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国籍是中国大陆,欧阳修是江西人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庐陵人(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欧阳修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四岁丧父,随母生活,家贫好学,读《昌黎先生文集》而通古文。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任职将仕郎,秘书省校书郎,西京留守推官。景祐三年(1036年),为范仲淹鸣不平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庆历三年(1043年)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新政失败后被守旧派攻讦为朋党,被外放滁州、扬州等地,在当地实施宽简政治,减轻百姓负担。至和元年(1054年)以翰林学士身份编写《新唐书》。嘉祐二年(1057年)主持礼部贡举的进士考试,排抑“太学体”,使文风为之一变。嘉祐[yòu]五年(1060年),升任枢密副使,次年拜参知政事。宋英宗即位后,他力主尊英宗生父濮王为“皇考”,卷入濮[pú]议之争,最终欧阳修起草的诏书得到曹太后签押。他的政敌由此心生不满,利用谣言毁谤欧阳修。虽最终查明只是谣言,但欧阳修因此心生倦意,自请辞官,罢为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后又改任青州知州。熙宁四年(1071年),因不认可王安石的变法,遭其诋毁,而坚决请辞,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熙宁五年(1072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逝世,享年六十六岁。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历仕三朝,为官期间勤于政事,积极参与并倡导朝政改革;在地方为政宽简,历任滁、扬、颍、毫、青、蔡及应天府七郡,因地制宜,力求有所作为。他的政治主张以整顿吏治、优选人才为核心。晚年政治态度有所变化,力主从稳健中求变,是一个务实、稳健的改革政治家。欧阳修的功绩主要在于其文化成就,他通过改革科举考试取士标准,积极领导并推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扭转了多年以来的文坛积弊。选拔举荐了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一批北宋杰出人才,他们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欧阳修性格刚直,谦虚谨慎,待人宽厚,乐于奖掖后生,洋溢着士人领袖的人格魅力,带动了以崇尚道德人格为特征的一代士林新风的形成。
此外,欧阳修在文学、史学、金石学、经学等多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他在散文方面建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风;诗歌方面,使宋诗开始散文化、议论化,奠定了宋诗现实主义的基础;其词作题材风格多样,具有民歌风味,还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后人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又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史学方面,他提出“正统论”学说,并主持撰写《新唐书》;独自编写《新五代史》。金石学方面,他撰写的《集古录》成为金石学开山之作。经学方面开创了宋代质疑经典古籍的风气,以及以个人理解论述诗文之风。

早年经历
欧阳修,字永叔,生于宋景德四年(1007年)六月二十一日寅时,当时他的父亲欧阳观正在绵州担任军事推官。欧阳修四岁时,其父移监泰州军事判官,却逝世于任上。他的母亲郑氏便带着欧阳修前往湖北随州,投奔叔叔欧阳晔。
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为家中贫穷买不起笔墨,郑氏就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她常用欧阳观的处世事迹,教导欧阳修要为人仁厚,为百姓谋利。欧阳修自幼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十岁时家里越发贫穷,常去随州大姓李氏家中借书抄诵,偶然在此得到唐朝文学家韩愈的《昌黎先生文集》六卷,他读而心慕,日夜通读,以追求其精妙。在之后的诗作中表现出有大人的风范,当地的都官称他是奇童,有朝一日会闻名天下。
学优入仕
欧阳修的科考之路并不顺利,当时科考流行“骈文”,欧阳修受到韩愈的影响擅长古文。这样的写作方式导致他在天圣元年(1023年)和天圣四年(1026年)的考试中,都先后落榜。欧阳修在这之后总结经验,潜心研究骈文写作。天圣六年(1027年),欧阳修带着骈文作品《上胥学士偃启》前往汉阳拜访胥偃,胥偃看过他的文章后赞不绝口,称他将闻名于世,当即收他为弟子。同年冬天,欧阳修跟随胥偃前往京师,参加天圣七年(1028年)的国子监解试、广文馆试均考中第一,成为监元和解元。次年正月参加礼部考试,此次试题为主考官晏殊精心设计,题为《司空掌舆地之图赋》。考试时,欧阳修向晏殊表示,司空一职最早出现在周代,那时却不掌舆图,直到汉代才掌握,并问其写周代还是汉代的司空。晏殊表示在场考生中唯有他发现问题,并表示需要撰写周代的司空。欧阳修因此考中第一,成为省元。之后参与殿试,获甲科第十四名,荣登甲科进士,自此步入仕途。
天圣八年(1030年)五月,欧阳修任职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留守推官,于次年三月抵达洛阳。由于他的上司西京留守钱惟演擅长诗文,喜好招揽文士,其幕府聚集了梅尧臣、尹洙、谢绛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文人。欧阳修常与他们宴饮出游,诗词唱和,写下一大批吟咏唱和、送友赠别之作,如《七交七首》《与梅圣俞四十六通》等作。这一时期奠定了他文学创作的坚实基础,他的诗文也开始闻名天下。同年,欧阳修迎娶恩师胥偃的女儿为妻,但成婚不到两年,他们所生幼子尚未满月,胥氏便去世了。景祐元年(1034年)五月,欧阳修任职期满回到京师,入试学士院,授宣德郎、兼监察御史、馆阁校勘等职,参与编修《崇文总目》。随后再娶谏议大夫杨大雅之女。次年,欧阳修与太学体代表人物石介开始书信往来,在文学、儒学、书法等方面展开思想交流。九月,杨夫人卒。

