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

伏尔泰(法文:Voltaire,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原名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法文:François-Marie Arouet),18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启蒙学者,同时也是思想家、政论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作为“无所不能的人”。
伏尔泰出身于法国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十岁入贵族中学,热衷于学诗写诗并结识数位后任高官的同窗学子,不久因写诗得罪摄政王,在狱中写出悲剧《俄狄浦斯王》、构思史诗《亨利亚特》,后均获成功或一定程度的好评。三十二岁时伏尔泰与一小贵族发生口角,复被逐往英国,在英三年因祸得福,广交良友、熟读先进哲学、科学著作,写出二十四封《英国通信》(后增两封,改书名为《哲学通信》)。三十五岁伏尔泰返回法国,在动荡中草成《查理十二世传》,争取到在伦敦出版部分《路易十四时代》,四十岁应邀住进热爱科学的夏特莱侯爵夫人的西莱别居,此后在较安定的十五年中写出许多著作。侯爵夫人辞世后,伏尔泰应普鲁士腓特烈大王之请去柏林,初以为寻得理想的“开明君主”,后于一七五三年夏失望而归,次年,伏尔泰决心过“独立哲人”的生活,以渐趋老弱之躯,在法瑞边境购地定居,接待来自全欧的进步人士、散发声讨封建暴政的辛辣檄文,以其崇高声望大力支持《百科全书》出版。八十四岁,伏尔泰始获准移住巴黎,三个月后精力衰竭而与世长辞。
伏尔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伏尔泰拥护自然法学说,从自然法论的立场出发来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和教会的统治,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还开创了理性主义史学,把对封建专制和维护其存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批判,作为其理性主义史学的题中之意。除此之外,伏尔泰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伏尔泰的代表作有《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俄狄浦斯》等,仅18世纪末由博马舍编辑出版的伏尔泰全集就有17卷,搜集作品260余种。此外伏尔泰还与多达700人以上的人通信,已知的信件有10000多封,这些文字总计在3万页以上。
伏尔泰崇尚实践活动、不骛空谈,他始终跟着科学发展的步伐,使牛顿和洛克的思想在法国得以流行。伏尔泰主张在理性的基础上创建一个由自然神论为主宰的社会,为无神论的发展铺平了前进的道路,他的法政思想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扫清了观念和制度上的障碍,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诞生,他关于自由、平等的思想直接为1776年的美国独立战争和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伏尔泰于1791年被尊为大革命先驱,正式安葬“先贤祠”。

已获成就

暂无数据

正在参与的榜单

暂无数据

已结束的榜单

暂无数据

明星最新动态

暂无相关动态

所有参与的榜单

暂无数据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信息
纠错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