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始天尊的国籍是中国大陆,元始天尊是山东人

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是东晋末年灵宝经所创立的最高神,又称“玉清大帝”,全称为“玉清圣境虚无自然元始天尊”,居清微天玉清境。据《太上升玄说消灾护命妙经注》《洞渊集》等典籍记载,“元始”为道之祖炁[qì],为万物之始;“天尊”乃一灵至贵,天上地下唯此独尊,至尊至极之意。《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因缘妙经》《龙跷经》中其又有十号,又因其一炁化生三炁,分为三天,而元始天尊居于玉清境,故又称“玉清大帝”或“玉清”,和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并称为“三清”。
早期道教没有元始天尊的记载,道教初创时,张道陵一脉,尊太上老君为教主,并奉其为最高神灵。魏晋时期大批高级士族加入道教,诞生了上清、灵宝等新道派,并创造了元始天尊、灵宝天尊的早期形象。晋代葛洪在《枕中书》,书中首次提出道教神学角度的“元始”之名,称为“元始天王”。至东晋末年灵宝派改造“元始天王”首次创造了新神“元始天尊”,并认为其是宇宙至高神。南北朝时期,上清派道士陶弘景作道教史上第一个神谱《真灵位页图》,将元始天尊列为最高神。到唐初编撰的《隋书·经籍志》中,元始天尊已彻底取代太上老君成为道教的至高神。由于天师道、灵宝、上清对于至高神的分歧较大,为了道教的统一性,逐渐将“三清”与“三洞”相结合,将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并称的三清尊神,自此三清合祭,共同成为道教最高神祇。
道教认为元始天尊为道之应化,是“一”之凝精,因炁感生,转变自然。又因“一”分为三,成玄、元、始“三炁”,三炁化为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等“三宝君”,因此“三清神”也可直接称为“三宝君”,而元始天尊便是其中的天宝君。在道教的独特的宇宙观和劫运观,认为天地是生灭循环往复的。在劫运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元始天尊曾以不同的名号开劫度人。同时,作为道教至高神,元始天尊还拥有加封众神的神格特性。据《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诫营始》载,道教宫观的建制必须以祭祀元始天尊的三清殿或天尊殿为宫观核心。

名号
道教至高神
元始天尊是东晋末年灵宝经所创立的最高神,又称“玉清大帝”,全称为“玉清圣境虚无自然元始天尊”。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载,元者玄也,玄一不二,玄之又玄为众妙门;始者初也,元始禀玄一之道于元始之初,先天先地为众妙之宗,出生之始,故日元始。天者,一炁之最上;尊者,万法之极深。当氤氲[yūn]未联之时,湛然独立,天地恐之而处尊大者,故号元始天尊。
    《太玄真一本际经》称,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出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
    《太上升玄说消灾护命妙经注》称,元始者,祖气也;天尊者,一灵至贵,天上地下唯此独尊也。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称,元始天尊者,至圣之洪名,生成之大号,远穷溟涬[xìng],叹以为言,近寻教迹,方可立称。又元始者,言其最先,天尊者,语其高妙,故曰元始天尊。
    《洞渊集》载,元始天尊者,即天地之精,极道之祖炁也。本生乎自然,消即为炁,息即为神。不始不终,永存绵绵,居上境为万天之元,居中境为万化之根,居下境为万帝之尊,无名可宗,故曰天尊,始世人天矣。不可以理测,不可以言筌[quán],生万物而不宰,化万类而不言,至尊至极曰天尊,居玉清圣境清微天宫焉。

因元始天尊是虚无自然妙道的化身,故从不可名。其为济度一切众生,又具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因此元始天尊又有十号。《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因缘妙经》中载其十号为无上道、元始、太极、高皇、光明、玉帝、正法王、大慈父、仙真师、天尊。而《龙跷经》则称元始十号为自然、无极、大道、至真、太上、老君、高皇、天尊、玉帝、陛下。

