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明星列表

弗朗茨·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德语:Franz Liszt,匈牙利语:Liszt Ferenc,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弗朗茨·李斯特于1811年降生在匈牙利西部的雷汀市多波尔杨村。六岁时,李斯特被父亲发现音乐天赋,随后跟随父亲学钢琴,后随父来到维也纳学习,先后师从车尔尼、萨利埃里等多位著名音乐家。1831年,受帕格尼尼的一场独奏会的影响,李斯特开始寻求突破,将钢琴演奏技术带入了新境界。六年后,李斯特与泰尔伯格进行了“音乐决斗”,这一系列的表演确定了他“钢琴之王”的地位。1839年,李斯特返回祖国匈牙利,随后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旅行演奏。1875年,李斯特投入到教学中,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钢琴家。1886年,李斯特在赶赴各地的生日会途中突发疾病,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五岁。[3]
李斯特作为钢琴演奏家,还在世时就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誉,而作为钢琴作曲家则历经坎坷。李斯特一生创作颇丰,在《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中记载着的就有近千部,代表作有《匈牙利(交响诗)》《匈牙利狂想曲》《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等等,但他的作品在他在世时常常不被理解,因为他的思想多元,革新意识强,造成其作品艺术面貌复杂。李斯特为了表达他的思想,首创了交响诗这一新的音乐体裁形式,这种形式模式不一,形式自由,顺应音乐的思想而变动,这也是他不为世人所理解的重要原因,但他依旧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在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后,李斯特的音乐终于被人们理解,他的革新精神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罗伯特·舒曼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至1856年7月29日)。德国音乐评论家、作曲家。
 舒曼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从小就展现出了超凡的音乐天赋。他7岁开始学习钢琴,16岁时遵循母亲的意愿在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专业,但他志不在此,而是想成为一名钢琴家,于是将大量时间投入到音乐活动上,在这期间,舒曼师从钢琴家维克继续进修钢琴。在22岁时舒曼因练琴过度而伤了手指,于是不得不放弃钢琴家的理想,转型音乐作曲与评论。[6]19世纪30年代是他钢琴曲创作的全盛时期。1834年,舒曼创办了《新音乐杂志》,他主张革新音乐领域,其重要论文的收录在 《音乐与音乐家》中。1840年,舒曼与维克老师的女儿克拉拉完婚,这一年,他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代表作有声乐套曲 《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诗人之恋》等。40年代舒曼的创作重点从钢琴曲和艺术歌曲转到交响音乐、协奏曲、室内乐、戏剧音乐等大型体裁方面,代表作有如交响曲 《春》《莱茵河》等。1843年,舒曼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舒曼早有潜在的神经系统疾病,1854年他因疾病日趋严重而投河自杀未遂,后续病情没有得到好转,最终于1856年7月29日逝世于精神病院。
