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历史名人明星列表

朱熹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斋号晦庵、考亭,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紫阳夫子、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谥文,又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福建路南剑州尤溪县(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学者尊称朱子。

朱熹幼时,父亲去世,朱熹随母亲生活在崇安(今武夷山市),19 岁中进士,22 岁被任命为泉州同安县主簿。卸任后,专心于儒学。30 岁至50 岁,朱熹挂职宫观(有薪而无事的闲官),主要进行讲学和著书工作。朱熹任地方官期间,积极发展地方教育。如整顿同安县学,重修庐山白鹿洞书院。所订《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南宋以后各地方学校和书院共同遵守的学规。在漳州,首次刊刻《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名称,由此形成,并作为一套经书,流传社会。在潭州,修复岳麓书院。 朱熹从政之余,亲自执教,从事教育达 50 年。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学者,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涉及哲学、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 在教育方面发生重大影响的,有《童蒙须知》《小学》《近思录》《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资治通鉴纲目》等。 后人辑有《朱文公文集》100 卷、《朱子语类》140 卷等。

隋文帝

杨坚(公元541年7月21日-公元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朝开国皇帝。其父为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杨忠,其母为吕苦桃(后追崇为元明皇后)。

杨坚作为汉朝太尉杨震的第十四代孙子,凭借自身能力与父亲军功在北周仕途通达。周宣帝死后,杨坚被任命为上柱国、大司马,辅政北周。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杨坚接受周静帝禅让,代周建隋,改年号开皇。杨坚建隋后平定叛乱,统一南北,建立新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在开皇年间促成“开皇之治”盛景。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隋文帝于仁寿宫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在位时长二十四年,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太)陵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氏,名轲,表字不详。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出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年),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人,长于邹国,曾受业于战国初期儒学大师子思的学生,并由此奠定了对儒学学说的信仰。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杨朱、墨翟之言充盈天下,面对混乱和功利的局面,孟子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于邹国学成出仕之后,他周游齐、梁、宋、滕、薛、鲁等国,谒见过齐宣王、梁惠王、滕文公等君主,并积极向各国君主阐述其仁政、王道思想,期望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天下统一、社会太平的愿望。晚年,孟子意识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会被诸侯所采纳之后便不再出游,与学生万章、公孙丑等设问答,著《孟子》一书,记叙他的活动和阐明其各种主张,最后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在邹国去世。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现如今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称为“亚圣”。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子思的思想,宣扬“仁政”,提出了“性善论”“王道之辨”“人格修养论”等思想主张。孟子在历史上的地位曾几经沉浮,其与弟子的著作《孟子》一书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唐宋时期迎来巅峰,由原本的子书逐渐升格为经,与《论语》并列。在这个过程中,孟子的学说也愈发被推崇,尊孟思潮愈发盛行。孟子的思想对后世政治、思想、文学等方面影响深远,开启了儒学的新领域、新范畴,意义重大,现如今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本字咏芝,后改润芝、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曾在起义新军中当过半年兵,后就读于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与蔡和森、萧子升等创办革命团体新民学会。[4]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毛泽东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主要负责农民运动。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并在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后带领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毛泽东与朱德带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毛泽东被选为主席,后被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排挤。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同年10月,毛泽东及中共中央到达陕北,长征结束。抗日战争爆发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1942年,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1945年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前往重庆与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1946年内战爆发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经过了一年的战斗,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1948年底到1949年中,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政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抗美援朝运动,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民主改革,开展了“三反”“五反”[b]运动,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毛泽东晚年也犯了错误,1966年,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运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

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创建人民军队,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土地改革、经济建设,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整风运动,[16]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的领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1981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中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及毛泽东思想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

汉武帝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即汉武帝,汉景帝刘启与王太后(王娡)之子,汉昭帝刘弗陵之父,汉朝第七位皇帝,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在位。

