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法国明星列表

马克西米利安·罗伯斯庇尔

马克西米利安·弗朗索瓦·马里·伊西多尔·德·罗伯斯庇尔(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1758 年 5 月 6 日-1794 年 7 月 28 日),一般通称马克西米利安·罗伯斯庇尔,生于法国阿拉斯,律师、政治家、雅各宾派领导人,法国大革命的主要人物之一。
1758年5月6日,马克西米利安·罗伯斯庇尔出生于法国阿拉斯镇的律师家庭。他早年在阿拉斯的演说家学院学习,1769年进入了巴黎知名的路易大帝学院,并获得奖学金,后在索邦大学学习了三年法律。1781年,他取得了法学学位并当上了律师。1782年,罗伯斯庇尔成为主教法庭的法官。9月,罗伯斯庇尔加入了“避雷针案件”。1783年,罗伯斯庇尔被阿拉斯学院录取,后续成为了该校校长。1789年3月,罗伯斯庇尔被选为阿拉斯第三阶层(平民阶层)的代表之一。1789年,罗伯斯庇尔加入了雅各宾派俱乐部,次年成为了雅各宾派的主席。1791 年 6 月,在瓦雷纳出逃事件后,罗伯斯庇尔要求罢黜路易十六。同年9月,制宪会议解散,随后成立了立法议会,但是在罗伯斯庇尔的提议下,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原制宪会议的成员均不能参加新成立的立法会议选举。12月,雅各宾派分裂成以罗伯斯庇尔为代表的激进派(“山岳派”)和以雅克·皮埃尔·布里索为代表的温和派(“吉伦丹派”),并互相对立。1792年8月,罗伯斯庇尔被选入新的国民大会并起草新宪法。1793年6月2日,吉伦丹派被推翻,罗伯斯庇尔带领山岳派掌握了法兰西共和国的权力。1793年7月27日,罗伯斯庇尔加入了“公共安全委员会”,并主张恐怖统治,数万人因恐怖统治丧失生命。1794年7月26日,热月政变爆发,两天后,罗伯斯庇尔与其盟友在断头台上被处决。
罗伯斯庇尔的政治主张体现在包括革命思想、公共教育、公民权利、宗教信仰、贫富差距及粮食问题的多个方面。罗伯斯庇尔的思想和行为对法国的政治、经济、宗教及民主价值观等方面有深远的影响。现代法国对他的评价仍存在分歧,部分历史学家认为他是无辜的受害者,被用来当了恐怖统治事件的替罪羊,另一些则认为他是精心策划血腥行动的幕后领导者。历史学家帕特里斯-格尼菲(Patrice Gueniffey)曾评论罗伯斯庇尔:"没有一个(其他革命者)像罗伯斯庇尔那样拥抱自己的时代,没有一个人与这个时代融为一体,以至于他的死成为无数革命史的结尾"。

米歇尔·福柯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年10月15日-1984年6月25日),法国哲学家、思想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被誉为“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他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索邦大学。福柯对文学评论及其理论、哲学(尤其是法语国家)、批评理论、历史学(尤其医学史)、科学史(尤其医学史)以及批评教育学和知识社会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疯癫与文明》《性史》《规训与惩罚》《临床医学的诞生》《知识考古学》和《词与物》等。
福柯的著作通常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关于疯狂和精神疾病的著作,中期关于人文科学和权力的著作,以及后期关于伦理学和自我关怀的著作。福柯在他的早期著作中认为,疯狂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用于控制和排斥某些社会成员的社会结构。在他的中期作品中,福柯研究了通过监狱、学校和医院等机构行使权力的方式。他认为,这些机构产生和复制有关个人的知识,然后用来约束和控制他们。在他后来的著作中,福柯转向伦理和自我关怀问题。他探讨了个人如何抵制对他们施加的权力形式,以及如何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
作为二战后最具影响力和争议的学者之一,福柯的著作对众多人文和社会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福柯与德里达、德勒兹三人一起同为20世纪下半叶法国哲学黄金时代的象征性人物。福柯的第一位传记作家迪迪埃·埃里本形容这位哲学家是一个复杂、多面的人物,“在一个面具下面总是还有另一个。”根据伦敦经济学院2016 年的分析,他的著作《规戒与惩罚》和《性史》位列社会科学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 25 本书之列,引用次数超过了 100,000 次。2007 年,福柯被 ISI Web of Science 列为在众多法国哲学家中被引用最多的人文学科学者。

