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的情商课就能提高情商?没那么简单,你还需要这样!
 

今天有个朋友问:你觉得《蔡康永的情商课》怎么样?康永哥在银屏上的形象一直是非常知性高情商的,我也想跟他学学。

知识付费横行的年代,各路大神显神通,很难辨别哪个体系哪门课程是会有用的。这里教大家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学习的东西想不想让你思考。

 
我恰巧这几天上班开车路上都会听蔡康永的情商课,而且之前也思考过课中一些知识的正确性。我觉得,虽然他的课程还算是比较用心的,但由于商业化量产的原因,其中的许多涉及科学方面的论证还是没那么严谨的。毕竟他引用这些观点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他讲的东西是准确的,经过适当的加工才能更加有节目效果,吸引听众。举个例子:

情商课第15课讲讲“悲伤”这种负面情绪的正面作用时,他为了说明悲伤虽然是负面情绪但是很有用--可以给人带来深刻,使用一个心理学的实验做论证。实验中让参与者分别感染上悲伤和愤怒的情绪之后,进行审批他人申请材料的工作。结果中,带有愤怒情绪的人根本不看材料疯狂地全盘否定,而带有悲伤情绪的人则更加认真地阅读审阅材料,减少失误。

但是这个实验本身是有问题的,他选错了控制组。既然需要证明悲伤是有正面作用的,他应该选择悲伤与中性或者快乐情绪的人做对比观察,这样才会显得更有说服力。而愤怒只是另一种负面情绪,拿它做对比参照物只能说明悲伤比愤怒好一些。

因为最近在读《心理学与生活》,书中中正好用大量的实验证明一些论点,所以看多了自然也就稍微懂了些门道,知道实验中控制组选取的重要性,实验测量要注重信度与效度相结合。

可是当今有些名人可并非也会如此严谨,他们只需要让你觉得有道理就OK,根本不需要关注论述是否能站的住脚。因为他本身对于这个领域也不熟悉,而他的目的并不是了解该领域,而是利用它为自己谋利。

 
话归原题,对于我们学习的人来说,你可以去接触各类新颖的学习内容,但是你一定要保持思考。不要盲目相信别人告知你的“做到这点就可以了”,而是多去思考这一切都是为什么,自我反思才是进步地“捷径”。

PS:

而正巧今天读到的书中也有关于悲伤情绪的心理实验,书中的控制组恰巧就是中性情绪和快乐情绪。

 
所以,多读书,多带着批判性思维去观察事物,少交点智商税,挺好的。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信息
纠错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