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科技专家明星列表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

弗罗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1820年5月12日-1910年8月13日),英国近代护理学和护理教育的先驱,妇女护理职业的创始人。
南丁格尔于1820年出生于一个英国上流社会的家庭,自小接受的是贵族式的教育,学习了高等数学、科学、文学、音乐和各种语言。1837年,在南丁格尔17岁的时候立志成为一名护士,1851年,南丁格尔在德国凯瑟沃兹医院接受为期4个月的短期训练。1853年,南丁格尔受聘担任妇女医院院长,同年任伦敦患病妇女护理会的监督。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抵达前线,在战地医院服务,她竭尽全力排除各种困难,为伤员解决必须的生活用品和食品,对他们进行认真的护理。仅仅半年左右的时间伤病员的死亡率就下降到2%。每个夜晚,她都手执油灯巡视,伤病员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天使”。1856年战争结束后,南丁格尔回到英国,被人们推崇为民族英雄。1860年南丁格尔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随后她又创办了助产士及经济贫困的医院护士培训班,被人们誉为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1901年,南丁格尔因操劳过度,双目失明。1907年,英王颁发命令,授予南丁格尔功绩勋章,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接受这一最高荣誉的妇女。后来还发起组织国际红十字会。1908年3月16日南丁格尔被授予伦敦城自由奖。南丁格尔终身未嫁,于1910年8月13日在伦敦逝世,享年90岁。
南丁格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女护士,她开创了护理事业。“南丁格尔”也成为护士精神的代名词。南丁格尔的一生历经整个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对开创护理事业做出了超人的贡献。她毕生致力于护理的改革与发展,开办了第一所护士学校,使护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受尊重的学科,成为现代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和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国际红十字会将南丁格尔奖章作为护士最高荣誉,把她的诞辰日5月12日定位国际护士节。

达·伽马

瓦斯科·达·伽马(约1469—1524年12月24日,葡萄牙语:Vasco da Gama),出生于葡萄牙锡尼什,葡萄牙航海家、探险家,从欧洲绕好望角到印度航海路线的开拓者。
1460年,达·伽马出生于葡萄牙一个名望显赫的贵族家庭,其父也是一名出色的航海探险家,1497年,达·伽马受葡萄牙国王委任,寻找通向印度的海上航路,经加那利群岛,绕好望角,经莫桑比克等地,到达印度西南部卡利卡特。之后又两次到印度,并被任命为印度总督。1519年受封为伯爵。1524年,他被任命为印度副王。同年4月以葡属印度总督身份第三次赴印度,9月到达果阿,不久染疾。12月死于柯钦,享年53岁。
达·伽马开辟了新航路,促进了欧亚贸易的发展,帮助葡萄牙完成了从王国到帝国的蜕变,是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在亚洲进行殖民活动的开端,使葡萄牙明确了自己在全球的力量,也使整个欧洲获得了领先世界其他地区的优势,欧洲文明也得以广泛传播。由于他实现了从西欧经海路抵达印度这一创举而驰名世界,并被永远载入史册。在麦克·哈特所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达·伽马名列第86名。

格雷戈尔·孟德尔

格雷戈尔·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出生于奥地利帝国西里西亚海因策道夫村,他是一位奥匈帝国时期的天主教神职人员,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气象学家、数学家。是遗传学的奠基人,因其对遗传学的贡献,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他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别为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
格雷戈尔.孟德尔最初的职业是园丁,在奥古斯丁修道院修身的同时接受了教师训练,最终在包括天文和气象等多个科学领域做出了贡献。1865年孟德尔在当地的自然科学学会上宣读自己的论文《植物杂交试验》,1869年又发表第二篇论文《动植物遗传之研究》。在两篇论文中,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单元(现称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等重要概念,阐明其遗传规律。
1884年的1月,61岁的孟德尔因肾衰竭在布尔诺与世长辞。

安东尼·高迪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 Gaudí,1852—1926),1852年6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雷乌斯。毕业于巴塞罗那大学建筑学院,西班牙建筑师,代表作品有圣家堂、米拉公寓、巴特罗公寓、古埃尔公园等。
1878年是高迪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他为巴黎万国博览会设计了橱窗展台,崭露头角,结识富豪欧塞比·古埃尔。他的第一个重要作品是建于1883—1888年的文森之家,位于巴塞罗那的格拉西亚区。1884年,高迪开始为欧塞比·古埃尔设计古埃尔庄园。1890年,高迪设计了位于莱昂阿斯托加的主教宫。之后,高迪设计了第一所民宅——卡尔维特之家。
1900年,古埃尔聘请高迪在巴塞罗那郊区建设“古埃尔公园”。从1904年起,高迪开始在巴塞罗那城区为新兴资产阶级建设特别的公寓建筑。首先开始的巴特罗之家是一个公寓改建项目,改造完成后,实业家佩德罗·米拉聘请高迪建造米拉公寓。米拉公寓是高迪设计的最后一个私人住宅。
1914年后,高迪把全部精力投入圣家堂的建造,不再接任其他新的建筑设计工作。圣家族教堂在2005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在世界遗产入选的历史中是唯一的在建作品。
1926年6月10日,高迪被电车撞倒了。救治无效后去世,享年73岁。
高迪众多作品中的17项被西班牙列为国家级文物,7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路易斯·巴斯德