莫里哀

莫里哀(1622年1月15日-1673年2月17日),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Jean Baptiste Poquelin),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就读于克莱蒙中学。在校时受到普劳图斯、泰伦斯和伽桑狄的影响。莫里哀于1643年以"莫里哀"为艺名,建立光耀剧团(Illustre Théâtre)并担任团长,在巴黎出演流行悲剧,后因剧团间的竞争与债务问题多次被关进监狱。1645年,光耀剧团(Illustre Théâtre)宣布破产。
在1645年到1658年之间,莫里哀率领光耀剧团(Illustre Théâtre)成员联合杜弗雷斯纳剧团在法国各省进行巡演,在此期间,莫里哀开始写闹剧,这是一些短小的丑角戏,属于意大利式闹剧,只有剧本概括,由演员即兴发挥。1650年开始,莫里哀担任剧团领导,率剧团在里昂周围活动,1655年出演了他在鲁昂创作的原创诗体喜剧《冒失鬼》(L'Étourdi ou les Contretemps)。1658年,莫里哀率领原“光耀剧团”的成员前往巴黎在卢浮宫为路易十四演出并得到赏识,随后返回巴黎一直从事创作活动,创作了《可笑的女才子》,因此剧的成功,为莫里哀招来了多方面的嫉妒,有人称莫里哀写不出严肃的剧本,为此,莫里哀写出三幕诗剧《丈夫学堂》和《讨厌鬼》、五幕诗剧《太太学堂》。1662年,莫里哀与19岁的阿尔芒德·柏扎尔结婚。1664年至1668年,莫里哀写出一系列重要剧作,其中包括《伪君子》、《唐璜》、《恨世者》等,莫里哀的喜剧观点散见于《伪君子》序言、《<太太学堂>的批评》等,强调喜剧的现实性、真实性和社会功能,认为喜剧是“一面公众的镜子”。莫里哀因肺病身体越来越虚弱,但为了维持剧团开始,仍坚持演出,1673年2月17日,莫里哀正在舞台上演出时突然倒地,几个小时后便与世长辞。
莫里哀一方面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始人,世界喜剧大师之一。与高乃依和拉辛并称为17世纪上半叶法国的”古典戏剧三杰”。另一方面是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他对喜剧形式做了多方面的探索,讽刺的对象主要为资产者和没落贵族,并且提出了各种严肃的社会问题,用喜剧的形式揭露封建制度、宗教与一切虚假的事物。在艺术手法上,他大胆吸收了很多民间艺术手法,语言自然,把生活中的矛盾和人物性格都表现得很透彻,法国人称其为“无法模仿的莫里哀”。他是在莎士比亚之后在欧洲剧史上另一位杰出戏剧大师。