三宝君
三宝君即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此三君各为教主,即是三洞之尊神。道教有一炁化三清之说,认为“一”或“一炁”一分为三,遂成玄、元、始“三炁”,而洞真、洞玄、洞神“三洞经书”本质上就是玄、元、始“三炁”的凝聚,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等“三宝君”则是“三炁”“垂迹应感”的结果。而元始天尊本质上也是“一炁”“垂迹应感”的结果,故《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中载,元始以一炁化生三炁,分为三天。始炁为清微天,号玉清境,天宝君所化出洞真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圣;元炁为余禹天,号上清境,灵宝君所化出洞玄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玄炁为大赤天,号太清境,神宝君所化出洞神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义》等典籍称元始天尊以玄、元、始三炁化为“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的神格分别演说“三洞经书”。天宝即元始,灵宝即道君,神宝即老君,此三宝君虽年殊号异,但本为一体。其中,天宝君居三宝君之首位,为大洞之尊神,因其说十二部洞神经,故又称“洞真教主”。又因元始天尊居住在玉清境,故又称“玉清大帝”或“玉清”,和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并称为“三清”。因此“三清神”也可直接称为“三宝君”。

源流
背景
早期道教典籍《太平经》《想尔注》等书中没有元始天尊的记载,甚至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道教初创时,道教神仙谱系较为疏浅,处于初创阶段,道教所崇奉的神灵较少。其中张道陵一脉,尊太上老君为教主,并奉其为最高神灵。魏晋时期大批高级士族加入道教,引起了道教内部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变化,上清、灵宝等反映士族思想的新道派也相继诞生,并迅速得到了发展。与天师道吸收底层民众入教不同,这两派多为上层的知识分子,其参加道教,一则是想从道教思想中寻找精神寄托,另一则是希望利用道教为封建统治服务。上清派、灵宝派为了与反映农民群众愿望和要求的天师正一道相区别,又各自发展出自己派别的教主,于是便出现了元始天尊、灵宝天尊的早期形象。
晋代葛洪在《神仙传》中对老子(太上老君)神格的终极性表示了否定,其认为老子并非不学而成的天生神仙,老子的师父叫太乙君。如此一来,本来的道教最高神太上老君退位成一个普通的学道者。之后,在葛洪晚年著《枕中书》,书中首次出现道教神学角度的“元始”之名。其吸收了盘古的传说,称混沌未开之前,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大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后庖羲、神农皆其苗裔。

发展
东晋末年是古灵宝经产生的时代,灵宝派在吸收和融汇天师道、上清派及佛教等宗教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传统天师道以太上老君为最高神的至上神观念的构建和革新。其中《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改造“元始天王”后,首次创造了新神“元始天尊”,并认为其是宇宙至高神。同时确立了“灵宝自然天文”作为宇宙本源和道教经教本源的地位,认为道能生神。元始天尊也是作为道的“灵宝自然天文”演化的结果。当时的上清、灵宝两派的经书中往往将太上老君摆在次要的位置,有些经书甚至将其作为元始天尊的弟子看待。因此在天师道、上清派与灵宝派三个主要教派中道教最高尊神并不相同。
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陆修静改革南方天师道时,仍然主张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传统。而北魏寇谦之改革北方天师道时,观点却与之相反。其虽然尊奉太上老君,并立“天师之位”,表明北天师道仍尊太上老君为教主,但又尊奉新神,为其神显扬道法。此间上清派、灵宝派所崇神明尤多。后南梁上清派道士陶弘景作《真灵位页图》,将神仙按七个阶次排序,其中第一阶次的中位神便是元始天尊。这是道教史上第一个神谱,虽然并未完全系统化,但是为后来的道教神谱奠定了基础。但在北魏的《魏书·释老志》中仍以太上老君为最高神格。隋唐时期,为显示元始天尊的地位,有道教徒将盘古与元始天尊混为一谈,认为盘古是元始天尊的前身,治世功成,其灵化为元始天尊。至唐初编撰的《隋书·经籍志》中,元始天尊彻底取代太上老君成为道教的至高神,太上老君等天仙上品都只是元始天尊的弟子。