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年12月27日—1895年9月28日),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微生物生理学的开创者,被称为“微生物之父”,被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之一”。
1822年12月27日,巴斯德出生在法国东部如拉省的多尔镇,巴斯德的父亲是拿破仑军骑兵队的一名退伍军人,退伍后当鞣[róu]革工人,母亲是农家女,路易斯小时候十分喜爱绘画,而且画得很不错。中学时,巴斯德对物理和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47年以化学及物理学论文取得博士学位。通过10年研究提出了分子不对称理论。之后巴斯德研究方向转向微生物,并在1857年到1860年的三年间,巴斯德发现了酵母是活的微生物。得出了发酵是酵母繁殖的结果。由此创立了微生物学。同时对“自然发生说”产生怀疑,并通过公开实验推翻了“自然发生说”。 之后巴斯德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在1865年发明了巴斯德灭菌法。 同年法国蚕病严重影响纺织业,于是巴斯德开始研究蚕病,通过5年的研究,巴斯德建议用去除病卵的方法抑制微生物感染的流行,解决蚕病的问题。 为表彰巴斯德做出的贡献,1873年巴斯德被选为医学科学院院士。1877年开始巴斯德对多种传染病如炭疽病、气性坏疽、鸡霍乱、疔疮、骨髓炎、产褥感染、猪丹毒和狂犬病等进行研究,通过霍乱病的研究巴斯德于1880年分离出鸡霍乱菌,通过减轻微生物病原的毒力成果研制禽霍乱疫苗,巴斯德相继发明了炭疽[jū]减毒疫苗、猪丹毒疫苗。在1882年,巴所德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巴斯德研究多年的狂犬疫苗在1885年在一个9岁的被患狂犬病的狼咬伤的孩子身上试用,获得成功。1887年在巴斯德65岁时,科学院为表彰巴斯德做出的贡献,授予巴斯德选科学院终身秘书长。一年之后巴斯德努力多年自筹巨资创建的“巴斯德研究所”建成,巴斯德担任所长,直到1895年9月,病情严重在巴黎与世长辞。
巴斯德一生成就斐然,提出分子不对称理论,巴氏灭菌法、传染病发生的细菌病因说,发明炭疽疫苗、禽霍乱疫苗,猪丹毒疫苗、狂犬病疫苗等等。奠定现代立体化学基础,开创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学科。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年6月5日-1790年)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的柯卡尔迪小镇。1737年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1740年获得了斯内尔奖学金,继续进入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深造,1746年离开牛津大学。苏格兰哲学家、经济学家,经济学之父。
1748年,亚当·斯密开始在爱丁堡大学授课。1751年,他受聘为格拉斯哥大学逻辑学教授,1752年又转至道德哲学教授职位,于1759年出版了《道德情操论》。1764年,他辞去大学教职,被一位贵族聘为家庭教师,于1766年结束家庭教师任职,回到苏格兰老家。此后十年,他专心写作,于1776年出版《国富论》。1778年,斯密被任命为苏格兰海关专员和苏格兰盐税专员,与母亲一起迁居爱丁堡。他于1787至1789年任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校长,1790年7月17日逝世于爱丁堡。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奉为现代经济学“开山之作”。《道德情操论》也被视为伦理学的经典。

约翰·纳什

约翰·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1928年6月13日—2015年5月23日),美国数学家、博弈论创始人、经济学家,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约翰·纳什1928年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鲁菲尔德。1945年6月约翰·纳什进入卡内基工学院学习,大学三年级时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两年后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52年约翰·纳什在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任职。1958年约翰·纳什被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人物。1959年之后,约翰·纳什由于精神疾病的困扰,他离开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但与普林斯顿大学一直保持联系。1994年,约翰·纳什凭借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的均衡分析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与匈牙利裔美国经济学家J.C.海萨尼、德国数学家R.泽尔滕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2015年约翰·纳什由于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上的贡献,与加拿大-美国数学家L,尼伦伯格共同获得阿贝尔奖。2015年5月23日,86岁的约翰·纳什及其82岁的妻子艾丽西亚在美国新泽西州遭遇车祸身亡。
1950年,约翰·纳什在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纳什主要研究博弈论、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他的理论被运用在市场经济、计算、演化生物学、人工智能、会计、政策和军事理论等多个领域。此外,约翰·纳什主要学术成果还包括《非合作博弈》《纳什博弈论论文》《约翰·纳什理论》等。
约翰·纳什在数学领域上取得多项突破,但他同时深受精神分裂症困扰,其生平故事在2001年被改编成电影《美丽心灵》,赢得包括最佳电影在内的4项奥斯卡奖项。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出生于瑞士凯斯威尔,博士毕业于巴塞尔大学,瑞士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分析性心理学的创始人,精神分析学界泰斗,荣格心理学学院创始人,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
1906年,荣格发表有关于字词联想的研究结果:Studies in Word Association,并将之寄给弗洛伊德,为自己带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1907年开始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biāo],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提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1910年荣格被推选为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1921年荣格出版了《心理类型》 一书,让他在心理学界的知名度迅速提升。1929年出版的《金花的秘密及评论》其理论受到了心理学界的欢迎。1932年至1942年,荣格任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教授,期间,1934年创立国际心理治疗医学学会并任主席。1946年至1952年,先后出版《论精神的实质》《埃里恩:自身的现象学研究》《答约伯》《共时性:相互关联的偶然性原理》等著作。1961年6月6日逝于瑞士,终年86岁。
荣格及其思想受到了中国哲学家厉麟似及其所创办的景星学社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和思想对心理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其代表作有《人及其象征》《潜意识心理学》《心理类型学》《分析心理学的贡献》《回忆、梦、反思》等。

阿卜杜勒·卡拉姆

阿卜杜勒·卡拉姆,男,生于1931年10月15日,印度共和国前总统,著名导弹科学家,也是第一位当选印度总统的职业科学家。2012年,阿卜杜勒·卡拉姆被北京大学邀请来华执教。
2015年7月27日晚,阿卜杜勒·卡拉姆当晚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83岁。

人物生平
阿卜杜勒·卡拉姆1931年10月15日出生于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一个穆斯林家庭。从小努力学习,1954年起在马德拉斯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工程学,1958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班加罗尔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工作。

1963年起在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从事航天技术研究工作。
1982年起,卡拉姆担任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研究组织的负责人,长期负责印度外太空计划、民用和军用火箭的研发工作,并为印度普及教育和科技做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印度导弹之父”。
1997年,卡拉姆被授予国家最高荣誉--印度钻石勋章,次年出任瓦杰帕伊总理的首席科学顾问。
卡拉姆领导了印度SLV-3固体燃料火箭、地对地“烈火”中远程导弹和“普里特维”中短程导弹等科研项目,并在1998年参加印度首次核武器爆炸试验指挥工作。
2001年11月起,卡拉姆在马德拉斯著名的安纳大学执教。
2002年7月当选印度总统。2007年7月25日,卸任总统。
2015年7月27日晚,印度前总统、被誉为印度“导弹之父”的阿卜杜勒·卡拉姆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83岁

人物成就
作为一名导弹专家,卡拉姆一直主张印度要自力更生解决自身问题,被誉为印度“导弹之父”。1997年,卡拉姆被授予国家最高荣誉——印度钻石勋章,次年出任瓦杰帕伊总理的首席科学顾问。2002年7月,他当选印度第十二届总统,成为首名当选印度总统的职业科学家,也是印度第三位穆斯林总统。
卡拉姆不仅是一名成就卓著的科学家,还是一位诗人。他文学造诣颇深,创作过不少诗歌。
家庭情况
卡拉姆一生未婚。他2006年接受采访时曾说,由于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阅读科学文献上,自己已经有整整50年没看过电影。卡拉姆甚至开玩笑说,他已经跟科学研究“结婚”,所以没有太多时间娱乐,“人们不会相信,但这确实是事实”。