汉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刘彻出生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汉景帝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四月二十五日,刘彻被册立为太子,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景帝驾崩,刘彻继位为帝,次年改年号为建元。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刘彻开始施行建元新政,次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5]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刘彻出兵援助东瓯国,[6]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刘彻得以掌握大权。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刘彻批准实施马邑之谋的计划。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刘彻派兵与匈奴会战,取得龙城大捷;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刘彻派兵收复河套地区,并在同年颁布推恩令。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平息淮南王和衡山王的叛乱;次年派霍去病西出陇西主动攻击匈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起漠北之战,重创匈奴。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巫蛊之祸爆发,太子刘据等人被杀,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刘彻下轮台诏,拒绝桑弘羊募民屯田轮台的建议。两年后,刘彻驾崩,传位幼子刘弗陵;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刘彻喜好文学,作品有《秋风辞》《悼李夫人赋》等。

刘彻在位期间,颁行推恩令,制订左官律,设附益法,限制诸侯势力;将天下划分为十三州,并设置十三州刺史部,加强对郡国的监视;建立正规的察举制度,令郡国举孝廉及秀才、贤良方正,不拘一格录用人才,提拔有才能之士为侍从,并提拔亲信和近臣参与决策,形成了中朝和外朝的政治体制;改革币制,禁止郡国铸钱;又根据郑当时、桑弘羊等人的建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均输平准等制度,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商人征收重税等。刘彻奉行尊儒政策,在京师长安兴建太学,设置五经博士,在郡国设立学官。[1][2]刘彻还改变汉朝立国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改为主动出击的政策,刘彻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主动进攻匈奴,发动三次大规模的战役,解除匈奴的威胁。在对外关系上,刘彻命张骞出使西域,沟通汉与西域各族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又派兵征服闽越、东瓯、南越、卫氏朝鲜,经营西南夷,在其地设置郡县。但是刘彻晚年轻信小人,发生了“巫蛊之祸”导致太子刘据自杀。

对于汉武帝刘彻的评价基本以正面为主,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评价刘彻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汉朝隆盛在这一时期;北宋宰相司马光则评价刘彻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其过失不亚于秦亡的过失。

蔡伦

蔡伦(63年-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今湖南耒阳),东汉宦官,造纸术发明人。

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汉章帝建初年间,蔡伦升任小黄门,奉窦皇后之命监管宋贵人之事,建初七年(82年),窦后设计诬陷宋贵人,蔡伦听令验实此事。汉和帝继位后升任为中常侍,后加任尚方令。蔡伦总结西汉以来造纸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由他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元兴元年(105年),上奏朝廷,受汉和帝赞赏,并下令推行全国。元初元年(114年),蔡伦被封为龙亭侯,不久升长乐太仆。元初四年(117年),受命监管典籍校正。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卒,安帝亲政,蔡伦因当初受窦太后之命验实陷害宋贵人而被审讯查办,不忍受辱,服毒自尽。

造纸术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现代学者刘光裕认为蔡伦以其发明,成为改变世界面貌,特别是改变世界文化面貌的中国第一位伟大发明家。

老子

老子(约生于前581年,或前571年,卒年不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又被奉为道教的鼻祖。关于其身份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老聃、老莱子、太史儋。学术界一般认为老子是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一说安徽涡阳县)人。[a]老聃其家世代为周史官,他自己也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后因避内乱,隐归故里。另有一说老子离开王畿时,守关长官、也是他的好友尹喜,请他写下了后世称为《老子》的书。相传孔子非常敬重老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周礼。

老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老子》一书中,今传本《老子》分上下篇,约五千余言,是用韵文写的哲理诗。最早的《老子》大约出现在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后来《老子》文本在传衍过程中不断经过人们口耳相传,笔之于简帛,不断加工、编排、整理、丰富,最后形成了西汉河上公本。河上丈人作《老子注》(又名《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流传下来的通行本,除河上本外,著名的还有汉代严遵的《道德指归论》,三国时王弼的《老子注》,还有唐代傅奕的《道德经古本编》等,其中以王弼本影响最大。[3]老子的思想体系是以“道”为核心,他试图用“道”来总括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本质。在自然观上,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是“道”演化生成的。道还是万物存在的普遍根据,万物得道而生,得道而成。“道”也有客观自然规律的涵义,天地万物和社会人事都以“道”为法则。此外,老子哲学中还有较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且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其总的运动规律就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最终仍要回复到“道”。

