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

孙思邈(公元541年-公元682年,存在争议),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天资聪颖,有悬壶济世之志,曾在周宣帝时期朝廷多有变乱时,于太白山隐居,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时奉召入京。他在行医期间著有《千金方》等医学著作,对后世医学影响深远。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孙思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孙思邈去世。

早年经历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他七岁时进入学堂,一天能背诵上千字的课文。二十岁弱冠之时,孙思邈就能谈论庄子、老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好阅读佛经。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孙思邈,称他是个神童,只是遗憾他本领太大,难以在这个小地方得到展示。
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孙思邈因周宣帝时期朝廷经常发生变乱,在太白山隐居。他一方面苦心钻研医术,另一方面又亲自采集药草,验证各种民间药方,同时又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孙思邈近30年的行医经历被他编撰成书,也就是《千金方》,共30卷,分233门,约53万字,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隋文帝杨坚辅政北周时,征召孙思邈为国子博士,孙思邈以生病为由没有接受征召。他曾经对亲近的朋友说,五十年之后,将会有圣人出现,那时候我才会帮助他救济百姓、治理天下。
奉召进京
等到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时,李世民征召孙思邈进京,感叹他的容貌气色堪比少年。李世民想要授予他爵位,而孙思邈坚决不接受。唐高宗李治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时,高宗召见孙思邈,想要拜他为谏议大夫,孙思邈又坚决谢绝,只将弟子刘神威推荐进太医院。著《唐新草》,为首部国药典,赐“炬医传承”之匾。一炬圣火仁医传承,备前人之美尽华夏而弘之,后裔也曰华医传承。
晚年与逝世
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孙思邈因病请求归乡,高宗特意赐给他良马,将鄱阳公主的居所赐给他居住。当时著名士人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都按照拜见师长的标准侍奉他。之后,他回到华原县五台山继续著述。
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孙思邈去世。遗嘱中孙思邈要求葬礼从简,不用冥器陪葬,不用牲畜祭祀。据《旧唐书》记载,孙思邈死后一个多月容貌没有改变,人们将他的遗体抬入木棺中感觉只有一件空衣服的重量,当时的人都感到惊异。
医学成就
医术成就
孙思邈在外科疾病治疗上有独创的见解,主要表现在用药的特点及形式的多样性。他对外科疾病的诊断运用整体思想,审证求因,四诊合参,断病之浅深,对后世外科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孙思邈在内科方面继前人成就,对疾病分类诊断、治疗都有科学建树,他重科学、重预防,发展养生长寿之道,融汇儒释道的养生精华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对继承和发掘中国医学遗产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孙思邈在妇科和儿科方面也有重大贡献。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把妇人病置于诸病之首。《千金要方》中有关妇科的内容极为丰富,孙思邈认真研究了妇人生理、病理特点,对胎前、产后、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病皆作了系统的论述,不失为一部妇科专著,为后世中医妇科学的分科奠定了宝贵基础。在儿科方面,孙思邈提倡小儿疾病独立分科,主张合理喂养调摄,重视儿科的护理保健等。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对儿科专科论述,使儿科有了独立的内容,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儿科学专著,对后世儿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医学儿科学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医渊源
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翼方序》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医学的理论渊源:“原夫神医秘术,至赜[zé]参于道枢。”在孙思邈看来,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产生于几千年来的医疗实践经验和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其中“道枢”便是“道”的枢纽,囊括了道家哲学思想的真谛,他揭示了中国医学理论形成的内在规律——中医理论就是医学与哲学结合的哲理医学。
医德建设
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较为系统完整地提出了中医的医德建设。孙思邈的医德原则包含以下七点:一是要视人一等,皆如至亲;二是要不畏危险,一心赴救;三是要临事不惑,审谛覃思;四是不得喜笑喧哗,贪食美味;五是不得道说是非,议论他人;六是不得恃己所长,经略财物;七是不得投其所好,投以珍贵之药。
医易思想
孙思邈曾在《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中提出要成为大医,学习《周易》是重中之重。孙思邈运用易学的思维方式构建了含有易学元素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中包含“中和”的治疗观,他认为用药、治病、医者都需要做到“中和”,即药性、药量要适中,医者也应始终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养性”为要的养生观,体现其对养性的重视,多思、多虑、多欲会导致神智懈怠、五脏六腑不得安宁,积极养神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才合一”的整体观,孙思邈吸收《周易》天地人三才观念,他认为人是天地中的人,人与天地相应,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要顺应四时变化来指导用药、养生;“气一元论”的宇宙观,他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周易》象数思维的运用,孙思邈用《周易》中的取象比类,将人身之象比拟为国家之象,他还用运数比类法,通过外在的表现来判断机体内在变化。

针灸学
孙思邈在针灸学上曾做出巨大贡献。孙思邈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挥经穴理论,首次以彩色绘制经穴图;他在《内经》的基础上强调“治未病”(包含医未病之病、医欲病之病、医已病之病三层含义)的重要性,强调运用针灸防病;他提出灸有生熟说,艾炷小、壮数少为生灸,艾炷大、壮数多为熟灸,头面宜采用小生灸,四肢部、腰脊部宜小熟灸,胸背腹部宜大熟灸,具体壮数可视病情、体质灵活决定;他在临床上提倡针、灸、药并用,丰富了综合治疗的先进思想;他在总结古代文献各种刺灸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刺灸法理论。
医学著作
《旧唐书》中记载,孙思邈亲自为《老子》《庄子》编写注释,撰写了《千金方》三十卷,流行于世。他还编撰了《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数》《会三教论》各一卷。其中《千金方》得以出版,又称《备急千金方》。
《千金方》成书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全书共30卷,分233门,合方论5300条,约53万字,由孙思邈潜心近30年写成。之所以取名《千金方》,是因为孙思邈认为人的生命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dài],价值更胜于此。
《千金方》第一卷为总论,主要论述医德、本草、制药等;之后分列临床各科,计妇科2卷,儿科1卷,五官科1卷,内科15卷(其中10卷按脏腑分述),外科3卷;另有解毒急救2卷,食治养生2卷,脉学1卷及针灸2卷。《千金方》综合了《黄帝内经》及之后医学家的学说,推动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也对日本和朝鲜的汉医也影响很大。据不完全统计,从元代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千金方》共刊印了62次,仅次于《黄帝内经》。

评价
孙思邈作为隋唐时期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在医术方面造诣深厚,唐太宗李世民称其为“名魁大医”“百代之师”;清代医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评价孙思邈“用意之奇,用药之功,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对其颇为赞赏。在现代医学发展中,中医哲学家邓剑称孙思邈的学术思想和医学成就“发前人之所未发,启后人之枢要”,他的医学贡献为中国中医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已获成就

暂无数据

正在参与的榜单


已结束的榜单

暂无数据

明星最新动态

暂无相关动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信息
纠错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