尼古拉·萨科齐

尼古拉·萨科齐(全名尼古拉·保罗·斯特凡纳·萨科齐·德纳吉·博乔,法语:Nicolas Paul Stéphane Sarközy de Nagy-Bocsa,英语:Nicolas Sarkozy),1955年1月28日出生于巴黎,2007年至2012年期间担任法国总统。
萨科齐童年时期与外祖父一起生活在巴黎第17区,后来搬到讷伊市。萨科齐曾先后在巴黎第十大学和巴黎政治学院学习并获得法律硕士学位。毕业后,萨科齐成为了一名律师。1983年到2002年,萨科齐担任讷伊市市长,并在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的第二个任期内担任预算部长。2002年,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就任总统,在其任期内,萨科齐于2002年担任内政部长,2004年任法国经济、财政和工业部长,2005年他再次出任内政部长。此外,他还担任了人民运动联盟党(Union pour un Mouvement Populaire,UMP)的主席。2007年,萨科齐击败社会党候选人塞戈莱娜·罗雅尔(Ségolène Royal)当选总统。2012年5月6日,萨科齐被社会党候选人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çois Hollande)以微弱优势击败,未能连任总统。
2013年3月,萨科齐因涉嫌收受不当捐款而受到调查。2014年7月1日,萨科齐因贪腐调查被拘留问话。同年9月19日,萨科齐宣布他将重返政坛并竞选人民运动联盟的主席,他于11月29日成功当选。2016年11月20日,萨科齐在法国中右翼阵营2017年总统选举初选的首轮投票中排名第三,随后他表示将退出政坛。2017年2月21日,萨科齐以独立董事身份加入雅高集团(Accor)。2018年3月22日,萨科齐因涉嫌接受前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Muammar Gaddafi)提供的竞选资金接受调查。3月29日,又因涉嫌收买检察官以获取案件调查内幕而遭“腐败”和“以权谋私”两项罪名起诉。2021年3月1日,巴黎轻罪法院以贪污罪判处萨科齐有期徒刑3年,缓刑2年。2023年11月30日,“非法使用竞选资金”的罪名成立,被判处1年有期徒刑,缓期执行。
萨科齐是法国传统右翼的代表人物,就任总统后,他进行宪法改革,限制总统权力、加强议会权力并增设公民权利。萨科齐对法国的工时进行修改、严厉打击非法移民并提出延迟退休政策。自萨科齐就任总统以来,他已多次提到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意向,并于2009年重返北约。在外交上,他重视加强与新兴国家的联系,保持并发展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关系。

弗兰克·里贝里

里贝里,全名法兰克·亨利·皮埃尔·里贝里(Franck Henry Pierre Ribéry),1983年4月7日出生于法国布洛涅,法国职业足球运动员,在场上司职左边锋,2022年10月20日,里贝里在个人社交网Twitter宣布因伤退役,曾效力于意甲萨勒尼塔纳俱乐部。
里贝里在青年队时期曾为里尔青年队和布洛涅青年队效力,并在2000年升入布洛涅一线队。在职业生涯早期,里贝里曾辗转多家球队,先后效力于布洛涅、阿莱斯、布雷斯特、梅斯、加拉塔萨雷和马赛。2007年7月1日,里贝里从马赛以2500万欧元的转会费加盟德甲豪门拜仁慕尼黑,并为拜仁效力至2018-19赛季结束。
在为拜仁效力的12年间,里贝里帮助球队夺得9次德甲联赛冠军、6次德国杯冠军、4次德国超级杯冠军、1次德国联赛杯冠军、1次欧冠联赛冠军、1次欧洲超级杯冠军和1次世俱杯冠军。2012-13赛季,里贝里帮助球队在德甲、德国杯和欧冠当中全部夺冠,完成了三冠王的壮举,他本人也当选了该年度的欧足联最佳球员
里贝里曾在2006至2014年间为法国国家队效力,总计出场81场,打入16球助攻25次。2006年德国世界杯,里贝里曾随法国队打进决赛,但是历经点球大战4-6不敌意大利队,屈居亚军。里贝里还曾代表法国队出征2008、2012年欧洲杯,以及2010年南非世界杯。然而三届赛事,法国队在2008年欧洲杯和2010年世界杯中小组赛即出局,在2012年欧洲杯中止步四分之一决赛。
2019年8月,里贝里与拜仁间的合同到期,以自由转会的方式加盟意甲球队佛罗伦萨,并为佛罗伦萨效力了两个赛季。2021年7月,里贝里与佛罗伦萨间的合同到期。2021年9月,他同样以自由转会的方式加盟了萨勒尼塔纳。

