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北宋文学家、词人、政治家,世称晏元献。祖籍抚州临川(今南昌市进贤县)。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晏殊出生于淳化辛卯年(991年)。自幼聪颖,五岁能诗。景德元年(1004年),晏殊以神童身份通过殿试,被赐予进士出身。不久,擢[zhuó]升为秘书省正字,第二年又擢升光禄寺丞。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晏殊升为尚书户部员外郎,任太子舍人。不久又任知制诰[gào],判集贤院。之后成为翰林学士,又升为左庶子,眷宠益盛。乾兴元年(1022年),晏殊升任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增任给事中。天圣三年(1025年),晏殊升任礼部侍郎,因上疏论张耆不可担任枢密使,违抗太后的旨意,被贬谪[zhé]至宣州。明道元年(1032年),晏殊重新升为枢密副使,尚未任职,便改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庆历四年(1044年),晏殊因撰修李宸妃墓志之事,被贬出京城,先后在颍州、陈州、许州多地辗转,后来复任礼部、刑部尚书。晏殊因为病重,请求回京师接受治疗。至和二年(1055年)元月,晏殊在京城开封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被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虽多年身居高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王安石、孙道辅等均出自他的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都经他栽培引荐,受到重用。晏殊提倡兴办教育,力邀范仲淹讲学;向朝廷出谋划策,多次击退了西夏的进犯。
文学创作上,晏殊在词史上是“北宋倚声家初祖”,著有文集二百四十卷,大部分已散佚,仅存《珠玉集》一卷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传世。晏殊诗文风格具有浓郁的转换期过渡特色,他继承了西昆派倡导的“颂声”的主张,又反对后期诗文革新推崇的诗歌完全反映现实。在语言风格上尤其注重诗句字词的锤炼与表现力。晏殊的诗文风格为后来的革新者指明了创作方向,对后代文学产生重要影响。为了纪念晏殊,在西溪景区内复建了晏溪书院,还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建筑等;以此表达人们对晏殊的怀念和崇敬之意。

