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科技专家明星列表

伽利略·伽利莱

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1564.2.15-1642.1.8),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工程师、近代自然科学创始人。其成长于比萨城,在帕多瓦大学从事教职并取得科学成就,后因研究成果与当时的社会权威思想相悖,被罗马教廷判处终身监禁。1642年病逝于佛罗伦萨郊外别墅。
伽利略研究了速度和速率、重力和自由落体、相对论原理、惯性定律、弹丸运动规律,描述了钟摆和 "流体静力平衡 "的特性,发明了初期温度计和各种军用指南针,还从事应用科学和技术工作。他改进望远镜并观测到木星的四颗最大卫星和土星环,确认了金星相位变化,推理了月球陨石坑和太阳黑子。1611年到罗马并担任林嗣科学院的院士。1616 年因为与圣经矛盾,罗马宗教裁判所调查认定哥白尼的日心说是愚蠢、荒谬和异端的。伽利略后来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1632年)中捍卫了他的观点,该对话被曲解攻击教皇乌尔班八世,造成伽利略和教会的疏远,最终导致被宗教裁判所以宗教异端的名义所审判,被被迫放弃信仰,在软禁中度过了余生。在此期间,他撰写主要涉及运动学和材料强度的总结性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Two New Sciences,1638 ),被称为科学发展史的基石之作。伽利略的发现和著作动摇了当时的神学理论基础“地心说”,向世人展示了全新的宇宙观,让宗教神学走下神坛。
伽利略融会贯通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利用数学加入理性分析并用试验验证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开创了全新的近代科学,为后世的牛顿力学、天文观测和科学试验等许多分支发展奠定了基础。被称为“近代自然科学之父”、“现代物理学之父”、“观测天文学之父”、“科学方法之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1856年,弗洛伊德出生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家庭,1873年秋天,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系学习,1881年通过医学院考试,获得医学资格证书,同时,留在大学恩师布吕克教授的实验室里继续研究,并且担任维也纳大学的一些教学任务。1882年到1885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综合医院的多个科室相继担任医师,之后,他获得了维也纳大学的教职,成为了一名大学讲师。1886年,弗洛伊德以神经病医师的身份开业行医并与未婚妻玛莎结婚。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弗洛伊德在前期充分的理论、实践基础支撑下,逐步开始创建精神分析学。1895年,弗洛伊德和好友布洛伊尔合著发表《癔症研究》,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的正式起点。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奠定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此后,精神分析学派不断扩大,20世纪1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内部开始出现分裂,弗洛伊德相继与阿德勒和荣格分道扬镳[biāo]。1923年,弗洛伊德确诊口腔癌,前后经历过33次手术。另外,2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进入成熟期,弗洛伊德相继发表《超越快乐原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自我与本我》等书,1930年他被授予歌德奖。1938年,纳粹入侵奥国,弗洛伊德在众人的帮助下,逃亡到伦敦,在那里度过了被疾病折磨的晚年,1939年9月23日凌晨,弗洛伊德逝世,享年83岁。
弗洛伊德的学说对多个领域都影响深刻,例如心理学、哲学、文学艺术、精神病学等。弗洛伊德加深了人们对心理现象的认识和研究,改进了心理学的学科功能;他的精神分析学说还影响了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比如人本思潮、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结构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等;弗洛伊德的学说还奠定了西方文学艺术思潮,影响了许多作家和批评家的创作;现代医学尤其是精神病学也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现代精神医学主流之一的精神动力学的核心。然而,弗洛伊德的理论也存在一定的方法论局限和理论误区,如理论的过分夸大、陷入绝对论、表现出非理性主义倾向等。

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塞尔维亚语:Никола Тесла;英语:Nikola Tesla,1856年7月10日-1943年1月7日),塞尔维亚裔美籍发明家、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设计了现代交流电系统。
尼古拉·特斯拉生于南斯拉夫克罗地亚的斯米良,1875年进入奥地利的格拉茨理工大学学习物理学、数学和机械学。1883年特斯拉研制成第一台感应电动机。翌年移居美国,他曾受雇于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和西屋电气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1888年,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传送系统,同年获得电感电动机专利。1891年发明特斯拉线圈,将低频电流转换成高频电流,被广泛用于无线电、电视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中。1893年,他设计出运用无线电报传送信息的方案。1895年,特斯拉替美国尼亚加拉发电站制造发电机组,该发电站仍是世界著名水电站之一。1898年他发展了船舶的无线电导航系统。但是在1895年,特斯拉的实验室被火灾破坏,以至于伽利尔摩·马可尼抢先一步获得了无线电技术专利并在1909年因为“对无线电报发展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特斯拉在193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直到1943年,美国最高法院正式承认特斯拉为无线电的发明者。1943年,特斯拉逝世,享年86岁。尼古拉·特斯拉被后人尊称为“天才发明家”。
特斯拉的许多发现都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意义,他因对电和磁性的贡献而闻名于世。他的多项相关的专利以及电磁学的理论研究工作是现代的无线通信和无线电的基石。特斯拉还对雷达原理、粒子加速器、无线电遥控武器、死光武器等现代重大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一生共获得122项专利。1894年,他被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17年获得美国电机工程师学会爱迪生奖。为了纪念特斯拉,在国际单位制中的磁感应强度的单位以特斯拉的名字命名,简称“特”,并用代号T表示。