拿破仑三世

拿破仑三世(Napoléon III)(1808年4月20日—1873年1月9日),全名夏尔-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亦名路易-拿破仑·波拿巴,1808年4月20日出生于巴黎,路易·波拿巴和奥当斯·德·博阿尔内之子,拿破仑一世之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
早年随母流亡瑞士,就读于军校。1831年支持意大利烧炭党运动,并参与罗马地区起义。后返回瑞士并加入瑞士国籍。在两次发动针对法国皇位的军事冒险失败后被流放和判刑。1848年革命爆发后,当选制宪议会议员。12月通过全民投票当选为共和国总统。1851年12月2日,他发动政变,解散议会并于次年建立帝国正式称帝。1870年普法战争亲临前线,战败投降,释放后赴英国。1873年1月9日病死于伦敦。
拿破仑三世在位期间实行独裁统治,较长时间内国内政治安定,加之及时出台符合经济规律和时代需要的自由经济政策,国内经济获得飞速发展。对外所采取的扩张政策和频繁战争,给法国赢得了荣誉和巨大利益的同时,使法国在国际上更加孤立,导致第二帝国迅速走向覆灭。

凡妮莎·帕拉迪丝

凡妮莎·帕拉迪丝是一位法国女演员、歌手和模特。她于1972年12月22日出生在法国,并在14岁时凭借单曲《的士情缘》(Joe le Taxi)成为了欧洲的童星。此后,她推出了个人首张专辑《M & J》并开始涉足电影表演。1990年,凡妮莎获得了法国音乐大奖年度女歌手奖。1994年,她成为Coco Chanel的代言人。1999年,凡妮莎凭借影片《桥上的女孩》中的表演入围了法国凯撒奖“最佳女主角奖”。2010年,凡妮莎·帕拉迪丝主演的浪漫喜剧影片《负心人》率先亮相第14届美国洛杉矶法国电影节。此外,她还是香奈儿的宣传模特儿。凡妮莎·帕拉迪丝曾与演员约翰尼·德普保持恋人关系,他们的恋情持续了14年。她的姐妹艾莉森·帕拉迪斯也是一位法国女演员。

碧姬·芭铎

碧姬·芭铎[duó](法语:Brigitte Bardot),1934年9月28日出生于法国巴黎,是法国演员、歌手、模特、动物权益保护者。昵称“B·B”,也被称为“性感小猫”。
碧姬·芭铎出生时家庭条件优渥,年少时学习音乐和舞蹈,15岁那年在拍摄完时尚杂志《ELLE》后慢慢的接触到影视行业。1952年首次参演电影《诺曼底苹果酒客栈》,18岁时,因拍摄电影《穿比基尼的姑娘》在法国走红,次年进军美国市场并拍摄电影《此恨绵绵》。
1956年,因拍摄《上帝创造女人》成为国际巨星,之后片约不断,并于1961年获得第5届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外国女演员的奖项,1965年入围第2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国女演员提名。同年,其在影视行业的影响力越来越低,再次拍摄十几部影视剧后于1973年宣布退出影视舞台。
1985年,碧姬·芭铎获得了法国荣誉骑士勋章的奖项,并于第二年成立了动物保护协会——碧姬·芭铎基金会。碧姬·芭铎除了拍摄影视剧,也出过自己的音乐专辑和书籍。截至2023年3月25日,碧姬·芭铎有过4次婚姻,并育有一子。