人物评价
印度政界人士评价,作为第一名当选印度总统的职业科学家,卡拉姆把一生奉献给科学研究和普通民众,用他的热情、专注和勤勉激励了一代印度人。
印度现任总统普拉纳布·慕克吉评价,“卡拉姆会因他对科学和创新的热情以及他身为科学家、官员、教育家和作家的贡献而被永久铭记”。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说,卡拉姆的过世是科学界一个重大损失,“他把印度带到新高度,为(印度的科学发展)指明了道路”。
印度内政部长拉杰纳特·辛格的评价最简洁却也最中肯:“他激励了整整一代人。”

本杰明·富兰克林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年1月17日-1790年4月17日)是美国的先驱者和美国民主缔造者之一,也是美国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富兰克林身兼多重身份,分别为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物理学家、外交家、文学家、实业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出版商、印刷商、记者、慈善家等。他曾参与起草美国的多项重要文件,包括《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一生贯穿了整个十八世纪。
富兰克林早年当过印刷工。1731年,富兰克林建立了美洲第一个巡回图书馆。1744年,富兰克林组织创办美洲哲学会,并任首位秘书。1749年,富兰克林撰写建立费城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倡议。1753年至1774年,富兰克林成为北美殖民地邮政代理局长,并建立首个全国邮政系统。1775年,富兰克林被选为第二届大陆会议代表,并草拟《邦联条例》。1776年,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富兰克林参与起草《独立宣言》,《宣言》通过后,富兰克林成为美国首任邮政总长。1776年至1785年,富兰克林出使法国,促成了美法同盟的建立。富兰克林曾代表美国与英国谈判,并于1783年签订《巴黎和约》,使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5年至1787年,富兰克林连续三次担任宾夕法尼亚州州长。1787年,富兰克林参加制宪会议,成为宾夕法尼亚州废奴促进会主席。1790年4月17日晚,富兰克林在家中逝世。4月21日,富兰克林被葬于费城基督教堂墓地,长眠于妻子德博拉(Deborah)和儿子弗兰西斯(Francis)身旁。
富兰克林生前一直都被视为当时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他一生都对科学充满兴趣。在电学方面,富兰克林因一场电的讲座而对电学产生兴趣,并在电的实验与观察中做出了贡献。因为这个贡献,富兰克林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作为发明家,富兰克林曾成功发明避雷针、双焦镜和富兰克林壁炉等。作为社会活动家,富兰克林创立了许多社会组织,比如图书馆、消防队、夜间巡逻队、医院、民兵和学校等。作为哲学家,他在哲学上拥护自然神论,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在整个18世纪,富兰克林被看作美国的成功人物。2006年美国《大西洋月刊》评选他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6名。

尼尔·阿姆斯特朗

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 ),1930年8月5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美国航天员、试飞员、海军飞行员以及大学教授。
阿姆斯特朗幼年对飞机产生兴趣,6岁时第一次飞机旅行让他爱上了飞行,高中毕业后进入普渡大学,还未毕业就参加美国海军,并在朝鲜战争中担任一名海军飞行员。之后他重返大学完成学业,毕业之后进入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在该机构执行了多次飞行任务。1962年,阿姆斯特朗正式成为一名航天员,在他服役于美国航空航天局的9年时间里参与执行了多项航空航天计划。1966年3月16日,在双子星计划的一次任务中,他担任双子星8号的指令飞行员,与搭档大卫·斯科特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轨道对接。1969年7月16日,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飞往月球。7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晚上10点56分,他钻出登月舱,踏上月球,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登月第一人”,迈出“人类的一大步”。1971年8月,他从航空航天局辞职,于辛辛那提大学工程系担任教授。2012年8月25日,阿姆斯特朗逝世,享年82岁。
阿姆斯特朗踏出了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被奥巴马评为“美国最伟大的英雄之一” 。

 