直言遭贬
景祐三年(1036年),时任天章阁待制、开封知府的范仲淹呼吁改革,对宰相吕夷简提出批评,因此被贬饶州。朝中官员如余靖、尹洙都上疏为其辩解,唯有左司谏高若讷力主贬黜。欧阳修对此写下《与高司谏书》,斥高若讷不知羞耻,这一行为引起时人议论。随后,高若讷将此书交给仁宗,表示欧阳修攻击天子,惑乱众听。欧阳修遂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时任漳州军事判官蔡襄特作《四贤一不肖》赞扬欧阳修等人敢于直谏的行为,欧阳修名声更加远扬,连契丹使者也买下《与高司谏书》抄本,贴于幽州(今北京)驿舍的墙壁上。
景祐三年(1036年)十月,欧阳修抵达夷陵,峡州知事朱庆基特率其同僚下属前来迎接,欧与其结为好友,还与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峡州军事推官朱处仁等人相交,谈论学问,关系甚佳。欧阳修在夷陵勤于职守,一日翻阅旧案卷宗,发现其中冤假错案数不胜数,表示如此小县,尚且如此,可见全国各地的情况不容乐观。于是立下遇事定要谨慎,绝不疏忽对待的誓言。他由此对民生疾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道德文章”转向了“多教人吏事”,这一时期对他日后的仕宦生涯与文学创作倾向产生了深刻影响。他还写下了许多表现当地风土人情和自己切身感受的作品,如《峡州至喜亭记》《夷陵九咏》等五十多篇文;脍炙人口的《戏答元珍》也写于此时,其名为戏答,实则包含了严肃的政治主题。景祐四年(1037年),《新五代史》也开始执笔,三月,欧阳修续娶薛奎之女,年底迁任乾德(今湖北)县令。
宝元三年(1040年)春,欧阳修前往滑州(今河南滑县)就任武成节度判官。此时,宋与西夏开始交战,宋将不敌,仁宗为此下令重开言路,广纳贤才。五月,范仲淹受任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他就职后聘请欧阳修为书记官。欧阳修笑而谢绝,说他当日的举措并不是为了一己之利,虽然同时被斥退,但也不必同时升迁。六月,欧阳修回到京师,复任为馆阁校勘,继续编修《崇文总目》,借广开言路之机,递呈《通进司上书》,为增强宋朝军事防御能力献计献策。