路易斯·巴斯德

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年12月27日—1895年9月28日),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微生物生理学的开创者,被称为“微生物之父”,被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之一”。
1822年12月27日,巴斯德出生在法国东部如拉省的多尔镇,巴斯德的父亲是拿破仑军骑兵队的一名退伍军人,退伍后当鞣[róu]革工人,母亲是农家女,路易斯小时候十分喜爱绘画,而且画得很不错。中学时,巴斯德对物理和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47年以化学及物理学论文取得博士学位。通过10年研究提出了分子不对称理论。之后巴斯德研究方向转向微生物,并在1857年到1860年的三年间,巴斯德发现了酵母是活的微生物。得出了发酵是酵母繁殖的结果。由此创立了微生物学。同时对“自然发生说”产生怀疑,并通过公开实验推翻了“自然发生说”。 之后巴斯德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在1865年发明了巴斯德灭菌法。 同年法国蚕病严重影响纺织业,于是巴斯德开始研究蚕病,通过5年的研究,巴斯德建议用去除病卵的方法抑制微生物感染的流行,解决蚕病的问题。 为表彰巴斯德做出的贡献,1873年巴斯德被选为医学科学院院士。1877年开始巴斯德对多种传染病如炭疽病、气性坏疽、鸡霍乱、疔疮、骨髓炎、产褥感染、猪丹毒和狂犬病等进行研究,通过霍乱病的研究巴斯德于1880年分离出鸡霍乱菌,通过减轻微生物病原的毒力成果研制禽霍乱疫苗,巴斯德相继发明了炭疽[jū]减毒疫苗、猪丹毒疫苗。在1882年,巴所德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巴斯德研究多年的狂犬疫苗在1885年在一个9岁的被患狂犬病的狼咬伤的孩子身上试用,获得成功。1887年在巴斯德65岁时,科学院为表彰巴斯德做出的贡献,授予巴斯德选科学院终身秘书长。一年之后巴斯德努力多年自筹巨资创建的“巴斯德研究所”建成,巴斯德担任所长,直到1895年9月,病情严重在巴黎与世长辞。
巴斯德一生成就斐然,提出分子不对称理论,巴氏灭菌法、传染病发生的细菌病因说,发明炭疽疫苗、禽霍乱疫苗,猪丹毒疫苗、狂犬病疫苗等等。奠定现代立体化学基础,开创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学科。

巨人安德烈

安德烈·勒内·鲁西莫夫,通常被称为巨人安德烈,出生日期: 1946年6月19日,去世日期: 1993年1月27日。是世界摔角娱乐旗下已故的法国职业摔角选手、演员。他因在电影《公主新娘》中出演巨人菲齐克一角而为人所熟知。他患有肢端肥大症,因而体型巨大,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在巨人安德烈的职业生涯中,安德烈曾获得一次WWF冠军与一次WWF世界双打冠军。

伊迪丝·琵雅芙

伊迪丝·琵雅芙(Edith Piaf,1915年12月19日-1963年10月11日),女,是法国最著名的女歌手之一。法国人亲切地称她为“小姑娘”(La Môme)。
伊迪丝·琵雅芙的著名歌曲包括《玫瑰人生》《爱的赞歌》《我的老爷》《我无怨无悔》。
1963年10月11日,琵雅芙因肝癌去世,终年48岁。法兰西共和国为她举行了国葬。

人物生平
1915年12月19日,琵雅芙出生于巴黎。从小就接触社会最底层的人群。琵雅芙身材矮小,只有142公分,这也是她的艺名“小麻雀”(La môme)的由来。
她的作品多是其悲剧一生的写照,最著名的歌曲包括《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1945年)、《爱的赞歌》(Hymne à l'amour,1949年)、《我的老爷》(Milord,1959年)和《我无怨无悔》(Non, je ne regrette rien,1960年)。

中年以后,琵雅芙因为车祸的伤害,染上注射吗啡止痛和酗酒。1963年10月11日,琵雅芙因肝癌死于格拉斯,终年48岁,她的朋友尚·考克多(Jean Cocteau)也于同一天逝世。法兰西共和国为她举行了国葬,使她成为国家的标志。法国人亲切地称伊迪丝·琵雅芙为“小姑娘”(la Môme)。2007年上映的电影《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则反映了她悲剧而传奇的一生。

阿尔贝·加缪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Albert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原籍阿尔及利亚,是存在主义文学领军人物、“荒诞哲学”的代表,一直高扬人道主义精神。1957年,因为在他重要的著作中,“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作为艺术家和思想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深刻洞察,用独具特色的作品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拷问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本质问题。
在47年的生涯中,阿尔贝·加缪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世界名著,主要有代表作小说《局外人》(1942)、《鼠疫》(1947)、《堕落》(1956),短篇小说集《流放和王国》(1957),剧作《误会》(1944)、《正义者》(1949)等,散文和论文集《西西弗斯神话》(1943)、《反叛者》(1951)等。1957年10月17日,阿尔贝·加缪“以其重要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诺查丹玛斯

