5月22日,雨果逝世,享年83岁。雨果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是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中辉煌的文化遗产。

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年9月15日-1976年1月12日),原名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Agatha Mary Clarissa Miller),出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尔奎,以文学博士学位毕业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英国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
1890-1905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度过了舒适快乐的童年时光,六岁时父亲商业受挫,家境衰落,一家搬到法国南部的帕安定居,这一时期阿加莎开始识字并阅读大量文学作品。1905年,阿加莎转至巴黎学习音乐,期间又多次转校,这一过程中阿加莎逐渐发现自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09年,母亲重病到埃及修养,阿加莎在开罗初步接触到了社交活动。1912年,她认识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阿奇尔,两年后二人结婚。不久一战爆发,阿加莎回到英国从事红十字志愿队的救护工作,这一期间她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1920年,阿加莎创作了侦探小说处女作《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欢迎。1926年,阿加莎的母亲去世,丈夫出轨,她离家出走,失踪了十一天。1930年她嫁给了性格相投的考古学家马克斯·马洛温,他十分支持阿加莎的小说创作,二人一同游览世界各地。这段丰富多彩的爱情生活为阿加莎提供了不竭的创作灵感,之后她陆续创作了《古墓丽影》《悬崖山庄奇案》《东方快车谋杀案》《云中命案》等作品。1947年,阿加莎为庆祝英国玛丽王太后八十大寿创作了广播剧《三只瞎老鼠》。1950年,她的《谋杀启事》问世。同年,阿加莎成为英国皇家文学院会员,1956年,阿加莎·克里斯蒂获得埃克塞特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73年,阿加莎完成了她的绝笔之作《命运之门》。之后她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1975年,波洛系列最后一部小说《帷幕》出版。1976年1月12日,85岁的阿加莎于英国牛津郡的家中去世,生命落下帷幕。
阿加莎的作品表达了一位侦探小说作家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关切,她描写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洞察人性与道德,强调被压迫的女性应该独立自主;她多层次的叙述手法,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都具有严密的逻辑,她将侦探小说创作推向高峰;她的人物塑造多面立体,能够通过心理学分析的角度呈现人物。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问世,使从爱伦·坡开始的西方古典派侦探小说到达鼎盛的“黄金时代”,她也被评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中“人类史上最畅销的著书作家”。同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创作及人生经历在当时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她曾获美国推理作家协会评选的杰出作家奖(Grand Masters Prize),CBE勋章(不列颠帝国高级勋章Comman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她曾受到法国总统戴高乐、英国王太后玛丽的青睐,并于1971年被授予DBE勋章(大英帝国女爵士勋章 Dame Commander)。阿加莎一生中创作了许多无法超越的经典,成为众多英国人的偶像,后世还通过博物馆展区、“阿加莎奖”、纪念邮票等方式纪念她,阿加莎·克里斯蒂不仅是一名女作家,更象征着一个侦探小说时代、一种推理情怀。