早年经历
尼尔·阿姆斯特朗诞生于一个公务员家庭,是家中长子,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他的父亲斯蒂芬是俄亥俄州的高级审查员,因斯蒂芬的工作需要,他们一家人在14年里多次搬迁,曾在16个城市安家,但生活还算富足。阿姆斯特朗幼年对飞机产生兴趣,6岁时的第一次飞机旅行让他爱上飞行,他在空闲时间会搭建飞机模型。受母亲热爱读书的影响,他自幼酷爱读书,又受到航天类书籍以及航天模型的启发,他开始对航天事业产生兴趣。14岁时阿姆斯特朗开始接受专业的飞行训练,16岁时获得飞行员证书,17岁时进入普渡大学学习航空航天工程项目,两年后前往海军部队服役三年,1955年从普渡大学毕业。
航天之路
朝鲜战争
1949年春,阿姆斯特朗应召入伍,加入美国海军,在彭萨科拉海军基地进行一年半的训练,次年8月结业。1950年9月,阿姆斯特朗被派到圣迭戈湾的飞行基地,11月被分配到VF-51“猎鹰”中队。1951年1月5日,他首次驾驶F9F-2B黑豹喷气式战斗机。6月5日,阿姆斯特朗晋升少尉,7日他成功在埃塞克斯号航空母舰上着舰,月末埃塞克斯号被派到朝鲜进行对地攻击任务。
1951年8月29日,阿姆斯特朗首次驾机参与朝鲜战争,驾驶飞机至金策进行武装侦察。在9月3日的任务中,他的飞机被击中,飞机右翼遭到严重损伤,他不得不弹射逃生,落入浦项后被战友带回基地。阿姆斯特朗在参与朝鲜战争期间一共执行了78次飞行任务,总飞行时间达121小时,飞行任务包括空中巡逻、照相护航、射击训练、气象侦察等。基于阿姆斯特朗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他获得了飞行奖章、金星奖章以及朝鲜服役奖章。1952年3月25日阿姆斯特朗从朝鲜战场回到美国,在海军预备队担任上尉,直到1960年10月20日离开预备队。 
试飞经历
阿姆斯特朗离开海军后重返普渡大学完成学业,并于1955年1月从普渡大学毕业。毕业后他进入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先是在克里夫兰的格伦研究中心服役,1955年2月开始试飞工作。1955年7月又被指派到爱德华空军基地,继续在该基地担任试飞员。1957年8月15日,阿姆斯特朗首次驾驶X-1B试验型超音速飞机。1960年12月30日,阿姆斯特朗首次驾驶X-5试验机。1960年11月,他被选入X-20实验飞机的飞行员顾问小组。其中他曾驾驶X-15-3达到了约63000米的高度,驾驶X-15-1达到了5.74马赫的速度(6615千米/小时)。离开飞行研究中心时,他已飞过超过五十个机型,飞行时间达到2450小时。
成为航天员
1962年4月18日,美国宇航局宣布招收新一批航天员,提交申请的截止日期为1962年6月1日,但阿姆斯特朗的申请书6月8日才送到美国宇航局,此时阿姆斯特朗的好友迪克·戴正于载人航天中心工作,在他的协助下阿姆斯特朗成功通过了航天员的选拔,成为一名正式的航天员。
双子星计划
双子星5号
1965年2月8日,尼尔·阿姆斯特朗被选为双子星5号任务的备选指令长,与埃里奥特·希(Elliott See)成为搭档。这是他第一次参与执行太空任务,虽然他只是备选人员,并未随双子星飞船一同进入太空。该任务的主要目标是为太空对接进行演示准备,历时8天,是双子星4号飞行时间的两倍,也创造了当时载人航天器在轨运行的时间纪录。
双子星8号
1965年9月20日,阿姆斯特朗被任命为双子星8号的指令长,与大卫·斯科特共同执行太空任务。1966年3月16日双子星8号发射,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进入轨道六个半小时后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成功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轨道对接。但双子星8号与目标航天器完成对接后,航天器开始不受控制地旋转,由于旋转速度越来越快,阿姆斯特朗与斯科特决定紧急脱离,两人提前结束任务返回地球。
双子星11号
双子星8号任务结束两天后,阿姆斯特朗担任双子星11号的候补指令飞行员,这是他最后一次执行双子星计划的任务。经过前两次任务阿姆斯特朗已熟悉掌握航天器的结构与系统,此次任务更多的是对新人进行教学。1966年9月12日,双子星11号成功发射,皮特·康拉德和迪克·戈登共同执行此次任务,阿姆斯特朗担任地面通讯员追踪双子星11号。经过康拉德与戈登的操作,双子星11号飞船与目标航天器连接长达3小时,任务圆满完成。
阿波罗计划
前期准备
1967年4月5日,时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飞行任务成员办公室主任的迪克·斯雷顿召集18名航天员召开会议,阿姆斯特朗就在受邀之列。斯雷顿在会议上表示首次登月的航天员人选就在他们之中产生,并向航天员们说明阿波罗计划A至J阶段的不同任务,同时对人员进行任命,阿姆斯特朗成为阿波罗9号后备人员,而由于计划进度要晚于预期,阿波罗8号和9号人员被互换。根据航天员的轮换制度,阿姆斯特朗将担任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
为使阿波罗计划顺利进行,美国航天航空局在登月舱的设计概念、造型设计、系统开发、集成与测试、飞行试验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此期间阿姆斯特朗为登月舱的研发及模拟训练方式提供了构思,并且参与火箭的组装和测试过程。除了飞行器的研发,航天员的训练也是计划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为能顺利执行阿波罗计划阿姆斯特朗接长时间的培训,包括飞行模拟、航天器系统操作、舱外活动等。
1968年12月23日,阿波罗8号任务在电视上进行直播,实时转播了阿波罗8号在月球轨道的实况。直播结束后阿姆斯特朗与斯雷顿进行了一场历史性的对话,在这次对话中斯雷顿有意任命阿姆斯特朗为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两人还就其他两名参与阿波罗11号任务的人选进行了探讨,经过这场对话基本确定了阿姆斯特朗、迈克尔·柯林斯、巴兹·奥尔德林将执行阿波罗11号任务。1969年1月9日,美国宇航局正式公布阿波罗11号的机组名单,三人正式被任命为阿波罗11号的主要航天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担任指令长,巴兹·奥尔德林担任登月舱驾驶员,迈克尔·柯林斯担任指令舱驾驶员。
登月第一人之争
在阿波罗计划的三名主要航天员确定后,登月舱内的两名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谁将成为首个登上月球的人引发热议。奥尔德林最初认为他将会是登月第一人。因为按照常规,指令长负责在飞船中指挥,而指令长的搭档则负责出舱走动,但最后的人选却不是他。1969年4月14日,阿波罗计划负责人乔治·洛在载人航天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阿姆斯特朗将成为登月第一人。对这一决定,奥尔德林表示理解,奥尔德林认为登月顺序是根据任务分配和他们在登月舱所在的位置决定的,一般情况下他会位于右侧,而阿姆斯特朗位于左侧舱门旁,因此阿姆斯特朗被选为登月第一人。
登上月球
1969年7月16日,美国东部时间9时32分,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的土星5号火箭点火升空。1969年7月20日16时17分43秒,阿波罗11号安全着陆月球表面。休息4小时后,阿姆斯特朗准备离开登月舱,美国东部时间22时56分15秒他踏出了登上月球的历史性的一步。全世界的人民都在通过电视直播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美国东部时区22时57分,阿姆斯特朗说出了那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永恒名言: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尼尔·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
返回地球
阿姆斯特朗回到登月舱后,关闭舱门,准备返航。在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完成登月舱与指令舱的对接后,他们经历了“万向节锁死”的潜在危险,此时幸好柯林斯反应迅速,他拉动开关,启动了一个氮气瓶将两艘飞船拉到一起,两架飞船在他的控制下又回归了正确位置,化险为夷。1969年7月24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12时51分,返回舱落于太平洋。为了确保航天员们没有在月球上感染未知病毒,三人返回地球后进行了18天的隔离。