艾萨克·牛顿

艾萨克·牛顿(Sir Isaac Newton,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1726年3月20日),诞生于英国的伍尔索普村。17世纪科学革命的领先人物,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牛顿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硕士和院士,卢卡斯数学讲座教授,皇家学会会员,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主席,被册封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然哲学家爵士。
1642年12月25日生于林肯郡沃尔索普,1665年~1666年,这期间牛顿思考并记录了他一生最重要的科学创造,包括二项式定理、流数法(微分)和反流数法(积分);提出光的颜色理论,猜测行星椭圆轨道由服从平方反比关系的引力所决定等。1687年,牛顿发表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后近40年牛顿主要以科学界领袖、社会贤达、政府官员身份活动。同年,牛顿发表论文《自然定律》,对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1669年,任三一学院卢卡斯教授,1696年任皇家造币厂监督,并移居伦敦。1703年任皇家学会会长。1705年,受安娜女王封爵,跻[jī]身贵族。晚年潜心于自然哲学与神学。1727年3月20日卒于肯辛顿寓。
牛顿对于代数学、数论、古典几何学与分析几何学、曲线分类、计算方法与近似求解以及概率论等都有重要贡献,其最重要的数学贡献是微积分和无限级数理论,特别是二项式展开式。在光学研究方面,牛顿发明并制作了第一台反射式望远镜,他的著作《光学》着重研究了牛顿环现象和光折射现象。直到19世纪初,牛顿在《光学》中论述的光本性及其微粒说都是主流学说。牛顿的最高科学成就体现在运动学和天体力学上,牛顿定义了时间、空间、作用、力以及运动等概念,牛顿以公理形式提出了著名的牛顿运动三定律,当他把第二定律带入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定律时,得到了椭圆轨道运动受到距离平方反比引力作用的关系,这就是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在英国经济史学界也普遍认为牛顿为1717年之后英国转为单一金本位有重大贡献。

斯蒂芬·霍金

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生于英国牛津,是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和科学思想家。获得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英国爵士、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等荣誉称号,生前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
1962年,霍金以一等荣誉学位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63年,被诊断出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1965年,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开始在剑桥授课。1975年,担任剑桥大学教授,1977年,升任为引力物理学讲座教授,次年,获得爱因斯坦奖与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79年,霍金获得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职位,1988年,出版了《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迅速登上美国和英国的畅销书榜,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2006年,被英国广播电台选举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中的第25名,2009年,担任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研究主任。2018年3月14日,霍金在位于剑桥的家中去世,享年76岁。 
霍金最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宇宙和黑洞,是第一个提出由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联合解释的宇宙论理论之人,他是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诠释的积极支持者。20世纪70年代,霍金和罗杰彭罗斯一起证明了在宇宙时空中存在奇点,到1988年,他们共同获得沃尔夫奖;1974年,霍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阐述了自己的新发现——黑洞是有辐射的,这一辐射被叫做“霍金辐射”,该论文被称为“物理学史上最深刻的论文之一”;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1981年,霍金在批评思想家维尔纳·艾哈德的物理会议上提出黑洞信息佯谬等。2006年6月15日,霍金在香港科技大学主持题为“宇宙的起源”的演讲,同月19日,霍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进行了“宇宙的起源”主题讲座。2017年,霍金为英国BBC录制纪录片《探索新地球》。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语/英语: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批判学派科学哲学思想之集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之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879年3月14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市,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次年获得瑞士公民身份,并终生保留;1902年受聘于瑞士伯尔尼专利局,从事发明专利的审核鉴定工作。1905年,爱因斯坦在光的量子理论、分子运动论和狭义相对论三个领域发表了 5篇论文,开辟了物理学新纪元,同年获得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09年起,爱因斯坦任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学副教授、教授,1913年回到德国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15年,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1920年6月,他兼任荷兰莱顿大学特邀客座教授。1933年,爱因斯坦受到纳粹迫害,被迫移居美国,辗转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担任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爱因斯坦加入美国国籍,同时保留瑞士国籍。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因病在普林斯顿逝世。
爱因斯坦是光的量子论的创始人,是量子统计学的开创者之一,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创建者。他在物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不仅改变了自然科学研究的范式,而且使人类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得到充实,他在量子论、分子运动论、相对论等物理学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狭义相对论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他在相对论的基础上,推论出质能相当关系式E=mc2,解释了放射性元素能释放大量能量的原因,在理论上为原子能的应用开辟了道路,爱因斯坦的理论为核能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他还把广义相对论在宇宙学领域、统一场论方面作了重大发展,从而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但是,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演化结果,认为“上帝不掷骰[tóu]子”;他试图通过将他的引力几何理论推广到包括电磁学来设计一个统一的场论。结果,他越来越远离现代物理学的主流。1922年,由于在光电效应方面的研究成果,爱因斯坦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99年12月,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的“世纪伟人”。