安东尼·霍普金斯

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1937年12月31日出生于英国威尔士,影、视、剧三栖演员、导演、制作人,毕业于皇家威尔士音乐戏剧学院。
1957 年,霍普金斯从威尔士皇家音乐与戏剧学院毕业后,进入伦敦的皇家戏剧艺术学院学习。1965年加入皇家国家剧院,出演过《李尔王》《麦克白》等经典剧作。1985年,他因在戴维·黑尔的舞台剧《真理报》中的表现获得劳伦斯·奥利弗奖。
1968年,霍普吉尼斯出演个人首部电影《冬之狮》,正式进军大银幕。1972年他凭借《战争与和平》中皮埃尔·别祖霍夫一角获得第26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男主角奖。1992年第64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安东尼·霍普金斯在惊悚片《沉默的羔羊》中的标志性表演为他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主角,尽管他所饰演的汉尼拔只出场21分钟,但他仍旧被美国电影协会列为100年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派。2020年《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上映,83岁的安东尼·霍普金斯在其中饰演一位患有痴呆症的父亲,他的动情演绎被《卫报》评价为“惊人”“打动人心”,也让他时隔29年再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主角,成为了奥斯卡最年长的最佳男主角得主。此外,他因《告别有情天》(1993年)、《尼克松》(1995年)和《教宗的承继》(2019年)三度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因《勇者无惧》(1997年)一次提名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在商业电影方面,他在漫威电影《雷神》系列中扮演了雷神的父亲奥丁。
在电视方面,他也取得了很多成绩。1972年,他因《战争与和平》英国电视学院奖最佳男演员奖。此后他凭借《林德伯格绑架案》(1976年)和《地堡》(1981年)两次获得黄金时段艾美奖限定剧或电影杰出男主角最佳男演员奖。近年来,他在2016年开播的HBO科幻系列剧《西部世界》里扮演的罗伯特·福特博士是该剧的灵魂人物,成为他在电视荧屏的经典形象之一。2024年7月18日,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的电视剧《将死之人》在Peacock播出。
1993年,他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爵士称号,以表彰他在戏剧方面的贡献。此外,他还获得了3座终身成就奖奖杯,分别为2006年第63届美国金球奖终身成就奖,2008年第61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终身成就奖,以及2021年棕榈泉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俄国著名小说家,出生于莫斯科一个低层贵族家庭,生活在俄国农奴制经济崩溃、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期,年轻时便表现出对文学的天赋和兴趣,1845年发表的处女作《穷人》惊动文坛,被称为“新的果戈理”。他的一生波折坎坷,曾因传播反动文章被俄国沙皇政府判处死刑,后来得以免除并流放于西伯利亚。获得赦免后,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59年前往圣彼得堡,与兄长创办了《时代》杂志,再次受到文坛关注。他后期的代表作包括《地下室手记》《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等。1881年2月9日,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世长辞,享年59岁,最终被安葬于圣彼得堡的涅夫斯基大修道院。
独特的经历影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和创作,哲学家巴赫金发现其小说中独特的“复调”描写形式。同时,他小说中对小人物的刻画、心理分析的方式,都与同时代的果戈理、托尔斯泰等作家有所区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形成了一套以对“人”的理解和关于“人”的特殊哲学为核心的世界观,作品深受俄罗斯宗教文化中圣愚传统的影响,其中的宗教意识也包含着“复杂性”和“矛盾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不仅触动了生于1865年至1880年间的俄国一代人,也影响了20世纪的欧洲哲学,同时其作品也对俄国和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范式产生重要影响。他曾获得法国作家纪德、俄国小说家高尔基和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等人的赞誉,但同时他的创作才能也受到哲学家H.A.别尔佳耶夫和小说家纳博科夫等人的质疑。

拉尔夫·费因斯

拉尔夫·费因斯(外文名:Ralph Fiennes),1962年12月22日出生于英国萨福克伊普斯维奇,毕业于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英国男演员、导演、制片人。
拉尔夫·费因斯曾考入皇家国立剧院练习演技。1991年,因参演犯罪嫌疑片《主要嫌疑犯1:致命代价》进入娱乐圈。1993年,主演战争片《辛德勒的名单》,凭借饰演纳粹军官一角入围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打开国际知名度。四年后,凭剧情片《英国病人》入围第6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达到事业巅峰。
1999年,首次参与爱情电影《奥涅金》的制片工作,顺利从演员过渡到制片人身份。2002年,其主演的电影《红龙》《曼哈顿女佣》陆续上映,从艺术片领域涉足至商业电影领域。
2005年后,他陆续参演了多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成功塑造伏地魔形象,入围第15届MTV电影奖最佳反派。2012年,拉尔夫·费因斯的导演处女作《科里奥兰纳斯》上映,使他顺利从演员身份过渡至导演。两年后,凭喜剧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入围第72届金球奖电影类音乐/喜剧片最佳男主角和第6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主角等多个重要奖项。
2015-2022年间,拉尔夫·费因斯还陆续参演了《假日惊情》《白乌鸦》《菜单》等影片,均获不俗成绩。截至2023年,拉尔夫·费因斯仍有《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秘密会议》《彼得堡旋转木马》等多部作品待上映。2023年9月29日,他参演的短片《捕鼠者》上映。同月30日,拉尔夫·费因斯参演的短片《毒药》上映。2024年5月11日时光网发布消息,拉尔夫·费因斯主演的电影《惊变28年》定档于2025年6月20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