艾伦·麦席森·图灵

艾伦·麦席森·图灵(英语:Alan Mathison Turing,又译阿兰·图灵,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是英国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密码学家和理论生物学家,被誉为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之父。
1935年,刚刚毕业的图灵被国王学院吸收为研究员。1936年,图灵发表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上的应用》,在附录中描述了一种被后人称为“图灵机”的机器。1938年,图灵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这篇论文论证了制造现代通用计算机的可能性,图灵从而被后人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二战期间图灵协助英国军方破解德国密码系统“Enigma”,加速了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1948年,图灵任曼彻斯特大学高级讲师、自动数字计算机(Madam)项目的负责人助理。1950年,图灵发表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首次提出机器具备思维的可能性和“图灵测试”的概念,这篇论文为他获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称号。1952年,图灵因同性恋倾向被定为严重猥亵罪。1954年,图灵服用含氰化物的苹果去世,享年41岁。直到2013年,图灵才获得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的赦免。
图灵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仍获得过许多荣誉。图灵在剑桥求学期间获得过剑桥“B级明星牧马人”(B Star Wrangler)一等荣誉和史密斯(Smith)数学奖,并于22岁当选为国王学院成立以来最年轻的研究员(Research Fellow)。二战后因其在战时的贡献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他提出的“图灵机”和“图灵测试”概念,为后世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奠定了基础。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于1966年以其名字命名设立的“图灵奖”被誉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
年少时期
1912年,图灵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英国政府驻印度殖民地的高级公务员,母亲出身于铁路工程师家庭,是巴黎索邦大学的毕业生。1922年,9岁的图灵就读于黑泽赫斯特预备学校(Hazelhurst preparatory school)。因为父母常年居住印度,他只能每日往返于亲戚家与学校之间。这使得图灵年少时缺少父母陪伴,性格变得孤僻封闭。但也正是在黑泽赫斯特,图灵开始展现他的发明天分,他在给父母的信中经常包括他最新的发明。
1926年,14岁的图灵考入谢伯恩公学(Sherborne School)读书。他上学的第一天恰逢1926年为期九天的大罢工,图灵则独自从南安普敦骑了60英里自行车到了谢伯恩。图灵中学时期在数学方面表现出很高的天赋,获得了国王爱德华六世数学金盾奖章。他的中学数学老师埃珀森(Donald Eperson)回忆称,图灵“很难教,因为他更喜欢使用自己独特的方法”。16岁时,没有任何微积分基础的图灵读懂了爱因斯坦的著作,并专门写了一本纲要,看出了爱因斯坦文章中对牛顿力学的质疑。
1928年,图灵进入谢伯恩学校的六年级,专攻数学和科学。在科学课上,他遇到了克里斯托弗·莫科姆(Christopher Morcom)。图灵与莫科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者被图灵视为初恋。然而在1930年2月13日,莫科姆因肠梗阻手术并发症在伦敦的一家疗养院去世。莫科姆去世后,他的父母在谢伯恩公学设立了一个自然科学年度奖项——克里斯托弗·莫科姆奖。图灵于1930年因其在一篇关于“亚硫酸盐和碘酸盐在酸溶液中的反应”的论文中表现出的独创性获得了这个奖项。
莫科姆葬礼后的第二天,图灵写信给他的母亲说:“我确信我会在某个地方再次见到莫科姆,我们会一起做一些工作,就像我相信我们在这里可以做的那样。现在我只能独自一人做这件事,我决不能让他失望,即使没有那么多的兴趣,我也会在工作上投入尽可能多的精力,就像他还在这里一样。”

15岁的图灵
科研时期
1929年,图灵父母花钱为图灵申请了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入学资格考试。两年后的1931年秋,图灵获得奖学金,考入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他被英国著名的数学大师G.H.哈代(Godfrey Harold Hardy)录取,学习纯数学。193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剑桥“B级明星牧马人”(B Star Wrangler)一等荣誉。1935年,他的第一篇数学论文《左右殆[dài]周期性的等价》(Equivalence of left and right almost periodicity)在《伦敦数学学会学报》上发表。同一年,他还发表了《论高斯误差函数》(On the Gaussian error function)。因为这篇论文,刚刚毕业的图灵当选为国王学院成立以来最年轻的研究员(Research Fellow),并于次年荣获英国著名的史密斯数学奖。1936年,他发表了第一项重要成就《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上的应用》(On Computational Numbers: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scheidungsproblem),这篇论文讨论了当时数学领域非常热门的话题“可计算问题”。在这篇论文的附录里,他描述了一种可以辅助数学研究的机器,当时称之为“通用机”(universal machine),后来被人们称为“图灵机”(Turing machine)。他将逻辑中的任意命题用一种通用的机器来表示和计算,并能按照一定的规则推导出结论,其结果是:可计算函数可以等价为图灵机能计算的函数。这篇论文论证了制造现代通用计算机的可能性,图灵因此被后人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

图灵在国王学院实验室
1936年9月,图灵应邀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学习,在阿朗佐·丘奇(Alonzo Church)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1937年,图灵发表的另一篇文章《可计算性与λ可定义性》(Computability and λ-definability)为哥德尔的递归函数和丘奇的λ微积分等模型提供了合理解释。后来“所有计算或算法都可以由一台图灵机来执行”的观点便被称为“丘奇-图灵论题”(Church-Turing Thesis,CTT)。1938年,图灵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工作为纯粹数学和早期的密码研究,博士论文题目为《以序数为基础的逻辑系统》(Systems of Logic Based on Ordinals)。他只用了18个月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普通人则通常需要至少3年时间。
二战时期
毕业后,26岁的图灵回到剑桥大学,并于1939年开始在政府密码学校(GC&CS)工作,帮助破译加密的信息。1939年8月英国对德宣战前几周,政府密码学校迁至布莱切利园。9月4日,也就是英国向德国宣战的次日,图灵到布莱切利园报到。二战期间,德军使用一种叫做恩尼格玛(Enigma,也译作“谜”)的密码机传递军事情报。这种密码机配有一套接线、数个转子,每天密码员只要切换一下接线和转子的顺序,就可以切换全套加密手法。最初在1932年底,由波兰三杰之一的马里安·雷耶夫斯基(Marian Rejewski)团队成功破解了恩尼格玛密码机。1938年德国人更改了系统,而波兰人在1938年底发明出一台名为“密码炸弹”(Bomba Kryptologiczna)的密码破译机。但这时波兰很快被攻陷,波兰人在被德国和苏联占领前夕,把“密码炸弹”交给英国,由布莱切利园继续开发。

恩尼格玛密码机
在1940年春天,图灵和其他人设计了一种能够破解恩尼格玛的机器,称为“炸弹”(Bombe,也有部分文献译为“甜点”)。它约含有33个由电力驱动的密钥轮,有时只需10分钟就能找到密钥轮正确的顺序。在战争的剩余时间里,“炸弹”为盟军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情报,这其中包括图灵和他的团队及时成功地破解了U型潜艇与德国控制中心之间的通信。在已破解的恩尼格玛材料,以及图灵开发的一种量化证据权重的方法——他称之为“班布里斯穆斯”(Banburismus)——的帮助下,德国海军加密信息从1941年开始被成功解读。随着U型潜艇暴露位置,护航队可以更好地保护商船在大西洋中的航行,保障英国战时物资的运输。1942年,图灵还设计了系统的方法来破解德国的“金枪鱼”(Tunny)密码机。“金枪鱼”通信网络是现代移动电话网络的先驱,它能够横跨欧洲和北非连通德军最高司令部与前线。图灵破解“金枪鱼”的方法在布莱切利园被称为“图灵方法”(Turingery)。之后图灵方法又被应用到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巨人”(Colossus)中,布莱切利园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电子计算设备的运行场所。在1943年,“巨人”将每月破译的情报数量提升到84000条,每分钟2条。战争后期,在研究了丘吉尔和罗斯福之间用于通信的SIGSALY语音编码系统后,图灵开发了一种语音安全系统,他将其命名为“黛利拉”(Delilah)。尽管它从未在战争期间用于作战,但它是语音数字化的第一个例子。1946年,图灵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以表彰他在战时的贡献。

“炸弹”密码破解机
在布莱切利园工作期间的1941年春,图灵向他的同事琼·克拉克(Joan Clarke)求婚,她在被聘来做解码工作前在剑桥大学研究数学。求婚几天后,图灵向她坦白自己有同性恋倾向。克拉克虽然有些担心,但依然将感情维持了下去。但六个月后,图灵感到这段感情不会圆满收场,便结束了这段感情。

