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

武大郎,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人物,诨名三寸钉谷树皮。他是河北清河县人,靠卖炊饼为生,娶妻潘金莲,是武松的哥哥,在武家排行老大,唤作武大郎。
武大郎从小父母双亡,含辛茹苦将兄弟武松抚养成人。以卖炊饼为业,娶妻潘金莲。他的性格懦弱又胆小怕事,面对市井无赖的凌辱,往往选择退让,即使他发现潘金莲与西门庆的奸情后,还想息事宁人,最后落得个被妻毒杀的结局。后来武松为兄报仇,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
武大郎代表了封建社会最普通、最本分的劳动者形象:老实、厚道。同时,他也是流传于冀东南和鲁西北地区,深入民心的人物。他的故事靠说书、赶会、舞台表演等多种形式,在清河及周边县市的百姓心中,历千年绵延不断,代代相传。

形象设定
身份设定
武大郎,是施耐庵所著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人物,诨名三寸钉谷树皮,河北清河县人。因在武家排行老大,故唤武大郎。他是一个普通卖炊饼的小贩,也是潘金莲的丈夫,武松的哥哥。。
外貌设定
武大郎身材矮小、面目丑陋形象极为引人注目。在小说《水浒传》第二十四回对武大郎和武松的外貌被进行了对比的素描,先看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浑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再观武松“身长八尺,一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不恁地,如何打得那个猛虎”,相比之下,武大郎更显短小胆怯。
性格设定
武大郎为人老实、厚道。他追求的是安身立命地过日子,受了欺负,一向屈从,他娶了年轻美貌的潘金莲后,平静的生活飞来横祸,时常受到市井无赖的凌辱,他无力反抗,只好退避三舍,离开清河县到外边居住。第二十五回中武大郎到王婆家“捉奸”,却“被西门庆早就飞起右脚,正踢中心窝里,扑地往后便倒了",“口里吐血,面皮蜡渣也似黄了...”
武大郎挨了西门庆的打在家养伤时,想的仍是息事宁人,对潘金莲说:“你做的勾当,我亲手来捉着你奸,你倒挑拨奸夫,踢了我心.....我死自不妨,和你们争不得了!我的兄弟武二,你须得知他性格。倘若早晚归来,怎肯干休?你若肯可怜我,早早伏侍我好了,他归来时,我都不提。”

主要经历
武大郎从小父母双亡,和兄弟武松相依为命。他长相丑陋,性格老实厚道,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妻子,平日靠沿街叫卖自己做的炊饼,维持生计,但平日里的买卖和生活总被几个市井无赖打扰。他无力反抗,只得另寻别处居住。他妻子潘金莲趁他出去卖炊饼之机,跟西门庆勾搭成奸。武大郎到王婆家里“捉奸”,却被西门庆打伤,最后在家养伤之时,被潘金莲毒死。事后武松回来听闻哥哥死讯,一向视长兄如父的武松悲愤交加,决心查出真相为哥哥昭雪。武松将潘金莲押至兄长灵前手起刀落割下了潘金莲的头,又到狮子楼斗杀西门庆。


形象分析
“蝼蚁形象”
武大郎身世悲凄,无依无靠,就连唯一的胞弟武松也不在身边,无法照应,邻人多欺负他软弱无能,对他冷嘲热讽,但武大郎却依旧忍气吞声,不敢言语,任凭他们风言风语,不加辩驳。武大的娇妻潘金莲眼中的丈夫:一味老实,人物猥衰,甚是憎嫌,常与他合气。西门庆以及王婆都看不起武大郎,甚至到后来,武大捉奸,西门庆一直都没正眼瞧过武大。这是一个十足的“蝼蚁”式人物形象:身世卑微、忍气吞声、懦弱无能、畏妻怕事。
“搬运工形象”
武大郎其实是一个朴实能干、辛勤耕耘的“蜜蜂”式人物:且说武大,终日挑担子出去,街上买炊饼度日。他虽然身材矮小,气力不及武松,但却始终抱着一个信念:只要肯努力,生活还是很美好的。他以卖炊饼为生,每日早出晚归,挑着担子,风里来雨里去,奔走叫卖,一个活生生的“搬运工”形象:勤于生计、终日奔波、任劳任怨、不辞辛苦。
“变色龙形象”
武大郎也有圆滑的一面,武大郎一贯畏妻怕事,但在听了胞弟武松告诫之后,这个小男人身上的那种“大男子”气概凸显无疑。在男权社会中,武大郎这样的男子头脑中的男权思想也根深蒂固,并付诸实践。为了维护他的男权地位,无论潘金莲如何斥责,他也置若罔闻,依旧做他该做的事,用实际行动来捍卫自己的男性尊严和地位。
形象起源
在清河历史上,清河武姓当中最有名的两个人,一个是宋朝的武松,江湖人称“武二郎”;一个是明朝的武植,社会上称“武大郎”,这两个跨朝代的人物,在小说家言中,被编为一母同胞,演绎了一段轰轰烈烈的故事。
清河这位被称为“武大郎”的,是明朝早期人,姓武名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时被人们尊称为四老(又称寺老),其妻潘氏,系名门淑媛。武植先祖系殷武丁裔人,世居晋阳郡,明永乐年间移民孔宋庄,因武植移居,孔宋庄改名武家那。相传,武植幼年丧父,与母相依为命,衣食难济。少年时聪敏异常,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中进士,官拜七品为阳谷县令,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武植故去后,葬于武家那村西南。上世纪四十年代,武植墓被发掘。九十年代,武植墓再次发掘和保护,并立石碑记述武植生平及出身。从墓中骨殖看武植身长1.8米左右,从墓室看其墓为贵族悬棺葬法。如今,武植墓已被开发为清河旅游景点,常年对外开放。武植虽唤作武大郎,却与武松武二郎没有任何关系。武松生活的年代为北宋中晚期,此武大郎生活的年代为明朝早期,二人相差200多年。
宋朝武松武二郎与明朝武植武大郎之所以纠缠到一起,据传是因为施耐庵在写《水浒传》这部小说时,踏堪游历水浒故迹,来到清河,听到清河还有个武大郎,而且还是个有风传故事的武大郎,与武松放到一起,充满了戏剧效果,丰富了武松的人物形象。故有了明朝武天郎的“千古奇冤”。

相关影响
清河人自古崇文尚武,俊杰英才辈出,武大郎和武松就是其中代表,他们的故事靠说书、赶会、舞台表演等多种形式,在清河及周边县市的百姓心中,历千年绵延不断,代代相传。传说的内容丰富,荤素兼有,受到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欢迎。2007年,收录于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武松和武大郎的故事分布区域,以河北省的清河县为中心,并辐射流传于周围邻县及山东地区。
近年来,清河县整理出版了《武松的传说》(武大郎传奇》武大郎与潘金莲画传》《金瓶梅清河方言考》:上演了新编古装京剧《武大郎正传》;另有《武松、武大郎、潘金莲的传说》;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研究文章及短篇故事在《乡音》(散文百家》《华商)(民间传奇故事》《故事会》等刊物发表。随着对武松与武大郎的传说的保护和研究不断加强,还会出现更多相关的艺术精品。武书常,武大郎的第二十五世孙,武松和武大郎故事的传承人。他勤奋好学,对武大郎的生平故事及墓地变迁研究多年,十几年来,义务接待游客,讲解传说故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已获成就

暂无数据

正在参与的榜单

暂无数据

已结束的榜单

暂无数据

明星最新动态


所有参与的榜单

暂无数据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信息
纠错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