早年经历
晏殊,字同叔,出生于淳化辛卯年(991年),祖籍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自幼聪颖,七岁时便能写文章。
景德元年(1004年),判官张知白安抚江南,晏殊被张知白以神童的身份推荐给朝廷,与一千多名进士一起在朝堂上进行殿试,晏殊神情自若,毫不怯场,挥笔即就,受到宋真宗的嘉赏,赐予进士出身。当时的宰相寇准建议不要重用晏殊,因为他是江东人士。宋真宗以“唐朝名相张九龄也是江东人士”为由,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两天后进行诗、赋、策论的复试,晏殊接到题目,直言私下里已经练习过,希望能另选试题。宋真宗喜爱他诚实的品格,待他写完文赋,多次称道,擢升他为秘书省正字。
委以重任
第二年,晏殊被召为中书,迁太常寺奉礼郎。不久又擢升光禄寺丞。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晏殊作《河清颂》献给真宗,又任集贤校理。当时晏殊父亲去世,他回到临川尽忠守孝,真宗下诏让他除去丧服出任官职,到太清宫陪同祭祀。之后晏殊母亲去世,晏殊恳求满丁忧之期,真宗又不允许。晏殊再一次迁任太常寺丞,擢升左正言、直史馆,为升王府记室参军。到了年中,晏殊升为尚书户部员外郎,任太子舍人。不久又任知制诰,判集贤院。不久,他成为翰林学士,又升为左庶子。真宗时常接见晏殊询问政事,晏殊都用一寸见方的小纸片书写意见,回答完毕后,晏殊就连同底稿一起封好,真宗很欣赏他做事情谨慎周密。
遭遇被贬
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病逝,宋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根据先帝遗诏暂时临朝听政。当时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掌管朝政,争相向太后奏事,朝中议论纷纷,大臣们畏惧两人的权势,无人敢提意见。晏殊直谏,群臣奏事,太后只能垂帘听政,任何人均不得晋见。他的谏言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便确定了这件事。之后晏殊升任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太后认为他是太子(真宋宗)的旧臣,恩惠不够,于是增任给事中。
天圣三年(1025年),晏殊升任礼部侍郎,又被授予枢密副使一职。晏殊上疏论张耆不可担任枢密使,违抗太后的旨意。一次,晏殊去玉清昭应宫,侍从拿着板笏在他之后才赶来,晏殊很生气,用笏板把侍从的牙齿打掉了,御史大夫就此事上奏朝廷弹劾晏殊,晏殊被贬谪至宣州。过了几个月,改至应天府任职。在此期间,晏殊邀请范仲淹收徒讲学,兴办教育,是为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自公始”之赞誉。
重受重用
明道元年(1032年),晏殊重新升为枢密副使,尚未任职,便改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太后拜谒[yè]太庙,有人奏请太后穿衮冕拜谒。太后对此事问晏殊,晏殊用《周官》中规定的太后服装回答。等到太后逝世,晏殊从礼部尚书任上被罢免,主政亳州,后迁徙陈州,后来又升迁为刑部尚书。以刑部尚书为本,兼任御史中丞,又成为三司使(主财政的大臣)。当时陕西边关战事吃紧,晏殊请求朝廷,罢除内臣监兵,不用阵图强行命令诸将,使军队统帅能够根据敌军形势决定攻守策略;并且招募弓箭手,组织训练,以备战斗;清理宫中过剩的财物,以资助边境军费,罢免其他部门,把财权集中到度支司(掌经济出纳)。他的这些建议都被朝廷采纳。
晏殊虽多年身居高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王安石、孙道辅等均出自他的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都经他栽培引荐,受到重用。富弼是晏殊的女婿,但晏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亦官拜宰相。晏殊想派欧阳修出任河北都转运,谏官上奏挽留,君王没有答应晏殊的建议。庆历四年(1044年),晏殊因撰修李宸妃墓志之事,遭孙甫、蔡襄弹劾。之后又有人上奏说晏殊役使官兵建造房子出租来谋取私利。因为这些罪名,晏殊被贬为工部尚书,出任颖州知州。
逝世
晏殊被贬出京城,先后在颍[yǐng]州、陈州、许州多地辗转,后来复任礼部、刑部尚书。祭祀的时候,晏殊被升为户部,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身份掌管永兴军,移到很远的河南府,又迁任兵部。晏殊因为病重,请求回京师接受治疗。康复后,他再次请求出守,君王特地留侍经筵(为仁宗讲授经史),下诏五日一朝,晏殊享受的礼仪待遇同宰相时一样。至和元年(1054年),晏殊病情加剧,仁宗准备乘车去探访他。晏殊立即派人飞马上奏,说自己病情好转,没有大碍,让仁宗不必他担忧。
至和二年(1055年)元月,晏殊在京城开封病逝,享年六十五岁。仁宗亲临祭奠,因为没有探访他病情而遗憾,于是特地罢朝两天。晏殊被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仁宗为他撰写碑文名为“旧学之碑”。

代表作品
晏殊著有文集二百四十卷,大部分已散佚,仅存《珠玉集》一卷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传世。他的著作收录在《全宋文》中共有五十五篇,其中赋有九篇,制、状、表、奏等二十三篇,余下为书、序、跋、论、记、铭、赞、碑志二十三篇,其中有很多残编断句。晏殊流传下来的赋为《中园赋》《飞白书赋》(残篇)、《御飞白书扇赋》(残篇)、《雪赋》《亲贤进封赋》(断句)、《皇子冠礼赋》(断句)、《西掖植紫薇赋》(断句)、《傀儡赋》(断句)、《蜩蛙赋》(断句)。
晏殊作词有一万多首,当即有“宰相词人”之称,大部分已散佚,后人将收录整理的词一百三十余首,如《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木兰花·玉楼朱阁横金锁》等,合集名为《珠玉词》。集中所收词均为小令。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广为流传的绝句。晏殊是北宋前期第一位有组织力和号召力的词坛引领者,掀起了宋词繁荣的第一个高潮。

晏殊流传至今的诗有一百多首,其中酬唱诗占有大部分,如宫廷应制诗,他年少即进入仕途,以宰相辅臣的身份居于朝中,作有《奉和圣制社日》《扈从观灯》等都是描写盛世辉煌;还有一些应制诗是朋友送别唱和之作;表现节令的诗歌或是节日创作的。咏茶诗,如《煮茶》《建茶》。