唐初,道教兴盛,社会流行“三清”之称,其内容指三清仙境。由于天师道、灵宝、上清对于至高神的分歧较大,为了道教的统一性,在发展过程中彼此相互交融,逐渐将“三清”与“三洞”相结合,以“三洞”来说明“三清”各自的地位和相互的紧密关系,形成了“一炁化三清”之说。至迟到唐代中期,道教三清尊神信仰的形态尚未最后定型,将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并称的三清尊神,道教认为三者本为一体,皆为道气所化。自此三清合祭,共同成为道教最高神祇。
宋元时期是道教神仙谱系最终编订的时期,为了醮神需要,林灵素就曾奉旨编排三界圣位。至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中编制的黄箓[lù]大醮神名,将三百六十分位神仙排位十一个等次,其中第一等便是三清。题名为“上清三洞弟子灵宝领教嗣师王契真纂[zuǎn]”的《上清灵宝大法》,在《三界所治门》中明确将三清奉为道教最高神格,排名为元始天尊居玉清圣境,灵宝天尊居上清真境,道德天尊居太清仙境。至清代的《历代神仙通鉴》,仍受盘古化身元始天尊之说影响,称盘古化为青光投入圣女太元口中,怀孕十二年,生于背脊之间,号为“元始天尊”,并在十二重天创一宫,名为“玉清”。

宗教角色
道教地位
东晋末年,灵宝派创造了“元始天尊”后,将其奉为宇宙至高神。经历代发展,至唐初元始天尊彻底取代太上老君成为道教的至高神。最迟至唐中期,道教形成三清信仰,其居三清之首。其实在唐朝之前,道教经典中大量出现的所谓“三清”,是指《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最初描绘的“三清圣境”,即“三宝君”所在的“高上大有玉清宫”“上清玄都玉京七宝紫微宫”及“三皇洞神太清太极宫”,是三宝君演说洞真上清经、洞玄灵宝经、洞神三皇经等“三洞经书”的地方。之后随着道教“三洞”说的流行,逐渐由“境”演变为“神”。《九天生神玉章经》称三宝君是三洞尊神。《道教义枢》又称,洞真法天宝君住玉清境,洞玄法灵宝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宝君住太清境,自此形成“三洞尊神”。至唐武宗时期(841年一846年),《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进行神灵排列,先为元始天尊、太上大道玉晨君、太上老君(此即三清尊神),其后列有玉清大有天宝君、上清妙玄灵宝君、太清太极神宝君三宝尊神。之后,在进一步的发展中,以元始天尊牵头将“三洞”“三宝君”和“三清境”的联结,形成“三清尊神”。
在南宋金允中的《上清灵宝大法》中称,三尊之号在经中只称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其别号为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以三境之名而称则为玉清、上清、太清;以三洞之书而名则为洞真、洞玄、洞神。因为职能分工不同,三清又有不同的称呼,《高上玉皇满愿宝忏》《玉皇宥罪消福宝忏》中称,说经教主元始天尊、抱送玉帝道君(灵宝)天尊,流演圣教降生(道德)天尊。《上清灵宝大法》则认为元始乃道中之祖为灵宝祖师;道君乃法中之祖为宗师,老君乃教中之祖为真师。

神格职能
道之应化,宇宙本源
道教认为道生神,即道教的神灵均是道的创造和演化的结果。东晋末开始产生的古灵宝经中将“灵宝自然天文”看作是“道”,因此“灵宝自然天文”就具备了创造各种神灵的功能。《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中通过称《灵宝赤书五篇真文》为元始之玄根,因而元始天尊实际上也是“灵宝自然天文”演化的结果。古灵宝经中认为,《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等“灵宝自然天文”既是最根本的道,又是“一炁”的凝结。作为虚无的“道”因为“垂迹应感”而生成了具有实有性质的“一”或“一炁”,“一炁”因“垂迹应感”而成为元始天尊。唐代史崇玄所撰的《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也认为,元始天尊为道之应化。是一之凝精,因炁感生,转变自然。《云笈七签》则称,道生一,“一”是元炁,一是应化元始天尊也。在道家哲学中“一炁”具有与“道”作为同位概念的倾向,所以在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时代,由于佛道二教矛盾走向激化,所以元始天尊又不断被赋予“道”的特性,并开始突出元始天尊作为宇宙本源的意义。
开劫度人
道教的独特的宇宙观和劫运观,认为天地是生灭循环往复的。敦煌本《洞玄本行妙经》便称“天元轮转,劫劫改运。一成一败,一死一生,灭而不绝,幽而复明”。唐代李少微和薜幽栖注解《度人经》认为,天地一成一败便是一劫,每一劫运终,天地世界就回到最初的混沌状态,道归本源。《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灵宝经目序》等典籍中,将宇宙世界的历史看成是龙汉、延康、赤明、开皇、上皇等五大劫运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而元始天尊曾以“无形长存之君”“无名之君”等名号,“流演法教”“成就诸天”,“元始天尊”是其开皇时期的名号。《道教义枢》称元始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五方净土,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
加封众神
元始天尊位作为道教至高神拥有加封众神的神格特性。据北周《无上秘要》记载,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君、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君、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君、西方七宝金门皓灵黄老君、西方七宝金门皓灵黄老君、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君、南极尊神、赤明天帝等,都曾受元始天尊加封神格、封号。《度人经》严东注,元始天尊曾为梵度天王加封;《云笈七签》中载,太上大道君也是由元始天尊赐太上之号,并封郁悦那林昌玉台天帝君,位登高圣,治玄都玉京。此类受赐神灵本身就拥有较高的地位,元始天尊拥有加封神号的权力,与现实中只有帝王能封他人为候及官职的做法十分类似。
宗教形象
据《历代神仙通鉴》载,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故道教供奉的元始天尊神像,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沌之时,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明代绘制的元始天尊水陆画上,天尊端坐于莲花宝座,眉清面秀,双目下眺,三缕胡须,头戴束发紫金道冠,内穿红色锦衣,外穿绿色团花纹锦袍,左手向上虚拈,右手握一仙桃,净面慈祥,道气飘逸,绿色头光,白色背光,有火焰纹,上有宝盖,左右绘如意云团。收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的元始天尊造像,戴高冠,蓄须,左手扶三足凭几,右手举廛[chán]尾,坐于束腰高座上。左右各有三位真人夹持,真人头戴莲花冠,着交领道袍,或手执笏,或笼袖。其旁还有二位似佛教的护法力士。

