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语: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拉丁语:Lev Nikolayevich Tolstoy,英文:Leo Nikolayevich Tolstoy)(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
1828年9月9日(儒略历8月28日),托尔斯泰出生于俄国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今属图拉省晓金区)。托尔斯泰自幼接受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9月20日,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学学习,因不满学校的教育方式,选择辍学回家,后实行了农奴制改革。1851年至1856年,托尔斯泰进入部队服兵役,在此期间,他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童年》《少年》《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一系列作品。在此期间的1854-1855年,托尔斯泰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1857年至1860年,托尔斯泰先后两次出国旅行,去了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等国家。1865年2月,他发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年,他开始创作《安娜·卡列尼娜》。这个时期,托尔斯泰的思想发生转变,主张“勿以暴力抗恶”、强调“道德自我完善”。这些思想体现在作品《忏悔录》《我的信仰是什么》《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中。1898年7月,托尔斯泰开始创作《复活》,这是他世界观转变后最重要的作品。到了晚年,托尔斯泰追求生活的“平民化”。1910年10月28日,托尔斯泰被家庭状况和生活原则的矛盾所困扰,与亚历山德拉和他的医生马一同离家出走。几天后,他在途中感染肺炎,11月20日(儒略历11月7日),托尔斯泰病逝于阿斯塔波夫火车站,享年82岁。遗体被安葬在他的故乡雅斯塔雅·波良纳。
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他的作品反映了俄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急剧变化的阶级斗争。作品思想传承了俄国与西欧批判的现实主义,揭示了俄国革命的两面性。他致力于探索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的前途和贵族的作用,批判贵族和上流社会,指责沙皇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但对于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斗争,他主张“勿以暴力抗恶”,由此形成了多重矛盾的思想。
《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的作品和思想被广泛传播,激发了俄国人民的反抗精神,促进了俄国社会的变革。他呼吁社会平等、公正和废除暴力的理念为俄国社会的转型和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了农民教育和土地改革的进程,在俄国社会改革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世纪60年代起,托尔斯泰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世界各国翻译出版。托尔斯泰的作品对苏联和世界各国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有关长篇小说样式的发展,他做出巨大贡献。托尔斯泰提出的“勿以暴力抗恶”学说,是20世纪初影响很大的知名伦理观。他提倡的和平、非暴力以及对个人内省的重视,启发了世界各地的人道主义运动。

已获成就

暂无数据

正在参与的榜单

暂无数据

已结束的榜单

暂无数据

明星最新动态

暂无相关动态

所有参与的榜单

暂无数据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信息
纠错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