老子在认识论、历史观、人生观、文化观等方面各有论说和独到见解,后世儒家、法家、佛教、道教等对其思想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特别是在道教,道教奉《老子》为主要经典,其人被道教神化为道教的主要神祇——太上老君。老子的影响并不仅限于中国,其在世界范围内也影响巨大,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也为现代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提供思想资源,如老子的道哲学的范畴和方法可以丰富世界哲学,老子的辩证有机思想有助于人类走出机械论,老子的虚静方法论对心身调节和精神健康有启迪,老子的超越哲学有助于人类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可以展望,伴随着全球化问题的展演,老子思想对世界的影响会更加深广。

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或作“正”),本名嬴政,又名赵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为秦庄襄王之子,曾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被称作“始皇帝”。

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秦始皇在赵国出生,他的父亲子楚当时在赵国为质,他的母亲赵姬曾是大商贾吕不韦的姬妾。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子楚在吕不韦的帮助下继任秦国国君。在其离世后,13岁的嬴政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继位秦王,因为年幼,国事多由相国吕不韦处理。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嬴政亲政后杀掉与赵姬私通的嫪毐、黜免吕不韦,任用李斯执掌国事,并接连兼并韩、赵、魏、燕、楚、齐六国,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制国家。之后,他改称号为“始皇帝”,建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又北驱匈奴修建长城,威服百越,巡行四方刻石立碑彰显功德,但六国旧地仍对秦始皇心生怨恨,秦始皇在巡行期间先后两次遭到刺杀。[1][4][5][6]秦始皇还曾任用方士寻求长生之道,因方士非议动怒,坑杀了460多名儒生。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期间病逝于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其少子胡亥和丞相李斯、宦官赵高一起发动沙丘政变,得以继承皇帝位。同年九月,秦二世胡亥将秦始皇下葬在骊山陵墓。秦二世胡亥即位两年后,秦朝灭亡。

秦始皇建立秦王朝后,创立三公九卿制,将五德终始说付诸实践,并通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等强化皇权;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统一货币度量衡,同时规制财税户籍、实行赋税徭役并行的赋役制度;法律上以“法治”“重刑”作为指导思想;军事上销毁六国兵器,集权于一身,通过派兵征伐开疆扩土;文化上统一文字,并用强制手段统一思想,禁除私学,规制教育。

近代史学家吕思勉认为秦始皇为人严酷、施法严苛,唐代思想家柳宗元则对他的施政举措予以肯定评价,认为他所建立起的政治制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对后世有积极影响。而自秦始皇之后,中国以统一为常规,以分裂为异常,且由秦始皇创立的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保持统一的政策,成为中华民族此后长期保持统一的重要因素。

孔子

孔子(约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乡陬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市),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汉武帝施行“独尊儒术”政策后,后世统治者或儒生陆续尊称孔子为圣人、文圣、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