作品风格
晏殊在年少时便以神童的身份进入仕途,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集众家之长,使他的骈文创作技巧娴熟且成就显著。晏殊的一些赋、序、表、赞文章居多,主要歌颂功德之风,语句整饬有方、典实精切,如《连理木赞》《东封圣制颂序》《惟德动天颂序》等。晏殊中年以后始读韩柳文集,文风由此改变。文章内容比前期有了很大的括展,体裁上多了铭、记、论等,还有一些家书均用古体散句、融汇韩柳,平易自然,简洁质朴。风格转变为清新流丽,如《论秦穆公用由余》《萧望之论》《庭莎记》等。
文学创作上,晏殊在词史上是“北宋倚声家初祖”,他的《珠玉词》是宋代第一部个人词集,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的地位。《珠玉词》被誉为“词坛上的报春花”,其语音修辞在文章的写作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声律的目的是让读者在听觉上得到余音绕梁的享受。晏殊的词大量运用叠音词,种类繁多,有音节重叠、量词重叠、时间词重叠、处所词重叠、数词重叠等等。如《采桑子》“阳和二月芳菲遍,暖景溶溶”,《少年游》中“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
晏殊的诗词运用,圆融自然,精心布置,无斧凿痕迹。表达了其独特的人生体验,会通过相同的语句,传达复杂细腻的情感。晏殊诗文风格具有浓郁的转换期过渡特色,他继承了西昆派倡导的“颂声”的主张,又反对后期诗文革新推崇的诗歌完全反映现实。在晏殊的诗词中,往往出现许多意思写法都想似的句子。在他的词《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造语工丽,意致悠长。如他的诗句《寄远》中“鱼书欲寄无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还有《鹊踏枝》中“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种相似的词句,在他的作品中很常见。
晏殊的诗词在语词上使用很是雷同,表现在对数词的反复使用上,如《浣溪沙》中“三月和风满上林,牡丹妖艳直千金”,又如《中秋月》中“三十六旬内,此时心赏并。中分九秋夜,占断百宵明”。据统计在晏诗中,“一”使用32次,“千”使用36次。在晏词中,“一”使用73次,“千”使用44次。其次,表现在“寿”字的频繁出现。晏殊写有大量的祝寿诗词,如《蝶恋花》中“南春祝寿千千岁”,《渔家傲》中“谁唤谢娘斟美酒?萦舞袖,当筵劝我千长寿”,《木兰花》中“红衫侍女频倾酒,龟鹤仙人来献寿”。表现生命的不定和思索,晏殊借助酒宴中的美好祝愿来表达内心情感。
晏殊的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精湛的画笔,渲染世界,粉饰生活,以情感化的色彩,寄寓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内心的情感。如《送董信州》中“雨中吴岫[xiù]碧,林罅[xià]楚梅黄”,《盂兰盆》中“红白薇英落,朱黄槿艳残”。
晏殊的诗词还善于化用前人的文句,又不拘一格。如“楼台侧畔杨花过”仿用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他的词“不如怜取眼前人”引用《会真记》中崔莺莺诗“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笔势荡开,另辟蹊径,不知沉迷于“伤春悲秋”而更重视当下的心态呈现在读者面前。晏殊的诗文风格上很是讲究对仗、声律和手法技巧。
晏殊学习了前人优秀的文学传统,具有开阔的文学视野,又在语言风格上尤其注重诗句字词的锤炼与表现力。他的轻用事和重白描的艺术手法营造出清雅闲淡的意境,在情景中蕴涵思致,这与西昆体诗人大量的堆砌典故、使用华丽的词藻、追求浓艳的风格迥然不同。晏殊的诗文风格为后来的革新者指明了创作方向,对后代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贡献与成就
文学成就
晏殊在文学上的造诣很高,诗、文、词兼擅。晏殊在词史上是“北宋倚声家初祖”,他的《珠玉词》是宋代第一部个人词集。他的词文继承南唐“花间”遗绪,下开北宋婉约词风,被人称为北宋初期词家的“开山鼻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形成自己的特色。代表作如《山亭柳》《蝶恋花》《浣溪沙》等,流传至今。著有《文集》二百四十卷,但大部分已散佚,仅存《珠玉集》一卷,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传世。晏殊也是以令词名世的第一人。他与儿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被称之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
军事才能
当时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进攻陕西一带,而宋兵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筹办加强军备的大事:撤销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招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兴办教育
天圣五年(1027年),晏殊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极其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

已获成就

暂无数据

正在参与的榜单


已结束的榜单

暂无数据

明星最新动态

暂无相关动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信息
纠错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