布莱切利园
战后工作
1945年战争结束后,伦敦国家物理实验室(NPL)新成立的数学部门负责人约翰·沃默斯利(John Womersley)认识到图灵的能力,邀请他加入NPL进行设计和构建自动计算引擎(Automatic Computing En-gine,ACE)计算机。图灵在NPL制定了ACE的第一个计划,并在子程序设计方面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与此同时,与图灵一起破译德军密码的同事马克斯·纽曼(Max Newman)带着一个巨人机去往曼彻斯特大学,并建立了一个计算机实验室。1948年6月,第一台新型类别的通用计算机在曼彻斯特大学电气工程系诞生,他们称这台机器为“小婴儿”(Baby)。而另一边,图灵在伦敦的ACE项目则因延期陷入困境。1947年秋,图灵离开剑桥大学休假一年,并于1948年辞职,前往曼彻斯特大学担任计算机实验室副主任。图灵抵达曼彻斯特后,协助基尔伯恩(Tom Kilburn)编写了计算机程序员手册的第一版,并担任了Ferranti Mark 1开发的顾问。在他的指导下,英国皇家学会计算实验室很快就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通用电子计算机费兰蒂·马克1号(Ferranti Mark I)。1950年,图灵编写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国际象棋计算机程序,他称之为“Turbochamp”,并试图在Ferranti Mark I上运行,但没有成功。1950年10月,图灵发表了一篇题为《计算机器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的论文,首次提出机器具备思维的可能性。他在其中提出了一个被称为“图灵测试”(The Turing test)的概念,探讨“机器能思考吗”这个问题。这篇论文为他获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称号。

Ferranti Mark I计算机

图灵和他的巨型“计算机”
图灵在曼彻斯特度过了他短暂职业生涯的剩余时间。1951年3月15日,图灵因其在可计算数方面所做的工作,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举荐他的是马克斯·纽曼和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之后,他开始研究理论生物学。1952年,图灵在《皇家学会学报》上发表了关于生物形态发生理论的论文《形态发生的化学基础》(The Chemical Basis of Morphogenesis)。他认为,一个化学物质相互反应并在空间中扩散的系统,称为反应-扩散系统,可以解释“形态发生的主要现象”。1953年5月15日,曼彻斯特大学委员会进行正式投票,任命图灵为计算机理论教授,从他原有的五年任期结束后开始生效。如果图灵愿意的话,至少在10年之内他都可以一直拥有这个职位。
不幸离世
在曼彻斯特期间,图灵结识了一位名叫阿诺德·默里(Arnold Murray)的男性,并与之发展为伴侣。1953年1月,图灵家里被盗,警察调查案件的过程中发现了他与默里的恋爱关系,随后图灵因同性恋倾向被定为严重猥亵罪。判决给予他两个选择:监禁两年或是接受化学阉割,图灵选择了后者,于是他被注射了合成雌性激素。由于这个罪名,图灵的择业范围变得很狭窄,他被禁止继续为政府通信总部(GCHQ)提供密码咨询服务,并被美国禁止入境。1954年6月7日,图灵在家中被发现因氰[qíng]化钾中毒死亡,床边放着一只被咬了一小半的苹果。官方的判决是自杀,但他的母亲认为,他是在一次化学实验中意外摄入氰化物的。因为他在家里搭建了一套给汤匙镀金的装置,其中需要用氰化钾来溶解黄金。同时,图灵没有留下遗书,并且他的遗物中还有一个在即将到来的周末假期要完成的任务清单。在他去世之前,图灵在圣安内斯的一日游中坚持要去看一位算命先生。虽然不知道他们讨论了什么,但与他在一起的人声称说,图灵从帐篷里出来时情绪变得低沉。有人认为他的去世与这件事有关。

伊丽莎白二世写给图灵的赦免信
2009年,时任首相戈登·布朗(Gordon Brown)代表英国政府就“图灵所受的骇人听闻的对待方式”作出正式道歉。四年后,图灵获得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的赦免。赦免令称,“图灵对战争的卓越贡献和在科学界留下的遗产应该被后人铭记和认可。”2016年,英国三大情报机构之一政府通信总部主管罗伯特·汉尼根(Robert Hannigan)表态,为该情报机构在20世纪50年代错误地对待图灵表示道歉,“他们遭受折磨,是我们的损失,也是国家的损失”。2017年1月31日,艾伦·图灵法案生效,约49000位因同性恋定罪者被赦免。

罗伯特·奥本海默

罗伯特·奥本海默(英文名: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4月22日~1967年2月18日),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原子弹之父。曾任加州理工学院和伯克利的加州大学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所长。
奥本海默生于美国纽约的犹太裔家庭。1925年,他获得哈佛大学学士学位,随后到欧洲留学,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和德国哥廷根大学深造,结识了卢瑟福(Rutherford)、波恩(Born)、海森堡(Heisenberg)、泡利(Pauli)、费米(Fermi)等物理学家;1927年,奥本海默获得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1929年至1942年,奥本海默在加州理工学院和伯克利的加州大学任教。1942年初,奥本海默受命负责快中子和原子弹问题的工作。同年被任命为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首席科学家。1943年,奥本海默主持创建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试验室并担任主任。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于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附近成功试爆,并投放于日本的广岛、长崎。1947年至1966年期间,奥本海默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所长。1953年,奥本海默遭到指控,被美国政府取消了接触保密资料的权利,撤销他在AEC中的职务。1963年,他获颁恩里科·费米奖。1967年2月18日因病逝世,享年62岁;2022年撤销了1954年吊销罗伯特·奥本海默安全特许权的决定。
奥本海默毕生致力于理论物理学研究,奥本海默在物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分子波函数的玻恩-奥本海默近似、电子与正子理论、核聚变中的奥本海默-菲利普斯过程及首次预测量子隧穿效应。他和学生的共同研究还对现代中子星和黑洞理论、量子力学、量子场论及宇宙射线相互作用等有重大贡献。