民俗信仰
长期以来,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圣贤,下至民间善男信女的虔诚崇拜。道教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这一天道观会举行盛大法会,庆贺其诞辰。道教徒会拜、诵《玉清宝诰[gào]》,设坛祭祀。

道场祖庭
道场
元始天尊道场位于清微天玉清境。据《道教义枢》载,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三清天分别为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而《云笈七签》和《道法会元》等道书又载,清微天玉清境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此天位于三界之上,灾所不及。《集说诠真》则直接道明,玉清圣境,元始居之。
在三清境之上又有大罗天,元始天尊又居其中,施化敷教。《历代神仙通鉴》中对其有具体描述,称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
祭祀庙宇
作为道教的至高神,道观设置供奉元始天尊的“天尊殿”或“三清殿”是基本准式。宫观的主要建筑皆摆在南北中轴线上,而中心建筑便为“天尊殿”(三清殿)。如河南开封延庆观的三清殿是五间悬山式古建筑,内供奉三清尊神;福建莆田的元妙观三清殿被称为“闽地三大宋构”之一,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永乐宫的三清殿内更是绘有300位神像的壁画《朝元图》。在泰山扇子崖还有一座主祀元始天尊的元始天尊庙,又称湖扇子崖石庙,其主殿元始天尊殿内3间,面阔10.73米,进深7.3米,通高7.3米。居中主祀元始天尊,两侧配祀有18尊神像。

相关典籍
东晋时期的《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第一次创造了道教教主元始天尊。南朝后期,灵宝系的新经典《升玄内教经》吸收佛教的“法身”观念,将太上道君、太上老君等等均看成是元始天尊的化身。隋末唐初出世的《太玄真一本际经》还将元始天尊的法身再分为道身、真身、报身、应身、生身、分身、化身等等。《太玄真一本际经》也是隋唐之际问世的灵宝系新经典,该经叙述了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的关系。此外,约出自南北朝或隋代之际的《元始天尊说变化空洞妙经》假托元始天尊传授,言习“变化空洞妙经”,用于学道者戒斋忏谢。似出于唐宋间的《太上元始天尊说大雨龙王经》假托元始天尊所说,用以祈雨消灾。《元始天尊说梓橦帝君应验经》《太上元始天尊说消殄虫蝗经》《元始天尊济度湖真经》《元始天尊说丰都灭罪经》《太上说丰都拔苦愈乐妙经》《太上元始天尊说续命妙经》等亦为假托元始天尊所说,或是劝人改恶从善,诵经设斋;或是劝人解冤拔罪,超度亡魂。

已获成就

暂无数据

正在参与的榜单

暂无数据

已结束的榜单

暂无数据

明星最新动态

暂无相关动态

所有参与的榜单

暂无数据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信息
纠错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