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的一种传统特色食品,起源于古代的娇耳汤,饺子古代原名叫“娇耳”,又称水饺,是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发明的。

现在为你揭示几个关于饺子的鲜为人知的小秘密

一,饺子的起源

张仲景当时发明的饺子是为了药用的,他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羊肉、胡椒等,做成人耳朵的形状,煮熟后用来治烂耳朵,恢复病人耳朵上长的冻疮。

到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演变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饺子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配料和食味不断改变,名目逐渐增多,在宋代,称饺子为“角儿”,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后来,饺子传到了蒙古,饺子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匾食”,随着蒙古帝国的南征北战,扁食(饺子)也传到了世界各地,陆续出现了俄罗斯饺子、哈萨克斯坦饺子、朝鲜饺子...等多个变种。

二,饺子为什么要做成人体耳朵的形状

饺子发明者的本意是为了治疗耳朵的疾病,也叫“娇耳”,按照古代中医理论,以型补型是常用的方法,外观上也比较容易被患者接受,所以要设计成人耳朵的外形,服用也比较方便。

三:发明人张仲景是什么背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称为医圣,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巨大的著作之一,他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张仲景的父亲张宗汉也是个读书人,在朝廷为官,他的家族是当时东汉王朝的官僚世家,虽说比不上当朝显贵,但生活还是很优越的,家里的藏书多,他从小接触了到许多医学典籍。他博览群书,酷爱医学,在灵帝时(约公元168~188年),仲景承袭父亲职位,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为官,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相当于现在省长级别的官员。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经常为当地百姓治疗疾病,而且医术相当高明。

四,饺子与娇耳汤的典故

东汉末年,连年战乱,政治动荡,民不聊生,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从长沙弃官回乡的张仲景,走到家乡白河岸边时,看到很多百姓饥寒交迫,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

张仲景与弟子搭起医棚,架起一个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始,向穷人施药疗伤。张仲景配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就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用面皮包好,然后在锅里煮熟,分给求医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饺子),一碗汤,人们吃下“娇耳”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后,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施舍的“药品”饺子,从冬至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年初一,人们庆祝新的一年,也庆祝烂耳康复,有些会仿照“娇耳”的样式做过年食物,并在大年初一早上吃,后来,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子”。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

五:传统的饺子为什么要立冬以后吃:

因为娇耳汤的配方羊肉、胡椒大多数都是热性的药物,而且耳朵冻疮大多数发生在冬天,适合于冬天使用,所以当初的饺子一般是要立冬以后服用比较好。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少用“饺子”来治耳朵的冻疮了,饺子已经演变成了人们最常见、最喜爱的食物,配方也是比以前变化了很多,已经演变为四季都可以使用的日常食品。

六,节日吃饺子有什么寓意

春节吃饺子是中国人特有的民俗传统,取“更岁交子”之意,深受百姓的欢迎,尤其在北方,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说法。每逢佳节,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在许多地区,除夕守岁吃“饺子”,是重头大宴。“饺子”——“交子”,新旧交替之意,在除夕吃一顿“饺子”。寓意来年好运,并且万事如意、有圆满的结局和归宿。

七,饺子的南北文化差异

主要是因南北方人个性差异、水土气候环境不同的原因。

北方饺子水煮居多,蒸饺其次,煎饺更少,南方饺子,煎饺多,如武汉。

北方饺子个头大,馅料十足,南方的饺子偏精致,花样多.

北方饺子是讲究原汤化原食,饺子是一个个捞出来吃的,如果想喝汤,另盛一碗。南方是类似于馄饨的做法,饺子与汤一起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多样化,现在的南方人节日吃饺子的已经大大减少了。

八:饺子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饺子现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如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等,只是加工方法和原料配方稍有区别,中国美食能够漂洋过海,风靡海外,这是让我们国人值得骄傲的事情,说明我们中国的美食在国外已经得到了认可,而且在国外销售价格很高,一些美国餐馆售价已经超过了10美元/盘,成了一种高档食品。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饺子也算是一个重大的发明,饺子既可以做主食,又可以是副食,荤菜和素菜搭配得当,营养丰富全面,容易吸收和消化,老人和孩子也爱吃,对健康很有帮助,所以能得以广泛流传。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信息
纠错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