投身新政
庆历元年(1041年),《崇文总目》编纂[zuǎn]成书,欧阳修改任为集贤校理。一位名叫曾巩的太学学生携其所作杂文时务策两篇,向欧阳修拜师。欧阳修见其文采斐然,欣然收为门生,悉心指导。次年四月,宰相吕夷简推荐富弼前往契丹议和,富弼是朝中为数不多敢于直谏且受到重用的大臣。欧阳修便援引唐人颜真卿使李希烈遇害的故事,上书阻止富弼出使,但被吕夷简截留不报。五月,欧阳修再递呈《准诏言事上书》,指出解决内外交困的根本方法是加强君主集权,但如同《通进司上书》一样,没能得到朝廷重视。八月,欧阳修上书请求外任,就任滑州通判,十月到任。
之后局势逆转,宋朝连年与西夏用兵,致使国库空虚,民生艰难。有识之士皆站出来指摘时弊,控诉吕夷简玩弄权柄,祸乱朝纲。在举国上下强烈的改革呼声及舆论压力下,仁宗于庆历三年(1043年)初罢免吕夷简,并下令广开言路,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时人多举荐欧阳修。三月,欧阳修从外地被召还朝廷,转太常丞,兼掌谏院。仁宗多次召见欧阳修询问其治国执政之事,探讨改革事宜。欧阳修便多次上疏就相关问题向仁宗进言,第一次上殿便提出改善吏治的方针,随后三次上疏要求对现任官吏进行全面核查,选出精明能干的人才。如《论按察官吏第一状》《论按察官吏第二状》《再论按察官吏第二状》。九月,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解决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为中心改善朝政,挽救宋朝政治危机。欧阳修等人的主张虽深受仁宗认可,但由于朝廷守旧势力强大,这些政策在推行时屡屡受阻。欧阳修再写下《论李淑奸邪札子》《论吕夷简札子》等文,直指当朝官吏,有些官员便将他视作仇敌。仁宗赏识他敢于直谏,特赐他五品服饰,还对侍臣表示: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并破格升欧阳修为右正言知制诰,仍供谏职。使他以谏官和知制诰[gào]两重身份参与“新政”活动,既充当改革派在仁宗身边的耳目,也是改革派的发言人,能够直接参与新政施行。此外,欧阳修于这一时期写下十卷奏疏,都是针对时弊的重要政论文章,表达出他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四年(1044年),欧阳修起草《详定贡举条状》,从人才培养到人才选拔,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受到仁宗肯定,于四月以《颁贡举条制敕》之名,作为新的科举考试条例正式发布颁行。
当初范仲淹被贬饶州之时,还有尹洙、余靖也因上疏营救范仲淹被斥退,这场原本是范、吕两人的矛盾因更多人的加入变成了朋党之争,而他们作为支持庆历新政的主力,被时人斥责为“党人”。欧阳修于是在庆历四年(1044年)作《朋党论》一文进呈仁宗,文中写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来反驳批评他们的言论。四月,欧阳修出使河东(今山西西南部),考察西北边境麟州(今陕西神木北)的废留问题。并根据当地情况写出《河东奉使奏草》《河北奉使奏草》等奏疏,同时按照新政的要求在当地兴利除弊。他递呈《论麟州事宜札子》,认为应保留麟州,开垦荒地以种植粮食,最终使麟州每年可得粮食数百万斛[hú]。
出使河东回京后,保州发生兵变,欧阳修受封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前往保州平息事端。临行前,仁宗特地召见欧阳修表示他不要在保州久留,有何想法可以随时进谏。欧阳修表示他为谏官时可以直言不讳的议论国事,但如今再这样做,已经超越了现今职位的范围。但仁宗仍旧表示他不论在朝中,还是地方,都只管大胆谏言。欧阳修平定叛乱后,将私纳妇女的通判冯博文逮捕下狱,将领李昭亮见此,担心自己私纳妇女的事迹被揭发,便将纳来的妇女放回。兵变时,部分士兵为了不被杀害,便接受了朝廷的招降,结果还是被杀。另有两千被迫参与的人,本该分发给各郡去管束。但宣抚使富弼担心这些人再生变故,便准备杀死这些人。欧阳修得知后表示他们本就是被迫参与叛乱,而且已经投降,这不是朝廷的命令,若是有一个郡县不肯服从,便会再生事端。富弼听后醒悟,没有杀掉他们。

再贬地方
随着改革的深入,毁谤新政的言论也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反对声愈加激烈,范仲淹、杜衍、韩琦、富弼等新政的核心人物相继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被贬,庆历新政最终宣告失败。欧阳修时任河北都转运使,他一面“自劾乞罢”,一面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表示自古以来小人陷害贤臣,都只需指责忠良的人聚众成为朋党。因为君主最忌讳专权,所以用这种说法便可以击垮贤臣,让小人弹冠相庆,敌国喝彩。此后,那些反对新政的人更加憎恨欧阳修,还借欧阳修的孤甥张氏因罪入狱的事情,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攀扯欧阳修与张氏有私情。最终欧阳修被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任职滁州时,他在此自号“醉翁”,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还写下不少歌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诗篇,如《啼鸟》《田家》《画眉鸟》《宝剑》等诗文,除却托物抒情外,表达了他虽被贬地方,却仍心系国家、关注民生之情,以及将政治的不得意寄情山水之间的旷达情怀。