孔子3岁丧父,少时"贫且贱"。长大后,曾当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畜牧的"乘田"等小官,颇有实际才能。他学无常师,努力掌握三代文化,特别是周代的礼乐。30岁左右,他开始兴办私学。50岁时,他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虽然职位不高,但孔子在此任职一年,政绩颇佳。第二年,孔子升任鲁国的"小司空",是掌管土木的副官。后升任"大司寇",是负责国家司法、刑狱和治安的最高长官。孔子以司寇之职摄行相事,即代理鲁国最高行政事务。齐鲁夹谷之会,孔子以智谋使鲁国取得外交与军事胜利。不久因政局动荡、齐人离间,孔子不得已率弟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奔走于卫、宋、陈、蔡、齐、楚等国。在离开鲁国十四年,游历数个国家后,孔子仍不能获得机会施行自己的政治理念。最终鲁哀公将其迎回鲁国,赐封国老,称“尼父”。孔子回到鲁国后,开始编订六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公元前479年,孔子在鲁国去世,享年73岁。孔子去世之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其所编订的六经成为中国古代儒生必学的经典,其主张的“仁”(孔子的思想核心)、“德”(以德教化人民)、“礼”(以礼治理国家),被后世奉为士大夫为人处世的准则,同时也是儒家核心思想。在其死后的两千多年里,其形象被逐渐神圣化,成为儒家文化的人格象征与图腾,被尊为“至圣先师”,更有儒生“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无限崇拜与无限敬仰。在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历代各帝王和大臣、百姓都会祭祀孔子,其嫡系后代中的嫡长子自被宋仁宗后尊为衍圣公,历代王朝始终沿袭,直到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的称号。

马德禄

马德禄原名马恩禄,(1882--1935)北京人,马三立的父亲,相声前辈“八德”之一。

马德禄幼年读书,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十三岁时随恩绪学艺,后拜春常隆为师,长期在京津一带演出。马德禄是的相声前辈,也是相声艺术的组织者与教师,晚年曾主持天津东兴市场连兴茶社的相声大会,通过言传身带,造就不少人才。

张寿臣

张寿臣(1899年1月29日-1970年7月9日),相声演员、评书演员。

1904年,开始随父亲在隆福寺、护国寺等地说相声。1911年,拜焦德海为师。三年后,满艺出师,演出于西安市场、护国寺等地。1916年,离开北京,与师弟聂文治步行800里至唐山,沿途演出,第一次将相声艺术带至唐山、三河县和玉田县。1919年开始在北京作艺,在1923年,离开北京于天津定居,开始与“万人迷”李德钖搭档演出。1927年7月,张寿臣与陶湘如搭档在天津广播无线电台表演相声《对春联》,这是“相声上电台”现有可查证的最早记录。1929年,张寿臣与陶湘茹搭档,获得了“幽默大师”的称号。

1931年张寿臣开始收徒授艺,收下大弟子常宝堃。1935年,开始与侯一尘合作。1947年,改行在宝和轩说评书。1953年8月,应骆玉笙邀请进入天津市曲艺工作团,专事单口相声的演出。1960年,在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文代会,同年当选中国曲协理事。在1963年与1965年连续两届当选天津政协委员。于1970年7月9日因肺癌逝世,终年72岁。

张寿臣是中国相声艺术界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世称王阳明,明朝绍兴府余姚人(今中国浙江余姚市),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因曾筑室于绍兴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

王阳明出身名门望族,少时即有四方之志。早年师从大文学家娄谅修习程朱理学,拜谒大军事学家许璋研学兵家韬略;成年之后,又辗转沉溺于诗文词章、佛老之学;初入官场,又因忤逆宦官刘瑾,遭致廷杖冤狱;直至谪官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境内),始得顿悟“格物致知”道妙,遂成陆王心学集大成者;步入天命之年,平叛安民治世有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受封新建伯,系明朝积功受爵的三大文臣之一。嘉靖七年(1529年),卒于江西南安(今大余县境内),葬于浙江洪溪(今绍兴市境内)。隆庆初年(1568年)追授新建侯,谥文成,世人又称“王文成公”;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著有《王文成公全书》流传于世。

王阳明一生经世致用,长期秉持民本思想,倡言育人兴学,力主兴发经济,谋略用兵治军,文治武功皆有所成,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儒学大家。他始创“姚江学派”,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命题,擘画起完整“心学”体系,有力冲击了日趋僵化的朱子理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宋明理学,一举将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推向巅峰。王阳明创立的“心学”思想,在明朝以后的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均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与孔子、孟子、朱熹一道被后世尊称为“孔孟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