 舒曼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曲,声乐套曲,交响乐和室内乐等优秀的音乐作品,被誉为“音乐诗人”,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艺术最鲜明的代表之一,与舒伯特、门德尔松以及勃拉姆斯并称为浪漫主义四杰。此外,舒曼在音乐评论上也颇有建树,他的主要音乐评论被后人整理为作品集《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他的评论非常有自己的特色,常常借助虚拟的主体之间的辩论来呈现,具有情感性,文学性以及价值导向性等特点。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是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肖邦6岁时(1816年)跟随阿达尔伯特·兹维尼学习钢琴,7岁时(1817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从此参加各种演出。1824年肖邦拜师德国音乐家、当时任华沙音乐学院院长的埃尔斯纳。1826年至1829年,在华沙音乐学院(今肖邦音乐大学)跟随作曲家约瑟夫·艾斯纳(Józef Elsner)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1831年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
肖邦共创作了二百余部作品,创作体裁多样,包括2首幻想曲、3首奏鸣曲、4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即兴曲、17首圆舞曲、19首波兰舞曲、21首夜曲、24首前奏曲、27首练习曲、58首玛祖卡舞曲等钢琴作品,还有为数不多的17首歌曲,为钢琴与乐队合作、钢琴与大提琴二重奏、钢琴协奏曲等,也全部都是有钢琴参与演奏的形式,是为数不多的将毕生创作都专注于钢琴乐器的作曲家,后人将其赞誉为“钢琴诗人”。

弗朗茨·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奥地利籍日耳曼人,浪漫主义时期的奥地利作曲家。他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维也纳近郊的希田塔尔。
1805年,弗朗茨·舒伯特八岁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跟从米夏埃尔•霍尔策学习了钢琴及作曲。1810年,舒伯特创作了其第一部标明日期的作品《G大调幻想曲》D1,并得以保存下来。1820年,舒伯特创作了《c小调快板》,标志着舒伯特的室内乐创作走向成熟。1821年,舒伯特出版了《魔王》,该叙事歌曲是舒伯特戏剧性艺术歌曲的完美典型。1823年,弗朗茨·舒伯特被推举为格拉茨的音乐协会名誉会员。随后,舒伯特的三首四重奏杰作分别出自于1824年的《a小调弦乐四重奏》、1826年《d小调弦乐四重奏》和1826年《G大调弦乐四重奏》,它们同他的偶像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平级。1828年,舒伯特举办了其生前仅有的一次正式音乐会。同年11月19日,舒伯特病逝,终年31岁。根据他的意愿,他被葬在了维也纳贝多芬的墓边。
弗朗茨·舒伯特的主要作品有歌剧《魔鬼的欢乐宫》《家庭战争》《费拉布拉斯》,戏剧配乐《魔竖琴》《罗莎蒙德,塞浦路斯的公主》,声乐套曲《美丽的磨房女》《冬之旅》《天鹅之歌》,人声与管弦乐队《纪念斯彭道康塔塔》《普罗米修斯》,以及大量的艺术歌曲、管弦乐、教堂音乐、室内乐、钢琴曲等。舒伯特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他既是维也纳古典音乐传统的继承者,也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绰号“海顿爸爸”,出生于奥匈边境附近的罗劳村。他是作曲家、音乐家、钢琴家、小提琴家、指挥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被誉为“交响曲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
海顿8岁时开始在维也纳圣斯蒂芬教堂任唱诗班歌童,17岁倒嗓后成为意大利作曲家波尔波拉(Porpora)的助手。1759年,海顿在推荐下得到了一份宫廷音乐总管的工作。在此期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交响乐[d]。1761年,海顿应亲王之邀,在其名下乐团任副乐长,他最出名的三部交响乐“早晨”[a]“中午”[b]和“夜”[c]极有可能是海顿在艾什泰哈齐家族所作的第一批原创作品。1766年,海顿被提拔为音乐总监,同时他的创作中开始出现宗教音乐,《圣塞西利亚弥撒》是他为艾什泰哈齐家族写的第一部弥撒曲。
1768年至1779年,他先后创作了歌剧《药商》《渔妇》《不贞受骗》以及木偶剧《菲利蒙和鲍西斯》等。1790年海顿受经纪人沙罗门之邀来到伦敦,期间他创作了6部交响曲,这些交响曲一起被后人称作“伦敦交响曲”。其中,《G大调第94号交响曲》又被称为《“惊愕”交响曲》,是其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之后又创作了第100号至104号五部伦敦交响曲。1795年8月,海顿回到维也纳,创作了奥地利国歌并命名为《上帝保佑弗朗茨陛下》。[7]1802年,海顿因年迈和健康恶化而退休。1809年5月31日,海顿在维也纳去世。