人物生平
早年教育
1904年4月22日,罗伯特·奥本海默出生于美国纽约市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朱利叶斯·奥本海默(英文名:Julius Oppenheimer)早年从德国来美国定居,是一位具有犹太血统的商人,从事纺织品进口贸易;母亲埃莉·弗里德曼(英文名:Ellie Feedman)是一名美术教师。奥本海默八岁的时候,弟弟弗兰克·弗里德曼·奥本海默(英文名:Frank Feedman Oppenheimer)出世,其之后也成为了一名物理学家。
年少时期的奥本海默因受家庭爱好音乐与绘画的影响,所以兴趣广泛。他喜欢收集矿石标本,十一岁即加入了纽约矿物学俱乐部,十二岁时为俱乐部会员演讲引起广泛关注,同时还于纽约伦理文化学校接受中学教育。在此期间,他前往墨西哥采集矿物,后又学习了“原子”“周期表”等化学基本知识,学习兴趣逐渐由矿物学转移到化学上来。之后,奥本海默在一年之内就完成了三四年级。奥本海默夏天随一家在欧洲度假,在亚希莫夫探矿时患上了溃疡性结肠炎。这使得他在毕业后休学一年,至18岁时才进入哈佛学院。在他疗养期间,父亲请英文老师赫伯特·史密斯(Herbert Smith)带他到新墨西哥州,奥本海默就在这时爱上了骑马,1921年,奥本海默以十门全优的成绩顺利毕业。
1922年,奥本海默进入哈佛大学化学系就读,在化学以及物理、哲学、古希腊文、拉丁文等方面都很优秀。后来,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布里奇曼(英文名:P.W.Bridgman)的指导下,奥本海默选修了物理课程,他被布里奇曼对科学哲学的理解所吸引,逐渐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并跟随老师参加科研活动,最终以该校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提前一年完成学业,并以最高荣誉毕业。1925年,奥本海默获得学士学位。
出国留学
1925年9月至1926年8月,奥本海默到英国剑桥大学和卡文迪许实验室学习,并以化学学者的身份转行研究物理。在1925年秋,奥本海默因精神问题将一个毒苹果放到了自己的导师桌上,后被学校送到了医院进行诊断,确定奥本海默患有早发型痴呆症,且已无可救药。虽然布里奇曼给奥本海默写了推荐信,但是并未说服物理学家卢瑟福允许奥本海默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奥本海默继续坚持争取,终于在秋季班开课前,卢瑟福同意了他的加入申请。后来,奥本海默师从福勒(英文名:R.H. Fowler)教授,在导师的指导下攻读研究生课程,成功地利用量子力学方法研究出分子振动光谱。然而,他的兴趣并不在实验科学上,更加专注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
1927年,他接受理论物理学家波恩的邀请,到德国哥廷根大学深造。那段时期,他结识了海森堡、泡利、费密等知名学者。并在波恩的指导下,奥本海默完成了博士论文《论连续光谱的量子理论》,获得博士学位。出国深造使他对量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有了更深的研究,同时在宇宙射线、天体物理、散射理论、中子星理论等方面也有建树。且在哥廷根期间,奥本海默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其中包括对当时新兴的量子力学的重要贡献。他和玻恩发表的一篇论文是有关对分子的数学描述中把原子核的运动与电子的运动分开处理进而简化计算的方法,后称为玻恩-奥本海默近似。这成为他物理生涯中被引用最多次的论文。
1927年,奥本海默被美国哈佛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推选为国家研究成员。1928年春天,奥本海默的健康出现状况,被诊断为肺结核,他和弟弟弗兰克在新墨西哥州的山区购买了一块土地,安心静养。当年暑期过后,他返回欧洲,被荷兰莱顿大学和瑞士苏黎士高等工业学校推选为国际教育委员会成员,并与厄任费斯脱、泡利共同开展学术研究。
在此期间,奥本海默上半学年在哈佛,下半学年则在加州理工。他在加州理工时结识了好友莱纳斯·鲍林,两人一同研究化学键的本质。鲍林在这方面是领先者,奥本海默为他提供数学协助,他则诠释结果。有一次,奥本海默趁鲍林工作时,到他家中请他的妻子艾娃·海伦·鲍林到墨西哥去幽会。艾娃·海伦没有答应,并把这件事告诉丈夫,奥本海默和鲍林之间的合作和友谊也就此早早终结。此后,奥本海默还曾邀请过鲍林担任曼哈顿计划的化学部主任,但鲍林以他是一名和平主义者为由婉拒了他。

青年时期的奥本海默(第二行左数第三位)
回国任教
1929年至1947年,奥本海默回到美国后,同时在加州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物理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36年),从事研究工作,并培养了一大批物理学家。奥本海默一向以不易相处而名声在外,回到美国加州的时候,更加严厉,爱批评别人。他对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人,往往以高傲和轻视的态度待之,但是对待学生却截然不同,擅长以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与学生亲密无间,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物理学家,形成了在美国物理学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理论物理学派。
在这段时期,奥本海默的一系列论文对当时物理学中的重要问题均有指导作用,也是他研究工作的巅峰时期。1931年,他和学生哈维·霍尔(Harvey Hall)一起发表论文《电光效应的量子理论》,通过实验证据正确地推翻了狄拉克所提出,氢原子其中两个能级能量相同的主张。其后,他的一位博士生威利斯·兰姆观察到这两个能级之间细微的差异,今天称之为兰姆位移,兰姆也因此于195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34年,日本理论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提出关于核子力的“介子论”,对质子和中子的结合做了圆满解释,奥本海默据此于1937年提出新理论,指出该“介子”是宇宙射线的“硬成分”,后来获得证实,他接着又提出“中子星”存在的观点。1939年,奥本海默与他人合作,根据广义相对论原理提出了“黑洞”理论,开拓了现代宇宙物理学的新领域。
主持曼哈顿工程
1941年秋,奥本海默受芝加哥大学物理系主任康普顿[h]的邀请,前往美国科学院参加研究原子能的军事应用会议,他对问题的精准分析吸引了与会代表的关注。1942年,美国政府制定研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i],由军方负责实施。奥本海默建议,研制武器必须将理论工作和核物理工作集中在一个实验室内,同时包含化学、冶金、军工等内容,才能使各部门有机整合、互相协作,军方采纳了他的建议。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j]和康普顿认为奥本海默是实验室主任的最合适人选,在他们的推荐和担保下,1943年1月,奥本海默被任命为“曼哈顿工程”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总指挥。他发挥科学的组织管理才能,把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集中起来,统筹设计、衔接与调度实验工程;同时着力解决原子弹爆炸临界质量的精确计算这一核心问题,对铀的同位素电磁法的分离问题做了大量工作,从而为原子弹的研制扫清了障碍。

曼哈顿工程中的奥本海默(右一)
曼哈顿工程一旦上马即不可停止。项目科研开始后,玻尔对核武器的研究逐渐感到担忧和害怕,他曾敦促美国应与其他盟国(包括苏联)分享核裂变的秘密,以便在国际范围内共同控制这种武器。但是丘吉尔对此反应激烈,明确表示拒绝。齐拉特征集到了很多著名科学家的签名,给罗斯福总统写请愿书,呼吁国际社会限制核武器。奥本海默尽管未在请愿书上签字,但是他同样疑虑核武器的巨大威力,在核试验之后他说“物理学家现在知道了什么是罪恶”。他向杜鲁门承认:“总统先生,我感到自己手上沾满了鲜血。”