庆历七年(1047年)十二月,朝廷借郊祀施恩,将欧阳修晋升为上骑都尉、开国伯,食邑三百户。次年正月,改任扬州。两年后,欧阳修以目疾为由,自请移知颍州(今安徽阜阳)。皇祐二年(1050年)三月,到达颍[yǐng]州。他一方面欣赏当地风土人情,一方面关注地方的百姓民生、社会状况,写下了《采桑子》十首、《食糟民》等作品,对辛苦种地却仍旧忍饥挨饿的农民给予莫大的同情。为官方面,他本着“节用以爱民”的精神,实施宽简政治,减轻百姓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并且继续宣传、肯定新政,维护政治改革和改革派的声誉,并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总结反映了新政的具体情况。四月,转礼部郎中,八月,复官龙图阁学士。
皇祐二年(1050年)七月,欧阳修被调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兼南京留守司事。朝廷派人前往南京审察欧阳修为官情况,得知因欧阳修严明廉正,民间称其为“照天蜡烛”。仁宗因此将欧阳修召回京城,打算委以重任。但在皇祐四年(1052年)三月,其母亲去世,欧阳修回乡丁忧,未能成行。五月,范仲淹去世,欧阳修不惧守旧派的攻讦为其撰写《神道碑铭并序》《祭资政范公文》以示悼念,为范仲淹的受诬、新政的成难废易扼腕叹息,斥责守旧派的“不仁”行为。守丧期间,欧阳修潜心著术,先是整理苏舜钦文集,编成十卷,并作《苏氏文集序》。同时,投入大量精力编撰《新五代史》,于皇祐五年(1053年)完成初稿,他将书稿寄给好友梅尧臣、徐无党等人,并参考他们的意见,开始了漫长的修改工作。
回到京师
至和元年(1054年),欧阳修服丧期满回到京师,面见仁宗时,仁宗因看见他的白发,还对他抚慰有加,并下召令欧阳修担任流内铨[quán]的官职,职能是掌管九品以上官吏的选调工作。欧阳修上任后,提出要改变贵族子弟霸占寒门子弟有可能担任的空缺职位,得到了仁宗允许,但该主张触及了贵族的利益。这些人害怕他再次起复,便向仁宗进献谗言,因宰臣刘沆的请求,仁宗只是命他出任同州知州,以翰林学士身份与宋祁同修《新唐书》。次年八月,以假右谏议大夫之职,携带宋仁宗画像,前往契丹庆贺辽兴宗母亲生辰,适逢辽兴宗逝世,便改为贺登位国信使。继位的辽道宗因为欧阳修才名显赫,特地安排四个显贵臣子主持宴会。嘉祐元年(1056年)二月,欧阳修回到京师,进献《北使语录》。之后任职太常寺兼礼仪事、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监督三司事务。当时,京师遭遇水灾,欧阳修递呈《论水灾疏》和《再论水灾疏》,并举荐包拯、吕公著、王安石等有才能的人,希望朝廷任用。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仁宗特赐御书“文儒”二字,令欧阳修担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他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当时的学子崇尚“太学体”,文章多使用生僻字,具有险怪艰涩的特点。当时有考生的考卷开头写着“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意思是说天地交合,万物产生,然后圣人就出来了。这类文章看似古奥,实则别扭。欧阳修向来提倡平实文风,所以对这类艰涩的文章拒不录取。放榜时候,那些写“太学体”的考生发现自己居然没有被取中,纷纷在街上拦住欧阳修起哄抗议,但考场的文风从此大为改变。欧阳修爱才力荐,利用其知贡举的身份举荐人才,当时几乎所有著名的文学家都曾得到欧阳修的帮助。苏轼、苏辙、曾巩、程颢等便是在此时被录取,他们延续了中唐时期的古文运动。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接到任命的他随即上疏《辞开封府札子》,希望修成《新唐书》后,能够外任地方,未获允准。虽请辞不成,但他仍恪尽职守,将京师治理的井井有条。嘉祐五年(1060年)七月,《新唐书》修撰完成,欧阳修任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当时河北发生了水灾,欧阳修借此机会上奏说这是由于皇帝治国三十四年还没有立太子的缘故,请求立宗室子为太子。后来封立英宗,便是源于此时。