海顿是继巴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器乐作曲家,也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音乐史上最多产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了104首交响曲、83首弦乐四重奏、52首钢琴奏鸣曲、23出歌剧等。他的音乐作品体裁广泛,涉及声乐、器乐各个领域,尤其对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的形成、完善和发展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海顿作品中所体现的鲜明的民族特色、民主思想和艺术独创性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真正的创始人。他的音乐作品对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
莫扎特自小便跟随父亲利奥波德(Leopold Mozart)和姐姐娜奈尔(Anna Maria Walburga Mozart)进行欧洲巡演,展现出音乐神童的潜质。1764年,他创作出了首部交响曲《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后来,由于新主教的阻挠,莫扎特只能单独与母亲到南德、巴黎等地进行教学与演出活动。1781年,莫扎特到达维也纳,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创作生涯,1782年,歌剧《后宫诱逃》在维也纳首演,1784年他完成六首弦乐四重奏。代表作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等。1791年12月5日,莫扎特因病逝世,享年35岁。
莫扎特一生创作数量庞大,品类繁多,质量精良。其作品奠定了欧洲几种主要音乐体裁的曲式结构,为德国、意大利歌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与海顿(Franz Joseph Haydn)一起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释希觉

公元948年 冬
释希觉(864—948)卒,年八十五。 
 俗姓商,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少时曾佣于罗隐家,隐劝其修学。年二十五出家,后入天台,习《南山律钞》,著《增晖录》二十卷以广之。吴越时居杭州大钱寺,文穆王署文光大师,著有《拟江东谗书》五卷,杂诗赋十五卷,又注林鼎《金陵怀古》百韵诗及杂体四十章。《宋高僧传》卷一六《汉钱塘千佛寺希觉传》:“释希觉,字顺之,姓商氏,世居晋陵。觉生于溧阳,家系儒墨,属唐季丧乱,累被剽略,自尔贫窭。尝佣书于给事中罗隐家,偶问名居,隐曰:‘毗陵商家儿,何至于此。’叹息再三,多与雇直,劝归乡修学。至年二十五……忽求出家于温州开元寺,文德元年也。龙纪中受戒,续揣摩律部,崇教于西明寺慧则律师,时在天台山也。……以则出集要记解《南山钞》,不称所怀……遂著记广之,曰《增晖录》……二十卷成部。浙之东西,盛行斯录。暨乎则公氏往,乃讲训于永嘉。……徙于杭大钱寺。文穆王造千佛伽蓝,召为寺主,借紫,私署文光大师焉。四方学者骋鹜而臻。觉外学偏多,长于《易》道,著《会释记》二十卷,解《易》,至上下系及末文甚备。常为人敷演此经,付授于都憎正赞宁。及乎老病,乞解见任僧职。既遂所怀,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出生于德国中部偏北图林根州埃森纳赫,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管风琴、大键琴、小提琴演奏家,是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作为《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弥撒曲》以及其他众多教堂和器乐杰作的创造者而受到赞誉。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家族几代都是职业乐师,自幼接受音乐教育,8岁时进入埃森纳赫拉丁学校就读,10岁左右父母双亡,巴赫跟随大哥约翰·克利斯多夫(Johann Christoph)一起在奥尔德鲁夫生活,除了学习拉丁文,继续接受音乐教育之外,他还学习正统的路德教派教义。15岁时前往吕内堡的圣米歇尔学校继续学业,自力更生,还结识了圣约翰教堂的管风琴手伯姆(Bohm),这对他的音乐道路产生了很大影响。1703年从圣马可学校毕业后,巴赫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担任管风琴师。[3][4]1707年与第一任妻子玛丽亚·芭芭拉·巴赫结婚,次年便前往魏玛担任宫廷乐师与管风琴师,研究法国古钢琴音乐与意大利弦乐作品。[5][6]1717年后受聘于科滕,在利奥波德亲王府邸担任宫廷乐长和键盘演奏家。在此期间,巴赫创作了大量世俗器乐作品,如《勃兰登堡协奏曲》与《平均律钢琴曲集》。1720年,芭芭拉离世,次年巴赫与安娜·玛格达莱娜·巴赫再婚。1722年,巴赫前往莱比锡任圣托马斯教堂的音乐总监,直至离世。《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等重要的宗教和世俗音乐作品就是巴赫晚年所作。