诺查丹玛斯(拉丁语名:Nostradamus,1503年12月14日-1566年7月2日),原名米歇尔·德·诺特达姆(法语:Michel de Nostredame),其拉丁语名为世人所熟知。法国籍犹太裔预言家,神秘主义者。
诺查丹玛斯在16世纪研制出若干种独特的处方及治疗方法,与各种病疫战斗;他还精通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留下以四行体诗写成的预言集《百诗集》(Les Propheties,1555年初版,“《诸世纪》”为误译)一部。有研究者从这些短诗中发现诺查丹玛斯预言了许多历史事件(如法国大革命、希特勒之崛起)及重要发明(如飞机、原子弹)。
歌德在作品《浮士德》中提到了诺查丹玛斯。

让-保罗·夏尔·艾马尔·萨特

让-保罗·夏尔·艾马尔·萨特(法语:Jean-Paul Charles Aymard 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编剧、政治活动家、传记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于1905年6月21日出生在巴黎第16区,1980年4月15日在巴黎第14区去世。萨特以其哲学作品、文学作品以及积极的政治参与而闻名世界。萨特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哲学的关键人物之一,也是20世纪法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与学说影响了之后的社会学、批判理论、后殖民理论和文学研究。
萨特出生在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中,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他于1924年开始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哲学。毕业后于1929年参加法国哲学教授资格会考,获得了第一名,同时也认识了存在主义哲学家和女权主义者西蒙·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之后两人共度一生。1933到1934年,萨特在柏林的法兰西研究所研究现象学。于1938年出版的小说《呕吐》标志着他文学生涯的开始。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萨特积极参与法国抵抗运动,为反法西斯事业付出努力。1943出版的哲学作品《存在与虚无》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开端。战争结束后,他和好友共同创办了《现代》杂志,成为法国知识分子的引领者。萨特于1960年出版的《辩证理性批判》标志着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新探索。
萨特的主要思想集中在存在主义领域,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他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主张个体通过自由的选择和行为来创造自己的本质,突显了对个体自由的重视。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更为深入地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权力动态,强调个体选择与“他者”的争斗,并揭示了存在主义焦虑的复杂性。在人生后期,萨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在《辩证理性批判》中,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质疑,强调了人的存在和选择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尽管他关心社会正义和政治体制,但他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批判表现出对意识形态的拒绝,他强调对个体自由的维护,并对集体主义的倾向提出异议,使他在左翼知识分子中成为独特的声音。
萨特留下了大量作品,包括小说《恶心》(1938)、《墙》(1939)、《自由之路》三部曲(1945/1949)等;戏剧《苍蝇》(1943)、《禁闭》(1944)、《死无葬身之地》(1946)等;哲学著作《自我的超越性》(1936)、《存在与虚无》(1943)、《辩证理性批判》(1960/1985)以及传记《萨特自述》(1959)、《词语》(1946)等。作为一名哲学家,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被认为是对个体自由和责任的重要贡献;作为一名文学家,他的小说和戏剧作品表达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关切;作为一名政治活动家,他的政治立场引起了争议,他曾与法国共产党合作,但在后来对苏联的批判使他与共产党疏远。他支持毛泽东主义的做法也引起了争议,一些人认为他在政治上过于激进,而另一些人则赞赏他对社会变革的执着追求。萨特的伴侣波伏瓦在《萨特传》中用一句话总结了萨特的一生:他总是不断地怀疑自己;他不否认自己的“意识形态兴趣”,但他不想让它给整个地吞没。他常常选择“在思想上反对自己”。他努力去“脱胎换骨”。

