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1914年9月25日—2003年2月11日),别名马桂福,祖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回族,生于北京,从小生活在天津,直至2003年2月11日去世。中国相声第五代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大师,创作表演的作品被称马派相声。曾任天津市曲艺团副团长,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是五、六、七、九届天津市政协委员。
1930年开始登台演出。12岁跟父亲马德禄学艺,后拜著名相声演员周德山为师。1933年19岁时,娶妻成家。1935年,其父亲马德禄去世,开始以说相声养家糊口。1945年,他在天津兄弟曲艺剧园说相声,并随团到北京大观楼戏院演出。1947年,登上天津大观园剧场,与侯一尘搭档,大受观众追捧。1948年,在北京凤凰厅茶社明场演出,同时在华声电台说相声兼报广告。 抗战胜利后,继续在京津两地表演相声。
1950年春节,马三立回到天津,参加了成立红风曲艺社。他把老相声段子《百家姓》改为《新百家姓》,受到听众欢迎。导演谢添为他提供了许多创作素材,他加工后写成了相声小段,如《送人上火车》《所答非所问》等。1953年,参加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入朝鲜为志愿军演出,归来后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曲艺团演出。1954年,加工、演出何迟创作相声《买猴儿》,塑造了“马大哈”这一艺术形象。1955年,在北京政协礼堂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演出,周恩来总理听了他的相声《买猴儿》《扒马褂》后对他盛赞。1956年,毛泽东主席来天津时,他进行了一场演出,演出结束后拜见了毛主席。当年,被任命为天津市曲艺团副团长。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后被下放至天津东郊劳动改造。在农村,尽管生活艰难,坚持劳动间隙练习技艺并为当地群众表演。1966年,“文革”开始后被打为“牛鬼蛇神”。1970年,携全家下放到南郊区北闸口,下放期间不忘记相声艺术,1977年返回曲艺团。1979年初,有关部门宣布错划“右派”予以平反。
1979年,凭借相声《买猴儿》在天津市国庆献礼演出优秀节目评奖中获“献礼展览演出荣誉奖” 。1979年10月,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1981年,演出相声《似曾相识的人》,成为他代表作品之一。1985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相声《大乐特乐》,受到热烈欢迎。1992年,荣获第二届中国金唱片奖 。
2000年,被确诊为膀胱癌。2001年12月8日,在天津举办从艺八十周年的告别演出。在2002年12月,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聘请马三立等为中国曲协第五届顾问。2003年2月1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辞世,享年89岁。
马三立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派相声”。他是中国相声界年龄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热爱与尊敬。一生演出的传统相声有200多个,创作、改编并演出新相声70多段。改编的《开粥厂》《夸住宅》《西江月》《黄鹤楼》等,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培养了多名相声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