巴赫一生产出颇丰,在有记录的一千多部作品中涵盖了巴洛克时期几乎所有的音乐体裁,他将前几代人发展起来的主要风格、形式和民族传统汇集起来,通过他的综合,创作了受难曲、弥撒曲、圣诞节与复活节清唱剧、康塔塔(意大利文Cantata,指歌唱)、众赞歌前奏曲等宗教音乐,还以卓越的艺术手法创作了键盘独奏曲、协奏曲、管弦乐和室内乐等世俗音乐,代表作有《平均律钢琴曲集》《哥德堡变奏曲》《赋格的艺术》《b小调弥撒曲》等。巴赫不仅集过去音乐成就之大成,又进一步探索与深化,其音乐主题清晰,结构与旋律精致复杂,频繁使用对位法以探索乐句在复调上的可能性。巴赫的作曲技法的精妙之处在于能够将有限的主题经过模仿、变化、堆叠,形成复杂而纯粹的作品,极大挖掘了音乐的潜能。巴赫的音乐在死后一直未得到应有评价,直到浪漫主义时代作曲家门德尔松改编并演奏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以及此后的数代音乐家对其作品的发掘,巴赫才逐渐恢复乐坛的崇高地位。巴赫与贝多芬、勃拉姆斯被认为是德国音乐史上三大时期的代表作曲家。

Johann Sebastian Bach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出生于德国中部偏北图林根州埃森纳赫,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管风琴、大键琴、小提琴演奏家,是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作为《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弥撒曲》以及其他众多教堂和器乐杰作的创造者而受到赞誉。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家族几代都是职业乐师,自幼接受音乐教育,8岁时进入埃森纳赫拉丁学校就读,10岁左右父母双亡,巴赫跟随大哥约翰·克利斯多夫(Johann Christoph)一起在奥尔德鲁夫生活,除了学习拉丁文,继续接受音乐教育之外,他还学习正统的路德教派教义。15岁时前往吕内堡的圣米歇尔学校继续学业,自力更生,还结识了圣约翰教堂的管风琴手伯姆(Bohm),这对他的音乐道路产生了很大影响。1703年从圣马可学校毕业后,巴赫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担任管风琴师。[3][4]1707年与第一任妻子玛丽亚·芭芭拉·巴赫结婚,次年便前往魏玛担任宫廷乐师与管风琴师,研究法国古钢琴音乐与意大利弦乐作品。[5][6]1717年后受聘于科滕,在利奥波德亲王府邸担任宫廷乐长和键盘演奏家。在此期间,巴赫创作了大量世俗器乐作品,如《勃兰登堡协奏曲》与《平均律钢琴曲集》。1720年,芭芭拉离世,次年巴赫与安娜·玛格达莱娜·巴赫再婚。1722年,巴赫前往莱比锡任圣托马斯教堂的音乐总监,直至离世。《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等重要的宗教和世俗音乐作品就是巴赫晚年所作。
巴赫一生产出颇丰,在有记录的一千多部作品中涵盖了巴洛克时期几乎所有的音乐体裁,他将前几代人发展起来的主要风格、形式和民族传统汇集起来,通过他的综合,创作了受难曲、弥撒曲、圣诞节与复活节清唱剧、康塔塔(意大利文Cantata,指歌唱)、众赞歌前奏曲等宗教音乐,还以卓越的艺术手法创作了键盘独奏曲、协奏曲、管弦乐和室内乐等世俗音乐,代表作有《平均律钢琴曲集》《哥德堡变奏曲》《赋格的艺术》《b小调弥撒曲》等。巴赫不仅集过去音乐成就之大成,又进一步探索与深化,其音乐主题清晰,结构与旋律精致复杂,频繁使用对位法以探索乐句在复调上的可能性。巴赫的作曲技法的精妙之处在于能够将有限的主题经过模仿、变化、堆叠,形成复杂而纯粹的作品,极大挖掘了音乐的潜能。巴赫的音乐在死后一直未得到应有评价,直到浪漫主义时代作曲家门德尔松改编并演奏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以及此后的数代音乐家对其作品的发掘,巴赫才逐渐恢复乐坛的崇高地位。巴赫与贝多芬、勃拉姆斯被认为是德国音乐史上三大时期的代表作曲家。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奥地利维也纳过世,是继承古典主义、开启浪漫主义的欧洲著名音乐作曲家、钢琴演奏家。