中年时期的奥本海默
1945年7月16日清晨,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利阿拉默多尔空军基地附近的沙漠上成功爆炸,威力相当于两万吨高能炸药。从开始实验到原子弹试制成功,仅两年多的时间,奥本海默起到独特的组织领导作用,军方代表也认识到,这项工程的胜利是因为有了“最佳人选担任最重要的工作”。奥本海默被人们誉为“原子弹之父”。同年8月6日和9日,另外同时制成的两枚原子弹分别被投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夺去了40余万人的生命。在轰炸日本前,美国政府向奥本海默、费米、劳伦斯、康普顿等四名科学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征求意见,从减轻美国参战损失、提前结束战争等因素考虑,他们均支持用原子弹轰炸日本的决定。

    1945年7月16日,世界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                              新墨西哥州试爆成功
奥本海默案件
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以后,平民伤亡惨重,奥本海默内心遭到巨大谴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奥本海默为争取实现原子弹的国际控制而多方奔走,他参加起草了《艾奇逊-利连撒尔报告》[k],报告主张和平利用原子能,建议对原子能实行国际监督,以保障世界和平,防止任何国家以此为武器恐吓别国。他还竭力反对制造杀伤力更大的氢弹,然而,这些努力收效甚微。1947年至1952年,奥本海默任美国原子能委员会(A.E.C.)总顾问委员会主席;
1947年10月,奥本海默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所长。从1953年起,奥本海默遭到“麦卡锡主义”的政治迫害,以“同情共产主义”和“反对氢弹研制计划”的指控,被剥夺了接触原子能机密情报的权利;次年4月12日,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召开听证会,尽管奥本海默矢口否认全部指控,但是听证会还是以4:1的多数决定,控告奥本海默作为政府高级顾问,未对氢弹计划予以支持,而且涉嫌“品行不端”,不再适合担负国家要职。此事件后,奥本海默继续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所长职务,但政治迫害使他的教育科研工作受到影响,声望一落千丈。经过十年的冷遇和屈辱,美国科学家和他的学生纷纷要求为奥本海默“平反”;196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约翰逊为他颁发最高科学奖费米奖。1966年6月,奥本海默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退休。2022年12月16日,时任美国能源部长下令撤销1954年吊销罗伯特·奥本海默安全许可的决定,正式为奥本海默平反。

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右一)
逝世
1967年2月18日,奥本海默因喉癌病逝于美国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撒在维尔京群岛。当奥本海默获得最高科学奖费米奖时,虽然对他的指控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纠正,但是作为反核运动的核心人物,对他的忠诚调查并没有恢复。2022年12月,美国能源部废除了1954年撤销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的决定,能源部部长珍詹妮弗·格兰霍姆(Jennifer Granholm)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已经揭露奥本海默博士接受的法律程序中的偏见与不公,他对于祖国的忠诚与热爱的证据得到进一步确认。”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1847.02.11-1931.10.18)美籍发明家、企业家。
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在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米兰镇出生,他是家里面最小的孩子。爱迪生八岁时因为被老师说“低能儿”,离开学校,在家中学习。 1868年,爱迪生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发明专利——电子投票计数器。在此后的多年中,爱迪生相继发明了“爱迪生普用印刷机”、四重电报机,在贝尔的基础上改进了电话机,并且独立研制了留声机。1878年,爱迪生经历两千多次失败后成功发明了竹丝灯泡,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之后,爱迪生创办了爱迪生电力公司,带领团队产生了多项发明。 1931年,爱迪生在卢埃林园的家中与世长辞,享年84岁。
爱迪生一生拥有2000多项发明,1000多项发明专利,被称为“发明大王”。他发明的电话机、白炽灯、留声机、有声电影等被人们广泛熟知,现在依旧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他被人们称为“科学界的拿破仑·波拿巴”。美国政府于1920年授予他卓越服务奖章,法国政府授予他军团荣誉勋位。1928年,美国国会授予他荣誉奖章。爱迪生于191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双提名。爱迪生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9名。

玛丽·居里

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波兰语:Maria Skłodowska-Curie,波兰语发音:[ˈmarja skwɔˈdɔfska kʲiˈri];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原名为玛丽亚·萨洛梅娅·斯克沃多夫斯卡(Maria Salomea Skłodowska,[ˈmarja salɔˈmɛa skwɔˈdɔfska]),通常被称为玛丽·居里(法语:Marie Curie,法语发音:[maʁi kyʁi])、居里夫人(Madame Curie)、玛丽亚(Maria)或玛丽亚博士(Dr. Maria),波兰裔法国籍物理学家、化学家,对放射性展开了开创性研究。
玛丽(或玛丽亚,她在法国被称为玛丽)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获得两次诺贝尔奖(获得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第一人,也是目前唯一一位获得两种不同科学诺贝尔奖的女性。她和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第一对获得诺贝尔奖的已婚夫妇。居里家族里有5个人一共获得了4项诺贝尔奖,此记录目前没有其他家族打破。1906年,她成为第一位巴黎大学女教授。
玛丽生于当时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波兰会议王国的华沙,即现在波兰的首都。她在华沙地下“流动大学”读书,并开始接受实用科学训练。1891年,24岁的她跟随她的姐姐布洛尼斯拉娃(Bronisława)至巴黎读书。她在巴黎取得了学位,并在毕业后留在巴黎从事科学研究。1895年,她与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结婚。1903年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克勒尔(Henri Becquerel)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项诺奖表彰了他们在发展“放射性”理论(玛丽创造的一个术语)方面的开创性工作。玛丽利用她发明的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技术,发现了钋和镭元素,因此获得了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在玛丽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治疗肿瘤的研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开发了流动式X光机,为战地医院提供X光服务。她分别在巴黎和华沙创立了居里研究所,这两个研究所至今仍是主要的医学研究中心。
婚后的玛丽并没有放弃自己原有的姓氏斯克沃多夫斯卡,而是使用双姓,全名为玛亚丽·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虽然她是法国公民,但从未忘记过忘记过祖国波兰。她教她的女儿们学习波兰语,并带她们访问波兰。她以祖国波兰命名她发现的第一种元素钋。
玛丽·居里于1934年在法国去世,享年66岁。她死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是因为科学研究及一战期间在野战医院从事放射性工作时暴露于辐射。除了诺贝尔奖之外,她获得了无数荣誉:1995年,她成为第一位以自己的功绩被安葬在巴黎先贤祠的女性;波兰在国际化学年中宣布2011年为玛丽·居里年。有许多机构和项目以她的名字来命名。她也出现在大量传记作品和影视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