杨振宁

杨振宁(Chen Ning Yang,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现合肥市),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Nobel Prize in Physics)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42年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当讲师,1949年到1966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教授,1966年到1999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3年到1998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研究所主任。199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3421号小行星命名“杨振宁星”。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99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誉教授,洛克菲勒大学理事。2023年7月8日国际数学与物理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揭牌,杨振宁担任名誉主任。
长期从事基本粒子物理、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Yang-Mills gauge theory)和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先后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以及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西班牙皇家科学院、台北研究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科学院荣誉院士。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费萨尔国王国际奖的科学奖。著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杨振宁文集》《曙光集》《晨曦集》等,发表论文约300篇。2024年1月,以杨振宁为原型的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在北京首映。

颜宁

颜宁(1977年11月—),女,出生于山东济南章丘,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博士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现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等职位。
2000年,颜宁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4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7年,颜宁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颜宁回到清华大学并担任清华医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与博士生导师。2014年,颜宁被授予第十八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7年,颜宁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职位,2022年回国参与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202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颜宁主要从事于疾病相关重要膜转运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工作机理以及胆固醇代谢调控机理相关研究,先后阐述了甲酸盐转运蛋白的三维结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真核核生物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的原子分辨率结构。
颜宁因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美国HHMI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等重要奖项。先后被授予了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之星”、2022年度女性新闻人物等称号。2024年5月,颜宁获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李政道

李政道(Tsung-Dao Lee,1926年11月24日~美国时间2024年8月4日),出生于中国上海(原籍江苏苏州),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意大利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43年起,李政道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1950年6月获博士学位。1950至1953年在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1953年至1960年历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57年,31岁的李政道与华裔物理学家的杨振宁一起因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该理论由另一位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的实验证实。1960至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3年,入籍美国。1964年,提出KLN定理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学讲座教授(Enrico Fermi Professorship of Physics),1983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全校讲座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1984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名誉教授。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1年11月在哥伦比亚大学正式退休。2018年,任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美国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李政道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
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方面的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诸多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工作和贡献。[1][12]他与杨振宁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对称性的认识。参研的极化子论推动了BCS超导电性理论,提出二元碰撞法一般公式,在弱相互作用研究领域还做出了二分量中微子理论、弱相互作用的普适性、中间玻色子理论以及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CP破坏等重要研究成果;在统计力学方面,和杨振宁、黄克孙合作对多体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创立了非拓扑性孤子理论及强子模型,提出了量子场论中的“李模型”“KLN定理”以及“反常核态”概念等,在建立与发展随机格点规范理论、把时间作为分立动力学变量并进而建立分立动力学理论等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发表了大量科学论文,著有《场论和粒子物理学》等科学专著。
自1972年起,李政道多次回国访问讲学,倡议并创立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倡导成立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担任中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建议和推动中国科学基金制度的建立;帮助中国发展高能物理、建立高能加速器,促成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创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成立现代物理中心;李政道先后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科学奖、G. Bude奖章、伽利略奖章、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纽约市科学奖、中国政府友谊奖、日本旭日重光奖章、中华文化人物荣誉奖项。

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博士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等研究。他领导完成了中国首颗原子弹理论方案,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爆轰模拟试验;组织探索氢弹设计原理、技术途径,领导参与中国首颗氢弹研制、试验。[3]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7月17日,邓稼先在病房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奖章和证书,这是“七五”计划期间的第一个全国劳模。12天后,邓稼先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名单。

韦东奕

韦东奕(1991年-),生于山东济南,籍贯浙江东阳,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现任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微分方程教研室研究员。
2008年至2009年,先后参加第49届和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都以满分获得金牌 ,2010年,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就读。2014年,获得了北大学士学位,2018年,获得了北大博士学位,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12月起,留校担任助理教授。
韦东奕主要研究偏微分方程、几何分析等,在数学分析和计算能力方面非常强,2019年,利用“引入波算子方法”“预解估计方法”解决了流动稳定性理论中一系列重要公开问题,2020年,研究改进得到了低维情形解的逐点衰减估计,证实了陶哲轩等人提出的一维情形解逐点衰减的猜想。此外,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获得华罗庚奖金奖、陈省身金奖、林家翘金奖、许宝騄金奖等奖项。2018年,获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金奖。2021年,获达摩院青橙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