贝多芬4岁开始学习音乐,11岁向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聂弗进行初步系统学习,1787年在维也纳受到莫扎特接见与赞赏,同年因母亲病逝返回波恩,此后受法国大革命影响,贝多芬的作品开始蕴含反封建、反专制政治思想,三年后因战事波及波恩再次前往维也纳并从师于作曲家海顿。1796年开始耳朵疾病逐渐严重后期甚至失聪,曾在1802年写下“海利根施塔特遗嘱”,这一时期创作了《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著名曲目。
1803年至1812年期间,贝多芬的创作迎来了“英雄的十年”,于1803年左右创作的《英雄交响曲》被视为走向创作成熟期的重要标志,并由此形成了贝多芬以古典主义为基础的激昂壮烈的音乐风格,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如《第二交响曲》《热情奏鸣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等[7],后因封建复辟势力影响创作数量有所下降。1818年后,贝多芬创作了《庄严弥撒》《第九交响曲》等著名作品,出版了《遥寄远方的爱人》等与民歌元素结合曲目,尝试浪漫主义的创作新风。1827年3月26日,生活窘迫的贝多芬因肺炎水肿无法医治去世,享年57岁。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包含对命运的抗争精神、“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理想,深刻影响了19世纪西方艺术发展,由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钢琴艺术史的“新约全书”,本人享有“乐圣”“交响乐之王”等称号。

Ludwig van Beethoven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奥地利维也纳过世,是继承古典主义、开启浪漫主义的欧洲著名音乐作曲家、钢琴演奏家。
贝多芬4岁开始学习音乐,11岁向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聂弗进行初步系统学习,1787年在维也纳受到莫扎特接见与赞赏,同年因母亲病逝返回波恩,此后受法国大革命影响,贝多芬的作品开始蕴含反封建、反专制政治思想,三年后因战事波及波恩再次前往维也纳并从师于作曲家海顿。1796年开始耳朵疾病逐渐严重后期甚至失聪,曾在1802年写下“海利根施塔特遗嘱”,这一时期创作了《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著名曲目。
1803年至1812年期间,贝多芬的创作迎来了“英雄的十年”,于1803年左右创作的《英雄交响曲》被视为走向创作成熟期的重要标志,并由此形成了贝多芬以古典主义为基础的激昂壮烈的音乐风格,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如《第二交响曲》《热情奏鸣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等[7],后因封建复辟势力影响创作数量有所下降。1818年后,贝多芬创作了《庄严弥撒》《第九交响曲》等著名作品,出版了《遥寄远方的爱人》等与民歌元素结合曲目,尝试浪漫主义的创作新风。1827年3月26日,生活窘迫的贝多芬因肺炎水肿无法医治去世,享年57岁。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包含对命运的抗争精神、“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理想,深刻影响了19世纪西方艺术发展,由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钢琴艺术史的“新约全书”,本人享有“乐圣”“交响乐之王”等称号。

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名重华,又称虞舜、帝舜、大舜,是帝颛顼的六世孙。舜是“三皇五帝”之一,舜为东夷族群的代表。舜出生在姚墟[a](一说诸冯[b]),因贤能出众受帝尧禅让,舜继位帝位后,国号为虞。
舜出生时家境贫寒,生而重瞳,善于制陶,生母早亡,父亲和后母都想杀了他,但他并没有心怀怨恨,依然恪守孝道。舜二十岁因孝顺而闻名,后来因孝行又被四岳[c]推荐给当时的天子帝尧。帝尧让自己的女儿和儿子在舜周围考察他。帝尧又让舜处理政务,推行物种伦理道德。舜处理政务后,百姓顺从,百官称职,风调雨顺。舜五十岁的时候帝尧年岁已高,就让舜代行天子之政,到四方巡视。舜五十八岁的时候帝尧去世,服丧三年期满后,舜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可是天下人都归顺舜,于是六十一岁的舜接任帝位(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是舜逼迫尧传位给他的,[11]舜还囚禁了尧,让尧和他的儿子不能相见[12])。舜接任帝位后,收服了三苗,惩罚奸佞[nìng],流放四凶,知人善任,设官分职,任命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水、后稷主管农业,契主管五教,共任命二十二名官员。舜还改革了刑法,强调明慎用刑,用流放的方法代替肉刑,并规定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赏罚分明。舜登上帝位三十九年,南巡时在苍梧之野突然去世,安葬在九疑,称为零陵。