入值中书
嘉祐五年(1060年),十一月,欧阳修升任枢密副使,次年(1061年)八月转户部侍郎、参知政事,自此得以位列宰执。任职枢密院期间。欧阳修与曾公亮一起考查全国各地的军队数量、驻军情况以及地理位置的远近,打算重新绘制军事地图与士兵名册。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如边境有出现军队缺少的情况,及时补齐。他与韩琦一同辅理朝政,将有关军队、百姓、官吏以及国家财政利益这类的关键资料整理成册,列出大致条目,需要时则可及时查询。嘉祐七年(1062年),52岁的仁宗仍旧没有诞下儿子,且未立储君。欧阳修与韩琦多次上疏劝谏,仁宗最终同意立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赵宗实(赐名赵曙)为皇太子。这年,欧阳修将多年收集的金石碑帖加以整理,集为《集古录》。同年九月,欧阳修进阶正奉大夫,加柱国,并赐号推忠佐理功臣。
嘉祐八年(1063年),仁宗去世,英宗赵曙继位。登基之初,英宗身体不适,曹太后代为处理国事。身边侍奉的宦官不愿侍奉病情反复的英宗,遂搬弄是非,传播谣言,使英宗和曹太后之间不和。欧阳修便进言劝解曹太后,昔日曹太后处理温成皇后的事情尚且应付自如,如今天下人都因仁宗遗命而拥戴英宗,我们这些文臣都不敢有异议。曹太后沉默以对,改变了想法。欧阳修又劝英宗要以尧舜为表率,克守儿子的本分。英宗听了也不再计较,与曹太后的关系有所和缓。治平二年(1065年),英宗想要侍奉自己的生父濮王为皇考,大臣都认为应尊称濮王为皇伯,群臣为此争执不下。最终在次年正月,欧阳修起草尊濮王为皇考的诏书得到太后签押。御史吕诲等人就此事诋毁欧阳修,双方争执不休。蒋之奇与欧阳修言论一致,得到欧的提拔,吕诲等被英宗贬逐。濮议之争告终,但与欧阳修在此次事件中持相反意见的官吏们却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英宗逝世,神宗即位。当时欧阳修的妻弟薛宗孺举荐的官员崔庠[xiáng]因贪赃枉法被拘捕,薛宗孺因举官不当被弹劾。欧阳修不仅没有出言解救,还表示不会因为是亲戚而免去他的罪责。薛宗孺因为官职被免而心生怨恨,四处传谣,声称欧阳修与长媳吴氏关系暖昧。与欧阳修素有仇怨的集贤校理刘瑾得知后,将谣言添油加醋后告知监察御史中丞彭思永,彭思永又告知下属蒋之奇。蒋之奇为了撇清和欧阳修的关系,连夜写下弹劾欧阳修的奏章。奏章传到枢密院,欧阳修得知后气愤不已,接连递呈多份奏章,如《乞根究蒋之奇弹疏札子》《封进批出蒋之奇文字札子》等,声称希望将此事交由外庭查处,查明流言虚实,再予以定罪。三月,即位不久的神宗派人去查问此事的来龙去脉,却查出只是谣言,没有任何实据,蒋之奇等人遂被罢黜。欧阳修因此意识到自己生性耿直,不懂避难,在朝中积累太多怨恨,才招致诽谤构陷事件。于是连上六表,乞请任职地方,最终以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的头衔出知亳州(今属安徽)。欧阳修在就任途中写下《再至汝阴三绝》,透露出他希望留在颍州、解官归田的心情。熙宁元年(1068年),欧阳修又多次上表,乞求致仕,神宗皇帝不允,于这年八月任命其为兵部尚书、改知青州知州,充京东东路安抚使。
晚年逝世
熙宁三年(1070年),欧阳修在青州(今山东益都)为官。这年,因思念父母,怀念家乡,他在此写下被誉为“千古至文”的《泷冈阡表》。同年,王安石推行的新政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欧阳修认为其中的青苗法于民生不利,接连上疏《言青苗钱第一札子》《言青苗第二札子》,对青苗法提出异议,并擅自命令京东东路各州军停止发放“秋料青苗钱”。朝廷不仅没有处罚,还于四月,任命其担任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河东路经略安抚监牧使兼并代泽潞府岚石路兵马都总管。欧阳修不以为喜,连呈六道《辞宣徽使判太原府札子》请辞。欧阳修遂复为观文殿学士、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军州事。赴蔡州途中,欧阳修写下《六一居士传》,表达了自己无意政治,醉心读书、集录、弹琴、弈棋、饮酒的人生态度。
熙宁四年(1071年)年,欧阳修因不认可王安石的熙宁变法,遭到王安石诋毁,再次请辞,于六月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的身份致仕。此后归居颍州(今安徽阜阳),偶与友人饮酒赋诗,大多时候在家中整理旧日著稿。
熙宁五年(1072年)七月,欧阳修亲自将《居士集》五十卷编定完成,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旧疾并发,逝世于颍州家中。宋神宗赐其为太子太师,谥号文忠。后葬于开封府新郑县旌贤乡刘村(今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之后,宋神宗追赠他为太尉、太师、康国公。宋哲宗追封他兖[yǎn]国公,宋徽宗又改为秦国公,再改为楚国公。

已获成就

暂无数据

正在参与的榜单


已结束的榜单

暂无数据

明星最新动态

暂无相关动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信息
纠错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