汉尼拔·莱克特

汉尼拔·莱克特(Hannibal Lecter),出生日期1933年1月20日,是由托马斯·哈里斯所创作的悬疑小说《沉默的羔羊》系列中的虚构的人物,他沉着、冷静、知识渊博而又足智多谋。以该角色为主角的小说,多次被好莱坞拍成电影。

主要经历
少年汉尼拔
汉尼拔出生于立陶宛一个贵族家庭,18岁以前在“莱克特城堡”享受与父母、妹妹相伴的快乐生活。然而,突如其来的二战带走了汉尼拔父母的生命。汉尼拔的妹妹米沙也被纳粹食人魔掳走,汉尼拔亲眼看着米沙被吃掉,此时,少年汉尼拔的心里被种下了“吃人”的种子。二战过后,汉尼拔被寄养在法国的画家叔叔家。不久,在一次斗殴中叔叔也离开人世了,婶婶只好带着汉尼拔定居巴黎。汉尼拔的婶婶很神秘,她会鉴赏名画古董名画,也会朝日本武士头盔行隆重的跪拜礼,更对人生有着颇为独到的见解。婶婶很怜悯汉尼拔,将其视如己出,细心照顾,不仅教导他剑术,也教导他武士道精神。汉尼拔渐渐地从婶婶那里找到了久违的母爱,甚至萌生出一种超越辈分的男女禁忌之情。突然有天,婶婶被杀死保罗的凶手绑架。气愤的汉尼拔在独自找到凶手后,当着婶婶的面,将凶手残忍地杀害并吃掉,从此,少年汉尼拔心中“吃人”的种子生根发芽并逐渐壮大。

红龙
中年汉尼拔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心理医生。在一次意外中,汉尼拔因吃人暴露,被FBI调查员威尔逮捕。汉尼拔被判无期徒刑,并被关进巴尔蒂摩精神医院。过了一些年,威尔因一起涉及心理方面的案件太复杂,求助于精通人类心理学的汉尼拔。在与威尔的对话后,汉尼拔知道了威尔来找他的目的和威尔心中的恐惧,他答应向威尔提供意见以至于能把其拖下水,从而完成复仇。此后几次谈话,汉尼拔指点威尔的同时借助机会搞清了威尔的家庭住址,还想通过报纸,把地址告诉给变态杀手。这一举动被威尔及其同事看破,威尔的家人也被及时转移。为此,汉尼拔的书被没收了,他的自由也被限制了。然而,缺少了汉尼拔的指点后案情没有进展,无奈之下,威尔用汉尼拔的书和自由时间来换取汉尼拔的最终答案。汉尼拔指点威尔,使威尔在家庭录像中找到了凶手的藏身之地。


沉默的羔羊
有一天,精神医院中的汉尼拔被想获取罪犯的心理行为资料来帮助破案的克拉丽丝·史达琳访问,汉尼拔要求克拉丽丝·史达琳说出个人经历供自己分析,以此作为协助访问的条件。不久,参议员的女儿被绑架了。克拉丽丝·史达琳到精神医院向汉尼拔求助,汉尼拔对她进行心理分析,并给了关于凶手的一些提示。想抢头功的主治医生奇顿窃听了他们的谈话,于是对汉尼拔进行了审讯,然而毫无收获。之后,汉尼拔被转移到另一家监狱。克拉丽丝·史达琳闻讯赶来,经过汉尼拔的心理分析后,汉尼拔知道了克拉丽丝·史达琳总会听到羔羊的惨叫声的原因。正当克拉丽丝·史达琳要求汉尼拔说出凶手名字时,奇顿带领卫兵架走了克拉丽丝·史达琳。不久,汉尼拔用奇顿丢下的圆珠笔的金属丝,打开手镣,杀死卫兵,逃出监狱。克拉丽丝·史达琳只好独自继续寻找线索,并找到了“野牛比尔”的住处。在和凶手的激烈打斗中,克拉丽丝·史达琳击中了凶手詹姆,救出参议员的女儿。之后,汉尼拔拨通参加庆功会的克拉丽丝·史达琳的电话,挂断电话后,汉尼拔戴着墨镜,悄无声息地进入人流,寻找着他的猎物——奇顿。