舜是中华道德文化的始祖,其精神之魂可总结为“德为先,重教化”。虽然在各种古籍记载中,对于舜的禅让、葬地和都城各有争议,但是舜的德治孝行对后世影响极深,是儒家思想推崇的典范,孔子评价其为:“德行上是圣人,是尊贵的天子。

尧,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姓伊祁,名放勋,又称唐尧。放勋在哥哥帝挚之后继任帝位,国号为陶唐。
帝尧出生在丹陵(今保定市顺平县境),是帝喾和庆都的儿子。帝喾[kù]去世后,尧的哥哥挚继任帝位,尧辅佐帝挚。帝挚在位未做出政绩,二十岁尧代帝挚为天子。尧登上帝位后,他团结亲族,考察百官,协调各国关系。帝尧在主政期间,派鲧[gǔn]治理水患,派羲氏、和氏等人制定历法,推广农耕。帝尧晚年,因儿子丹朱能力不足,决定禅位于舜,并综合考察舜的才能,经过三年考察后,尧让舜代行天子之政,并在在太庙举行了禅位典礼,由舜继天子位[a]。尧让出帝位二十八年后病逝,安葬在谷林(今山东省鄄城县)。
尧是中国上古五帝之一。虽然在各种古籍记载中,对于尧禅位给舜、尧的葬地和都城各有争议,但是尧制定历法等为政举措对后世影响极深。司马迁评价道:“尧的仁德像天空一样浩大,他的智慧像神灵一样高深。人们像追逐太阳一样跟随着他,像遥望云彩一样仰慕着他。

帝喾[kù],姬姓,号高辛氏,又名为逡[qūn][4](也有说为俊、夋[qūn]、俈[kù])。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位部族首领,在伯父[a]颛顼[zhuān xū]之后继位。
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出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故号高辛氏。[3]传说帝喾生来就很有灵气,能开口叫出自己的名字,15岁时被召入都城辅佐堂伯颛[zhuān]顼[xū],见习部落治理事务,后被封为辛候,颛顼死后喾继承其位,是为帝喾。[3]迁都于亳[bó]地,即位后第16年,派遣重率军攻灭有郐国[kuài guó]。即位后第45年封其子尧为唐候,并赐唐国为其封地。即位后第六十三年去世。
帝喾当政期间,完善官制,改进历法,定立节气,完备礼乐,实行德政。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列为“五帝”之一,认为其是华族祖先,为华夏民族的繁衍生息、昌盛壮大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颛顼

颛[zhuān]顼[xū],姬姓,号高阳氏,别名黑帝、玄帝、乾荒。中国历史传说人物,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被后人奉为人文始祖。
颛顼是昌意的儿子,黄帝的孙子。由少昊部抚养成人,曾师从伯夷,辅佐少昊治国理政,封地在高阳(今河南开封杞县高阳镇),被称高阳氏。后颛顼回归华夏族群,开始辅佐黄帝。二十岁时,颛顼成为天下共主,在穷桑(今山东曲阜)建都,后迁都到帝丘(今河南濮[pú]阳)。不久九黎乱政,颛顼命令南正重管天专注神事,北正黎管地专注民事,使万物井然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又制定历法,以建寅之月(正月)为一年之首。作乐曲《承云》祭祀黄帝。颛顼因年事过高而去世,享年九十八岁,葬在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颛顼死后,黄帝的曾孙帝喾[kù]继位。在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
颛顼继任帝位上承黄帝下启帝喾[kù],对华夏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古今学者对于颛顼的评价都是褒扬,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赞颛顼有圣德,百姓对他虔诚恭敬;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称赞颛顼的名声就像辉煌的太阳照耀四海;近代古史学家徐旭生评价颛顼,声名洋溢,超过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