汉尼拔
汉尼拔逃出戒备森严的监狱后,匿影藏形了8年,还在意大利佛罗伦斯担任一所美术馆的馆长,享受正常人的生活。然而,突然有侦探揭开了他的秘密,汉尼拔无奈之下只好开始杀人灭口。另外,往日饱受汉尼拔折磨的梅森竟没死,并对汉尼拔的项上人头悬赏300万,天下杀手蠢蠢欲动。汉尼拔为摆脱杀手们的纠缠及意大利警方的通缉,回到美国想解决掉梅森,但不慎被梅森俘虏。梅森准备让野猪活活吃掉汉尼拔,紧要关头,汉尼拔被克拉丽丝·史达琳救出。然后汉尼拔诱使梅森的管家把梅森喂野猪,并逃离了梅森家。汉尼拔为克拉丽丝·史达琳修补了枪伤,并准备了一桌特殊的晚宴,还提出一起亡命天涯的邀请。克拉丽丝·史达琳拒绝了汉尼拔并在争斗中把双方的手铐起来,为警察赶到争取时间。见此,汉尼拔拿起菜刀,说道:“史达琳,这可能会很痛。”,接着毫不犹豫地挥下菜刀砍断了自己的手,逃之夭夭。

人物形象
汉尼拔·莱克特,《沉默的羔羊》系列里的角色,绝对的高智商人物,本职是一名精神病医生,他精通医学外科,在古典文学与音乐方面有极高的造诣。他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对社会现实有自己独到的深刻理解。作为一名高超的精神病医生,他本人就是一名极高强度的精神病患者,一个毛骨悚然又令人忐忑的人物。因少年时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打击,幸存下来的汉尼拔因此遭受了致命的、甚至是贯彻一生的精神重创,他从此有了食人肉的恐怖嗜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多年后,他成为著名医生,原本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非常有用的人的,但是很不幸,他精神错乱了,无法控制自己,成为一个有着人道主义精神,却也有一颗恶魔头脑的矛盾人物,令人恐惧的食人狂魔。汉尼拔非常聪明,对一切了然于心,甚至可以从戒备森严的监狱轻松越狱,警方虽然将他关在重精神病人的牢狱中,却仍然不得不承认他超出常人的精神病学识,于是派出了见习特工克拉丽丝·史达琳去请教他案情。他给了克拉丽丝资料。之后他利用两名警员给他送晚餐的机会成功逃离了监狱,汉尼拔在意大利隐姓埋名,过起了正常人的生活,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食人狂魔汉尼拔还要面对仇家和警探的追击。

分析
汉尼拔·莱克特最先出现在1981年的恐怖小说《红龙》,接着是在1988年的《沉默的羔羊》,1999年的《人魔》,以及是2006年的《汉尼拔崛起》。这些小说多次被改编成电影。也许是托马斯·哈里斯的小说创造了汉尼拔·莱克特,是布赖恩·科克斯的电影《捕凶人》(Manhunter,1986)首次将这个角色搬上了大银幕,然而,是霍普金斯在《沉默的羔羊》中的演出成就了这个人物,也成为了后来无数个表面温文尔雅,实则施虐成性的天才反派、或英雄的模板。

人物评价
乍看,汉尼拔是一个惊世骇俗的人物,可我们轻易忽略了他很早就流露出来的天性:自命不凡,又冒失莽撞。毋庸置疑,一方面他自认高人一等,想让天下人都知道他对优质葡萄酒和昂贵皮鞋的高雅品位;另一方面却又像个卑鄙的青春期学生,千方百计想要做些让老师震惊的事。这位精神病学家固然是个非同寻常的角色——无论是在原著还是电影中,他至始至终保持着令人无比毛骨悚然的派头。可是归根到底,汉尼拔不过是另一个存在于幻想中的怪物,他对现实的影响无异于吸血鬼德古拉伯爵和《猛鬼街》中的弗雷迪·克鲁格。(中国日报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